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被围之事一时之间传遍天下。
这其中最着急的是两个人,第一个便是秦昭王。他之前以为赵括这等“纸上谈兵”之人来了,白起应该能够应对轻松,可没想到赵括竟然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能守住白起的狂轰滥炸,且秦军经过长平之战的惨烈战役,损失也是相当巨大,士兵也已经疲惫不堪。
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国家都快被打空了,国家粮库的粮草也已经见底了。如果这时候其他国家来援,很有可能会导致长平之战的失败。如果长平之战失败,再加上国家空虚,如此其他诸侯来攻,拿什么抵挡?
秦昭王害怕了。
为此,他亲自来到河内,强征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开赴长平原来的赵军壁垒以东筑造防御工事,为的就是防止这时候其他诸侯国攻击。
第二个着急的则是赵孝成王,现在赵国所有可用之军都在长平,国家根本没有士兵可派,再加上国内彻底打空,一点儿粮食都没了。
所以,赵孝成王在无奈之下只能派使者向齐国求援,希望齐王建能派兵支援,并且援助赵国粮草。
赵国使者到了齐国以后,将赵孝成王的愿望表达完毕,可齐王建并没有当即回答使者的话,而是让使者去驿馆等候,自己和大臣们商议决定。
齐国大夫周子和齐王建道:“大王,现在最好援助赵国,因为赵、楚、齐三国唇亡齿寒,赵国灭了,下一个就是齐国和楚国了,现在秦军已经疲惫不堪,此时援助定可获胜,一旦我齐军将秦军消灭,定会威震天下,重震当初威王之雄伟大业也绝不是梦想。”
周子这话说的很有道理,可是齐王建根本不听,他心里的算盘打得很明白,齐国经过多年以前的联军打击,所有生力军都被打没了,国土也严重收缩,经过了多年的努力,齐国好不容易攒了一点儿家底,是绝不能再拉出去祸祸了。
所以,齐王建死活不援助赵国。这也使得赵国丧失了最后的机会。
如此,一天、两天、三天……四十六天转眼即逝。
此时的长平战场,赵军将士已经皮包骨一般,有的甚至私下杀死自己的战友充饥。可他们双眼的战意并未泯灭,还想再做最后的冲击。
而赵括呢,通过这么长时间的无尽等待,他终于知道了,援军是不可能再来支援他了,想要成功活命的话,最终还是要靠自己才行。
所以,赵括准备突围了。
次日清晨,赵括站在高台誓师,“兄弟们!!战事如今到了这种地步,全都是我一人的错!怪我大意轻敌,怪我冒进突击!如果可以,我愿意自裁谢罪!可现在并不是时候,因为我要带领你们突围,领你们活命!从我们被围困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四十六天了!可列国的援军依然未到!这说明什么?说明天下诸侯舍弃我们了!而现在我们活命的唯一道路就是拼死突围,和后军的兄弟们整合为一,然后再次突围,向西南越过工字山,逃回邯郸。除此之外,无一活命之路!兄弟们!拼吧!杀吧!为了你们的妻儿!杀出一条求生之路吧!!!”
话毕,整个赵军的热情全被调动了起来,他们几乎不约而同的嘶吼着,“杀!杀!杀!”
赵括点了点头,看着东面的方向,几乎是以嘶吼的方式道:“现在我命令,全军突击!”
话毕,赵军鼓声雷动,他们突然向后军方向发起了突击,企图迅速二军合一后整合突围。
可白起的反应实在是太迅捷了,他一看赵军有异动,第一时间命原赵壁垒的守军全部出击,猛攻赵后军壁垒,让他们不能向西策应赵括主力。之后让围住前军的秦军从三面发动攻击,让东面壁垒的秦军死守不出。
一时间,杀声震天,一具又一具尸体倒在冰冷的山地中,赵国人疯了,秦国人也疯了,这群杀魔不停的杀,不停地砍,鲜血染红了大地,死尸布满了山丘,可秦军壁垒守得太严谨,一时之间无法攻下,后军又被牵制,四周秦军还趁机掩杀,使得赵括无法放开了全面攻击,再加上秦军东壁垒防守极为严密,竟一连三次都无法突破秦军的包围网,反倒是被秦军打的越来越收缩。
赵括一看大事不妙,他也是拼了,便亲自带兵攻打壁垒。
看到主帅亲自出击,赵军士气更盛,对秦军东壁垒展开了狂轰滥炸。
可就在这时,突然一支冷箭飞来,噗!这支冷箭从赵括的咽喉穿过,赵括死于非命。
而此时的赵括就是赵军精神支柱,是赵军的胆,是赵军的魂,赵括一死,全赵军一片寂静,士气遭受毁灭性打击。白起趁机全军出击,狂攻赵军。
最后,赵军抵不过白起的猛攻投降了。
长平之战,以秦军残胜而告终。
那么赵军现在还剩下多少人呢?史书上说是四十余万。还记得笔者小时候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就有疑问。
从长平之战开始,不算小型试探战,就说大型战役,赵括狂攻白起一次,搏命突击四次,四十五万大军就损失了不到五万?笔者不敢相信。可是《史记》就是这么记载的,所以笔者信了。
但在一年以后(书中),白起的一句话让笔者再次产生怀疑,那便是他对秦昭王说的,“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这话顾名思义,就是说秦国士卒死了超过一半,国内的粮饷都打空了。那么就像笔者之前分析的,再加上秦昭王后来的援军,秦军如果在长平之战一共出动五十万人的话,死了一半就是二十五万,那处于劣势的赵军应该死了多少呢?笔者觉得,最少和秦军一比一!所以,笔者冒昧的“篡改”一下历史记录的数字,那便是现在的赵国只剩下二十万俘虏!
那那些史官为什么要将二十万改成四十万呢?
我个人觉得,这都是“儒”字在作祟了,儒家的头号公敌无外乎就是法家,而秦国绝对是法家治国的代表,儒家人痛恨法家,同样痛恨秦国,所以,这些儒家史官难免在记录史料的时候抹黑秦国,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比如夸大人数,说他活葬了四十万人,毕竟如果是二十万就拿不出手了,以后还有猛人也达到过这个数。
当然了,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秦昭王为了掩盖秦国残胜的事实,故意隐瞒了秦国的损失,为的就是怕其他国家在此时趁火打劫。
行了,别管是四十万还是二十万,咱们继续往下说吧。
此时的秦军大帐,白起正在召开战后会议,几乎所有的将领都在此,他们今天的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讨论如何处理已经投降的赵国俘虏。
这些将领有说将这些赵国俘虏拉回咸阳充当劳动力的,还有说将他们直接充军的。只有白起一个字儿都没说。
大概又过了一炷香的时间,看到没人说话了,白起看了看众人道:“各位,秦国攻克上党之后,上党百姓不愿意归顺秦国,从而投靠赵国。所以,这都是一些打心里不想当秦国百姓的人。因此,他们一定不会对我大秦效忠,而赵兵都是一群反复无常之辈,不管充军还是充当劳动力都是一大危险。至于此,我决定,将这些俘虏全部坑杀!”
这话一说,下面的将领全都震惊了,因为不管是夏商西周还是之前的春秋,从来都少有大批量杀降之事。不是有那么一个词儿吗,叫“杀降不详”。可白起却要一次性杀这么多人,这不得不让手下将领震惊,因为这是史无前例的。
最后,白起用诈术将所有的赵国俘虏全都坑杀了,这也是后世儒家一直痛骂白起的原因。
不过有一件事我必须要说一下,那就是白起并没有将所有的俘虏都杀掉,而是将二百四十个未成年的童子兵放回了赵国。
后世的那些儒家们一提起白起就说他是人屠,是魔鬼,可纵观白起一生,可曾有一部史书说他杀过百姓?没有!
那白起为什么杀的人这么多的士兵呢?
第一,白起的中心战术思想便是围歼。
冷兵器时代,想要全歼一支大集团军实在是太难了,不是其他的将领不想杀,而是他们没有全歼的那个能耐。
第二,法律。
秦国的法度大家都知道,人头就等于是士兵的财富,而一个不能给手下士兵带来财富的将领,谁会死心塌地的跟你呢?笔者自认为史书没少看,从夏一直到清朝都了解那么一点儿。纵观整个历史,比白起灭绝人性的人是一抓一大把,那为什么那些史学家就偏偏埋汰白起呢,呵呵,我认为,还是因为儒、法不两立的缘故。
第三,那便是白起之前说的那些理由了。
行了,不扯白起了,他是不是人屠我说了不算,还是继续往下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