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人变多起来,有忙碌有清闲,还有端着碗坐在树荫下大口扒饭的,喧喧闹闹,烟火百态,仿如一副活过来的画卷。
天气热,淮阴县像个熔炉,阳光越来越毒辣,人都几乎要被烤化了。
顾宝如抬袖擦擦下颚的黏腻汗意,双目紧盯着前方的一家缸瓦舖。
她在这附近徘徊有好一会儿了,毗邻的几家铺子里,就这家缸瓦舖吊了一把干草。
虽然宝如从没寻过活儿做,但也清楚捆干草,就代表这家缺人手,急需招工用。
据说从前有些男人要典妻卖子,拉到集市去,又张不开嘴吆喝,就在妻子头发间插一根干草做草标,引人围观……
后来朝廷明令禁止私贩人口,没人敢在大街上插草卖人了,但慢慢的,插草作标也衍变成一种不成文规矩流传开去。
百姓人家识字不多,哪家商铺需要人手,捡一把干草用细绳吊起来,想找活儿做的人见了,自然就会主动上门问。
今日恰好是集市,来县里赶集的人多,缸瓦舖生意不错,这会儿已经来了好几拨挑缸坛的客人,挤在铺子门前,有人一会儿敲敲缸,一会儿问问价。
铺子只有铺主一人,忙得像个陀螺似的,恨不得多长几张嘴,好同时面面俱到回答客人问题。
顾宝如不熟悉人家的生意门道,远远观察着。
这时候生意忙,按理说不应该去打搅应工的,只是她左等右等,客人来了一拨又一拨,铺主忙得焦头烂额,宝如就忍不住踮着左脚,腰胯运力快步走向缸瓦舖。
她心想,如果能寻找机会帮忙招呼招呼,说不准也能在铺主心里留个好印象?
这附近相连的几家铺子都是做缸瓦生意的,每家铺门前都摆满了坛坛罐罐,供客人挑选瞧货,竞争十分激烈;
宝如注意到有许多客人是轮流着一家家探价看货的,稍怠慢些,客人就径直走向下一家铺了。
“那个土陶坛子,拿过来给我瞧瞧……”
有个客人站在人群外沿,挤不进去,指着坛子朝铺主开口。
可铺主这会儿正踩着木梯,半个身子都在铺内的阁楼里,给另一个客人搬罐子,听不见她的话,客人等了等,见铺主瞧也没瞧自己一眼,不悦地努努嘴,走开了。
顾宝如眼疾手快,赶忙伸手挽住她胳膊:
“婶子别走,我这就帮你拿来。”
她把人安抚好,顺势记下这个客人的样貌衣着,拨开前面的人,走向堆放酒坛的角落。
缸、坛、罐、壶等都是分类摆放的,坛子容量有大小之分,样式却差不多,都是底部小中间大,坛口小坛沿深的土陶坛子。
方才没瞧见客人指的是多大容量的,顾宝如飞快扫视一遍,挑了容量适中的两款,一手拎起一个,挤回那客人身边,将坛子放下:
“婶子,您买坛子是用来腌菜还是用来酿酒呢?您瞧瞧这两个合适不?那边还有更大和更小的……”
客人表情淡淡的,没说话,略提了提粗布裙,蹲到地上,扶着略大些的那个土陶坛,里里外外地审视。
宝如也蹲下去,踮着左脚,把身体重量全倾轧到右腿支撑。
她曲指敲敲那土陶坛,佯装老练,笑道:
“婶子,您听听这声儿,多爽脆多清亮,这一听就是好坛,无论您用来腌菜还是装酒,保准不会泄气儿;
这也是我们铺子卖得最好的陶坛,您要是用来腌菜,这么一大坛,够一家子吃上一个多月了。”
她瞎编了几句,听上去就像是在铺子里干了很久的伙计一样,除了脸上的抓痕磕碜点儿,语气上态度上叫人看不出半点端倪。
客人被她说动了,终于开了口,反驳道:
“这坛子泄不泄气,也不是你一张嘴说了就算的,不得验过才知道吗?”
宝如一听,双眸闪过亮芒,脸上笑意愈发明显:
“您是识货人,就听您的,这就当场给您验验,您先到这边来歇歇……”
把客人拉到边上,顾宝如立马扭身挤到铺主身后,提高声量:
“掌柜的,那边有客人想验坛子。”
铺主从攒集的人堆里扭头,就瞧见个满脸是抓痕的姑娘。
她愣了愣,下意识问:“啊?是哪个?”
宝如立马抬臂指了指客人:
“就是那个婶子,你把火折子给我,我帮你验。”
铺主忙得实在抽不开身,听宝如这样说,她就赶紧把手伸进随身挂着的褡裢里,掏出了火折子,随后又囫囵指指放干稻草的地方:
“燃火的都在那,你自己去揪点儿,谢谢你了姑娘。”
不等她说完,顾宝如已经轻车熟路地从一个鼓鼓囊囊的麻袋里揪出一把干稻草和绒草。
她有意来应工,在附近观察过铺主是怎么验坛的,稻草放在哪儿、用什么样的步骤验,早就牢记在心了。
所谓验坛子,无非是看‘压、浇、烧’这三步。
铺子门前有一口及腰的大水缸,缸内有大半缸水,宝如把那客人引到水缸前,搬起陶坛,用力往水里压,测验坛身的渗水性:
“婶子你看,大半个坛都泡进水里了,但坛子内里一点都没湿吧?”
客人把脑袋凑过来,阳光下,她瞧得一清二楚,坛子内部确实是干干爽爽的,于是点点头:
“这第一关算通过了。”
顾宝如闻言,将坛子从水里提出来,摆回地上,拿了水瓢从缸里舀水,小心浇到坛沿里。
坛口是凸起的,和坛沿形成了一圈沟壑,水浇灌下去,在烈阳下泛起灼灼金芒,十分耀人眼。
有好几个客人立马围了过来,盯着宝如验坛。
被不知多少双眼睛盯着,顾宝如心里有些紧张,她也只远远瞧过铺主验坛,自己动手还是头一回,刚才为了留客夸下海口,万一最后这坛子泄气,那就尴尬了。
她浅浅吸了一口气,吹旺火折子,点燃绒草。
绒草燃烧速度很快,没一会儿就将干稻草也点着了。
宝如赶紧把燃烧的稻草扔进坛内,迅速扣上盖子。
坛盖形状像碗,才盖住,坛内燃烧的火和热雾立马将盖顶得咕嘟咕嘟响。
众人睁大眼一错不错地看,下一瞬,原本倒在沟壑间的水,居然“滋滋滋”几下,顺着陶盖全倒吸进坛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