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晓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以前运气太差,现在彻底转运了。
怎么到处都有能人,且还能跑到坞堡来呢?
其实也不是,华夏钟灵毓秀本就能人辈出。
事实上,社会的动荡一方面会破坏社会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也为人才的涌现提供了机会和土壤,所谓“乱世出英雄”嘛,三国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且,能人也不是就青睐坞堡。
就拿坞堡现在的人来说,苏定方跟过高雅贤、窦建德、刘黑闼,魏征跟过元宝藏、李密,程咬金跟过李密、王世充,尉迟融先干隋朝的官再当刘武周的偏将,秦琼更不用说,换主公和走马灯似的。
他们就没有一个是“从一而终”的。
是这些人都不知道“忠义”?
根本不是,而是乱世之时,每个人、每个势力都有机会,都可以选择。
势力有机会遇到大把的人才,而人才也在寻找哪个势力是他最终的“心仪”。
这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更是一种社会动乱下人力资源分配的必然现象和自然结果。
说白了就是,时势会给所有的参与者机会,但“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就怪不了别人啦。
这人,哪儿是萧皇后说的“颇有才干”啊,“颇有”这个词能用来形容“房谋杜断”?
没错,眼前这家伙竟然是杜如晦!
历史上,杜如晦隋末时确实在魏州滏阳当县尉,没想到萧皇后在魏州落了下脚,居然就把他拐到定襄了。
还好,有前面魏征他们打底,江晓惊讶下也就过去了。
“以上便是原委,请小郎君明鉴。”
鉴啥鉴啊,你杜断审时度势为坞堡解围,在当时情况下做出的决断完全没得说,都是最优解。
“杜别驾临危有决,真大才也。”江晓哈哈一笑。
“鄙人愧不敢当,小郎君不见怪,鄙人已是幸甚,这便告辞。”
“啊?你要走?”江晓一惊,差点喊出“关门、放狗”!
杜如晦这样的人怎么能放跑?
江晓这时的心态早就不是初见魏征时那样,虽说还谈不上患上了“凌烟阁收集癖”,但送上门来的是绝不会放过的。
“季成之事已决,鄙人自当归返定襄。”
“坞堡日盛,亦需大才经营,杜公不若留在坞堡。”江晓盯着杜如晦,言辞恳切,这话绝对发自肺腑。
杜如晦低头思忖,片刻后笑道:
“鄙人适才与魏公、萧公及几位将军略有浅聊,虽不及深,但笃定几位皆有经纬之才,有他们在侧辅佐,坞堡已然无虞,鄙人再留在坞堡亦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但依鄙人拙见,成大事须内建外修,鄙人愿为坞堡一马前卒,为坞堡经营于外。”
“今突厥势大,且与中原诸方势力有染,不可不争。现下已有义成公主居于中枢,吾当可借定襄之便,为突厥与坞堡通联之纽。”
不得不说,杜如晦这番话说得明白,且很有见地。
坞堡要想发展,除了依靠自己的力量,也最好有外部力量的呼应,哪怕用以牵制其它力量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隋末群雄,明里暗里和突厥勾勾搭搭的不在少数,刘武周、宋金刚不说,窦建德、高开道、梁师都、李轨都是此流,甚至李渊在起兵前也和突厥暗通款曲。
人家都来这手,你要不来,多少都算失了先。毕竟,合纵连横本身就是策略,华夏老祖宗自古就喜欢玩儿,谁不玩谁傻。
(题外话,放眼全球,当今某些国家玩国关的手段都不如春秋战国,熟读《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估计都能去那些国家当个外交部长。)
考虑到这一点,维护坞堡和突厥的“物资交换”倒是末节了。
而且,杜如晦这样考虑,不仅有利于坞堡,同样也看准了自身的“发展”,有眼光、有格局。
坞堡现在不敢说能人扎堆儿,但文有魏征和萧瑀,就这么破大点儿的地方,能给他多大的施展空间,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显出他来?
还不如“开辟新战场”。
“克明言之有理。”杨广率先点头,“老夫修书一封,请义成将克明在突厥妥为安置,可利坞堡!”
江晓沉吟。
老实说,他不想放杜如晦走,舍不得。
“逐月,我知你看重克明之才,不忍其去,但处罗南下之事尚未完全了结,克明还归定襄,襄赞义成亦是极为要紧之事呢。”这时,萧皇后笑道。
这话也说得高明,既肯定了杜如晦的才能,又替杨广站了台,更替江晓安利了一波“惜才不舍”的人设,让人舒服。
杜如晦连忙向萧皇后施礼致谢。
“好吧。”江晓终于点头,然后笑道:“不过,就返也不急于一时。坞堡如今便是你之家园,怎可不熟悉一番就走?”
“还有,别驾以后莫称小郎君,称字便好。老魏还有某四位兄长皆是此称,而且某也称别驾为老杜,方为无间。哈哈。至于萧公,毕竟为舅,某可不敢称其老萧。”
江晓一番话令众人都是一笑,杜如晦也瞬间对江晓有了亲近之感,当下笑道:“那恭敬不如从命,某便在自家一游!”
……
杜如晦自然有魏萧他们带着熟悉坞堡,江晓也不能陪着。哪怕他器重杜如晦,也不能表现太过,不然,魏征他们怎么想?
其实,江晓让杜如晦多留一段时间,除了想加强一下杜如晦对坞堡的归属感外,也想让他多了解一下坞堡的“实力”。
毕竟,实力才是最大的“吸引力”。
至于那个放走季成的“吴少尉”,江晓没有多问,该杀则杀,没什么好说的。
很快,众人又都各自忙去,而江晓又直奔老秦那里。
当然,江晓也不忘趁人不备,冲杨媛打个飞吻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