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务贪,太守肥,三千太监三千贼。
写这本书我很开心,因为能跟各位读者分享一些我个人的想法。当然前提是,我的文化水平一般,您各位可别拿我当有学问的人,咱们就像是街坊四邻、哥们儿兄弟一块儿聊天。之前我写过明朝的故事,今天咱们可以写一写清朝的故事。
清朝一共有十个皇上: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从道光开始,清朝应该是由盛而衰,一年不如一年,为什么呢?当时清朝有一个机构叫内务府,民间有一口头语,您一听就知道了:内务贪,太守肥,三千太监三千贼。这句口头语就是说内务府贪污太严重了。
这个东西很难讲因为什么?原因很多。拿咱们的道光帝来说,道光帝据传说真是节俭,恨不得一个铜钱掰成两半儿花,他那身上的龙袍,据说旧了都不换,补块补丁就照样穿。有一天道光皇上发现自己的裤子膝盖破了个洞,就让内务府去补一下。补完回来,道光就问:“补这个窟窿多少钱?”内务府回答:“三千两银子。”道光帝差点儿没背过气去,一个补丁三千两银子,你们要疯啊!人家内务府也有解释,说:“皇上的裤子是有花的绸子,我们拣了好几百匹的绸子,才给您找到对应相配的图案,所以贵了。一般的补丁大概五两银子也就够了。”这其实就是蒙皇上呢,等到一上朝,大臣一瞧,好家伙,皇上都穿打补丁的龙袍了,来吧,咱们也来,所以有的大臣的衣服明明没破,也扎破了,打上补丁。
有一次,道光皇上看见军机大臣曹文正的裤子膝盖上打着一块补丁,就问他:“爱卿,你在外边打个补丁多少钱啊?”曹文正一愣,一看周围太监的表情,那一双双眼睛都不怀好意地瞪着他呢。曹文正心里发毛,他就知道了,不能说便宜了,大家都看着呢,他就赶紧说:“启禀万岁,外边打一个补丁需要三钱银子。”在当时,三钱银子能买一整套最好的衣服了。曹文正心说,这大概跟内务府的太监们报给皇上的价格差不多了。没想到皇上听完愣了,说:“哎哟,外边是便宜,你看我打个补丁,五两银子。那外边鸡蛋多少钱一个啊?”皇上又问了一个问题,曹文正的汗都下来了,干脆跟万岁爷回:“我从小有病,不能吃鸡蛋,所以不知道鸡蛋的价钱。”
那么,内务府给道光皇帝吃的鸡蛋多少钱一个呢?这个挺有意思。当时一个鸡蛋是三四个铜板,而内务府的采购价格是三十两银子一个,您就知道这当间儿差多少钱了。后来光绪皇帝跟他的老师翁同龢聊天,说:“鸡蛋好吃,就是太贵了,翁师父,您吃得起吗?”翁同龢多聪明啊,赶紧说:“我家里边就是逢过年过节,才吃一两个鸡蛋,平时都不敢吃。”所以光绪一辈子都认为鸡蛋很贵,连朝廷大臣都吃不起!光绪皇帝一年光吃鸡蛋就得吃掉上万两白银,你说这玩意儿哪儿说理去?老百姓是三钱就能买十来个鸡蛋。所以,什么东西只要一进内务府,那价钱不是翻番儿,翻百倍都是低的,翻千倍才是正常,上万倍也很正常。所以咱们今儿这题目叫作“皇上打不过内务府”,道理就在这儿了。
那么内务府到底是一个什么机构呢?清朝的内务府全称“总管内务府衙门”,它是清朝入关之后设立的管理宫廷内部事务的机构,专门负责皇上还有宫廷里的私事,也就是为皇家的家事服务,府衙建于清朝的顺治初年。但是后来内务府曾经被撤过,也并过,但是越改它的权力越大了,到后来竟然成了跟朝廷里的五府六部这些大臣可以相互抗争的一个权威性的官僚机构。巨大的权力带来巨大的利益,所以内务府的内部,官员贪污腐败的现象很严重,清廷的内务府是最腐败的衙门了。
当然了,皇上也不傻,你想啊,聪明莫过帝王,伶俐莫过江湖。都当上皇上的人了,哪儿有傻的,是不是?所以历代皇帝也制造了很多完善的内务府管理制度。当然制度不是万能的,加上这些内务府的小官也都聪明绝顶。有一个真事儿,我在节目上也提到过,就是道光皇上吃热汤面的故事。道光帝曾经出宫私访过,他有一天闲着没事儿,换上便装,到前门大街去走走。前门大街多热闹,是不是?走着走着,时间到了中午了,路边上有一小面馆,道光皇帝就往那里头一坐,吃点儿什么呢?你们这面馆有什么好吃的?我们这面馆,什么炸酱面、热汤面、打卤面都有。你想啊,皇宫里边吃东西都有专人打理,皇上哪里懂这些?就说:“行,那来个热汤面吧。”热汤面就是家常面,谁都知道,有点儿汤,有些面条,有点儿白菜丝,飞个鸡蛋,有几片白肉,漂俩虾仁,反正就是这个呗,吃呗,家常便饭。皇上在宫里吃饭比较麻烦一些,吃一看二眼观三,到了这儿,大碗面吃着很舒服,一吃吃了两碗。吃完问店家:“多少钱一碗呢?”店家跟他回:“一个大子儿一碗,您吃了两碗,俩大子儿。”皇上就愣了,这么好吃的东西,才一大枚一碗,两大枚就吃饱了,我宫里边一顿饭得百八十两银子,我要是在宫里吃热汤面,得能省多少钱,是不是?
回宫之后,道光还想着这事儿,一直到天黑,御膳房掌案的来问皇上:“您吃饭吧?传膳吗?您打算吃什么?”皇上想起来了,说:“给朕来碗热汤面。”掌案的说:“那行,遵旨,可是今天可能做不了,皇上开恩。”其实您想,这御膳房里能连碗热汤面都做不了吗?这没有什么难度啊,和好了面,揉面,炝锅,炒肉片和菜,然后一煮,一下面,最后搁点儿作料不就得了。二十分钟后就能吃上。但是皇上不懂这个,就问:“怎么着今儿还来不了热汤面啊?得多少钱啊?”掌案的说:“皇上,跟您说,一碗热汤面得一万两银子。”道光诧异了,怎么一万两银子呢?掌案张口就回:“您这个了不得,我们得给您专门搭一个做热汤面的炉子,然后购置专做热汤面的家伙,煮面得用纯黄金的锅,和面用纯金的盆,盛面用官窑瓷器四套,各种器皿四套,这些东西齐了之后,还得头号的白面来十担。鸡、鸭各十只,虾仁、肘子、海参各十斤,燕窝、猴头、银耳各五斤。还得在红、白两案雇用专做热汤面的名厨各十名……”皇上赶紧说:“你别费那劲了,前门外靠路西有一小面馆,热汤面一大枚一碗,你现在去给我端两碗来,快去吧。”
这大臣吓坏了,负责御膳房的连太监带官儿们,心想这可怎么办?但表面上他们很镇定,跟皇上说:“您等着吧,我们这就想办法去!”过了一会儿,掌案的回来了,告诉皇上:“没有,没买着热汤面。”怎么没有呢?因为皇上说的那家店,已经被查封了。皇上听完,心里咯噔一下,其实皇上心里跟明镜似的,他知道,这就是他手下的人为了对付他,把那小面馆给查封了。道光帝叹了口气,感慨道:“朕贵为一朝天子,竟吃不起一碗热汤面。”就这个小事儿,你就能看出来,皇上斗不过内务府!因为这会儿的内务府,已经恶性膨胀成了一股很巨大的独立的势力,所以说内务府官员们贪污腐败的程度,那是让人瞠目结舌的。
包括慈禧太后,她也斗不过内务府。慈禧太后有一回听说京城里的皮箱子卖得很贵,但有人跟慈禧太后聊闲时说:“现在咱们京城的皮箱子要六两银子一个!”慈禧听了很惊讶,因为皇宫里买皮箱子,每个都要六十两银子,怎么京城里的皮箱卖六两还有人嫌贵?于是慈禧就打发自己的手下亲信阎敬铭去京城里问,阎敬铭回来说:“最贵的皮箱也不过六两银子。”慈禧就怀疑内务府采购皮箱的时候克扣贪污银两,于是就对阎敬铭说:“你不是说京城里的箱子六两银子一个吗?你去买个六两银子的箱子回来,咱们跟六十两一个的箱子比较一下。”好吧,阎敬铭就又去皮箱市场了。
结果阎敬铭到了皮箱市场一瞧,所有卖皮箱的店铺全都关门不干了。阎敬铭一问才查出来,内务府来人了,要求所有的皮箱店关门,不允许卖,谁要是敢开张,就要谁的脑袋,这怎么办呢?阎敬铭就给天津的道台写了封信,让他从天津买个皮箱子送过来,结果等了半个月,天津的箱子也没运过来。因为买不到六两的箱子,就没有告内务府贪污的真凭实据,是不是?你对内务府的指控不成立。那么天津那边怎么没送箱子来呢?后来阎敬铭一问才知道,他不是派人上天津送信去了嘛,送信的这主儿接了内务府官员行贿的一千两银子,带着信跑了,压根儿就没把信送到天津,由此你就知道内务府已经到了这么猖獗的地步。慈禧太后那是长期在宫廷斗争里就没失败过的主儿,竟然在这件事情上栽了跟头,到最后她也拉倒了,不问这件事儿了。为什么?她也知道问不出个结果。所以到最后大清朝被推翻了,其实很多事情也是很正常的。
给溥仪的媳妇婉容当过抄书先生的周君适曾经说过,故宫有个宫门上坏了一对铜环,铜环坏了怎么办?得了,换新的吧。在内务府的账目上,这对铜环的价格是两万两银子。当时就有人换算,按当年的物价水准,两万两银子能盖十栋楼房。包括光绪皇帝大婚的时候,内务府也没少贪污。1889年,光绪皇帝要结婚了,皇上结婚,这可是风光体面的大事儿,宫里边提前一年多就开始张罗,其中就包括洞房里的一门帘。皇上的洞房也跟老百姓一样,它也得有门帘,这门帘还得好看,得描龙画凤,得绣花。这个事儿是交给苏杭织造处去办,织造处可能事情太多,实在顾不过来了,怎么办呢?就把这些零碎的活儿交给其他部门去承办。
当时内务府的某一位大臣家里边有一位教书的先生,据资料记载说这先生姓郭,我每次看到这儿,心里都咯噔一下子,当然这位郭先生肯定跟我没什么关系!这个教书的先生是一个老实人,皇上要结婚了,这消息满天飞,这郭大爷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要发财了,天天还在家里边闭门念书呢。这天,在刺绣局子里专门做绣工的一些哥们儿和老乡过来找郭先生,说:“你别在家里念书了,皇上大婚,咱们要发财了,你能不能到内务府里去谋个差事,接点儿活,咱们挣点儿钱?”这郭老先生还挺不好意思的,但还是去找了。费了好大劲,最后他终于找到了大臣门房的管家,管家就跟这位内务府的大臣说:“这个念书的郭先生打算挣点儿钱。”大臣说:“好吧。你跟他说吧,什么都不要往心里去,就让他绣个门帘就行。门帘虽然小,但是个面子活儿,必须要绣好,不要怕花钱,所有的材料要用最好的,绣工也要用最好的,听见了吗?”郭先生谋到了差事,心里很高兴,于是就去找一流的绣工,买了最好的材料,精心地绣,绣完之后,就把这门帘交上去了。上头表示很满意,东西很好,没问题,能交差了,那你说多少钱吧?而且人家还特意嘱咐郭先生:“你尽量把价格开高一点儿,才能证明你这东西做得好。”这消息传来之后,郭先生很开心,跟负责绣活的老乡们坐在一块儿说:“这事儿成了,你看你们绣得很好,都夸咱们的活儿做得好,现在让咱开个价,你看咱们怎么开?而且人家可说了,让咱们往高了开,咱们这回可要发财了,行吧,咱们到底开多少钱啊?”
几个人算了一算,门帘的成本价是五十多两银子,折合现在人民币可能是一万来块钱,大概就是这么一个账吧,那他们要开多少钱呢?因为那个年头,五十多两银子绣一门帘,那也就是皇上家,普通老百姓家谁敢,可是咱要开多少钱呢?郭先生提议说:“咱们开一百两银子吧,翻倍挣钱!”有人说:“这个还是少,人都说了,让你往多了开,咱们也这么多人,是不是?咱们多开点儿吧,开多少?开二百两银子。”二百两银子可真不少了,郭先生还琢磨,这二百两是不是太高了?咱们这翻了几倍了,行吗?合适不合适?这玩意儿要是被查出来怎么办?几个人就互相鼓励,你看我,我劝你,劝来劝去,最后得了,咱们豁出去了,咱们开五百两银子!人家要说价格太高了,咱们再打打折扣呗。于是郭先生这伙人就弄了个账单,给大臣家里的门房管家送去了,对管家说:“你看,我们的东西也做好了,报价也做好了,您看看吧。”管家说:“行,多少钱?五百两银子?”管家一看这个报价就乐了,说:“这开得也太少了,你们回去再商量商量吧!”郭先生就回来了,这哥儿几个又聚在一块儿,大家都糊涂了,这是怎么回事儿?五百两银子还少,这可怎么办?咱们豁出去了,咱们要一千两!于是郭先生又回来找管家了,说:“管家,我又回来了,我们上一次算错账了,应该是一千两银子。”管家说:“这还差不多,一千两银子还说得过去,你们等着吧,我给大人送去。”管家就拿着账单去找内务府的大臣了。
结果没想到,内务府这位大人看完账单居然急了,说:“这价怎么这么低?回去!你们再商量商量吧!”好嘛,一千两银子还嫌少。郭先生回来,几人又合计,得了,再豁出去了,五千两!因为这已经不像话了,一个门帘哪儿就值五千两了?好吧,郭先生又把这五千两的单子递了上去,心说,反正我也发财了,大不了再减点儿呗。没想到递上去之后,内务府这官直接亲自动笔,把这价格改了,改成多少了呢?两万五千两!这相当于人民币五百来万!这个价格报到宫里,国库如数拨款,内务府这官什么也没干,就净赚了两万两银子,门房、管家每人得了一千两,教书的这位郭先生一个人拿了三千两,所有的绣工得了一千两。在当时,读书人教一辈子书也挣不到一千两银子,就给皇上绣了这么一个门帘,就够郭先生活好几辈子了。
郭先生这么一个知识分子,就这么开了窍,绣工们也得了暴利,从上到下,每个人都挣了钱。内务府太厉害了,所以说最后大清朝灰飞烟灭,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