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物体先腐,而后虫生也;人必先疑,而后谗入也。”刘邦几次更换太子受阻,不免对自己的地位产生起怀疑,进而对身边的大臣也产生起怀疑。他忧愁苦闷,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坏。恰在这时,相国萧何入宫奏道:“长安这里人稠地窄,可是陛下的上林苑中却是荒草一片。若让百姓进苑耕种,收了庄稼,秸秆留下照样可以供养禽兽,岂不两全其美?”
刘邦一听,顿时怒道:“相国收了百姓多少贿赂,竟算计起朕的上林苑来?来人,将相国拿下!”可怜相国萧何,本是一片好意,竟无端下狱。第二天,卫尉王某鼓足勇气,跪到刘邦面前问道:“相国突然被抓了起来,举朝震动,不知他犯了什么大罪?”
刘邦瞪了这个卫尉一眼,怒道:“李斯做秦相时,有善归主,有恶自负。如今的相国倒好,他拿着朕的上林苑,去讨好百姓,岂不是要鼓动百姓造反吗?”
卫尉道:“有便民之事则上奏,这是做相国的职责,怎说是鼓动百姓造反呢?况且楚汉相争时,还有陈豨、英布反叛时,陛下均领兵在外,由萧相国镇守关中。他那时若想夺取天下,不费吹灰之力,何故等到今天?再说,秦朝所以灭亡,还不是因为秦相李斯一味媚主,使皇帝看不到自己的过错而造成的吗?以此看来,李斯何足效法?”
刘邦的脾气本来是时好时坏。他当时一怒之下,逮捕了萧何,过后一想,也有些后悔,如今卫尉又直言进谏,便立即下令将萧何放出,并对萧何自我辩解道:“相国所奏,利国利民,朕心里全都清楚,而将相国下狱,不过是让天下百姓知道朕为桀、纣之君主,以便显出你是体恤百姓的贤相。”
萧何听了,千恩万谢,内心却有一种难言的苦涩。张良闻听萧相国出狱,便前去看望。二人见了,竟相视良久无语。
刘邦的病越来越重了。宫医前去摸了一下刘邦的脉搏,安慰道:“陛下福贵超群,这点小病,吃几服药就会好的。”不料刘邦一听这话,便张口骂道:“真是一派胡言!朕以一布衣平民,手提三尺之剑而取得天下,是朕之福贵吗?这是天命!命运在天!朕若不到归天之时,不治病也会好;若已到归天之时,虽有神医扁鹊,又有何用?!”于是赏宫医黄金五十斤,命其离去。
重病中的刘邦并不能安心休养,他此时想得最多的,是刘氏的天下能否保得住,是戚氏母子的性命能否保全。他常常一闭上眼睛,就看到皇后吕氏身披铠甲,手持宝剑,在追杀戚姬;就看到戚姬披头散发地跑到他面前,痛哭流涕地乞求保护。刘邦想:“这个妒妇莫非真的要闹事吗?可她闹事也得要个帮手啊!谁又可能充当她的帮手呢?”
“启禀陛下,”夏侯婴慌慌张张地来到寝宫,向刘邦奏道,“外面纷纷传言,奉命到燕地平定卢绾之乱的樊哙将军与皇后是同党。他们约定,一旦陛下归天,就里应外合,夺取天下,首先要杀死的就是戚夫人和赵王如意。”
“果然不出朕之所料!”刘邦气得浑身颤抖,“速召张良、陈平前来!”
过了一会儿,陈平就来到寝宫,而使者却回报:张良说自己病情加重,难以应召入宫。刘邦叹道:“恐怕是子房不想再辅佐朕了。”于是问陈平:“外面传言,皇后与樊将军合谋造反,可有此事?”
陈平道:“樊将军是皇后的妹夫,确是很容易串通一气。不过,只要夺去樊将军的兵权,大乱子就不致发生。”
“说得有理。”刘邦道,“朕命你与绛侯周勃前去取代樊哙,将其就地正法!”
陈平与周勃来到燕地,出示诏令,逮捕了樊哙,却又多了个心眼儿。他们商量道:“皇上常常是感情用事,朝令夕改。樊将军是皇上的同乡故交,又功劳卓著,我们奉命将其斩首,说不定反而要落个诛杀忠良的罪名。况且皇上病重,朝不保夕,我们一旦杀了樊将军,皇后也会指责的。”他们最后商定,只将樊哙押往京都长安,要斩要活,由皇上自己去处置。果然不出陈平、周勃所料,他们押着樊哙刚到长安,汉高祖刘邦就一命呜呼。太子盈继承了帝位,成了孝惠帝,而过去的皇后吕雉,自然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皇太后。
懦弱的孝惠帝不过是个傀儡,大权完全落在了皇太后吕雉的手中。这时,她没有急着去处理朝政大事,而是首先释放了樊哙,并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邑。接着,就下令将戚夫人囚于永巷,命其穿上囚服,每日从早到晚舂米。戚夫人既担心自己的命运,又怀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她悲伤不已,边舂米边唱道:
子为王,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戚夫人舂米唱歌的事很快就传到吕太后的耳中,她咬牙切齿地说:“这个小妖精不死心,还想指望儿子呀!”于是,命人将刘如意从赵国召回,用药毒死,然后下令断了戚夫人的手足,挖去她的眼睛,用火熏烧她的耳朵,又给她喝哑药,然后把她扔进猪圈里,名曰“人彘”。吕太后还不罢休,又让同情戚夫人母子的孝惠帝前去观赏。孝惠帝来到猪圈前,看到昔日美貌动人的戚夫人今天竟成了这种样子,不禁痛哭流涕,悲痛欲绝。他让人转告太后:“实在残酷,目不忍睹呀,这不是人所做的事情!臣作为太后的儿子,难以治理天下啊!”于是,从此将政事搁置一边,整日以饮酒度日。
太后吕雉处置了戚姬母子,解了心头之恨,才想起料理朝中大事。连日来,由于忙于料理刘邦的丧事,又忙于惩治戚姬母子,文武百官的奏章已堆积成山,不知从何下手。此时,她不由想起谋士张良。是他出谋划策,使高皇帝多次摆脱困境,转危为安,因此被誉为三杰之一;是他想到请出商山四皓的办法,又巧妙安排,才断了高皇帝废立太子的念头,对我母子来说,这真是恩重如山。她想,有这样的谋士来辅佐,多少军国大事都会料理得有条不紊。于是,她派遣使者召张良进宫。不料刚过一会儿,使者就慌慌张张地进宫回报:“留侯府门半掩,府中空无一人,唯几案上留一素帛,上书‘子房拜师赤松子,云游四方脱尘世’。几案上已有一层尘土,看来留侯出走已非一日。”
吕太后闻听,甚为惋惜,急忙派人四处寻找。结果只在张良的一个朋友家找到他的儿子不疑。据他的那位朋友说,张良说要到外地会个旧友,过几天才回来,临时把儿子托付给他照管,并未说要出家。吕太后听了,下令继续寻找。可是天下如此之大,何处去找?况且张良出家之后,必然改名换姓,而且主要是云游于深山密林之中和人迹罕至之处,派出几个使者,如何能找得到?退一步说,即便找到了,张良既已决心出家,他会回来吗?
读者会问,张良是汉朝的开国元勋,又为太子盈继位和太后掌权立下殊功,却为何要出家云游呢?原来,他博浪沙椎击秦始皇、下邳起兵,以及后来追随汉王刘邦,只不过是为了推翻暴秦,洗雪国耻。这一目的达到后,他就决心功成身退,进山隐居,无奈刘邦一再挽留,吕后又派人苦苦请教,他盛情难却,也为了天下的平安,才暂时留下,继续贡献他的才智。哪料妻子早亡,使他的精神受到极大刺激。而当了皇帝的刘邦,也越来越容不得旧臣宿将,渐露锋芒的吕后更是残忍狠毒。他意识到长此下去,自己还会成为吕后等人的帮凶,这岂不毁了自己一世的声名?他思虑再三,终于不辞而别,跟着一个叫赤松子的仙人云游去了。
这赤松子,传说是神农时的雨师,不食五谷,专食水晶,修炼到最后,入火自焚,到达“仙界”。这一修炼之法世代相传,自认为修仙得道者,便称作“赤松子”。
张良跟随仙人赤松子沿着当年刘邦赴汉中的路线,先是西行,然后向南,穿过崇山峻岭,来到南山南坡的一个历代赤松子的居处。那里有几间茅屋,背山向阳,虽不像都城中的楼堂殿阁那样巍峨壮观,但错落有致,干净整洁,也别有一番风味。这里山势不甚陡峭,然而漫山遍野绿树葱茏。有一清溪自北而南,名曰褒水,流水潺潺,反而给这几间茅屋增添了几分幽静。他知道这里不远处就是古时候周幽王宠妃褒姒的故乡,他由古代的褒姒联想到今天的吕太后,因而庆幸自己离开繁华的京都,脱离了令他心烦的人世杂事。张良心中平静了许多,但他到底是在尘世间生活了几十年,到底是接受过黄石公的授书,多年的战争生活又使他对兵法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且他又听说,那黄石公也是修仙有道的赤松子。于是他静下心来,开始对搜集到的兵书进行整理、编订,并且仿照黄石公的办法,向年轻一代传授。张良究竟在这里生活了多少年,不得而知;他究竟整理了多少部兵书,传授给了多少人,也无记载。不过,今天在陕西省留坝县庙台子镇西,还建有张良庙,又名留侯祠。在张良庙过厅走廊里镶嵌着四十余块古人留题的碑刻。庙中有授书楼,建在用大理石和南阳玉砌筑的人工假山上,高百余米。拾级登楼,约两里许,始达其巅,举目四望,青绿一片,点缀着九座红色的建筑,如绿叶中之花朵,分外美丽。峰下花亭中竖石碑一通,上书四个大字——英雄神仙。
过了几年,张良又来到白云山隐居。这白云山在今河南省东部的兰考县境内。名曰“白云山”,实际不过是丘陵而已。这里不像褒水溪畔那样远离尘世,而是地处中原,且没有崇山峻岭阻隔。但这里终究与中原闹地洛阳,与古战场荥阳、垓下,都相距几百里,也算是闹中取静了。传说张良又在白云山安静地生活了几年,于惠帝六年(前189)病逝,谥号文成侯。
当初张良在下邳桥上巧遇黄石公,喜得《太公兵法》,黄石公临别时曾对他说:“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做帝王之师。十年以后会有大的变动,十三年以后,你会在济北谷城山下见到一块黄色石头,那便是我。”十三年后,张良跟随刘邦路过济北,果然看到谷城山下有块黄石。张良惊喜万分,把这块黄石带回,视为珍宝,加以供奉。死后,人们便把他与那块黄石,一起埋葬在白云山下。在今河南兰考县城西南六公里处,至今尚有张良墓。墓高十米,古柏环绕,郁郁葱葱,甚为壮观。不过《括地志》云:“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还有的书中说,张良死后,连同他珍藏的那块黄石,一起葬在了谷城山下的黄石岗。这谷城山,就是今天安徽省的名胜之地黄山。张良死后究竟葬于何处,作者不敢妄谈,让史学家们去考证吧!
张良出家之后,儿子不疑由官府抚养成人,后来还继承了留侯爵位。遗憾的是,汉文帝五年(前175),不疑因参与谋杀楚内史,犯下死罪,后虽花重金保了条性命,但张家的封国从此就被废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