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料,王净颜死了。
江晓不知道隋末唐初的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这么一号人物,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人物在历史上一定不少,因为历史的长河沉淀了太多的沙子,最终能在其中闪闪发光的终究只是极少数。
所以,江晓看到王净颜尸体的时候,没有憎恨,没有怜悯,也没有了恶趣味,有的只是平静,就好像真的在面对一粒沙子。
大家都是沙子,谁又有资格嘲笑谁呢?
说不定明天,自己也会像这样被人瞻仰。
除了带王净颜的尸体回来,苏定方还抓了小一百的俘虏,其中包括二十多个受伤的,其余的人就都作鸟兽散了。苏定方不可能带人大范围追袭、搜山,也只能就此作罢。
至此,作为隋末唐初无数不起眼烽烟中的一股,这位自封“并州保境安民都元帅”的王净颜及其势力彻底化作了袅袅青烟。
江晓估计,残兵之中肯定还会有人回王净颜的老巢整顿势力,但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而他也没打算趁机去收了王净颜的老巢。
还是那句话,高筑墙、广积粮、不称王,只求自保绝不扩张。
对于劝降过来的那些跳荡兵和苏定方最后抓回来的那些俘虏,江晓还是秉持老原则——来去自由,理由前文已述,这里就不再解释。
反正,或因见识到坞堡的强悍,或因感受到坞堡的仁义,又或因终于彻底无处可去,最终的结果就是,只有七人惦念家中亲人要回老家,剩下的全部要求留在坞堡。
这倒和上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这七人,江晓二话不说,每人奉送硕大一块腌肉,放人。同时也告诉那些要留在坞堡的人,要走他们也可以随时。
现在,倒是可以盘点一下这王家父子两次“送货上门”的所得了。
首先,收人一百六十三,其中伤者四十八。
人,始终是江晓最看重的,没有人,什么都无从谈起。
其次,收环首铁刀一百四十五。
为什么叫铁刀呢?因为实在不配叫钢刀啊。
除少数以外,这些刀的质量都极差。江晓曾试着用其中一把砍了下树,树没断,刀倒崩了个大口子。按老秦的话说,这些玩意儿只配回炉重炼。
另收擘张弩三十一,长弓三十六,短弓二十九。
这些弓弩也大都使用日久。苏定方试了一把长弓,发力稍大了些,竟然直接将弓干拉断。按苏定方的标准,堪用的不过半数。
再收明光甲两副、山文甲一副、皮甲六副,阜绢甲两副、布背甲八副、木甲三副,主打一个丰富多彩,但同样多有残破,也就王家父子各自所着的明光甲还算不错,可惜也被烧得不成样子。
除了这些,最后几样收获倒让江晓笑出猪叫。
镰刀三把、锄头两把、钉耙一把,樵斧一把。
这王家父子看来也混得不易,江晓不由感叹,可其实他也知道,拿这些农具充作武器也再正常不过。
华夏历史上战争的主力军从来都是农民。十六国时期,编户甚至直接拿着农具就被编为军队开始作战,直到近代,无数华夏儿女还拿着最简陋的农具抵抗侵略。
而客观地说,王家父子能有这些家当已算相当不错了。
以上即所得。
至于损失,嗯,不能说很小,只能说没有。
三颗小莫嘛。
当杨广在餐议会上宣布以上结果时,全场欢呼。当然,全场之人不包括那些“降卒”,因为这结果令他们羞愧还来不及。
不过,杨广接着又宣布,奉小郎君之意,即日起,所有“降卒”便都是坞堡之人,非奴、非仆、非役、非佃,和原坞堡之人一样,统统被坞堡视为“堡民”。
这话一出,算是彻底打消了“降卒”们最后一丝顾虑。随即,“小郎君英明仁义”的喊声便响彻全场,那架势就差山呼万岁了。
江晓没想到杨广又替他安利一把。论笼络人心,杨广也是把好手呢。
不过,这话也确实是他想说的。他就是想让每一个留在坞堡的人都能视坞堡为“家”。只有这样,当坞堡有难之时,才会有人舍身保卫。
王净颜欲来攻时,妇孺们没有一个选择离开,就是因为她们已把坞堡当作自己的家,愿意和坞堡共存亡。
剩下的事江晓就不关心了。说白了,现在的坞堡不过是个拥有二百多号人的村子而已,杨广、魏征哪个不是信手拈来?
就在刚才,江晓还听到两个老狐狸和苏定方在商量,要不要干脆直接给男男女女们配对算了。
这个想法江晓也绝对赞成,都是家破人亡的,赶紧重新组织家庭,天一黑灯一吹该干嘛就干嘛,到时孩子娃娃生一堆,坞堡就算后继有人了。
好了,现在诸事皆宜,唯一让江晓可惜的就是那四十八个伤者了。
这四十八人中,有二十六个烧伤严重,哺食前就死了三个,江晓不知道最后能几个活下来。
烧伤的抗感染治疗,即便是放到二十一世纪,也属于高难度的。魏征这个二把刀大夫,只会让人去野外采点地榆、金银花什么的捣碎了抹伤口。
当然,江晓还不如魏征呢。对苏定方、杨广施展的蛆虫疗法和“渡阳夺命术”都是江晓赶巧知道,而对烧伤,他是完全不懂。
所以,当魏征询问江晓怎么处理时,他只能建议魏征多给伤者补水并必须用盐水清理伤口。
剩下的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其实呢,除了烧伤者,还有一个也令江晓牵肠挂肚。
小妮子晚上居然萎靡得连哺食都不吃,这让江晓打定主意要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健康权就是生命权嘛,谁说坞堡的安居乐业只需要安全,不需要健康?
靠,治不了烧伤还止不住血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