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羽对此很无奈,曹丕也是一样,不过曹丕很明显有不一样的嘴角抽搐。
不过杨羽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扯到了另一个话题上:“你们知道曹丕的文学吗?”
弹幕们也是愣了一下,难道曹丕的行为还要从他的文采里来看吗?
其实,如果一个人古代皇帝有自己的文学作品,反而从这里面可以找到一些本人的痕迹,当然大部分皇帝从这个方面看不了。
杨羽说道:“曹丕很特殊,写的诗啊文啊都挺悲伤挺寥落,像面对着黑夜,一个人静静地前行。
这与他的家庭环境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但是内心的阴郁愁苦反倒促使他加强了对政治权力的看中和掠夺。曹丕本人的城府很深,他是一个极为工于心计的人。”
弹幕倒是明白了:“以他的文采与他的家庭环境结合,再加上他的政治性格,所以比较稳妥,还是曹丕在这个时候犹豫了。”
曹操也是很感慨:“曹丕的性格确实是个大问题,他是,他的弟弟,我的几个儿子或许都有这个问题。”
杨羽点了点头,说道:“有这个因素,我之前也说过为什么不插手夷陵之战,这是曹丕以及曹魏的政治动机问题,但是曹丕趁着孙刘在夷陵作战的空档,一边坐等渔翁得利,一边派曹真出河西大破羌胡,收复西域。而后趁着孙权刚打赢夷陵头脑发热的机会强行索要质子令孙权失策反叛,落下口实立刻举兵伐吴。从这些来看,他的操作已经不错了。不过东吴在这几次战役上更胜一筹罢了。”
这下所有人算是大概明白了,不过还是有人问出:“曹丕的文学很好吗,那为什么两晋的人都推崇曹植?”
有人直接绷不住了:“实在是难绷,百度一下不就出来了。”
杨羽直接说道:“他与“建安七子”往来密切,与他们“行则连舆,止则接席”。如果他光凭曹操的儿子这一身份,而无真才实学,是无法得到这些文人们真正的内心认同,从而与他们打成一片的。要知道,那个时代的文人其实是有点傲气,甚至是傲慢的。
曹丕的《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
其中他所做的《典论》,是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专著。”
也有人直接列出来王夫之对两兄弟的评价:
曹子建(曹植)铺排整饰,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 雷同一律。子桓(曹丕)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子建以是压倒阿兄,夺其名誉。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姜斋诗话》王夫之
这简直是让人大跌眼镜,曹植这个几乎是公认的文采好的人居然有可能比不过自己的兄弟。
杨羽也接着说道:“有些评者看到曹丕在宫廷斗争中胜利了,当上了皇帝;而曹植被贬“势窘”,就倾向于同情郁郁不得志的才子曹植,而贬低曹丕的文学水平,而其他人也纷纷应和已有的定评,遂成了“公论”。
其实二人的风格各有千秋,水平也是互有不同,王夫之的话也是有一定偏驳,但是曹丕不可能像两晋文人说的那样被他的弟弟完爆。”
很多人很是感动,曹丕其实被黑爆了,《世说新语》就差没把他说是“纣王”一类的皇帝了。杨羽现在的言论其实算是变相的“洗白了”,但是曹丕的很多缺点确实也无法掩盖。
杨羽说道:“好了,我们现在来评价曹丕吧。先说结论,如果没有孙权,他就是第二代中最强的一个人。(实际上孙权比曹丕大了五岁)”
很多人不解:“孙权很强吗?二宫之乱,经典孙十万的梗也很多吧。”
同时,很多皇帝对弹幕的迷惑言论也是表示不解。
但是杨羽并没有管这些言论,接着说道:“代汉建魏。实行九品中正制(其实这个时候的九品中正制是比汉朝的察举制要好的),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严禁后宫特别是宦官干政。
加封孔子后人,重修孔庙,置五经课试之法,设立春秋谷梁博士。下令恢复太学,传播经典,对经学典籍进行收集和整理。鼓励士人学经注经,发展文化事业。
选拔人才上,下令人口十万以上的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一人,如有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户口限制。又颁布《取士勿限年诏》,打破年龄界线,提出无论老幼只要“儒通经术,吏达文法”,都可任用。
在法统上收复上庸三郡。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促进和巩固了北方的统一。设置西域长史府,恢复中原朝廷在西域的治理。
在位短短七年,使得北方社会环境持续改善,巩固了魏武帝曹操留下来的基业。”
很多人一看也是愣了:“这么一看简直就是个明君啊,那为什么争议这么大?”
李世民也是说道:“这些是他的功劳,可是然后呢?他的性格根本不适合做皇帝。”
杨羽接着说道:“不错,曹丕的功绩不少,可是这个人最大的特质-拧巴。他真的是个拧巴的人,矛盾的人。
他定下的制度又对曹氏诸王们极其刻薄,无兵无权备受监视,连个寻常富家翁都不如,这点也是断送曹魏的一大原因。曹植曹彰一身文武抱负却也只能是镜花水月,最后英年早逝郁郁而终。和明清两朝的宗室比,曹氏诸侯王的日子实在是一言难尽。
他的这个举动也是后来司马懿可以成功的一个原因。
曹魏终究是亡了,还是死在司马家手里了,曹丕的性格本来就是个大问题,之后就反而被放大了。
曹丕一直是贵公子的身份成长起来的,缺了那份作为领袖的胸襟,如果曹昂没有英年早逝而是顺利接班,那曹家兄弟确实是文武俱全,曹魏兴许还真能成就一番霸业。如果没有储位相争,曹丕曹植确实都能称得上是翩翩佳公子,可惜曹昂的死打乱了曹家兄弟原本的权利结果,也注定他们要为了储位费尽心机
“自古及近,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坟”,单论对生命后事的通达,境界上就胜过了迷恋丹药大造墓穴的秦皇汉武。一句“自古,文人相轻”点透了千百年文坛的是是非非。
而陈寿评价的小心眼也是比较符合的。”
曹丕完了,下一个就是评价曹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