大哥李智,心直口快,喃喃道:“使些银钱雇佣几个下人,限定名额,择其优者。这法子好用……,可终是下策。”
李尚听李智所言,也是点点头,还略带认可的目光看向李智,显然,他也是这法子。
“非是如此。”
李勇知晓大哥心意,并不是挤兑自己,而是没明白自己心中所想,于是继续说道:
“父亲,大兄。人之生而为人,实属不易,而今天下,地裂、雨雹、水灾、旱灾、蝗灾、螟灾、瘟疫等等,时有发生,然人力难抗天力。流民遍地,饿莩遍野,民生多艰却是更胜往昔。”
“我且不敢说,我们李家要为天下苍生计,只愿力所能及渡人苦海矣。”
“我意,我们李家斥资于复阳县大复山、淮水河畔修建营寨,收容难民。如若能多活一人,我李家之幸甚;若能活命百人,可慰李家祖宗仁人之德;若李家之所为,能救万民于水火,虽百死亦无悔。”
李尚、李智、李信、李仁及一众护卫家丁,闻言既惊又敬,尽皆伫立当场,竟未有半点反应。
李勇也知如此言论,于他们而言,实属突兀莫名。泱泱大汉,幅员亿万里,民众数千万,有些许天灾伤民生、人祸害民命,实在已是平常之事,岂是李家这小小商贾之家,能承受得起的?
可李勇却深知,东汉王朝气数将尽。此后这数十年,华夏大地,将陷入至暗时刻。人不如牲畜,命不及草芥,十室九空,均非虚言。且不说,挽救国家,使免于危亡。但若能稍稍改变历史,尽可能地,救更多民众于危难,花些银钱,难道不是千值万值吗?
李尚,稍微消化了些李勇说的内容,慨然道:
“我儿当为人杰,助这天下安定,助我李家兴盛。”
李智、李信、李仁及一众护卫家丁也都反应过来,躬身道:
“四弟仁德!”
“小郎君仁德!”
李勇稍稍镇定,面无异色,又思考着说道:
“此前,我在父亲书堂看过舆图。”
“这淮水之源,复阳县,北靠土复山,南依大复山山脉,往东南又是大别山山脉,山脉连通绵延近千里。若我李家在大复山之阴、淮水之阳,开垦荒地、辅以猎食,再购置些许田地,想来活人性命当是不难。”
众人微微点头,表示认可,这样会花些银钱,却是不多,关键一劳永逸。
李勇见大家也都认同,便继续说道:
“此外,山林广布,可择其中良木制作食案、俎案、书案等;择淮水两岸芦苇、山间藤蔓做席;于淮水旁合适位置挖掘池塘,平日以蓄水养鱼,旱日则可灌给田地;于山间垦地、以林中之木,以作营寨,可供人居住,也可圈养些雌性活物猎物以供食用;我李家经营草药营生也有些年头,对各种草药的生长习性也都了解,可着人于大复山山脉寻那野生山药,也可着人于营寨之内择合适地块,进行大规模人工种植。”
李勇一边想一边说,越说越有想法,越讲越多内容。
“复阳县,往西可入这龙兴之地南阳郡;往东顺淮水可经汝南郡、庐江郡、九江郡、下邳国到广陵郡,入黄海;往南通涢水可经江夏入长江,连通益州、荆州、扬州几乎所有郡国,入东海;往北更是可以去司隶,入这中原腹地。”
“若再招纳数名工匠,选择山中优质松木、杉木制作船只;选择榆木、柚木以作马车。如此,不仅可以售卖车马、船只;还可组织李家商队,利用这马车、船只,往其他县属,甚至州郡售卖我们的食案、俎案、书案、芦苇席、藤席、鱼、虾、蟹、山间猎物和草药。”
“若我所讲的这些手工制品、养殖、种植,可以成行,那吸纳而来的流民不仅不是我们的负担,反而是我们的生产力;如果商路畅通,我们还可以贯通南北东西易货,也可以招募流民,为我们的护卫队。”
李勇一口气讲完这许多,再看众人,再次呆立当场。
李尚终是没忍住,开口问道:
“我儿因何知道这许多事项?”
“孩儿是从《周礼》学到一些,然后自己想到一些。”
“小郎君六岁读《周礼》,十二岁便能以《周礼》治民救世,小人为小郎君贺,为老爷贺。”
有家仆长期伺候李尚,对府宅事物接触较多,虽没读过《周礼》等书简,却是大概知道《周礼》为何物的。而府宅武士护卫,精于武艺,却是不通文墨,只是跟着躬身,以示庆贺。
李勇微微颔首,然后又轻轻摇头,对着李尚及三位兄长道:
“父亲、三位兄长,我虽读【周礼】,略有知之,实也未通,更不敢言精,何谈治民救世……。只是,如若父兄鼎力,救人活命之事。岂不易尔?”
言毕
李尚毅然起身,李智、李信、李仁及一众护卫家丁,更是躬身一礼,朗声道:
“固所愿也。”
这下子,李家上上下下是彻底忙起来了。
李尚带了家丁护卫,去宅院外宣布,所有愿意投靠之人,李家来者不拒,不过李家刚到南阳郡置业,在这郡府周边却并无商铺或者田地,无法养活众人。
而李家,在复阳县还是有些田地,而且有自己的草药营生。如果有意愿投靠的,无论是乞讨者、流民,还是游侠,李家统统都会接纳。
随后,李尚更是示意家仆,将刚刚李勇言论,及李家决定在大复山之阴、淮水之阳修建营寨,欲要带着大家开荒种粮、种植草药一些内容做了介绍。
最后,李尚更是朗声宣布,李家虽只是陇西李氏分支,在南阳郡的力量有限。但也愿意在力所能及之下救助更多穷苦百姓,无论是南阳郡内百姓,还是其他州郡流民,所有去复阳县投靠李家的人,只要投了身契在李家,李家就是散尽家财,也要确保所有人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有医师看病,就算死了,也有李家负责丧葬。
众人闻言大都拜服在地,高呼李家主仁德、李家四郎仁德。
然后,就是家丁统计名册,开始组织人员迁移到复阳县之事。当然,现场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接受李尚这样的安置方案,因为这样一来,这些人就是李家的附庸,甚至是仆人,几乎没有自由可言了。
而这人群中,自然是有些活不下去的真心投靠之人,可也有一些人是想过来打秋风的,另外还有一些人就纯粹是过来看热闹的了。李家的初衷也是就那些活不下去的,如果不是真心投靠,也正好剔除掉了。
但是,随着这些意图打秋风的或者看热闹的人群散去,李家四郎心怀仁德、李家主愿意散尽家业救百姓的善举还是传遍了南阳郡,在不久的将来,更将传遍天下九州。
但其实,只要听懂了李勇话语真意的李家众人,自然知道,拯救这许多人,并不会让李家散尽家财,如若经营得当,应该能实现‘活百姓,强李家’的双赢局面,无非是前期投资较大罢了。
可李家因此获得的身前身后名,却也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