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圣四年的年终总结会,也算是对苏过这些年的一次小结。
青唐收复后,陇右都护府的势力一直向西方延伸,接收了黄头回纥的部族和土地;
河西之地回归后,西州回鹘与大宋接壤,随即遣使向大宋称臣纳贡;
取自西夏的另外几州,则将宋夏的边境线再次向党项人的兴庆府推进了不少;
河北诸州挡住了契丹人的上一轮攻势,对未来的宋辽大战做了一次预演;
西南这边,自杞、罗殿两地成了大宋的羁縻州,又有亲近大宋的段和誉坐镇鄯阐府,边境无忧。
总的来说,扩地不少,但主要的敌人大辽并没有被削弱,而且大宋近些年的接连伐夏,还将西夏彻底地推了过去。
失去了河西之后,西夏只能紧紧抱住契丹人的大腿,等着再找机会从大宋身上咬下一块来,就像党项人的先祖们所做的那样。
大宋的锋芒毕露,也势必引起了大辽的警觉,所以下一次的大战,一定是大宋一家对付辽、夏同盟了。
宰执们对于扩地的喜悦远不如赵煦和苏过,因为打下的土地越多,与周边国家结仇就越深,就需要更多的士卒去驻守,这些都会令他们感到忧虑。
对于他们来说,国内新法的施行效果,才是最重要的。
在海上丝绸之路和北方丝绸之路的带动下,大宋的商业进一步发展,商业税和征榷的收入已经超过了两税。
征榷是指国家专卖的部分,比如食盐和茶叶等物资的专营;两税指的大宋继承自唐朝的春、秋两税之法,春季征收钱和绢布等实物,秋季征粮。
但这个比例的变动并不是全是因为商业发达,而是大宋不抑兼并,大量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上,这帮人有的是法子偷税漏税。
方田均税法可以解决部分漏税的问题,但想解决土地兼并,青苗法和地方政府的籴粜政策更为重要。
苦哈哈的农户们抗风险的能力是很差的,一旦遇上什么天灾人祸,就难免走上卖地的老路,而国家有责任为这些人提供保障。
不管什么条例,让农民能有属于自己的土地,都是最基本的,所以一千多年前的孟子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近一千年后“耕者有其田”的观点又开始被频繁提及。
苏过正在遐想中,被赵煦点名问道:“苏卿对赋税之事如何看?”
“眼下既然国库充盈,首先当减少两税,”苏过上前道:“往后商税还会扩大,应趁此机会调整两税的比例和去除一些地方杂税。”
大宋看似商税的比重高,但其实对农民的盘剥并不少。
举个例子,开封府征收秋粮,等你赶着驴车将粮食送到县衙时,官府会说仓库不在此地,需要你亲自送过去,如果不愿意,那就支付一笔脚力钱,称为支移。
如是种种,不胜枚举,就和之前的新法条例一样,看似很公道,但到了地方完全就失控了。
苏过的这个提议很快得到宰执们的认同,为百姓减赋,那可是盛世之举。
说完这一句,等他们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苏过又开始走神了。
不知不觉间,穿越来此已经快十五年了,前世的事都变得模糊起来,就像是一场梦,只有眼前的这个大宋才是真实存在的。
再往后,淡薄的记忆就真帮不上什么忙了。
结束了这场让人振奋的总结会后,苏过便进入新年假期了。
这个春节,一直在外做官的大哥苏迈也回了京城,苏轼一家难得地齐聚了。
苏过举荐了很多人,但自家兄弟这边,却从没有开过口。
一来苏轼不赞成,二来苏迈不算出挑,苏迨无心仕途,所以也就罢了。
如今苏过圣眷正浓,满朝都知道官家对他的信任,苏家和范家就更避嫌了。
苏迈这几年一直在河北东路为官,辗转了好几个县,如今年近四旬,没有升迁,没有回京,基本上仕途也就这样了。
苏轼是不在意这些的,可王夫人还是私下找到苏过,说道:“你就不能帮帮你兄长吗?”
“怎么帮?”苏过苦笑道:“我也不知道兄长的想法啊。”
苏迈年长他十三岁,总共就没说上几句话,而且自己身为弟弟,太积极去张罗这事,也让大哥尴尬。
王夫人一直对苏迈视如己出,又道:“我只问你能不能做到,他的想法我自会去问。”
“娘先去问,我这边也考虑下。”苏过答道。
王夫人埋怨道:“这些年你也没少举荐人,怎么到你大哥这还推三阻四的。”
苏过心中苦笑,那能一样嘛,之前举荐的可都是青史留名的人物。
“娘放心便是,只要是兄长有想法,我一定去争取,”苏过笑道:“反正这些年的功劳也加不到自己身上,便让给兄长了。”
王夫人并不是偏心,又转而担忧道:“会不会有人弹劾,影响你的前程?”
“那帮人都被我收拾多少回了,没事的。”苏过还得安慰母亲,说道:“娘只管去问,我有分寸的。”
王夫人始终觉得愧对苏迈,犹豫再三,还是去了。
到了晚间,王夫人又来到苏过的小院。
询问的结果,和苏过想的差不多,苏迈拒绝了。
王夫人说道:“他的意思是就听朝廷安排,不给你父亲和你添麻烦了。”
“那娘的意思呢?”苏过问道。
王夫人其实也不是想苏迈升官,而是担心北方不安全,希望他能留在京城,家人团聚。
苏过听后,想了想,说道:“年后叔父估计该回京了,爹爹和我也都在京城,确实有些不合适。”
王夫人想了下,问道:“回眉州如何?”
苏过还担心母亲想要大哥留在京畿,那就有困难了,眉州倒是问题不大。
“年后我就试试去,”苏过笑道:“娘也再和兄长确定下,这事还得他愿意。”
王夫人准备离开,苏过喊住她,说道:“这事不能瞒着爹爹,回头我找机会和他说,娘就不用管了。”
不用想也知道苏轼会反对,还得想个好点的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