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这才是春秋战国
  4. 第18章 首霸齐桓公
设置

第18章 首霸齐桓公(1 / 1)


齐桓公刚上台时,只是满足于在周边诸侯中亮亮肌肉,树点威信。经过这几年的练内功,随着国力的增长,他也成熟起来了,目光放得长远了。因此,他的对外策略也按照管仲的指导,调整为“尊王攘夷”——他并没有提出这个口号,这是后人对他的策略的概括。

尊王,就是要树周天子的威权,但真正目的当然不是要让周天子重新骑到自己头上来,而是借着树周天子权威之机,大树特树自己的权威,借周天子之名压其他诸侯,使之服从自己的权威。做法跟郑庄公一样,不过,郑庄公没有安抚好周桓王,做得再好周桓王也不认账,拚命给他穿小鞋,损他,最后闹得两败俱伤。齐桓公吸取郑庄公的教训,一开始就笼络住周天子,在他当上国君的第三年,就娶了周庄王的女儿。正巧,婚礼办完没多久,宋国出事了。

宋国这次出事,因由要追溯到齐桓公上台第二年的第三次伐鲁,那次宋国是跟着齐国一起出兵的。结果宋军被战马身上蒙着老虎皮的鲁军打得大败,带兵的宋国大夫南宫长万被鲁军俘虏。事后宋国、齐国先后退兵,齐国转而专心改革练内功,也没有为被俘的南宫长万想想办法。

南宫长万被鲁国人关押了一年多,直到第二年冬天,在宋国人的请求下,才被释放回国。也许在关押期间鲁国人待他不错,他对鲁国人的印象非常好。

他回国的第二年秋天,宋闵公和他一起去蒙泽(今河南商丘北)打猎。打猎你就专心致志好好地打呀,南宫长万却心不在焉,没口子地盛赞鲁庄公,说他人才如何如何出众,人品如何如何高洁,才能如何如何卓越……听得宋闵公心里一阵阵地泛酸,忍无可忍之下,骂南宫长万为“虏”。南宫长万做过俘虏,宋闵公没有骂错他,但虏还有一层意思:奴隶、奴仆,相当于后世所谓“奴才”。

南宫长万气得不行,我为什么成为俘虏?还不是为了你和齐国人?老子为你受了那么大委屈反倒成了你的骂资!一时情绪失控,发起飚来,管你国君不国君,该出手时就出手!

南宫长万本来力气就很大,盛怒之下出手又没有轻重,一下子就把宋闵公打得死翘翘了。

杀死国君之后,怒气丝毫未消,回到国都城门那儿,碰见大夫仇牧,赤手空拳就把他打死。气还未消,在东宫的西面碰见了太宰(宋国的总理)华父督,就是杀孔父嘉夺其妻的那位,也把他干掉。这才消了气,然后立公子游为国君。

宋国顿时大乱,各位公子有的逃到亳邑,有的逃亡到宋国的附庸萧国(今安徽萧县西北)。

南宫长万的儿子南宫牛带兵包围了亳邑。萧国的国君和宋国诸位公子向曹国求助,曹国就出兵攻打南宫长万。虽然曹国只是个比郑鲁弱小的三等国家,但由于宋国人都不支持南宫长万,南宫长万顶不住,逃到了陈国,在宋国的要求下,陈国人把他杀了。

曹国人和宋国诸公子杀了公子游,立宋闵公的弟弟公子御说为君,是为宋桓公。

宋国之乱,齐桓公没有出力,因为他那时正在征伐东南诸侯。当时东南的诸侯如莱、徐夷、吴、越等,当时都是很弱小的国家,齐桓公想拿它们练练手,刚好其中颇有一些诸侯在搞淫乱,就以这个为借口打了过去,结果“一战而服三十一国”(《国语》)。

东南三十一小国被打服,宋国的乱子也平定了,齐桓公就来召集诸侯们会盟,借口是为了稳定宋国政局。

在此之前诸侯之间的盟会,都是两个或若干个诸侯国共同结盟,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主导者。这次盟会,齐桓公却当了主导者——而本来这个角色应该由周天子来担当的,以诸侯而主盟会,这是周王朝开创以来的破天荒第一次,也是齐桓公称霸的一次预演。

这次盟会只有宋、陈、蔡、邾四国应召而来,鲁国没来,鲁国的附庸遂国,因为宗主国没去参加,它也就不参加。

齐桓公觉得齐国的国力已今非昔比,是摆平鲁国的时候了,摆平了鲁国这个大国,霸业就一马平川了!因此,盟会一结束,就先拿鲁的附庸遂国开刀,齐国军队把它给灭了。

作为附庸,年年要向宗主国朝贡,宗主国发动战争时,还要派军队协同作战,要尽许多义务,而宗主国也要在附庸遇到麻烦时出手相助。但是鲁国却没敢出兵,眼睁睁看着遂国被齐国人攻占。

齐桓公的胆气更壮了,随即发兵伐鲁。眼看鲁国军队顶不住了,鲁庄公向齐桓公发出请求:把遂国献给齐国,鲁国不再谋求恢复遂国,然后跟齐国结盟和好,也就是从此服从齐国的领导。齐桓公答应了,于是,两国结盟。

鲁国刚摆平,宋国却翘了起来,宋桓公坐稳位子之后就不想接受齐国领导了,想另起炉灶,另搞一套,其实也想做老大。齐桓公马上带着陈、曹两国军队去讨伐,周天子也派大夫单伯带一支军队来凑热闹,这一来,宋国不得不屈服。

于是,第二年春天,齐桓公召集宋桓公、陈宣公、卫惠公以及去年复位的郑厉公会盟,所有与会诸侯都表示愿意接受齐国领导,齐桓公正式称霸!

所谓“霸”,就是“伯”,这两个是通假词,也就是侯伯——诸侯之长,其实是恢复了当初姜子牙的威权,但实际上比姜子牙的权威更大。因为姜子牙时期,周天子是非常强势的,现在周天子只是个摆设,要看齐桓公的脸色行事。

但是,郑厉公实际上并不真正服从齐桓公,几个月后,他就向老对手宋国发起了攻击。齐桓公马上会同宋、卫之师讨之,而南方的楚国也乘此机会借口郑厉公复位后没有及时地向他报告,发兵进攻栎邑。

郑厉公无奈之下,只能屈服于齐。不过,他也开了窍,发现尊王这篇文章值得一做,从此把精力放到尊王上来,先占据道德制高点,捞取政治资本,再另谋发展。在平定王子颓之乱中,他连连得分,大放异彩,风头直追齐桓公。可惜,老天眷顾的是齐桓公,郑厉公很快就被老天收去,把舞台完全留给了齐桓公一个人。

王子颓之乱,最先打出尊王旗号的齐桓公竟然没有任何动作,他在忙什么呢?在对付戎人。

周王朝作为华夏这个大民族的代表,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蔑视的,把北方的各少数民族统称为“狄”,南方的统称为“蛮”,东方的统称为“夷”,西方的统称为“戎”。不过,这些少数民族的部落不仅仅侵袭华夏族,他们相互之间也在侵袭,所以有的戎人部落也进入了北方,有的夷人部落进入了东南或南方。

管仲为齐桓公制定的方略,除了尊王还要攘夷,攘夷并非只是抵御打击东方的夷人,而是把戎狄蛮夷全包括在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都要攘,都要打击。

公元前678年,齐桓公成功地主持了齐、鲁、宋、卫、陈、郑、许、滑、滕九国的盟会,再次巩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之后,就把注意力转到了对付戎狄上。

戎狄蛮夷始终是华夏文明的巨大危胁,周幽王末年,犬戎灭掉了西周。周平王为了躲避戎人,东迁洛邑,可是西北的一些戎、狄部落竟尾随而至,侵入了中原。周平王在洛邑安顿下来之后,派大夫辛有视察伊川,那里属于中原腹地,辛有竟然见到有人披散着头发在野外祭祀,这完全是未开化的戎狄的做法,可这里的人明明都是中原土著居民呀,可见戎狄风俗对华夏民族的侵害之严重!辛有当时就心情沉重地叹息道:“不到一百年,这里恐怕就会变成戎人居住的地方啦,这里的原住民的礼仪已先行消亡了!”

从公元前716年到公元前650年,中原的郑、齐、鲁、卫、曹、虢等诸侯国以及周天子的王畿全都受到了戎族的侵犯;而狄族内侵之势,比戎族有过之而无不及,邢、卫、齐、晋、郑、鲁,都遭受过狄人的侵害。

戎、狄的作风特别败坏,手段特别残忍,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所过之处,如同蝗虫过境,一片狼藉,破坏力巨大,已经严重危及到了华夏民族的生存。如果说齐桓公在尊王上还只是摆个姿态,并未真正尽力,在攘夷上却是尽心尽力的。所以后来孔子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也沦为戎狄了!”

齐桓公攘夷最大的功绩是对付山戎。

山戎分布在今河北境内,又称为北戎,汉时称为匈奴。他们还处于原始游牧阶段,但有些部落也从华夏族这里学到了一点农业技术,开始兼营初级的农业了。他们不断地向南侵扰,北方的燕国最为深受其害。

公元前663年,山戎又大举入侵燕国,燕国顶不住了,向齐国求救。齐桓公亲自率军救燕。齐国大军追杀山戎,一直深入到今河北昌黎一带,歼灭、重挫了多个山戎部落,给山戎以沉重的打击。

这次出征为期将近一年,“春往冬返”,备极艰辛。有一次,大军行进至伏龙山一带时,当地的山戎部落(令支国)将濡水(滦河)截断,造成伏龙山周围二十多里无水。齐桓公令军士们凿山寻找泉水,凿了许多地方都找不到水。后来他的谋臣公孙隰朋向他献计说,我听说蚂蚁喜欢在靠近水源的地方筑穴居住,不妨找有蚁穴处挖掘试试。士兵们先在伏龙山的北面山坡上找,没找到。公孙隰朋说,蚂蚁冬天一般都居住在向阳暖和的南坡,夏天才居住在阴凉背阳的北坡。于是到南坡一找,果然找到了蚁穴,并挖出了一眼泉水。齐桓公高兴地称赞隰朋:“你可以算得上圣人了!”于是那泉水便被命名为“圣泉”,据说此泉至今犹在。

由于过于深入,不熟悉道路,在攻打了最后一个山戎部落(孤竹国)之后,归途中,齐军迷路了。管仲想出一个办法,让老马走在队伍的前头,这才找到了回来的路。(成语“老马识途”)

燕庄公对齐桓公感激得没法说,齐军班师时,他热情相送,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后竟送到了齐国境内,还舍不得离别。齐桓公说:“诸侯不是送天子而是送诸侯的话,是不应该走出自己的国境的(走出国境就等于降低了自己的身份),我不可以对燕国无礼。”于是把燕庄公所到达的地方全部割给了燕国,然后,像老师对待小学生那样,教育燕庄公要好好向燕国的先祖召公学习,按时给周天子纳贡。

这事被传开后,齐桓公威望更加高涨。

救燕回来的第二年,一支原来分布于今山西长治一带的狄人部落,因为喜欢穿红色衣服,被华夏人称为“赤狄”,他们受不了晋国的连番打击,东下太行,来到今河北邢台一带。那里有一个姬姓诸侯国——邢国,是周公旦某一个儿子的封国。赤狄部落见他们小日子过得滋润,就大举侵袭。齐桓公在管仲的建议下,出兵救邢,打败了赤狄。

第二年,这支赤狄部落流蹿到卫国,又向卫国发动进攻。

此时的卫国国君是卫惠公的儿子卫懿公,这小子即位九年来,正事不干,吃喝玩乐之外,就是养鹤。国君养些宠物,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他出怪,竟给鹤享受高干待遇,给它们都封了官,还发俸禄,还配给专车,配的还不是一般的车,而是大夫专用的便车——轩,让它们神气活现的乘在轩车上,招摇过市。卫国的国人看了心里能没气吗,你把鹤看得比我们还重啊!

好了,现在赤狄打过来了,卫懿公急忙征召国人入伍,发给铠甲兵器,令他们保家卫国。国人都说:“我们可打不了仗,叫鹤去打吧,它们都是享受禄位的。”

卫懿公没办法,只得亲自出战。临出发时,把一块玉玦赠给大夫石祁子,又赠给大夫宁庄子一支箭,叫他俩留守,说:“你们就凭这个全权处理国事,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事就放手去办。”又赠给他夫人一件绣袍,嘱咐她:“听从他们俩的安排吧。”然后就统兵出征了。

卫懿公的军队一遭遇狄人就被打得大败,他逃走时也不知道把帅旗收起来,结果狄人叮着他的帅旗追杀上来,把卫懿公给宰了,卫国军队全军覆没。

卫国的两个史官华龙滑和礼孔也是跟卫懿公一起出战的,被狄人俘虏。史官除了记录历史,还掌管国家祭祀之事,他们对狄人说:“我俩是太史,掌管祭祀的,如果不让我们先回去祷告神灵,你们是打不下卫国的。”

狄人没文化,脑回路也没那么多弯曲,竟然就把他们放了。他们一逃回国都,就对石祁子和宁庄子说:“狄人的军力太强了,我们不能在这里坐等灭亡,赶紧撤!”

当天夜里,石宁二人就带着全城的人撤离了国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狄人占领了朝歌,又来追杀逃跑的卫人,一直追到黄河渡口,追上了,一番杀戮之后,最终只有730名男女难民乘夜渡过了黄河。幸好宋桓公已带兵在黄河对岸迎接他们了,狄人没能追过黄河来斩草除根。后来,卫国的共、滕两个地方的人也逃了出来,跟从朝歌逃出生天的700多人汇合在一起,人数达到5千人,这就是卫国残余人口的总数了。

卫国已经不存在了,靠这5千男女老少收复国土是痴人说梦,别说收复故土,万一狄人又来,他们根本不堪一击。幸而,齐桓公伸出了援手,派人把这些人安置到曹邑(今河南滑县西南),给他们搭了些草棚,让他们暂时安顿下来,同时派他儿子公子无亏率兵车300乘,甲士3千人保护这些卫国难民,又给他们立了新的国君——姬申(卫戴公)。这姬申是谁?

前面说过,当初齐襄公助卫惠公复位之后,为了加强他的势力,强迫卫惠公的同父异母哥哥公子顽娶他的后妈——卫惠公的母亲宣姜,哥哥变成了继父。这场乱伦婚姻结出的果实是三子二女,三子中,大儿子齐子早逝,二儿子就是现在当了国君的这个姬申(也可以称呼为公孙申),三儿子姬毁。这姬申身体不行,当国君没多久就死了,弟弟姬毁接替了他,就是卫文公。两个女儿则分别嫁给了宋桓公和许穆公,都是国君夫人(诸侯国的王后)。

其中的许穆夫人最不简单,当初要给她选择婆家的时候,正好许国和齐国同时向卫国求婚,她的哥哥(同时也是她的侄子——这关系乱得!)卫懿公为她选择了许国。这是国君的决定,她不能反对,但心里是很不赞成的,所以私下对保姆说:“自古诸侯之女都是当作馈赠赏玩之物,用以连结邦交,以获取大国的援助。如今舍弃近在眼前的大国(齐国),却选择偏远的小国(许国),一旦卫国遭到敌人入侵,谁能来救?”

等到狄人灭卫,她急忙请求丈夫许穆公出兵救卫。许国被郑国几乎灭掉,复活还没几年,哪有本事对抗如狼似虎的狄人?许穆公吓得不敢动。许穆夫人失望之余带着数量不多的一些侍女和奴仆毅然奔赴曹邑,一方面要参加对卫懿公的悼念,一方面看望残存的卫人,协助卫戴公安顿灾民。

不料,她刚刚到达曹邑,许国的大夫们就接踵而至,他们都是奉许穆公之命前来劝她回去的,他们向许穆夫人传达了许穆公的命令:她这么做是不合适的,有失体统,有违妇道,也不安全。

许穆夫人置之不理,她为此赋下了一首千古名诗《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

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

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

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快快奔驰,快快奔驰,归去吊唁卫侯。

驱马赶车,归途悠悠,终于来到曹邑。

许国大夫,跋涉追来,使我心里忧伤。

没人赞成我来卫,要我返回却不能!

你们所想都不好,非我思虑不深。

没人赞成我来卫,要阻止我我不听!

你们所想都不好,非我思考不慎。

登上那倾斜的高冈,采拮那解忧的贝母。

女子虽然多愁善感,心中却自有主张!

许国之人,责备于我,其实幼稚愚妄。

行进在广阔原野,麦苗青青,茂盛繁密。

欲往大国,诉我悲苦,谁是我坚强依靠?

许国大夫,诸位君子,莫要再责怪于我。

尔等思虑万千,不如我亲去一趟!]

许穆夫人是杰出的诗人,除此之外,她还创作了《竹竿》、《泉水》两首名诗,三首诗全都被收入了《诗经》!

所幸她的一番苦心没有白费,公元前658年,她的舅舅齐桓公带领一些诸侯国,共同在楚丘(今河南滑县)筑了一座新城,作为卫国的新国都,卫国正式复国。

在卫国正式复国之前,公元前659年,赤狄再次流蹿到邢国,把邢国的国都给攻占了。又是齐桓公,联合了宋、曹等国,一起把狄人打跑。

但是邢国国都已被狄人彻底毁坏,齐桓公只得把邢国国都迁到夷仪(今山东聊城西)。由于齐桓公对他们很关心,齐、宋、曹三国的军队给他们筑了新城,齐桓公还派战车一百乘,步兵一千人守护他们,所以邢人迁都时就跟回家一样高兴。(成语“邢迁如归”)

安邢复卫,齐桓公的声望再攀新高。但是齐桓公没有自满,他的目光,转向了南方。

南方蛮夷的势力,一点也不比北方的戎狄弱,事实上,犹有过之。北方的戎狄基本上都是分散的一个个部落,一盘散沙,只要中原诸侯在一位领导者的主导下团结起来,扫平他们不是太难。南方的蛮夷中,却有一个真正的大块头——楚国!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