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袁腾飞讲历史(全集)
  4. 第六章 剑舞黄沙洒热血(德意、盟军决战北非战场)
设置

第六章 剑舞黄沙洒热血(德意、盟军决战北非战场)(1 / 1)


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

——题记

苏德战争打响后,二战进入全面爆发阶段。这时候,遥远的北非也不平静。飞扬跋扈的墨索里尼总是自命不凡,但在欧洲,意大利除了占领阿尔巴尼亚取得小胜之外,进攻法国、打希腊都是有多大脸现多大眼。所以,墨索里尼深感欧洲强敌林立,不如换换风,放眼地中海对岸的北非。而且意大利在二战爆发前吞并了埃塞俄比亚,虽然那是墨索里尼犯二,得不偿失,但意大利毕竟占领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因此,墨索里尼打出“自信心”来了,于是他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了北非沙漠,命令意大利驻非洲的军队入侵埃及,去挑衅英国人。

其实,非洲在二战中是一个次要战场,对于战争的最终结局,没有太大影响。而墨索里尼竟然不顾自身实力贸然参战,把盟友德国拖入了根本不想进入的战场,而且越拖越远。德国本来不想打希腊,只要稳住巴尔干,就可以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结果被墨索里尼给搅乱了,打了希腊和南斯拉夫。好不容易巴尔干收住了,现在墨索里尼又把战线拉向更遥远的非洲。

1940年8月8日,墨索里尼命令第10集团军入侵埃及。结果,这个命令下达两天后居然还没有被执行,可见意大利军队是将无战心,兵无斗志。墨索里尼看他的命令没被执行,就指示当时意军北非总司令格拉奇亚尼元帅,说德国的“海狮计划”马上就要开始,德国马上要在英国登陆了,你打埃及都打不了,以后瓜分战利品又没咱爷们儿什么事。在这种情况下,格拉奇亚尼才开始攻击。但是,正式攻击的时间是9月8日,比墨索里尼下令的时间,整整晚了一个月。很难想象,希特勒下令哪天开战,德军将领能拖上一个月,但这就是意大利!

而且,意大利的运输力量很缺乏,主要靠骡子和人的两条腿,军官的训练水平很低,武器装备不足,总之意大利军队十分虚弱。意大利据称拥有40万大军,但对于装备落后的军队来讲,人数越多越要命,因为人多了后勤就供应不上。北非只有一条沿着地中海海岸的公路,意军装甲部队就只能顺着这条公路前进,谈不上任何出其不意,每一步都在英国人的算计之中。当时,英军在埃及只有3万多人,其中还没有多少英国人,大部分是殖民地的部队,比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非,都是这些国家的部队。英军司令韦维尔将军命令防卫部队袭扰前进中的意军,命令当时英军在非洲唯一的装甲力量——第7装甲师,从沙漠突击意军侧翼。

到9月16日,也就是正式进攻的第9天,意军就因供给不足被迫停止进攻,墨索里尼一再催促,让格拉奇亚尼元帅赶紧进军,但格拉奇亚尼却命令军队在前线大挖战壕,摆出了一副说好听点是防御,说不好听点是挨揍的架势。因为沙漠里怎么可能修成连绵的战线呢?不可能的,只有绿洲才有水源,所以意军只能在绿洲上修工事,形成了一个个孤立的据点。而且,由于运力不足,这几十万大军沿着海岸线推进,就跟羊粪球似的,稀稀拉拉,先头部队跑出老远,后续部队恨不得还在几百公里之外。

英国人一看意军摆出这么一副挨打欠抽的架势,就集中兵力、攥紧拳头,把意大利这些据点一个个都攻克了。意大利曾经设防严密的重镇巴迪亚、托布鲁克等也相继被英军攻占,意军逃跑的时候遭到了英军埋伏的第7装甲师的截击。

10个星期不到,意大利第10集团军就被摧毁了,英国人光战俘就抓了13万。丘吉尔曾问前线将领,我们逮了多少意大利战俘?前线将领很得意地讲,5亩地的军官,200亩地的士兵。那是英亩,1英亩合中国亩为6.07亩呢。

意大利战俘都是模范战俘,绝对不反抗,不违反纪律,成建制地在长官带领下走进战俘营,欢天喜地地放下枪。曾经有一个英国的坦克营,用区区29辆坦克,摧毁并缴获了意大利数百辆坦克,就算意大利坦克皮薄馅大不经打,但凡有战心也不致如此。曾经有一个德军军官发现两个英军士兵押着差不多一个连的意大利战俘,为了解救他们,德军向英军士兵射击。结果意大利人终于跑起来了,不过是朝英军阵地跑去。

意大利人虽然被关进战俘营,但还是得吃意大利面,没有意大利面不行,只要给意大利面吃,意大利人就都是乖宝宝。问题是在前线打仗,英国人还吃不上意大利面呢,哪有那么多面条养活战俘。

因为意大利战俘是模范战俘,英国对战俘营看管很不严,有的战俘营甚至没有看守,就让意大利人自己看着,给他们弄一个圈,画地为牢,自生自灭就得了。据说有一个没有看守的意大利战俘营发生暴动,这帮意大利人全跑了。英国的战俘营长官得知后,觉得非常奇怪,意大利人一向不是这种表现呀,他们很懂规矩,怎么可能集体出逃呢?他根本想不到,这些出逃的意大利战俘,排着整整齐齐的队形,进了下一个战俘营。因为他们听说那个战俘营有意大利面吃。意大利军队就是这种表现。

对于意军,还有一件特有意思的事,英国坦克刚对意军发动冲锋,意大利人就打白旗投降。其实,英军指挥官不想俘虏这帮意大利人,俘虏了他们还得给饭吃,英军指挥官其实是很想把这些人消灭的。但西方国家都是《日内瓦公约》签字国,人家投降你就得接受。所以,英军指挥官无可奈何地接受了意大利人的投降,但越看越生气,你们算爷们儿吗?一打仗就投降!英军指挥官问意大利俘虏,你们为什么不抵抗啊?意大利人回答,你们坦克冲上来了,我们的反坦克炮没炮弹,没法打你们的坦克。英军到意军阵地上一看,整箱的反坦克炮弹堆积如山。英军指挥官说,你们这不是有炮弹吗?为什么不用呢?这话简直搞笑到极点了,英国人都替意大利人着急。但意大利人回答得更狠:我们没撬棍,撬不开那些炮弹箱子,所以只能投降了。

还有一次,英军攻打意军的一个要塞,刚打了几梭子子弹,意军就打了白旗。意军指挥官一本正经地对英军指挥官说:“我们已经打完了最后一发子弹。”其实他身边堆满了意大利制造的军火。

1940年6月30日,意大利驻利比亚总督巴尔博元帅乘坐飞机,该飞机在托布鲁克上空被意大利人自己的高射炮击落。意大利为了掩饰这一惨重的不幸事件,便宣布元帅是在同英国人进行空战时遇难的。这可能是意大利防空部队在二战中战果最辉煌的一次,可与美军猎杀山本五十六相媲美。顺便说一句,巴尔博是二战被误伤的军人中军衔最高的。

墨索里尼就靠着这么一帮活宝,搞对外扩张。可想而知,意大利人被英国人打得有多惨。墨索里尼没辙,又去找希特勒:大哥,我把脸又丢在非洲了,拉兄弟一把吧。希特勒很反感墨索里尼,但他有一个奇怪的想法,认为意大利的失败是整个法西斯阵营的失败,会让全世界看不起法西斯阵营的。于是,希特勒就把纳粹帝国三大名将之一,与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齐名的隆美尔派到了北非。

1941年2月11日,隆美尔中将奉希特勒之命到达北非。他的“非洲军”人数只有3万,装甲部队有限,而且坦克基本上都是轻型的。刚到非洲,隆美尔就在的黎波里,就是现在的利比亚首都,举行了阅兵仪式,为的是吓唬盟国,以及提振意军士气。隆美尔也担心万一意大利人一看,德国大哥就带来这么点儿家底儿,不够打的,就更麻烦了,怎么办呢?

隆美尔有招儿,他让坦克通过检阅台之后,再兜个圈子绕回来,继续接受检阅,这样就显得坦克特别多!赫鲁晓夫后来也这么干过,他就三枚洲际导弹,一圈一圈绕检阅台,问题是那会儿有卫星,别人一看就知道原来你就这三枚导弹。隆美尔那会儿没有卫星,所以坦克不断绕着检阅台转,盟国的间谍信以为真。坦克可能没挂车牌,要不然人家一看你老是京A×××××,就该露馅了。

隆美尔到北非之后,接过了前线指挥权,对前线地区做了一番空中侦察,他认为“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2月末,德军攻克了一个军事重镇恩努菲利亚。隆美尔利用英军调防、轻敌的有利时机大胆行动,把德军和意军组成混合纵队,一下向前推进了450英里,给了英军一个非常意外的打击。

隆美尔不愧是名将,一来就给了英国一个下马威。接着,他又指挥部队攻占了艾阿格海拉地区的要塞、水源和机场,占领了马萨布莱加,把英军逼到阿吉达比亚地区,不给英军以喘息之机。这可把意大利的最高统帅部吓坏了,他们一辈子也没打到过那么远的地方,既怕中了英军的埋伏,也怕被人截断后勤补给线。墨索里尼一再阻挠隆美尔前进,但隆美尔根本不理,他只服从元首希特勒的命令,继续进军。隆美尔的进攻使英军损失惨重,最终,英军只剩下一支被围困在托布鲁克的部队。从埃及往西,北非的大片领土全部被隆美尔攻占了。曾经指挥英军大败意军的奥康诺将军也成了俘虏。

这下英国急了,怎么搞的,原来我们在非洲打得挺顺手,居然来了一个这么厉害的家伙!于是英国开始向北非大举增兵。1941年11月,英国在北非组建了第8集团军,号称拥有10万人、750多辆坦克,由名将奥金莱克指挥,发动了代号为“十字军”的进攻。隆美尔靠3个德国师,2个意大利军(可以忽略不计),以320辆坦克对阵。这320辆坦克还包括意大利的那种薄皮大馅坦克。由于兵力上处于明显的劣势,隆美尔且战且退,退出昔兰尼加。

1942年1月,隆美尔升任非洲军司令,并得到了150辆坦克的补充,旋即夺回昔兰尼加。到5月下旬,隆美尔又一次向英军发动猛烈攻势,通过一场血战,击溃了英国第8集团军,并向埃及挺进。其实,挺近埃及只是虚晃一枪,他不久就掉转头来,以3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师向托布鲁克要塞发动进攻,14个小时就攻克要塞,3万多英军投降。隆美尔因此晋升为元帅,他跳过了大将军衔,直接由上将晋升为元帅。

隆美尔到了北非之后,不是露了一小手,是露了一大手,英国的韦维尔将军、奥金莱克将军,都不是他的对手。

隆美尔晋升元帅时只有51岁。近代军衔制度诞生以来,最年轻的元帅是拿破仑手下的达武,他是34岁授元帅衔;其次是被斯大林“清洗”掉的图哈切夫斯基,他是35岁晋升元帅;林彪也是比较年轻的,49岁就晋升元帅。隆美尔也算是很年轻的元帅了,而且他从中将晋升元帅用了不到一年。

隆美尔之所以用兵如神,是因为他认为在北非战场获胜的关键是快速机动。北非战场只有一条公路,此外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没有任何掩护,只有快速机动,才能给对方以沉重打击。隆美尔作战的时候,尽量靠前指挥,坐在指挥车上领着部队前进,不像意大利那些将军,从来不上前线,在后方司令部遥控,在大城市里喝着红酒、吃着面条指挥,根本不了解前线战况。隆美尔的指挥车有时甚至冲到先锋营侦察员的前面。而且他战术灵活,能够根据沙漠地形、气候特点用兵,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因此,英国人把他称为“沙漠之狐”。

因此,击败隆美尔成了英国人最主要的目标,丘吉尔在英国国会演讲的时候曾说过这样的话:虽然隆美尔是我们的敌人,但我们也要向他表示敬意,这样的人如果在我们这边,那不得了。

不过,隆美尔虽然用兵如神,但德军还是被打败了。因为北非毕竟是次要战场,希特勒并没有给予太多重视,给他的支援很少,其实希特勒即便想支援,也有心无力。因为当时德军主力要进攻苏联,而且轴心国也没有掌握地中海的制海权。当时,德国大型水面舰艇沉的沉,被困的被困,很多军事补给物资无法运到北非前线。而意大利海军纯粹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1940年,英国21架双翅膀箭鱼飞机,偷袭意大利塔兰托军港,就把意大利海军吓得再也不敢出海。英国海军当时在地中海只有一艘航母,还坏了,临时又调来一艘,起飞了21架箭鱼轰炸机,这跟日军偷袭珍珠港的规模没法比。结果意大利四艘王牌战列舰,不是受重创就是倾覆,全都不能参战,意大利海军也就不能出海为北非前线提供补给。

美国参战后,给盟国提供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十几万棒小伙子。后来美国巴顿将军的主力也来到非洲,盟军实力不断增强。另外,美国发达的工业生产能力这时候表现得非常抢眼,美国参战前也做了准备,生产了大量坦克,像中型坦克谢尔曼坦克。这些坦克运到前线之后,大大增强了英军的装甲力量。

英军原来的坦克分成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巡洋坦克速度快,但是皮薄馅大,一打就穿;步兵坦克倒是皮糙肉厚,问题是速度慢。英国人设想的是,步兵坦克用来支援步兵,巡洋坦克用来快速突进,想得挺好,一打仗不是那么回事,两者的优点出不来,缺点倒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知道英国人怎么缺心眼到这种程度。当美国的谢尔曼坦克运到前线,英国人才有了对抗德国4号坦克乃至后来豹式坦克、虎式坦克的本钱。

英国政府将敦刻尔克撤退时的英雄,当时的第3师师长蒙哥马利中将派到非洲,做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用兵极其谨慎,如果不占绝对优势,他不会轻易出手。蒙哥马利到了前线之后,首先是鼓舞士气,然后玩儿命地给国内拍电报,要人,要装备,要食品,要油料,弄得第8集团军兵强马壮。英军实力越来越强。

在这种情况下,蒙哥马利认为已经掌握了对轴心国军队的绝对优势,这才在阿拉曼地区发动反击。阿拉曼离开罗只有几十英里,一旦被攻克,后果不堪设想。据说,当时英国驻开罗的专员已经准备撤退了,把文件都烧了。如果埃及失守,德国人就会切断苏伊士运河,地中海也将被德国人封锁,德军就会进入亚洲。当时伊拉克、伊朗这些国家都是亲德的,当地贵族仇恨英法的殖民侵略。如果德国在当地扶植起亲德政权,跟日本在印度会师,轴心国两强联起手来麻烦就大了。二战最万幸的一点,就是结盟的轴心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可以忽略不计)在地理上相距遥远,没法协同作战,基本上是各打各的,不像盟国是配合着打。所以蒙哥马利必须要在阿拉曼挡住德国人,力挽狂澜。

1942年10月23日,一个平静的月圆之夜,英国第8集团军882门大炮齐射,轰击德军阵地长达5个半小时,125吨炮弹落到德军阵地上。据说,平均每门炮发弹600枚,炮管都打红了。盟军的炮手一直在开炮,震耳欲聋的声音,使一些炮手的耳朵都流了血,有的都被震聋了,现在炮兵戴着耳罩,那时候没有。

蒙哥马利把进攻行动命名为“轻足行动”,为什么呢?因为,首先出击的是步兵,步兵踩到反坦克地雷也不会炸,因为反坦克地雷是针对坦克的,人的重量轻,不会引爆地雷。英军步兵向前推进的时候,工兵随后为跟进的装甲部队开辟了一条安全通道,这条通道有24英尺宽。为什么开这么宽?因为这个宽度刚好可以让一路坦克纵队通过。工兵们很不容易,他们要在被称为“恶魔的花园”的反坦克地雷阵里,开辟出一条5英里长的通道。这任务太艰巨了,因为德国特别重视布雷,而且雷场的面积很大。实际上,这次工兵排雷的任务并不成功。

因为德军装甲力量不足,运到非洲的虎式坦克数量很少,以连为单位,只能充当消防队的角色。因此,隆美尔对付英国装甲优势主要有两个法宝,一个是反坦克地雷,一个是八八高炮。最早的反坦克炮都是37毫米,后来发展到50毫米,然后又发展到75毫米,再没更大的了,但是75毫米反坦克炮也很难击穿坚厚的坦克装甲。隆美尔在攻打法国的时候头一次遇到重型坦克,也就是法国的S-35坦克,这坦克太牛了,德国坦克压根打不了,反坦克炮也打不了,隆美尔就拿打飞机的88毫米高炮打它。法国人不服,说你们怎么这么干,拿打飞机的炮打坦克?

阿拉曼战役开战当天,英国第13军在南方发动了佯攻,与德国的21装甲师和意大利的阿利埃特装甲师交火,英国第30军在德军雷场中为第10军的装甲师开辟道路。到晚上10时,第30军的步兵开始推进,步兵前进到第一片雷场时,工兵开始为装甲部队开辟通路,到第2天凌晨,500辆坦克开始推进。但由于坦克数量太多,在雷场当中只能以一线纵队前进,卷起了太多尘土,后面的坦克看不见,能见度太低,交通堵塞的情况比较严重,基本上相当于上下班高峰时期的北京城区。

即便如此,对于德军指挥部来讲,第一天的战斗仍是一场灾难。盟军的炮击切断了轴心国军队的通信,那时通信大部分是有线的,电线被炸断就联系不上了。而且,战斗打响之前,德军三易主帅。隆美尔当时回国休养,不在北非,他走了之后委托施登姆将军指挥战斗,没想到施登姆将军心脏病突发去世了,临时接替施登姆的是托马将军。隆美尔走时,把权力交给施登姆,是认可施登姆的能力。施登姆死了权力交给托马,至于托马的能力,不恰当地说,可能比隆美尔低了两个等级。关键是他又做不了主,因为司令还是隆美尔。托马一下被打蒙了。蒙哥马利或许得到了情报,发动战役的时机非常好。

在阿拉曼战役中,盟军还掌握了制空权。阿拉曼开战当天,盟军出动了1000多架次的飞机轰炸德军阵地。暗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就是在这次空袭中丧失了一只眼、左手两根手指和整只右手。

到了日出之后,德军装甲部队才开始攻击英军,但进展很小,德国第15装甲师和意大利里特瑞奥装甲师迎战澳大利亚的装甲部队,双方投入了100多辆坦克,到了晚上,半数都被击毁,但双方仍在僵持。就在澳大利亚坦克与德军坦克战斗的时候,英军第51师的步兵抵抗着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他们用步兵来对付德军装甲部队,这场战斗持续了两天,英军在付出极大伤亡后,最终夺取了基德尼山脊。

到了10月25日,双方已经连续战斗两天,盟军穿越了雷场,前进到了东南方向的山体地带。因为轴心国士兵事先挖好了战壕(意大利人最擅长干这事),双方进入到相持阶段。剩下的七天非常可怕,德军第15装甲师和意大利里特瑞奥装甲师发动了一系列反攻,竭力寻找英军的薄弱环节,但一无所获。同时,英军第51师,也是英国的王牌师,连续发动了三次进攻,但步兵进攻装甲部队的结果非常可怕,第51师损失惨重。

在英军第51师苦战时,澳大利亚军队正在进攻一座标高只有20英尺的小山(即“第29点”),德军在这里有一个观察哨所,被蒙哥马利确定为重点攻击对象。就在这么一个小山上,盟国飞机投弹115吨,几乎把小山炸成盆地,海拔20英尺变负的了。盟国军队占领小山后,德国军队仍拼命反攻,想把小山夺回来,这小山就像阿拉曼战场上的“上甘岭”。

10月26日,隆美尔回到了北非,收回了托马将军的指挥权,德军从最初几天的混乱中缓过劲儿来。这时候轴心国形势已经不妙了,意大利的特兰托师,所谓的精锐师,损失了一半步兵,第164轻装甲师损失了两个营,轴心国士兵都只剩下一半的口粮,还有很多人生了病。最关键的是,油料储备只够使用三天,坦克、卡车都得用油,在沙漠里靠骡子、马机动是不可想象的。

在这种情况下,隆美尔到前线之后,仍然试图扭转颓势,发动了猛烈反攻,盟军的进攻被挡住了。丘吉尔不耐烦了,抱怨说:“我们真的找不到一个能打胜仗的将军吗?”隆美尔下决心要夺回“第29点”那座小山,德军21装甲师、意大利阿利埃特装甲师开始发动猛烈进攻。

一代名将、“沙漠之狐”隆美尔,毕竟刚从德国返回,还没适应战场的环境,这个时候有点儿晕头,判断明显错误,为了这么一个小山包,发动如此猛烈的进攻得不偿失。英军一直在坚守阵地,而隆美尔的部队由于缺乏油料,坦克、卡车动不了,也不能撤退,所以必须攻下这座小山。这个地方就相当于一战时的凡尔登,双方要在这儿把血流干,攻敌所必救。蒙哥马利要进攻敌人绝对不能放弃的地方,吸引敌人的主力部队来决战,这个“第29点”,20英尺高的小山,恰好成了这么一个地方。

德国人不明智地来跟蒙哥马利决战,攻不下来,退不回去,坦克没有油料,只能原地停着,当固定炮塔使。问题是,盟军掌握了制空权,这些坦克都成了铁皮棺材,任由盟军的飞机轰炸。更加要命的是,英国的轰炸机在托布鲁克外海击沉了德军“路易西亚诺”号油轮。补给油船被炸了,隆美尔部队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了。

当时的战斗非常惨烈,一本名为《阿拉曼》的回忆录中写道:“炽热的沙漠在抖动着。士兵们躲在战壕中,从他们满是尘土的脸上流下来的汗汇成了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恶臭。一群群苍蝇像乌云一样盘旋在尸体与粪堆上空,折磨着伤员。战场上布满燃烧着的坦克与运兵车,还有损坏的枪炮与车辆。当枪炮中的高爆炸药爆炸时,烟雾与尘土便四处飘散。”

双方战斗到10月29日太阳落山的时候,英军还有800辆坦克,轴心国军队还有148辆德军坦克和187辆意军坦克。意大利坦克是皮薄馅大的轻型坦克,只有40毫米主炮。最关键的是没有油料,当隆美尔得知“路易西亚诺”号油轮在托布鲁克外海被炸沉的消息后,跟他手下的军官讲:“对我们来说,撤退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油料,我们只有一个选择,在阿拉曼战斗到底。”

到10月30日,战斗继续进行,异常激烈,经常出现短兵相接的局面。尽管轴心国士兵(主要是德国士兵)恪尽职守,英勇抵抗,但还是没能夺回任何失地。激烈的战斗带给隆美尔部队的只有人员和装备的损失。对于隆美尔来讲,失败是很明显的,所以他计划撤退。最逗的是,在这时候,元首给他送来了1200吨油料,可惜太晚了,隆美尔只能把油料白白地烧掉,要不然就便宜敌人了。

到了11月2日凌晨1时,盟军开始“增压行动”,目标是消灭轴心国军队的装甲部队,迫使敌军在开阔地作战,消耗敌军的油料储备,切断敌军补给,最终瓦解敌军。“增压行动”是阿拉曼战役开始以来最紧张、最血腥的阶段。盟军空军连续7个小时对轴心国阵地发动空袭,360门大炮连续炮轰4个半小时,打出去1.5万发炮弹。新西兰军队作为盟军的先锋发动了猛烈进攻,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问题是,工兵在雷场中开辟安全通道的工作完成得不好,所以盟军第9装甲旅无法趁夜色进攻敌人,等到天一亮,轴心国军队就看清了英国坦克在什么位置,德国的八八高炮开始逞威,击中了一辆又一辆英军坦克,第9装甲旅有75%的人员伤亡,128辆坦克中有102辆被击毁,几乎全军覆没。但是,他们毕竟在敌军防线中撕开了一个缺口,使英国第10集团军第1装甲师可以与敌人决战。正午时分,120辆意大利和德国坦克出发,打响了阿拉曼战役中规模最大、最关键也是最后一场坦克大战——阿恰齐尔山脊之战,这也是德国非洲军装甲兵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进行的一场尊严之战。

到当天夜里,轴心国部队只剩下32辆坦克。隆美尔赶紧给希特勒发电报,说他的部队现在已经不堪一击了,问希特勒怎么办,其实他准备撤退。希特勒却告诉他,再坚持一下。希特勒这人就是固执,认为他的部队打到哪儿,哪儿就是国界线,德国军靴踩到哪儿,哪儿就是德国的边境,不管这地儿有用没用。当时托马将军报告隆美尔,第15装甲师还剩10辆坦克,21装甲师还剩14辆坦克,意大利里特瑞奥装甲师还剩17辆坦克,隆美尔给托马将军看了希特勒的电报说,元首不管咱有几辆坦克,让咱们再坚持一下。托马将军只好回到前线继续指挥战斗,跟几乎被全数歼灭的第15、第21装甲师并肩作战,迎击150辆英军坦克。应该说,托马将军也是硬汉,他坐在指挥坦克中亲自督战,一直到德军最后一辆坦克被摧毁。而指挥坦克装的是木头假炮,根本不能打仗。托马将军命大没死,独自一人站在自己那辆燃烧的指挥坦克旁边。这个地方后来被称为“德国坦克的坟场”。

在轴心国的坦克几乎被摧毁以后,剩余的军队仍在战斗,但他们的防线已被撕开了一个12英里宽的缺口。托马将军实在不想再做无谓的牺牲,他告诉隆美尔:“如果我们还停留在这里的话,我的部队连三天也坚持不了了……如果我执行元首的命令,那么我的部队可能拒绝服从……我的部队是第一位的!”这时候,隆美尔终于违背希特勒的指示,命令部队大规模撤退。

随着隆美尔的归去,阿拉曼战役结束,盟军获得胜利。但盟军损失也很惨重:有2.35万人伤亡或失踪,这是第8集团军步兵人数的四分之一。当温伯利将军向第9装甲旅旅长约翰·居里询问哪些是他的剩余部队时,他指着12辆坦克说:“它们是我剩余的装甲部队。”温伯利将军说:“不许再这样了。”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