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罗南下让江晓意识到,“灭堡”的危险时时刻刻都存在,不定什么时候就落下来。
虽然现在瞒下了杨广在坞堡的事儿,但谁能保证监利郄那一万大军的事儿也能成为糊涂账?
再说,还有刘武周,他可是损失了三万大军呢,论肉疼和抓狂,他远甚于处罗,只不过现在还不知道他会整什么幺蛾子罢了。
归根到底还是实力问题呀。如果坞堡实力超群,那就什么也不怕了。
李密曾组内军骠骑,共八千人,自称“此八千人可当百万”,这显然是吹得都没谱的牛,但江晓相信,如果有顽强的意志、良好的军纪再加上精良的装备,以一当十的军队绝对是可以期待的。
坞堡现在不算妇卒的话,正儿八经的士卒有近五千人,以一当十那便是差不多五万的战力,搁在隋末群雄中也算不大不小的一个势力了。
刘武周的“大汉”不也才拥兵“十数万”吗?
江晓看着手里尾部加了螺栓的枪管,对此很有信心。
老秦为螺栓设计了个蝴蝶形的旋钮,松紧都很方便,这应该算是一种最简单的闭锁结构了。
如果将来熟练“铁匠”够多的话,倒是可以考虑造一批“栓动”闭锁的后装枪。
当然,这样的后装枪依然是药、弹分装的。
没有底火,想得到现代意义上的定装子弹是绝对不可能的,而这样的后装枪本质上依然是燧发枪,但射速确实能提高很多。
不过现在还是算了,即便是最简单的类似“佛郎机”的栓动结构,以现在的“手搓”方式加工依然费劲。
据《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记载,十九世纪初在使用简易机床的条件下,一个熟练工人七到十天才能生产一个栓动“枪机”。
有这工夫,还不如多造一些“简单”的枪管呢。不管怎样,这已经足够改变战争形态了。
而江晓估计,这也是他在“枪械制造”上所能达到的“顶峰”。
不仅是他,哪怕将来他所造出的燧发枪传播于世界,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来研究这东西,这仍然会是人类在“枪械制造”上能达到的“顶峰”。
没办法,除非人类在化学和化工领域得到突破,能够合成雷汞。
好吧,雷汞有点难,哪怕整出氯酸钾来都行。
想多了想多了,江晓收回思绪,对这枪管极为满意。
扳机、弹簧、挂钩、释放杆、燧石夹、阻铁、防风(火)帽什么的,老秦也已经打造了出来,现在枪管也弄好,完全可以往木质枪架上安装了。
趁老秦组装“枪”的时候,江晓又让人精心打磨了几块黄铁矿作为“燧石片”,上面用钢刀刻出鱼鳞格,以增加摩擦,确保打火。
黑火药现在已经没有了,江晓只能敲破颗小陶先应急。
剩下就是造子弹了。
方铅矿这次杜如晦带了些过来,江晓立马让人起个炉窑开炼,顺便告诉告诉他们如何在炼方铅和黄铁矿时炼取硫磺。
《天工开物》中对如何从含硫矿中炼取硫磺有详细记载,其实很简单。
“凡烧硫黄……外筑土作炉,炉上用烧硫旧滓掩盖,中顶隆起,透一圆孔其中。火力到时,孔内透出黄焰金光。先教陶家烧一钵盂……覆于孔上……黄光飞走,遇盂掩住……则化成汁液靠着盂底……凝结而成硫黄矣。”
说白了就是“蒸发冷凝”。
老秦这里的匠人均是老手,江晓一讲便都明白。
很快,炉顶上方圆孔便冒出黄色的“烟雾”,这其实就是硫磺,不过这次江晓主要是炼铅,而且用作冷凝的“陶盆”也没烧好,这“黄烟”就随它去吧。
不过,这玩意儿终究有毒,江晓对这种污染环境的行为感到“惭愧”,并让所有人都散开,同时提出要求,以后炼取硫磺时一定要带“口罩”。
嗯,回头就让杨媛安排妇人们做一些“口罩”出来。麻布纤维较粗,基本没什么过滤性,但弄个夹层,里面装上碎木炭,应该能起到防护作用。
铅的熔点相对较低,算是人类最早掌握和利用的金属,等黄烟散尽,剩下的就不用江晓多说了。
滴漏是打铁必备的工具之一,所以很快,几堆大小不一的“铅子”就麻溜地按江晓的要求做好了。
而此时,老秦也将“枪”彻底组装完毕。
看着眼前的“枪”和“弹”,江晓禁不住有些激动。
必须说,没有几个男人见了枪还能走动道,真心没想到在穿越前没机会打枪,穿越回古代反而能实现心中所愿了!
那这枪到底该怎么“玩”?江晓心中琢磨。
明代鸟铳标准装药是三钱火药配三钱重的铅子,但这只具有参考意义,毕竟口径不同、枪管可承受的膛压不同,都决定了最合适的装药只能进行试验。
不过,这个时代可不存在什么枪械定型试验,也没有白城试验中心,只能凭借主观“估计”。
考虑到老秦打造的枪管是结合了焊接和嵌套两种工艺,江晓决定大胆地把装药提高到四钱。
枪,自然是威力越大越好!
(华夏古代度量衡多有变化,自明代以后才基本保持稳定,明代一斤为595克,但却通行的是十六两制,所以一钱大约为3.72克,因为本文毕竟是,不是论文,隋代一斤到底有多少克,即便是隋初和隋末都有不同,所以这里就不那么“斤斤计较”了,就当隋制同明制,省的算来算去,诸位也不必当真,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