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袁腾飞讲历史(全集)
  4. 第二讲 武家天下共争雄(从镰仓幕府到室町幕府)
设置

第二讲 武家天下共争雄(从镰仓幕府到室町幕府)(1 / 1)


藤原家掌握日本大权两百多年,后来政权逐渐转移到了日本武人的手中,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前面说过自从日本第五十二代嵯峨天皇开始,历代天皇后裔太多,京城里安插不下去,就把平民出身的嫔妃生的皇子赐姓降为臣籍,让他们到地方上去谋生。几百年之后,源平二姓几乎遍布日本全国。

这帮人很多都是膏粱子弟,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担担,到地方上顶着一官半职,耀武扬威,仗着皇室子孙的身份鱼肉百姓。但是也有些人闲来无事,舞刀弄剑,成为精壮的武士。同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产,壮大实力,他们开始蓄养家丁,称霸一方,甚至抗拒官粮,不给朝廷交税。

朱雀天皇时期,平将门发动叛乱,攻陷关东八州自称天皇。平将门被平定之后九十年,他的铁杆粉丝——胞侄平忠常,也学着他举兵叛乱。平忠常叛乱之后,势力也是非常强大,朝廷只好派遣老将源赖信出兵平叛。从此,拉开了源平二氏在疆场上你死我活争斗的序幕。

源赖信出兵之后旗开得胜,大败平忠常,并且把平忠常俘虏了。平忠常在被押解回朝的途中病死,首级被砍下,传首京师。源赖信和他的儿子源赖义都受到了封赏。尤其是源赖义精于骑射,在朝中陪伴亲王,博得京中显贵的赞誉。源赖义生了三个儿子,分别叫源义家、源义纲、源义光,个个都是弓马娴熟,武艺超群,奠定了源家武将的传统。

源赖信死的时候,留下了一篇颂词,感谢八幡大菩萨帮他平定顽寇平忠常,而且他自称是八幡大菩萨之后,蒙远祖神灵呵护,得建奇功,希望菩萨保佑一家长享荣华。自此以后,日本的武将出征都以八幡大菩萨作为他们的保护神。

源赖信死后两年,日本北部的虾夷又发动了叛乱。当时虾夷的酋长安倍氏大败朝廷的地方官。朝廷起用源赖信的儿子源赖义,率军平定虾夷。赖义到了虾夷,经过了九年的战争,中间屡有挫折,靠着另一路虾夷酋长的配合,总算是打败了安倍氏。

安倍氏的酋长安倍贞任被赖义军杀得大败,单骑落荒逃走。赖义的儿子神箭手源义家紧追不舍。眼看着安倍贞任正要过衣川水,义家弯弓搭箭,准备把贞任射死。他厉声喝住贞任:待会儿再走!日本武将很喜欢附庸风雅,在战场上对个诗啥的,义家喝住贞任之后就吟了一句诗:褴褛衣衫破绽多。

你听这叫什么诗啊?根本就是打油诗!但以日本人当时的汉学修养,尤其是武将,能吟出这样的诗已经不容易了。

义家喝住贞任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不但在武艺上胜过你,现在一箭就能射死你,而且我在文才上也比你强,我来这么一句“褴褛衣衫破绽多”,然后再射死你,就是嘲笑临死的对手。

没想到贞任也不含糊,死到临头了,输什么也不能输气势,马上接道:堪悲线老皆寸断。义家一听,行啊,真爷们儿!死到临头了还有心情跟我对诗。英雄惜英雄,义家觉得把这样有胆识、有文采的敌人射死,于心不忍,于是把箭收起,放贞任走了。但是贞任也没活几天,后来官军大举攻入,贞任死于乱军之中。虾夷的安倍氏就这样灭亡了。这就是日本历史上所谓的虾夷前九年之战。

之后,源赖义、源义家父子都因功受封。源赖义升任伊予郡的郡守,源义家留在京都,执掌京都的守卫。

当时的日本自从宇多天皇以来,一百七十多年间所有的天皇没有一个不是藤原家的女婿、藤原家的外甥、藤原家的外孙子,只有当时的皇太子尊仁亲王是个例外,他妈不是藤原家的姑娘,藤原家也当他是个外人。他的父亲是后朱雀天皇,哥哥是后冷泉天皇。后冷泉天皇是藤原家姑娘生的儿子,但他继位之后再生不出儿子来了,藤原氏送进宫里的姑娘,肚皮不争气,一个个比着给藤原家生外孙女。

在这种情况下,后冷泉天皇没办法,只好立同父异母的弟弟尊仁亲王为皇太子。可是尊仁亲王这个皇太子当得是战战兢兢,因为哥哥随时有可能生出儿子来,只要哥哥一生出儿子,就意味着他被废,弄不好还有性命之忧。甚至太子宫中的侍从看到御林军进宫捉贼都吓得大惊失色,以为太子要被废,每个人就要作鸟兽散。

在这样战战兢兢地过了二十多年后,后冷泉驾崩,尊仁亲王终于继位,这就是后三条天皇。后三条天皇不愧为一代贤君,因为他和藤原家没有瓜葛,而且从他做皇子的时候开始就饱受藤原家的迫害,朝不保夕,所以他非常想把政权从藤原家手里夺回来。但是藤原家出任摄关将近两百年,掌握大权,根深蒂固,不是那么容易夺的,方法必须要巧妙。

后三条苦思冥想,想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当时藤原家担任关白的是藤原赖通。藤原家子孙很多,有些人和藤原赖通并不和,后三条天皇就大量起用跟藤原赖通不和的藤原贵族,让藤原赖通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同时他又刻意培养源氏子孙,因为源氏是天皇同族,让源氏子孙去分藤原氏的权力,最后他的杀手锏就是禅位。禅位给自己的儿子白河天皇,自己当了太上皇。

但是后三条当了太上皇跟以往的太上皇不一样。以往的太上皇是真的退位了,甩手大掌柜,什么也不管,而后三条在退位之后立刻就组织了一个小型的朝廷,称为院厅,发号施令。只不过他这个院厅不是正式的行政系统,但也恰恰因为院厅不是正式的行政系统,也就避开了藤原氏所掌握的摄政和关白的羁绊。

上皇是天皇的爹,他的旨意谁敢不遵呢?从此开始了日本的院政时代。上皇可以颁布院宣,否定天皇的旨意,上皇的院宣和天皇的诏旨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日本从此就有了两处最高行政机构。

藤原赖通当然不高兴,但是他当时毕竟已经八十一岁高龄了,没有精力去阻止上皇的意图。所以,院政就顺利地推行了下来。可惜,开创院政的后三条天皇英年早逝,刚刚四十岁就病死了。他病死的时候,在别墅中静养的赖通正在吃饭,听说后三条上皇病死,赖通居然感觉非常可惜,叹息说:“本朝没有好运气,好不容易有了一位贤明君主,这么年轻就驾崩了。”

后三条天皇一门心思对付藤原氏一族,到他死的时候,藤原氏还为他感到叹息,可见后三条天皇心思缜密,无为而为,手段非常高明。

白河天皇继位之后,也就是前九年之役后过了二十年,日本的虾夷又出事了。当时统领当地的虾夷酋长清原真衡的弟弟清原清衡和清原家衡又发动了叛乱,朝廷又只好派源义家前去镇压。源义家历时三年总算平定了虾夷之乱,本来想进一步把虾夷彻底荡平,但是朝廷不肯用兵,不但不准他去追讨,不给报销军费,而且手下的武士打了胜仗也没有封赏。

源义家只好自认倒霉,变卖家产,赏赐下属。俗话说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从此关东一带对于源家是死心塌地。宁可背叛朝廷,也绝不背叛源家,成为当时关东武士的口号。后来源家争夺天下,都是以关东为根据地。

后三条天皇是日本院政制度的开创者,但是真正把院政发展成体系、发展出理论的是他的儿子——日本第七十二代白河天皇。

白河天皇继位的时候二十岁,父亲后三条上皇当时还健在,白河奉父命立自己的弟弟实仁亲王为东宫,后三条对自己的第三个儿子辅仁亲王期望更高,希望将来由辅仁亲王承继大统。但是白河可没有雅量,不像伯夷叔齐似的争相让位,更不像吴太伯似的三让天下。他不想让自己的三弟继位,当了天皇之后就熬着熬着熬着一直熬到十四年之后二弟东宫实仁亲王去世,二弟一死他马上立自己的儿子为东宫,同日他就退位内禅,让自己的病秧子儿子继位当了堀河天皇。

堀河天皇继位之后,白河就成了太上皇,把办公地点转移到了院厅,如果说天皇的办公室是朝廷的话,上皇的办公室就是院厅,这也是“院政”这个词的来历。

从行政办公的合法性来看,院厅是比不过朝廷的,但是白河上皇有恃无恐,我是天皇他爹我怕谁,天皇都得听我的,你们这些天皇的下属更得听我的。一直到第一百一十九代光格上皇于1840年驾崩为止,院政制度在日本持续了整整七百五十四年之久。也就是说,从白河天皇开始,日本的政体多了一个体制外的存在——上皇院政。

理论上说天皇是行政机构的中心,但他想干的事儿,只要关白反对就没法干,因为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内大臣都是藤原氏的人,只要关白反对,大家就随声唱和,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天皇想干什么都干不了。但是上皇和天皇不一样,他是个体制外的存在,可以无视体制内以关白为首的朝廷群臣反对的声音,他的院宣可以代替天皇的诏敕。天皇的诏敕要经过大臣的合议才能发出去,这是一条原则,而上皇的院宣跟大臣们的意见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上皇的周围有很多忠实的拥趸,对上皇的言行没有抵触感,院宣能够顺利地发出去,院政的运转系统比天皇的运转系统要灵便得多。

这样,白河上皇就成了治天之君。打那儿以后,日本的天皇凡是要掌握权力、摆脱摄关政治就必须得退位当上皇。在位掌不了权,退位才能掌权,这在世界君主制史上也是一个奇观。

白河上皇不但巩固了院政,他还创建了武装集团——上皇禁卫军——北面武士用来护卫院厅,后来这个武装集团就成为平家崛起的先遣部队。

白河上皇虽然巩固了院政体制,夺回了皇家的权力,但他并不像他父皇那样能够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也不是一位有道之君。

他当了上皇以后,他的三弟辅仁亲王还在,而且辅仁亲王仪表堂堂,才学出众,天生就是一副帝王相,朝臣们称之为三宫。而白河自己的儿子堀河天皇继位的时候只有八岁,瘦小多病,一看就是早夭之相,一旦堀河驾崩,朝廷上上下下都希望三宫继位。

白河内心只想让自己的直系子孙持续皇统,对继位呼声很高的眼中钉、肉中刺三宫辅仁亲王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再说了,病秧子也不是完全就没用了,他还能生孩子,给自己生个孙子,孙子继承皇位也是合乎情理的。为了早日得到孙子,白河竟然把自己三十多岁的亲妹妹笃子嫁给了十三岁的儿子,等于是侄子堀河天皇娶了自己的亲姑姑,这为日本皇室乱伦史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什么要把妹妹嫁给儿子呢?按照白河的想法,成熟健康的妹妹更能给自己生孙子。问题是这完全不符合优生学,姑姑嫁给了侄子,虽然能体贴照料,但是乱伦之花结不出果来,等了好几年,妹子的肚子也不见动静。

儿子是眼瞅着一天不如一天,白河天皇只好到处去庙里祈祷,给儿子广纳妃嫔,好不容易终于有一位妃嫔生下了皇子,上皇抱着小孙子激动得泪流满面,说十年来朕朝夕盼望的事儿终于实现了。

孙子出生四年,体弱多病的堀河天皇就驾崩了,然后由上皇做主,四岁的小屁孩儿继位,这就是鸟羽天皇。

白河精打细算,成功地断绝了辅仁亲王继位的念想,但白河还是不放心辅仁亲王,索性找了个参与作乱的借口,把他囚禁,这样就为自己这一支承继天皇大统扫清了障碍。

白河上皇为了能够握住手中的权力,无所不用其极。他不但亲自安排儿子乱伦,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将日本皇室乱伦的传统继承、发扬、实践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竟然染指孙媳妇。就算日本皇室再富有乱伦的传统,但与自己的孙媳妇不干不净,也是令人发指的。

白河上皇自从皇后贤子英年早亡之后就开始胡来了,不放过任何一个身边的女人,到了晚年六十多岁的时候更是遇到了一位尤物——大纳言藤原公实的女儿藤原璋子。璋子是一代佳人,生性轻浮,上皇一见倾心,就把她拉入帷帐。但是年龄差距太大了,璋子比白河上皇小五十多岁。上皇不好意思把她纳入后宫为妃,只好先认作义女,等到孙子鸟羽天皇十六岁的时候,就把她嫁给了鸟羽做皇后。

但实际上鸟羽和璋子新婚之夜啥也没发生,替鸟羽当新郎的却是白河。到了第二年爷爷替孙子生了个儿子,白河是老来得子啊,这个实际的亲儿子、名义上的曾孙子简直就是他的心肝宝贝。鸟羽对此十分愤怒,孩子出生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去看望,当侍从向他禀报说皇后生子之时,鸟羽气愤地把头上的乌帽子扔在了地上,然后喊道:“非寡人之子!”并且他公开管皇后生的这个儿子叫“叔父子”,名义上是子,实际上是叔叔。

等到鸟羽名义上的儿子、实际上的叔叔长到五岁,白河就逼迫鸟羽让位。只有二十一岁的孙子,此时正是年轻力壮,虽然老大不情愿,但迫于祖父的严命不敢抗拒,于是这个五岁小儿就登上了宝座,号称崇德天皇,鸟羽就成了鸟羽上皇。白河这个时候皈依佛门,但是并不剃发,也不起法号,自称为法皇,继续干涉朝廷的政治。于是,在日本的历史上就出现了天皇、上皇、法皇三皇并立的奇特现象。

1129年7月,白河天皇染病,在七十七岁高龄一命归西。在整个日本历史上,白河算是真正执掌政权的一位君主,在他死后马上就洪水滔天了。

白河法皇一死,鸟羽上皇等的机会就来了,复仇开始了。

鸟羽上皇的一位妃子叫得子,也出自藤原氏,为他生下了一个皇子。鸟羽看到崇德和皇后还没有生下儿子,就把自己这个皇子塞给崇德做养子,崇德没办法,只好接受了这个异母弟。实际上这不是弟弟,按辈分讲是他侄孙子。但是不久,崇德自己有儿子了。

鸟羽以祖父为榜样,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强迫崇德天皇退位,让位于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崇德名义上的养子。他的儿子当时只有三岁,这就是日本第七十六代近卫天皇。崇德虽然也不情愿,但是没办法,谁让当年自己亲爹太缺德了,摆了人一道,现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道好还,报应在自己身上了,崇德天皇只好做了崇德上皇。

如果近卫天皇要一直当着,这事儿也就这么过去了。可惜他是短命鬼,三岁登基,十七岁驾崩,没来得及留下后代就死了。崇德内心升起了无限的希望,看到了机会,希望自己能够复位,再不济也得让自己的亲儿子继位。但是白河和崇德给鸟羽留下的心理阴影太深了,而且鸟羽这时候已经是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长了毛比猴精,去了毛比人精,是老奸巨猾的一个人。他既没有让崇德复位,也没有让崇德的儿子继位,而是让崇德的同母弟弟继位,这就是日本第七十七代后白河天皇。

后白河天皇的母亲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淫乱皇后璋子,这个小姑娘很不检点,跟自己名分上的法皇爷爷私通。但是她跟法皇就只生下了崇德一个儿子,其他儿子,包括后白河天皇还真都是跟亲老公鸟羽生的。也就是说鸟羽让璋子给自己生的亲儿子后白河天皇继位。虽然是一个妈,但是爹不一样,同母异父。在鸟羽看来,后白河是亲的了,而崇德非寡人之子,是“叔父子”,当然他得让自己的亲儿子继位。

尽管崇德很不服气,咱俩都是上皇,凭什么你能指定你儿子继位,我不能让我儿子继位呢?但是崇德斗不过鸟羽,他没有他名义上的爹、实际上的侄有实力,尽管心里不服气,可是也没辙,就好像当年鸟羽屈从于白河一样,不得已屈从了鸟羽。

公元1156年,鸟羽上皇死了,崇德上皇觉得机会来了,在左大臣藤原赖长和大将源为朝配合之下,决定起事,意图一举夺取政权。1156年是后白河天皇保元元年,所以日本历史上称这次战乱为保元之乱。

后白河天皇起用源义朝为将,不出几日便平定了叛乱,活捉了崇德上皇。后白河天皇下令将其流放。崇德的七十多位支持者,一律处死。

在日本历史上,上皇被发配,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崇德被发配之后,肯定是心怀怨恨,但是事已至此,回天无力。流放的日子是无聊的,善于诗歌的他渐渐倾心于佛教,并且用舌血工楷手抄《法华》《严华》《涅槃》等五部大经(也有墨抄之说)。这五部大经正常人通读一遍都很困难,因为卷帙浩繁,量太大。但是崇德硬是足足用了三年的时间,得以完成。

大功告成之日,崇德一刻也没耽误,立即派人送往京城。作为他对战死者的供养,想让朝廷供奉于寺庙。没料到同母异父的弟弟后白河天皇却说这里边藏着崇德的诅咒,不由分说,粗暴地把抄本退了回去。

崇德一片虔诚忏悔之心,万万没想到竟是如此结局,一时勃然大怒,破口大骂,非常不甘心。他说:“在天竺和唐国(也就是印度和中国),兄弟争皇位的事儿也不少,我争皇位有什么错?我怀着赎罪的心情完成了海量的抄经,这五部大经你们谁抄过?竟然还受到这种待遇!那好,我就要把经文供献给魔道,供给地狱,我自己也化身为魔王,我要发泄我的愤怒。”

说完之后,崇德上皇咬破自己的舌头,用鲜血在自己手抄的大经上写下四个大字——天下灭亡!以此诅咒后白河天皇。并说“从此变成日本国的大魔缘,取皇为民,使民为皇”,然后把经文投入大海。

此后,崇德每天朝着京都方向诅咒,并且发誓,要让仇敌全部葬身海底。崇德指甲也不剪,毛发也不剃,看起来活像日本传说中三大妖怪之一的大天狗。崇德用血书写在经书上的“取皇为民,取民为皇”意思就是让天皇家没落,让天皇家以外的人成为国家的王。

这跟日本的立国精神是根本对立的,日本的立国精神就是天壤无穷,天皇家永远繁盛。自从日本的首任天皇神武天皇统治人间伊始,日本立国的规则就是天皇万世一系。现在崇德天皇公开诅咒天皇家,在日本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过了九年悲惨的流放生活后,崇德在满腔愤恨之中闭上了双眼,终年四十六岁。他亲生儿子在父亲被流放之后出家为僧,父亲死后两年也悲惨地病死。崇德上皇父子,下场都非常凄惨,白河法皇当年的风流孽债,报应到了子孙身上。

崇德一死,天下的怪事层出不穷。

首先是延历寺的僧兵开始暴动。日本历史上几大寺院都有僧兵,而且势力很大。白河上皇当年号称“治天之君”,但是他认为自己还有三样东西控制不了:加茂川(京都附近一条河)的水、赌博用的骰子和延历寺的僧兵,可见延历寺僧兵势力之大。势力越大,暴动的危害也越大,再加上接连饥荒、洪水,一时间天灾人祸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仅仅三个月的工夫,后白河上皇周边的人——皇后、妹妹、儿媳妇纷纷死去。京都频发火灾,奇珍异宝全数化为灰烬。二条上皇也病死了。

崇德上皇死后二十天,按照朝廷的指示,被葬在歧的一座山上,但是抬着棺椁登山途中,天降大雨。抬棺人把棺椁放在路边石块上避雨的时候,棺椁里竟然流出了大量的血,把石头都染红了,大家吓得四散奔逃。这块被染红的石头就被当作神体,建小寺供奉,称为血宫。

人们纷纷传说这一切的一切全是崇德的怨灵作祟。后白河朝廷大为惊恐,先是给崇德追加封号,将祭祀崇德的歧院改奉为崇德院,然后又修了两座神殿,不过混乱一直没有停息的意思。

崇德化身的大天狗,在后世也名列日本三大妖怪之一。崇德院在日本相继经历了平清盛掌权、源平合战、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和德川幕府,看着天皇家彻底大权旁落。

镰仓幕府时期,后鸟羽上皇被臣下治罪流放,标志着崇德上皇取民为皇、取皇为民的诅咒真的应验了。从此历代天皇都很重视对崇德怨灵的镇魂,一直到明治时期。

明治天皇继位之前,先派人到崇德陵前去做怨灵镇魂的使者,讨崇德天皇的欢心,怕崇德给自己捣乱。等到镇魂的使者到崇德天皇陵前宣读完敕令的第二天,明治天皇才继位。在明治天皇和朝廷中的公卿大臣看来,明治帝的继位以及随后的改元,如果没有崇德天皇的认可,恐怕干不成。

可见日本人的怨灵信仰,即便是到了近代,也是深入人心的。明治天皇正式登基之后不久,在京都又建了神庙隆重地祭祀崇德天皇的怨灵。而这一举措已经是在崇德死后七百零五年了。

保元之乱虽然是后白河和崇德俩人争夺皇位之战,但是天皇家都是文人,手里没有兵,平时腰里插的是扇子,而不是刀剑,交战双方依靠的都是忠于自己的一批武士。

崇德一方依靠的武士主要是源氏的一支。这支源氏的祖先是日本第五十六代清和天皇。也就是从清和天皇开始,日本皇室男子的名字后面大都有个“仁”字。这种命名方法,从9世纪到现在,将近一千二百多年,还在沿用。

源氏当年的首领是老将源为义,源为义虽然年岁已高,但是他的下一代,年轻的源家将个个勇武超群,忠义无双。源为义的第八子源义朝,因为曾深受鸟羽上皇赏赐之恩,所以没有追随父亲在崇德一方,而是投到后白河一方。

双方对阵前夕,崇德阵营里的源为义的儿子、源义朝的哥哥源为朝,久经战阵,他分析一旦打起来,后白河肯定是起用自己的弟弟源义朝做主帅,而源义朝必然会采取夜袭的战术,因此建议先下手为强,出兵夜袭。话音刚落,就被左大臣藤原赖长给否了。藤原赖长说:“现在是两位天子争天下,应该用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堂堂正正地见个高下,哪能半夜偷偷摸摸地去讨便宜呢,咱又不是贼,天子之争,得有天子样。”迂腐书生的一段话断送了良机,这哥们儿整个就一个日本版“宋襄公”。

事实的发展果然不出源为朝所料,源义朝被后白河起用为帅之后,果断地采取了夜袭战略。趁月黑风高,三路人马直扑崇德驻扎的宫殿,顺风纵火。源家将虽然拼死抵抗,但是崇德没见过这阵势,吓得手忙脚乱,慌了阵脚,以致全军溃散。

藤原赖长被流箭所伤,落荒而走,其他人纷纷投降。支持崇德的源家将,一家七武士都被斩首了,连老将源为义也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源义朝亲手处决了。看来日本武士没有什么父子亲情,眼里只有权力地位。

平定保元之乱,立首功的还是源家,相当于源家父子兄弟内斗。当时以平清盛为首的平家武士也出了力,但功劳远远不及源义朝。

保元之乱以后,武士的气焰就越发嚣张了,文官越来越靠边站了。在武力能决定一切的时候,耍嘴的当然干不过耍刀的,连天皇都少不了要武士们的支持。

日本开始重武轻文,逐渐进入武家时代。此后一直到明治维新,将近七百多年的时间,日本武人掌握国家政权,国家大政方针都是武人说了算。

保元之乱后,后白河天皇的位子算是坐稳了。坐了几年,他觉得天皇的权力受到摄政关白和武士的制约,不能算是治天下之君,不如像自己的曾祖白河天皇那样做上皇,真正地掌握权力。于是,他让位给自己的儿子二条天皇,退位做了上皇。

后白河上皇最宠爱两位大臣,一位叫信西,一位叫信赖,但这两个人不和。信西一介翩翩文士,满腹经纶,王佐之才。相比之下,信赖有点儿心浮气躁。信赖一心想当近卫大将,却被信西力谏阻止,没能当上,从此信赖更是恨得牙根痒痒,图谋除掉信西。

信赖选中了对信西最不满的源义朝。源义朝在平定保元之乱中,论战功应该是第一,但是因为源家跟摄政藤原氏关系很深,而信西为了打击藤原家的气焰,故意压低源家,只给了源义朝一个从五位下左马头的官职。这个官很低,相当于弼马温。而平清盛论平乱之功远不及源义朝,封的官却比源义朝大,确实有点儿不公正。

源义朝为了巴结信西,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信西的儿子,但信西说文官之子不娶武士之女,拒绝了这门亲事。然而信西说归说,做归做,很快让儿子娶了同样是武士的平清盛的女儿,等于扇了源义朝一个大嘴巴子。

源义朝堂堂武士,经此连番侮辱,哪能忍得下去?恰好信赖来勾搭源义朝,俩人一拍即合。俩人考虑到此时平家势力已经很大,忌惮如果发动政变除掉信西,平家不好对付,只好暂时隐忍不发,静候佳机。

平治元年(1159年),平清盛带着一家五十多口到熊野去参拜神社。源义朝和信赖等得花儿都谢了,哪里肯放过这么好的机会,马上率兵发动政变,除掉了信西。

信赖俨然觉得自己是清君侧的功臣,自封为大臣大将,任命源义朝为从四位播磨太守,源义朝的儿子源赖朝为右兵卫佐,源氏一门个个加官晋爵。日本史称此次政变为“平治之乱”。

事变爆发的第二天,还在赶赴熊野途中的平清盛父子接到了京都使者的急报。

平清盛大惊失色,他原本打算到了熊野之后再做打算,但是长子平重盛才识不凡,力劝父亲说:“武臣的职责在赴天子之急,应该立刻赴难,不要赶着去熊野了。”好在这帮人都是武士,日常携带的行李里面就有盔甲兵器。于是披挂整齐,拨转马头,回到京城三下五除二,果断地平定了信赖之乱。

信赖被活捉之后,听说上皇在仁和寺,就赶去想祈求上皇的宽免。但是二条天皇不答应,平清盛更是不答应,首恶必办,胁从可以不究。这时候武臣的一句话,分量相当重,信赖就被兵士拖出去宰了。

源家将在保元、平治两次战乱中几乎全军覆没。保元之乱就是源家将互相残杀,到平治之乱,更是平家打败了源家。源家主帅源义朝出逃,一路之上不断地遭到通缉和拦阻,最后被部下杀害,首级送到京师。

长子源义平本来已经逃脱,听到老父被害的消息,哀痛欲绝,乔装改扮,潜回京都,到了平家居住的六波罗附近,准备刺杀平清盛,为父报仇。结果被发觉了,父仇未报,自己先身首异处了。

源赖朝被俘的时候只有十三岁,眉清目秀,气宇不凡,押到平清盛面前的时候,毫无惧色。平清盛下令把源赖朝处死。也是源赖朝命不该绝,平清盛的继母——出家的池禅尼一见源赖朝,心生怜悯,就跟平清盛讲,源赖朝的长相很像你夭折的弟弟,你看在我的面上,饶他一命,别杀他了。

平清盛一看,继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给源赖朝求情,不好意思再说啥了,觉得源赖朝不过初中生的年纪,也翻不起什么大浪,就同意把源赖朝由死刑改为流放。这样一来,源赖朝捡了一条命。平清盛放虎归山,再要擒虎,可就难了。

平清盛绝对没有想到自己当年一念之仁,留下的阶下囚日后竟能成为平家灭亡的掘墓人。二十二年之后,当平清盛得知源赖朝举兵反叛、攻打平家时,后悔不已。平清盛死的时候,唯一遗嘱就是斩下源赖朝之头,到我的坟前祭奠我。

当然这是后话了。当年四十三岁的平清盛放了十三岁的源赖朝一马,从此改写了日本历史。

保元、平治之乱后,源家将基本上被打垮了,身为武家的平家一家独大,再无敌手了。

当时的后白河上皇,自从信西、信赖两位谋臣互相争斗,致使信西被杀、信赖被斩首,身边也缺乏能人辅佐。此时的二条天皇羽翼越来越丰满,要从上皇手中分权。

后白河上皇觉得儿子不听话,越来越难对付,身边急需一个辅佐的人,只能重用平清盛。平治之乱被平定后十个月,平清盛就被起用为正三位参议。在等级森严的日本,做官要当到三位以上才算是公卿,三位以下只能算是中层贵族,不算公卿。

平清盛以武家身份做到参议,这是空前的创举。在此之前,武将地位很低,主要担任天皇和朝廷要员的警卫职责,连升殿的资格都很少有,不能上殿朝见天皇,更别说位列公卿。

平清盛做了公卿之后是要武力有武力,要官职有官职,根本就没人能管制他。再往后,他更是以火箭速度升官,做了参议还兼任检非违使,这个官职权力很大,相当于监察部长,他可以利用职权,把异己一网打尽。后来,他又升任中纳言、大纳言、兵部卿、内大臣,然后直接跳过了左右大臣,升到了人臣的顶峰——太政大臣。

平清盛从平治元年出任参议到位极人臣,不过短短八年,五十岁就做了太政大臣。平清盛官运亨通的原因,一个是他很会做人,在没做大官的时候极力巴结权贵,又舍得花钱,仗义疏财。特别是他看破了法皇跟天皇之间为了权力钩心斗角,坚决地站在了法皇一边。

当时的小天皇二条也不争气,看上自己新寡的婶娘(也就是近卫天皇的皇后),非要把婶娘搞到手。虽然此举在乱伦频发的日本皇室也不新鲜,但是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让平清盛抓住了机会。他以不能规正小天皇行为为借口,把小天皇身边的人全部抓起来处分,剪除了小天皇的羽翼。小天皇眼看大势已去,觉得无颜见人,把皇位传给了儿子六条天皇,退位成了二条上皇,没过多久就驾崩了。

平清盛除了会做人之外,能够做到太政大臣据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日本历史上,从天智天皇的儿子大友皇子初任太政大臣到平清盛为止,一共是五百年。这五百年中,担任太政大臣的只有三十个人左右,平均十六年才产生一位。而且除了孝谦天皇的情夫道镜和尚之外,剩下的都是皇族,或者是摄关家藤原氏。武将出身的只有平清盛一人,实在是开了日本历史先河。道镜和尚好歹还是天皇的情夫,平清盛跟天皇有啥关系呢?

平清盛是平忠盛的长子,平忠盛曾经得到白河上皇的重用。白河上皇是日本历史上最淫乱的君主之一。一天夜晚,平忠盛作为上皇的警卫,来到京都的一个神社,因为上皇要跟住在祇园里面的情人会面。当晚天降大雨,伸手不见五指。突然间一个嘴里吐着火、披着长长白发的“妖怪”向上皇奔跑过来,把上皇吓得三魂出窍,急忙对警卫平忠盛大喊:“爱卿,赶紧给我砍死这个妖怪。”

平忠盛并没有遵旨拔刀,而是仔细观察了这个“妖怪”之后,跟上皇说:“陛下勿惊,您再仔细看看。”白河上皇仔细一看,这个所谓的妖怪只是一名神社的神官,披着防雨的蓑衣,手里拿着灯笼,怕被雨水淋了,就不停地吹,好像是嘴里喷火,让人看着像是个妖怪。

平忠盛冷静应对,避免了冤杀。白河上皇觉得平忠盛不错,有谋有胆。一高兴,就把情人的妹妹介绍给了平忠盛。有人说其实上皇看着母狗都发情,情人的妹妹也被上皇染指过了,已经怀上了上皇的孩子。但是上皇养不起,孩子太多了,天皇家也没余粮,又弄出一孩子怎么办?顺手连情人带情人肚子里的孩子都赏给了平忠盛。平忠盛揣着明白装糊涂,甭管怎么说,这个女人是“治天之君”上皇赏给咱的,如果肚子里怀着他的种,也就把这个孩子认作自己的儿子。这个孩子就是平清盛。

如此看来,平清盛实际上是白河上皇的儿子,跟崇德平辈,是鸟羽上皇的叔叔,后白河上皇爷爷辈的人了。原本就是天皇家的人,所以才能够出任太政大臣。

平清盛一路荣升,当时的贵族中没有人提出异议,可能他们都知道平清盛身上流的是白河法皇的血。

平清盛位极人臣,一门一族鸡犬飞升,在朝廷上有十六位公卿,三十多位殿上人。他的长子平重盛,是内大臣兼左大将;次子平宗盛,是中纳言兼右大将;三子平知盛是正三位近卫中将;长孙平维盛,是四位少将。另外,还有国厅各官厅的官员六十多人,权倾朝野。平清盛的八个女儿,个个嫁入豪门。十七岁的女儿德子嫁给了十一岁的高仓天皇,生下的皇子成了安德天皇。

当时日本分六十六国,归平家管辖的有三十三国,超过日本全部国土的一半。平家还跟中国宋朝做贸易,财富滚滚,金山银山永远用不完。当时平家人说了这么一句话:凡不属于我们这一门的人,都是非人。非人就是没出息的人。平家当时的势力之大足以让朝野侧目。

平清盛已经权倾朝野、位极人臣了,但是他觉得自己比不上当年的藤原家,因为没跟天皇攀上亲戚。正巧他的小姨子跟法皇生的孩子长到了五岁,平清盛就把这个小子抱上龙座,胁迫小六条天皇退位。如此一来,平清盛的外甥就变成了高仓天皇。为了亲上加亲,平清盛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高仓天皇,后来让高仓天皇退位,他的外孙子继位,这就是安德天皇。

平清盛整天独断专行,为所欲为,也不管天皇家同意不同意,想把天皇变外甥就变外甥,想变孙子就变孙子,弄得天皇家非常难堪。平清盛曾经得病,为养病辞职出家做了和尚,还起了法号,因此又被称为相国入道,但实际上照样独掌大权。

后白河上皇看到平家势力一天比一天大,越来越不拿自己当回事儿,非常生气,但是苦于一时没有什么好策略能够压制平家的气焰。平清盛出家后,上皇也出家了,改称法皇,当然,酒色财气一样不落,吃喝嫖赌百无禁忌。

日本皇室的传统外戚藤原家更是被平家打压得一天不如一天,为了自保,藤原家联合后白河,想要除掉平家。得到后白河首肯之后,藤原家就找到了一位源氏门中的武将,让他去找源家余党起兵讨伐平氏。但是这位源氏后人毫不犹豫地就把法皇的密谋报告给了平清盛。

平清盛闻言大怒,当即召集族中子弟,浩浩荡荡直达法皇寓所。法皇大惊失色,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在法皇手下参与此次计划的西光,还算是条汉子。他被平清盛逮捕之后,把过错都揽到了自己身上,说就是爷干的,爷就要弄死你,你怎么着吧?平清盛狂怒之下抬脚猛踹他的脸,下令将他的嘴撕烂,拖到刑场杀头。

此后,平家一门更是骄横跋扈,只有平清盛的长子平重盛很识大体,平时能对法皇维持君臣礼仪,觉得父亲如此骄矜自傲,迟早要给平家引来祸事,可惜平清盛听不进去。

平重盛因此忧心忡忡,得了重病。平清盛最看重这位长子,赶紧请名医给他瞧病。但是平重盛坚决不肯让医生治病,他实在不忍心看到平氏一门灭亡,实际上是在求速死。平重盛病了几个月之后,就去世了,只活了四十二岁。

朝廷中的公卿大臣,早就看不惯平家鸡犬飞升。武士家族进朝为官,特别是升为公卿,已经完全打破了平安时代的官场规则。很多大臣都觉得武士的子孙成了太政大臣,太过分了,以跟武士同朝为官为耻辱,只不过他们慑于平家的势力,不敢说话。

治承二年(1178年),平清盛的闺女、高仓天皇的皇后平德子怀孕了。平家上上下下都非常欢喜,如果生下儿子,将来很有可能继位做天皇,平家就成了天皇的姥爷了。

后白河法皇对儿媳妇怀孕这件事也很重视,而且亲自到神社去给儿媳妇祈祷。孩子出世了,果然是很健康的一个男婴。平清盛抱着新出生的婴儿,喜极而泣,终于等到自己当天皇姥爷的这一天了。他也想跟法皇缓和一下矛盾,于是给法皇贡献了很多金帛之物。

没想到法皇犯小心眼儿了,十分生气:怎么着?给我赏钱啊?我是专门给你们家干祈祷的啊?断然拒绝了平清盛的贡献。平清盛一番好意,不但没能缓解矛盾,而且双方的矛盾更深了。平清盛的长子平重盛过世之后,平清盛跟法皇之间的调停人也没有了,矛盾越来越深。

平清盛常常不在京里,法皇周围的人老在法皇面前搬三弄四,使得法皇一而再、再而三,干出得罪平清盛的事儿来。平清盛忍无可忍,率领数千武士,从他的据点福原(就是今天的日本神户)起兵,浩浩荡荡杀奔京都。

法皇非常害怕,赶紧派使者到平清盛那儿打探口风。使者被平清盛晾在那儿,很长时间不见,后来接见的时候,平清盛对着使者一通狂批,把法皇臭骂了一顿,给法皇罗列了四大罪状。平清盛说得是情绪激昂,唾沫星子乱溅,就差把使者揍一顿了。

使者这个时候也明白平清盛想干啥了,搁下了一句:你这么干,可不是君臣的礼节。但是平清盛什么也不顾了,所谓的治天之君,不过是我手里的玩意儿。平清盛列出一张长长的名单,四十三名公卿大臣全部要解职,京都周围领国的国司也全部要解职,许多大臣要被流放。这样大规模地清洗朝廷,在日本历史上是闻所未闻的。

处理完公卿大臣和各地国司之后,平清盛意犹未尽,还想惩罚处处与平家作对的法皇。他出动军队,把后白河法皇的住殿团团围住,让后白河法皇移居,实际上就是把法皇幽禁起来。任何人,没有平清盛的同意都不得面见法皇,法皇的院政政治基本就宣告覆灭了。

这件事发生在治承三年(1179年),这次政变,平清盛清洗朝堂,囚禁法皇,以前任何一个日本人都不敢干的事儿,平清盛全干出来了。这标志着贵族公卿集团算是彻底完蛋了,根本无法跟武士势力对抗。

治承四年(1180年),也就是后白河法皇院政结束的第二年,平清盛强迫高仓天皇退位,把皇位让给了自己的外孙子——平德子所生的安德天皇。安德天皇才两岁,高仓上皇在平家的支持下,另组了院厅,但是这个院厅不像原来的院政那么有实权了,不过是平家手里的傀儡。日本又进入法皇、上皇、天皇三皇并立的时代。

此时的平清盛,达到了自己人生中的顶峰,根本看不到自己已是四面楚歌,皇室贵族、朝廷公卿、南都的佛教寺院,所有人都对平清盛非常不满。

治承四年的一天夜里,后白河法皇之子以仁王的住所来了一个神秘的拜访者。

以仁王聪慧,善于音律,尤其精于吹笛,非常有才气,早在二条天皇在位的时候,就被视为皇位的最佳继承人。但是,他并不是后白河法皇的宠妃平滋子所生,后来平滋子的儿子继位,做了高仓天皇,断绝了以仁王的登基之路。

平滋子为了彻底断绝以仁王的念想,甚至不允许以仁王获得亲王的尊号。按照日本皇室的规矩,直系三代以内的皇子皇孙都称亲王,女孩称内亲王。现在日本明仁天皇的大皇子和二皇子,分别是德仁亲王和文仁亲王,三女儿是纪宫亲子内亲王。血亲超过三代的就只能叫王和女王,至于皇太子、皇太孙、皇后、皇太后、太妃等都跟中国古代的称呼一样。

以仁王是后白河法皇的儿子,嫡系血亲,按说称亲王一点儿问题也没有。但是平家阻挠他,不给他亲王封号。以仁王甚至惨到只能到隐蔽之所,偷偷举行成人礼,然后隐居起来不问政事。幸亏他投靠了自己的姑妈——后白河法皇的妹妹,获得了庞大庄园的继承权,才保证了衣食无忧。

这天夜里,前来拜访他的人,叫源赖政。他在平治之乱的关键时刻投靠了平家,深受平清盛的喜爱,成为平氏政权当中少有的源家人,而且一路飞黄腾达,已经升到从三位,位列公卿了。

源赖政毕竟是源家人,对平氏一族的飞扬跋扈,非常看不惯。但苦于自己势单力孤,讨贼无名,这一次他来忽悠以仁王说:“只要殿下您振臂一呼,发出讨伐平家的令旨。各地和平家有不共戴天之仇的源氏武士必然响应,灭掉平氏根本不在话下。”

以仁王本来就与平家有不共戴天之仇,没有平家,自己不至于混得连个亲王都封不上。听了源赖政的话,以仁王立刻动心了。俩人找到了源氏的另一名潜伏者——源义朝的十弟源行家。他在源家兵败之后隐居熊野,应源赖政之邀,朝见了以仁王,然后拿着以仁王的密令前去联络各地的源氏武士,准备讨伐平家。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很快走漏了,平清盛立刻派出大军来围捕以仁王和源赖政。平家人多势众,激战当中,源赖政父子三人全部被杀。侥幸出逃的以仁王也被平家军一路追到光明山,一时间乱箭齐发,把这位堂堂的皇亲贵胄射成了刺猬,然后斩首示众。

以仁王和源赖政起兵讨伐平家,短短几天就失败了。但是,他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以天皇家的名义发出了讨伐平家的令旨。从此之后,源家武士讨伐平家,就有了合法的依据。

漏网之鱼源行家拿着以仁王的令旨,到处去联络源氏残余力量,第一个找到就是平治之乱后被流放到伊豆半岛的源赖朝。

源赖朝是源氏的嫡系,也是源氏的首领,相当于宗主。他是平治之乱中兵败身亡的源义朝的儿子,虽然不是长子,但是他妈是尾张国热田神社大神官藤原季范之女。而藤原季范出身于藤原南家,是公卿之后。虽然藤原氏一直都是北家掌权,但是藤原南家也是藤原氏的正宗血脉。源义朝作为一介武士,能跟这样的世家大族攀上姻亲,倍感荣耀。子以母贵,源义朝一直想把源赖朝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源义朝兵败之后,源赖朝被俘,幸亏平清盛的母亲池禅尼求情,他才得以苟全性命,被流放伊豆。这一流放,就在伊豆待了二十年。

源赖朝流放期间,一直念念不忘要恢复父兄基业,向平家复仇。但是身为囚犯,跟林冲的境遇差不多,很难有所作为。况且平家下令关东两大豪强监视他,一个叫伊东佑亲,还有一个叫北条时政。源赖朝要想有所作为,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打动伊东佑亲和北条时政。如果这两个人肯听命于自己,那么起兵反平氏就大有可为。

源赖朝身为囚犯,靠什么打动两位看守呢?源赖朝自然有他的本钱,就是色相。源赖朝长得很俊美,当年也正是因为他长相俊美,打动了池禅尼,才得以保全性命。源赖朝简直就是一个师奶杀手,你想啊,老太太都能被打动,小姑娘能受得了诱惑吗?

源赖朝先去勾引伊东佑亲的闺女,勾引成功,把没见过世面的傻妞弄上了床。源赖朝毕竟是京城阔公子出身嘛,那风度样貌不是关东地区土头土脑的武士比得了的,伊东佑亲的闺女还给源赖朝生了个儿子。

没想到伊东佑亲不吃这一套,坚决不认这个上门女婿。他把自己的闺女迅速嫁掉,把私生子丢进湖里淹死,同时准备攻杀源赖朝。

源赖朝一看美男计没成功,就急忙逃到另一个监视人北条时政那儿。北条时政其实也是平氏后人,在当地算是一方豪族,要钱有钱,要兵有兵,要粮有粮。源赖朝逃到北条时政那儿,故技重施,勾引北条时政的女儿北条政子,很顺利地又把政子搞上了床。

政子不像伊东家闺女那样是个无知少女,她很有政治眼光,很有野心,看出来源赖朝奇货可居,是个绩优股,所以主动委身。与其说是源赖朝勾引她,不如说是她勾引源赖朝,或者说是俩人互相勾引。

俩人生米做成了熟饭,北条时政莫名其妙地当了岳父。北条时政也比伊东佑亲聪明得多,装聋作哑,任由两个年轻人明铺暗盖,假装把北条政子嫁给了当地的一个豪族叫平兼隆。结婚当晚,北条政子就逃了出来,跟随源赖朝私奔到了山中,由当地僧兵保护。平兼隆虽然震怒,但是无计可施。

后来,政子跟源赖朝生了个闺女,两人公开以夫妻相称。这样一来,北条家就成了源赖朝的坚实后盾。

接到源行家传来的以仁王令旨之后,源赖朝认为时机已到,在北条家的支持下,就在伊豆举起了反旗。

源赖朝首先干掉了自己的政敌兼情敌平兼隆。平兼隆真是比窦娥都冤,媳妇被人尝了鲜,还害得自己把命都丢了。源赖朝首战告捷,信心大增,急欲扩大战果。在当地豪族的支持下,率领几百名骑兵准备大干一场。

当时的平家势力还很强,联合支持平家的豪族武士,迅速组成大军,以图一举歼灭源赖朝。到了8月,源赖朝以三百骑兵在石桥山跟平家将领率领的三千人对阵。源赖朝手下这帮人,都是当地野武士,街头打架还行,没怎么经历过正规阵仗;而平家的兵将都是久经沙场之人,兵力又是源赖朝的十倍。双方一交手,形势就是一边倒。源赖朝大败,幸亏对方阵营中有人反水,再加上随行武士拼死奋战,才保着他侥幸逃脱。

源赖朝逃脱之后,仰天大笑,说我活着就是最大的胜利。果然,源赖朝石桥山失败之后,逃到了安房,得到了两位平氏贵族相助。这两位平氏贵族,虽然是平氏,却是源赖朝的父亲源义朝的郎党,一直支持源氏。两个人归顺了源赖朝之后,源赖朝手下就拥有了两万人马,后来又得到上总国国司的相助。在石桥山失败之后七天,源赖朝就已经坐拥三万大军,并且拥有上总、下总、安房三国,进入了祖先发迹之地——镰仓。

源赖朝跟三国时的刘备似的,打了败仗,势力反而得以扩大,石桥山之战的时候他只有三百人,七天之后竟然拥有了三万军队。平家对此目瞪口呆,太匪夷所思了,不由得恼羞成怒。

平清盛面见女婿高仓上皇,要求发布院宣,拿到讨伐源氏的上皇圣旨,然后任命自己的嫡孙——平重盛的长子平维盛为总大将,统帅大军,出兵平叛。可惜此时的平家子孙早已贵族化了,沉浸于京都公卿的优雅生活,空顶着一个武士的名头,未经战阵,武艺稀松,既不知兵,也不善战。

平维盛一介纨绔子弟,凭借一腔激情,背负着爷爷巨大的期望走马上任。他完全不懂得兵贵神速的道理,接令之后二十天才从平家的根据地福原率领大军开拔,来到京都,等待出师的黄道吉日。这些纨绔子弟到了京都甚至还幽会情人,逛妓院,一再延误战机。

源赖朝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势力,一度将兵力发展到了四万人,在以镰仓为核心的关东站稳了脚跟。

源氏另一支甲斐源氏,就是后来在战国时代大放异彩的武田氏,也及时南下配合源赖朝作战。等到平维盛大军进入源赖朝的地盘,源氏大军早已摆好了迎敌阵势,沿着富士川一线,源氏旌旗漫山遍野。

平维盛不知道对手有多少兵力,抓了一个源氏的信使询问。这个信使也是吹牛不上税,为了长己方的威风,张嘴就报了一个吓死人的数字,说源家有二十万人马。

日本小国寡民,历史上打仗,军队人数基本上都是以千为单位,上了万就不得了了,几乎没有上过十万。二十万这个数字简直吓死人!

即使这个数字含有水分,平维盛也是叫苦不迭。他又叫来一个曾在关东混过的武士,问他关东武士的战斗力到底怎么样。这个武士跟平维盛说:“像我这样的人,在关东要多少有多少。他们用的强弓,五六个人才能拉得开;两三领铠甲,一箭能射穿;一个部下最少的大名,手下也有五百个骑兵;再险恶的地方,他们的马也能通过。打起仗来,父亲死了儿子上,哥哥死了兄弟上,只知向前,不知后退!”

听完这番话,平家武士三魂七魄吓丢了两魂六魄。以平家为代表的西国武士,在平治之乱后,其实是走上了一条与京都朝廷公卿相融合的道路,早已失去了原有的生机和活力。很多人甚至和朝廷公卿一样,拉不开弓,挥不动刀,对于关东武士是既鄙视又害怕。

平家军一听关东武士这么能打仗,又有二十万人马,顿时士气低落,开始开小差了。10月23日晚上,富士川沼泽里栖息的水鸟群因为遭到了惊动,一起飞起,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人心惶惶的平家大军误以为是源氏大军来袭,昏暗之中陷入一片混乱。很多人连马鞍子都没放上,骑着光背马就跑了。有的人甚至连拴马的缰绳都没解开,急得骑在马上一圈圈地转。

平维盛一看约束不住部下,只好下令全军撤退。平家大军还未与源家军交阵,仅仅是听闻水鸟惊飞,便全军溃散,未战先败,丢尽了平家武士的脸。从此之后,平家再也阻止不了源赖朝在关东地区壮大势力。

平维盛败退回福原,爷爷平清盛勃然大怒,大骂自己的孙子:“你奉命为总大将的那一天,就应该把性命交给天皇,马革裹尸。但是你现在没跟敌人交兵就全军覆没,竟然还有脸回来?”平清盛气恼归气恼,毕竟面对的是自己的嫡孙,也没有给任何处分。

富士川之战后,源赖朝的势力越来越大。他定下策略,先经营关东,不急于向京都进军。按照计划,源赖朝一步一步平定了关东八国,获得了关东大批的土地。他把这些土地分配给效忠他的武士,使得这些武士紧密地团结在以镰仓为核心的源氏政权周围,成为源赖朝的御家人。

为了管理这些御家人,源赖朝专门设立了一个叫侍所的机构,任命亲信为最高长官。实际上从这时开始,镰仓幕府的雏形就已经形成了。

源赖朝崛起之后,平家已经是危机四伏。平清盛英雄暮年,更是昏着迭出,完全不顾源氏武士、皇室、公卿贵族、南都佛教都反对他的不利局面,非得弄得连老百姓也反对他不可。

据说平清盛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挑了三百多个半大小子,潜入大街小巷,专门搞舆论监督,探听有没有人在说平家坏话。这些半大小子仗着平清盛的威风,披着短发,穿着奇装异服,每人手里拿枝梅花,胳膊上架着一只鸟,甚至出入皇宫都不报姓名,在街上更是横行霸道。不论是谁,一旦被他们抓住一点儿把柄,就会被抓去拷问,简直跟明朝的东厂和西厂有些类似。

一时间,京都鸡飞狗跳,老百姓个个惶恐不安,惹得京都民怨四起。富士川之战后一个月,平清盛下令迁都,要把京都迁到他的老根据地福原。后白河法皇、高仓上皇和安德天皇都接到了强迁令。

平清盛跟宋朝的贸易,就是以福原为主要港口,护佑平家的严岛神社也在这个地方。平清盛考虑如果跟源氏决战,必须依靠福原提供给养。更为重要的是,福原是天然良港,平家海上势力强大,而源家陆军强大。平家善乘舟,源家善骑马。迁都福原更能发挥平家的海上军事优势。

这个设想虽然不算太离谱,但是具体操作起来谈何容易。天皇家毫无思想准备,莫名其妙地被平家武士驱赶着,放弃了花团锦簇的京都,一路远去萧瑟荒凉的福原。更何况事出仓促,匆忙迁都,以至于天皇的宫殿都还没有建造好,只能暂用平清盛在福原的住所代替。

由于福原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再加上比叡山延历寺的和尚施加了压力,要求把都城迁回来。于是,迁都半年之后,首都又迁回了京都,劳民伤财,引起了上上下下很大的不满。一般看日本历史的人,以为从公元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到1868年明治天皇定都东京,其间将近一千一百年,日本的首都都在京都,其实有半年在福原。

回到京都之后,平清盛又把矛头对准了他的一个心腹大患。当初以仁王举兵的时候,奈良的三井寺、兴福寺这些南都的寺院,曾经大力支持过以仁王。兴福寺势力庞大,平清盛本来是希望能够和平解决。没想到寺里的僧兵抓了平清盛手下六十多人,还砍了脑袋。

平清盛一怒之下,派平重衡为总大将,率军四万杀气腾腾直奔兴福寺。兴福寺僧兵集中了七千多人抵抗。平家军人多势众,占了上风,南都僧兵虽然尸横遍野,但是信仰坚定,死战不退。为了打破僵局,平重衡下令火攻,大火一起,把东福寺、东大寺、兴福寺全部烧毁,东大寺和兴福寺甚至烧成了一片白地,总共烧死了三千五百多人。

这在日本历史上是前无古人、无法无天的行为。佛教自从传入日本之后,一直非常受重视。桓武天皇之后更是以佛教为国教,一直到明治维新,一千多年以来,日本的公卿贵族包括老百姓都是把斋茹素的,顶多吃点儿海产品,只有猎户之类从事贱业的人才吃肉。即便是在战场上杀人不眨眼的武士,平时也是吃素的。平家现在竟然胆敢火烧寺庙,行如此人神共愤之事,当时的很多人认为平家必然会遭到报应。

果然,火烧南都寺庙之后,报应就来了。治承五年(1181年)初,平清盛的女婿、一向支持平家的高仓上皇去世。过了一个月,平清盛也得了重病,临死时留下遗言:“我自从保元、平治以来,屡次荡平朝敌,作为天子的外祖父,进位为太政大臣,位极人臣,荣华富贵延及子孙,我没有遗恨。唯一的不足之事,就是没有见到伊豆国的流放者源赖朝的首级。我死之后,不要给我建造坟塔,也不要给我供养,只要派讨伐军斩了赖朝的首级,挂在我的坟前,就是最好的贡献了。”

交代完这件事之后,一代枭雄平清盛在京都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平清盛死后,平家进入灭亡倒计时。

给平家第一场重大打击的不是源赖朝,而是源赖朝的一个堂兄弟源义仲。源义仲在源家战败之后,潜伏到木曾的山谷里,躲避平家的追杀。他的父亲是源赖朝的叔叔源义贤,源义贤被自己的亲侄子、号称恶源太的源义平所杀。由此可见,源家一直以来就有骨肉相残的传统,一直到镰仓幕府建立之后,依然保留着这一特点。

源义仲在山里隐姓埋名过了二十年,最终还是暴露了身份,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纠合乡党,明目张胆地奉了以仁王的令旨,响应堂兄源赖朝,正式拉起了反旗。二十七岁的小伙子源义仲,勇不可当,由木曾出发之后,所向披靡。

第二年6月,平家派了大军前来征讨,结果横田河原一战,被源义仲杀得几乎片甲不留。平家当时能够领兵上阵的大将已经不多了。平维盛再次出任总大将,调集各地大军十余万,浩浩荡荡开进北陆道,意欲一举荡平源义仲,重振平家威风,继而剿灭源赖朝,以雪富士川战败之耻。

源义仲在俱利伽罗山麓接战,利用夜袭,使用中国战国名将田单的火牛战术,直捣平家大营,杀得平家军鬼哭狼嚎,跌落到山涧中摔死的不计其数。十余万大军损失了三分之一,平家很多勇将也丧生于此役。

平维盛旧耻未雪,又添新败,中兴平家之梦,断灭俱利伽罗山麓,只好再次使出看家本领,一路溃逃。源义仲带领五万大军,紧追不舍,追至筱原,再破平军,一路乘胜直捣京都。京都附近的僧兵们,为了报复当年平家的烧杀,纷纷响应,义仲的声势更是浩大。

满朝文武公卿十分震恐,后白河法皇紧急召集会议,商讨对策。源赖朝早在占据了镰仓之后,就曾经给平清盛的弟弟平赖盛写了一封信,向平家求和。同时也上了一道奏折,希望天皇能主持源平二家讲和,共同辅佐王室。可惜平家把源赖朝的乞和看作是软弱,一口回绝了。到了此时,法皇只好旧话重提,源义仲要打过来了,咱们怎么办?唯一可行之道就是赦免源氏的罪恶,源平讲和,共佐王室。

但是平家咽不下这口气,此议再次作罢。源义仲大军直奔京都郊外的比叡山下,眼瞅着京都不保。此时平家的主心骨平宗盛一看大势已去,召集族人,表示要带着后白河法皇和安德天皇一同到西国避难,徐图再举。平宗盛的弟弟平知盛劝哥哥说:“万万不可如此,我们平氏本来就是皇族后裔,八世为武臣,不能退让,宁可决战于此,刀折矢尽而后已。”平宗盛的两位叔叔也认为不能放弃京都。

平宗盛一意孤行,执意退守自己的总根据地西国。行前派人去请法皇,不想法皇狡诈,早已不知所踪。他只好带着小天皇、皇太后——也就是自己的妹妹平德子,带着三件神器和族人西去了。

源义仲率领他的东国武士在平家撤退之后大摇大摆地进入了京都。

源义仲是在木曾山沟里长大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土老帽儿。他来到京都,看到花花世界,锦绣乾坤,眼珠子都掉地下了,觉得这才是人过的日子。他手下的东国兵将也跟他一样粗野,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缺乏教养,进都之后大发兽性,奸淫掳掠,无所不为。

京都百姓被这帮人骚扰得不堪忍受,大家两厢一比较,源义仲还不如平家,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开始怀念平氏把持京都的日子。

法皇成功地逃脱平家的绑架,万万没想到来了个更狠的,也是惊慌失措,给源义仲不断地封官,后来更擢升他为征夷大将军,就是武将的最高职位了,并且赐给他大量的领地,希望他能够约束部下,不要再胡作非为。

可怜朝廷虽然用尽了办法,可是源义仲油盐不进,软硬不吃,朝廷拿他束手无策。光军纪败坏倒还是小事,关键是源义仲特别执拗,他觉得自己劳苦功高,也想插手皇室内部事务。安德天皇远逃西国,现在国中无主,源义仲就想立以仁王的儿子做新天皇。

对于源义仲插手皇室的事情,后白河法皇和朝中公卿十分愤恨。他们不顾源义仲的反对,先下手为强,抢先立了高仓天皇的另一个儿子继位,这就是后鸟羽天皇。源义仲原本一介粗暴武夫,谋立之事没能成功,愤恨之余,行为更加凶暴。

法皇坐卧不安,只好诱骗他出师西国去攻打平军。西国是平氏的根据地,祖宗世代基业所在,人脉很广,又可发挥平家水师优势,所以源义仲出师不利。

此时,源义仲的堂兄源赖朝派两个弟弟源范赖、源义经率领大军西进。源义仲与源赖朝两个人虽然都是源氏,但是早有仇恨,源义仲的父亲就是被源赖朝的哥哥杀死的。源氏内斗非常激烈,根本不和。源赖朝耳目甚众,把源义仲跟皇室之间闹别扭的事儿打听得一清二楚,而且拿到了后白河法皇讨伐源义仲的院宣。

源义仲讨伐西国不利,回京之后正窝着一肚子火,又听说源赖朝起兵,怀疑是法皇暗中指使。他一怒之下,放了一把大火,烧了法皇住的殿堂,还将卫戍法皇的武士僧兵六百多人全部砍头,四十九个公卿撤职,公开囚禁了法皇和天皇。

源义仲如此倒行逆施,更是众叛亲离。很快,源范赖和源义经的大军逼近京都,源义仲仓皇应战,一败再败,最终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脑袋被挂在京都御门前。

一代猛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死的时候只有三十一岁。

源范赖、源义经兄弟平定了同胞手足源义仲之后,下一步就是要对平家发动总攻击。平家的丧钟敲响了。

在灭亡平氏的战争当中,源赖朝同父异母的九弟——九郎源义经在战斗中大放异彩。

源义朝儿子众多,老大源朝长在平治之乱中受了重伤,不能行动,为了避免被俘,曾经央告父亲杀了他,父亲一横心,一刀把他剁了;老二就是著名的恶源太,也就是杀了源义仲父亲的源义平,父亲死后,他想到京都暗杀平清盛,被捕处死了;老三是源赖朝;老四源范赖,是妓女所生;老五是源义门,死得早;老六源希义被俘;剩下三个都是一母所生。

源义经的母亲常盘,据说原本是近卫天皇皇后的侍女,皇后入宫的时候,从京都上千美女中海选,最后挑中进入总决赛的十个女孩,陪侍入宫。常盘是其中最漂亮的一个,后来嫁给源义朝为妾,生下的今若、乙若、牛若三个孩子,牛若就是源义经的小名。

丈夫死的时候,常盘才二十出头,不得已带着三个孩子逃亡。无奈平清盛当时一手遮天,常盘母子不管逃到哪儿,都逃不出平清盛的势力范围。当得知自己的母亲被抓的消息后,常盘就去平清盛府邸自首,说把我和我的孩子处死都没关系,但是请你放了我的母亲。可见常盘是很有孝心的人。

看到这么一个娇滴滴的美人儿低声哀告,一般人谁也受不了,更何况平清盛也是一个花心大萝卜。他答应不杀常盘的母亲和孩子,条件是常盘必须做妾。人在矮檐下,常盘只能曲从平清盛,后来还给平清盛生了一个女儿。这三个孩子因此才得以保全性命。平清盛强令他们出家做和尚,今若和乙若后来都投奔了哥哥源赖朝,牛若因为年纪尚小,一开始还是由母亲常盘抚养,生活在平清盛家中。

牛若七岁的时候,被送到了京都的鞍马寺出家,法名遮那王。鞍马寺很早就流传着天狗的传说,传说中的天狗是一种妖怪,可以幻化成不同的形象,有神秘的法术。传说源义经在鞍马山中习武的时候就遇到了山中的天狗,天狗教会了他很多功夫,而且这些功夫日后被他用在了战场上。

幼年的源义经在京都期间最著名的故事就是跟武藏坊弁庆的相遇。武藏坊弁庆是所有源义经的故事中,仅次于主角源义经的人物。他是源义经手下最得力的一个家臣,原来是比叡山中的一个僧侣,脾气暴躁,不守清规,被寺里和尚轰了出去,有点儿跟鲁智深似的。他在京都五条大桥进行“刀狩”,就是跟过路的武士比武,如果对方输了,就要把佩刀交给他。一时之间,这个叛逆和尚成了京都武士的克星。据说在遇到源义经之前,他已经成功夺下了九百九十九把佩刀。身材矮小、弱不禁风的源义经,使出天狗传授的功夫,打得武藏坊弁庆心服口服。从此之后,武藏坊弁庆就拜到源义经帐下,成为跟他生死与共的郎党。

源义经十一岁的时候,在鞍马寺中看到了自己的家族谱系图,知道了自己是世代武士栋梁源家的后代,不想今天流落到这步田地,深感对不起祖先,发誓一定要灭了平家,为源家雪耻。

十六岁的时候,源义经给自己举行了成人仪式,正式取名源义经,并且到陆奥国投奔了奥州藤原氏。

藤原氏统治奥州,到此已历经三世。藤原氏辖居的平泉城成为仅次于平安京的繁华大都市,藤原氏更号称是北方天王。此时陆奥藤原氏的当家人叫藤原秀衡,号称带甲十七万。藤原秀衡是爱才之人,不但收留了义经,而且教养他成人。

源义经奇袭一之谷

源义经听说源赖朝起兵的消息之后,立即决定前往辅助。藤原秀衡又派了佐藤继信和佐藤忠信两兄弟跟随源义经,加上武藏坊弁庆,义经也算有了自己的一套班子。

源义经跟源赖朝兄弟相见之后,赖朝十分看重义经,义经也不负赖朝厚望,消灭平氏的战斗简直就成了义经的个人秀。

在源义仲灭亡之后,源范赖、源义经兄弟各领大军杀向平氏,先后经历了三场大战,分别在一之谷、屋岛和坛浦。

一之谷从地形上看,南面是濑户内海,背靠常人无法翻越、陡峭无比的山脉;两翼地形狭窄,不利于大军发动进攻。平家依仗水师强大,在南面部署了坚固的防卫线。源氏没有水军,海战根本就不可能是平家的对手。因此,平家对自己的防线是非常有信心的。

可惜源义经是个战争天才,传说他跟天狗学的兵书战策,不按常理出牌。他跟源范赖的主力分头进军,只率七十骑精锐,急行军上百公里,向一之谷背后的阵地发动奇袭。

当时正值早春二月,山上残雪斑驳,寒风凛冽,道路难寻。义经找来一个猎人询问,人马能不能翻过这座山?猎人连连摇头说,不可能的,人都过不去,更何况马?义经又问,人和马过不去,鹿能不能过去?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义经笑了,鹿有四条腿,马也四条腿,鹿能过的地方,马就能过。然后命令部下:放马下去,看能不能冲下悬崖。一共放下去七匹马,三匹摔断了腿,四匹没事,成功到达崖底。义经一看实验成功,身先士卒,率领七十名骑兵从悬崖上骑马冲了下去,从敌人背后发动猛攻。

平家认为根本不可能有人翻过这座大山,所以没在山上布防一兵一卒。平家军人数虽多,但是没有料到义经突破了骑兵只能在平原作战的局限,更没想到来的只是区区七十骑,误以为源家大军已至,顿时大乱,心生胆怯,士气崩溃,已无恋战之心,纷纷逃往海边平家战船。

源义经乘势掩杀,斩首无数,血流成河。这时候主力部队也赶来跟义经汇合。平家军许多武士战死,被割掉首级的有两千多人。

平家丧生的武士中,最令人叹惋的一位叫平敦盛,年仅十五岁,容貌俊秀,才艺俱佳,尤其精通音乐,擅吹横笛。

此次是平敦盛生平第一次上阵。本来他已经跨马跃入水中,正要登上战船,一路追杀残敌至海边的源家虎将熊谷直实,远远看到平敦盛铠甲华丽,器宇不凡,必是平家大将,苦于追赶不及,便大声喝骂:“前面的武将,为何如丧家之犬?何不掉转马头,与我大战一场,不负武家之名。”

敦盛闻听此言,放弃登船,拨马回岸,抽出刀来,直奔熊谷直实。

熊谷直实乃是关东有名的猛将,绝非徒有虚名之辈,几个回合,便将敦盛打落马下。直实急于割取敌将首级,当他掀开头盔,看到敦盛容貌如此稚嫩,眉清目秀,风雅俊朗,年轻的脸上并无恐惧之色,再看敦盛腰间所插的一支横笛,回想起昨夜敌阵那清澈悠扬、感人心腑的笛声,若非如此英俊风雅之士,谁人又能在大战前夕,坦然吹奏如此清澈动人、丝毫不见浑浊紊乱之音?

直实放开敦盛,让他赶快逃走,敦盛却说:“我身为平家武士,既然上得阵来,岂能贪生怕死,源平两家,世代为仇,你我各为其主,怎能对敌人心存怜悯之心,你武艺高强,既打败了我,当割下我的首级领功,死在你的手下,也是我的光荣。”

无论熊谷直实如何反复劝说,敦盛死志已决,眼见源家后续兵将渐渐赶到,直实为免敦盛受他人屈辱,咬牙割下了敦盛的首级。

熊谷直实历经沙场数十年,杀人无数,此时忍不住潸然泪下,眼见风雅清秀的俊颜少年,顷刻间化作离魂,备感人生无常,恍如梦幻。直实拔出敦盛腰间的横笛,吹奏一曲,然后一声不响地离开了战场,落发出家,从此终老山林。

平敦盛未及成年,初次上阵便身首分离,就像日本的樱花,瞬间绽放和凄然凋零,才成就了樱花之美。

后来,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织田信长,每逢出征,最爱唱的一首歌就是《敦盛》,歌词讲的就是平敦盛的故事。咱们活过十五岁,以后每天都是赚的了,战死沙场没有什么可悲惨的,再惨你有敦盛惨吗?

平家这一战虽然惨败,可是总帅平宗盛带着不到七岁的安德天皇和象征日本传国的三件神器坐船跑了。源家没有水军,根本不可能追上平家军。

一之谷之战虽然平家元气大伤,但是首领尚在,并没有全军覆没。随即,双方展开了屋岛之战。

屋岛位于四国的东北部,是一个向濑户内海突出的半岛,在屋岛跟陆地之间有一片浅水,退潮的时候骑马就能过去。平家认为,源氏要进攻屋岛,必须从濑户内海过来,因此将主力军分布在屋岛北面的海面上防备源军,而对屋岛南面又放松了防御。四国地形多山,整个四国岛又四面环水。平家认为源氏不可能先走水路到四国,再翻过山来从背后进攻屋岛。由此来看,一之谷没有把平氏打疼,平氏并没有吸取教训。

义经是专抄敌人后路的大师,他联络了熊野的水军,准备把源氏大军运过海去。源赖朝的亲信梶原景时提出在船头和船尾都安装上船橹,便于进退。源义经对这个意见不以为然,嗤之以鼻,说只有胆小鬼才老想着退路。梶原景时在镰仓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被义经当面羞辱,立刻暴跳如雷,斥责义经就是一头莽撞的野猪。日本国内没有什么猛兽,野猪已经算是最凶猛的野兽了,相当于中国的豺狼虎豹。二战的时候,日本军队还把敢死冲锋叫作“猪突攻击”。

源义经绝对不是有勇无谋的野猪,他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实力,分析了气象水文之后,认为此时出击,正在其时。他只率领五艘船、一百多名武士就出海了,在四国岛顺利登陆后,翻越崇山峻岭,到达了屋岛平家水军的面前。平家守军这个时候已经四散出去攻击源范赖率领的源军主力,没有想到源义经只带着一百多人,就敢向他们发动进攻。平家武士象征性地抵抗了几下,纷纷败退到了海上的船只上。

惊魂稍定之后,平家武士才发现前来挑衅的源军不过一百余人。可惜平家的首领平宗盛为人十分胆怯,他认为义经带来的这点儿人马只是先头部队,要实行诱敌之策。所以即便看到义经只有一百来人,他也不敢让平家武士上岸去跟源军厮杀。但是又不甘心就此被源家羞辱,怎么办呢?他派了一艘小船,船上坐着个美女,举着一把红底折扇,扇子上画着个金色的太阳。什么意思呢?就是向源义经挑战,你牛你就射中这个扇子上的太阳。

当时双方的距离大概在一百米左右,再加上海上颠簸不定,目标小,距离远,箭射出去之后又会被海风吹偏,这得是神射手才能射准。如果源军射不准,平军就会扳回一点儿面子,士气大振。

源义经岂能忍受这种侮辱?立刻召集神射手,看看谁能把这扇子射落。当时有人推荐了一个叫那须与一的武士,他也没有把握,策马向海中奔行几步,距离目标七八十米远的时候,趁风势较弱,抽出长箭,拉开硬弓,一箭射去,就把这扇子射飞了。

扇子飞起来落到海中,源氏武士顿时一起发出了胜利的呼声。平家武士则大为沮丧。那须与一一箭得中,兴奋之余,又搭弓一箭射死了一名平家武士。这下子惹恼了平家人,他们从船上杀上滩头。平家武士上了滩头之后只能步战,海滩上泥沙又软,深一脚浅一脚,跟源氏骑兵对抗,明显落了下风,不得已又退到海上。

眼见胜利无望,平宗盛只好下令退却,放弃屋岛。四国地区就被源义经平定了。

屋岛战败,平家已成丧家之犬。源义经和源范赖会师之后,向平家最后的据点合围,准备决一死战,了结源平两家数十年的恩怨。

决战的地点选在坛浦,就是今天日本的下关。

决战开始之前,源赖朝派来的监军梶原景时申请打头阵,源义经不干,要自己打头阵,两人越吵越凶。大战还没爆发,总大将和监军就要火并,幸亏周围的武士劝住了,俩人才没打起来。

源军在兵力上有优势,战斗刚一爆发,义经就下令射杀平家战船上的艄公和舵手,使敌船失去机动能力。这种打法在今天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在当时的日本是很不符合战争规则的。因为艄公和舵手不是水兵,而是请来帮忙划船的非战斗人员,在战场上是不能杀害非战斗人员的。义经打破了规则,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对取胜有帮助,就这么干了。

很快,平家战船上的水手一一被源氏武士射倒,平家的战船失去了控制。再加上这个时候水流方向发生了变化,不利于平家,平家军节节败退。主将平知盛一看大势已去,就来到了平清盛的夫人和安德天皇坐的御船上说:“看来大势已去,必将受害的人,还是让他们跳海自尽吧。”平清盛的夫人把三件神器之一的八坂琼勾玉夹在肋下,腰里插着草薙剑,抱起了八岁的安德天皇。她跟小天皇讲:“陛下不要害怕,波涛汹涌之下的大海,也有我们金碧辉煌的帝都。”然后投海自尽。这一幕像极了九十四年之后,在中国发生的陆秀夫背负南宋幼帝自尽。

安德天皇的母亲平德子也投海自尽,但是被源氏武士用挠钩抓住头发拖了上来,捡回了一条性命。另外一名平家贵妇抱着三件神器之一的八咫镜想跳海,被源氏士兵阻止,抢下了八咫镜。

平家武士当中,有头有脸的纷纷投海自尽。不甘心自杀的平家猛将平教经决定最后一搏,挥舞大刀向源氏的船上跳去,见到穿着华贵铠甲的就砍,直奔源义经杀去。源义经被迫从一艘船上跳到另一艘船上,一共连跳了八艘船,才躲开了平教经同归于尽的打法。平教经一看实在追不上源义经,就一只手抓起一个源氏武士,跳进滚滚波涛中,跟敌人同归于尽了。

这次战役平家的总指挥——平清盛的儿子平知盛,穿上两套铠甲,跳进了波涛当中,很快沉没在大海之中。平家宗主平宗盛畏惧投海,跟儿子平清宗一起做了源义经的俘虏,被押到京都游街示众。想当年他们在京都过着天上人间的日子,这个时候身为囚徒,故地重“游”,心中也是感慨万千!后来平宗盛父子被押到镰仓,源赖朝以胜利者的姿态接待了这位败军之将。在源赖朝面前,平宗盛气节尽丧,低声下气,乞求活命,可是源赖朝心狠手辣,绝对不会犯当年平清盛犯下的错误。如果当年平清盛不放自己,那么平家一门焉有今日?平宗盛被就地斩首,长子平清宗,幼子平能宗,也被处死,平家一脉就此断绝。

自平治之乱以来,统治日本二十多年的平家武士政权,在坛浦的战火中灰飞烟灭。

祇园精舍的钟声,有诸行无常的声响。娑罗双树的花色,显盛者必衰的道理。骄奢者难久长,正如春夜的一梦。强梁者终将败亡,恰似风前的尘土。

《平家物语》卷首的这首诗,千百年来为日本人所咏唱,诉说的其实不仅仅是平氏一门的昙花一现。

前面讲过,每一次平氏出逃的时候,都是带着天皇和三件神器一起出逃。那么这三件神器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在日本这么神圣?

三件神器指的是八咫镜、草薙剑和八坂琼勾玉,简称剑、镜、玉,是保证皇位的宝物,天皇代代传承。有点儿像中国的大禹划天下为九州时铸的九鼎,成为夏商周三代代代相传的王权象征。当年楚国强大,楚庄王派人问鼎之轻重,表示有取而代之的野心,留下“问鼎中原”的成语。中国的九鼎传到秦末就失传了,而日本的剑、镜、玉一直传到今天。

根据日本古书《古事记》的记载,太阳神天照大神躲在天岩屋户里,宇宙没有了太阳。为了引诱她出来,一位大神用天金山的铁制作了八咫镜,对着天照大神照射,镜中照出了天照大神的神体,感到好奇的天照大神就露出了身姿。由于天照大神的身姿在镜中出现,镜子里就存有了她的魂,八咫镜就变成了天照大神的神体,在三种神器当中是最尊贵的宝物。

天照大神派自己的天孙琼琼杵尊降临到人间统治日本国的时候,把八咫镜交给了琼琼杵尊,神镜由此落入人间,一直到第十代崇神天皇为止。从此之后,八咫镜就成了代替天照大神神体的标志,真品被供奉在伊势神宫,复制品放在皇宫里。历代天皇继位的时候,用的镜子都是山寨版。

八咫镜到底什么样?按照古书的记载,直径两尺,内径一尺六寸三分,大概四十九厘米左右。但是这面镜子谁都没有见过,镜子的本体直到今天都不让目睹,就连神宫里的神官们都不能看,据说偷看者眼睛要瞎掉。八咫镜的镜盒每年更换一次,但都在半夜进行,替换者必须闭上眼睛,摸黑作业,弄得神神道道、鬼鬼祟祟的。

另一件神器草薙剑是天照大神的弟弟须佐之男命降临到人间的时候,碰上一位呼喊救命的美少女,说有一条大蛇,每年要吃一个美丽的姑娘,今年轮到她了。须佐之男命英雄救美,斩杀了大蛇。斩蛇的时候,从蛇尾掉出了一把剑,须佐之男命就把这把剑供献给了姐姐天照大神。

后来天孙降临人世,这把剑就被带到了人间,到第十二代景行天皇的时候,开始供奉在热田神社。与神镜相同,没有任何人见到这把剑的真容。据说在德川幕府时期,热田神社的大宫司和其他神职人员出于好奇,偷窥了草薙剑,不久这些人相继死去,只有一个人没死,将剑的体貌特征记录了下来。据他说草薙剑全长八十五厘米,刀柄上刻有鱼的背脊骨,刀身中央部分较厚,整个草薙剑形如菖蒲叶,呈白色,应该属于白铜剑。

至于八坂琼勾玉,传说是天照大神在天岩屋里的时候,八百万神命令玉祖制作的,形状好像动物的牙,又好像人的心脏,所以叫八坂琼勾玉。坂是尺度的意思,表示玉的大小。

根据日本第九十五代花园天皇的日记记载,勾玉跟日本皇室关系很深,一直存放在日本皇宫之中。放置勾玉的木箱上着锁,用青绢包裹,四角扎有紫色的丝带。如果包裹木箱的青绢旧了,不能将其更换,必须用一块新的丝绢重新裹盖在旧绢之上。木箱放置的时候,绝不允许倾斜。

据说日本第六十三代冷泉天皇,就是疯疯癫癫到处放火的那位,什么缺心眼儿的事儿都想干,出于好奇,曾经想打开木箱看看。当他解开丝带的时候,包裹勾玉的木箱突然冒出一股白烟,吓得疯子天皇惊慌失措,当即放弃了偷看勾玉的念头。

神武天皇继位之后,作为日本传国至宝的三种神器,先是存放在宫中,后来神镜被转到了伊势神宫保存,神剑存放在热田神宫,皇宫中仅有玉的真身。崇神天皇时代,复制了神镜和神剑,与真玉一起存放在皇宫。

平家逃离京都的时候,把三件神器全带走了。后鸟羽天皇继位,是在没有三种神器的情况下举行的仪式,这在日本天皇家也是第一次。

坛浦海战,平家全军覆没,平清盛的夫人抱着八岁的安德天皇和三件神器跳入大海,为的就是不让神器落入源氏手中,使得源氏支持的后鸟羽天皇没有合法性。但存放玉的箱子落入海中之后,由于浮力的作用,漂浮于海面,被源氏的军队捞起。神镜也被打捞出海,只有宝剑不见了踪影。宝剑本身的重量已是不轻,再加上剑鞘的重量,一入海可能直接沉到海底了。虽然源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了长时间的搜寻,无奈大海捞针,谈何容易。

天皇家一直到1189年,也就是坛浦之战后四年才放弃了寻找宝剑。从此神剑真身就不见了踪影。三件神器缺了一个,天皇家遭遇了非常严重的问题,后代天皇怎么继位呢?无奈之下,朝廷只好决定,退而求其次,用天皇宝座边上放置的御座之剑为草薙剑的替代品,这也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以前朝廷举行仪式的时候,都是剑在先、玉在后。宝剑丢失之后,就变成了玉在先、剑在后。

坛浦海战之后,源义经派人到镰仓,给哥哥源赖朝送了一份战果报告。内容主要有这么几点:首先报告安德天皇跳海自尽了,其次详列了平家被俘和跳海者的名单,最后说草薙剑丢了。

这份报告令源赖朝非常不满。源赖朝对平家动武的最大目标,是要夺回安德天皇拥有的剑、镜、玉三件神器。为此,赖朝下了死令,如果在平家灭亡和三件神器之间二选一的话,宁可不要平家灭亡,也要三件神器。没有三件神器,就没法控制天皇,没法建立他的关东武士国。

可惜,源义经没有理解哥哥的这一份苦心,把宝剑弄丢了。面对坛浦海战如此辉煌的胜利,源赖朝只评价了一句话,这傻家伙根本就不知道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源赖朝对弟弟的不满不是从遗失了草薙剑开始的。一之谷大战后,源义经得胜回到京都,后白河法皇非常高兴,封义经为左卫门少尉,加检非违使。检非违使又被称为判官,源义经从此被日本人称作源九郎判官义经。对于源义经不经请示、擅自接受法皇厚封之事,赖朝勃然大怒。

源赖朝虽然非常生气,只是当时源平两家鹿死谁手尚无定论,还需仰仗能征善战的义经带兵打仗。于是赖朝强压怒火,暗暗忍了下来。如今平家已灭,岂能再容源义经?坛浦海战后一个月,赖朝下令,东国武士不许听从义经指挥,实际上把源义经的官给罢了。紧接着,赖朝收回了赏赐给义经的原本属于平家的二十四块领地。

义经刹那间变得无权无财,却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根本不了解哥哥的心思,于是亲自押解抓获的平宗盛等平家俘虏赶往镰仓,幻想见到哥哥,一切美好如旧。

结果,赖朝连镰仓幕府的大门都不让义经进,把他撵到相模国的腰越驿安置。义经觉得很委屈,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向赖朝表功的同时,诉说自己的委屈,这就是日本历史上有名的“腰越状”。

但是赖朝这个时候已经对功高盖主的弟弟动了杀心,在赖朝的眼中,威胁到自己地位的人必须死。

义经不能进入镰仓大门,只好返回京都。

在返京途中,义经得知平宗盛父子被斩首。这个时候,义经看出来哥哥有敲山震虎、威胁自己的意思。回到京都之后,义经就准备公开跟哥哥决裂了。

赖朝为了置义经于死地,召集手下武士问计:我弟弟现在名头这么响亮,粉丝比我还多,怎么办?你们谁敢去杀义经?

源氏武将都沉默不语。虽然镰仓公待我等恩重如山,但是毕竟九郎是灭平氏的首功之人,要去杀他,大家觉得于心不忍。只有与义经早生嫌隙的梶原景时,给源赖朝出主意,让他派一个叫土佐坊昌俊的和尚到京都去谋杀义经。

土佐坊昌俊来到京都,意图刺杀之时,被义经识破,写下悔过书,宣誓不再刺杀义经。但等到他返回京都居所,竟然出尔反尔,率领六十多名骑兵,偷袭义经居所。结果被义经的手下七骑以一当十,打得大败。土佐坊昌俊也被义经活捉。

义经非常生气,指责土佐坊昌俊违背誓言,应该受到惩罚。土佐坊昌俊肉烂嘴不烂:“是镰仓公让我杀你的,我不算违背誓言。”义经一生气,给他一大嘴巴。土佐坊昌俊又说:“你打的不是我的脸,是赖朝将军的脸。”义经一听这话,心里也是一激灵。两国相争,各为其主,土佐坊昌俊倒也算条汉子。义经问他:“你想不想回镰仓?”土佐坊昌俊说:“我既然不幸被擒,你就赶紧把我杀了吧。”义经只好亲手杀掉了土佐坊昌俊。

随后,义经就向后白河法皇讨得了征讨哥哥源赖朝的院宣。赖朝听说之后,率领源家诸将,出兵讨伐义经。法皇这个时候是两边都不敢得罪,给了义经讨伐源赖朝的院宣之后,怕赖朝生气,又下达了让西国武士追讨义经的院宣。

义经率两百多骑郎党出行,不幸在扬帆去九州的途中遇上暴风,船只沉没,两百多一骑当千的勇士全部葬身大海,义经这下彻底没咒念了。

义经走投无路,只好带领数名郎党亡命到了奥州,投奔藤原氏。此时的藤原氏已经传到第四代藤原泰衡的手里。泰衡收留了义经之后,经不住赖朝不断施加压力,加上内心害怕源义经有朝一日“鸠占鹊巢”,遂于文治五年(1189年),亲率五百人包围了义经主从居住的衣川馆。

义经手下只有十余人,虽拼死抵抗,终究寡不敌众。义经麾下第一大将武藏坊弁庆手持大刀,跟奥州兵缠斗许久,最后被乱箭射成了刺猬,死尸立而不倒。义经眼见郎党纷纷阵亡,心知大势已去,于是杀死正妻和年方四岁的女儿,在火中自尽身亡,享年只有三十岁。

日本人把擅长偷袭、以少胜多的军事天才义经形容成“战场之花”,也许就是因为源义经壮丽而短暂的一生就像花儿一样,一经绽放便迅速凋谢。

源义经死后,头颅被浸泡在酒中,装入黑漆匣子送往镰仓。梶原景时检查了首级,确认无误之后,上报源赖朝。

源义经悲惨的遭遇,非常符合日本人崇拜悲剧英雄的情怀。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源义经变成了一个神话,很快民间就出现了不少义经没死的传说故事。最离谱的是,到了明治时期,日本的一位政治家通过自己的所谓“考察”,把传说进一步发展成了源义经就是成吉思汗的论点,认为源义经没有自尽,而是逃出生天,渡过大海,经北海道前往大陆,最后变成了成吉思汗。他的这个所谓的“学术成果”,特别符合当时日本向中国大陆扩张的需要,轰动一时。但是在今天看来,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藤原泰衡杀义经的目的是为了自保,他以为只要交出义经,源赖朝就没有对奥州动兵的口实。他没想过如果义经还在,源赖朝还会对奥州顾忌三分,现在义经一死,源赖朝再不犹豫,出动号称二十八万的大军,向奥州发动了猛烈进攻。短短一个月之内,奥州藤原氏四代基业土崩瓦解。日本国北部的六郡全部被平定,归入赖朝帐下。

随着奥州被平定,自治承四年源赖朝起兵讨伐平氏以来,延续十年的日本战乱宣告结束。源赖朝成为最后的赢家,他的镰仓政权也成了全国的武家中心。

建久元年(1190年),源赖朝率军进京,住进了当年平清盛在京城的住所六波罗邸。源赖朝入京有两大目的,第一是炫耀武力,第二是希望捞取政治资本,进一步巩固镰仓政权。

可是朝廷不好对付,特别是老奸巨滑、被源赖朝称为日本第一大天狗的后白河法皇,他希望能够把武士集团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源赖朝希望得到征夷大将军的封号,但是后白河法皇偏偏不给他,而是授予源赖朝权大纳言兼右近卫大将的官职。虽然右近卫大将是日本律令制下的武官最高职务,但是还得受兵部卿的管辖,而征夷大将军是非常设的令外官,只有国家有兵事的时候,才会任命征夷大将军统帅军队。源赖朝想当征夷大将军,就是要剥夺朝廷的兵权。法皇非常聪明,坚决要把源赖朝限制在体制内,不能让他到体制外胡作非为。

源赖朝出任了权大纳言兼右近卫大将不足一个月就宣布辞官,表示自己不愿意在体制内混,要另立山头,准备单干。朝廷没办法,只好封源赖朝为天下总追捕使,赋予他维持天下治安的权力。源赖朝得到这个官职之后还不满足,但是他的特点就是能忍耐。他对当时的摄政九条兼实说:“等到法皇万岁之后,就该你我共同掌握政权了。”

建久三年(1192年),源赖朝最头疼的政敌后白河法皇驾崩,时年六十六岁。他一死,在朝中亲镰仓派的运作下,朝廷正式任命源赖朝为征夷大将军。镰仓幕府隆重成立。

镰仓幕府是日本第一个幕府政权,源赖朝是镰仓幕府的开创者,也就成为日本幕府政权的开创者。

镰仓幕府下属的武士被称为御家人,御家人们称呼源赖朝为镰仓殿。幕府设立三大机构:侍所,管理全国的御家人,行使治安权;公文所,处理政务和财政;问住所,管理刑事诉讼。

源赖朝建立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平家政权的武家政权,抛弃昔日朝廷的公家体系,另起炉灶。这在日本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头一回。

可惜,源赖朝当上将军之后没几年就死了,而且死得非常蹊跷。

源赖朝为人刻薄寡恩,凡是可能对他构成威胁的人都难逃他的毒手。

源赖朝的弟弟们基本上凋零殆尽,只有四弟源范赖一直对他小心翼翼、忠心耿耿,极尽谄媚之能事。但有一次赖朝外出打猎,遇到了袭击,部下两个人替他送了命。消息传到镰仓,误传成赖朝身死,赖朝的夫人北条政子十分惊慌。这个时候源范赖说了一句:“不要害怕,有范赖在。”其实这句话是好意,意思说我罩着你,你别害怕。

等到源赖朝一回来,认为源范赖此话暗含夺权之意,怎么着?我死了,有你在?你想夺权是吧?开始对范赖起了疑心。范赖这个时候也不能犯赖了,据说写了一千张悔过状,向哥哥表示自己的悔过之情。但是哥哥仍然不依不饶,可怜源范赖因为一句话,前功尽毁,被逼无奈,只好自尽了。

源赖朝对兄弟们这么刻薄,自己也没得到好下场。1199年,他在一次骑马的时候,坠马身死。源赖朝之死,在日本历史上也是一个谜。他的死因有各种说法,有人认为他是被害死的。

源赖朝死后,他的两个儿子,长子赖家和次子实朝相继继位,两个人也都没得到好下场。二代将军赖家,妻子家和母亲家发生了争执,以致赖家被杀,死的时候只有二十三岁。三代将军实朝,作为赖家的弟弟继位,被赖家的次子、也就是赖朝的孙子公晓杀害。公晓杀了实朝之后的第二天,也被杀害了。源赖家的其他三个儿子也都先后非正常死亡。而三代将军实朝并没有生下一男半女。

源家三代将军在位一共二十七年,镰仓幕府创立者源赖朝的男系血统就此全部灭绝。即便从旁系血统上来看,适合担任将军职位的人一个也没有了。从此,镰仓幕府的将军一职只能从京都迎请公卿贵族甚至由皇族来担任。但是将军也被架空,不掌实权,跟天皇一样,由源氏的外戚北条一族担任幕府的执权,成了幕府实际上的领导者。

源赖朝辛苦半生,为他人做了嫁衣裳,最后政权落入岳父一族手中。源家太能自相残杀了,平家灭亡是战死在疆场上,源家灭亡却是因为骨肉之争,下场比平家更为悲惨。

镰仓幕府第三代将军源实朝被暗杀的消息传到京都已经是承久元年(1219年)了,当时日本皇室实际上的当家人是后鸟羽上皇。

后鸟羽上皇接到第三代将军被杀的消息之后,悲喜至极,百感交集。在他看来,镰仓政权对皇室威胁很大。特别是镰仓政权实行的守护和地头制度,把朝廷的大权完全剥夺了。镰仓派到京都来的守护,表面上是护卫,实际上是监视。堂堂天皇之尊,竟然受到陪臣的监视,简直是奇耻大辱。

实朝在位的时候,跟天皇还讲点儿君臣之礼,实朝一死,天皇觉得镰仓剩下的那帮关东武士,浑身马粪味的粗人,根本就没法控制。这帮粗人有权有势,有刀有兵,怎么对付?这让上皇很费脑筋。

后鸟羽上皇是高仓天皇的次子,是在平家政权覆灭之后,才由源氏扶持登上皇位的,也是日本第一位少了传国神剑的天皇。他多才多艺,诗歌方面很有成就,也好耍刀弄剑。

在镰仓幕府成立之后,他屡受镰仓幕府的嫌弃。当时的摄政九条兼实跟镰仓幕府一个鼻孔出气,很让天皇不爽。后鸟羽觉得,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学习关东。因为关西的公卿贵族,包括民风都太柔弱了,不如关东武士骁勇善斗。

为了能把权力从幕府手里夺回来,后鸟羽带头示范,勤习武艺,还亲手铸造刀剑,并在上面刻上菊花纹,赏赐给随从。从此菊花纹成了日本皇室特有的纹章,只有皇室才能用这种纹章。二次大战时的日本军舰上、靖国神社的大门上都有这种皇家专属的纹章。

另外,他大量蓄养武士。除了父祖时期设立的北面武士之外,又招纳了很多西面武士。他罢免了与幕府关系密切的九条兼实,大量启用反幕府人士。可惜的是,天皇专政早已经消散在历史的云烟里,天皇时代已经过去了。后鸟羽上皇不明时势,还梦想着有朝一日天皇家能够掌权。

实朝一死,源氏的男性血脉断绝。当时幕府的执权北条家派人上奏天皇,要求派一位皇子东来做将军。后鸟羽上皇没有答应,而是派了使者去镰仓吊丧。同时,他提出要罢免两位镰仓幕府的地头。

当时,北条当家人北条义时特地派人率精兵来到京都,准备迎皇子东来做将军。但是上皇坚持,先得罢免地头,才给派皇子,双方僵持不下。源赖朝的遗孀北条政子做主,让藤原氏的后人继位为征夷大将军,政子夫人继续在幕后垂帘听政,由北条义时来辅佐这位将军。

上皇勃然大怒,认为暴力是幕府唯一听得懂的语言,要想让幕府听话,只有起兵对抗幕府。手下的公卿大臣纷纷劝阻上皇,幕府的势力太大了,以天皇家目前的实力根本不足以对抗幕府,您千万不能轻举妄动。但是上皇非常坚决,他觉得长子土御门天皇才干平平,不足以担当讨幕大业,于是强迫长子退位,让位给次子顺德天皇。为了保证顺德天皇专心主管军事,又让顺德让位给仲恭天皇。这一下,朝廷中就出现了三位上皇,一位天皇。

当时上皇最宠幸的西面武士头叫藤原秀康,他跟上皇拍胸脯,一定能够讨幕成功。另外,镰仓派到京都来卫戍的武士三浦胤义也倒向了天皇一方。

承久三年(1221年)五月,后鸟羽上皇认为时机成熟,抢先发动攻击,把京都中亲镰仓的人一个个拘禁起来,还把幕府的代表招来囚禁斩杀。然后上皇下诏,要求五畿七道讨伐幕府。

当时上皇大会诸将,问关东到底有多少人是北条义时的死党。三浦胤义跟上皇说顶多千把号人。上皇一番比较,自己手下有两万人马,觉得讨伐幕府定能成功。于是派出使者携带诏书到镰仓,呼吁关东豪杰起兵反抗北条氏,归顺朝廷。一时间,关东豪杰人心惶惶,毕竟朝廷占据着道义的上风。天皇要讨伐谁,谁就是朝敌。

值此幕府危急时刻,源赖朝的遗孀北条政子挺身而出,聚集关东诸将,发表了一场演说,给大家做了个战前动员:大将军源赖朝征伐朝敌,草创关东,你们今天能有这个官位俸禄,是赖朝公的恩惠,赖朝公对你们的恩惠比山高,情义比海深。你们是要忘记赖朝公的恩惠投靠朝廷,还是感念赖朝公的恩德在镰仓奉公,你们今天决定吧。

大小武士听了北条政子的一番话,无不流泪伤感,纷纷宣誓,要效忠镰仓,跟京都决战。

幕府派出十九万大军从镰仓出发进攻京都,幕府军总大将是北条政子的外甥北条泰时。大军出发后,执权北条义时将上皇派来的使者放回京都给上皇回奏:臣本无罪,既然被讨伐,不敢逃避。听说陛下您好战,我先派我两个儿子带领十几万人来,跟陛下打一打,让陛下您瞧个乐。如果您觉得打十几万人不过瘾,臣还准备了二十万人,届时臣将亲自率领,陪陛下您打着玩儿。

上皇一开始还很乐观,认为幕府内部必然会生变,关东武士一定有忠义之人背叛幕府、投效朝廷。可惜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双方一接战,上皇最信任的武士首领藤原秀康先跑了。主帅一跑,官军中虽然还有忠勇之士,但是根本不经打,全作鸟兽散,幕府军一路冲进了京都。

北条泰实在进攻京都的路上,接到了上皇的侍臣带来的谕旨,意思是讨幕一事不是我干的,跟我没关系,是臣僚所为。如果你要问罪,找臣僚问罪,千万别骚扰我。

上皇一封诏书将自己的责任推得干干净净,也不管属下的死活。上皇手下的大将山田重忠和三浦胤义在激战中突围,逃到皇城,夜叩宫门,以求庇护,上皇竟然闭门不纳。气得山田重忠敲着宫门大骂:懦主误我!追随上皇讨幕的一干大将武士只好全部自尽了。

幕府宣布了对皇室的处分,虽然天皇是不能杀的,但必须受到严惩,后鸟羽上皇、土御门上皇、顺德上皇全部充军;后鸟羽上皇的两位皇子——雅成亲王和赖仁亲王也被充军;刚刚继位七十天的仲恭天皇被废,由幕府另立后堀河天皇。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承久之乱”。皇室经此变乱,尊严丧尽,三位上皇都充了军,天皇被废,虽然保全性命,但是威信无存,政治重心彻底被幕府取代。

从此日本皇室在政坛上隐退,幕府成了日本真正的政治权力中心。从此以后,即便是英明的天皇想要复辟,在老百姓的心目当中,也会认为是天皇叛逆不道,称之为“天皇御谋叛”。

这种观念形成以后,维持了将近六百年,一直到明治维新的时候,才有了转变。

镰仓幕府建立几十年之后,到了龟山天皇文永五年(1268年),也就是蒙古和南宋对峙的时期,蒙古大汗忽必烈派遣两个使臣出使日本。

可是忽必烈的使臣途经高丽,看到海面波涛汹涌,心生畏惧。今天我们看朝鲜海峡,狭窄极了,在那个年代却被人视为畏途,尤其蒙古使臣是骑惯了马的,根本不敢过海,就让高丽国派遣使臣把国书送到了日本。

国书到日本后,在日本国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自平清盛以来宋日之间贸易非常频繁,而宋朝来的商人会把蒙古人的情况告诉日本人,包括蒙古人怎么攻城略地,怎么野蛮,怎么杀人……日本对蒙古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应该是很清楚的。接到蒙古国书,上到后嵯峨上皇、后深草上皇、龟山天皇,下到公卿大臣,一时间都乱成了一团。

讨论了许久之后,日本朝廷给蒙古国写了一封回书。但此时日本天皇并不掌权,权力在幕府手里,而幕府的权力又在执权北条氏手里。当时幕府执权北条时宗是个十八九岁的翩翩少年,别看他年纪小,但这个小孩不寻常,智谋广远,心机很成熟。朝廷的回书送到执权手里之后,执权不屑一顾地讲:“蒙古国无礼,没有回书的必要,甭搭理他。”以这种方式处理了蒙古的来书。

此后,蒙古数次遣使,甚至蒙古使臣赵良弼亲自到了日本国,但也只能到九州,根本就不被允许去京都,更别说去镰仓面见幕府将军。忽必烈几次遣使日本全失败了,日本国拒绝接见来使,而且也拒复蒙古国书。

日本人为什么会这样做?这缘于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也有华夷之辨的思想。在日本人看来,自己深受唐朝文化影响,又跟宋朝贸易往来频繁,自己也是小中华,而蒙古是游牧的野蛮民族。对于野蛮民族,日本根本不屑搭理,因此拒绝了蒙古来书。

公元1274年时,忽必烈已经是元朝皇帝。恼羞成怒的忽必烈派出两万五千由蒙、汉、女真人组成的元军,加上八千高丽军配合,浩浩荡荡杀向日本,准备武力讨伐。

日本几百年间,虽然也没少打仗,但是自从白江口一战败给唐朝以后,从没有遇到外敌入侵。国内虽然战乱不休,但都是日本人打日本人,耗子扛枪窝里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根本不了解外部世界军事水平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公元1019年,一支来历不明的军队袭击了日本的小岛,他们三千多人、五十艘战船,采用日本人从来没见过的集团战法,把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

当时的日本人用文字记载下了这支军队的模样:每一队七八十人,一共一二十队,一队一队地作战,不像日本人的一骑打,武士之间单打独斗。这支军队战斗力太强了,日本人甚至没有抓获俘虏,只抓了几个为这支军队带路的高丽水手。一审问,才知道这支军队是他们从来没见过的一个陌生民族,日本人管他们叫刀伊人,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的契丹人。

契丹人只是给日本人上了一课,并没有进一步进行大规模征服日本的军事行动。这一战之后,契丹人得胜班师。这对日本来讲既是幸运也是不幸,日本人在自己单打独斗的落后战法中又沉浸了两百年,直到遇到真正的对手。

小时候听评书演义,觉得古代打仗都是大将之间的单挑。评书里这样说,两员将领拨马出阵,一员将领问:“来将通名,本帅刀下不死无名之鬼。”对面这个就说了:“我乃大将颜良,你是何人?”“我乃汉寿亭侯关羽。”两人一照面,关羽把颜良弄死,对方的士兵就好像是来打酱油的,一看主帅被弄死了,一哄而散。甭管双方人多人少,只要主帅一死就全散了。

这种情节只出现在里,实际上中国古代打仗绝没有这么浪漫,打仗最重要的是士兵要排成阵,集体作战,阵形一乱基本上这个仗就没戏了。电视剧里那不叫打仗,整个儿一个打群架。有没有像中国评书演义里说的那样打仗的呢?还真有,日本人就是这么打。

日本武士必须信奉武士道精神,他们打仗非常有意思。平安时代日本武士在战场上先是远距离弓箭对射,而且双方要遵守一定的战争规则,不许射对方大将的马,只能射马上的人。你说我射他的马让他掉下来摔死,这不行!因为在日本,马是很宝贵的东西,养马必须得有草原草场,日本国土狭小,哪儿有草原?所以能够捕获战马是很拉风的事儿。

等到所有的箭射完了之后,武士们冲到一起进行肉搏战,但是必须是捉对厮杀。什么叫作捉对厮杀呢?就是找跟自己身份相同的武士厮杀,上校打上校,大校打大校,既不能大校打少校,也不能大校打中将,你的身份高了、低了都不行,一定要找和自己身份相同的人。很像我们今天的相亲现场。

武士纵马出战,先是向对方高喊:我祖宗是某某某,干过什么什么大事,官拜啥啥啥;我爸爸是某某某,干过什么什么大事,官拜啥啥啥;我是某某某,干过什么什么大事,官拜啥啥啥。

这么长的词儿一口气得念下来,而且还念不错,他们念的这个东西把老祖宗打过什么仗,自己打过什么仗,都杀过哪些人,在阵前全报一遍,没有个几分钟完不了事儿,不知道的还以为两家相亲,正在交换个人资料呢!而这个时候对方必须得耐心听着,因为一会儿你也得这么念,你如果对对方表示出不尊重,到时候你念的时候对方也不尊重。

这一长串都念完了以后,两个人互相打量,觉得身份级别都配得上,这才能开打。如果一方把另一方打下了马,胜利者会用肋差割掉对方的脑袋,当然这个脑袋不能随便割,割之前有修养的武士会对对方说一句“得罪了”,这才能下刀子。

日本武士之间的战法在中国人看来绝对是二百五。当然战场情况是瞬息万变的,为了不使自己变成无名之鬼,也为了让对手能够看清自己的身份,很多武士都把自己的名号写在长方形的白布条上,系在头盔后面,或者别在大铠的袖子上。因此一场战争打完,满地的尸体都顶着姓名,跟现在玩的电子游戏似的。

后来日本的浮世绘连环画就是据此而来。浮世绘中每个出场的人物上方都有一个方块写着姓名,不像中国的古画,画面上几个人物如果不经过解释,不知道谁是谁。看日本画不存在不知道人物的问题,它有这个传统,一定要让自己留名。

在两个武士对打的过程中,双方的士兵都不许帮忙,谁要是帮忙谁就坏了规矩。眼看自家主将要落败了,你上去帮一把,把对方弄死,你的主将不但不会赏你,还会把你宰了。因为你让自己的主将丢脸了,你坏了他的名誉,以后他都没法见人了。

更有意思的是两个武士战斗,一方战死,脑袋丢了,割他脑袋的武士得意扬扬,而被割掉脑袋的武士家也不会垂头丧气,因为武士最好的归宿就是战死沙场。

唯一的例外是,如果高级武士被下级武士割了脑袋,这是奇耻大辱,割脑袋的下级武士从此之后平步青云得意扬扬,被割脑袋的一方可就现眼现大了。

元军在日本博多湾一登陆,就给日本人上了一课,日本人终于知道刀是铁打的了。

日本人从来就没有见识过各种部队统一配合的作战。当时元军用的兵器也比日军先进得多。元军使用的弓箭,射程能达到二百二十米,而日军的弓箭射程只有一百米。元军甚至还使用了名叫震天雷的火器。有一个日本武士叫竹崎季长,参加了讨伐元军的战斗。后来他让人把自己的战斗经历用连环画的形式画了下来,就是《蒙古袭来绘词》,在这个绘卷中保留了很多生动的一手资料,和今天的照片和录像差不多,里面清楚地描绘了震天雷爆炸的场面。

元军进退是以锣鼓为号令,击鼓向前,鸣金收兵。日本人从来没有使用过,马匹也不习惯,往往听见元军的锣鼓就惊退了。元军都是集团作战,摆成阵法。日本人仍然是一骑打,来将通名。

跟元军激战了一天,日军大败。虽然日本武士个人军事素质可能优于元军,毕竟元军不都是蒙古人,还有汉人、女真人、高丽人,这些人出身并不是战士,而是农民,日本参战的都是职业武士。但是,元军在战法上的优势弥补了单兵素质上的差距。梦想扬名立万的日本武士,面对元军的集团战法,遭到了惨重的损失。

人类学研究表明,镰仓时代,日本成年男性身高也就一米五左右,而且体形偏瘦,甚至到了战国时代,织田信长只有一米六九,就是日本国罕见的巨汉了,丰臣秀吉只有一米五四。日本国的马,生长在海岛上,没有草原可以驰骋。马的块头,据说也就跟中国的毛驴差不多,比蒙古马矮小得多。中国人称日本人为倭人,倭就是矮的意思。身材矮小的日本人、日本马,跟体型壮硕的蒙古人、高大强健的蒙古马比起来,不管在哪个方面都处于劣势。

日本的武士如果跟元军比赛射箭的话,好比拿手枪跟步枪对射,肯定落下风。据说元军还在箭头上涂了毒药,只要箭一射中日本武士,哪怕不是射中要害,也会让日本武士伸腿瞪眼,吹灯拔蜡。日本武士只能大骂元军卑鄙,不符合武士道精神,军人的不是,武士的不是,却没有任何破解的办法。

给日本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并不是元军甲胄武器的先进,而是元军讲究集体配合的协同战法。当武士们乱哄哄地冲向元军阵营的时候,首先迎接日本武士的是密集的箭雨。即便有人侥幸没被箭雨射中,毫发无损地冲到元军阵前,元军弓箭手迅速后撤,用盾牌保护的长矛大刀手冲上前来。任何敢于和这个铜墙铁壁单挑的武士,不是被戳成筛子,就是被剁成肉酱。

日本没有国家军队,武士都是私人部曲。而这些武士发动进攻的目的,只是为了捞点儿战利品,日后能得到幕府的封赏,改善家里贫困的生活。一小股一小股的日本武士,仨一群,俩一伙,顶多十个八个就冲向元军大队。

元军一看,一帮小个子骑在比驴大不了多少的马上冲着他们叽里呱啦地怪叫。蒙古人听不懂日语,更没有耐心听你说你老祖宗是谁,你打过什么仗,乱箭齐发,一下子就把吱哇乱叫的日本武士射成了刺猬。这些武士就跟飞蛾扑火一样,就像小小的浪花拍在巨岩上,摔得粉碎,然后再上来一拨,再摔得粉碎,周而复始。

一天下来,日军惨败!但是日本武士唯一的优势,就是不要命的狠劲,无脑拼命。像竹崎季长这样的人,带着五六个人就敢向元军发动进攻,第一次跟元军拼命的时候被射下马来。一共带了五个郎党被射死了俩,他在地上趴着,等元军过去之后,又爬上马继续跟元军格斗。

日本就是靠这种玩儿命的精神,弥补了他们战术的不足,横的怕不要命的,元军占领的滩头阵地并不稳固。

元军虽然在战斗中占了上风,但是到了晚上便退回船上休息。

不想夜里台风降临,元军战船被吹散,大量的士卒落水溺毙。强悍可怕的元军竟然毁于一场台风,日本武士欣喜若狂,早知道白天就不打了,白死了那么多人。

元军第一次东征日本失利之后,转过年来,忽必烈仍然派遣使臣出使日本,对日本进行威胁。东征军虽然打了败仗,回国后并不敢跟忽必烈实言相告,而是讳败为胜,侵入了日本国,大败日本军队。这倒不是完全说瞎话,确实侵入了日本国,确实大败了日本军队,但是没有向忽必烈汇报战胜之后遇到台风,几乎全军覆没。

忽必烈也没到过前线,不了解前线的实际情况,非常得意,很快派遣吏部侍郎、兵部郎中等外交使臣出使日本。这次使团没有走原来出使的老路,而是直接在日本的本州岛登陆,准备强行到京都面见天皇。

这一次他们到了镰仓,也就是日本幕府所在地。但是元朝使节也不知道自家军队实际上在前线是败了。一路之上趾高气扬,对于日本人颐指气使,告诉日本:只有投降才是你唯一的出路。

日本幕府勃然大怒,把四个元使、一个陪着来的高丽使臣全部处斩,他们的墓地今天仍然在日本镰仓的一座寺庙内。因为当时的通信手段不发达,直到四年之后,也就是至元十七年(1280年),忽必烈才得到情报,日本人毁书斩使,从而引发了忽必烈第二次东征日本。

1279年,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在崖山覆灭,中国大陆已经被大元完全统治。至元十八年(1281年),也即日本后宇多天皇弘安四年,元军在时隔六年之后再一次登陆日本。

这次元军是兵分两路来袭,北路军仍然是由蒙古将领统帅,南路军是南宋降军,两路合兵,总兵力十四万人。可能是元军杀戮太重,老天爷也看不过眼,这一次元军没怎么经过像样的战斗,又遭遇了台风,船毁人亡,日本人白捡了一个便宜。

据说元军被日本人俘虏了两三万人,日本人对这些俘虏加以甄别,蒙古人、高丽人、女真人、北方汉人被斩首,南路军中的南宋降人被收为奴隶。

战前,日本的朝廷和幕府四处求神拜佛,一帮小个子,跪在地上跟鸡啄米似的,不停地磕头,祈祷一国祥瑞。而这两次元军攻打日本,竟然都因为遭遇台风而落败,日本人认为这两场台风是挽救了日本国的神风。

弘安之役的胜利,更是助长了日本人的神国情结。他们认为,只要有外敌胆敢入侵日本,就会遭到神风的惩罚。这种思维一直延续到二战晚期,美军迫近日本本土,日本飞行员还组成神风特攻队,想用自杀式袭击阻止美军的前进。

当时的日本幕府执权北条时宗,已经从十八九岁的翩翩少年成为年近三十的成熟男子了。由于他不顾死活,冒险犯难,两次打退了元军的进攻,就成了日本的民族英雄。

实际上今天很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通过对博多湾战场的考古,发现神风并不像日本人吹嘘得那么神,因为那个地方经常会出现飓风。有人认为,元军覆亡的最主要原因是——战船是高丽人打造的。

高丽是附属国,元朝给高丽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让高丽在半年之内打造数千艘战船,所以这些战船都是豆腐渣工程。该用钉子的地方用了胶水,该用胶水的地方也是随便糊弄。这样的劣质战船经不起风浪,风平浪静的时候航海没问题,一遇风浪就吹散了。这些豆腐渣战船毁了忽必烈的东征梦,也使得日本躲过了危险。

经此一役,日本人也见识到了元军的厉害,对于元军的再次进攻常备不懈,丝毫不敢大意,不断地派御家人轮流到西国去加强守卫,从而加重了御家人武士的负担。繁重的军役负担,引起了日本武士极大的不满。

另外,由于跟蒙古作战是防御之战,把蒙古人打跑就完了,并没有缴获战利品,更没有获得土地。打了胜仗的御家人并没有得到任何封赏。竹崎季长为什么要把自己战斗的场面画成连环画?不是为了给后世看,而是为了向上级上访,说明我不容易,我在战斗当中立了大功,我有画为证,是为了跟上级要封赏。他还不错,下了这么大血本,总算要到了。但大多数日本武士没要到。

日本武士认为:作为武士,必须服从上级,为上级卖命,但同样作为武士的上级,更应该对卖命的武士赐予相应的恩赏。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蒙古来袭没有占领日本,镰仓幕府取得了胜利,但是遗留下来的问题,最后导致了镰仓幕府的灭亡。

日本打败了元军,本来应该过上太平日子了,但是很快日本国就乱套了。先是幕府乱套,北条家人口众多,也不是铁板一块儿,争权夺位引发了混乱。

北条家乱完,天皇家乱,出现了两统争位的局面。而幕府对于朝廷乱成一团的情况非常高兴,他们希望朝廷越乱越好,由此可以从中渔利,进一步控制朝廷。幕府干扰皇室继位,引起了皇室内部的强烈不满。

对幕府最感不满的是后醍醐天皇,他是日本两次打败元军时在位的后宇多天皇之子。后醍醐早年喜好研究学术,尤其是对中国传来的宋学十分感兴趣,对朱子学说更是推崇,特别喜欢朱子学中大义名分的理论,希望在日本也能讲究君臣有别,上下之分。不像现在,天皇与幕府之间,君臣混乱,以下克上。倒幕便成了后醍醐天皇终生的理想。

后醍醐天皇元弘元年(1331年),天皇跟幕府之间正式决裂。后醍醐派自己的儿子、官居兵部卿的护良亲王,去联合京都附近各庙宇的僧侣,准备反抗幕府。不想谋事不密,被当时由幕府派出监督京都的官员——六波罗探题,探听到了消息。

依照当时日本的普遍认识,天皇要想把政权从幕府手里夺回来,叫作天皇御谋叛。知道天皇要谋反,朝廷里还有一位“大义凛然”的公卿挺身而出,主动向幕府告发了后醍醐。

幕府准备派兵去逮捕天皇,并且要处决所有参与这件事的公卿。虽然幕府嗅觉灵敏,但是天皇也不傻,在得知幕府的六波罗探题准备动手的消息后,抢先一步带着象征皇权的三件神器,化装从宫中溜走了。六波罗探题带领的幕府军队扑了个空。

后醍醐天皇一路向京都附近的山中逃跑。为了逃脱幕府追击,他让亲信坐了天皇的玉辇,堂而皇之进入比叡山,而他本人却逃到了笠置山,纠集了三千人举起了倒幕大旗。天皇的皇子护良亲王也举旗响应。

据说后醍醐天皇到笠置山的时候,临时居住在山中一座寺庙里。

天皇因为幕府军重重围困,自己手下就这么点儿人,对于倒幕大业能不能成功,自己的下场如何,十分忧虑。由他本人亲自下诏,号召四方起兵勤王,好像也不太灵。因此后醍醐天皇茶不思,饭不想,简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正在此时,天皇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京都的紫宸殿上,殿前有一棵大树,树上的枝杈向南延伸,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树冠。树冠下面,朝廷百官列席而坐,席间一个面南背北的座位却是空的。天皇正在疑惑的时候,忽然来了两个童子跪在天皇面前,跟天皇说:“天底下,没有陛下容身之处,只有此树下向南坐可供陛下暂息。”

天皇一惊之下就醒了,想来想去,得解梦,就把寺里和尚叫来问:“这个梦是什么意思?”寺僧告诉天皇:“木往南伸,合起来就一个楠木的楠字。梦的意思就是必须有一个姓楠的武士前来辅佐您,您才能得以成功。”

天皇一想,楠姓可是个生僻的姓啊!没几个人姓这个姓。他问寺僧:“地方豪杰里,有姓楠的吗?”寺僧回答说:“有啊,金刚山以西有一个叫楠正成的人。”天皇一听大喜,马上派人把楠正成请来。

楠正成来了之后,后醍醐天皇就问楠正成:“你愿意辅佐朕,讨伐幕府吗?”

楠正成是武士出身,平定过土匪,当了一个小官。也有人说他是恶党出身,相当于绿林好汉。楠正成一看,万圣之尊对自己这么重视,问自己怎么讨贼,武士的忠义血性就被激发出来了,感动得不得了,跪在地上跟天皇讲:“关东的武士有勇无谋,如果以武力死拼,咱们打不过他们。但是这帮人缺心眼儿,没有智谋。如果斗智,他斗不过咱们,咱们跟他玩儿心眼儿,玩儿死他们。只要陛下您信我楠正成,只要我楠正成没有咽气,我一定不放弃讨贼大任。”

天皇听完后龙颜大悦,跟楠正成讲:“讨贼之事,朕一以托汝。”并且给楠正成改名为楠木正成,楠木正成就成了天皇手下最受宠爱的武士,后来也成为日本武士道的象征。

今天日本皇居的前面,仍然树立着一尊楠木正成骑马的高大塑像。这尊像建于明治维新时期,推翻江户幕府之后建立起来的明治政权,仍然希望这位忠勇之臣能够继续庇护皇室。

日本人又把武士道精神称为大楠公精神。楠木正成终其一生,实践了自己一句掷地有声的格言:臣一人在,圣运可保无虑。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形势,始终追随后醍醐天皇,死而后已,有点儿像中国的诸葛亮。

楠木正成受天皇重托,先是占领了一个叫赤坂的小城,作为讨幕的前哨据点。

幕府此时也发现追错人了,一看楠木正成在赤坂举兵,幕府就认为天皇在赤坂,于是率军来攻赤坂。当时楠木正成只有五百人,而幕府大将足利高氏率领着东国武士十余万。在幕府看来,小小的赤坂城,根本不堪一击,扬言一只胳膊就能把这个小城拎走。

万万没想到,楠木正成智勇双全,仅以数百人守护赤坂城,居然屡次大败幕府攻城大军。幕府军最多的时候号称有一百万,这当然是吹牛了,当时日本全国人口也就几百万,但是几万人是肯定有的。每当幕府军来攻赤坂城,楠木正成就拿出他的三板斧:乱石、檑木、弓箭,打得幕府军哭爹叫娘。

赤坂是个小山城,楠木正成居高临下,十分有利于他挥舞三板斧。山上又有水源,楠木正成不愁吃,不愁喝。甚至在后醍醐天皇被幕府军擒获流放的情况下,楠木正成仍然高举讨幕大旗。为了激励手下,他大打谶纬牌,让寺僧编了一段预言:“当人皇九十五代,天下一乱,而主不安,此时东鱼来吞四海,日没西天三百七十日,西鸟来食东鱼,海内归一。”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人皇就是指后醍醐天皇;东鱼来吞四海,就是发迹于关东的幕府要吞并天下;西鸟来食东鱼,就是西面的朝廷要灭掉关东的幕府;日没西天三百七十日,就是指一年以后,后醍醐天皇要从流放地回来倒幕。

楠木正成的这段预言大大地激励了倒幕派的信心,当时后醍醐天皇虽然被流放,但他拒绝交出三种神器,而且也不肯落发为僧,一直以天皇自居,幕府也不敢把他怎么着。随着幕府军在赤坂的惨败,使得楠木正成势力越来越大,各地倒幕势力也渐渐壮大起来。

赤坂城虽然坚守数月,但楠木正成看到城中只剩几天粮食,不能久守,就在城里挖了个假坟,立了个假碑,假装自己死了,趁风雨乔装突围出城。从此虎啸山林,龙归大海,幕府军就更拿他没办法了。

在楠木正成的鼓舞下,众叛亲离的幕府接连遭到一系列致命的打击。被幕府赋予讨伐楠木正成重任的大将足利高氏反了,加入到天皇的倒幕大军之中,给了幕府致命一击。

足利高氏为什么会反呢?足利高氏是源义家的后人,是正宗的河内源氏。他对于源氏幕府政权被北条氏掌握非常不满。北条氏出于平氏,实际上等于源平争斗一直没有结束。幕府是源赖朝建立的,凭什么你们平家人一直担任执权?足利高氏眼看幕府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倒转枪头,改旗易帜,举兵造反了。

不久,对幕府更大的打击到了——上野国的新田义贞是镰仓幕府的又一个催命鬼。新田义贞在关东横空出世,一路大破幕府军,直逼幕府老巢镰仓。经过数日激战,幕府军大败,幕府末代执权在阵地上剖腹自尽,镰仓陷入一片火海。

元弘三年,也就是公元1333年,日本历史上荣耀一时的北条家彻底灭亡。自从源赖朝于建久三年建立幕府政权,统治日本一百四十多年的镰仓幕府,在新田义贞起兵后短短半个月就烟消云散了。

镰仓幕府灭亡之后,后醍醐天皇得意扬扬,回到了京都,开始了天皇的亲政。

后醍醐天皇元弘四年(1334年),也就是镰仓幕府灭亡的第二年,天皇把年号改成了建武,开始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建武新政。为什么取这么个年号呢?因为这是中国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当时王莽篡汉,天下大乱,刘秀以远支皇族身份,起于微末,纵横八荒,终于推翻新莽,再延汉祚两百年。后醍醐天皇以中国东汉光武帝的年号为自己的年号,表示要效法光武帝,光复先代天皇的遗业,也就是由天皇自己掌握政权。

后醍醐天皇首先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太子,引起了其他皇族的不满。然后废除了存在几百年的摄政关白制度,由天皇亲政,把公卿阶层也得罪了。由于推翻镰仓幕府的过程中,公卿也没出多大力,出力的多是武士,所以很多武士被封官。公卿看到原来出身低贱的人现在居然跟自己平起平坐,心里很不平衡。

按道理讲,这个时候天皇主要依靠的力量应该是武士了,可没想到天皇得罪最深的就是武士。武士打仗为的就是保护或者更大地扩充土地财产,而天皇下令,原来的土地所有权一概不算数,要把全国的土地收回来,重新分配。等于所有的武士白忙活了一场,武士阶层对天皇恨得牙根儿痒痒。其中对天皇最不满意的是两个人,一个是足利高氏,一个是新田义贞。

天皇在取得政权之后,认为足利高氏功勋第一,册封他为三国守护、镇守府将军、正三位参议。后醍醐天皇的名字叫尊治,天皇把自己名讳中的“尊”字赐给了他,改他的名字为足利尊氏。

按道理讲,足利尊氏应该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可是足利尊氏是源氏后裔,他的先人源义家曾经留下一封誓文,誓文里面说:自我以后七代子孙必取天下。到了足利尊氏祖父的时候,这封誓文被翻了出来,足利尊氏的爷爷一瞅,源义家之后七代正是自己,老爷子就觉得该轮到自己取天下了。可巧了,老爷子当时跟别人打官司争夺土地所有权,被幕府判了败诉,非常生气。于是又在八幡大菩萨面前写了一段誓文,说自我以后三代子孙必取天下。到了足利尊氏,正好是三代了。

足利尊氏觉得幕府被推翻并不是幕府制度不好,而是北条家的幕府不好,而自己是源氏嫡流,应该由自己来建立幕府。足利尊氏非常想出任征夷大将军,但是天皇却想建立一个天皇专制的政权,绝不允许再有幕府出现。天皇任命自己的儿子护良亲王做征夷大将军,征夷大将军不再是天下武士的头领,而只是朝廷的一个最高武职,归兵部卿管理。这就断绝了足利尊氏建立幕府的希望,足利尊氏对天皇很是失望。

另外一个对天皇不满的是新田义贞。新田义贞在消灭幕府的过程中,功劳应该不亚于足利尊氏。实际上直接导致镰仓幕府灭亡的是新田义贞起兵,半个月就灭了镰仓幕府。但是新田义贞得到的赏赐,只是一个从四位上左马助,大概在天皇家眼中,武士只配当弼马温吧。新田义贞跟足利尊氏同样属于源氏后人,也希望建立一个源氏的幕府。因此武士阶层以足利尊氏和新田义贞为首对后醍醐天皇都非常不满。

这样一来,等于天皇家皇族被得罪了,公卿被得罪了,武士也被得罪了。

后醍醐天皇对当时日本国的形势完全不了解,只有楠木正成看得清楚,这个国家在当时就是一个武士社会,国家掌权的人必须是武士,整个国家依靠武士来推动。

所以,当时最好的统治方式就是武士掌握实权,天皇临朝不理政,就像以前镰仓幕府时代、藤原氏摄关政治时代一样。后醍醐天皇却看不明白,在最不应该得罪人的时候,把能得罪的人都得罪了,恰恰跟清朝末年清政府干的蠢事一样。

武士们在幕府被消灭之后,群龙无首,恩赏没能实现,土地所有权又不被天皇承认。建武新政实行了仅仅一年,镰仓幕府的余党就发动了叛乱,席卷关东各州。足利尊氏和他的弟弟足利直义,不待天皇旨意,私自以平叛为名杀回关东,很快平定了北条氏的余党,然后以镰仓为根据地,不经天皇同意,事实上建立了日本历史上的第二个幕府——室町幕府。

室町幕府建立之后,足利尊氏自封为征夷大将军,管理东国,公开跟天皇叫板了。天皇也无计可施,只能静观待变。而新田义贞除了对天皇不满,更不满的是足利尊氏。他觉得足利尊氏没有他的功劳大,反而比他位置高,对足利尊氏羡慕嫉妒恨。看到足利尊氏公开反叛朝廷,他向天皇表示愿意出兵讨伐足利尊氏。

天皇非常高兴,任用新田义贞为御前近臣。不料新田义贞色胆包天,竟然去勾引天皇宫中的女侍。天皇发现后,并未加罪,还把这个女侍做了个顺水人情,赏给了新田义贞。女人如衣衫,兄弟如手足,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大将,不能因为女人伤了和气,新田义贞对天皇更加感恩戴德。

天皇任命新田义贞为主将率兵征讨镰仓地区的足利尊氏,被足利尊氏打得大败。足利尊氏为了取得合法地位,找到了被后醍醐天皇废掉的光严上皇,要求光严上皇下达讨伐新田义贞的院宣。光严上皇乐得如此,下了院宣。这样一来,足利尊氏就不再是朝敌了,而变成了官军。

两边都是官军,互相宣布开除对方朝籍,互相宣布对方是叛匪。

足利尊氏率领大军直抵京都,后醍醐天皇只好逃到比叡山里投奔僧兵去了。好在后醍醐天皇逃离京都是轻车熟路,这事儿他干了不止一回两回。这是建武三年(1336年),天皇新政搞了不到三年,就被手下大将打到山里去了。

后来新田义贞和楠木正成合兵,总算是打败了足利尊氏,把足利尊氏逐出了京都。后醍醐天皇又回宫了,双方展开了拉锯战。

在拉锯过程中,楠木正成跟天皇讲:“足利尊氏新募兵将,连连得胜,其锋甚锐。我方如果以疲惫之师去格斗,没有胜算。所以不如请陛下退到比叡山中,让贼众占据京都,我到河内国去断绝贼兵粮道。这样的话,贼兵日散,我兵日聚,可以夹攻敌人,一举破敌。”楠木正成毕竟是百战名将,提出的主张非常可行。可惜后醍醐天皇不懂军事,听了一个酸腐公卿的话,认为王师有天助,要求跟敌人堂堂正正展开决战,命令楠木正成去援助新田义贞跟足利尊氏决战。

楠木正成万般无奈,拜别天皇之后,跟他十一岁的儿子楠木正行讲:“你现在已经超过十岁了,你要记住我的话,这次战役系天下之安危。恐怕我再也看不到你了,倘若我战死,那一定就是足利氏的天下,你千万不要降敌。咱们族中只要还有一个男子,你就带着他们到金刚山去反叛足利氏,以身殉国,有死无他。”

楠木正成解下天皇御赐的宝刀,交给自己十一岁的儿子。儿子要跟他同去,被他拒绝了。楠木正成到了前线,跟新田义贞汇合,俩人知道己方兵微将寡,与足利尊氏正面对抗,乃是求死之道,所以俩人喝了一夜的诀别酒。

第二天,新田义贞率三万人马抵抗足利水军。正成更可怜,手里只有七百人马,却要面对足利号称五十万的陆军,很快被敌军包围。正成勇武绝伦,跟常山赵子龙一样,浑身是胆,在敌军中七进七出,几次冲到足利尊氏的弟弟足利直义马前,但是都被敌兵打散。

正成兄弟只剩下七十三骑,本来可以突围逃走,但是正成决心以死报国,报效天皇,根本不想走。兄弟俩走入民宅,解开身上的甲胄。正成问弟弟正季:“你死后有什么打算?”正季回答:“我愿意七生人间,以杀国贼。”

楠木正成殉国

兄弟俩诀别之后,取出利刃对刺而死。

楠木正成一死,新田义贞大败。后醍醐天皇眼见大势已去,诈降了足利尊氏,足利尊氏扶持光严上皇复位。可是光严上皇厌倦了人世的纷争,让位给自己的弟弟光明天皇。

后醍醐天皇还是拒绝交出三件神器,利用自己最熟练的逃跑技巧,暗地里又逃出京都,到了京都南部的吉野重建朝廷。从而形成了京都一个朝廷、吉野一个朝廷的局面,史称一天二帝南北京。日本正式开始进入南北朝时代,天皇家第一次公开地分裂了。

楠木正成死后,他的儿子楠木正行闻讯之后痛哭流涕,拔出父亲留下的宝刀就要自刎。不愧为楠木正成之后,年仅十一岁就这么刚烈。但他妈妈看见之后夺下宝刀,跟他讲:“你怎么这么糊涂,怎么可以如此轻率地殉葬?你应该继承父亲的遗志,讨国贼,报父仇。”

楠木正行听罢,恍然大悟,立刻断了自杀的念想,更加坚定了报仇的信念。他听说后醍醐天皇到了吉野,就赶去迎接。天皇大喜,一看忠臣之子来了,不顾正行年幼,现在来看还是小学没毕业的一个儿童,封他为检非违使、左卫门尉,兼四国守护。后醍醐天皇在吉野建立了据点之后,势力越来越大,把自己所有的皇子都封为大将军,让大家到处发动武装力量,讨伐足利尊氏。新田义贞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经过一番休整之后,重新投入了讨伐足利尊氏的事业之中。

可惜足利尊氏兵强马壮,势力太大了,几战下来,北朝连连得手,南朝不断战败。新田义贞也在战场上被流箭所伤,自杀身死。接二连三的败报打击之下,后醍醐天皇心灰意冷,把皇位让给自己的儿子,不久便龙驭宾天。

后醍醐天皇是一位悲剧人物,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一心想要恢复祖业,无奈志大才疏,不但自己一生壮志难酬,还连累了部下很多忠贞之士。

后醍醐天皇死后,南朝更是风雨飘摇,人才凋零。而北朝却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欣欣向荣,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足利尊氏此时志得意满,老冤家新田义贞、楠木正成全挂了,他认为大敌已除,南朝是苟延残喘,秋后蚂蚱蹦不了几天了。他所拥立的光明天皇,为了讨他欢心,正式任命他为征夷大将军。足利尊氏在京都的室町建立了宅邸,正式建立幕府,后人称足利家的幕府为室町幕府。

室町幕府跟之前的镰仓幕府和之后的江户幕府都不一样,特点是实行两头政治。室町幕府的首领是足利尊氏,但是他手下有两个权势熏天的人物,分掌幕府的两大权力。

一个是他的弟弟足利直义。直义从起兵反抗镰仓幕府,到建立室町幕府,对足利尊氏的作用非常大。直义作为将军的弟弟和建立幕府最大的勋臣,掌握了幕府的行政、司法事务,武士们都把足利尊氏和足利直义并称为两将军。

执事高师直,是足利尊氏手下另一个权力很大的人物。执事相当于将军家的总管。高师直军事才能出色,在南北朝对峙时代,东征西讨,南剿北战,为足利尊氏立下赫赫战功。足利直义和高师直一文一武,共同辅佐足利尊氏。

创业之初,足利直义和高师直俩人还能齐心协力。但是一山不容二虎,特别是高师直,为人非常跋扈,除了对足利尊氏还有三分顾忌,不敢公开违抗,其他人谁都不放在眼里。

高师直极其好色,是个色情狂,不管谁家的姑娘,他都敢抢过来睡,皇室公主、摄政家的千金,都替他生了儿子。他最喜欢的一个儿子就是关白二条的妹子给他生的。甚至当时日本京都坊间都有这样的传言:“师直要到宫里去转个圈儿,如果不发生抢夺皇妃、宫女之事,神都不会相信。”皇室尚且不能幸免,公卿大臣、黎民百姓更是不在话下。

京都被高师直搅得天翻地覆,鸡犬不宁,搞得京都上上下下人心思旧。苦苦在吉野强撑的南朝,觉得有机可乘,开始联络旧部,准备光复京都。

高师直一看自己露脸的机会到了,就领兵去攻打南朝。

此时的南朝,君臣都很年轻。后村上天皇这时才20岁,手下的第一大将佐命元勋楠木正行也才二十出头。楠木正行急于为父报仇,讨平国贼,虽然忠勇不逊于乃父,可是智谋比老爸差远了。面对高师直的讨伐大军,楠木正行决心拼死一战。

楠木正行率军出征,临走之前向天皇辞行,天皇拉着楠木正行的手依依不舍,对楠木正行一再叮嘱:“现在贼军悉数而来,正是生死存亡之秋。但是兵家进退,应该便宜行事,朕以汝为股肱,汝其自爱。”意思是说,我以你为股肱之臣,你千万不要跟敌人玩儿命。你要死了,朕可就没咒念了。后村上天皇很担心正行去跟敌人拼命,担心他回不来。

正行一见高师直,果然抱定必死决心,不顾后队,率领先锋三百多人以万夫不当之勇,直朝高师直阵中杀来。楠木正行武艺超群,身先士卒,麾下三百多人,红着眼睛,抡着刀,个个不要命,杀得高师直军中大乱。

眼看形势危急,高师直的部将冒充主帅,杀入楠木军中,被正行一刀砍死,割下首级。然后正行把首级往空中扔,扔完之后拿手接住,就跟玩儿球似的。后来有人告诉他,这不是高师直,楠木正行才扔掉头颅继续往前冲杀。

可惜,敌军箭如飞蝗,把楠木正行射成了大刺猬。他虽然身中乱箭,但是仍然使出全身力气厮杀,直到力竭扑倒在地,大喊:“事毕已,不为贼所获。”然后,和弟弟楠木正时仿效父叔,相对刺死。

高师直获胜,得意扬扬地进攻吉野,一路之上,烧杀抢掠,甚至把圣德太子庙都烧了。南朝天皇居住的宫殿更不在话下,也被一把火烧了个干干净净,吉野顷刻间变成了荒野。后村上天皇不知所踪,不知道逃到哪个旮旯去了。

高师直兴高采烈地班师回朝,经此大胜,骄矜之气更是溢于言表。他总是看足利直义不顺眼,觉得直义是靠着哥哥足利尊氏吃闲饭,却位在自己之上,心里很不舒服。

足利直义为人还是比较刚正的。他手下有一员大将,曾经冒犯上皇车队,就被他处斩了。

有一次,高师直的一帮亲戚去打猎,也遇到了天皇和上皇。这帮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不但动手打人,惊了圣驾,还抢夺山寺里面的宝物。事后,由于高师直的袒护,这些人只判了充军。充军的时候,有三百随行陪护,骑着骏马,沿途吃喝玩乐,比旅游观光还开心。

直义对高师直的跋扈实在看不过眼了,要求足利尊氏把高师直的执事职位罢免。高师直被免了执事之后,恼羞成怒,率领心腹部将来杀直义。直义在幕府里是管文官的,自然不是高师直的对手,只好逃到老哥家里,高师直居然把主公足利尊氏的府邸包围了。

足利尊氏出来说和,要求两边罢手,高师直竟然死活不肯,最后惹得足利尊氏勃然大怒:“我堂堂一个当主人的,向家奴低头,已经为天下人耻笑。我低三下四来求你,你竟然还不同意,干脆我们哥俩自杀得了。”

高师直这才勉强答应。事后,高师直不但没有受到任何惩罚,相反还恢复了执事职位,足利直义的职位却被罢免,朋友也被充军。

足利直义万般无奈之下逃出京都,一怒之下投奔了南朝。南朝本来已经气息奄奄,在这种情况下又死而复生,到后来连足利尊氏也归降了南朝。

南朝势力弱小,能跟北朝并立七十多年,就在于室町幕府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幕府只不过是一个守护大名联合体。跟随足利尊氏的守护大名,以前在镰仓幕府时代都是地方一霸,如果还是镰仓幕府统治,他们跟足利尊氏是平起平坐的。足利尊氏对他们的控制,并没有源赖朝对御家人的控制那么强,更比不上后来德川幕府对地方大名的控制。室町幕府底下的守护大名经常造幕府的反,连幕府建立者足利尊氏都差点儿被手下的执事逼疯。

直义、尊氏兄弟俩先后投奔了南朝,后来因为跟后村上天皇闹翻了,又重建北朝。

如此反反复复,一直到足利家传到第三代足利义满时,南北朝才完成了统一。南朝的后龟山天皇把三件神器交出,承认北朝的后小松天皇为日本唯一的天皇。北朝表面上答应了恢复两统交替为帝,也就是后小松天皇退位之后,要传给后龟山天皇的后人。

但是等后龟山天皇真正交出三件神器之后,北朝就食言了,后龟山变成一个一无所有的乡巴佬。后小松天皇不履行诺言,谁也拿他没辙,更何况后小松天皇也是使唤丫头拿钥匙,当家不管事儿,真正的权力都在幕府的手里。

南北朝合一,其实就是北朝吞并了南朝,但是南朝天皇的后裔们一直认为自己才是正统。一直到二战胜利之后,有一个日本的老百姓还说自己是南朝天皇的后裔,要求占领日本的美国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废掉昭和天皇,立他为帝,他自称熊野天皇,据说还得到了不少人的拥护,给了当时的日本天皇家一个不小的难堪。

提起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大家可能相当熟悉,尤其是看过动画片《聪明的一休》的朋友。

这个动画片里面的幕府将军就是足利义满。他也是室町幕府时期当政时间最长的将军,在位三十多年。他继位的时候只有十岁出头的样子。别看动画片里的将军整天跟小一休和尚嘻嘻哈哈的,没个正经样儿,实际上,他在历代室町幕府的将军中,最有心机,城府最深,也最有作为,甚至差一点儿当上了日本天皇。

将军怎么能当日本天皇呢?足利义满深刻地认识到了室町幕府的致命不足。爷爷足利尊氏建立的室町幕府整个儿就像一口破锅,到处都是窟窿眼儿,跟筛子差不多,需要足利义满想尽一切办法来补。

足利义满补锅的第一个措施,就是改变了原来镰仓幕府置身朝廷之外的政策,把自己和朝廷紧密地捆绑起来。他以征夷大将军的身份兼任右近卫大将、左大臣,后来又辞去征夷大将军,出任太政大臣。相比其他幕府将军,他的政治地位高得多。源赖朝当过征夷大将军,但是所有源氏将军都没有担任过太政大臣,包括后来的德川幕府,历代德川氏将军最高的职位也就做到左大臣和右大臣。而原来的摄关藤原家,做过太政大臣,但是当不上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满把日本文武两个最高的官职都攥在了自己手里。

然后他积极地压制寺社的势力。在动画片《聪明的一休》里面,整天跟一休嘻嘻哈哈地一块儿玩的蜷川新右卫门,官职就是寺社奉行,按照现在的官名,就是国务院宗教事务管理局局长,所以他才整天跟一休在一块儿。而且动画片里的蜷川新右卫门还兼任幕府的京都所司代,按现在的话说,相当于北京市市长兼北京市公安局局长兼北京卫戍区司令,这么高的一个职务。

足利义满最想干的事儿,就是削藩,压制守护大名的势力。压制寺社势力,足利义满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削藩不利,守护大名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被逼之下,纷纷起来造反,日本历史上称为“应永之乱”。

虽然守护大名们的叛乱被一一镇压了下去,但是也很让足利义满头疼。一番痛定思痛之后,他觉得,我是幕府的首领,那么就有人会反叛我,如果我是治天之君的天皇,那可就没人反叛我了。足利义满越琢磨越是这个理儿,自己既是幕府的大将军,又是日本的天皇,精神、实权一把抓,到那时,放眼天下谁再敢反?

足利义满终于干出了日本历史上幕府将军从来没有干过的事儿——自己当天皇。据说在当时的日本流行着天皇家只能传百代的说法,这就是所谓的百王说,天皇家到了百代之后,必然终结。有两句诗:百王流必结,猿犬称英雄。

当时幕府镇守关东的镰仓公方属猴,而足利义满本人属狗,正好对应了诗中称英雄的猿犬,所以足利义满认为自己将会担任日本天皇。当然了,这种谶纬之说,都是乱世英雄用来起义反叛的借口,足利义满却真的相信了。

从此,足利义满对待公卿更是毫不客气,乱下政令。当他去寺院参拜的时候,竟然强行要求公卿大臣随行。公卿只能伺候天皇,义满身为一个武士首领居然要求公卿随行,源赖朝和足利尊氏都没干过这种事儿。如果哪位公卿迟到,足利义满便破口大骂,吓得这些公卿躲藏不及。

而且他还不让这些迟到的公卿去参拜神社,而神社供奉的是藤原氏,也就是公卿们的祖先,这让公卿们的面子荡然无存。参拜回来,赶上天降大雨,足利义满强令公卿们在雨中行走,使得一干公卿大臣个个淋成了落汤鸡。作为天皇都不可能这样对待公卿,何况足利义满!他就是要打击公卿们那点儿少得可怜的自尊心。

足利义满当上将军的时候,中国正好是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时。到了1401年,足利义满当将军三十三年后,足利义满跟明朝建交,称臣奉书。国书最后的署名是日本国王臣源道义,源是足利义满的本姓,道义是他出家之后的法名。

在日本历史上,无论是天皇还是将军,称呼自己是日本国王的,足利义满是第一个人,他把自己看作是日本国最高的统治者。

自从菅原道真向天皇建议停派遣唐使之后,中日两国的官方往来就断绝了。宋朝跟日本并没有通使,都是商人之间的往来。元朝遣使到日本,日本不理不睬,惹得元军两次攻打日本。

足利义满派遣使臣来到中国的时候,中日官方往来已断绝了六七百年,因此明朝对日本并不了解。据说当时明成祖永乐皇帝曾经问日本使臣:“日本什么样啊?”日本使臣写了一首非常工整的汉诗《答大明皇帝问日本风俗》,诗云:

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

银瓮储新酒,金刀脍锦鳞。年年二三月,桃李一般春。

这首诗就是说日本的衣冠制度、礼制风俗完全效法中国,年年开花的季节也跟中国一样。其实日本的政治制度更像欧洲,并不像中国,至少官员选拔没有采用中国的科举制,日本的官职都是世袭的。公卿基本都是藤原氏来出任,平家的子弟要想掌握政权,只能下克上,造反。为什么明治维新在日本很容易成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足利义满对外以日本国王自居,号称是日本的当家人,对内他更是骄横跋扈,专门去跟上皇身边的女人私通。当时日本国上皇是后圆融,后圆融上皇的妻子三条严子和他的爱妾,据说都跟足利义满有一腿,以至于后圆融上皇为了发泄愤怒,下令让自己的爱妾出家做尼姑,甚至在自己的妻子刚刚生完孩子回到宫里的时候,用刀背砍自己的妻子。

足利义满自然要为自己的女人出气,派了两名官员去质问上皇,并威胁要将上皇流放。上皇实在受不了这个羞辱。你把我的女人睡了,我惩罚这个淫妇,你作为奸夫,竟然出头质问威胁,是可忍孰不可忍!怎么办?后圆融上皇跑到宫中佛堂里大声叫嚷要自杀。

在日本的历史上,天皇和上皇遭到流放的,有“保元之乱”后的崇德上皇、“承久之乱”后的后鸟羽上皇和元亨时期的后醍醐上皇,但是他们被流放的理由一般都是跟谋叛有关。而后圆融上皇是因为自己的女人被人睡了要遭流放,这种事闻所未闻,足以说明足利义满的强势。

后来还是后圆融上皇的母亲赶来哄着这位治天之君放弃了自杀的念头,而且他的刀也被侍从收了起来,这场闹剧才落了幕。

上皇跟足利义满经过调停和解之后,授予足利义满准三后的待遇。三后是指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意思是说足利义满的地位相当于这三后。

足利义满还没自封为日本国王的时候,给明朝的上书就署名日本国准三后臣源义满,后来才变成日本国王源道义。

当了准三后之后,义满还是不满足。后小松天皇的母亲病逝之后,义满就让自己的婆娘做了天皇的准母。什么叫准母呢?天皇举行践祚仪式的时候,如果亲妈不在场,或者亲妈地位比较低,为了仪式的需要,可以设立准母。准母可以是天皇的母亲,或者先帝的嫡妻,也可以是天皇的姐姐、姑姑等未婚内亲王。足利义满无视皇家的准母常规,居然把与皇室没有半点儿关系的自己媳妇日野康子立为天皇的准母。

这个时候,后小松天皇已经二十三岁了,因为他从小成长在义满专政的环境当中,已经习惯了义满说什么,他听什么,对于义满这种目无君上的行为,只能强行忍耐下来。

义满在自己的衣服上绣上了桐竹的花纹,这种花纹就跟咱中国古代的五爪金龙一样,属于皇家专用。义满还在建筑物上、服饰上、车辇上,处处仿效天皇家。今天日本京都留存的由义满修造的著名建筑金阁寺,寺顶上耸立着一只金凤凰。在日本国一千多座古寺当中,配有凤凰装饰物的只有两座,一个是金阁寺,一个是平等院凤凰堂。凤凰是皇室的象征,义满公开在自己的私家寺庙上立了金凤凰的形象,说明他已经把自己当成天皇了。

在日本国,要想当天皇,有一个硬性条件——必须是天照大神和神武天皇的后裔。虽然源氏往上数多少代是天皇之后,但是这个时候早已经辈分疏远,比大汉皇叔刘备身上的皇室血脉还稀疏。不是天皇之后怎么能当天皇呢?义满有招,他强迫后小松天皇认自己的儿子足利义嗣为养子,准备强迫后小松天皇退位,然后义嗣以养子身份继位当天皇,自己不就是太上皇了嘛!

对于义满的如意算盘,后小松天皇不得不照办。当天皇行幸义满的北山别墅时,义嗣坐的位置比关白一条还要靠前,天皇还给义嗣敬酒。甚至连义嗣的成人礼,也就是元服仪式,都是在皇宫清凉殿举行的,规格跟皇子的元服仪式完全相同。

义满这么干,朝廷只能忍气吞声,公卿甚至在日记里绝望地写道:天照大神以来的正统失落殆尽。这个时候,义满离天皇的宝座只有一步之遥了。他不断衡量,是强行逼迫后小松天皇让位,还是等后小松天皇死了之后再继位。

可惜历史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就在义嗣完成元服礼后的第三天,义满突然发病,十天之后就死了。义满死后,天皇家送了一个太上天皇的尊号给他。试想如果死的不是义满,而是后小松天皇,那么日本的皇位就要易主了。

义满之死,当然有各种说法,毒杀说、暗杀说都有,但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义满一死,二战以前天皇家最大的危机得以化解。在日本人看来,胆敢向皇室伸手、对天皇不敬的人,从苏我氏到高师直都没有好下场,接近皇统的极限就是藤原氏,超过了藤原氏就不能为人所容忍了。藤原氏世世代代是天皇的舅舅和外祖父,但是他们绝对没有想过让藤原氏的人做天皇,也正是因为藤原氏严守底线,藤原氏的子孙一直繁衍到今天。

足利义满死后,室町幕府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后面的将军是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

室町幕府到足利义满时,统治制度已经非常僵化。幕府之中,将军之下设有管领,协助将军管理政务,相当于幕府的最高行政长官。管领的职务由细川氏、斯波氏、畠山氏三个家族担任。管领之下设有侍所、政所等机构,负责不同的政务,跟镰仓幕府相似。其中侍所掌管京都的军事和行政权,权力仅次于管领。侍所的长官叫所司,由赤松氏、一色氏、京极氏、山名氏四家轮流担任。所以,这七个家族被称为“三管四执”,是足利氏将军之下地位最高的七个家族。

地方上,幕府在各国设守护,委以管理该国的责任,有些守护同时在幕府中兼任职务。守护不在地方的时候,在领国内设立守护代,帮助守护管理领地。守护和守护代都是世袭的。守护不一定只拥有一国,像三管四执这七大家族,有的领国可以达到八国之多。

室町幕府的这套制度,在建立之初就存在运转不灵的问题。关键就是将军想集权,底下的强力大名想分权。足利义满死后,到了第四代将军足利义持的时候,已经对政务不太关心了,浑浑噩噩地过了将近三十年的日子,等到他临终时,手下人问他:“您百年之后,谁做接班人呢?”没想到义持听完,先是摇头不语,最后才说:“就是我说了,你们也不会听我的,干脆你们抓阄吧,爱谁谁。”

足利义持死后,管领们真的开始抓阄,结果是让义持的弟弟义教接替将军之位。义教已经在十五岁的时候出家做了和尚,还当过大僧正,此时还了俗,身为征夷大将军,掌握幕府大权。

义教一当大将军,将军家就有人不服了,凭什么和尚还俗还能当将军?于是就发动了叛乱,好不容易才平定了。

义教虽然是和尚出身,但是脾气暴躁,一点儿佛家的修为都没有。

当了将军之后,义教对手下不但颐指气使,而且随便杀人,甚至诛人一族。在日本古代,因为佛教信仰的缘故,大多茹素戒杀,比如天皇家的公卿,几百年来没有人被判死刑。现在一个杀人魔王当将军,谁都怕见到他。

义教的残忍嗜杀,终于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有一个叫赤松满佑的武将,出身名门望族,祖先在帮助后醍醐天皇倒幕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也是拥有好几国的守护大名。赤松满佑的闺女被将军选为侍女,可是因过失被义教下令处死了。

满佑知道将军就是一个浑蛋,女儿被杀,虽然心中不满,但还是强忍了下来,从此更是小心翼翼,害怕将军会把自己也弄死。但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越怕事儿,越容易来事儿。赤松满佑有一个侄子,被将军选为侍从,很受将军宠幸。将军喜欢满佑的侄子,就想让满佑把领国分一部分给侄子。

满佑忍无可忍,将自己的儿子、外甥召集起来说:“我们家累世功勋,辅佐将军,而将军一再羞辱我,这我都能忍,就连杀我女儿,我都忍了。现在他要夺我领地,我要再忍,还是人吗?我要把将军杀了!你们同意不同意?”家长召集属下去砍人,底下这帮人谁敢说不同意啊?大家一致同意杀了将军。

于是,满佑假装置酒邀请将军。义教傻乎乎地来赴宴,刚一坐下就听满佑家的人喊:“马跑了,赶紧关门去逮马。”门一关,一帮杀气腾腾的大汉拎着刀就奔将军砍过来了,将军直接被砍成了两截儿。

日本人认为武士没有在战场上被敌人割去头颅,就是犬死,像狗一样死得毫无价值。前面讲过的新田义贞,他不是在战场上跟人厮杀时被对手砍死的,而是不知道被谁放了一箭射死的,也被称为犬死。现在堂堂的幕府将军竟然犬死,幕府的声望一落千丈。

将军被杀之后,各地大名袖手旁观,幕府也无力发兵惩罚赤松氏。赤松满佑杀了将军之后两个月,才被跟他有过节的山名氏率军讨伐。第七代将军义胜、八代将军义政继位的时候都不到十岁,更无力控制大名。

八代将军义政,简直是一个文人,热爱文化艺术,根本不像个武士。二十九岁的时候,他想退位去过优哉游哉的舒适生活,可惜膝下一直无子,没有人能够继承将军一职。怎么办呢?他去游说已经出家的弟弟义视还俗,当足利家家督。家督是武家的一族之长,对于家族的财产、家臣,都有管理权。义视担任足利家督,意味着一旦八代将军义政退位,义视就会成为下一任将军。

为了游说自己的弟弟还俗,义政向义视保证:即便我日后生了儿子,也会让儿子出家,不会威胁你的地位,你赶紧回来接任将军。义政还指定三管领之一的细川氏做监督人,保证义视的继承权。细川一族掌握八国领地,势力庞大,让细川氏当监督人等于给义视找了一个强力靠山。义视经不住哥哥的一番诱惑,还俗做了足利氏的家督,准备将来接哥哥的班。

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义视还俗不到一年,一直生不出儿子的将军夫人日野富子居然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的足利义尚。义政亲儿子一出生,就后悔当初对弟弟的承诺了,兄弟俩之间开始有了嫌隙。

义政一向对政事兴趣不大,倒还能忍,可是他媳妇日野富子忍不了。日野家在将军家的势力根深蒂固,相当于藤原氏在天皇家的地位。足利义满时,当天皇准母的就是日野氏,义政的母亲和妻子也都是日野氏,义政就是在日野家长大的。义政把家督让给义视,日野家本来就不乐意,但是没办法,谁让自家闺女不争气,生不出孩子来呢?现在日野家的闺女生出了儿子,岂能把这个位子让给旁人?

日野富子联络另一个有实力的大名——占有八国之地的山名家,要剥夺义视的继承权。当时另外两个重要的家族斯波家和畠山家,也因为继承权的问题,分别跟细川家和山名家结盟。

将军家分裂了,以义视和日野富子为首形成了两派,水火不容,迟早要刀兵相见。

后土御门天皇应仁元年(1467年)1月18日,大战终于爆发,地点是御灵神社。

当时的将军义政在山名家的压力下解除了畠山氏当主的管领之职和家督之位,另立家督。畠山氏老家督被罢免,又被要求交出畠山氏的家宅,一气之下,放火烧了自家宅院,并且在御灵神社附近的森林之中布阵。新家督在山名家的支援下攻击老家督,打了一天,老家督打不过新家督,只好败走。

山名家支持的一方获胜,得意扬扬引兵回国。细川家不动声色,在四个月之后突然发动攻击,占领了幕府将军的宅邸——花之御所,把天皇家和将军家纳入自家的势力范围之中,然后开始攻击山名家。

细川家由于把天皇和将军都控制在自己手里,取得了所谓的大义名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取得了双重胜利,山名家失去了在幕府中的所有官职。但是,山名家很快就得到了西国大名的支持,双方在京都展开大规模混战。

混战从应仁元年开始,一直打了七年之久。当时细川一方的兵力号称十六万,山名一方的兵力号称十一万,根据双方布阵的位置,细川一方被称为东军,山名一方被称为西军。

东西两军数十万人涌入京都,造成的破坏难以想象。不到一个月,基本上这座千年古都就化为灰烬。双方大打出手的时间长达两年,然后战事陷入胶着,谁也没有办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只好坚守各自的阵地,平时依靠足轻相互攻击。足轻并不是武士,由于战事旷日持久——在日本历史上很少有这么大规模、没完没了的战斗,源平合战也不是天天打——以至双方兵源匮乏,很多足轻都是招募来的浪人或者失业的农民。对他们而言打仗效忠谁是次要的,借机抢掠才是主要的。

而参战的大名,也因为战事旷日持久,顾不上抓生产,经常发不出粮饷,除了跟将军夫人日野富子借高利贷之外,只能纵兵抢掠。每次占领一处对方阵营的地盘,为了打击对方,就抢掠一空,然后纵火将一切建筑烧为白地。

双方打仗一直打了七年之久,东西两军都伤亡惨重,又看不到战事结束的可能,于是都有了谈和之意。但是内部又有主战派反对,甚至威胁主帅不得谈和。一直到了文明五年(1473年),东西两军的头领在一个月内相继病死,经过将军夫人日野富子的调停,双方宣布罢战。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应仁之乱。”

应仁之乱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日本历史进入混乱的战国时代。

此前各国的守护大名都是由幕府指派的,但是由于幕府大权旁落,各国守护具备了独立的能力。应仁之乱一爆发,有实力的守护大名纷纷脱离幕府的掌控。另外,由于很多大名忙于战事,无暇管理领国内的事务,甚至有些大名因为战败失利,被领国内有实力的人取代,最常见的就是守护代或者大名的家臣取代守护大名。比如担任斯波氏守护代的越前国朝仓氏,在应仁之乱之后就取代了主君,成为越前国的守护。战国时代朝仓氏大放异彩,让织田信长吃了不少苦头。

朝仓氏的叛主行为,给各国守护的家臣起了一个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谁胳膊粗、拳头大,谁就能当大名,所以背叛主君的行为一时间此起彼伏。很多有实力的家臣,都走上了这条下克上的道路,甚至有连家臣都不是的国人,居住在当地的野武士,具备一定实力之后都趁机作乱,以武力取代守护的位置。

在日本的战国时代,轰轰烈烈的毛利氏、伊达氏、长宗我部氏,本来都是当地的国人,驱逐了守护大名后自己做了大名。也有守护大名保住了家业,到了战国时代仍然有声有色的,比如甲斐的武田氏、萨摩的岛津氏、骏河的今川氏,都是幕府原来任命的守护大名。甚至还有伊豆的北条氏、美浓的斋藤氏,都不知道出身是干吗的,却也成了大名。

这些战国大名,跟幕府时期的守护大名完全不同。守护大名必须由幕府指派,跟幕府有从属关系,也可以到中央任职。战国大名靠实力取胜,地盘是自己打下来的,独立管理领国内的一切事务。

室町幕府在应仁之乱之后,根本就无力掌管各地的大名,将军已经有名无实,有时候甚至要投靠有力大名才能生存。

将军足利义政在开战后不久,发出对西军的讨伐令,等于是投靠了东军。战事稍歇之后,义政就把位子让给了自己的儿子义尚,去过他的太平生活,战后又接着过优哉游哉的文人生活。

义尚接了亲爹的位子当了将军之后,就不把老爹放在眼里了。他不像老爹那么窝囊,跟母亲一样聪明能干,但是对老爹的醇酒美人的爱好是全盘继承。他甚至把手伸到老爹房内,跟老爹的侍妾私通。这种事在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跟父皇的后妃私通的人很多。神奇的是,义政一看儿子偷自己的人,他也把手伸到儿子的卧室里,父子俩相互偷人。这种事在历史上就很罕见了。

虽然战乱中日野家族利用权势取得了庞大的财富,在战后依然牢牢控制着将军家,九代将军义尚、十代将军义直、十一代将军义成,都在日野家掌控之下,但是这个时候的将军家已经无力掌控天下,日本进入战国时代,从此天下大乱!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