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如果您去北京乃至全国都很有名气的协和医院,在路过它的南门时,就会看到旧协和医院古老的门楼及其大门两侧那一对石头卧狮。您也许觉得它们只是一对再普通不过的石狮子,是旧协和医院初建时买来放在那儿的,其实您猜错了,这对石狮子还真不普通,因为它们曾经属于大清王朝的豫亲王多铎。而旧协和医院所在的地方就是昔日大清王朝时的豫王府,即豫亲王多铎的府邸。
据史料记载,当年的豫王府极其宏伟大方,格局讲究,占地面积大,是清朝最大的王府之一。1916年,家道没落的豫亲王后代,为了维持生存,将豫王府卖给了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洛克菲勒在豫王府的基础上修建了协和医学院及附属医院。据说当年拆除豫王府的时候,曾经挖出大量历代豫亲王藏于地下应急用的金银财宝,协和医院也正是用这些金银财宝,购置了当时最先进的医疗设备,成为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型综合医院。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如今我们谈谈它门前的那对石狮子。
大家都知道,北京的王府众多,在这些王府中,几乎个个王府前都会有石狮子,可是细心的人会发现,那些王府前的石狮子都是蹲姿,而独独旧协和医院也就是昔日的豫王府大门两侧那对石狮子是卧姿,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与豫亲王多铎英勇善战的经历有关。
爱新觉罗·多铎,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五个儿子,生母为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与阿济格、多尔衮为同母兄弟,当时人人都称他为十王。
清朝入关后,天下尚不稳,就在摄政王多尔衮正想南下收复明朝余地的时候,收到了来自多铎和英亲王阿济格的好消息,那就是他二人在追杀李自成的途中一路攻下了灵宝、洛阳、绥德、西安。多尔衮听到了这个好消息后,激动万分,马上请顺治皇帝封多铎为江南定国大将军。由此,多铎的英勇善战获得了哥哥多尔衮和顺治皇帝的嘉奖,得到了他们的赏识和信任。
接下来,多铎又屡获战功,带领军队南下攻陷江南残余的明朝之地,多铎在此过程中,将自己的聪明、智慧、勇敢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他带领的军队的猛攻下,一路上的城池望风而降。
多铎在盛京的王府图
多铎攻陷南方、屡获战功的消息不断传到京城,顺治帝为此高兴万分,为了嘉奖这位为大清朝浴血奋战、劳苦功高的将领,特下令允许豫王府门前的那对石狮子建为“卧狮”,寓意就是多铎为大清朝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如今天下已定,他应该安享清福了。
这就是豫王府门前那对“卧狮”的来历,可以说它们承载了昔日主人多铎劳苦功高的人生经历。
在北京,很多人都曾听说过这么一个说法,那就是:“礼王府的房,豫王府的墙”,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礼王府以房多为名,豫王府以院墙高为名。
听了这个说法后,很多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豫王府的院墙为什么要比别的王府高呢?要知道,清朝的等级尊卑制度是非常严格的,按照清朝的定制,所有的王府的具体规格都有详细的规定,如大门面阔多少、有几个正殿几个配殿、花园最多建多大、房顶用什么瓦、瓦是什么颜色等,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在建造的时候,是万万不可超越这个规定范围之外的,否则就有可能惹皇帝生气,招致杀身之祸。既然门面、花园、瓦什么的都有规定,院墙的高低当然也要有限制,绝对不允许私自定高度,想砌多高就砌多高。
可是,豫王府的院墙却比别的王府的高出三尺,而且当时并没有人敢说他违反了清规,应该被论罪,皇帝还允许这种情况存在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介绍原因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豫王府的基本情况。
豫王府,也被称为豫亲王府,位于东城区帅府园东口,也就是今天旧协和医院的位置。该府于顺治年间建造,主人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五个儿子豫亲王多铎。多铎去世后,他的第二个儿子多尼承袭了父亲的封号,改王号为信,所以豫亲王府也被改称为信亲王府。摄政王多尔衮犯事死后,多铎虽比多尔衮早一年去世,但也受牵连,在顺治九年(1652年)的时候被追降为郡王,与此同时,已承袭父亲亲王爵位的多尼也因此被降为信郡王。因此在《乾隆京城全图》上只绘有信郡王府,而没豫亲王府。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高宗追叙多铎的开国之功后,命复豫亲王爵,袭王修龄才由信郡王改号为豫亲王,信郡王府也就被改称为豫亲王府。后来居住在豫亲王府的多铎后人因各种原因家道中落,1915年,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以12.5万美金将豫亲王府全部房产买下,在豫亲王府故址建起了协和医院。豫亲王府的经历可谓复杂、曲折,历尽荣辱。
豫亲王多铎府原址
如今,昔日风光无比的豫王府虽然消失了踪影,但老北京人的口中还会时不时地提及它,一是因为它的府门前的那对独特的卧狮,另一个就是因为它的院墙比其他王府的院墙高三尺。为什么高出三尺来呢?传说是这样的:
豫亲王多铎为大清基业的奠定立下了无数战功,劳苦功高,颇得顺治皇帝的信赖和重视,被封为铁帽子王。而所谓铁帽子王,即其子孙后代辈辈为王,连见了皇帝都不参不拜、不接不送,因此也被人们戏称为懒王。
岁月流逝,豫王府迎来了第四代豫王小小豫王。这个小小豫王平时非常喜欢下棋,而当时的乾隆皇帝也非常喜欢下棋,两个人的棋艺还都很好。因了共同的爱好,乾隆皇帝便非常看重这个小小豫王,得空便到豫王府找他下棋。
一天,乾隆皇帝办完公事,闲来无事,便又来找小小豫王下棋。小小豫王为了两人玩得更有意思,就对乾隆皇帝说:“以前和皇上您下棋,都没设过什么赌注,那样下得没劲儿,这次咱们得论个输赢比个高低。如果是我输了,您就将我家门上的一个门钉给拔掉,您看怎么样?”
乾隆皇帝听了,觉得很有趣,便爽快地点头答应了。
没想到机灵多变的小小豫王还斗胆向乾隆皇帝提了一个附加条件,他说:“为了公平起见,皇上您若是输了,臣斗胆向请您为我加一份俸禄,您看如何?”
没想到乾隆皇帝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这下二人既谈好了条件,接下来便正式开始下棋了。不一会,二人就摆开棋式,走马拨炮,攻防进退,拼力厮杀。乾隆皇帝是个胸有大略的人,这种性格特点也表现在了下棋上,只见他着棋自如,攻防有序,长驱直入。而小小豫王也聪明无比,只见他着法高明,后发制人,稳扎稳打。整个下棋过程中,二人可谓全神贯注、费尽心机、你攻我防、你杀我拼,玩得异常激烈。一个钟头下来,二人终于停战,结果是乾隆皇帝将死了小小豫王。
小小豫王见自己输了,便依照先前谈好的条件,请乾隆皇帝拔掉了自家门前的一个门钉。二人接着拼杀。第二局开局拼杀更烈。只见小小豫王改变了战术,由守变攻,不一会就战胜了乾隆皇帝。
“皇上您这次输了,可别忘记您答应我的事儿,一定要记得给我加一份俸禄啊。”小小豫王赶紧提醒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点头答应后,二人继续拼杀。结果,十盘下来,二人竟相持不下、各有胜负,杀了个五比五平。
乾隆皇帝说道:“这十盘下来,咱们打了个平手,谁也没输,谁也没赢呀!”说完,正要起身离开。
小小豫王却急忙留住了乾隆皇帝,对他说:“皇上您此言有差呀!刚才十盘下来,明明是我输了五盘,应该让您拔我家门上五个门钉。而您输了五盘,您应该给我加五份俸禄啊!”乾隆皇帝听了一愣,转念一想,也是呀!没辙,只好答应了小小豫王。
后来回到皇宫后,乾隆皇帝心里不是个滋味,他开始嘀咕起来:“我们今天明明打了个平手,结果我捞回五个不顶用的门钉,他却被加了五份俸禄,这也太不公平了!摆明了在欺负我这个皇帝!……”
真是越想越生气,乾隆皇帝一气之下,便想下道谕旨,说豫王有欺君之罪。可又仔细一想,小小豫王他终究是个铁帽子王,是不能加罪的。
最后,乾隆皇帝为了出心中的这口气,说:“哼!不能加他的罪,我也不能就这么放了他,得想个法子好好地治治他,挫挫他的锐气!”于是他下旨加高豫王府的院墙三尺,这样就会让大家从视觉上感觉豫王府如囚牢一般,意思就是要囚禁小小豫王终身。
虽然这只是乾隆皇帝的一时之气,可豫王府比别家王府高三尺的院墙竟然长远地传了下来。民间也因此有了“豫王府的院墙高三尺”的说法。
清朝的王府是封建社会等级最高的贵族府邸,是介于四合院与皇宫之间的一种古代建筑形式,分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共4个等级。北京作为驰名中外的古老都城,王府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古代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建筑规制的见证,其建筑及其园林特色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就曾经记载:“京师园林,以各府为胜,如太平湖之旧醇亲王府、三转桥之恭王府、甘水桥北岸之新醇王府,尤以二龙坑之郑王府为最有名。”拥有一两百年历史的众王府,是北京城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令人可惜的是,自清王朝的统治结束后,王的封号没有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王府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败落,被毁坏严重。有的被拆除,有的被分割,有的被改建,其用途也随之转变,众多府邸或被机关占用,或沦为大杂院,或改作寺院,或变作了私人宅院,有的仅剩几块老砖,有的残留几个石墩,有的被众楼包围,有的被改建得面目皆非……保存较好的已经寥寥无几,且这仅有的幸存下来的,有些也已经遭受严重的破坏。这一现状真令人扼腕叹息!
要探寻王府的历史,还要回溯到明朝时期。
在明朝时期,皇帝的儿子一般都要被封为王,例如当年明成祖朱棣就被朱元璋封为燕王,这些王遍及全国各地,但采取的是“分而不建”的制度,即“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明朝的王并不掌握当地的军政权力,在北京城内也没有多少王府,倒是有一些公、侯、伯府,如今的定阜大街就是当年定国公府的所在地,东直门内北小街的永康胡同就是永康侯府的所在地。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今明朝时期的王府已经全部消失,所能找到的都是清朝时期的。那么,北京明朝时期的王府都在哪里呢?据相关专家介绍,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号称“中华第一街”,这条街之所以名气如此大,就是因为它沾了王府的光。远在元大都时,王府井大街还不叫这个名字,而叫作丁字街。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在此地修建了10座王府,才有了王府井大街的名字。这也是北京修建王府之始。而后来这10座王府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消失了,及至清朝时期,只是留下了王府井这个街名。
敬谨亲王府原址
清朝时期,分王的制度依然存在,但取消了将王分封到各地的制度,各位亲王、郡王接受爵位而无“国”可就。按照清朝的规定,皇子在15岁的时候,就要由皇帝钦定爵位,分旗赐第,离开皇宫去独立生活,这就是史书里常说的“分府”。但在众多皇子中,并不是人人都能分得王府的。他们中有的被封为亲王,有的被封为郡王,也有的被封为贝勒、贝子等。只有亲王、郡王的住宅可以称为“王府”,贝勒、贝子、辅国公的住所称为“府”,高级官员的住所只能称“宅”称“第”。尊卑有序,不可逾越。
除此之外,王府的建造形制也有严格的规定,任何人不得随意违反。在王府的建造形制上,东、西路可以自由配置,一般每路各有五至七进院落,在住宅后面或侧面附有花园,有的还有马号和家庙。中路的规制则必须相同,《大清会典》明确规定:亲王府制为正门5间,正殿7间,前夕护以石栏,殿内设屏风和宝座。两侧翼楼各9间,神殿7间,后楼7间,凡正门殿秦均覆盖绿琉璃瓦。正殿脊安吻兽、压脊7种;门钉9纵7横63枚。其余楼房旁庑均用筒瓦;郡王府制为正门5间,正殿、翼楼、后楼各5间,正殿内不设平座,门钉45枚,压脊5种。
与王府相比,贝勒府和贝子府的定制略低。王府都建在北京城内,其产权属于朝廷,各位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和继承权。如果王的某个儿子承袭了封位,自然可以在王府里继续住下去,若王没有子嗣或是被废黜王爵,王府就要被收回,再由皇帝分给其他王居住。王府存在一府多主的变化。
另外,某王府中一旦出了皇帝,该王府就成为潜龙邸,需改建成宫殿,不能再居住,原王府的主人由内务府另赐新府。在西城区的众多王府中就有2座潜龙邸,即光绪帝的出生地醇亲王府和宣统帝的出生地摄政王府。除这2座潜龙邸之外,北京还有一座潜龙邸,那就是位于东城区的雍和宫。
北京王府承载了许多光辉、亮丽的记忆,记载了明清两朝的历史痕迹。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朝代的更迭,自清王朝灭亡后,各个王府也逐渐走向了衰落,全然不复当年的繁花似锦。
21世纪的今天,走过了近两百年历史岁月的北京王府们,都怎么样了呢?
恭亲王府。恭亲王府共有两处,一处位于铁狮子胡同,另一处在前海西街17号,后者是目前王府中规模最大,保护最好的一座王府。我们目前经常提及的是第二处,即位于前海西街的那处,是清道光皇帝第六个儿子奕的府邸。1982年由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王府花园已经对游人开放,成为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北京王府。
雍亲王府。雍亲王府也就是现在的著名景点雍和宫,为清雍正皇帝登基前封王后的府邸,于雍正三年(1725年)被降旨改为行宫,于乾隆九年(1744年)改建为寺庙。如今的雍和宫基本上保留了雍亲王府的原貌,成为广受欢迎的旅游、膜拜景点。
礼王府。礼亲王府始王为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二个儿子。所在地在明朝是崇祯皇帝外戚周奎宅,后为代善所有。位于西城区西安门黄城根南街路西,南起大酱房胡同,北至颁赏胡同,规模雄伟,占地宽广,重门叠户,院落深邃。1927年,礼王的后人将王府前半部租给华北大学院,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如今其中路建筑大多被保存了下来,然而其余的建筑经历了几番改建,已经面目全非。但总体上说,它仍然属于保存较好的王府,1984年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克勤郡王府。克勤郡王是礼亲王代善的长子,克勤郡王是死后追封的,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克勤郡王府位于西城区新文化街西口路北,建于顺治年间。民国后被卖给了一位叫熊希龄的人而成为私人住宅。如今的克勤郡王府在经过一番大修后,基本保持了清代王府建筑的原汁原味。
肃亲王府。肃亲王为豪格,清太宗皇太极的的长子,是清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肃亲王府位于东城区正义路东侧,建于清顺治年间,历代袭王俱以此为邸,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沦为日本使馆,当时只剩下了断壁残垣,如今被改建为北京市政府。
回望北京王府复杂、多变的前世今生,我们从中读到的,既有历史的跌宕起伏,又有人生的起起落落。
大家都知道,北京城里王府众多,老北京人都喜欢说:“北京城缺什么都不缺王府,你去城中心走走,走到哪儿只要稍微一打听,不多远的地方就有一处王府的遗址。”这么说当然有点夸张的成分,但也足见王府数量的众多。
不禁有人要问,都说北京王府多,那到底有多少啊?有没有一个准数啊?
在清代,王府大都集中在内城。根据史料记载,在清乾隆年间,京城共有30座王府,其中有19座亲王府、11座郡王府。到了清嘉庆年间,京城的王府总数已经增加到42座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原因,如那些“铁帽子王”得王府可以世代相袭,某些王府易主进行重新分封,某些皇子没有被封为亲王、郡王等,各个历史时期,京城王府的数量也会不断变化。及至清朝末期,京城有50余座王府。
清朝的统治结束后,很快,京城里的王府便衰落了。有的甚至随着主人的消失而易主。今天看来,昔日的王府已经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有了根本的改变。它们可谓几经周折,历尽沧桑和磨难。其中,较好地保存到今天的已经为数不多。
据调查,截止到目前为止,北京城尚存得王府数目为22座,如果去掉一座公主府、二座贝勒府,则只剩下了19座王府。其中有15座亲王府,4座郡王府。
目前的王府中,保存的程度也比较不一,有的保存得相对好一些,有的毁坏严重,更甚者,已经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在这19座王府中,有8座王府相对来说,保存尚好,它们是恭亲王府、醇亲王府、老醇亲王府、孚郡王府、雍亲王府、礼亲王府、庆亲王府、淳亲王府。这些8座王府大都有比较完整的府墙及府门、正殿、配殿等主要建筑,基本保持了昔日的整体面貌。保存得差一些的有7座,它们分别是克勤郡王府、宁郡王府、惠亲王府、郑亲王府、和亲王府、敬谨亲王府、循郡王府,这些王府有的只剩下了府门,有的只剩下了正殿,有的只剩下了一些其他建筑,已经不完整了。而保存的最差的有4座,它们是仪亲王府、定亲王府、恒亲王府、老睿亲王府。这些王府如今只剩下来一些断壁残垣,已经面目全非,令人惋惜不已。
在风景秀丽的北京什刹海的西南角,有一条静谧悠长、绿柳荫荫的街巷。在这条街巷之中,坐落着一座王府,它就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王府,其前身原为清代乾隆朝权臣和珅的宅第和嘉庆皇帝的弟弟永璘的府邸,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代表着中国的王府文化,堪称“什刹海的明珠”。它就是恭王府。
恭王府,又被称为恭亲王府,位于前海西街,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在恭王府的前半部分,是一片雄伟壮丽的府邸,在其后半部分,是一片幽深秀丽的古典园林,总占地面积将近6万平方米。其府邸建筑布局规整、工艺精良、楼阁交错,仅次于皇家宫殿紫禁城,充分体现了皇室辉煌富贵的风范和民间清致素雅的风韵;府后的萃锦园则衔水环山,古树参天,富丽天然,实为中国园林建筑的典范。这样一个美丽、典雅、富丽堂皇的庭院,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历史风云呢?
据史料记载,恭王府的原址是一块风水宝地,在元明两朝时,曾建有一座寺院,该寺规模宏大、香火旺盛,就连皇帝也常来此礼佛上香。后该寺院逐渐没落,在明朝时期沦为朝廷的供应厂,在清朝时期,成为私人的院落。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和珅开始在这东依前海,背靠后海的位置修建他的豪华宅第,时称“和第”。和珅是乾隆帝的宠臣,乾隆晚期的宰辅、大学士,又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贪官,在清史中十分惹人注目,有关他的传说也因此多不胜数。特别是他的儿子丰绅殷德,后来娶了乾隆帝的小女儿固伦和孝公主为妻,使这座豪宅一时成为了实际上的公主府……
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死后,嘉庆帝革了和珅的职,抄了他的家,并将他赐死。嘉庆从和珅家抄的财产约值白银两千万两,相当于清政府半年的财政收入,所以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和珅被赐死后,嘉庆帝便将这座豪宅的西半部赐给他的弟弟庆郡王永璘。之所以只给他一半,是因为当时乾隆帝的十公主及其额驸丰绅殷德还住在那里。
就这样,和珅的这座豪华宅第被一分为二,西部为庆郡王府,东部为公主府,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道光三年(1823年)才结束,当时十公主去世,整座府邸便全部归到庆郡王名下,然而当时的庆郡王已经死去三年了。
提及庆郡王,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但如果说起他的孙子,也就是那位和李鸿章一起同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的庆亲王奕劻,恐怕很少人说不知道了。奕劻和恭王府的第一任主人和珅一样,也是一名大贪官,但与清朝末期那些懦庸无能的王公贝勒相比,他总还算一个能担责的人。因此从同治朝起,奕劻就颇受慈禧太后的恩宠,也因了这层关系,在慈禧太后将府邸改赐恭亲王奕之前,他一直以辅国将军的身份在这里住着。
同治年间,由于恭亲王奕协同慈禧发动政变有功,慈禧太后便将此宅赠予他,而成为恭亲王府,其名沿用至今。第三代主人恭亲王奕,身兼议政王、军机领班大臣等要职,重权在握,显赫一时,在他占有这里期间,曾大筑邸园,同时也对府邸部分进行了修缮与改建。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恭王府的建筑规模和格局,就是在那个时候最后形成的。
恭亲王府一角
辛亥革命后,随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按照民国政府优待清室条例的规定,王府成了府主人的私产,开始逐渐走向没落。后因政局动荡,生计艰危,末世王孙们纷纷卖掉府第,以图生存。恭王府也不例外,它也和其他王府一样,没能逃脱可悲的蜕变与分割。在民国时期的初期,这座承载着繁华、富贵的豪华王府被恭亲王的孙子溥伟以40万块大洋卖给教会,后由辅仁大学用108根金条赎回,改建成女子学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恭王府又历经沧桑,被几次更改用途,曾经被公安部宿舍、风机厂、音乐学院等多家单位使用过。由于得不到真正的重视,在使用过程中又没有得到合理性使用,再加上地震等地质灾害的破坏,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晚期,恭王府花园的部分游廊和府邸东路南部一进院落的正房及东西厢房先后倒塌,其他建筑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但庆幸的是,王府的总体格局没有被破坏,尚保存完整。
如今的恭王府,已经成为京城的一个重要的景点,每天都有很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来感受这座昔日豪华的私人庭院所带给人的震撼。
回望恭王府的历史,可谓久远。对这座恭亲王府,我国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曾经这样评价说:“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足见恭亲王府所承载的历史是多么厚重。
提起恭王府,老北京人总喜欢说一句话,那就是:“到故宫要沾沾王气,到长城要沾沾霸气,到恭王府就一定要沾沾福气。”这是什么意思呢?
恭王府与“福气”有什么渊源呢?原来一切源于在恭王府里有一块清康熙帝御笔亲题的“天下第一福”福字碑。
这座福字碑藏在花园的一座用糯米浆砌筑成的假山内,在该假山下有一幽静的“洞天”,称秘云洞,洞的正中正是福字碑的所在,碑高1米左右,长80厘米左右,贯穿整座假山。
康熙帝一生酷爱书法,但很少题字,以至于有“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说法。在今天的北京城内,除公文外,经考证的康熙题字只有3个,除了高悬于故宫交泰殿的“无为”二字,再就是恭王府石碑上的福字。所以说,恭王府实乃名副其实的“万福”之地。
其实,这个“天下第一福”福字碑还有一个不凡的来历。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的祖母孝庄皇太后将要过60大寿,不料却重病缠身,久治不愈。宫内太医用遍了良方名药,也未见起色。这可愁坏了康熙帝,他为此寝食不安,整日苦思良策,可什么法子也没想出来。就在这时有大臣献策,说可以试试史书上记载的请福延寿的方法。康熙帝也没有别的办法,便准备试试这个方法,为祖母请福延寿。在沐浴斋戒三日之后,他凝神运气,秉持一颗最虔诚的心,倾注其智慧和功力于笔端,一气呵成写下一个大大的“福”字,并加盖上“康熙御笔之宝”的印玺。
将这个“福”字精心裱糊后,康熙帝马上将其送给了孝庄皇太后。孝庄见了欣喜万分,也不知这请福延寿的方法真奏效,还是孝庄因心情好而病愈,久病的她竟然百病全消,心情舒畅、健健康康地过了个60大寿。
自此这件事便在宫中传开了,大家都说皇太后病好全仰赖康熙帝“请福延寿”的功劳。奇怪的是,从此以后,康熙帝无论如何都再也写不出那种气势浩荡、气韵流畅的“福”字了。
天下第一福
康熙帝御笔的这个“福”字,蕴含着无穷的奥妙和无限的祝福。从写法上看,暗合了“子、才、田、福、寿”的字形。右半的上部像一“多”字,因此,取意“多子”、“多才”、“多田”、“多福”、“多寿”,是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五福合一的福字,另外,其中的“田”字尚未封口,因此有“鸿福无边、无边之福”的意思;从形体上看,不同于民间书写的饱满方正,而是瘦长狭窄,这又瘦又长的“福”字,听起来是谐音“又寿又长”的长寿之福了,故民间称之为“长瘦(寿)福”;福字右半部正好是王羲之《兰亭序》中“寿”字的写法,是现存历代墨宝中唯一把福、寿写在一起的福字,被民间称为“福中有寿,福寿双全”。因此,这个“福”字实是汲天地之灵气,纳万物之精华的实至名归的“天下第一福”。
后来,康熙帝命人将这个“福”字刻在石碑上,放在紫禁城中,成为大清国宝。可是,福字碑传到乾隆时期,竟然神秘失踪了。关于这块御福石碑的去向,犹如一个巨大的谜团,困扰数位帝王达百余年之久。
据说,这块福字碑易地的背后之手正是和珅,可至于它是怎么来到恭王府的,至今仍是一桩悬案。
福字碑在和珅家被发现时,就藏身在滴翠岩下的秘云洞,这里是恭王府花园的龙脉所在。据说当年嘉庆帝查抄和珅府时,想把这个福字碑移到皇宫,但是由于和珅设计巧妙,动福就动龙脉,这是皇帝最忌讳的,大怒之下,下令将假山封死,从此,康熙帝墨宝福字在所有的史书中消失了。
直到1962年,工作人员仔细查找并掘开被封堵两百多年的秘云洞,发现了福字碑,使福字碑得以重见天日。后经过文物部门的考证,“康熙御笔之宝”印已成为当今世上所留的唯一一个完整的康熙大印印章。
如今,作为恭王府“镇园之宝”的福字碑已经名扬四海,有无数的海内外游客争相来恭王府一睹其芳容。
在我国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里,曾经对大观园进行了形象、着重的描写,大观园是里主人公常住的地方之一。后来,根据书中的描写,人们在北京的西南角建起了一座园林,取名为大观园。如今该园林已经成为京城一个著名的景点,每天游人如织。
由于恭王府里有着《红楼梦》中所描绘的某些景物,因此有人据此推断说,恭王府花园正是大观园的原型。到底是不是呢?
针对这个论断,学界一直有着激烈的争论。我国著名的红学家周汝昌在其《恭王府是真正的大观园》一文中说:“雍、乾之时,世人缄口不敢言,但寻访红楼遗址的文化活动并未停止,直到道、咸年间,安徽的诗人进京,还不忘到内城去觅求埋香塚的故址。他的记载,说那有故王公府一二处,左有激湍(响闸),右有清流(御河),后有佛寺——全北京只有今之恭王府所在地完完全全地符合那种地理地貌特点,一丝不差。”周汝昌认为,恭王府花园正是大观园的原型。为此他还特著《芳园筑向帝城西——恭王府与<红楼梦>》一书,其间进行了大量的考证。
清人所绘大观园图
支持恭王府花园是大观园这一论断的人认为:恭王府主要分为宅邸和花园两部分,宅邸又分为中、西、东三路,在西路主要的院落是“天香庭院”,而“天香庭院”正是曹雪芹笔下大观园中的“怡红院”,在该院内还有两层彩绘长楼,并有两棵清代的西府海棠,这两棵海棠是怡红院中“怡红快绿”的一蕉一棠;贾琏在偷偷地娶回尤二姐后,把她安顿在大观园后门不远处的一条花枝巷里面被叫作“9号”的地方,对此专门有人去做了调查,发现恭王府后边有一个死胡同,该死胡同就只有9个门,所以据此推断“9号”即恭王府后边的死胡同……
至于恭王府花园是不是大观园的原型呢?也有人持相反的意见。这些反驳者认为,恭王府的历届主人都是在曹雪芹以后出生的人物。尤其是恭王府花园形成今天这样的规模,主要是在成为恭王府时规划兴建的。在第一任主人和珅居住时,只有府邸而没有后边的花园。
如今,恭王府花园到底是不是大观园的原型,还处于争议之中,成为一个谜。
至于曹雪芹在创作大观园的场景时,有没有什么借鉴物呢?很多人都持肯定的观点,只是所提出的借鉴物不同。有的认为借鉴的是乾隆年间江南文人袁枚家的“随园”,这个“随园”到底是什么样子,不得而知;有的认为借鉴的是曹家在南方江宁织造府的花园“楝亭”,关于“楝亭”,其状貌也不得而知,但是,曹雪芹只是少年时期在江宁住过,后来在曹雪芹13岁的时候,他随全家进了京。而《红楼梦》则是在他的晚年创作的,有人据此否认“楝亭”是原型这个观点。
其实,最主流的观点应该是大观园是曹雪芹的原创。如果真要说他在创作的过程中借鉴了什么景物的话,那就是参考了我国造园艺术的几千年精华。因为明清时代,我国的造园艺术已经非常高超了。明代时,京郊就出现了一些名园如清华园、勺园等;清乾隆时期,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已达到顶峰时期,皇家有畅春园、圆明园等,王公大臣的名园有礼王府花园、索家花园等,南方的苏杭、南京等地更是名园遍布,如拙政园、寄畅园等。曹雪芹正是在创作的过程中,将皇家和私家园林的优势、将北方和南方的特点结合到一起来创作的。所以说,大观园乃是他的独创。
去过恭王府游玩的游客都会说,恭王府漂亮、高贵、好景观众多。在这众多的好景观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三绝”和“一宝”,它们深受广大游客的欢迎和喜爱。具体是哪三绝、那一宝呢?
其“三绝”中的第一绝便是西洋门。西洋门处于恭王府花园的中轴线上,是花园的正门,汉白玉雕刻而成,是国内最大的汉白玉整雕门,进入恭王府花园参观,要先经过这道门。这道门并非清时和珅建园子时就有的,而是建造于恭王府改造时期。整道门颇具西洋味道又不失中国特色,拥有中西合璧的风韵,据说,这种门当时在整个北京城仅有三个,如今只有这道门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也因为它的稀有,而成为恭王府的一处“绝妙之笔”。在西洋门的门额上外刻有“静含太古”四个字,内刻“秀挹恒春”四字,意指享太古之幽静,拥满园之春色,体现了深邃浑厚的意境,蕴含着道家的思想理念,园中有亭台楼阁、雕梁画栋、荷塘水榭、奇花异草,美丽宛若人间仙境。
恭王府戏台
经过垂花门过牡丹院,就到了恭王府的第二绝所在——大戏楼。大戏楼建于同治年间,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全封闭式大戏楼。它位于邀月台的东部,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可以容纳200余人,虽没任何音响设备,却能从各个角度上听清台上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据说,该戏楼是清朝南方的某位官员为讨得恭亲王的欢心,特请南方的能工巧匠精心建造的。整个大戏楼是纯木结构,采用的是一种聚音的木料,屋顶是三卷勾连搭式,再加上内部结构独特,使得声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戏台的棚顶高悬着二十盏大红宫灯,地面则是二十张井然有序的八仙桌和太师椅。厅内南边是高约一米的戏台,戏台上方高悬着“赏心乐事”的金字黑匾。令人感到非常诧异的是,大堂上方绘满了倒垂的藤萝。原来,当时这种大堂似的戏楼在北方还很少有,连慈禧太后那有名的大戏楼得坐在院子里看戏。恭亲王担心逾制获罪,便在屋顶画满藤萝,意思是表明这是藤萝架而非大堂,足见其对这座大戏楼的上心和重视。据说当年除了外请戏班子来演出外,王府的主人和仆人经常在这里同台演戏,自娱自乐,而且王府中的红白喜事也都是在这里举办,用处颇多。
那么第三绝呢?这个景点的名气非常大,很多人都知道,它就是清康熙帝御笔亲题的“天下第一福”福字碑。关于这个福字碑,前文已经做了专门的介绍。和珅住在恭王府的时候,就对这块碑特别在意,经常藏着掖着,敬若神明。该碑本是紫禁城的镇城之宝,康熙帝为庆祝祖母孝庄皇太后的六十大寿而创作的,上面还印有玉玺。另外“福”字也非常独特,深藏含义。这座碑本来安置在紫禁城中,不知和珅耍了什么手段将它弄到了自己的府中,既然是“偷来”的,他当然不敢放在明面上了,只能将其藏于邀月台下的滴翠岩中,而且放置石碑的地方恰为整座宅院的中心。由此可以看出和珅对这块碑的看重。
以上三个景致便是恭王府中的“三绝”,每天慕名前往欣赏的游客众多,既为祈福,也为缅怀。
关于恭王府中的那一宝,说的便是那满园“福”字。老北京人都爱说,整座恭王府那福气就没散过,除了因为那座赫赫有名的“福字碑”外,还是因为府内各处藏着多达一万多个“福”字,可谓处处被“福”笼罩。据说王府第一位主人和珅在设计这园子的时候,共设计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只蝙蝠,取谐音“福”,藏于各个角落如蝠池、蝠厅、长廊雕版,还有以邀月台为身子的整体蝠形建筑造型。为什么取“九千九百九十九”这个数呢?原来,和珅的本意是求一万个“福”,而那第一万个“福”便是前面提及的福字碑。看来,和珅对“福”真是情有独钟啊!
所谓“铁帽子王”,是清朝“世袭罔替”的王爵的俗称,表明其身份的高贵和地位的牢固。大清朝近300年的历史中,获此殊荣的只有12位,其中有8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另外4位则是中后期在政治斗争中得到皇帝重用而受封的。
在清朝,宗室爵位共十二等,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其中只有和硕亲王和多罗郡王的府邸可以称为王府,贝勒以下只能称为府。整个北京城内共建有几十座王府,外城没有王府。
另外,清朝的封爵制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世降一等”,另一种是“世袭罔替”。所谓“世降一等”,是指儿子的爵位要比父亲的低一等,例如,如果父亲是亲王,则儿子就袭封郡王,孙子则袭封贝勒。所谓“世袭罔替”,是指始王无论是亲王还是郡王,其后代总有一人袭封始王最初被封的爵位。如果袭爵人犯了罪,其爵位仍可由家族其他人员袭封。这种“世袭罔替”制度下产生的王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铁帽子王”。
在清朝的初期,铁帽子王共有八位,是皇帝按照其功劳分封的。这八位王爷均是大清朝“从马上得天下”的开国元勋,个个能征善战、勇略过人,为清王朝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八位中有六位是和硕亲王和两位多罗郡王。
六位和硕亲王分别是:努尔哈赤次子和硕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和硕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第六子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皇太极长子和硕肃亲王豪格、皇太极第五子和硕承泽亲王(后改为和硕庄亲王)硕塞。
两位多罗郡王分别是:努尔哈赤次子代善长子多罗克勤郡王岳托、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第三子萨哈璘次子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在清朝的中后期,又恩封了四位铁帽子王,它们分别是康熙帝第十三子和硕怡亲王胤祥、道光帝第六子和硕恭亲王奕,道光帝第七子和硕醇亲王奕、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第六子绵性长子和硕庆亲王奕劻。至此,清朝的“铁帽子王”增至十二位。
怡亲王府
虽然清朝对王府的规制有着严格的要求,但“铁帽子王”的地位非常尊贵,其府邸比其他王府都要气派、豪华。铁帽子王府相互间规制差不多,都建有五开间宫门,在宫门外有一院落,该院落非常宽敞,院落两边还各有一个供下人出入的门,被称为阿斯门。在府门外,还有灯柱、栓马栓和红漆辖哈木一对。王府中轴线上的建筑,要严格按照规定建造,正殿是整个王府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正殿为绿琉璃瓦,殿前有石栏杆环绕。这里是王府举行各种庆典的场所。正殿后建有一个二层殿,二层殿的后面是神殿。神殿分两部分,西边部分是满族萨满教祭祀的场所,东边部分是王爷结婚的洞房,在举行完婚礼后,王爷必须要在此处居住满一个月才能迁至跨院。
一般情况下,在铁帽子王府的侧院都会建一座花园,花园建得非常美丽、典雅,郑王府的花园甚至还建有瀑布。然后,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朝代的更迭,绝大多数王府中的花园到今天已经消失了,只有恭亲王花园和醇亲王花园(宋庆龄故居)目前保存得还算完好。
在老北京城里,权威显赫的人,除了皇帝就是王爷,最好的建筑,除了皇帝住的紫禁城就属王爷们的府邸了。在偌大的北京城里,王府有很多,最有气势、规制最高的当属享有世袭特权的八个“铁帽子王”的王府。
而在这八个铁帽子王中,为首的当属礼亲王代善,其王府礼王府(也叫礼亲王府)的豪华和气势在铁帽子王府中数一数二。
礼王府的始王是代善,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代善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封和硕礼亲王,为清开国元勋,不仅跟随清太祖征战多有战功,在支持其弟太宗皇太极、侄世祖福临即位及安定政局等大事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康亲王杰书的墓碑拓片
礼亲王府的位置多有变化,最早的位置在西四南大街缸瓦市。代善死后,他的第七子满达海袭为巽亲王,《啸亭杂录》记载此时的巽亲王府仍在缸瓦市,次年,满达海卒,其长子常阿岱袭爵。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追论满达海罪,常阿岱降为贝勒。代善所遗亲王爵由祜塞第三子康郡王杰书继袭,仍沿用原封号康亲王,康亲王杰书新建康亲王府。其后,在康熙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扩建之初,康熙帝下旨命天下资助,甚至府中陈设也为官员献纳,所以该王府非常豪华,规格高于其他王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恢复礼亲王的封号,康亲王府也随之改为礼亲王府。嘉庆十二年(1807年),礼亲王府毁于大火,由当时的礼亲王集资于原址重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府邸样貌。
整个礼亲王府呈长方形,规模雄伟,占地宽广,重门叠户,院落深邃。在清代所建的诸多王府中,礼亲王府是京城规模最大的王府,民间素有“礼王府的房,豫王府的墙”的说法,说的就是礼亲王府规模大、房子多。据《乾隆京城全图》记载,礼亲王府共分为中、东、西三路,整个王府共有房屋、廊庑等四百八十余间。其中东路有十二进院落,是王爷及其家人的卧房。西路有十一进院落,其间有花园、阁楼,设计精美。中路是主体建筑,有五重房屋,七进院落,既有府门、宫门、银安殿等,又有两侧翼楼、后殿、两侧配殿,还有启门、神殿前出轩、两侧配殿、遗念殿(后罩楼)、两侧转角配房、后罩房等。
后来,随着清朝统治的结束,礼王府也随之走向没落。1927年,礼亲王的后人为了维持生计,将王府前半部租给了华北文法学院作为校舍,家人仅住王府的后半部。1943年,经一位日本人介绍,礼亲王府被卖给了“满铁”。新中国成立后,被改为民政部办公场所,现为国务院事务管理局使用。现在礼亲王府的中路建筑大多保存完好,东路北部有几个院落尚存,西路大部分建筑已拆除,但仍属于保存较好的王府,1984年公布其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北京众王府的花园中,属郑王府的“惠园”规模最大,属京师所有王府花园中最大最壮观的,园中“引池叠石,饶有幽致”,园后为雏凤楼,楼前有水池,其后为几丈高的瀑布,几百米外就可听到瀑布声音,非常壮观,因此,郑王府素有“北京王府花园之最”之说。
据说,郑王府在明朝时期曾经是姚广孝的府宅,在大清开创后,则成为开国元勋济尔哈朗的府邸。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三弟舒尔哈齐的儿子,于顺治九年(1652年)被加封为郑亲王,是清初著名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郑王府的历史非常久远,在清朝入关之初就已经建造完成。在清朝,王公大臣的宅第营建,均有定制,如基址过高或多盖房屋皆属违法,所有这些王府的“定制”极为详尽。主轴线上的建筑有几重,主要建筑如正门、殿、堂、寝和楼的规模,建筑物上的装饰,如梁栋彩绘、门钉数目、压脊兽种的数目以及正殿内是否设座和屏风都按不同的等级明确区分。《大清会典事例》曾记载郑王府一例逾制:“顺治四年,郑亲王营造王府,殿基逾制,又擅用铜狮、龟、鹤,罚银两千两。”现实中,多数王府往往在许多地方达不到规定标准,就拿逾制的郑王府来说,其大殿、东西配楼、后殿、后罩楼都不足规定标准,只相当于低一级的郡王府标准。而郑亲王济尔哈朗就因建府殿基逾制,又擅用铜狮、龟、鹤,于顺治四年(1647年)遭弹劾后而罢官罚款。
郑王府建造完成后,此后历代袭王对王府均有修缮或扩建,最大的一次是第八代袭王德沛对花园的扩建,并将花园命名为“惠园”。对此,《啸亭杂录》卷六有记载:“邸库中存贮银数万两。王见,诧谓其长史(名义上管理王府的最大的官)曰:‘此祸根也,不可不急消耗之,无贻祸后人也。’因散给其邸中人若干两,余者建造别墅,亭榭轩然。故近日诸王邸中以郑王园亭为最优”。惠园规模巨大、好景众多,成为京城王府中最大最壮观的花园。
发展到后来,郑王府经历了一次易主的过程,后又失而复得于其后嗣。事情是这样的:咸丰十一年(1861年),第十三代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及肃顺等被咸丰皇帝临终前同任命为“顾命八大臣”。后在“辛酉政变”发生后被赐自尽没收家产,王府曾一度成为钟郡王奕诒的府邸。同冶三年(1864年),恢复了郑亲王爵位,但没有发还府邸。直至同治七年(1868年)钟郡王奕诒去世后,王府才被发还,复为郑亲王府。
第一代郑亲王受封的册文
民国后,郑亲王后人先是将王府抵押给西什库教堂,后又租给中国大学为校址,后中国大学使用时改名为“逸仙堂”,如今还在使用着。在新中国成立后,原有的后罩楼和一些附属建筑被拆除了,改建为教育部的办公大楼,西部的花园另建二龙路中学,现为实验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初中部。
如今的郑王府位于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是教育部办公所在地,其正门虽然朱漆剥落,但仍存有深宅大院的气派,但除了正门与后院“逸仙堂”,王府里的建筑已经所剩无几了。如今的办公楼所在地便是有“京城王府花园之最”的郑王府后花园,可是当年的所有美景,包括园中园、厢房、假山已经全部消失了,空留一个美名,表明着郑王府花园曾经无比美丽、无比风光过。
在清朝末期,地位最显赫的王府莫过于醇王府,之所以说它地位显赫,主要是因为醇王府先后出过两个皇帝,即清最后两位皇帝光绪帝和宣统帝。醇王府也因此两度成为“潜龙邸”(意思是这里住过一条“潜藏着的龙”,也就是皇帝),不过最初的醇王府位于北京城西城区太平湖东里,后来才搬到西城区后海现址。
一个王府能出一个皇帝已经非常了不起了,醇王府为何出了两位皇帝,而且还是清朝最后两位皇帝?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了解一下醇王府的前世今生。
醇王府共有两处,一处是南府,一处是北府(清最后两位皇帝光绪帝和宣统帝在此地出生)。
醇王府南府位于西城区太平湖东里,原为荣亲王府。荣亲王是乾隆皇帝的第五个儿子永琪,他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封荣亲王。该府邸在民国时期被改建为民国学院,到20世纪50年代由机关所用,现为中央音乐学院。
醇王府北府位于北京城内西城区后海北沿44号,在康熙年间是清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之父清初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宅第。后纳兰明珠获罪,该府邸被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所有,后和珅被嘉庆帝赐自尽并没收家产,该处府邸被赐给了成亲王,后又被赐予道光帝的第七子醇亲王奕,也就是清光绪帝的生父,该府邸遂被改为醇亲王府,光绪帝便是在此府邸出生。由于奕在搬到西城区后海北沿44号这座府邸之前,原居住在西城区太平湖东里,后世人为了好区分,便将奕原来居住的府邸即西城区太平湖东里称为南府,而将该处府邸称为北府。北府坐北朝南,西部为王府花园,1949年后,进行了整治,是宋庆龄在京的住所(见宋庆龄故居)。
后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奕去世,配享太庙,称“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他的另一个儿子也就是光绪帝的亲兄弟载沣袭醇亲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德宗光绪帝死后,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了皇位,成为大清朝最后一位皇帝。
由此我们说,醇王府出了清朝最后两位皇帝。
光绪生父醇亲王奕墓
在清朝众多的王府中,醇王府北府是其中规模比较大的一座,它坐北朝南,南起后海北沿路北,北抵鼓楼西大街,东起甘水桥胡同,西至后海夹道,布局广阔,建筑宏伟,是北京城保存最完好的王府之一。
醇王府北府风景优美,杨柳依依、湖水清澈,景色似画。纳兰性德就曾在府内南楼前亲手栽植了七株夜合花树,距今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纳兰性德还在自己的作品《禄水亭·宴集》中专门提及这座府邸:“予家像近魁三,天临尺五,墙依绣堞,云影周遭;门俯银塘,烟波滉漾。蛟潭雾尽,晴分太液池光,鹤渚秋清,翠写景山峰色。”从他的描述中,足见醇王府北府的美。
几百年过去了,醇王府承载了光荣也背负了屈辱,伴随着清王朝从开始走向结束。如今的醇王府在经过2003年的大修后,以崭新的面貌示人,安装了很多先进的新系统,如排水系统、消防系统、卫星接收及有线电视系统等,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华丽、壮观。
提起《红楼梦》,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该部长篇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我国的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享有较高的声誉。而提起《红楼梦》则不得不提其作者曹雪芹。
《红楼梦》是曹雪芹倾其一生心血,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奉献的一部罕世之作。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人们对曹雪芹一生奇特的经历,还是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性格豪放、多才多艺、“诗笔有奇气”,他有气骨、孤傲不屈、嫉恶如仇,即便身处最恶劣的环境,也能潜心创作,“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坚持完成了旷世名著《红楼梦》。
其实,说起曹雪芹传奇的人生经历,有一个地方不得不提,那就是古都北京。还在曹雪芹13岁的时候,他就跟随家人迁到了北京。在北京的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据史料记载,广渠门内大街207号院(原蒜市口16号院)、北京植物园内原正白旗村39号、通州张家湾、西单石虎胡同、内务部街11号等都留过他的足迹。
《红楼梦》插图
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知道,除了以上列举的地方外,曹雪芹还非常喜欢去一个地方,而且那个地方还是座王府,是哪一座王府呢?它就是克勤郡王府。
克勤郡王府位于西城区新文化街(原石驸马大街)西口路北,始王是礼亲王代善的长子岳托。岳托自幼就跟随祖父努尔哈赤行军打仗,以骁勇善战和擅长谋略扬名后金,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在天聪和崇德时期都非常有作为,曾率军伐明,获多次重大战役胜利,也曾随阿敏、济尔哈朗伐朝鲜,克定州、义州、汉山、克安州、攻平壤。作为代善的长子,岳托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智勇,同时也为本族繁荣作出了贡献,可惜英年早逝(死于崇德四年即1639年)使其不能有更大作为。克勤郡王是死后追封,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所以克勤郡王府也是一座铁帽子王府。
岳托死后,他的第一个儿子罗洛浑在顺治元年(1644年)被封为衍禧郡王。罗洛浑长子罗科铎在顺治三年(1646年)袭爵,在顺治八年(1651年)改封为平郡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为纪念岳托的功绩,才恢复了克勤郡王号。所以,克勤郡王府的历任主人中,第一代是克勤郡王,第二至三代是衍禧郡王,四至八代是平郡王,乾隆期间第九代改回克勤郡王,自此以后至第十七代皆为克勤郡王。
克勤郡王府建于清朝顺治年间,是清廷封给岳托后人的三处府邸之一,东与罗科铎第三子诺尼的贝勒府相邻。在曹雪芹所处的年代,克勤郡王府因主人名号的更改而被改叫平郡王府。克勤郡王的后代习惯把平郡王府称为“西府”,而把其东边诺尼的贝勒府称为“东府”。曹雪芹和当时的平郡王福彭是亲戚关系,因此曹雪芹定居北京时常在东西二府走动,也因此有红学家认为,这里便是《红楼梦》荣宁二府的原型,并且平郡王福彭便是《红楼梦》里北静王的原型。到底属不属实呢?这个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细究起来,《红楼梦》一书里并没有说荣宁二府和大观园究竟在哪里,因此有“北方说”和“南方说”或者叫“北京说”和“南京说”两种说法,但不知道您注意到没有,书里的王熙凤、尤二姐、晴雯等人物,说出话来都是一口京片子味儿,所以我们不能忽视曹雪芹在北京的这段生活经历给他创作《红楼梦》时产生的影响。但到底平郡王福彭是不是北静王的原型,还真说不准。但历史中的福彭本人在历史上并非碌碌无为之辈,史书记载,他袭爵后,“授右宗正,署都统,十一年,命军机处行走,授定边大将军,率师讨噶尔丹策零”。从中可知他是一位足智多谋、英勇善战之人。
民国初年,克勤郡王府被卖给了以兴办慈善事业而著称的熊希龄,辗转到今日,经复建后焕然一新,是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所在地。如今王府的前部只剩下了东翼楼,但王府外的影壁和王府后部的内门、寝房、后罩尚保存得十分完好。1984年,被公布为北京市重点保护单位。
“贤良寺由怡亲王府改建而成。”听到或看到这句话,很多人都倍感诧异:赫赫有名的怡亲王府为何被改建为一座寺庙了呢?要想弄清这个问题的答案,还要了解一下清康熙帝第十三子允祥的生平历史。
提起允祥,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他可是比较流行的清穿剧中的标准男配角。历史上的他是什么样的呢?据史书记载,怡亲王允祥“诗文翰墨,皆工敏清新”,“精于骑射,发必命中,驰骤如飞”,从小就深受康熙皇帝的宠爱,“从玄烨谒陵,自此出游皆从”,每次康熙谒陵、巡幸都带他前往。在康熙末年的“九龙夺嫡”事件中,他始终站在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的一边,为胤禛的最终继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众多兄弟中,胤禛对允祥的感情最深厚,在他即位后,便封他为和硕怡亲王,并重用他,命他总理户部三库,允祥自此即全力辅佐雍正皇帝治理国家。允祥自始至终都没有辜负雍正的信任和重用,他参与军国大事、处理财政事宜,日理万机,处理了许许多多繁重艰巨的政务,雍正夸他“事朕克殚忠诚”,并于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亲笔挥写“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个大字,命人制成匾额,赐给他,赞誉他“公而忘私,视国如家”。
在允祥死后,雍正还下旨将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以示最大的褒奖。要知道,康熙众多儿子的名字中都带有一个“胤”字,后在雍正即位后,为了避讳,才都将“胤”字改为“允”字。雍正将允祥的“胤”字改回,足见雍正对允祥的感情之深厚!
其实,雍正对允祥深厚情感的表达,还不止这一项恩典。由于允祥生前曾经希望将自己的宅子改建为寺庙。所以雍正在允祥死后,打算实现他的这一夙愿,将他的怡亲王府改建为贤良寺,并另外对第二代怡亲王改赐新宅,即现在的孚郡王府。孚郡王府也被称为怡亲王新府,位于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137号。
贤良寺建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据《乾隆京城全图》描绘,贤良寺东起今校尉胡同,西邻王府井大街,北至金鱼胡同,南起帅府园胡同。中路正门面阔五间,大殿面阔七间,左右配殿面阔七间,后殿面阔五间。
晚清重臣李鸿章就死在贤良寺
后来,贤良寺被换了位置。在乾隆二十年,被移建于冰碴胡同路北,移建后的贤良寺面积虽然有所减少,但从规模上看,依然很大。因它离皇宫没多远,所以外省官吏进京述职大多居住在这座寺庙里,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晚清名臣。更令人意外的是,一代名臣李鸿章竟死在了这里。当时任职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在庚子事变后,便从广州被调回到北京与八国联军议和,就住在贤良寺,不久便死在了这里。
在民国时期,贤良寺开始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广受众游客的欢迎。1935年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还专门记载了贤良寺的美丽,它是这么描述的:“庭中古柏参天,老槐荫地,清凉至甚。”“如夏季吾人苟置身庙中,就荫凉下,盘膝而坐,以茶一瓯,书一卷,祛斯炎氛。倦而抛书一觉,午梦初长,不知炎暑,怡然自得,则不啻又一桃园也……”后来,由于该寺庙比较宽敞,便在其配殿内,设立了一所民众小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初期,在贤良寺内还有很多僧人,后这些僧人被遣散。贤良寺被改建为一所小学。1988年,政府对贤良寺所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拆迁改造工程,贤良寺的大部分建筑都被拆除,如今只剩下寺东边的一个小院子。
在北京城众多的王府中,有一座非常独特,它属于蒙古亲王。这位蒙古亲王到底是谁呢?它的这座王府有什么来历吗?
这座属于蒙古亲王的王府叫作那王府,位于东城区安定门地区,在宝钞胡同内国祥胡同甲2号,是蒙古喀尔喀赛因诺颜部扎萨克和硕亲王那彦图王府。
对此,有清晰的史料记载。《燕都丛考》上说:“超勇亲王府在宝钞胡同。案:王讳策凌,尚纯悫公主,圣祖十女额附也,谥曰‘襄’,配享太庙。按:今其后人那彦图袭爵,府曰那王府。”有这两处记载可知,那王府的第一代亲王是策凌,其封号是“蒙古喀尔喀大扎萨克和硕赛音诺颜亲王”,因有“超勇”赐号,所以该王府又被称为“超勇亲王府”,又因最后一代亲王名叫那彦图,所以,后世人称该王府为“那王府”。
要了解那王府,首先应了解它的主人,尤其是第一任策凌和最后一任主人那彦图。
那王府的第一任主人叫作策凌。策凌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在康熙三十一年跟随祖母来到了北京城,并在此长住下来,后与和硕纯悫公主结婚。在大清朝对外征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而被封为和硕亲王,并赐号“超勇”,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去世。策凌去世后,他的儿子承袭了他的爵位,也立功颇多。但从其孙子辈开始衰落,待到第七代亲王那彦图时,已经衰败不堪。
那彦图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承袭了爵位,由于他是近支王公,皇帝非常重视他,在慈禧太后因八国联军的入侵而西逃时,那彦图就陪在慈禧的身边。后那彦图做了很多违逆历史潮流的事情,如1911年武昌起义后南北议和时,那彦图站在了主战派一边,强力反对共和,并在清帝逊位后做了北洋政府的国会议员,后为袁世凯荒唐的称帝之举出钱出力,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那彦图又喜欢赌博,由于在赌场中输了很多钱,便将那王府抵押给了西什库天主教堂,后该教堂将那王府转手给金城银行、精神病院。
如今,那王府已大部分改建,只有国祥胡同甲2号还保留着当年的风貌。国祥胡同甲2号在胡同东段南侧,街门面北,原为那王府的其中一小部分,现如今为并列两个院落的四合院。1984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提起睿亲王府,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但提起清摄政王多尔衮,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这睿亲王府便是多尔衮的府邸。
大多数王府都只有一处,只有极个别的王府有两处,或者三处,睿亲王府便属于这“极个别”的之一,它有两处,一处东华门大街迤南普渡寺一带,另一处位于外交部街。为什么会有两处呢?原来前者是多尔衮进京后的府邸即睿亲王府旧府,后者则是乾隆年间恢复睿亲王爵位后其后嗣子孙的府邸。
1.睿亲王府旧府
据第九代礼亲王昭琏在《啸亭杂录》中有“睿亲王府在南明宫,今为缎匹库”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睿亲王府旧府地址为东华门外至南池子以东地区,其历史要追溯到明朝时期。明朝时期,睿亲王府原是皇城东苑,是太子居住的地方。清朝入关后,多尔衮将皇城东苑重新利用,修建成了自己的府邸。多尔衮将王府修建得非常豪华,甚至比皇宫还要胜出一筹。后多尔衮死后被削去了爵位,睿亲王府于是衰败下来。
多尔衮府原址
乾隆皇帝登基后,又恢复了多尔衮的睿亲王封号,并将睿亲王府改建成了一座寺庙,名为普渡寺,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还有僧人住在这里。在民国时期,普渡寺逐渐沦为民居大杂院。后来遭到破坏,文物丢失,建筑被毁,大殿被改作仓库。1984年,它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其大殿被东城区南池子小学占用,直到2001年在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整顿下才基本恢复了原貌。需注意的是,如今普渡寺周围的前巷、东巷、西巷等胡同的铭牌都写得“普渡寺”。然而在《宸垣识略》等多部记述北京历史地理的资料中,“渡”字是没有三点水旁的,均写作“普度寺。
2.睿亲王府新府
关于睿亲王府新府的地址,昭琏在《啸亭杂录》中有“新府在石大人胡同”的记载。而这个“石大人胡同”,其实就是今天的外交部街。多尔衮死后,乾隆皇帝恢复了睿亲王爵位,由于原来的睿亲王府已经被改建为普渡寺,所以位于石大人胡同的多尔衮后代的宅邸便成为新的睿亲王府。睿亲王新府规模十分宏大,曾有房五百多间。但在清朝统治即将结束的时候,该王府就已经败落不堪了。民国时期,末代睿王为了维持生计,将王府变卖。后王府被改建为北平著名中学京师私立大同中学。如今,该王府为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清代王府的旧貌已经全然不存在。
北京作为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因汇集了众多深厚的传统文化精华而闪烁着绚丽的光彩。其中,北京传统民居文化极其丰富,最有名的莫过于闻名中外的四合院建筑。
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它是老北京城市建筑的基本元素,《日下旧闻考》中引元人诗云:“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这“百万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说的北京四合院。
为什么叫“四合院”呢?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元代。元代时定都北京,大规模的建城计划便实施了,四合院便随着各种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的兴建而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著的《析津志》记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这里所谓“街通”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胡同,胡同和胡同之间就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那个时候,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地给迁至北京来的官吏们建立宅第,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由此开始大规模地在北京兴建。
后来发展到明清时代,北京四合院虽然经历了各种起起落落,但其基本的结构模式已经形成,并且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更新,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四合院的模式。
北京有众多的四合院,但规模不一,有大有小,但无论规模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只是在中间用一道墙隔开。
总的来说,四合院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其中,小四合与中四合一般是普通老百姓的住宅,而大四合则是府邸、官衙用房。
针对大四合院,京城的老百姓喜欢称呼它们为“大宅门”。这种大宅门的房屋设置有多种形式,有的是5南5北,有的是7南7北,有的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通常为复式结构,即由多个四合院横向纵深相连而成。大四合院的院落非常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面积非常大。而中四合,从房屋设置上来说,通常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其院落主要有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通。小四合院的院落相对少,占地面积不大,通常为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
四合院与其他民居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的结构。四合院的结构非常独特,首先在于它的院子非常宽敞,在院中可以种花养草、饲鸟养鱼,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其次,它的每间房子都很具有私密性,这种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个人空间感,住户将自家的门关起来就自成一片天地了;最为重要的是,四合院住房分间分房、布局非常合理,通常是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房,小姐、女儿住后院,各人之间相互不影响,氛围其乐融融。
正是因为四合院既美观又实用,所以,老北京人往往将四合院作为北方民居的最典型代表形式。
北京四合院
风水理论,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建筑营造活动,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四合院是一种居住建筑形式,蕴含着无比丰富、无比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其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无论是择地还是定位,甚至是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的确定,都严格按照风水理论来进行。对此,某环境理论专家说:“四合院的建立并非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是按宗法礼教要求设计兴建的,并应用了风水理论。”
首先,从风水理论上说,四合院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在古时候被称为“四象”,它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春、夏、秋、冬四季节相对应,即青龙对应东方、春天,白虎对应西方、秋天,朱雀对庆南方、夏天,玄武对应北方、冬天,这四个方位再加上它们的当中,就形成了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与金、木、水、火、土相呼应,东方为木、南方为火,西方为金,北方为水,当中为土。四合院的营建,都严格按照这“五行”来进行规划、实施,在文化上体现了中国阴阳五行的思想。
例如,在四合院的大门口应该放个猴子形状的避马石,因为在整个十二生肖的排位中,马属火,而木结构的房子最怕火,即最怕马,而猴子属水,安置个猴子形状的避马石,就可以避免起火;在四合院里最好种海棠、枣树、石榴树,而不能种植松树、柏树、杨树、桑树,主要是松树、柏树、杨树三种树木是阴宅种的树木,桑树与“丧”同音不吉利,而海棠、枣树和石榴则代表了和谐、安宁,都是吉祥的象征;四合院门前不能种槐树,因为以前槐树上会掉下来一种虫子,俗名吊死鬼,担心过路人说:“这儿怎么这么多吊死鬼啊。”——这些四合院的老讲究就是风水理论的生动体现。
四合院里多种石榴树
在四合院的营建上,风水理论还体现在居住的方位上,例如,北房属水位,坐北朝南,应给家中最年长的人住;而东厢房属木位,应该由家中的男孩子住;西厢房属金位,应该由女孩子来住,所以女孩子被称为“千金”就是据此而来的。
除了这些讲究外,在四合院里还有一些禁忌:
四合院里的人比较忌讳院子里的地面低于胡同、大街的地面,主要的原因是一进院门就得“跳蛤蟆坑”,比较不吉利。
四合院里的人还比较忌讳单数,他们认为单数不吉利,所以,买什么东西都要个双数,例如,买椅子得买两把,买箱子要买一对。但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北房房屋的数目必须是单数,例如要么盖成三间,要么盖成五间,即便有四间的地儿也要盖成三大间。
在二十年前的北京,住进高楼是一种流行,而在今天,谁家要有一处四合院,那可是无上的荣耀,是一种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可要说起四合院的定义,很多人都说不明白了。大部分人都会说,四合院不就是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子围起来的宅院嘛!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讲,只具备东西南北四面房子的院落还不能被称为四合院,充其量只能被称为四合房。真正能被称为四合院的,除了具备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外,还得有两个物件,缺一不可。您知道是哪两个物件吗?
第一个必不可少的物件就是二道门。古时候人常说的“内外有别”,就是拿这个二道门当作内外界限的。在四合院里,对应着正房的房屋被称为倒座房。在人们的眼里,住在倒座房非常不吉利,所以,通常会被当作下人的房间,也被称为外院。在古时候,家中的女性只能在二道门内的范围内活动,二道门往外的地方就不能去了。
第二个必不可少的物件就是影壁。影壁,又被称作照壁,被成为四合院的灵魂之墙,一般建在大门外,只有极少数建在大门内,其最大的作用便是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入口。关于在四合院建影壁的初衷,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在以前,老百姓们认为在自己的住宅中不断有鬼魂来拜访。如果是自己祖上的魂魄来访是没什么问题的,可是如果进来了孤魂野鬼,可就不吉利了,严重时还会给自家带来灾祸,而如果有影壁的话,孤魂野鬼通过影壁看到自己的影子,就会被吓走。
影壁的类型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门内独立影壁和门外的一字影壁。独立影壁一般建在一进大门的正面,多是从地面往上砌砖,下面为须弥座形,再上为墙身,用青砖打磨成柱、檩椽、瓦当等形状,组成影壁芯,影壁芯内的方砖斜向贴就。门外的一字影壁通常座落在胡同的对面,正对着宅门,一般有两种形状,平面呈“一”字形的,叫一字影壁,平面成梯形的,称雁翅影壁。这两种影壁或者单独立于对面宅院墙壁的外面,或者倚砌于对面宅院的墙壁,主要用于遮挡对面房屋和不甚整齐的房角檐头,使出入大门的人看着整齐美观。
人天生就有“趋利避害”的行为动向,对自己不利或者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总喜欢避而远之,甚至消除,这种“趋利避害”的行为动向在后来还发展成为一种理论或称术法,吉凶之术就是其中之一。吉凶之术出现的时间比较早,早在《易经》中就出现了。《易·系辞上》中曾说:“吉,无不利。”《逸周书·武顺》中也曾说:“礼义顺祥曰吉。”可见人们对“吉”的追求是古已有之的。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把对“吉”的追求逐渐地寄托在某一或某些物体上,这就产生了吉祥物。各个时代都存在寄托人们美好追求的吉祥物,但内容却有很大不同。在老北京四合院里,也存在各种形式的吉祥物,表达了四合院里的人对吉祥、幸福、祥和的向往和追求。
老北京四合院人的吉祥物有很多种,可谓包罗万象,有动植物、符图、器物、神人等。这些吉祥物深深地融合在四合院人的心里,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与动物相关的吉祥物最多,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有在水中生活的,甚至是一些人想象出来的,种类繁多。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麒麟、虎、鹤、蟾蜍、猴子、凤凰、鱼。
麒麟。麒麟这种吉祥物代表的含义是早生贵子、子孙聪慧有才能。在老百姓居住的普通四合院中,麒麟比较少,即便有,也是一些零碎的图案。这种吉祥物通常都出现在一些高贵的王府门前,并且是以雕刻的形式出现的。在众多的麒麟吉祥物中,位于故宫慈宁宫门前的鎏金麒麟是最为高贵的,连王府宅邸前都不可效仿设立,更不用说民间普通老百姓敢制作一尊放在院前了。
虎。虎这种吉祥物代表的含义是镇怪驱邪、神佑安宁。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虎是一种神兽,威猛而勇武,所以用它来做吉祥物可以驱除恶怪。例如,在一些为官之家的中堂都喜欢挂虎神,上面题写着一些字,如:怒吼千山动,三掀百兽惊。除了挂虎神之外,老百姓还喜欢用“虎”来装饰室内的各个部位,甚至连小孩子的鞋帽都用虎来表现,如虎头鞋、虎头帽等。
鹤。在四合院中,以鹤作为吉祥物的人家也有很多。在众多的吉祥物中,鹤是羽族之长,道家称其为仙鹤,代表着长寿之意,正因为鹤的长寿和“羽族之长”的身份,鹤的图案通常会被描绘在朝中一品大臣的官服之上。在民间普通的四合院中,影壁、垂花门、游廊和窗棂上也多绘有“松鹤长春”、“鹤鹿同春”等图案。
蟾蜍。蟾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里的癞蛤蟆。在人们的心目中,蟾蜍是比较难看、低贱的一种生物,在四合院里,蟾蜍被称为“疥癞蛤子”,比青蛙难看许多,但其实它也是四合院里的吉祥物之一。老北京很多四合院的院门上都挂有“刘海戏金蟾”的图案,戏钓金蟾,所代表的含义就是财源滚滚。
猴子。猴子这种吉祥物的代表含义是加官封侯。老百姓之所以用猴子来做吉祥物,主要是因为旧时礼制封公爵中有“王侯”一说,侯与猴同音,以猴子做吉祥物,可以表达人们想升官加爵的愿望。所以,想从政的家庭都喜欢在屋内放置有“一只猴子骑在马上,拿着印章和枫叶”图案的装饰品,是“马上封侯”之意。一个能够说明猴子是吉祥物的最有利的证物是白云观山门上的石猴。这个石猴非常有名,被不知多少个虔诚的人摸了多少遍,以致当初白雪一般白的汉白玉如今都被摸成了黑色的了。
颐和园里的麒麟
凤凰。凤凰在动物界中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种吉祥物。在四合院人的心目中,凤凰代表着夫妻和谐、龙凤呈祥。古老的“有凤来仪”一说,表达了人们希望利用凤凰给宅院带来吉祥的美好愿望。
在老北京四合院中,除了麒麟、虎、鹤、蟾蜍、猴子、凤凰的吉祥物之外,还有一种吉祥物比较普及,就是鱼。因为“鱼”和“余”是谐音字,代表着“多”、“年年有余”的意思,非常吉利,所以,在四合院院门上,通常会挂着与“鱼”相关的图案,如“连年有余”、“双鱼吉庆”、“小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表达着四合院人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在电视剧中或者里,我们通常会听到或见到这么一句话,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形容一个人不怎么出家门,尤其适用于封建社会未出嫁的千金小姐。《我的一家》中就有这么一句台词:“我一个妇道人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哪来的熟人。”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这里的“二门”指的是四合院的哪道门呢?
其实,“二门”指的是垂花门。提起垂花门,四合院人都非常熟悉。它虽然是四合院里的一道门,但不是一道普普通通的门,而是一道很有讲究的门。通常位于院落的中轴线上,它的两侧连接着抄手游廊,把院落分为内外两部分。以内的部分是正房、厢房、耳房以及后灶房等所在,属于内宅,主要供家人生活起居所用,一般不允许外人进入;以外的部分是倒座房、厅房及其所属院落所在,属于外宅,主要用来接待外来宾客,相当于如今我们所称的“客厅”。传统四合院用色讲究谐调、淡雅,整个院落建筑多为材料本色,唯有这个垂花门装饰得五彩缤纷,在门旁两侧的垂花柱,更是形态各异。除非红白喜事、贵客光临以及逢年过节,垂花门一般是不打开的。
之所以被称为垂花门,是因为其外侧的檐柱并不落地,而是倒垂于半空,叫作“占天不占地”,柱子下端是一对垂珠,雕饰出莲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的花蕾,所以被称为垂花门。在四合院中众多的门之中,垂花门是其中装饰得最为美丽的门,是四合院的门脸,代表着整个四合院的品味。垂花门作为内宅的宅门,是四合院主人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品第森严的封建社会,有钱有势之家,都很注重对垂花门的修建和装潢,所以垂花门一般都极为考究、华丽。说起垂花门的考究和美丽,那简直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精华的集锦,几乎包含了构成中国建筑的各种要素、构件、装修手法等,屋顶、屋身、台基、梁、枋、柱、檩、椽、望板、封掺板、雀替、华板、门簪、联楹、版门、屏门、抱鼓石、门枕石、磨砖对缝的砖墙等一应俱全。不仅如此,各种装饰手段如砖雕、木雕、石雕、油漆彩画等都被采用,显得十分雍容华贵。
其实,垂花门除了作为四合院的门脸这一装饰功能外,还有其实用性。
它是四合院的屏障。屏障功能是垂花门的主要功能。四合院主人为了保证内宅的隐秘性,通常都会在垂花门内一侧的两棵柱间再安装一道门即“屏门”。关于这座屏门,只有在举办重大家族仪式如婚、丧、嫁、娶时才会开放,其他时候都是关闭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出入垂花门时,不走屏门,而是走屏门两侧的侧门或通过垂花门两侧的抄手游廊到达内宅。该屏障功能,起到了沟通内外宅、严格划分空间的作用。
除了具备屏障功能外,垂花门还具备防卫功能,因为在它向外一侧的两根柱间还安装着一道被叫作“棋盘门”的门,这道门比较厚重,与街门很相似,通常在白天的时候开启,在晚上的时候关闭,有效地保证了四合院的安全。
提起门钹,很多老北京人都非常熟悉,它是北京民宅尤其是大大小小的四合院院门上必不可少的装饰物品。俗话说,门是一户人家的脸面,表明了这户人家的身份和地位。所以,在北京的民宅中,稍微有些脸面的院门上几乎都有一对门钹,用来敲门,会发出响亮的金属声,传至院里,当人听到会来开门。
门钹,自清朝起就有这个称呼了,由铁或铜所制,装饰在大门的左右各一个,成对称位置,其形状犹如民乐中的“钹”,所以被称为“门钹”,也像防雨戴的草帽,所以也有人称它为扣在门上的“铁草帽”,还有的人称它为门环。
按照宅第的等级分别,门钹的造型、尺寸也有很大的不同,对此,《明会典》有明确的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定:王府、公侯、一品、二品府第大门可用兽面及摆锡环;三品至五品官大门不可用兽面,只许用摆锡环;六品至九品官大门只许用铁环。”
门钹的种类非常多,最常见的一种呈六方形,方约7寸左右,中部突起,在凸出的中部吊有树叶状的铁片或铁环。在与门板固定的地方呈六角状,上有孔,孔上穿钉与门板结合在一起。住在院内的人外出时,会用双手拉住中部的树叶状铁片或铁环,带上门再关严实;外来人如果见到院门紧闭,就会轻扣门钹,以唤院内的人过来给自己开门,非常方便。
门钹是四合院大门必不可少的物品
在以前,有很多爱调皮捣蛋的小孩子喜欢没事扣几声人家门上的门钹,见人来开门了却又撒欢子跑开了,白折腾来开门的人。也有一些大人为了哄小孩子,也会轻叩门钹,讨小孩子一乐,有的还会哼歌谣:“大门栓、二门鼻儿,笤帚疙瘩来开门。再把门环叩三下,乖乖的孩子快开门。”在念完“叩三下儿”后,还真的叩三下门环发出三声清脆的响声。
如今,随着四合院的拆迁,高楼大厦多了起来,很多人都住进了楼房,安装门钹的情况也少之又少了。即便一些四合院留了下来,也因为各自为战的搭建之风,院内的布局发生了很大改变,几乎变成了大杂院,每天进出的人有很多,所以大门一般都敞开着,很少关闭,在这种情况下,门钹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更多地成为了一种装饰物,那种清脆的叩门声也渐渐地少了。
在老北京的众多宅院中,有很多被人们传为“凶宅”,其中最有名的有四处。这四处分别是哪里呢?它们为什么被称为凶宅呢?
第一处凶宅是二龙坑的郑王府。其实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北京被传为“凶宅”的地方尤其多,这些众多的凶宅有两个共通之处,一个是院子大、房间多、长期无人住,第二个是凶宅的成因都和“庚子之难”(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有关。二龙坑的郑王府就是其中之一。郑王府变成凶宅的直接原因就是当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时候,郑王府所在地二龙坑是侵略者的屠场,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尸积如山,流水为赤”。后来,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八国联军退出了北京城,但老百姓们对二龙坑还是望而生畏,看见那里就会想起那段不堪的历史,久而久之,二龙坑的郑王府便传为一处凶宅。
第二处是西单小石虎胡同33号。说起这西单小石虎胡同33号,历史可非常悠久了。据说,它在清朝的时候,是宗学府,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先生在创作本书时就曾经在这一带住过。当年,曹雪芹曾经在同一胡同内马齐家任教,后与其他文人创办了诗社,在此吟诗作赋,生活得非常愉快,后来曹家发生了巨变,曹雪芹迁到这一带居住,并在这里写下了《红楼梦》的其中某些章节。对此,我国著名的红学家周汝昌就曾说:“院里的一株枣树,应该‘见过’曹雪芹的。”周汝昌所说的那株枣树,时至今天仍然矗立在北苑内,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被称为“京都古枣第一株”。
八国联军进军北京城
为何说这一处是凶宅呢?原来在当地住过大半辈子的一位大爷说,在这里久住的人,时间长了都会在半夜里听到一些年轻女人幽怨的吟诗声,还有铮铮的丝竹弦歌之声……时间长了,人们便传说此处为凶宅。
第三处凶宅是虎坊桥湖广会馆。在中国近代史上,湖广会馆可谓大名鼎鼎,风光无比,当时在此处下榻清谈饮茶听戏的才子、达人多为名动朝野之辈,其中最出名的是康有为和梁启超。关于该处闹鬼的传说由来已久。据传,这里曾经是一片乱坟岗子,整天有很多鬼魂的哭泣声在此飘荡。后来在民国初年有来自广东佛山的大商人斥资在此兴建义庄,义庄建好后,雇佣了一个面如狮的麻风老者看管。奇怪的是,自从这个老者在此处居住后,乱坟岗子每晚的鬼魂哭声便渐渐地没有了。后来老者死了,由于他的长相非常恐怖,当时的老百姓没有敢和他搭讪的,所以谁也不知他的身份,他死后更加不知道了。但令人恐怖的是,自从这个老者死后,那些整日哭哭凄凄的鬼魂又回来了,而且更诡异的是,有行止不端或者不孝人家常见墙外无端扔来些石头瓦砾,并传来谩骂声,但打开门看,门口却不见人影……从此,在虎坊桥湖广会馆这一带,便没人敢在夜里出没了,久而久之,这里也变成了凶宅。
第四处凶宅是石虎胡同七号的松坡图书馆。该图书馆是由著名的蔡锷将军命名的,其主馆曾设在北海快雪堂,梁启超先生还曾经当过该馆的馆长。据说,该图书馆在明朝的时候曾经是常州会馆,后来又辗转成了吴三桂的宅邸。当地的老百姓都说,几百年来,陈圆圆的芳魂在半夜里都会在松坡图书馆附近出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