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
大清王朝。
光绪十九年,早春的柳树,已经萌发出鹅黄的嫩芽。
光绪皇帝走出养心殿的时候,带上了一份密折,坐上轿子前往毓庆宫。
毓庆宫是光绪从小读书的地方,帝师翁同龢已在毓庆宫,工作了数十年。
光绪自幼与翁师傅感情深厚,虽然是师生关系,但是情同父子。
如今光绪亲政后,对翁师傅的信任,可谓是无人能比。
抵达毓庆宫后,光绪直接坐在炕上,而翁师傅照常坐在皇帝的对面。
光绪手中抚摸着密折,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翁师傅见状,轻声问道:
“陛下,可是遇到难题了?”
光绪抬起头,将折子递给翁师傅,说道:
“铁厂的经费紧张,师傅你有什么想法?”
翁师傅是户部尚书,掌管着大清的财政。
光绪坐正端详,点头称是:“朕了解你的难处。”
翁师傅快速阅览奏折,无奈地表示:
“汉阳铁厂关系到国计,但国库必须保留几百万两的储备,就像老百姓说的压仓粮,户部实在无能为力啊。”
翁师傅是户部尚书,为大清掌管着钱袋子。
光绪端坐起来,点头说道:“朕知道师傅的难处。”
翁师傅脸上露出难色,两手一摊,向皇上解释:
“明年是太后的六十大寿,又是皇上亲政后,太后的第一个整寿。无论如何,都要办得有模有样。北洋海军已停购船炮,但寿银仍有二三百万的缺口。”
“户部名义上拨款四百万,实际只能拨到两百万。实在不行,就要停拨关东铁路一年的经费。等过了眼前关口,办完这件大事,再恢复拨款吧。”
光绪听闻后,许久没有说话。
翁师傅不忍心见皇帝犯难,便开口安慰道:
“当然,那只是万不得已之举,容老臣再想想办法吧。”
光绪略加思索,叹了口气:
“办法想了多少遍,恐怕也只能如此了。”
正巧此时,他们看到《青年杂志》给胡仕的启发。
翁同龢心中一动,难掩喜悦之情:
“这样的青年才子是华夏之福,难得他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出国后,还能心系祖国。更没想到,还有像丁龙这样的人,愿意为祖国作出贡献。他们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啊!”
“就是不知他们所说的文化革新,具体会是如何?白话文倒是可以理解,戏本一般是这种题材,老臣很好奇,这白话诗,究竟是怎样的?”
光绪摇摇头,但是他的眼神里,有闪过一丝好奇。
翁同龢直接说出自己的推断:
“想来,这样一个自幼醉心文化,对文学和历史,都有浓厚兴趣的人,对文化是有保护意识的。只要他保有这份初心,就做不出太出格的事情。”
“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是否存有敬畏之心!传统文化的底蕴,必须要保留,与新思想交融后,或许会有另外一番光景!”
光绪的阴霾情绪,顿时一扫而空,赞许道:
“正是如此,就是要接受国外的文化思潮,用新知识和新思想武装头脑,洋务运动会为大清的发展,创造出一些客观条件;也迟早会让大清,走上富强的道路。”
翁同龢见皇帝斗志满满,颇感欣慰:
“胡仕若能用才华和学识,通过文学革新,来启蒙大众的思想,这份雄心壮志,就实属难能可贵,振兴学问,就会为国家带来新的活力。”
“陛下也应该选拔和培养这样的年轻人,让他们成为国之栋梁!”
光绪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灵魂,发出内心的呐喊:
“朕也要文化革新,寻求新的思想!”
他的心智瞬间被点亮,对未来的道路,充满了力量和希望。
……
这一刻,在视频画面中。
华国四年,高卢国的香舍丽榭大街,艳阳高照。
街道上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却有一处闹中取静的咖啡馆。
三位身穿长衫的华夏人,正坐在一张靠窗的小桌旁,津津有味地《青年杂志》。
他们三人都是反袁斗士,难得在海外相聚。赶上其中一人,收到国内寄来的两本《青年杂志》创刊号。
于是,他们求贤若渴一般,轮着翻看这期杂志。
看到精彩之处,蔡元裴猛地一拍桌子,把装有咖啡的杯子,都震得起飞。
咖啡溅了一地,女服务员被吓得一阵尖叫。
蔡元裴尴尬地站起身,快速找纸巾清理咖啡渍,尤其是仔细检查,杂志上有没有受到污损。
一通手忙脚乱地清理过后,吴先生取笑道:
“蔡兄,何以春心大发啊?”
蔡元裴抱歉地拱拱手:
“你别说,你这个春心一词,用得还真贴切。这篇《敬告青年》,真的是拨动了我的春心!”
“文章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用得实在是太妙了啊。”
“陈独绣说得多好,句句切中要害!我们找了这么多年,总算找到两个药方,能够医治华夏的陈年顽疾。”
蔡元裴越是深入,感慨就越多,不由地心生佩服:
“陈独绣提出的新青年六大标准,应该成为北平大学的校训。”
“有机会回去告诉陈独绣,我虽然不当教育总长了,但一定要找机会,推荐他去当大学的校长。”
其余两人面面相觑。
他们没有想到,这个曾经担任教育总长的蔡兄,竟然对陈独绣的评价,如此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