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研组近日里取得的突破就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
在面对第一代浮现攻击,即浮生质攻击的威胁时,防研组曾经给出了数个方案以应对可能存在的攻击形式,但是最终只有建立认知滤网的对策得到了通过,并以通过国防终端的形式在联盟中得到了推广,除此之外,联盟还计划用三个月时间在全境均匀修筑全息采集器兼观察站以实时更新现实固定内容以及在无人观测的情况下固定现实。
而此前被看好的建立浮生质保护罩层的计划则作为备选方案成为了国防终端的附加功能之一,当有需要时,在大气层外侦测到动能打击预备行动的“守望者”阵列会及时发布打击警告,然后在毫秒级的响应时间后,联盟的全体公民便会收到以最高紧急度短信发送至个人终端的打击预警及国家防御系统的使用指南。
根据事前实验建立出的数学模型估算,只要有大约百分之五以上的联盟公民佩带国防终端并按指示行动,面对天空对应角度在许愿机辅助下进行观察,其产生的经强化后观察作用就能够超越剩余观察者的异化作用,在天空成功组建起刚性浮生质护罩的粗略形体,然后剩下的就是骨牌效应了,剩下的联盟公民无论是否佩戴终端,他们都会在已浮现护罩形体的引导下产生天空中存在一个防护罩的认知,从而对其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当然,为了防止部分国民的错觉认知产生例如给护罩错误地增加初速度而导致其失去与地表相对静止状态这样的“画蛇添足”现象,国防系统会一直对未佩戴者进行高强度警报,直到佩戴者人数超过联盟总人口的一半,并且在联盟境内各区域都达到最低限度。这种情况下,浮生质护罩的存在稳定性才算是被彻底确保了。
而即便是面对第二代浮现攻击,即维也纳卡农式攻击,这种防御形式依旧有可取之处。维也纳卡农式攻击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利用浮现出的光学信息进行现实及意识上的攻击,而浮生质护罩若在事先预设了不透光的宏观形态,那么则能够完美地防御来自大气层之外的第二代浮现光学信号攻击。
当然,之所以被称为备选方案,是因为这种防御手段存在许多缺陷及漏洞。
首先就是,这种护罩可以算得上是修筑在大气之外的剑门关(此处指的是邓艾绕过剑门关取道阴平直接兵指成都的典故,对我们世界二战史熟悉的朋友可以理解成马奇诺防线),因为浮现技术限制,目前的护罩只能够在联盟国民目力所能达到的联盟上空大气层外空间进行构建,如果对手选择绕过这座数千万平方公里之巨的超级雄关进行浮现攻击,这个浮生质护罩的作用就显得微乎其微了,天竺共和国在天莫战争中用到的制导型浮生质陨石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而第二代浮现攻击更是能够在大气层之内发动,届时只能构建于大气层之外的浮生质护罩更是毫无意义。因此面对第二代浮现攻击可能出现的现实,联盟将认知滤网作为了防御的第一方案。
其次就是,当这种防御手段被发动时,因为战争结束的不可控性,这种护罩很有可能会长期存在于联盟领土的上空,这实际上是一场联盟自我对于联盟领土范围的浮现式环境灾难攻击,当敌方的攻击一直持续下去,联盟不用敌人攻占就自行崩溃了。
第三就是,这种防御手段有着极高的可替代性,只要联盟在守望者小行星检测系统的监测卫星上添加些更精准的物质检测器或是全息投影发生器,守望者阵列就能够在太空近地领域组建认知滤网,从而将第一代浮现攻击直接从准备阶段消除。当然,对监测阵列的升级是需要时间的,在联盟最乐观的内部估计中也要耗费半年时间。
不过,以上的一切都建立在浮现动能打击可以被提前侦测到的前提下,如果浮现打击的速度超出了联盟方观测者能观测的极限,那么认知滤网就会被无效化。对于守望者而言,这个极限速度平均为光速的百分之三十六,是根据守望者的反应时间以及警报信号从守望者轨道传达到联盟的平均时间计算得出。而对于地面的全息观测站而言,极限观测速度是光速的百分之三点三。当超出此速度的浮现打击发生,届时联盟能依靠的依旧只有浮生质护罩,也正是出于这个考虑,联盟才最终在国防终端中内置了这一功能。
好在防研组之前也对浮现物体施加速度的极限进行了试验,最终发现无论浮现物的体积、伪质量为多少,其浮现的空间位置在哪,其速度上限都被限制在了光速的千分之五,如此具有规律的数字只说明一件事,补画匠创建的锚在背后做了某些限制,其目的暂且未知,但至少说明联盟的认知滤网战略也许是成功的,之所以加上也许,是因为敌人真正的浮现攻击手段与原理还是未知数。
因此,面对这样的未知数,联盟至少得先欧亚联合体一步掌握第二代浮现打击手段,这样才能知晓如何去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