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文献记载和古代传说,随着中国原始氏族社会组织的逐渐解体,聚居在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两岸的夏部族,通过与周围地区其他部族联盟的形式,首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代王朝,史称夏。
夏代三足盘
夏王朝的奠基人是治水英雄大禹。尧、舜时期,黄河中下游洪水泛滥成灾。尧曾经任命禹的父亲鲧治水,没有成功。舜继尧以后,又任命禹治水。禹率领中原各部落人民辛勤劳动13年,终于疏通了河道,排除了水患,安定了民生。禹又曾奉舜的命令,率领华夏族各部落打败了三苗族各部落,把他们驱往边远地区,从而稳固了华夏族各部落在中原的地位。舜死以后,禹受禅继位,曾会诸侯(原先的各部落首领)于涂山,据说与会者有“万国”。又会诸侯于会稽,并处死了迟到的诸侯。禹命令各地诸侯进贡方物和铜,由铜铸成九鼎。鼎上刻着各州应贡的产物,这些都表示夏王是位在诸侯之上的“天子”。禹死后,其子启夺得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约在公元前21世纪,建立夏朝。中国开始进入阶级社会。
夏启夺得王位以后,以为自己的政治统治已经牢固,因此,整日沉醉于骄奢淫逸、田猎无度的生活中。在启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太康比启更为荒淫无道,整日游玩田猎,时间一长,又嫌在都城附近打猎游玩已不能尽兴,于是“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尚书·五子之歌》)。也就是打猎的地方已跨过洛水以南,而且越玩越远,一直去了100天都没有返回都城。
本来在太康即位以后,整天只知“盘游”又“不恤民事”,人民就有怨恨之言,诸侯、方国也开始产生离心。当他这次跨过洛水去打猎,而且长时间不返国都,就给地处黄河以北有穷国的方伯后羿造成了进攻的机会。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趁此良机把自己的部落从有穷迁到穷石(今河南境内洛阳附近),利用夏民对太康的不满,夺取了太康的政权。太康在洛水南边打猎尽兴归来时,已不能还朝,只得率领打猎的少数兵员,暂住洛水南岸,大约10年后在夏阳死去,史称“太康失政”。
太康死后,仲康继位,政权掌握在后羿的手中,仲康当了一个时期傀儡。仲康死,后羿赶跑了仲康之子相,自己正式当了国王。这就是“后羿代夏”。
相被赶跑后,逃到同姓斟灌氏那里,依靠斟灌氏和斟寻氏的力量,在那里避居起来。
后羿担任国王后,统治并不稳固,内部矛盾重重。
后羿死后,寒浞取而代之,担任了国王。寒浞有二子,长子名浇,次子名豷。这时,相还避居在外,这对寒浞政权是很大威胁。为免除后患,寒浞派其子浇灭掉了斟灌氏和斟寻氏,杀死了相。相妻后缗为有仍氏之女,这时已怀孕,在紧急中从小洞逃跑。
后缗逃至其母家有仍氏处,生子少康,少康长成后,任有仍氏牧正。
这时寒浞的政权为浇所掌握。浇又欲杀少康,少康逃奔有虞氏,任有虞氏庖正,并娶有虞氏女为妻。少康在这里积极积蓄力量,做复国的准备。
夏的遗臣靡,在后羿死后逃奔有鬲氏。少康和靡以及有鬲氏联合起来,并聚集了夏的势力,经过长期准备,最后消灭了浇和豷,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少康继任夏的国王。太康失去帝位,经过几十年,又被少康恢复,被称为“少康中兴”。
经过这场动荡之后,夏王朝又重新建立起来了。自此,夏朝的统治得到了巩固。
夏王少康从小就经历过一段流离的生活,接触过平民和奴隶,深知要保住祖业就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护,因此少康即位后,由于关心生产,治理水患,使社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王朝的统治也得到巩固,但东夷诸部落、方国时服时叛,少康欲对东夷征伐,未及而死。
少康死,其子杼继位为夏王,杼为了扩大夏王朝的统治范围,即位不久就将王都由斟(即太康所居之地今河南巩义市)迁到黄河北岸的原(今河南济源市西北)。当其完成征伐东夷的准备以后,为了战争的需要,又迁都于老丘(今河南开封市祥符区陈留镇北),然后出兵征伐东夷。
杼率兵征伐东夷的过程中,得到沿途各地诸侯、方国的支持,所以较顺利地征服了分布在今河南东部、山东和江苏北部一带的夷人部落,而且一直打到大海之滨。这样,夏政权的统治继续稳固下来。经过杼征东夷的胜利,夏王朝的威望在各地诸侯、方国中大大增高,此后,夏王朝政权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到了后期,自孔甲开始,由于统治阶级日趋淫乱腐化,使夏王朝逐渐走向衰落。孔甲喜好鬼神,淫乱无度,原来臣服于夏后氏的部落便开始脱离夏的统治。
孔甲传四世是履癸,履癸即夏代最后一个国王夏桀。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在桀即位以后,夏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王畿以内的民众怨声载道,那些原来与夏后氏结盟的部落也纷纷叛离。面对这样的情形,夏桀不但不修明政治,施恩于民众,相反,却赋敛无度,竭尽民力物力,修筑宫室台榭,劳民伤财。现存的汉代武梁祠石刻就有夏桀把人当坐骑的浮雕,象征了夏桀对人民暴虐的事实。不仅如此,夏桀还频繁地对周边部落用兵。桀兴兵讨伐有施氏,获得了有施氏的女子妺喜,桀对妺喜极其宠爱,生活也愈益荒淫无道。桀为了加强对各部落的控制,召集各部落首领在仍会盟。居住在山东一带的有那氏公然反叛,于是桀又发动了讨伐有那氏的战争,这一举动更加剧了各部落的不满和反抗。夏桀的残暴统治,也使王畿以内的民众更加离心离德。人民咒骂桀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夏桀的统治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
就在这个时期,临近夏王朝东部边界的商族,已经兴盛起来。商族是个古老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这时候,在商汤的领导下,逐渐强盛起来,积极做灭夏的准备。
商的兴起对周围各小国的影响很大,一些不满夏王朝统治的部落和方国,都聚集在商的周围,商族成为东方反对夏政权的一面旗帜。甚至夏政权内部的一些臣僚,由于对夏桀不满,也纷纷投奔商汤。
夏桀的忠臣关龙逄因进谏被杀,此事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很大不满,以致“众庶泯泯,皆有远志,莫敢直言”。
助汤灭夏的伊尹,原来也是夏桀的臣属。这时,他也弃夏奔商,后来成为商汤的重要辅臣。
我国历史上最早相继的三个王朝——夏、商、周,目前关于这三个朝代的存在,被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所公认。而三代之首的夏代,人们只能从保存在先秦典籍中极少的、零散的甚至相互矛盾的关于夏代历史的记载中对夏代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夏代,对人们来说始终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关于先夏族的起源,就是一个千年的历史疑案。春秋战国时的人在回顾历史的时候,对夏族就觉得茫然。自汉代以来,今古文学派之争大盛,各家从自己的学术立场出发,各抒己见,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说法,一直影响到今天。关于先夏族的起源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1.中原说
有学者认为先夏族居住在以河南嵩山为中心的黄河中游地区,主要是伊洛汝颍流域。《国语·周语上》曰:“昔夏之兴,融降于崇。”史书常把夏的始祖称为“崇伯鲧”“崇禹”,在古代崇、嵩通假,崇即嵩。又因为夏人“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就是说夏人与黄帝、颛顼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据《帝王世纪》和《吕氏春秋》载黄帝世居“河南新郑”,颛顼生在汝水,所以先夏族亦不出这个范围。也有人提出禹因封在夏地而称夏国。至于夏地的地望虽有不同说法,如有人认为夏是指“夏水”,有人认为是指山西的夏墟,也有人考证是古代的雅山、阳翟,但这些地方都在今河南的嵩山附近。另有人提出了“发展”的中原说,他们认为夏后氏这一部落联盟的活动区域首先在较西的陕、晋一带,逐渐向东发展最后到达河南。在洛阳西南的甘泽与有扈氏部落发生战争,得胜以后便在今郑州西南登封市定居下来,都阳城。
2.西羌说
持西羌说的本身也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先夏族与西羌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传禹出生于西羌的茂州汶川县石纽乡。《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集解》和《正义》都说“伯禹夏后氏,姒姓,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人也”。另一种意见则以为夏族本身就是羌人的一支。鲧与西方羌人集团有莘氏妇女修己(又名女志)结婚,生禹于羌地,文献中常见“戎禹”“戎夏”并称。有人考证夏人与羌人都奉“白石”作为本族的崇拜对象。从周族与夏族的关系来看,周族祖先弃为西羌人姜嫄所生,故周人常称“我有夏”。据近人考究,周与夏可能是西羌族下的两派分支。
3.东夷说
东夷说源于《山海经》《竹书纪年》等上古文献的记载,据说夏后氏与东方夷人部族关系密切,提出了夏为东夷说。据史载,鲧、禹曾“教乎九夷”,鲧因治水无功而被流放到东方的羽山,“以变东夷”。在先夏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都发生在东部地区。如大禹治水在今山东境内,禹在会稽山即今浙江省境内会诸侯,“执玉者万国”,而且与夏族有交往的部落涂山氏、有扈氏、有羿等都属于东夷族,所以夏应起源于东方。至于夏人为西羌说,依据的材料都是晚出的,不可靠。
帝舜的年纪很大了以后,就把国事交给大禹掌握,而且大禹也确实把国事牢牢地掌握住了,舜就带着自己的妻子到别处去“巡狩”。这大约是原始社会时的规矩,老的领导人让贤之后,自己就离开都城,让民众把心转移到新领导身上。据说舜巡游到鸣条(今河南封丘东)的时候,就病死在那里。人民怀念着为大家辛劳一世的帝舜,编出了很多美丽的神话来纪念他。
帝舜去世之后,大禹正式即位,他把都城建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南),也许这时就开始有了“夏”这个称号。
据说夏禹刚即位不久,到民间去巡视农业生产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人被几个农民扭着,吵吵嚷嚷地要去见官。禹上前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人偷割了别家的稻谷。禹忙叫众人停步,自己要亲自审问这件事。那个小偷满心羞愧,一边说一边哭起来。不想大禹不但没有发怒,反而也随着掉下了眼泪。他感慨地说:“以前尧、舜为帝的时候,人们都不自私自利。现在人们却开始干起损人利己的事来,这都是我治理不好的结果呀!”
大禹哪里知道,由于财产私有制的出现,人们的自私自利之心就必然会滋长起来。对外族的掠夺最后总要发展为本族内部的自相掠夺。大禹再伟大,他也挡不住这个历史潮流呀!
禹一向是以俭朴出名的,现在当了帝王,自然要讲究些服饰排场,吃的喝的也不能像过去那么马虎了。这时有个叫仪狄的臣子,很会造酒,比别人造的淡酒要醇美得多。过去他只是自己喝一喝,现在看禹王爷也不喜欢清淡的吃食了,就特意酿了一瓦罐好酒贡献给禹,这自然难免有些讨好的意思。大禹一喝,果然觉得醇香无比,就一杯接一杯,越喝越爱喝,不知不觉就把一罐子酒喝光了。这时他觉得脑袋晕乎乎,身上软绵绵,一会儿就进了梦乡。
仪狄见自己的孝敬没有落空,满心高兴地回到家,等着明天的夸奖和赏赐。谁知第二天一大早,大禹就派人把仪狄传进宫里,铁青着脸,劈头就是一句:“以后你不许再造这东西了!”仪狄吃了一惊,不知是怎么回事,大禹又道:“这酒越好喝,越招引人多喝,喝了之后就让人昏天黑地的百事不知了。要是喝上了瘾,还不把正经事都耽误了!这种害人的东西我要是不赶快禁止,早晚会有人要因此亡国的!”
大禹果然不愧为大禹,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治国的责任,不肯让过分的享乐影响自己的政事。据说,从此大禹就疏远了仪狄。
大禹即位不久,就召集各部落首领到涂山(在今安徽省怀远县)举行大会。这一来可以显示自己做天子的威风,确立凌驾于各部落首领之上的权力;二来也是对南方尚未臣服部落的一种示威,所以大禹这次更是格外讲究排场。他穿上丝织的袍子,袍子上画着日月星辰、江海山岳和鸟兽百虫,头上戴了垂着珍珠美玉的冠冕,再加上满面威严,真有些像天帝降临到人间。各国的国君要进入会场了,这时钟鼓齐鸣,丝竹盈耳,乐队奏起了大夏乐。大禹的臣子和卫队都肃穆庄严地侍立两旁,各色旗帜哗啦啦随风飘舞。各部落的首领哪里见过这种场面?心里早矮了半截。会场是就着山坡开辟的,大禹自然坐在最高处,各部落首领毕恭毕敬地朝见完毕,才在两旁入座。
大禹早在治水的时候就踏遍了天下,很熟悉四方的山川土地、物产人情,就把天下划分成九个州,叫作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这时禹便根据各州的不同情况,规定了各州每年应上贡的土产和应交纳的田赋。田赋按多少分成九等,土产则因地制宜,有的贡漆、丝,有的贡皮革,有的贡海货,有的贡金银,这些东西都要按时送到夏都,当然归大禹来支配使用。这种事情在以前可从来没有过。
这时,人们掌握了初步的冶铜技术。九州各部都带来这种宝贵金属,把它当礼品贡献给大禹。大禹气派真大,也真有心路,就用这些铜铸造了九只大鼎,每只鼎都铸上各州的珍禽异兽、山神水怪。他把这九只大鼎当成镇国之宝摆在朝廷上,象征着他是天下九州的主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各部落首领间的平等关系这时已经被破坏,各部落内部首领与百姓就更谈不上平等了。部落首领成了真正的一国之主,社会的发展,也使大禹成了万王之王。经过漫长的历程,原始社会终于逐步演变成阶级社会了。
又过了几年,禹为了进一步巩固对万国的控制,又在苗山(今浙江省绍兴)召集大会。这一次大会的肃穆庄严、华贵铺张自然要胜过涂山大会。天下万国的君主们都带着随从,盛载着宝货贡品,一队队如期赶到。大禹高踞首座,俯视着服饰各异的万方诸侯,以及陈列在座前的八方贡献的珍宝,更觉得需要摆出天帝般的威风来。
这时又偏巧有一个让他大显威风的机会。原来就在苗山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部落,叫“防风氏”。这里离中原较远,只是近几年才被拉进华夏联盟中的,所以对大禹有些离心离德。特别是防风氏一向自由自在惯了,现在硬让他顺从一个大禹王,心里着实窝火,偏偏不肯按时赴会。大禹见防风氏来迟了,还大模大样地满不在乎,心里顿时腾起怒火,心想:我要是不使出点儿威风来,不光东南方新归顺的诸侯要背叛我,就是中原的诸侯也要有二心的。于是大禹就下令把防风氏拿下,以延误会期、蔑视天子的罪名,当众处死。各国诸侯见天子如此厉害,个个都心惊胆战,觉得天子的尊严是万万冒犯不得的。当然,他们回国之后也要学学大禹的样儿,对自己的臣民们也要显出些威严来。
大禹命令自己的臣子把各国贡献的珍宝、土产和交纳的租赋都注册登记,总计核验。这可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创举。因为当时的部落太多了,号称“万国”,每国该贡纳什么,贡献多少,都要进行核实,所以这项工作也真麻烦,搞了好些日子。大禹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创举,就把苗山改名为“会稽”,会稽就是会集统计的意思。从此,一盘散沙似的天下万国,开始逐步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走向统一了。
苗山大会之后,万国诸侯陆续回国了,年纪已经很大的禹劳累多少天了,对南方的气候也有些不适应,便生了病,而且越来越沉重。没过多久,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祖先,就在他的事业发展到顶峰的时候,永远闭上了双眼。
大禹也曾遵照尧、舜时的传统,安排过皋陶做自己的继承人。但不久,皋陶就去世了。后来,大禹又选定伯益来接班。早在治理洪水的时候,伯益就是大禹的主要助手。他熟知山林中各种鸟兽的习性,哪一种对人有益,哪一种有害,他都一清二楚。据说,那部记载着天下四方珍禽怪兽的《山海经》,就是伯益帮助大禹编成的。伯益的这些丰富的动物知识,对生活在山林、奋斗在洪水中的人民太有用了。他还教会大家用焚烧丛林的办法驱赶猛兽,挖地掘井以取得甜水。大家都把伯益看成是仅次于大禹的治水英雄。所以,伯益做王位继承人是当之无愧的。
夏启
可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人们早把王位和官职也当成可以私有的东西了。帝舜选用的大臣几乎全是夷人部落的首领,只是为了治平洪水,才起用有治水经验的戎人禹和羌人四岳。不料想,大禹却以惊天动地的伟大功绩,振兴了戎人在华夏各族中的威望和势力,而且自己还当了华夏的领袖。现在社会进步了,人们的私心自然更重了。那时华夏内部各种族之间的隔膜还没有完全消除。伯益是夷人,羌人和戎人就担心伯益继位后对自己不利。而大禹,虽然他同意伯益做继承人,但暗地里却培植儿子启的势力,把和启关系密切的人都安插到重要职位上。
如今大禹死在会稽,伯益见启势力大,就带领拥护自己的一些部落把都城迁到了箕山南麓(在今河南登封)。启当然不甘心让伯益为王,就索性会聚起拥护自己的部落,出兵攻打伯益。伯益猝不及防,被启轻而易举地击败,自己也死在乱军之中了。
启做了国王,选举制为世袭制所代替,中国历史上开始了“家天下”的局面,国家、政权、土地、人民,现在都成了一家一姓的私有物。后人把这一历史事变看作中国从原始社会转变成阶级社会的标记。
对这样一场大变化,当然有不少部落不服气,但他们眼看着夏后(后就是王的意思)启的势力那么大,连声望赫赫的伯益都惹他不起,所以也只好都把气憋在肚子里。而这时偏偏有一个部落不肯忍气吞声,而要和这个变更老传统的启斗一斗,它就是夏后氏的同姓——有扈氏(在今陕西鄠邑区一带)。
这个有扈氏,在启聚兵攻打伯益时拒不派兵,在启登上王位时拒不朝贺,这可是大大伤害了夏后启的尊严。夏后启便把各部落组成六军,亲自统率着前来讨伐。大军会聚在甘之野(在今陕西鄠邑区附近,也有人研究说在河南境内),启举行了誓师大会,声色俱厉地发表演说道:
“我要向大家声明:这个有扈氏不敬天地,不遵王命,是天帝命令我来剿灭他的!我现在替天行道,你们都要服从我的命令,奋力出击,不许懈怠。谁服从我的命令,我要重重地奖赏他,谁要是违抗我的命令,我就要处死统帅,把他的部落都变成奴隶!”(《尚书·甘誓》)
六军听了这番“义正词严”的训诫,谁还敢违抗命令?结果在甘地一战,把有扈氏打得大败。有扈氏被灭了国,全部人民都被当作战利品分给了功臣。这个氏族本来很善于畜牧,从此他们就变成了替人放牛牧马的奴隶。
灭掉了有扈氏,夏后启果然收到杀一儆百的效用,从此再也没有人敢给他惹麻烦了。夏后启见自己的王位稳固了,就学着父亲的样子,在钧台大会诸侯。这时夏朝的都城早已从阳城迁到了阳翟(在今河南禹州市),这钧台就是夏后启在都城郊外建造的一个高台。过去,大禹亲自到涂山、苗山与诸侯相会,还多少保留了过去的这种诸侯集会的形式上的平等,可是,这次钧台大会就成了诸侯千里迢迢跑来朝见国王了。
禹州古钧台
这次大会的排场自然远远超过了苗山大会。启一出生就是大少爷,不光讲究吃喝穿戴,还特别喜欢音乐舞蹈;他在这方面的鉴赏才能,是他辛劳一世的父亲远远比不上的。夏后启坐在高高的钧台正中的尊位上,各国诸侯按照国的大小分成级别列坐两旁,珍贵的铜鼎里盛着整个烹煮的猪羊,黑亮黑亮的漆木脰(一种高脚的盘子)中盛着各种美味佳肴,香喷喷的热雾蒸腾而上,盘旋在钧台上空,弥散到钧台四周,惹得老远的人都流口水。诸侯们都穿上最好的衣服,举起美玉琢的、牛角雕的、青铜铸的各种酒樽向夏后启祝寿。夏后启就命令乐队奏起新编的曲子,让舞女们跳起新排练的舞蹈,一时间香风弥漫,彩袖翻飞,笙歌回绕,把万国来宾看得目瞪口呆,头脑也不禁晕乎乎的了。
大宴之后,夏后启又乘上华丽的钩车,驾着黑鬣的白马,让大旗开路,甲士护从,带着万国诸侯,浩浩荡荡进了都城,让他们瞻仰了一下夏启的巍峨宫殿。
后来,夏后启又在璃台举行了一次规模更大、场面更豪奢的朝见大会。这两次大会倒是让各国诸侯大开了眼界,使他们学习了一些华夏中心的文化,可是也让他们学会了夏启的豪华奢侈的享乐作风。很多诸侯为夏启的豪华奢侈气派所震惊,佩服得五体投地,但也有一些诸侯对夏后启的地位艳羡不止,产生了“取而代之”的野心。
华夏是由很多种族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为了巩固这个联盟,使各部族的关系融洽起来,帝舜和大禹都经常到各地视察,看看当地的风俗,听听百姓的呼声,问问有什么困难或纠纷需要解决。这种巡游视察就叫“巡狩”。夏后启是个精力充沛、一天也不肯闲着的人。两次万国大会开过之后,他觉得有些冷清清的,再召集一次大会吧,趣味也不会太新鲜。于是他便想起帝王的巡狩来:旌旗蔽日,金鼓喧阗,在千百名武士前呼后拥地卫护下巡游天下,所到之处,诸侯们毕恭毕敬地顶礼膜拜,献上珍宝和美女,这该是多么气派呀!
夏后启想起什么就干什么,不久,就带着一大队人马出发了。这一大队人马简直是个活动的王宫:军队卫士、乐工舞女、厨师巧匠、巫卜医祝,浩浩荡荡,总有几千人;马驮,车载,凡是享乐时离不开的东西全都装上了。夏后启舒舒服服地坐在华贵的车子上,乐队不停地奏着美妙的曲子,他自在地观赏着大自然的风光,那份儿惬意劲儿可比关在王宫里强多了。遇上丰林茂草的所在,他的猎兴大发,就叫武士们拉起猎围,恣意地猎取起飞禽走兽。看到哪里的景色迷人,他就扎下帐篷,就地摆起宴席。反正车上载着喝不完的美酒,厨师又总是能奉上可口的佳肴,音乐舞蹈又那么赏心悦目,他常常喝得醉醺醺的才肯罢休。每到一个国家,那里的诸侯自然早提前备好丰盛的礼品,远远地前来迎接大驾。那时夏后启就让卫队摆开威严的阵势,旗甲鲜明,戈矛森列,他自己做出天帝下凡的样子,以显示一下最高统治者的威风。
夏后启巡狩了一天,觉得果然好玩,便接连不断地巡狩起来。这可苦了沿途部落的百姓。那些部落的诸侯们为了接驾,总要对老百姓搜刮一下,牲畜粮食,金银珠宝,都要拿出来供这位天子享用。百姓们的怨气越来越大,对夏后启的统治已经很不满了。可是夏后启才顾不上这些呢,他父亲给天下建立了那么大的功业,谁能不感恩戴德?他自己有天下无敌的强大军队,谁敢不俯首听命?
夏后启平定了有扈氏,觉得自己的“家天下”是稳如磐石了,便更加肆无忌惮地淫乐不休。
夏后启做了几十年天子,把夏王朝搞得危机四伏,自己就归天了。王位的继承权是应属于启的长子太康的,但是太康的几个弟弟早就各自拉拢党羽,盘算着要夺取王位了。这时启刚刚咽气,几位王子就撕破了脸皮,混战起来。夏人各部落分成了几派,每派都想把自己拥护的王子扶上王位,而把其他部落的人变成奴隶。夏后启的嫡系部落分裂了,夏王朝赖以存在的武装力量大大削弱了。最后太康把都城迁到支持他的斟寻氏那里(在今河南嵩山西北的巩义市一带)。斟寻氏是夏人12氏族之一,力量比较强大,太康总算勉强维持住了天子的位子。可是那几位王子也都各自占据了一块地盘。
周囗太康县太康陵
这个太康是个最没出息的浪荡公子。他从未见过祖父大禹创业的艰辛劳苦,只见过父亲启的奢靡无度;而他又没有启的政治才能和手腕,只长了吃喝玩乐的本领。太康每日不是饮宴,就是打猎,国家的事根本就不往心里想。没有多久,国政就乱得一团糟,弄得原来拥护他的部落也有了怨气。
东方的夷人部落自从禹继承了帝舜的王位之后,在华夏联盟中的势力就渐渐削弱,等到启杀死了伯益,就使他们振兴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夏后启所用的大臣都是自己的亲信,夷人自然更加不满,便时刻留意着夺取王位的机会。这时夷人的一个强悍部落“有穷氏”的国君,是个勇猛善战的神箭手。他的祖先就是传说在帝尧时射掉天上九日、为民除害的英雄羿。射掉九日当然是神话,所谓“十日并出”很可能是有10个部落的首领同时称王,而英雄羿就靠他的勇猛征服了这些部落。由于羿有了这样大的功劳,帝喾就赐给他彤弓素矢(红色的弓和系有白丝线的箭),封于穷,允许他征伐有罪的部落,所以这个有穷氏部落在华夏中很有些影响。现在有穷氏的这个国君,由于也像他的祖先那样射技高超;别人赞美他是神羿再世,所以也叫他“后羿”(后也是工的意思)。后羿参加过夏后启举行的钧台、璃台两次大会,对夏王的富贵权势早就垂涎三尺,打着“取而代之”的主意了。起先,后羿还只是在夷人部落中扩大势力,树立党羽,如今发现夏人各部已经与太康离心离德,就决定西进夺取王位。
可笑的是,昏庸的太康游兴正浓,对正在迫近的危险竟然毫无知觉。以前他打猎还只是在洛水这面的原野上,这回他觉得有些不过瘾了,索性拉着队伍渡过了洛水。洛水那边的野兽倒是真多,风景也真优美,太康越玩越高兴,一路走去,早忘记回都城的事了。
太康这一去就是一百来天,后羿看准了这个大好时机,便迅速聚集训练有素的军队,日夜兼程向西方挺进。后羿首先袭取斟寻,占据了太康的老窝,然后派兵守住洛水河岸。太康在围猎场上看着堆积如山的猎物,正得意非凡,忽然接到都城失陷的报告,这才慌了神儿,立刻气急败坏地往回赶。可是等他赶回洛水,才发现对岸早已布满了后羿的军队。太康明白,靠手下这些人马是无法和后羿较量的,没别的办法,只好派使者向后羿说好话,请他让条路自己好回都城。后羿对天子可不客气,他说:“太康一向不理朝政,何必回都城呢?他既然喜好游猎,不如就在河那边住着吧!”
太康听了这个答复,气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过了半晌,才想起到各部落请求援兵。夏人各部本已经四分五裂,太康的几个兄弟对他这个下场正求之不得,这时又都畏惧后羿的强大势力,谁肯出头找死?结果太康盼了好久,一支援军也没有赶到。这一下他可成了有国难归的丧家犬,只好在洛水一带过起流亡生活了。说起来也怪,过去太康一天也不愿意在都城中住,恨不得成年累月地四处游逛。现在他倒是用不着回都城了,可是游猎的兴致再也提不起来了。他整天愁眉不展,唉声叹气,过了几年,就在忧郁中死在了异乡。
后羿既然占据了夏的国都,也就不客气地以天子自居,把朝政全揽到自己的手中。
太康死了,他的弟弟仲康就继承了王位。其实这个王位,不过是他自己定下的一个虚名。国都还在后羿手里,后羿正以天子的身份号令天下。仲康虽然挂起了“王”的牌号,也不敢回都城去自投虎口。他和他哥哥一样,只能在洛水一带流浪着。
后羿掌握了国政,却不想把国家治理得好一些。他想:我占的是夏人的地盘,就应该毫不怜悯地征调贡赋,让夏人奉养我的军队!只要我的军队强大无敌,就不怕各部落反叛!于是,后羿渐渐地也把朝政抛到一边,整日热心于打猎和饮宴了。
后羿用自己的暴政代替了太康的暴政,而且还加剧了夏人部落和一些夷人部落之间的矛盾,真叫夏人大失所望。仲康在洛水一带了解到这些情况,心中暗暗高兴,就想利用这种矛盾给自己捞些便宜。夷人中有一个羲和氏,它的祖先就是帝尧时期掌管天文历法的羲和,由于这个部落精通历法,从此世代以此为职。羲和氏就凭着这方面的知识,在华夏联盟中有些地位,所以后羿就把它当成自己的重要党羽。但这个羲和氏可不像他们的祖先那样忠于职守。后羿取得大权之后,羲和氏自然占了不少便宜,从此就骄妄起来。他看夏人酿的酒不错,就每日喝得酩酊大醉,天象也顾不得认真观察,历法搞得一团糟。那个时代历法一编错,对农业的影响就太大了,很多部落为此耽搁了农时,减少了收成,结果对羲和氏恨得要命,都要求后羿严惩羲和氏的失职之罪。
后羿只顾着自己饮酒作乐,哪里管人民的疾苦?再加上羲和氏是自己的亲信,就更不肯治他的罪。这样一来,后羿也越发失了人心。仲康看准这是个收拢人心、重振家业的机会,就派遣胤国的国君起兵讨伐羲和氏。仲康为此还以天子的名义向各部落发出通告,历数了羲和氏酗酒失职、搅乱天时的罪状,表示要重整纲纪、严惩不贷。胤侯率领军队很快地讨灭了羲和氏。后羿知道羲和氏罪有应得,也无话可说,白白地让仲康捡了一个树立威信的便宜。
仲康
可是后羿也不肯咽下这口窝囊气:既然仲康想剪除我的羽翼,我也要砍掉你的爪子!他决心找个机会出出这口闷气,而当时很多贵族都开始腐化,这种机会是不难找到的。
却说当时有个很出名的美人,是有仍氏国君的女儿,嫁给了后夔。这后夔就是在帝舜时当乐正的夔的后代。这个美人生着一头漆黑发亮的头发,盘成的发髻如一团墨云,挽在脑后直垂到地面,这一头黑发真是远近知名,所以她出嫁后,别人就称她“玄妻”。玄妻生了个儿子,叫伯封。这伯封长得一点儿也不像他美丽的母亲,又肥又蠢,一身横肉,像头野猪,而那贪婪粗野的性格也和野猪差不多,结果落了个很不雅的绰号,叫“封豕”。伯封一向对后羿不太服气,仲康对他这一点很是满意,又看他勇猛过人,一直想把他当成复国的帮手。后羿当然恼恨极了,再加上早就垂涎于玄妻的美色,一直想把她搞到手,就正好借题发挥,出兵去攻打伯封。伯封仗着蛮勇,根本不把后羿放在眼里,拉起人马就来迎战。可是后羿手下的兵卒都射得一手好箭。两军相对,后羿一挥手,一阵箭雨扫过去,伯封的人马就倒了一片。伯封穿着犀牛皮的厚甲,倒没有受伤。可见势不妙,回头就跑。后羿不想放过他,拉起那张硬弓,奋力一箭,竟然穿透了重甲,把伯封射了个透心凉,登时就丧了命。
后羿率兵攻进伯封的封邑,把全部男女老幼都变成了奴隶,那些由伯封四处搜刮来的粮食财物也一股脑儿装上了大车,城邑房屋一把火烧个精光,后夔这一族从此就断绝了香火。当然,后羿不会忘记那个黑发美人,他早预备下一辆装饰华丽的小车,载上玄妻和珍宝,一直拉回自己的宫里。
后羿灭掉了伯封之国,自然是志得意满。但他还要得寸进尺,把仲康再气一气,因为听说仲康近来又大树党羽,公然任命“昆吾氏”为夏伯了。后羿命人把伯封那一身肥肉割下来剁了个稀烂,蒸了一大盆肉酱,然后派人送到仲康那里,说请他尝尝“野猪肉”。
仲康听说后羿灭了伯封,心中已很恼怒,这时突然收到一大盆肉酱,使者还说这是后羿特来献捷的,不觉一阵痰火攻心,连气带恼,昏了过去。左右侍从赶忙七上八下地抢救,过了半晌,仲康总算苏醒过来。他脸色发青,四肢乱抖,哆哆嗦嗦地说:“后羿这样灭绝天理,我不能再忍耐下去啦!只要我有一口气在,一定要铲除这个残忍的家伙!”
仲康命人把肉酱埋了,可是只要一闭眼,就仿佛看到那盆肉酱又变成了血肉模糊的伯封。从此他一病不起,没过多久就呜呼哀哉了。他临死之前,还切切叮嘱儿子相要报这个大仇。
夏后相虽然年纪不大,但一直随父亲在外漂泊,没有过上几天享受的日子。这样,他一面尝着流亡生活的艰辛,一面经常接受着国仇家恨的熏陶,倒比他的父辈更有志气。他即位之后,认为现在住的离后羿太近,后羿两眼盯着自己,绝对不会让自己的羽毛丰满、爪牙尖利起来。夏后相打定主意到别处发展势力,然后再杀回来。于是他就带着自己的部下,东行到帝丘(在今河南濮阳),把国都定在那里。他为什么要离开夏人的根据地去帝丘呢?原来,早在后羿攻占了斟寻的时候,原先住在那里的斟寻氏受不了后羿的欺凌,就和附近的斟灌氏一起迁到了帝丘。斟灌和斟寻都是夏的同姓,夏后相就想依靠他们振兴夏室。
夏后相很有些政治才能。他迁到帝丘不久,就整顿夏人部落,训练出一支很不错的军队,向淮夷(淮河流域的一支夷人部落)发动进攻。这一仗掳掠了一些奴隶和财物,充实了自己的力量。第二年,夏后相又征讨风夷和黄夷。这几个夷人部落较弱,所以夏后相都轻易得了手。连续几年的征伐,使得一些夷人部落胆战心惊,到了第七年的时候,于夷就主动来表示臣服了。夏后相的战略就是陆续征服东方的夷人部落,挖掉后羿的东方根据地,待到自己力量壮大的时候,就回师西向,从后羿手中夺回政权。
后羿其实是个粗鲁无文之辈,只懂射击,对于治理国家却一窍不通,他手下有一批很能干的人,如武罗、伯因、熊髡等,但后羿不能重视这些人才,没有给以他们重用。
他不重用好人,那些小人可就得势了,这其中有一个人就是寒浞。
寒浞专门喜欢在背后进谗言,惯于使奸计。对待后羿,他采取的战略是,对方喜欢什么他就说什么,古书上说他“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就是这个人,日后坏了后羿的大事。
寒浞看到后羿到了夏宫,得到了那么多好东西,自己的嫉妒心情就油然而生。后羿是个大粗人,要想对他下手易如反掌。一次,后羿喝醉了酒,寒浞感到时机已到,就一刀将后羿杀死了。寒浞篡夺了王位,霸占了后羿的妻子。寒浞将后羿在锅里烧熟了,叫后羿的儿子吃,后羿的儿子不吃,寒浞就杀死了他。
后来,寒浞就娶了后羿的妻子,和后羿的妻子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浇,一个叫豷,长大后皆勇力过人。寒浞这时拥有了一切,别提有多高兴。
但是他所担忧的就是太康的夏后相,这帝相是个十分能干的人,品德高尚,很得人心,寒浞感到夏后相只要还在世,说不定哪天要出事。
由于相迁居帝丘,得到斟灌氏和斟寻氏的帮助,也影响了一些原来忠实于夏王朝的诸侯和方国,他们都对相表示拥护,这就引起了寒浞的恐惧。
寒浞仗恃着自己的奸诈,善于用作伪缺德的手段欺骗人民,而不是对人民真正地施以恩德。为了扩大有穷国的势力,统治天下。把大儿子浇封在过(今山东莱州市北),小儿子豷封在戈(今河南杞县与太康一带)。虽然如此,但对相的存在,总觉得不放心。因为相自从迁到帝丘以后,也在斟灌、斟寻两个诸侯的协助下,尽力地扩充实力,准备消灭寒浞,夺回失去的政权。
寒浞
在禹建国以前,分布在祖国东部地区的是一些古夷人氏族、部落,因各自所处的地方不同,名称也不一样。夏王朝建立以后,都先后臣服于夏。但是自“夏后氏太康失德,夷人始叛”(《后汉书·东夷传》)。也就是太康的所作所为丧失了人心,东夷的各氏族、部落就开始叛夏。有穷国的后羿本来就是东夷中的一个氏族,在夷人中有很大的影响。后羿夺取夏王朝的政权以后,东夷中的一些部落就拥护有穷国。相被逼迁至帝丘,斟灌、斟寻二国又与夷人为邻相处。相在二斟的协助下扩充实力,首先就与夷人发生了矛盾。相传在夏相到帝丘以后的初期,就发生过“征淮夷”和“征风夷及黄夷”的战争。
淮夷是族居在淮河流域一个较大的部落。风夷和黄夷都是族居在现在山东和江苏北部的所谓“九夷”中的两种。这两个都是靠近海边的部落,就其力量来说,当然敌不过斟灌和斟寻的联合军队。由于对风夷和黄夷的战争的胜利,有的夷人又恢复了对夏的臣服,所以又有“后相七年,于夷来宾”的情况。于夷也是九种夷人之一。到了商代,于夷被称为盂方,其族居地在今河南睢县一带。“来宾”就是来向夏相致礼朝贺,表示臣服。
由于相在初期对东夷的征伐取得一些胜利,引起寒浞的恐惧,于是寒浞命他的大儿子浇“率师灭斟灌”。第二年浇又率师伐斟寻氏。斟寻氏虽势孤力薄,但还是和浇“大战于潍”。斟寻氏凭借着潍水之险与浇大战。因浇兵多而勇猛,结果被浇“覆其舟,灭之”。
浇灭了斟灌氏和斟寻氏之后,即挥师直抵帝丘。相因“二斟”被灭,势孤无援,结果被浇杀死。相自迁居帝丘到被杀20多年。此后有穷国的势力又有所壮大,寒浞愈加骄横。但各方诸侯、方国灭寒浞、恢复夏王朝统治的势力也同时在壮大。
虞城少康像文化墙
在后羿逐太康代夏政时,夏王朝中有不少臣僚,服侍后羿为有穷国的臣僚。其中有一个叫伯靡的臣子,见后羿被家众杀了以后,寒浞夺取了有穷国王位,就弃官逃走,逃到一个叫有鬲的诸侯国(今山东德州北),依附于有鬲氏。当相被逼迁于帝丘后,伯靡在有鬲氏的帮助下,也在积蓄力量,准备灭寒浞,恢复夏王朝的统治。
寒浞命浇杀相时,相的妃子后缗已怀孕在身,见相被杀,就从城墙一个洞中逃了出来。后缗是夏王朝诸侯有仍氏之女,所以逃出来后就直奔有仍(今山东济宁)。后缗回到娘家不久便生了个儿子,这个相的遗腹子就是少康。有仍氏因少康是夏后氏之遗孤,对他特别爱护。少康长大后,有仍氏便命他作了牧正,也就是主管畜牧的官。少康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对寒浞和浇满怀仇恨。同时又随时警惕着,怕浇知道他是相之子而加害于他。
因为有仍是一个较小的诸侯,少康在那里作牧正之事,没过多久就被浇得知。派了一个叫椒的人前往有仍寻找少康。椒还没有到有仍,少康得到了消息,就从有仍逃奔到有虞(今河南虞城)。有虞的诸侯叫虞思,是有虞氏之后,世代与夏后氏亲善,得知少康是夏相之子,就热情接纳。命少康作有虞国的庖正,也就是掌管膳食的官,这样安排少康是为了避免浇来杀害。
虞思不但命少康作了庖正,而且还把两个女儿(二姚)嫁给他,又把纶(今河南虞城东)这个地方分给他住。在此地,少康有10里见方(一成)的土地,有500个(一旅)人供其使用。因此,少康广泛施恩布德,团结群众,准备复国,并且暗中收集夏王朝的人,又安抚在夏王朝中作过官的人,还派了自己身边一个叫女艾的人混到过城中去打探情况,派自己的儿子季杼到戈城去诱惑。
就在少康准备灭浇、豷的同时,依附于有鬲的伯靡也在积极地准备行动。所谓“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左传·襄公四年》),就是将斟灌、斟寻二国的残余部队招抚到有鬲,重新武装起来。此二国流散的人,与浇有亡国之仇,不但易于招抚集中,而且还十分勇敢。伯靡得知在有虞的少康是相的遗子,夏后氏之根苗尚存,就以禹之功德来鼓动人们参加灭寒浞的队伍。因此很快就组织了一支很有战斗力的武装。他率领这支队伍一路未受什么阻力就攻入有穷国都穹石,寒浞未及防避就被众军所杀。伯靡又率师直奔有虞迎少康回到夏邑。少康又命伯靡助女艾在过城诛杀了浇,灭了过国。浇一死,在戈的豷也就孤立无援。季杼见时机已到,就乘机杀了豷,灭了戈国。自此建立了约有40年的有穷国也就被灭亡了。
伯靡和夏后氏的贵族们拥少康继位为夏王“复禹之迹,祀夏配天,不失旧物”(《左传·哀公元年》)。各地的诸侯、方伯得知少康回到了夏都,恢复了夏禹的业绩,奉祀夏的祖先和天帝,维护了夏朝原有的统治,又都纷纷带着贡物前来朝贺。
至此被有穷后羿取代约八年,寒浞杀后羿继续约32年,共40年左右的夏王权,经三世三王又得以在全国恢复行使。
少康复位后,为安定民心,先是“复田稷”。稷是管理按时播种五谷之农官。《国语·周语上》载周穆王时祭公谋父说:“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韦昭注:“弃,废也。衰,谓启子太康废稷之官,不复务农。”周族始祖后稷,尧舜时任稷官,助夏禹治水。太康“不恤民事”,废稷官,故少康恢复其官。少康又“使商侯冥治河”,治河即治水。《国语·鲁浯上》有:“冥勤官而水死。”韦昭注:“冥,契后六世孙,根圉之子也,为夏水官,勤于其职而死于水也。”契是商族始祖,尧舜时为掌五教之“司徒”,助夏禹治水。入夏后契子孙封为商侯,故少康使冥治水。自此夏王朝渐兴旺,后世史家遂称“少康中兴”。
少康以后,夏朝又经历了杼、槐、芒、泄、不降几位国君,这几代国君也都是父子相传,他们的才智与能力虽然比不上少康,但也不能算是昏庸无道之辈。
这几位国君在位的时候,国家依然太平安定,社会也就这样稳定地向前发展。
但是,好景不长,到了不降的儿子孔甲的时候,他又重蹈祖先曾走过的覆辙,整天沉迷于酒色之中,而且,孔甲还特别迷信,经常装神弄鬼,结果,也是因为迷信而被吓死了。
自孔甲开始,夏王朝就开始走向没落了。
荒唐昏庸的孔甲死后,又经过了皋、发两代国君,就这样,夏王朝的江山颠颠簸簸,延续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传位到履癸手里,这个履癸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桀。
桀这个人身材高大魁梧,粗野无比,而且力大超群,他能徒手把鹿角折断,赤手与猛虎和雄狮搏斗。同时,桀才智过人,聪明无比,尽管如此,他却没有把他的这种聪明才智用在正途上。他根本不爱学习,一点治国的知识和方法都没有,就是这样一个人当上了夏朝的君王。桀自从当上国君之后,就把夏朝的都城迁到了斟寻这个地方。
桀虽然不会治理国家,却非常喜欢打仗。他觉得打仗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打了胜仗的话,既可以开拓自己的国土,又可以掠夺他国的金银珠宝,多刺激呀!
于是,他就率领士兵四处征战,凭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他占领了很多边远小国的国土,掠夺了很多财物。
夏桀
每次打了胜仗回来,他都要在王宫里大摆酒宴,来庆祝他的胜利。
桀还非常能喝酒,因此,宫廷里夜夜喝酒声、干杯声不断,凡是那些整日能和他泡在一起喝酒的人,都受到了重用。
桀还十分喜欢美女,每年,他都要派大臣到各地去选美女,然后将这些美女带入王宫,供他享用。
许多诸侯大臣都知道他们的大王有好女色的嗜好,为了巴结这位君主,他们也总是送来美女。对于那些送美女进宫的人,桀也总是给予重重的奖赏。就连那些周围弱小的国家,也时常为桀献来美女,为的就是免于遭受桀对他们的武力进攻。
有一次,桀要攻打有施国,年老体衰的有施国君自知本国国小力弱,根本无法抵抗桀的强大军队,但他不愿意抛弃苦心治理了这么多年的国家,于是终日惶恐不安。
后来,有施国中的一个大臣向国王提出一个建议,给桀送一个美女,也可免去一场杀身之祸。有施国君便听从他的话,将国中最漂亮的妺喜献给了桀。
桀见妺喜眼大而有神,唇红而丰盈,简直是天生丽质,心想:真是绝代佳人啊!我到现在都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女人!当即,桀就带领将士们回宫了,攻打有施国的事早已忘到九霄云外了。
桀把妺喜接回王宫,第二天就封妺喜作了王后。他整日与妺喜厮守在一起,对她百般宠爱。
为了与妺喜的花容月貌相配,桀招来国内最优秀的工匠,动用了大批的人力,建了一座巍峨高大的宫殿。
这座宫殿是当时都城内最高的建筑,高耸入云,人们仰头看去,就好像宫殿要倾倒一般。因此,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倾宫。
桀每天都陪妺喜登上高高的倾宫,共同欣赏远处的风光;他还叫宫女在倾宫前的庭院中表演歌舞,以讨妺喜的欢心。可是,没过多久,妺喜就对这一切失去了兴趣。
桀又别出心裁地在倾宫庭院的树林中,建了一个“肉林”,也就是在每棵树上都挂满了肉,同时,又在庭院中挖了一个大大的池子,里面装了满满的一池酒,并将此池称为“酒池”。
接下来的生活就可想而知了。每日桀与妺喜在倾宫上观赏宫女的舞蹈,看累了,玩累了,就会在肉林中尽情地食肉,在酒池中纵情地饮酒。
一天,正当桀和妺喜在倾宫里尽情玩乐的时候,突然鸡鸣狗吠,山摇地动,整个倾宫也随着摇晃起来,难道倾宫真的要倾倒吗?
大地摇晃了好一阵,才平静下来。桀立刻带着妺喜离开了倾宫。
刚一出倾宫,就见诸位大臣跪倒在自己面前,桀很是奇怪。
只听王公大臣们纷纷向他上奏道:
“大王,城中房屋倒塌严重,百姓死伤无数。”
“外面有人传言,说大王修建倾宫,劳民伤财,引起了天帝的震怒,所以才……”
桀实在是听不下去了,大声吼道:“别说了!大地晃动,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只要太阳不掉下来就行。我就像是天上的太阳一样,只要太阳不陨落,我就永远不会灭亡。”
可是,要知道这一场震动,给老百姓带来了无比巨大的灾难。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由于地震,城中的房屋已经大量倒塌,很多人流离失所,无处安身,同时,地震使大量的田地被毁,城中的粮食越来越少,由于饥饿,开始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在有仍大会。这有仍在夏朝的东方,四周都是夷人方国,夏桀选择这个地方大会诸侯,就是想镇服一下东方夷人诸国。那时,诸侯们虽然对桀的荒淫暴虐很不服气,可是惧怕夏桀的武力,谁都没敢不来赴会。
夏桀一看诸侯们还是惧怕自己,就更加趾高气扬起来,便摆着天帝老子的架势,公布了他召集这次大会的目的:增加贡赋。夏桀这几年把国库快折腾光了,老百姓的油水也榨得差不多了,就打起各国的主意,让诸侯们以挖些自己的肉来填他这个无底洞。诸侯们硬被压上这么一个大包袱,心里有苦,嘴上却不敢反对,只有一个有缗氏不肯认账,没等大会开完,就驾起车回国了。
有缗国君这一走,可把夏桀惹得七窍生烟。他马上草草结束了大会,号令诸侯调集兵力,由他率领着去攻打有缗氏。有缗氏开初以为,只要他带头抵制征派,总会有不少诸侯随着他走,谁知诸侯们都各自打着保全自己的主意,反而随着夏桀来征伐他了。他一个弹丸小国,当然不是夏桀的对手,有缗国君就赶忙在国内搜罗了一大堆金玉宝物,又物色了两名美女,送来请和。这两个美女生得真是花容月貌,皮肤白得和羊脂美玉一般,所以一个叫“琬”,一个叫“琰”。相形之下,夏桀觉得后宫的美人都和粪土一样了。他算计着就凭这两个姑娘,也抵得过有缗一国的财产和人民,这次出兵真是划算,便欣然撤回了人马。
夏桀得了两块“美玉”,那颗“明珠”妺喜就受冷淡了。后来索性把她赶出都城,让她住到洛水边上去。夏桀为了讨琬、琰的喜欢,又在倾宫里盖了一座瑶台。这瑶台全用美石砌成,楼梯、栏杆和台顶则用白玉雕砌,金铜镶嵌。奴隶们没日没夜地琢磨玉石,铸刻金铜,稍不合意,就要鞭抽棍打,甚至割鼻刖足。平民们也比奴隶们强不了多少,征这个,派那个,家中的东西全搜罗光,自己还要放下营生,去干奴隶的活儿。这样一来,天下百姓简直快没有活路了。
有个大臣叫关龙逄的,过去曾多次向夏桀进谏,夏桀总是听也不听。近日来他在城内、郊外常听到百姓们的怨言恨语,觉得连国中的百姓都这样,四方各国不就更怒气冲天了吗?如此下来,夏王朝的末日可就要到啦!他忧心忡忡,为国家的前途食不进、寝不安。有一次,他偶尔到郊外散散闷气,几个农民看见他走来,故意指着天上的烈日骂道:“你这个太阳怎么还不快点灭亡!你要是灭亡了,我们就是跟着一起死也情愿!”
关龙逄一听,知道这是指着太阳骂夏桀,心中大惊,想:“原来百姓们的怒火这样旺!形势比我想象的还要严重得多,看这样子,百姓们就要铤而走险啦!”他想走过去劝慰百姓几句,那几个百姓却只白了他一眼,愤愤地走散了。
关龙逄回到家里,越想越心焦,最后打定主意:“我就是死了,也不能看着夏朝被暴民推翻!今天我要冒死切谏,非把我王说得心回意转不可!”
关龙逄进了倾宫。夏桀正在瑶台上和琬、琰二女寻欢逐乐。关龙逄也顾不得等侍臣们通报,一口气跑上瑶台,趴在夏桀面前就放声大哭。夏桀正玩在兴头上,见这情景,顿时火冒三丈,强忍着怒气,问道:“你哭哭啼啼,败坏我的兴致,还想不想活!”
“大王的国快要亡了,怎么还有玩乐的兴致?老臣忧国忧君,实在不忍心看着大夏江山和大王一起灭亡呀!”关龙逄一面哭泣着,一面把想了好久的话和盘托出,从伏羲、神农,讲到唐尧、虞舜,说着一桩桩古代帝王勤俭爱民的故事。
“你这个老不死的还知道些什么?这些陈词滥调我早听腻了!你干脆让我像有巢氏那样住在鸟巢里,像燧人氏那样吃烤干鱼算了!”
关龙逄又磕着响头,讲着大禹开国创业的艰难,少康复国中兴的不易,哀求夏桀珍惜大夏的基业,不要做败家亡国的罪人。这把夏桀更惹恼了,他怒喝道:“我早就说过:天上的太阳千秋万代不会熄灭,我的江山社稷也要永世长存!我念你老迈昏聩,这次宽容了你,如再饶舌,定斩不赦!”
夏桀喝令卫士把关龙逄赶下瑶台。关龙逄双手攀住栏杆,声嘶力竭地叫道:“现在百姓们都指着太阳骂大王,说如果太阳熄灭,他们宁肯同亡共尽!老臣不忍见大王被百姓推翻,大王如不肯听从臣言,臣就死在这里啦!”
“什么百姓?分明是你编派着诅咒我,恨不得我早死!也罢,让我成全你这个忠臣吧!”说罢,就吩咐卫士把关龙逄处死,然后割下脑袋挂在宫外示众,让大臣们知道:这就是多嘴多舌的下场!
夏桀杀死了直言敢谏的关龙逄,别的大臣果然学乖了,正直的卷起舌头不哼不哈,一心想着升官发财的小人就拿出溜须拍马的本事,一面唱着赞歌,一面出些歪门邪道的主意,哄夏桀高兴。这样一来,夏朝的国势就越发不可收拾了。
尽管如此,桀仍然向人民征收很高的赋税,无数的财富都填进了这个暴君的欲望之口。
就在桀鱼肉百姓,实施暴政之时,在黄河的下游,有一个诸侯国渐渐地发展起来了,这就是商。
当时,商的国君名叫汤,是一个很贤良的人,他以仁义治国,以礼貌待人,百姓认为他是一个很英明的首领,周围的诸侯国也都和商和睦地共处着。
在商汤的领导下,商一日比一日强大,引得各地贤能之士都纷纷投靠于他。
有一日,桀知道商部落的首领居然比自己贤良,而且大部分的诸侯都与他修好,于是,桀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就派人把商汤抓回国都,并将商汤关在了钧台。
商汤的大臣伊尹得知这个消息,想方设法将汤给救了出来。
商汤回国后,继续以仁政治国,积蓄自己的实力,以图将来能够在战场上打败夏桀。
最后,终于时机成熟,汤举起了反夏大旗,决心替天行道,与桀的军队交战于鸣条。
由于人心所向,桀众叛亲离,最终大败,而被软禁在南巢,三年以后,终因郁郁寡欢而去世了。
昏庸无道的桀就这样让夏王朝毁在了自己的手中,夏王朝自启建国,传了17个国王,延续了400多年,从此也就彻底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