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朝李隆基旧事重提,“众位爱卿,朔方行军大总管牛仙客,在河西节度使任上,兢兢业业,朕现在想赏赐他一个爵位,各位有什么建议吗?”
朝臣们一阵喧闹,目光都集中在了张九龄的身上。昨天张大文豪才把皇上怼得哑口无言,皇上这是记吃不记打,怎么又来了。
张九龄站在堂下也是气不打一处来,这不昨天才给您老人家讲事实说道理说通了,今天怎么又来。这是把我的话当屁给放了嘛。
经典逆反一上头,张九龄决定今天好生给皇上掰头掰头。这次他又拿出了诡辩的技能,贴着李隆基的脸再次开大。
“陛下,咱们昨天不是说好了嘛,只需要赏赐牛仙客一些金帛即可,怎么陛下就一直想要赏赐他爵位呢?”
“朕觉得只是赏赐一些金银,无法体现出朝廷对他的重视。”
“陛下,牛仙客也没有立下什么大功啊,最多只能算本职工作做得比较称职而已。”
皇上这下怒了,当着朝臣的面这么掘自己面子,老子今天还就要封他爵位,看你能怎样!
这就是张九龄的缺陷,不够圆滑。
他也不想想,昨天皇上既然已经被说服了,为什么今天又会再次提起这件事?这中间难道就没有什么问题嘛?
所以说如果张九龄能够多一点人情世故,他最后的结局也不会这么凄凉。
有了昨天李林甫的怂恿,李隆基在张九龄的大招之下,毫发未伤。他愤怒的问张九龄:“朝廷的事情,难道都要由你来决定吗?”
张九龄也是豁出去了,大炮开兮轰他娘,老子今天就跟你杠上了。他不卑不亢的给皇上怼了回去,
“陛下既然任命臣为宰相,那么臣就一定要尽职尽责,臣认为这件事不符合大唐的制度,那么臣当然有责任提出意见。”
李隆基的嗓门这下提得更高了,“你反对牛仙客,不就是因为他出生贫贱没有家世背景。那你出生岭南,不是一样家门很低。”
皇上见在制度问题上辩不过张九龄,干脆直接上升到人身攻击。
张九龄出自岭南,虽然出生在官宦之家,但在唐朝北方还是经济政治的中心,岭南地区的发展相对落后,没有什么大家族。
之前我说过,科举在唐朝还不是主要的选官制度。此时文官政治还没有完全摆脱门第的束缚。所以在唐朝做官,门第也是很重要的。
而张九龄能走到今天宰相之位,依靠的是自己的才华和政绩,这也是他的脊椎硬得像花岗岩一样的原因。
但是张大文豪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你腰杆再硬,这不还是在给皇家打工吗?就如同,再有本事的CEO,也不能每天到晚抓着董事长怼吧。
面对皇上的人身攻击,张九龄充分的发挥了与其改进自己,不如批判他人的精神,连眼皮都没眨一下就给皇上怼了回去。
“臣的确出生岭南,但是臣是依靠自己的才学来到朝堂上为陛下处理国事,这个牛仙客不过就是一个河湟之地的使典,他目不识丁。这种人是不能委以重任的。”
又一发大招直接把唐玄宗给怼得来一言不发了。的确,国家当然不能用文盲来处理国政。皇上虽然很生气,但是张九龄确实在理吗,自己也无话可说。
李隆基憋话比憋尿还难受,直接憋出内伤了。他看了看堂下的李林甫,用眼神给他连发几十个感叹号,请求李林甫出战。
然而一旁的李林甫始终默不作声,就像没看到李隆基上中下三路都被张九龄按在地上摩擦了一样。
这一轮又是张大文豪完胜。
退朝之后,李林甫又悄悄的找到了唐玄宗。一看到李林甫,唐玄宗气不打一处来。
“朕今天使眼色你没看见嘛?害得朕被张九龄这一阵好怼!”
李林甫赶紧给皇上跪下请罪,说道:“张九龄言必提太宗祖制,臣不可能在朝堂上反对太宗的祖制啊。”
李隆基也知道,其实张九龄在理。但是现在已经不是谁在理的问题了,而是自己丢掉的面子怎么拿回来。他没好气的问道:“那现在该怎么办?”
这时候李林甫说出了那句非常著名的话:“陛下选拔官员,只要有能力就行,要学识来干什么。”
这句话听起来很对,但是实际上大有问题,那就是对“能力”的定义。
在权力极度集中的皇权时代,手上有权力的人说你有“能力”你就有能力;说你“无能”你就是无能,这就缺乏了一个公平的评判机制。
如果国家没有一个完整的制度来评定一个人的才干,那么平民阶层就永远失去了向上的通道。
对于有背景有钱的家族来说,他们就会垄断这个向上的阶梯,社会就又重新回到了门阀士族的阶段: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接着,李林甫又对皇上说道:“陛下,您是天子,天子想任用谁就可以用谁,这难道有什么问题吗?”
嗯~这句话让李隆基内心的权力欲望觉醒了。
是呀,李隆基才是大唐集团的董事长,你们这些董事会里臭打工的。给你个高位,还真以为自己是头面人物了啊。
张九龄毕竟找不到任何的缺失,直接废掉他,也找不到什么好的理由。两人一商量,那就明升暗降吧。
不久之后,皇上升张九龄为尚书右丞相,但是免除了他的参知政事。张九龄现在职位虽高,但是却失去了掌握行政实权的能力。
当然这部分权力也就顺理成章的落在了李林甫的口袋里。
张九龄失去了行政权,李隆基就可以想怎么提拔牛仙客,就怎么提拔了。很快皇上就赐封牛仙客为陇西郡公,封食邑三百户。同时调牛仙客进京,担任宰相之职。
到了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由张九龄举荐的监察御史周子谅,上疏弹劾牛仙客。李林甫敏锐的闻到了彻底打败张九龄的味道。
(因为此事还涉及到李适之,所以等后面写道李适之的时候,我再详诉。)
他上疏皇上,说周子谅无理由弹劾牛仙客,在朝堂上散布不良信息,将他治罪。而作为周子谅的推荐人,张九龄也难辞其咎。
李隆基赶紧和李林甫两人唱了一个双簧,以举荐不称职的罪过。把张九龄贬出朝廷,让他到荆州去担任长史。
到了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正月,张九龄在郁闷中去世。李隆基登基以来任用的最后一个明白人宰相下线了。
大唐的朝廷,彻底沦为了混子、贪官、无赖的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