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穿越明末成难民
  4. 第495章报仇
设置

第495章报仇(1 / 1)


卫河一战,明军溃败,杨易生死不明的消息迅速开。最先知道消息的是保定总督孙传庭,他带着三万勤王兵马驻守雄县,一直密切关注着战场的消息。闻讯之后,孙传庭带兵来到运河东岸,他希望能给清军压力,变相减少清军对杨易的压力。

参将李国英带着近千残兵逃过运河,被孙传庭部接收。

李国英狼狈不堪,头发凌乱、衣衫褴褛,身上伤口无数,他来到孙传庭的帅帐,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军门大人,我们尽力了,鞑子太多了,兄弟们弹尽粮绝,实在顶不住了,求你发兵救救杨督师,大明不能没有他!”

孙传庭已经从哨探那里得知,卫河之战太过惨烈,可以说是以命搏命的打法,明军伤亡大半,但清军伤亡更惨重,这一战虽败犹荣,至少打出了大明军威。

孙传庭命人扶起李国英,“本抚知道你们尽力了,你们是好样的。你可知杨易会撤往何处?”

“大沽!”李国英非常肯定的说,“战前,杨督师布置方略,他命令我们在重创鞑子之后,若事无可为,可以便宜行事,尽量保存更多兄弟们的性命。而他会前往大沽做最后的防守!”

孙传庭叹道,“明知会败,依然要战,老夫不如杨易也!”

随后,孙传庭命令部将争取接应更多的溃兵……

洪承畴在通州闻知消息,心情非常矛盾,他知道杨易虽然失败了,但是清军损失不小,此时如果出动大军,消灭鞑子是不可能的,但是战功必不可少。好几次,他拿起令箭欲召集众将议事,商讨出兵方略,却最终又放弃了。

骁勇善战的鞑子在洪承畴的脑海里印下了深深的烙印,鞑子的余威依然让他可望不可及,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即使清军只剩一万铁骑,也不是明军能随意拿捏的,更何况清军主力尚在,又有多尔衮、豪格这样天下闻名的战将,洪承畴的信心不足。

在幕僚的提议下,洪承畴将问题丢给了崇祯,他上疏征询崇祯,是否出兵。但是崇祯没有给他回答,既然没有回答那就只能继续驻守通州拱卫京师了。

高起潜、刘宇亮、陈新甲等闻知消息,心有戚戚,命令士卒加强防御,深怕清军前来报复。

……

其实最纠结的还是崇祯,身为大明的当家人,他骨子里本能的追求是大明天下无敌,消灭一切来犯之敌,无数个梦里,他梦见万国来朝,皇太极匍匐在他的脚下。但是,现实是大明的脸面被鞑虏铁骑狠狠的踩在地上摩擦。

当鞑虏在京畿之地肆意妄为时,崇祯希望朝野一心、文武协同将鞑子驱赶出去,但是,叫嚣血战到底最厉害的是那帮耍嘴皮的文臣,仿佛他们的唾沫就能将鞑子淹死,实际上毫无意义。而武将们避战心态严重,连洪承畴都畏首畏尾。

卢象升战死后,整个大明,只有杨易高举战斗的旗帜,并身体力行的践行着。

崇祯有种无力感,他没有底气去支撑心底的梦想,派陈楚楚秘密和议是无奈之举,也是现实之举,如果朝野同心抗敌,他又何至于委曲求全,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

崇祯召来杨嗣昌,“文弱,杨易战败、生死不明,后事当如何应对?”

杨嗣昌语气沉重,“杨易败了,但我几十万勤王大军尚在,无损实力。鞑虏赢了,伤亡不小,已无继续程威之锐气,微臣以为,鞑虏会加速出塞。”

崇祯怔怔的看着洪承畴发来的奏疏,喃喃道,“那我们就任由鞑虏离开?”

“鞑虏入寇半载,京畿饱受蹂躏,生灵涂炭,该恢复平静了”杨嗣昌叹道,“如果战事再起,鞑虏在继续肆虐,苍生受难啊!”把放任清军饱掳而归,说成替天下苍生着想,文人的词汇丰富啊!

崇祯合上洪承畴的奏疏,吩咐留中,有气无力道,“和议一事当如何?”

杨嗣昌语气坚定,“和议一事刻不容缓,必须加速推进,否则边关永无宁日!”身为兵部尚书的杨嗣昌,知道崇祯派人在同鞑子秘密议和。

崇祯看着窗外一株柳树新发的嫩叶,“和议条款,文弱可有章程?”

……

大沽战事激烈,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屋都成为双方必争之地。防守的明军以杨易的嫡系密丰军为主,擅长巷战,纪律更加严明,战斗意志顽强,没有后撤命令,那真是战斗至最后一兵一卒。

卫河之战明军溃败,有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些明军并非密丰军,有左良玉、陈洪范等部的官军、也有流贼投诚过来,杨易虽然为他们提供了强大的火器装备,但毕竟磨合时间短,达不到密丰军这样的战斗力。

杨易一直注重对军队的巷战训练,此时,这样的训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每一座掩体、每一堆瓦砾都成为密丰军战士的掩体,火枪、手榴弹成为杀手锏,他们将外城变成了狩猎场,猎杀着敌人。

多尔衮眼见大清勇士进一个没一个,恼羞成怒,调来火炮,对大沽外城一顿狂轰,狂轰之后,再派士卒冲锋。然而,令清军将领失望的是,每次狂轰之后,明军士卒仿佛从地里冒出来一般,继续对清军展开狙杀。

后世的火炮那么厉害,也未必能将所有敌人消灭,更何况此时原始很多的火炮。密丰军将士已经熟练掌握如何利用掩体躲避炮击,火炮对他们造成的伤亡微乎其微。

遗憾的是明军在大沽只有几门老旧的弗朗机炮,未能对清军造成影响,在卫河南同清军对射的火炮根本来不及带走,大部分已经损毁,少量的被清军俘获。

豪格带一部分兵力南渡,从卫河北岸来到南岸,同多尔衮汇合一处,将大沽重重包围。

多尔衮正同豪格、谭泰、叶臣等将领商议战事时,满清礼部启心郎祁充格来了,祁充格算是文臣,掌书记,是这次征明大军的文官高官,统计战功、俘获等等。

祁充格道,“陛下率军在长城外策应,督促我们早日出塞,区区大沽,莞尔小城,不能在此浪费时间。”清军入关已经半年多了,皇太极等不及了,害怕大军有个闪失,带兵策应。

多尔衮看着豪格,“肃亲王以为呢?这大沽打还是不打?”

豪格很讨厌这个比自己小三岁的十四叔,你辈分高,那没办法,喊你一声叔。偏偏你妈的年纪小,还总是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端架子。更可恨的是,多尔衮总在皇太极面前称豪格勇武有余、谋略不足。意思是豪格就是个武夫,无治国之才。

豪格虽然是副帅,毕竟身份摆在那里,他对多尔衮可没好脸色,冷哼一声,“十四叔,成亲王可是死在杨易手里,不拿杨易的人头回去,我们怎么给父皇交代!”

多尔衮喃喃道,“明军采用巷战战术,不好应付,连攻两日,大清勇士伤亡惨重!棘手啊!”

豪格嗤道,“十四叔不是文武双全么,区区个大沽还能难倒你!”

“杨易已经无路可退,唯有拼死一搏”多尔衮环视众将,“明日,不惜一切代价攻下大沽,枭首杨易,为成亲王报仇。”

众将齐声道,“为成亲王报仇!”

……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