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兵团大力发展经济
广大兵团战士一手持枪,一手扶犁,向亘古荒原、向千里戈壁、向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沙漠宣战。
战士们风餐露宿,开渠引水,垦荒造田,建成了一片片绿洲、一个个农场、一座座水库、一条条渠道林带。
战士们洗脸一盆水要洗三四次,然后再用来洗脚,洗脚也要用三四次,稠得实在不能用了才倒掉。
兵团建设正规划农牧场
为了建设正规划的国营农场,广大兵团战士风餐露宿,开渠引水,垦荒造田,建成了一片片绿洲、一个个农场、一座座水库、一条条渠道林带。
还有一大批军垦新城镇在戈壁深处、在沙海边沿、在荒无人烟的处女地上诞生了,让古老而荒漠的土地从此变得生机勃勃。
原来,在新疆建设兵团成立后,战士门开辟了大规模屯垦的新战场,广大军垦战士一手持枪,一手扶犁,向亘古荒原、向千里戈壁、向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沙漠宣战。
在他们的想象里,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变成一片绿绿的田野。
兵团实行党政军合一的领导体制,受自治区党政军的统一领导,依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法律、法规,对所辖垦区行使一定的管理职能。
兵团沿袭人民解放军的建制,从兵团到师、团、营、连的机构健全,组织严密。
兵团也是一个经济组织,其中心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为戍边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为繁荣边疆作贡献。
195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农垦部,任命王震为农垦部部长。
农垦部成立以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做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垦区,在王震部长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继续大踏步前进,得到了迅猛发展。
王震担任农垦部长以后,虽然身在北京,却一直关心着新疆建设兵团的发展。
在“文革”以前,他先后多次前到新疆,视察兵团的各项工作。
其中,王震曾经进塔里木、下准噶尔,在地处大漠戈壁的农一师、农二师、塔里木农垦大学等几十个农牧团场、工矿企业和大学留下了足迹。
开发塔里木是王震的一个夙愿。
塔里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新疆南部,天山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之间,南北最宽处520公里,东西最长1400公里,面积约40多万平方公里,被天山和昆仑山环抱。
历史上繁荣一时的“丝绸之路”即由此通过。
塔里木盆地中央著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世界上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的维吾尔语意为“进去出不来的”的意思,而我们的兵团却要开进去,让荒漠变绿洲。
塔里木盆地荒漠千里,渺无人烟。由于深处大陆内部,又有高山阻碍湿润空气进入,全年少雨多晴日,平均降雨量45毫米,蒸发量高达2250毫米。每年春秋两季,风沙肆虐,黄尘弥漫。
但是,这里有大片肥沃的荒原可以开发,有横穿全境的亚洲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和东部的孔雀河可以提供充足的水源。
早在1949年进疆之前,王震就对这片神秘而诱人的土地作过了解。
他曾多次向其他人介绍说:“塔里木有两个英国之大,有3个陕西之阔,比当年垦荒的南泥湾要大几百倍……”
进疆之后,1950年初,王震即着手了解有关塔里木的自然环境、土壤结构、植物生长、水利资源等情况,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同时,王震派出了工程队,对位于塔里木边缘的阿克苏地区进行了全面勘察。
王震决心在这条已经荒置百年的“古丝绸之路”上开办农场,建一条通往内地的绿色走廊,让“古丝绸之路”重放光彩。
1957年,兵团参谋长陶晋初率有关部门的技术人员,对已规划的农场进行了现场审定对国营农场正规划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年,农业部召开全国国营农场工作会议,提出国营农场的工作方针是:
巩固、提高现有农场,有计划发展新农场。
当时,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牧团场总数为43个,全兵团拥有拖拉机、康拜因等各型机械、农具上万件,有大片农田需要机耕。
后来,新疆军区八一农学院专科班学员均分配到各师、团场担任林业技术员,大大加强了兵团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兵团支援新疆农业合作化
1955年11月19日,兵团党委作出了《关于援助新疆地区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定》,决定如下:
兵团应把支援各族人民发展农业合作化与建设国营农场列为同等重要的任务。
每个师除帮助巩固组建的社队以外,还重点帮助5~7个合作社,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从思想领导、经营管理到技术指导,进行全面包干。
命令下达之后,兵团的战士们十分踊跃,纷纷投入到实际行动中。这种全面包下来的办法,当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助长了一些社队干部的懒惰思想,长此下去不利于农业合作化的发展。
为了调动社队干部的积极性,新疆建设兵团在以后的援助行动中,采取了以技术支援为主的方针,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干部的积极性。
1957年,兵团党委发出《关于支援农业社争取1957年农业大丰收》的命令:
突出强调了以技术支援为主,着重帮助农民群众掌握农业科学技本,以达到搞好生产,增加产量的目的。
在1955年到1957年的两年中,为了帮助地方发展,建设兵团共抽大批政治、技术干部,参加农业社的建设和技术推广站的工作,对县、农业社进行帮助指导。
还帮助社队举办植棉、灌溉、农机、植保、财会等各种训练班,大力培养各种技术人才,并组织技术力量到各地巡回传授技术。
经过兵团帮助的地方社队,农业产量都有很大提高,有的社队还成倍增长。1956年帮助的137个农业社就有122个被评为模范社。
在军民之间用水分配、土地调整、草场利用等方面,基本上照顾了群众利益,没有因为扩大国营农场的规模而占用老百姓土地的现象。
在农场与农民的土地调整问题上,兵团贯彻执行“在群众真正自愿的条件下,以附近数量上、质量上较为优越的土地和房屋与之交换”的原则。
1956年,泉水地、车排子和安集海的兵团农场,根据以上原则,为当地群众规划了新的农庄。
正是兵团的大度和无私,才赢得了当地各族人民群众的爱戴。
在这个时期,兵团还广泛进行了民族政策的教育。每逢年节开展拥政爱民活动,检查民族政策和群众纪律,对违犯群众纪律的事件都要做严肃的处理,从而密切了场社关系,增强了同人民群众的团结。同时,新疆各族人民对兵团农场的建设,给予了极大地支援。
兵团历年来水利工程及农场规划、设计,都是在自治区水利部门和荒地勘测部门的帮助下进行的。当兵团农场在生产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自治区党政领导机关和人民群众都给予巨大的帮助和支援。
兵团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7年1月到2月份,新疆建设兵团在乌鲁木齐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
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贯彻党的“八大”路线,总结胜利完成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为下一步的工作指明方向。
参加会议的人们都显得很开心,脸上都荡漾着丰收的微笑。
在这次大会上,大家肯定了过去两年来的工作,表扬成绩,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的方针,又制定了1957年生产发展计划,提出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标。
大会选举了新的兵团党委,通过了决议,决议强调:
新疆建设兵团的经营方针,要继续坚持以农牧业为主,相应地发展加工副业、交通运输、建筑工程、合作社等经济事业,多方面积累资金,逐年扩大农田、水利建设。
这次大会提出了许多指导意见:
农牧业生产方面,在保证兵团主副食自给的原则下,坚持以经营棉田为重心的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的方针,大力发展农场内以猪、牛为主和饲养家禽的养畜业。
农田水利建设必须贯彻投资小、见效快、收益大的方针,提高设计质量,严格遵守基本建设程序,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加强灌溉管理,克服重工程、轻管理的偏向。
加工副业必须坚持为农牧业生产服务的方针,发挥现有设备的利用率,生产又多、又好的产品。
建筑企业和交通运输业,必须适应兵团和自治区经济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准备迎接新任务。
这次会议选出了新的兵团党委成员。王恩茂为第一书记,张仲瀚为第二书记,程悦长为第三书记,王季龙为第四书记。
这次党员代表大会,是在党的“八大”精神指导下召开的,是一次充分发扬民主的大会,更团结的大会。它对加强党的领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力争超额完成兵团第一个五年计划,迎接第二个五年计划,加速国营农场建设,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党的“八大”路线指引下,在农垦部和自治区党委、军区党委的领导下,兵团全体职工艰苦奋斗,勤俭建场,胜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
1957年,兵团工农业总产值比1954年增长1.54倍;
耕地面积则比1954年扩大1.9倍;
播种面积比1954年扩大1.49倍。
粮食总产均比1954年有较大增长。
除棉花外,都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交通运输、建筑工程、合作商业、文教卫生等事业,也有显著发展,各行业盈亏相抵后,全部实现了综合经营的盈利。
上述成就的取得,为兵团各项事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兵团在边疆站住了脚跟,促进了新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对稳定新疆社会安定和边防的巩固,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为了取得更大的成就,兵团官兵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边疆征战,向塔里木大沙漠进军。
兵团开垦塔里木荒地
1957年国庆节期间,王震召集兵团农一师的领导赴京,汇报对塔里木的勘察规划,并亲自主持召开农垦部党组会议,审查开发塔里木的规划蓝图。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面积53万平方公里,位于天山与昆仑山之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南北宽500公里,东西长1000多公里。盆地北、西、南为天山、帕米尔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环绕。呈菱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东部罗布泊降到780放。盆地由於深处大陆内部,又有高山阻碍湿润空气进入,年降水量不足100厘米,大多在50厘米以下,极为干旱。盆地中都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起风时黄沙滚滚,天晴时浩瀚无边,人称“死亡之海”。
这次会议决定,以农垦部的名义,作出了《关于开发塔里木,向沙漠进军》的决定,由此拉开了声势浩大的开发塔里木的序幕。
兵团在王震的领导和支持下,农一师在塔里木上游,农二师在塔里木下游,共组织了2万屯垦大军开进塔里木,打响了开发塔里木的战斗。
1957年10月下旬,兵团党委从北疆抽调乌库公路中线支队,兵团建筑工程队人员,农六师工程支队,以及农五师、农七师的部分连队,共计2万余人支援农一师开发塔里木。
经过1958年一年的苦战,在塔里木这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上,新建了胜利十场、十一场、十二场、十三场、十四场、十五场、十九场和野麻农场8个国营农场,开荒造田45万亩。
经过广大兵团官兵的努力,在塔里木河北岸的阿拉尔地区,盖起了高楼,新建了拖拉机修配厂、加工厂、农业红专大学(即塔里木农垦大学前身)、医院、商店、书店、邮电局、银行、招待所等,建成了塔里木第一个新兴城市。
1958年秋,兵团司令员陶峙岳视察塔里木时,曾赋诗一首,描述了这里的新变化:
塔河岸边有高楼,
今日登临一览收。
面目全非曾几日,
无边漠野尽田畴。
1959年,兵团战士对上年度开垦的土地进行复平、治碱和修整场内水利工程。
同时,又完成开荒造田任务,新成立了胜利十八场、二十场、二十一场3个农场。
1960年,在黑孜洞修建了上游水库,解决了枯水期的用水问题,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农一师在塔里木河上游两岸共修建渠道,开垦荒地、增加播种面积,建大型农场,成功地开发了神秘的亘古荒漠的塔里木。
农一师在奋战的同时,屯垦于库尔勒地区的农二师负责开发塔里木河下游地区。
农二师经实地踏勘,在尉犁县东南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库鲁克鲁姆沙漠之间,发现有可垦荒地。大大增加了国营农场的面积。
1956年,农二师开始开发塔里木河下游的门户,即尉犁农场,这就是后来的塔里木一场。1957年又创建了塔里木二场。
在创建农场的同时,农二师组成了联合勘测队,对塔里木河下游进行全面勘测,基本上摸透了这个地区的水土资源,为大力开发塔里木河下游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1958年,农二师提出“苦战三年,改变面貌”的口号,在塔里木河下游进行全面布点,重点开发,由副师长谢高忠率领万人大军进入塔里木。
农二师全线铺开,部署了7个新场的开垦和两个老场的扩建任务,新场即塔里木三场、四场、五场、六场、七场、八场、九场。
新建的水利工程有大西海子水库、爱沙米尔水库及2条总干渠,3条南、北、西干渠,3条场内干渠和普米渠首工程等。
战士们来到这里后,生活和劳动条件极差,住窝棚、吃粗粮、喝咸水、抗风沙、顶酷暑、冒严寒,利用手工工具,常常每天要连续奋战10几个小时。
农二师广大战士不怕困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进行了许多工具改革及技术革新。广大战士们提出了“变担为推,变推为飞”的口号,大搞车子化和机械化,全工区装配架子车4000多辆,大大减轻了劳动的强度,提高了工效。
农二师一年就开荒45万亩,除塔里木九场只完成规划设计外,新建成6个农场,完成大西海子、爱沙米尔2座水库及173公里的引水渠道,建筑物631座。1959年,又继续开发了塔里木九场。
1960年,兵团开展“双千万亩”运动,要求农二师实现“双百万亩”的指标。
农二师为扩大垦荒面积,经新疆政府同意,将已建成的一个10几万亩耕地的正规划农场塔里木一场与塔干里克公社和群克公社卡拉大队的草场交换,做为对当地群众的补偿和支援,在新垦区继续开荒。
农二师在塔里木经过数年努力,开荒造田,建成农场,修建千里干渠、卡拉干渠、普米干渠等,建成大西海子一、二库,爱沙米尔一库。
到1960年,农一师和农二师在亘古荒原的塔里木盆地及沙漠边缘,开荒造田126万亩,在塔里木河两岸共建成17个大型的现代化国营农场,形成了上下游哑铃形的两个垦区。
这一年3月,王震参加在阿拉尔召开的向荒漠进军的万人誓师大会。阿拉尔是横渡塔里木河的门户,也是进军塔里木深处的大本营。
王震在大会上发言,他说:
农一师有来自井冈山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有抗日战争时期的老八路,有打过蒋介石的解放军……
你们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下,参加生产建设,来到塔里木大沙漠,修了水渠,建了学校,你们已经创造了胜利的开端。
相信你们会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几年苦战,将塔里木几千万亩、成亿亩的土地开发出来,将这里变成我们祖国最大的机械化、电气化的粮棉基地。
王震对林海清、刘克明两位师长非常明确地说:“我建议你们两个师,一个东进沙雅,一个西出轮台,在塔里木河中游会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开出一条绿色长廊,这样就为我们后代,为人类办了一件大好事。”
后来,塔里木盆地成为了中国最主要的内陆产棉区。由于光照条件好,热量丰富,能满足中、晚熟陆地棉和长绒棉的需要。这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积累养分,又不利害虫孳生,成为了中国优质棉种植的高产稳产区。这里的瓜果资源也十分丰富,著名的有库尔勒香梨、库车白杏、阿图什无花果、叶城石榴、和田红葡萄等。木本油料的薄壳核桃种植也很普遍。和田的地毯编织和桑蚕也很发达。
塔里木这块曾经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地方,从此是生机勃勃,一派繁荣景象。
兵团开垦莫索湾
早在1953年,王震司令员就提出开发莫索湾的设想。根据这个命令,新疆驻军成立了农十师,师长林海清曾和自治区水利厅勘测设计人员对莫索湾进行过初步勘测和调查。
1956年,成立后的新疆建设兵团和农八师先后派出勘测队进行了详细的土壤调查和地形勘测,拟定了开发莫索湾的方案。
莫索湾原名毛索湾,位于准噶尔盆地中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边,属玛纳斯河中游地区。莫索湾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地、光热资源丰富,适宜于各种农作物生长,是发展粮、棉、糖、畜牧业的理想基地。
早在清朝同治年间,玛纳斯、呼图壁县附近的汉族人民为反抗阿古柏和清真王妥德磷的民族仇杀而逃避至此,组织民团筑城自卫,一边战斗,一边生产,建设了西营、野马、东湖、马桥等城镇。
但是,由于这个地区严重缺水,逐渐荒废,变成了今天的这个样子,那些被泥沙淤塞的渠道和荒芜的田埂还隐约可见。
1957年11月,新疆自治区党委派农村工作部部长吴鉴群在玛纳斯县委召开有关方面负责人会议,商讨军民共同开发莫索湾的方案。
在这次研讨会上,组成了开发莫索湾工作委员会,由农八师副政委刘炳正任主任,玛纳斯县委书记张贵官等任副主任,领导班子就这样成立了。
工作委员会全体人员经过现场踏勘,达成了一个目标明确的协议。
协议内容如下:
农八师应开垦60万亩,玛纳斯县应开垦50万亩。
讨论方案上交到新疆建设兵团司令部。
司令部在接到这个方案后,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和论证,最后,批准了农八师的这份《开发莫索湾计划任务书》。
这个方案经司令部下达后,农八师的战士们跃跃欲试,希望再次创造辉煌。
农八师党委决定马上开始行动,以便使大家的热情得到尽快地发挥。
1957年冬,农八师派出4500人的水利建设大军挺进莫索湾,抢修总干渠并于1958年3月15日胜利竣工,首先解决了70多万亩土地的水源问题。
在这些修建的水利工程中,除总干渠和主要的水利建筑物使用钢筋混凝土以外,其余大部分工程建筑都是就地取材,因而减少了投资,加快了进度,保证了及时供水。
在1958到1960年两年间,农八师修建干、支、斗渠以及大型水库,增加建筑物,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灌溉网,方便了农田建设。
另一方面,农场的规划、建点,以及开荒工作也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此前的1957年11月,农八师党委就派出一支建场先遣组,由肖凤瑞率领,前往莫索湾勘察定点,进行实地调查工作。
12月,以二十四团为主抽调组成的第一支队伍进驻莫索湾,在西营城附近创建莫索湾二场,使兵团在莫索湾的农场规模渐渐扩大。
1958年春,兵团又从二十二团、二十三团、三十团、机耕农场、种羊场、师直抽调大批干部战士组成几支队伍,又相继进驻莫索湾,创建了一场、三场、四场、五场、六场。
1958年7月1日,由老场选送的500名党、团员和青年,也开赴莫索湾。
这支队伍的战斗力更强,生产积极性更高,大家把农场当成战场,把困难当成敌人,创建了远近闻名的共青团农场。
开发莫索湾最大的困难是缺水、无菜、无房、无路,运粮比较困难。当时用水都是从很远的地方拉运的,只能保证做饭和饮用水。
战士们洗脸的水要用三四次,然后再用来洗脚,洗脚也要用三四次,稠得实在不能用了才倒掉,连平常爱干净的人也是这样厉行节约。
为了解决用水的问题,大家化积雪为水,暂时解决了吃水、用水的问题。
在当时,根本吃不上新鲜的蔬菜,只能吃咸菜。住房,也主要是挖地窝子和搭帐篷。
经过战士们艰苦卓绝地努力,待修筑了道路以后,运粮难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大家终于吃到了香喷喷的饭菜。
1958年春天,战士们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拼搏,大力开垦土地,种植作物,当年就取得了粮食丰收。
自治区和兵团领导王恩茂、张仲瀚等前去视察,对战士们的劳动成果十分赞扬。
新开垦的莫二场,实现了当年生产当年有盈利的计划任务,受到了党和政府的表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还为此奖给莫二场嘎斯车1辆、机床3部。
1958年的下半年,兵团司令员陶峙岳来到了莫索湾视察。
在他的眼前,人口聚居地的建筑物拔地而起,野外大地上丰禾涌动、一派金黄。
面对丰收的场景,陶峙岳在金风中吟诗道:
红旗插遍莫索湾,
大地茫茫一手翻。
唤起千年沉睡梦,
永存青春在人间。
1959年,战士们在莫索湾继续开垦荒地,增加播种面积,其中,小麦获得了大丰收,单产平均达205公斤,这又是一个大丰收啊!
莫五场的小麦单产达到250公斤以上,成为兵团第一个小麦单产250公斤的农场,国务院为此给予高度地表扬。
1959底,经兵团党委批准,将原莫二场、莫三场合并为莫二场;莫四场、莫五场合并为莫五场;莫六场与共青团农场合并为共青团农场。
1960年11月,又将莫一场并入莫二场。1960年又继续开荒,扩大播种面积。这一年,小麦又获得了大丰收,为国家创造了财富。
从1958年到1960年,莫索湾开发规模基本定型,共开荒造田,播种面积,建筑房屋,营造各种林带,种植果树等全部喜获成就。
莫索湾在3年的时间里为国家实现利润305.12万元。同时,还建起了拖拉机修配厂,职工医院,中小学,在无边无际的荒原上,出现了一幢幢现代化的建筑。
1960年9月,王震部长在陶峙岳司令员陪同下视察莫索湾,接见连以上干部,对莫索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功臣王震,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莫索湾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关键在于战士们按照流域规划和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全面规划,分项同步建设,为其他农场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兵团大力发展工业
1958年初夏,毛泽东主席对全党和全军提出了响亮的口号。
这个口号是:
全党动手、兴办工业。地方工业产值要在5年、7年赶上或超过农副业产值。
为了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织召开第四届加工副业会议。
会议决定,因地制宜,积极兴办工业。
于是,一场兴办工业的浪潮在新疆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1958年,根据党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要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作出重要指示:
把新疆建设成为祖国强大的钢铁、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纺织、制糖等工业基地和植棉基地。在保证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前提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在保证集中领导、全面规划、分工协作的条件下,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全党全民大办工业。
在这次会议之后,新疆建设兵团积极筹建八一制糖厂、八一棉纺织厂、八一造纸厂等现代工业企业,并投入前期工程。
各师中小型企业也在积极筹建和发展。整个新疆弥漫着大力兴办工业的气息。
6月,兵团颁发了《兵团加工副业第二个五年计划草案》。
基本方针为:
全面贯彻为农牧业服务,为大工业服务,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和为出口服务,以中小型为主,大中小结合,因陋就简,勤俭办厂。
兵团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相互支援、密切协作的原则,规定了六项基本内容。
这项基本内容是:
(1)工业总产值在5年内赶上或超过农副业产值。
(2)上缴利润3~4年与农业平衡或者可以超过。
(3)大力发展电力工业。
(4)加速建设化肥工业。
(5)建成制糖和淀粉生产基地。
(6)产品质量二三年或更快赶上或超过全国先进水平。
同时还提出了“二五”计划期间的生产发展规划。这个规划的提出,激励了各单位大办工业的积极性,大家奋斗的热情更高了。
在那一年,兵团着力各类工业企业,造工业、建材业、轻工业发展同样极为迅速,另外,化工业始慢慢地发展起来了。
1958年,由于全国掀起大炼钢铁的运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出现了自己的钢铁工业。
自治区党委要求兵团当年完成生铁生产任务。
兵团党委召开紧急电话会议,向各师、处、直属单位布置了任务,要求各单位党委第一书记亲自挂帅,以军事化、战斗化的精神,保证在1958年最后的100天内完成自治区分配的任务。
兵团和各师都成立了钢铁生产指挥部,恢复了战时高度集中的指挥制度。
10月初,兵团召开了各师处党委第一书记参加的第一次钢铁生产现场会议,进一步做了部署。
王恩茂在兵团党委常委会议上发言说:
在钢铁生产上,自治区给兵团的任务为1.5万吨,兵团自己有三本账,一是3.5万吨,二是5.7万吨,三是7.3万吨,你们应争取实现7.3万吨或10万吨。到明年自治区还要生产100万吨铁,57万钢,给兵团的任务是:铁30万吨,钢15万吨。
在那个阶段,全兵团正是广大战士忙于秋收秋种、开荒造田和水利建设最忙碌的关键时期,但大炼钢铁却是当时压倒一切的任务,因此兵团从农业战线和其他战线上抽调力量,组成大炼钢铁队伍,建立钢铁生产基地。
兵团那年共计修建28立方高炉12座、半土半洋的小高炉370座和数以万计的土平炉,生铁日产量由几十吨上升到数百吨。
兵团在年末生产的生铁,超额完成自治区分配给兵团的计划任务的350%。
在全国各地大办工业的过程中,大炼钢铁提高了钢铁的产量,还锻炼了人们的意志,并勘查出许多矿藏资源。
然而,兵团抽调4万多人支援钢铁生产,严重影响了农业秋收。再加上大炼钢铁盲目性大,浪费了许多人力、物力和财力,且质量很低。
此外,到处开挖找矿,使国家矿产资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1959年,新疆建设兵团在吸取大炼钢铁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调整,重点兴办了巴仑台跃进钢铁厂,兵团机运处和工一师分别修建了炼钢和轧钢车间。
在兵团的科学调整下,当年生产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
1959年1月份的时候,新疆建设兵团召开工业座谈会,总结1958年工业生产经验。各级代表都踊跃参加这次胜利的大会。
在这次大会上,又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在建设兵团各部队的努力下,在1959年必须进一步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工业生产建设上来一个更大的跃进。
会议召开之后,大家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建设任务。
1959年,兴建工业骨干企业有:
八一毛纺厂、红山咀水电站、铁门关水电站、跃进钢铁厂、通用机械厂、合成氨厂、十三户拖拉机制造厂、天然碱加工厂、奎屯卷烟厂等等。
1959年累积完成的投资总额,超过了兵团成立以来的总和。
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凝结着战士们无数的辛勤汗水。
时间到了1960年,是新疆建设兵团工业投资最多的一年。
除续建工程外,兵团又新建企业,拥有基本建成投产的骨干工业有:
石河子棉纺织厂、毛纺厂、制糖厂、造纸厂、红山咀水电站,奎屯卷烟厂、针织厂,农六师煤矿、机械厂,乌鲁木齐市通用机械厂。
这些骨干企业的生产总值,创造了兵团历史的最高记录。
兵团所建设的工业,大多是采取投资少、收效快、收益大、因陋就简、自力更生的办法发展起来的,大大减少了财政的支出。
比如说,石河子八一制糖厂是借用军垦战士的转业资金兴建的,生产颇具规模。
八一制糖厂是在1958年7月动工兴建的,到1959年12月建成投产,仅用1年半的时间,这在同行业、同规模的建厂速度上是创纪录的。
在大办工业方针的指导下,兵团还根据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方针,本着勤俭办厂、就地生产原料、就地加工、就地消耗、为国家提供商品的原则,各垦区、各农场迅速兴起场办加工等综合工业的热潮。
加工副业全面开展,修理业迅速建立健全,小煤窑、小水泥、小化肥、小水电、小化工、小糖厂、食品加工厂、综合加工厂等陆续建立起来。
在这一年里,场办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改善了职工生活,为市场提供了商品,并为进一步发展农牧业生产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兵团建立的拖拉机修配厂、综合通用机械厂和汽车修理厂,是3家规模较大的现代化工厂,加快了新疆工业化的程度。
这些工厂能修理汽车、拖拉机,为汽车、拖拉机生产上千种精密配件,还可生产大批机床、电动机、播种机、脱谷机、榨油机……
修理厂的建成,为发展场办工业创造了条件,有力地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