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历史的荒谬
  4. 开历史的倒车——新帝王莽食古不化的改革闹剧
设置

开历史的倒车——新帝王莽食古不化的改革闹剧(1 / 1)


新朝是夹在西汉和东汉之间的一个十几年的短命王朝,相比起两汉的辉煌,它显得默默无闻。新朝也只有空前绝后的一任皇帝,那就是王莽。

王莽的出身比较高贵,他的姑姑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所以当时的王家极其显赫,王莽的叔伯们依靠王皇后枕边风的强大力量扶摇直上,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主持朝政的大司马或大将军。(这样放眼望去,朝廷上还真是没外人。)但是家族的荣耀和权势却和青少年时期的王莽没有多少关系,这种尴尬的情况要归咎于他的父亲,因为这位本来也能封侯拜相王老爹慷慨的把机会让给了家族的其他人,这倒不是说明此人是如何的淡泊名利、高风亮节——谁让他天不假年,没赶上提拔重用就过早的离开人世呢。

父亲的早逝使得王莽这一支成了王氏家族中的“贫下中农”,但这也使得王莽养成了好学不倦、孝敬长辈的良好品格。在王家诸位饱食终日、不学无术的第二代子弟中,温文尔雅的王莽鹤立鸡群、卓然不凡,逐渐受到了王政君和掌权的叔伯们的重视。公元前22年,王莽在他的叔父,大司马王凤的举荐下进入了仕途,开始了他步步高升的青云之路。

王莽为官之道的精髓就是一个“装”字,而且随着官职的提升,他伪装的功力也越来越炉火纯青。王莽平时对人谦恭无比,礼节下士,好像每个人都是他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每次受到朝廷的赏赐,他都大方的把钱财分发给幕僚和穷苦百姓。王莽常年只穿粗布青衫,他的妻子则打扮的像老乞婆一样,仿佛家里穷的连像样的衣服都买不起,以示自己一身正气,清正廉洁。更让大家敬佩的是,有一次他的儿子杀了一名奴婢,王莽知道后大义灭亲,硬是逼他的儿子自杀谢罪。

然而王莽三十年如一日表现出的这些美好品德,说到底只是用来博得名声,以图实现自己的皇帝梦而已。公元6年,王莽悍然毒死了十四岁的汉平帝,然后他在痛哭流涕的哀叹平帝早逝的间歇中,迅速拥立了一个年仅两岁的小皇帝当摆设。过了三年,王莽见在自己“高尚品德”的感召下,满朝文武都把他比作了真仁真义的化身,民间也是一片感恩戴德之声。有道是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违,王莽根据当时的社会实际,厚着脸皮从年老体弱的太皇太后王政君那里抢来了玉玺,宣布顺应时代潮流登基为帝,国号改为新,仍然定都长安。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王莽在别人面前装了几十年的孙子,还搭上了一个儿子,现在终于穿上簇新的龙袍坐在龙椅上睥睨天下了,心中的喜悦之情自不待言。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皇帝王莽也不例外,这位新朝最大的“官”打定主意,他不但要烧,还要烧一场遍及全国的改革大火,不把天下烧回青铜时代,绝不罢休!

大概王莽在青少年时期读《周礼》等圣贤书着了迷吧,反正他对书中描绘的古代良好的统治秩序产生了不可遏制的向往。他即位后固执的认为,自己要想成为尧舜一样的圣君,那首先得有尧舜时期的社会环境来配合,于是没多久,王莽就以一千多年前的《周礼》为蓝本,满怀信心的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复古改革运动。

第一项, 名称改革

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这场伟大的复古改革的第一项措施就是改名。王莽认为当时的官名、地名、建筑名已经背离了古代的传统,有必要加以纠正。他下发了一道诏书,重新规定了官职名称,重新划分并命名了全国的郡县。这一改效果果然显著,那就是全国上下立刻都乱了套。老百姓固然对上古时期的冷僻新地名目瞪口呆,就是官吏们下发公文也遇到了极大的麻烦,他们不得不在新地名后面注解上老地名以避免脑袋发晕。更为要命的是,王莽对如何改名情有独钟,一直在琢磨如何改的更好,于是有的郡县竟然一年间连改了五次名称!王莽的改名运动虽然提升了天下臣民的记忆力水平,但是大家的厌恶不满情绪好像增长的更为迅速一些。

第二项, 土地改革

就在新朝的广大干部群众头悬梁、锥刺骨的刻苦背诵新名词的时候,王莽参照古书中的“井田制”趁热打铁的公布了土地改革的具体措施:全国所有的土地都属于王田,禁止私人买卖,国家按照每个家庭的人口多少来统一分配土地,多占的土地要退回。这项带有理想原始共产主义的改革内容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所有地主老财们的强烈愤怒,要让他们交出土地,这不是摸老虎屁股的行为吗?要知道无论新朝再怎么新,它本质上还是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统治基础也还是地主阶级,这下王莽一股脑把他们都得罪了,那结果可想而知。土地改革只勉强进行了三年便再也进行不下去了,王莽只好让步,取消了这项法令。地主们取得了胜利后,他们自然又要向三年前取得土地的农民反攻倒算,这使得社会矛盾比以前更为尖锐了。到了最后,得地又失地的农民把满腔怨恨都指向了王莽,认为他出尔反尔,玩弄了广大劳苦大众的感情。这样改来改去,唯一对改革没有意见的人,也许只有王莽自己了。

第三项, 币制改革

土地改革的屁股还没擦干净,王莽又迫不及待的抛出了货币改革。他要求废止市面上流通已久的五铢钱,改用周朝时的子母钱。子母钱还没热乎过劲来,可能王莽觉得一种货币不过瘾,太单调,于是便接二连三的发行了各种各样的货币形式,金币银币不在话下,还有乌龟壳币,贝壳币,布币等共二十八种。王莽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货币当成了艺术品,尽管市面的货币做到了花样繁多,美轮美奂,但是人们却对着这些钱币手足无措,民间最后决定还是使用熟悉的五铢钱。王莽得知了消息后大为不满,原来自己呕心沥血设计推出的新型货币竟然无人问津。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他专门规定,使用五铢钱的人一律要受到流放的刑罚,而新型货币作为身份证明必须人人都带在身上,否则会随时被捕快拘留。王莽试图依靠行政力量强制推销他的货币,结果导致了全国金融的混乱,经济也走上了崩溃的边缘。

第四项、外部改革

王莽的改革甚至改到了新朝以外的地区,他根据古书上记载的天子富有四海的标准,专门从青海的羌族人手里抢来了一块地盘,把它命名为西海郡,这样和原来有的东海、南海、北海三郡共同组成了四海,好歹满足了书上关于如何做天子的地理条件。西海郡建成后,王莽通过钻研古籍,又发现少数民族称王是不符合上古礼仪的,于是他派人出使匈奴,要求收回汉朝颁发的王爷专用印玺,并下令让匈奴改名为恭奴,单于改名为服于。“恭奴服于”无故被羞辱,愤而起兵攻打雁门,新朝军民死伤无数。王莽吃饱了撑的无谓挑衅行为,使边疆陷入了漫天战火之中。

总之,王莽的复古改革就像是凛冽的寒风,吹到哪里,哪里就百业凋敝、萧条衰败。公元17年,被改的一无所有的百姓们再也忍受不了长安城里王莽的奇思妙想了,他们相继发动绿林赤眉大起义,很多地方豪强们也加入到了反抗大军的行列之中。起义军一路高奏凯歌,公元23年,他们顺利的攻破了长安城,在混乱中终结了王莽这位复古狂的生命,而仅仅存在了十五年的新朝也随之烟消云散,遗失在了大部分人的记忆中。

王莽驾驶着他的复古改革之车倒入了历史的死胡同,最后以车毁人亡而告终。其实从改革的初衷来看,他是想让整个社会能够“返老还童”到周朝初年甚至尧舜时期那种传说中的理想状态中来。然而这种脱离了客观实际的想法和做法,在实践中却只能让他身死国灭。王莽读的古籍不计其数,难道他一直就没有了解过圣人孔子希望恢复周礼而一生不可得的事实吗?也许他是凭借着握有整个国家强大的行政权力而有恃无恐吧。然而无数的历史事实表明,在客观规律面前,任何试图挑战和违背它的力量,最终只能受到其严厉的惩罚!

本文史料来源《汉书》王莽传。

王莽字巨君,孝元皇后之弟子也。元后父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居位辅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马。唯莽父曼蚤死,不侯。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

始建国元年正月朔,莽帅公侯卿士奉皇太后玺韨,上太皇太后,顺符命,去汉号焉。

莽以《周官》、《王制》之文,各以其方为称,总为万国焉。其后,岁复变更,一郡至五易名,而还复其故。吏民不能纪,每下诏书,辄系其故名。

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

是时,百姓便安汉五铢钱,以莽钱大小两行难知,又数变改不信,皆私以五铢钱市买。讹言大钱当罢,莫肯挟。莽患之。复下书:“诸挟五铢钱,言大钱当罢者,比非井田制,投四裔。”于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及坐卖买田宅、奴婢,铸钱,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

冬十二月,更名匈奴单于曰“降奴服于”。西域诸国以莽积失恩信,焉耆先畔,杀都护但钦。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