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王莽:我理想中的天下
  4. 第八章 改朝换代
设置

第八章 改朝换代(1 / 1)


但陈崇写那么一大篇文章绝不是为了说些“公之谓也”抒发感情,他肯定有诉求。他说这么多,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困惑:王莽这么优秀,为什么没有得到大禹、周公一般的待遇和地位呢?所以陈崇表示,应该效法古代,让王莽拥有像大禹、周公一样甚至更高的地位。

1.夺权

刘欣十九岁继位,二十五岁驾崩,此人不好女色,膝下无子,他驾崩之后,皇位无人继承。

这种事情在汉代有过先例,即汉昭帝刘弗陵驾崩后,没有皇太子,就由大将军霍光定夺。但这一次,皇位人选轮不到大臣定夺了,因为还有庞大的外戚势力。只是外戚之中,刘欣的母亲丁氏已于四年前(前5)去世,奶奶傅太后也已于一年前(前2)去世,留下的皇后傅氏虽可算得上外戚,可是在以王政君为首的王家面前微小得很。

所以,刘欣驾崩后,最大的外戚就是王家。王家也没有错过这一机会,在刘欣驾崩的当天,老太太王政君就移驾未央宫,收走天子印玺,主持大局。

王政君需要抓紧时间做好两件事。

首先是成立“治丧工作小组”,负责刘欣的丧葬事宜。王政君找来刘欣生前的宠臣董贤,让董贤汇报一下葬礼的进展情况。皇帝的葬礼可是个非常复杂的活,董贤不过凭借刘欣的宠爱攀上高位,没什么能力,茫茫然根本答不上王政君的问话。

王政君也没怪罪他,而是借机让侄子王莽协助,因为王莽主持过汉成帝刘骜的葬礼。董贤看得懂形势,知道事到如今他啥也不会,什么凭借也没有,能够保留这个虚名已经万事大吉了,对王太后千恩万谢。

但王政君并没想放过董贤。

董贤走后,王政君将所有兵权交给王莽,然后指使王莽弹劾董贤,说董贤在刘欣病重时没有关心病情,禁止董贤出入皇宫。

董贤慌了,看出这是王家准备对自己下手了,连忙来到宫门口,摘帽脱鞋,叩头请罪。

但王政君不再见他,只是下了一道诏书,批评他能力不足以担任大司马,将其免职。

董贤木木地跪在原地,回顾了自己发达的几年。这些年,他和天子一样尊贵,王家人全部被排挤出权力中心,被压制得无法动弹。他知道,王家这一回卷土重来,他是首当其冲要被收拾的,免官只是前奏。

据史书记载,董贤回家后越想越怕,就在被免的当天和妻子自杀了。董家的顶梁柱倒了,董家人更是惶恐,生怕董家再引起朝廷注意,连夜就把董贤夫妇埋了。

王莽的第一反应是有诈:当天自杀,当夜埋葬,是不是董贤掩人耳目,而他根本没死呢?王莽要求发掘董贤的棺木,送到监狱验尸。确认死者是真的董贤,王莽才罢休,让人把董贤埋在监狱。

董贤确实死了,接下来,就是全面扑杀董家势力。董贤是刘欣的男宠,本来就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没有人喜欢,王莽没费什么气力就抄了董家,将董家人流放至合浦郡,将凭借董贤上位的官员罢免。董贤活着时得到了很多赏赐,家中富丽堂皇,到处都是平民百姓难得一见的宝贝,朝廷抄家虽然拿走了大部分财产,但不可能将董家所有物件都一个不落带走,长安人由此看到了发家致富的机会,都借着悼念董贤的名义到董府哭丧,趁机摸几件好东西。据官方统计,从董家缴来的财产价值达四十三亿之多,而这些大都是刘欣赏赐的。

王莽对董贤是零容忍的。董贤死后,一个叫朱诩的人辞去大司马府的官职,买来寿衣和棺材,安葬了董贤。王莽闻之大怒,找了个其他罪名把朱诩杀了。

董贤死了,王莽终于在蛰伏了六年之后,重登大司马之位。

王政君迅速铲除了哀帝刘欣时期的最大权臣董贤,扶上了自己的人王莽,接下来她要考虑的,就是新天子。下一个皇帝该是谁呢?

当年,汉成帝刘骜也没有儿子,在选择继承人时,有两个候选人:定陶王刘欣和中山王刘兴。刘欣是刘骜的侄子,而刘兴是刘骜的弟弟。我们知道,刘骜最后让刘欣继承了皇位。

刘欣驾崩后,无子,于是王政君想起了那个当年的天子第二候选人中山王。只是在刘欣当上皇太子的当年(前8)八月,刘兴就死了,所以,王政君看上的中山王是刘兴的儿子刘箕子。刘箕子的奶奶就是那个冤死的冯媛。

汉哀帝刘欣六月驾崩,七月,王政君遣车骑将军王舜[]、大鸿胪左咸持节赴中山国迎接刘箕子,九月,刘箕子继皇帝位,后人称其为汉平帝。这一年,刘箕子只有九岁。

***

如今,新皇帝是王家拥立的一个少不更事、体弱多病的孩子,大司马王莽掌握着帝国军权,同时领尚书事,控制了臣子的所有上书。可以说,在刘欣去世后短短时间内,汉帝国的所有权力都集于王家了。

王家接下来要做的是打压异己。

王家的主攻手是王莽。但单单一个王莽还不行,得有帮手。王莽觉得孔光不错。

孔光,孔子第十四世孙,汉成帝时代丞相(汉成帝去世当天任命),汉哀帝时也当过丞相,刘箕子初登帝位,他是大司徒(刘欣去世前,将丞相更名为大司徒)。孔光又是个门生遍布天下的大儒,在三个皇帝手下做过丞相,威望十分高,连王政君都对他礼敬有加。王莽把孔光的女婿甄邯提拔为奉车都尉,加官侍中,使甄邯成为天子身边的近臣。

于是打压异己的套路就出现了:王莽看不惯谁,想收拾谁,就先定好调子和罪行,把奏疏写好,由宫内上班的甄邯交给孔光。孔光不敢得罪王莽,来者不拒,看到奏疏就按照王莽意图上报给王政君。王政君看到的,都是孔光的想法,而内朝长官王莽也赞成,那就是内外朝首领都同意,王政君自然也就批准了。

除了董家,王家最想收拾的,还有赵家和傅家。

王家发达,是在汉成帝刘骜继位后。最初,大司马大将军王凤辅政,权倾朝野,王凤之后王音、王商、王根相继辅政,几乎贯穿了刘骜的整个执政生涯。然而在王商辅政期间(前15—前12),赵飞燕姐妹登上帝国舞台,从那之后,赵家就与王家夺权,王家对朝政的掌控力度,因为赵氏姐妹受宠,远不如王凤时期了。

刘骜驾崩后,刘欣继位,刘欣感念赵飞燕当日助自己登基,对赵飞燕颇为优待,赵飞燕也非常识相,加入了傅家阵营,这样王家的地位再一次被削弱。

王莽重新掌权,自然要将那个安逸了多年的皇太后赵飞燕除之而后快。

在刘骜驾崩、刘箕子继位之前,当年七月,王莽就建言王政君,由王政君下诏,将皇太后赵飞燕贬为孝成皇后,居住地点由长乐宫改至北宫。一个多月后,王政君下诏,说赵飞燕罪恶深重,怀虎狼之心,天下人无不怨恨,将其免为庶人,幽居孝成皇帝的陵园。赵飞燕接到命令后,知道王家的风暴才刚刚开始,就自杀了。

在汉朝历史上,赵飞燕可谓大名鼎鼎,她的名字“飞燕”也是因为她轻盈如燕、舞姿翩翩而来,人们将她和唐朝大美女杨玉环齐名,曰“燕瘦环肥”。她的幸运,在于遇到了汉成帝;然而她的不幸,也因为汉成帝。她所在的时代,可谓汉朝最为混乱、最为黑暗的成帝、哀帝时期,当人们给这些黑暗和堕落寻找理由时,千百条理由之上也总会加上“红颜祸水”一条。

可事实如何呢?根据史书的记载,她一生有两个污点,一是控告许皇后行巫蛊之事时,诬陷班婕妤未遂;二是成为皇后之后失宠,居别宫,与侍奉她的郎官通奸,还很大胆(这一点不见于《汉书》,而只在《资治通鉴》)。至于所谓谋害皇子,则是赵飞燕妹妹赵昭仪(野史所谓赵合德)所为,无证据表明与飞燕相关。纵使她没有多么高尚品德,纵使在后宫争风吃醋、出轨放荡,也只是德不配位,而不该被扣上奸邪女子、红颜祸水、贻误朝政的帽子,她是汉朝的合法皇太后,实在罪不至死。她的坏名声大都是跟妹妹赵合德捆绑后人们强加于她的。

***

赵飞燕死后,赵家势力也就没了,但是王家还要收拾人,因为他们最痛恨的,是刘欣的祖母傅家。

傅家可是把王家压制惨了。当年,傅太后一上来就摆出一副强硬姿态,王政君看到傅太后风风火火的样子,不敢直面其锋,不得不妥协,让王莽辞职。即便如此,傅家仍不放手,想尽办法打击王氏,王家重要成员皆被排挤出权力中枢。那个丞相朱博还投傅太后所好,弹劾王莽,建议把王莽免为庶人。面对傅家的攻击,若非王政君苦苦支撑,王家人怎么可能只被罢官,恐怕早就家破人亡了。

所以,王家对刘欣祖母傅家、刘欣的母亲丁家是切齿已久了。在收拾赵家的同时,刘欣的皇后傅氏也被逐出未央宫,移居桂宫,一个多月后,和赵飞燕一样,接到被免为庶人的诏令,随即自杀身亡。紧接着,王家以傅太后和傅宴(刘欣的岳父)胡作非为为由,将傅氏、丁氏家族的人员全部免官,并禁止逗留京城,即刻返回老家。

傅太后活着时,想让自己的地位和汉元帝刘奭的正妻王政君一样,先将刘欣的父亲刘康(傅太后儿子)尊为定陶共皇,她由定陶王国的太后变为定陶共皇太后,之后又将自己变为帝太太后,接着又是皇太后。在她变化的同时,刘欣的生母丁氏也从丁姬变为共皇后,再到帝太后。王莽掌权后,傅太后弄得那些花哨名称全被废除,傅太后连那个王国太后的尊号都没了,而只被称为“定陶共王母”,刘欣的生母也被打回原形,变为“丁姬”。

但事情并未结束。五年后,王莽又给傅氏、丁氏找碴儿,认为她们活着时不讲礼数,给自己搞了违法的称号,以至于下葬时带有皇太太后和帝太后的印绶,坟墓高度还和汉元帝的齐平了,这不合礼制,必须把皇太太后和帝太后的印绶取走才行,且这两个女人不能葬在孝元皇帝的渭陵,应迁回定陶国,和定陶共王刘康合葬。

这说白了,就是王莽要刨了傅氏和丁氏的坟墓。王政君虽然痛恨傅氏、丁氏,也觉得如此做法太过,让王莽算了。可王莽翻来覆去劝说,必须把她们的坟迁走才有利于江山稳固云云,王政君也就听了。

我们已无法知道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据史书记载,在发掘傅太后墓冢之时,发生塌方,活埋了数百人。打开丁姬的棺椁时突然冒出大火,将椁中陪葬器物全部焚烧。

王莽重新埋葬了傅太后和丁氏,取走了之前陪葬的珠玉衣物,华贵棺材换成了木头棺材。傅太后和丁氏在长安的陵墓有高高的封土堆,等她们改葬后,王莽下令把封土堆铲平,还用荆棘围绕起来,作为教育基地,告诫人们万不可效法这种人。

***

对于王政君来说,掌握了最高权力,同时把曾经骑在自己脖子上拉屎的人处理干净,就别无他求了。但王莽不同,他的权势虽大,却不稳固,因为这些权势大都来源于王政君,他也还没到说一不二、一言九鼎的地步。要达到这个程度,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首先要收拾朝中不服自己的人。

当日,董贤被废后,王政君让群臣推荐大司马。大部分人觉得王莽不错,推荐了王莽。但是除过左将军公孙禄和前将军何武。

王莽这个人平日里名声很好,是文武百官公认的贤人,公孙禄、何武为何反对王莽呢?

他们倒不是讨厌王莽,而是想起了惠帝、昭帝时由于天子年幼,外戚吕氏、霍氏和上官氏独霸朝政危及社稷的往事。如今成帝、哀帝皆无子嗣,下一个天子,很可能也是个幼主。

为避免重蹈覆辙,就不该令幼主的亲属掌握太大权力。辅政大臣和皇帝没有亲属关系,这样亲疏相间,才能相互制衡。

有了这一番计较,加上两个人关系好,于是左将军公孙禄推荐了前将军何武,何武反过来又推荐了公孙禄。

王莽是众望所归的内朝长官人选,又有王政君力挺,何武和公孙禄互举自然改变不了结局。等王莽当了大司马,缓过神来,立即指示有关部门弹劾此二人,说他们沆瀣一气,相互举荐,不成体统。

相互举荐这种事情,不论你为公为私都必须杜绝,否则任何人都能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结为朋党,相互夸赞,举荐愿意举荐自己的人了。何武和公孙禄的行为本身就是遭人厌恶的,所以毫无悬念被免了官。

除掉了何武、公孙禄,王莽又把目光对准了王家人。

王家人怎么还成为王莽的眼中钉了呢?

我们知道,王政君有八个兄弟:老大王凤、老二王曼(王莽父)、老三王谭、老四王崇、老五王商、老六王立、老七王根、老八王逢时。到刘箕子继位时,老六红阳侯王立还活着。

王立虽然没有实职,可毕竟是王政君的亲弟弟,跟王政君走得近,又是王莽的长辈,平时就不怎么买王莽的账,倘若哪天发生点冲突,在王政君面前说王莽的坏话,久而久之,王政君肯定对王莽产生意见。

王莽指使大司徒(刘欣改丞相为大司徒)孔光弹劾王立。

王立有什么罪呢?

王立的问题多了。当年,王老五王商快去世时,本该由老六王立接替,王立却因为非法获利一个亿,被司隶校尉孙宝弹劾,失去了汉成帝刘骜的信任,内朝长官的尊位被王老七王根得到。

王立觉得,自己失去尊位的根本原因不是一个亿的问题,而是淳于长乱嚼舌根,就跟淳于长有了矛盾。

几年后,王老七要死了,淳于长和王莽夺位,淳于长没斗赢王莽,灰溜溜地回定陵侯国(淳于长被封定陵侯)。回去前,淳于长重金贿赂了老六王立,王立不计前嫌,在刘骜面前替淳于长美言。

刘骜早知王立和淳于长有隙,遂觉狐疑,派人调查。这一调查就拔出萝卜带出泥,淳于长的其他罪过也被查出,淳于长被判大逆不道,死于狱中,王立也受到牵连,被责令回红阳侯国。

王立还曾把一个叫杨寄的宫女的私生子说成皇子,想成就拥立之功。

于是孔光就弹劾了王立的这两项罪名(勾结淳于长,拥立私生子),并建议把王立赶回他的封地红阳侯国。

但王立是王政君唯一的弟弟了,她不同意。

王莽自然不会放弃,他向王政君阐述利害:如今太后代替幼主执政,就算用尽全力秉公处事、做好表率,都可能有人不服,倘若因为您的一己喜好,没有理由就否定大臣提议,难免不受非议,招致祸乱。太后还是先让红阳侯回去,等风声过了再接他入京。

王政君虽然不想王立走,可孔光和王莽都说应该把王立撵走,王政君也没法死命坚持了。

用同样的方式,王莽逐走了王家老三王谭的儿子王仁,因为王仁为人刚直,不太听话。

只是王政君不会想到,王立这一走,就再也没能回到京城。

王莽用霹雳手段,很快清除了不顺从自己的势力。撵走一批,就要来一批听话的人:王舜、王邑都是王莽堂弟,王莽十分信任,后来新王朝的太师和大司空;甄邯,是孔光女婿,他和一个叫甄丰的人一起,主要帮王莽决断大事,后来新王朝的大司马和更始将军;刘歆学问高,善著文章,王莽的亲家,未来新王朝国师;孙建是王莽的亲信,以后新王朝的立国将军;平宴,未来新王朝的太傅,负责各种机密之事。这一批人,成了王莽称帝之后那“十一公”的班底,在王莽称帝过程中立了很大功劳。

有了心腹,从此之后,王莽想做什么事情了就会给心腹们暗示。心腹们赶紧根据王莽的想法公开奏请。这时候,王莽会根据情况严词拒绝,以示大公无私。为了逼真,有时甚至哭着拒绝。那么这时候心腹们就一次次奏请太后:一定要给王莽恩惠,他之所以拒绝,乃是品德太高,而非不该如此。王政君一见,王莽如此谦让,臣子如此支持,岂有不同意之理?

孔光这个外朝首领,十分尴尬。他是一个名闻天下的儒家学者,又是孔子的第十四世孙,为人公正,很不情愿充当王莽的马前卒。可他没有办法,就像站上了一根皮带,不是他想停就能停下来。他提出过告老还乡,可是王家人极力挽留,给他各种荣誉称号和赏赐,他不能让王家感受到疏远,于是就一边读着圣贤书,一边做着身不由己的事情。他一直撑到汉平帝五年(5),七十岁的时候死于任上。王家感念孔光,为其操办十分隆重的葬礼,其规格与昔日大将军王凤的一样。

2.安汉

刘箕子继位几个月之后,汉平帝元年(元始元年,1),王莽搞了个大事情。

大事情也不是王莽搞的,而是一伙自称越裳氏的蛮夷发起的。

据称,一个距离中国非常远的越裳氏部落,通过层层翻译、通传,把他们的意思转到长安:我们准备了一只白鸡、两只黑鸡,要献给贵国,请你们收一下。

万里迢迢,就送了三只鸡,这越裳氏搞什么鬼?

不知道越裳氏搞什么鬼,就连“越裳氏”这个部落,也可能是献鸡之人自称的。因为按照史书的意思,这伙蛮夷献三只鸡给汉朝,是受到了益州郡的指使,而益州郡之所以干这个事,又是受王莽指使。

王莽干吗如此呢?

因为人们认为白色野鸡(白雉)是祥瑞。在周朝时候,周成王的叔叔周公姬旦辅佐周成王期间就出现过白雉祥瑞。

紧接着,王莽就建议王政君,以越裳氏进献的这只白鸡来祭祀宗庙。

王政君也觉得这鸡是个好东西,就同意了。

可是由谁来祭祀呢?这本是皇帝刘箕子的事情,可他太小了,做不了。于是大臣就纷纷建议:由王莽做,就像昔日大将军霍光辅佐孝昭皇帝时一样。

王政君也赞同臣子的提议。但她又有些担心:王莽真的有霍光那般功劳,有资格代替天子祭祀宗庙吗?会不会因为他是我的亲戚,群臣才如此提议呢?

大臣得知王政君的顾虑,再一次扑上去:您别多虑了,正因为王莽有大功,才会像周公、成王那时一样,出现白雉,否则以前怎么没有!王莽有安定国家的功劳,应该赐予“安汉公”的尊号,同时增加其爵位和食邑,才能顺应天心。

原来如此,既然是天意,那就批准了。

但王莽马上写了封上书给王政君:选皇帝这样的大事,不是我一个人干的,还有孔光、王舜、甄丰、甄邯,还是把他们表彰一下吧,我就算了。甄邯闻言,立即上书王政君:不能不表彰王莽啊!王政君遂下诏书给王莽:你有功劳,别谦虚!王莽再次上书:使不得!王政君派人叫王莽到自己跟前来,她当面给王莽说。王莽表示:我生病了,来不了……

就这样,推磨一般拉拉扯扯了好多遍,又是装病,又是劝说,一波一波的,终于在扯了好多个回合后,王政君一锤定音,直接下诏:封王莽为安汉公,功劳等同于开国功臣萧何,加封食邑两万八千户,以故萧相国府邸为今安汉公府邸。不但如此,还要将这个决定写成法令,流传后世。

另外,博山侯孔光为太师,加封万户;安阳侯王舜为太保,加封万户;甄丰为广阳侯,食邑五千户;甄邯为承阳侯,二千四百户。

在这件事情上,王莽一直表现得很被动、很不情愿,就算收到王政君的诏书,也表示只接受安汉公这个封号,而不要那两万八千户食邑,说要等老百姓都丰衣足食了他才接受。

在地位攀升的同时,王莽十分谨慎:人们对外戚没有好感,他一个王家人,掌握这么大的权势,会不会引起人们的不满呢?尤其是刘家人,见刘氏政权被王莽控制,会不会极度厌恶甚至声讨他呢?

于是王莽表示,先不谈自己的事了,当务之急是封赏刘姓宗室以及有功之臣。

这种请求不损害谁的利益,自然受到众人的支持了。在王莽的运作下,一大批刘家人被封王封侯,一大批臣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给予丰厚赏赐。

王莽这一举动赚足了人心,尤其是那些最有能力、最有可能反对他的人,都对他消除了敌意。接着,王莽再接受王政君给他的那一套尊号、赏赐,就没有人觉得不妥了。

汉哀帝驾崩之后,王莽用半年左右的时间排除了异己,当上安汉公。他分析形势,觉得还不够稳,还能更进一步。

于是,王莽迈出了称帝路上的关键一步:削弱王政君的权力。

他怎么敢削弱王政君呢?

因为王政君老了,对政务不感兴趣。

想要从王政君那里得到更多权力,套路是现成的。他暗示大臣向王政君建言:以往任命的官员,许多都不称职,今后选拔官员时建议都让安汉公过一下;另外,太后年纪大了,不必亲自过问小事。

理由是冠冕堂皇的,目的是见不得人的。但王政君没考虑这么多,她本来就不喜欢那些繁杂的政事,如今有王莽帮自己干活,求之不得,她表示:从今以后,除了赐爵之事,其他小事皆由王莽处理。

从此之后,王政君不再处理具体政务,一切都由王莽说了算,她被蒙蔽,她所听到看到的,都是王莽希望她听到和看到的。终有一天,她会为这个决策后悔到流泪。

几个月后,汉平帝二年(元始二年,2),王政君等人觉得刘箕子这个名字太俗气,听着就像个簸箕一样的家什,不成体统,就给刘箕子改了个名字:刘衎。

刘箕子改名当年,王莽把目光瞄准了皇后。

他想给11岁的刘衎娶个妻子。确切地说,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衎。

但王莽不想明目张胆地嫁女,就像他不愿意明着表示自己想当安汉公,他一定要羞羞答答、给人感觉很不情愿地达成目的才行。这样就有个很好的效果,即显示出王莽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你会说这是作秀,可只要王莽做了,就会有一部分人相信王莽是真心实意,比如笔者就经常想,我们说王莽在作秀,会不会是史官和后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

不论王莽打什么如意算盘,既然要显示谦让的美德,就必须将选皇后一事广而告之,公开招募,让大家报名。

通知发下去后,豪门贵族纷纷献上自己的女儿。王莽把报名表看了下,发现许多王家人也报名了。

王莽的权力虽大,但都是王政君给的,且这么大的事情,肯定得王政君来定夺。王莽很清楚,王政君之所以给他那么大的权力,并非年迈昏惑,也不是单纯喜欢他,而是觉得他能干,所以王政君就算很信任他,也不会因此而觉得他的女儿必须当皇后。在王政君眼里,众多王家人比起来,王莽也许是最能干、最受信任的,但这不代表王莽的女儿最适合当皇后。

所以,谁的女儿能当皇后,和父亲的行政权力没有很密切的关系,起关键作用的是王政君能否看得上眼。

王莽的女儿并不一定比其他女子优秀。

事实上,那些权势不如王莽的王家人,也许跟王政君的亲情更近一些,可能更会让王政君觉得新鲜。

该怎么办呢?必须把竞争者干掉。

王莽想了个以退为进的怪招。他向王政君自陈:我的女儿德行不够、才能不高,不该与其他女子一起当候选人。

王政君被感动了:哪有人说自己女儿德行不够、才能不高的呢?王莽说这话,就因为自己是安汉公,在回避至亲呀!

王莽都知道如此,我老太婆若不回避,岂不让人戳我的脊梁骨?

想通这一层,王政君就下诏:王家的女儿,是我的外家,就不宜参评了。(《汉书·王莽传》:太后以为至诚,乃下诏曰:王氏女,朕之外家,不宜与众女并采。)

就这样,王莽把王家女子都搅黄了。现在,王家人就算对这个诏书咬牙切齿,可是当看到最具权势的王莽都拥护王政君的“英明决策”,他们根本没理由反对。

但这是王莽要的结果吗?他这一刀下去,可是连带着“自宫”了的。

这当然不是。因为当王家人同意这个决议之后,有人不愿意了。

这个人不是王莽,而是以王莽心腹为首的广大干部和群众。

很快就有人上书抗议:朝廷诏书里说的话是那么圣明、崇高,安汉公的功劳是如此明显,可到了立皇后的时候,居然独独不允许安汉公的女儿参选,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么做如何向天下人交代!所以,还是让安汉公的女儿当国母吧!

这么表态的可不是一两个人。据史书记载,每天都有一千多老百姓、学者和官员到宫内或宫门口请愿。王莽见臣子和百姓们如此闹哄哄的,连忙成立“工作组”,去劝导这些人。

可王莽的劝导毫无作用,他们被劝之后,越来越起劲,还说什么都不走了。人数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王政君看着这一切,明白原来王莽的女儿众望所归,觉得不能拂了众意,就直接决定:不选了,听大家的,把王莽的女儿纳为皇后。

如此,王莽的女儿直接脱颖而出,干掉其他候选人,成功当选。

可这不是王莽想要的结果。他希望自己的女儿当皇后,但不想让人说这是自己操纵的结果。所以王莽不同意王政君的决定:不能让我女儿直接当选,而应该扩大征集范围。

大臣们不同意:皇后嘛,选安汉公的女儿最好,不能从别的地方选择,否则乱了正统。

王莽无可奈何状:那你们去看看我女儿吧。

于是,一伙人呼啸着去了王莽家,把王莽的女儿打量一番,回来在王政君面前赞不绝口:啧啧,这女子好得很!(《汉书·王莽传》:公女渐渍德化,有窈窕之容,宜承大序,奉祭祀。)

接着又占卜,结果是:让安汉公的女儿当皇后,吉祥!

臣子又提议:王莽的女儿当了皇后,就该给王莽加封食邑,建议把新野县的二万五千六百顷田分给他,好让他的新都侯国的疆域达到一百里。

王莽肯定要推辞:其实我女儿根本不配当皇后,如今还加封食邑,我更不敢接受了。

王政君表示:那就只封皇后,不加食邑。

又有人表示:不加封食邑可以,但册封皇后,得给王莽两亿钱当聘礼。

王莽辞让:要不了那么多。

最终,王莽以不情愿的姿态接受了四千万聘礼。然后把其中的三千三百万交给了陪嫁的人家[1]。

王政君知晓后,更是称赞王莽的高风亮节,又给王莽赏了两千三百万,而王莽拿到后又将其中一千万分给了贫困户。

整个过程下来,王莽一箭三雕:第一,女儿顺利当选皇后;第二,他虽然捐了好几千万,但前前后后仍净赚了两千万;第三,他非常谦让,非常高尚,赢得了人心。

这件事情过后,称赞王莽的人越来越多。很快,他的心腹陈崇就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了封上书,歌颂王莽。

陈崇在上书中,历数王莽的功劳和美德,每一段歌颂完,都会引用一个典故,或者是古代圣贤的丰功伟绩,或者是儒家经典中的赞美言辞,引用完还总结:“这说的就是安汉公啊!”(《汉书·王莽传》:公之谓也。)

王政君对王莽也是非常认可的,陈崇的文章更是漂亮之极。她让臣子们这篇文章,并讨论陈崇的提议。

然而,正当王莽要在陈崇的助攻下更上一层时,后院起火了。

[1]皇后嫁到皇宫,是有陪嫁女子的。王莽的女儿出嫁时,有十一户人家的女 子陪嫁

3.宰衡

放火的人叫王宇,是王莽的亲生儿子。

王宇也不是故意想跟父亲过不去,他“放火”其实也是为了父亲着想。

汉哀帝刘欣继位后,其外家傅氏、丁氏入京,迅速取代了王氏,成了炙手可热的家族。现任皇帝刘衎,虽然年幼,但他的母亲卫氏及卫氏家族都在中山国翘首以盼,以期到了京城后成为新贵。然而王家已经吃过一次亏了,绝不允许卫氏成为下一个傅氏、丁氏。

刘衎是中山王刘兴之子,刘兴是刘骜的弟弟,于是王莽声称,按照刘衎的辈分,其实是继承的汉成帝刘骜的皇位。既然刘衎是汉成帝之后,那么严格来讲,他在中山国的父母,就不能再跟刘骜“抢”儿子了。有了这一层理由,王莽不允许刘衎的母亲卫姬和卫氏家族入京。为安抚刘衎的生母,王莽将卫姬升格为刘兴的正妻,封她为中山孝王后[1]。王莽又给卫姬的兄弟们赐爵关内侯,给刘衎的三个妹妹,都封为君[2]。

这么做,就是告诉卫姬和卫家:好好待在中山国,享不尽荣华富贵。

但王莽的儿子王宇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那刘衎现在少不更事,唯王莽之命是从,可总有长大的一天,那时他见王莽如此压制他的母亲,致使他们母子不能相见,肯定怨恨王莽。

也难怪王宇如此担心。那时候的王莽还没有称帝的想法,王宇更想不到父亲有一天能当皇帝,提前讨好刘衎也算未雨绸缪。你想想,以王莽的年龄,肯定比刘衎先死,就算活着时刘衎奈何不了他,可他死后呢?刘衎一定把对王莽的怒气都撒在王莽的子孙身上,就像当年汉宣帝刘询不能把霍光怎样,可霍光刚去世两年,他就把霍家灭族。

王宇可不想步霍家的后尘,他希望把刘衎日后可能对他的不满消除在萌芽状态,就一直帮卫氏入京。

他建议刘衎的母亲给王政君上书:其一,对朝廷的赏赐谢恩;其二,拥护朝廷对丁氏、傅氏的处理。以期通过这种方式,让王政君对卫后产生好感,继而怜悯他们母子,允许卫后入京。

这样的上书王莽肯定要看的,怎么处置,王莽也有极大的话语权。

王莽的意见是,让王政君下诏,夸奖卫后,说卫后对傅氏、丁氏的批评显示出她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识得大体。鉴于此,就给卫后加封食邑,给现任中山王[3]赏赐金钱,给中山国的官员提高级别。

但只字不提卫后入京之事。

卫后得到朝廷的赏赐,可她也看出朝廷不允许她和儿子一起,从此以泪洗面。

王宇仍不想放弃。他和老师吴章、大舅子吕宽合计,觉得直接劝说肯定不行,因为王莽不听劝。

该怎么让王莽松口呢?

他们想到,王莽迷信鬼神,可以借鬼神之口吓唬王莽别再阻挠。于是,他们准备弄些血,夜里洒在王莽家的大门上,等第二天王莽发现自家门口就像被血洗了一般,一定惶恐怖惧,那时吕宽再给王莽解释这个不寻常现象:这不是好兆头啊,这是上天暗示你什么什么……然后建议王莽将政权归于卫氏。

这是个有趣也很容易成功的办法,因为成本只要一盆血。可问题是,王莽会相信吕宽的话吗?

我们永远也不能知晓了,因为当吕宽夜里端着一盆血在王莽家门口恣意泼洒时,被王莽的门卫抓了个正着。

吕宽干这种事被抓了,肯定少不了毒打。想到王宇是王莽的亲生儿子,虎毒不食子,吕宽就把一切都招了:是你儿子让我这么干的,打我有什么用!

所有人都想错了,因为王莽得知缘由后,立即把王宇送进了监狱。朝廷还没给王宇定罪,王宇就饮鸩自杀了。

王宇应该是被王莽逼死的,因为在当时王宇还有个妻子即将产子,可王莽担心生下儿子后对他有威胁,竟斩草除根,将这对母子杀了。

王莽杀了亲生儿子和孙子,难道不怕被人非议吗?

被非议那是自然的。但王莽可以大义凛然:我不敢包庇儿子,就像当年周公不包庇管叔、蔡叔一样。就算再心痛,也不能因为私情而罔顾大义。

紧接着,甄邯等人立即上书王政君,将王莽的行为比作周公,赞扬王莽大义灭亲。王政君听了,对王莽表示满意,高度评价了王莽这一行为。(《汉书·王莽传》:朕甚嘉之。)

有了王政君的支持,王莽就要清除异己了。

卫家人是肯定要死的。除了刘衎的生母卫后,以及卫后的侄女(现任中山王刘成都的王后),卫后的直系亲属都被杀了。

除了卫家,还有那个给王宇献计的吴章。

吴章这个人,虽不是什么政要,但是个闻名全国的知识分子,门生千余人,遍布各地。吴章的强大影响力一直都让王莽不舒服,长期以来,一听说哪个人是吴章的学生,就放弃任用。这一回,吴章撞到枪口上,王莽自然不会手软,最终将吴章腰斩。

除掉卫家和吴章,王莽还觉得不够,因为这是个打击异己的绝好机会。他想扩大打击面,把反对自己的人都处理了。

王莽看不惯汉元帝刘奭的妹妹敬武公主[4],因为此女曾在汉哀帝时期攀附丁氏和傅氏,在王莽掌权后还一直跟王莽作对。王莽借口得到了王政君的命令,逼迫她自杀了。

跟着一起遭殃的,还有王老六王立和平阿侯王仁。王立是王政君的六弟、王莽的叔叔,而这个王仁,虽然和王莽平辈,可性格刚毅,平日也不怎么买王莽的账。王莽假传王政君的命令,派人到王立和王仁的府上蹲守,最后硬是将王立和王仁逼得自杀。

但王政君从来没下达过杀死王立和王仁的命令,这两个人死了,王莽怎么给王政君交代呢?

王莽说他们是病死的。

病死的?那就要参加葬礼。

王莽肯定不会允许,因为王政君参加了,王立和王仁的家人就一定会扑上去喊冤。

王莽全力阻止,身边人也跟着劝,王政君听得多了,本来的一腔热情消失,就没有去。

除了他们,地方上非议王莽专权的人也都通过这一案件被清理。整个案子前前后后处决了数百人,案子办完后王莽威震海内,再也没有人敢和他唱反调了。

没有人唱反调,那么赞歌就要来了。

唱得最好的,是大司马护军,此人说:安汉公是为了汉室江山,才忍痛杀害爱子。事情发生后,安汉公感慨良多,撰写了八篇文章,以告诫子孙。

这样给王莽贴金的建议,朝廷肯定没有人敢反对的。相反,百官都会抓紧机会好好表现,唯恐落后于人,他们请求将王莽的八篇文章比作《孝经》,凡是能背诵王莽文章的官吏都记录在案。

这八篇文章,就是王莽的专著,就可以作为逢迎王莽的资源了。

于是就又有人表示:像王莽这样有德行、有功劳、有著作的人,只有至德大贤之人才能做到,之前陈崇(就是那个用“排比”修辞手法写文章之人)的请求很对,王莽的地位还应进一步提高。

接下来,就像以前一样,大臣们商量着如何给王莽增加地位和赏赐,王莽得知消息后就诚惶诚恐,拼了命反对。王政君就信了,见王莽拒绝的时候又是叩头又是流泪,觉得王莽出自真心,就不想勉强。

奈何那一帮官员的热情太高,对王莽太过爱戴,纷纷表示这些赏赐其实根本不够,王莽反对只是因为品行太好,但如果因为王莽有谦让美德就不褒奖,就没有了道义。所以,王莽的拒绝总是无效。

推推搡搡几个回合下来,王莽又得到了一个尊号:宰衡。他上交了大司马和太傅的印绶,得到了一个新印:宰衡太傅大司马印。同时,他还获得了数亿赏赐,他的母亲被赐号功显君,两个儿子也被封了侯。

宰衡是啥意思呢?因为臣子们说,商朝名相伊尹、周朝辅佐成王的周公,分别有阿衡、太宰的称号。

有了宰衡的号和印,配套的规格还得跟上,比如王莽出行时,车驾前后得有十辆马车,随行人员是尚书郎、侍御史、谒者、中黄门郎和期门羽林郎。宰衡的属官,级别为六百石(和县令一个级别),三公向宰衡汇报工作时,必须尊敬地在汇报内容前加上“敢言之”三个字,意思是“我冒昧地说”。

群臣还觉得,应该给王莽一些限制。限制什么呢?因为王莽这个人,每次给他赏赐的时候,都推三阻四不愿接受,所以群臣建议,以后王莽再写这种拒绝赏赐的上书,概不受理。

伴随着这个幸福的烦恼,王莽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

[1]刘兴去世后谥号曰孝,后人就称他中山孝王。

[2]女子的封号被称为“君”,如同男子被称为侯。

[3]中山王本来是刘衎。刘衎当了天子,王政君就让一个叫刘成都的人当了中 山王。刘成都,是东平思王刘宇的孙子。刘云,是汉宣帝刘询之子。

[4]敬武公主嫁给了张临,张临正是汉成帝宠臣张放的父亲。由于张放继承了 张临的爵位,所以敬武公主很可能是张放生母。

4.摄政

下一年,汉平帝五年(元始五年,5)正月,王莽在明堂举行祭祀仪式,诸侯王、列侯、皇室宗亲上千人参加。结束后,王莽封了三十六个刘氏后裔当侯爷,其余的侯爷也都增加食邑,所有参与者都有赏赐。如此,不但官员支持王莽,刘家子孙也支持王莽。

王莽的女儿当皇后时,将新野县封给王莽作食邑,但王莽拒绝了。据史书记载,自那时起,前前后后有487572人上书,认为朝廷不该任由王莽谦让,而更应给王莽赏赐。

王莽拉拢了刘氏子弟,赚足了民意,当年五月,朝廷表彰王莽的功劳,为王莽举行九锡之礼。

九锡之礼是什么呢?锡,赐也。这个九锡之礼,就是天子给特别有功劳的臣子赏赐九件物品,是臣子能够得到的最尊贵赏赐。按东汉应劭说法,九锡之礼中的九件物品,包括车马、服饰、乐器、红漆大门、台阶(纳陛)、武士百人、斫刀大斧(钺)、弓箭、秬鬯(音jù ɡ,酒)。

但这个九锡之礼,绝不仅仅是给王莽九件物品,事实上,王莽接受的远比这个多。这个赏赐之所以最尊贵,不是王莽用不起车马、穿不起衣服,而是作为臣子没有权力使用特定规格的物品。如今有了九锡之礼,王莽可以使用,就表示他高出所有臣子一个等级。

提升提升……王莽从一开始是大司马,再是安汉公、太傅,后来又叫宰衡;他从王政君手中拿到了几乎所有的行政权(除了赐爵之事);朝廷从制度上规定,官员向他奏事时必须恭敬地加上“敢言之”三字;他代替少年天子刘衎祭祀天地,他还是天子岳父;他除掉了朝中的所有异己——官员、外戚、长辈,哪怕和他意见不一的儿子;朝廷一再给他封赏,他一再推辞,赢得了谦让、有道德的美名,不论朝野,对他尽皆赞誉,如今他又接受九锡之礼……提升地位,他还能怎样提升呢?

他其实已经和皇帝差不多了。

但终究还差一些。比如,他不能有皇帝的派头和称号,官方也没有明确说他的权力和皇帝无二。说到底,他还是个臣子。他的权力虽然已经超过以往的所有臣子,可总是跟皇帝差一些。只要他还是臣子,权力就可以继续提升,一直提升到无限接近于皇帝。只要别提升到等同于皇帝,他就仍然是一个臣子,他的行为就仍可以被解释为臣子的行为。

为了继续提升,王莽派了一支由八人组成的“采风”使者团,让他们到全国各地征集歌功颂德的文艺作品。截至汉平帝五年(5),这八个人回到朝廷时,带回了三万多字的赞歌——在那个文字流通并不方便的时代,三万字原创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在征集赞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插曲,比如一些地方没有认真领会朝廷的精神。广平国相班稚就不懂,非说没有祥瑞和赞歌,也不愿意现场创作;琅琊郡的太守公孙闳也不懂,他不但不说成绩、不称赞天下太平,居然梗着脖子大谈困难和灾害,气得使者团愤愤离去。

对这二人的弹劾书很快就送到朝廷:公孙闳凭空捏造,妄谈不祥之事,班稚拒绝宣扬祥瑞,此二者都是故意抹黑太平盛世,大逆不道。

最终,公孙闳下狱被诛。班稚的情况好点,他是汉成帝时班婕妤的弟弟(班婕妤担心被赵飞燕迫害,申请到长信宫伺候王政君,因此跟王政君关系亲密),王政君亲自为他说情,说班稚虽然没弘扬正能量,但也没大谈灾害,罪行稍轻,班稚还曾是王莽的小兄弟,被网开一面。这个心直口快的人,见到公孙闳的下场,再也不敢说那些不和谐的话,连忙上书认罪并辞了职,从一个诸侯国相变为一个候补的郎官,还是看坟的。几十年后,历史学家班固将爷爷的这件事记载下来,放入其《汉书》之中,为后世人所知。

有了“最美汉朝诗歌集”,王莽就向王政君表示:当今之世,物价统一,路不拾遗,百姓道德高尚,没有狱讼,没有歹徒,没有经济困难人口,堪称太平盛世。

王莽在国内营造一片赞歌之声的同时,还放眼国外,希望四夷宾服,如此才称得上真正的盛世。

但当时并没有四夷宾服,怎么办呢?这件事王莽很早就开始做了。王莽的办法是,贿赂。

汉平帝元年(1),由王莽安排,西南部一个叫越裳氏的部落,冲破重重困难,进献了三只鸡。

汉平帝二年(2),王莽贿赂了南边黄支部落的首领,令他们遣使者进献犀牛若干。

同年,在北边,匈奴单于也收到王莽的重金,上书称自己被汉朝的先进制度折服,本人愿更换名字,由“囊知牙斯”改为“知”。

汉平帝四年(4),贿赂羌族的良愿部落,令上书表示希望归附(《汉书·王莽传》:乐思内属)。

据王莽说,东边还有个东夷王,渡海献上珍宝。

有了来自东西南北各“国家”的赞美之声,才真的称得上“四夷宾服”。王莽借此机会,再捧一把王政君:“太后秉统数年,恩泽洋溢,和气四塞,绝域殊俗,靡不慕义。”(《汉书·王莽传》)

他还说,四方皆已归顺,汉朝有了相应东海郡、南海郡和北海郡,所以应当将良愿部落的地设置为西海郡。

王政君听得乐开花,自然批准王莽的一切请求。

做足这些功课,接下来,在一个叫刘庆的人的提议下,朝廷正式规定:令安汉公王莽行天子之事。

然而,就在制度上已经承认王莽可以和天子做同样事情的时候,王莽发现了一个不稳定因素:刘衎。

王莽察觉到,现年十四岁的刘衎,对他残害卫氏外戚和限制生母入京非常不满。

皇帝被权臣拥立,又受制于权臣。等皇帝长大了,必然跟权臣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几十年前刘询和霍光的例子就在眼前。事实上,王莽走到这一步,已很难全身而退了,他要么前进,尝试打开新天地,要么后退,被刘氏清算。

一千六百多年后,一个叫多尔衮的人,拥立了大清国顺治皇帝,生前位极人臣,皇帝尊他“皇父摄政王”,刚去世时连庙号都有。论当时对朝政的影响力,多尔衮之于清,不亚于王莽之于汉,他们都有取代皇帝的实力,何况多尔衮还是顺治皇帝的叔叔。然而多尔衮去世后仅仅过了两个月,顺治帝就剥夺了他的一切,不但撤庙、抄家、削爵,还掘坟鞭尸。

王莽很明白自己的处境,刘衎一旦长大,一定会跟他算账,就算活着时奈何不了他,死后一定对王家动手。

与其养虎为患,不如将其除掉!当年十二月,王莽准备好毒酒,把汉平帝刘衎毒杀。

汉平帝生前,王莽费尽周折给他娶了个老婆,就是王莽的女儿,那是汉平帝四年,距离刘衎被杀还有一年多。刘衎是皇帝,所以他去世后,正妻被尊为皇太后。三年之后,王莽代汉立新,他的女儿就被改称为安定公太后,那时太后才十八岁。

这个女子没有因为父亲当了皇帝而过得更好,她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再配合父亲。

十八岁的姑娘整天闷在屋里守活寡,王莽也心疼,就把那个安定公太后的称号去掉,封她为黄皇室主,以淡化她曾经的皇后身份。王莽似乎看上了立国将军孙建之子,让孙建的儿子打扮好看些,假借看望病情跟女儿搭讪。

王姑娘见到来客,操起手旁的鞭子,狠狠抽打身边的随从,吓得孙建之子连忙走开。那之后,王姑娘生了病,卧病在床。王莽明白女儿不愿意改嫁,也就不再强求。十五年后,更始帝刘玄的汉军攻入长安,火烧未央宫,王姑娘望着熊熊大火,想起了出嫁那天的场景,叹道:我有什么面目再见汉家列祖列宗!说完,跳入火中自杀了。

***

时间拉回到汉平帝去世那年。当时的王莽可以代替皇帝做事,但他的待遇毕竟和皇帝不同,比如出门时的随从人数和级别也和皇帝差得很远,比如他不能直接颁布命令,比如他死了职位不能直接由王家人继承……既然还有差距,王莽就还有奋斗的空间。

王莽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让自己的称谓和“皇帝”相关。

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曾用理论解释了汉取代秦的合法原因:上天授权。

既然君权神授,那么很快就有人上书,声称在一口井里发现了一块石头,石头上刻有“告安汉公莽为皇帝”(《汉书·王莽传》)。

王莽之前不论如何尊贵,如何玩弄权术,都是一个权臣的所作所为,他的权力再大,都是臣子,都是在给刘氏政权打工。王莽拥有的,只有对国家的管理权,而没有所有权。王政君允许王莽提升地位,是为了王莽能更好地给刘家打工,但如果把江山改姓王,王政君还会答应吗?

王莽不知道,他想试探一下。

试探的方式,自然是王莽装聋作哑,让臣子把石头上刻有“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事告知王政君,看王政君的反应。

王政君的态度很明确:这是胡说八道,绝对不允许!

既然王政君还没有糊涂到让江山改姓的程度,王莽该怎么办呢?

这时太保王舜出面了,他去跟王政君分析形势:第一,王莽的羽翼已成,这也是众望所归之事,非人力可以阻挡了;第二,王莽只是想有个可以摄政的名号,方便他施政而已,他本人并无非分之想。

王舜翻来覆去跟王政君说,王政君听着听着,也觉得阻挡王莽难度太大,于是她也越来越倾向于认为,王莽并无二心,而只是想有个摄政的名头,方便工作。

就这样,在王舜等人的运作下,王政君正式决定:以王莽为代理皇帝(假皇帝),臣民称呼他为“摄皇帝”;皇帝自称时,有专门称谓“朕”,王莽也给自己弄了个专门称谓曰“予”。“假皇帝”和“真皇帝”的区别,仅仅是王莽在朝见王政君、孝平皇后时恢复臣子身份,其余时候所有礼仪和权力皆与皇帝等同。

王莽成了代理皇帝,那么新皇帝登基就得改元。于是在刘衎去世的下一年,公元六年,王莽改元为“居摄”,这一年就是居摄元年了。此时,我已不知这一年的年号前面是否还应该加“汉”。

不过,尽管王莽的权势已经通天,已经有了皇帝的名号,可毕竟还是“假皇帝”。只要他一天还是“假皇帝”,从名义上讲,天下就还属于刘汉。所以,王莽行事还得像个“假皇帝”,不能完全将刘氏子孙排除出政权之外。

在居摄元年(6)三月,王莽挑了汉宣帝刘询的玄孙刘婴,将刘婴立为皇太子,由于刘婴只有两岁,也就是个婴儿,因此又称刘婴为“孺子”。

刘氏子孙那么多,你王莽居然连名义上的皇帝都不要了,弄个两岁的皇太子当摆设,事情到这个程度,王莽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汉朝立国二百多年,从汉高祖刘邦传下来的子孙千千万万,他们享受着刘氏血脉的荣耀和恩惠,就算王莽之前对他们多么优待,可他们会眼睁睁看着刘姓江山这样落入王家人手中而无动于衷吗?

当年四月,安众侯刘崇就发难了。

刘崇以为,刘氏子孙已经对王莽咬牙切齿了,自己只需振臂一呼,肯定响者云集。我第一次看到这段历史时,也觉得以汉朝二百多年的根基,刘崇肯定深得人心,然而刘崇和我都低估了王莽。

刘崇的起兵根本没有掀起多大波澜,他的第一场战争,是率领一百多人攻打宛县(南阳郡的治所,今河南省南阳市),在这里,刘崇遭到了宛县守军的抵抗,再之后就什么都没了,因为刘崇一败涂地。

刘崇的失败,让王莽的支持者看到了机会。王莽的支持者由是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刘崇这种货色,都是因为王莽的地位还不够尊贵,所以在这伙人的推动下,王莽的办公地点改称“摄殿”,王莽的居所改称“摄宫”。

但王莽在“摄殿”里住了不久,到居摄二年(7)九月的时候,另一波反莽集团就出现了。

这一波人的力量远比刘崇的大,挑头的人就是汉成帝时丞相翟方进之子翟义。

5.新朝

东郡太守翟义早就看不顺眼了。他和侄子陈丰合计,认为王莽这个样子,日后肯定改朝换代。他身为故丞相之子,封疆大吏,必须为国家铲除这等贼子。那一年,陈丰十八岁,血气方刚,当舅舅问他“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汉书·翟方进传》)时,他坚定地点了点头。

为起事成功,翟义联合了三个人:主管东郡武备的东郡都尉刘宇、严乡侯刘信、武平侯刘璜。刘信和刘璜都是故东平王刘云的儿子。刘云在汉哀帝时期被逼死,刘信和刘璜兄弟是有怨气的。

居摄二年(7)九月,翟义借着郡中阅兵的机会斩杀观县县令,携东郡部众起义。他自号大司马柱天大将军,以东平王太傅苏隆为丞相,东平国中尉皋丹为御史大夫,然后将准备好的讨伐檄文广为传播。

起义肯定要名正言顺,这样跟随者也才相信自己的行为正义。翟义的理由就是,王莽毒杀了汉平帝刘衎,谋取天子尊号。他号召大家,要在新天子刘信的带领下替天行道,灭此奸贼。

翟义比之前那个刘崇正式多了,有天子、有大臣、有口号,他的檄文又很有煽动力,消息一出,郡国沸腾,响应者数不胜数。当翟义的西征大军行至山阳郡时,麾下已经有十余万众了。

王莽虽然富有智谋,驾驭臣子的手段高超,很会树立形象,但从来没有过被十余万众讨伐的经历,而这十余万众只是明着和他对抗的人,被翟义鼓动后对他不满的人还有多少呢?

任何人遇到这种事情都会慌乱的。因为翟义的口号是他准备谋朝篡位,是背叛汉朝,这种行为不是主流价值观,就算有人真的觉得王莽好,拥护王莽,也不敢公开支持王莽篡位。一旦翟义用武力压服了王莽,王莽势必受人唾弃,他将失去这些年来积攒的所有,而且遗臭万年。

这种情况必须派兵镇压,否则翟义的影响力越大,就越不利于王莽。

王莽没打过仗,也不懂军事,只能用好人。他封了七个将军:奋武将军孙建,虎牙将军王邑,强弩将军王骏,震威将军王况,奋冲将军刘宏,中坚将军王昌,奋威将军窦况。他给这七个将军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自己选择属下的校尉和军吏,准备好了之后就东出函谷关,率领关东之军,合击翟义。

七将军奔赴前线了,但王莽还是担忧。他害怕翟义突发奇兵,攻破了通往关中的要塞,于是又派遣积弩将军武让屯兵函谷关,横野将军逯并驻兵武关,扬武将军刘歆(新王朝的国师、王莽亲家)防守宛县,如此一来,王莽就堵住了东部前往关中的所有关卡。

十个将军派出,王莽总算松了口气,翟义的战斗力再逆天,也够他喝一壶的。然而就在王莽全力对付东部地区翟义时候,西部也出问题了。

在茂陵以西,二十三个县的土匪强盗们一夜之间全冒了出来,响应翟义。他们被赵朋、霍鸿组织起来,烧官府、杀官员。他们认为,翟义在东部声势浩大,京城的防守空虚,正是攻打长安的好机会。这支队伍发展得很快,不多久就有十余万之众,他们还很有能耐,有人都潜伏到未央宫前殿纵起火来。

王莽慌了,又封了一批将军,西击赵朋、霍鸿,同时加强长安城的保卫工作[1]。把这些安排完,王莽紧接着在汉高祖的高庙举行了拜官仪式,将甄丰封为大将军,统领所有的作战部队,屯兵霸上。

军队都出去了,但至此王莽也只是把任务安排了下去,他想剿灭敌人,还需要做更多。

王莽是很有政治智慧的。他知道翟义的起兵口号是王莽想当皇帝,而且王莽的种种行径的确让人觉得是这样,倘若更多人相信这一点,那么翟义的军队就是义军,他王莽就是乱臣。他必须在政治上表明态度:自己不是翟义所说的那种人,翟义立刘信为天子,是图谋不轨,自己派出的大军,不是给王莽打仗,而是为了刘氏江山。

于是王莽抱着皇太子刘婴在高庙中祈祷,表明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刘家。他召集群臣,到高庙这个供奉汉高祖神位、富有象征意义的地方开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王莽指出,周成王年幼时,周公摄政,管叔和蔡叔就图谋不轨,拥立禄父,背叛成王,如今的翟义,挟刘信作乱,跟他们是一丘之貉,大圣人都会遭遇这种事情,何况我王莽这样的庸碌之辈呢?

王莽讲完话,臣子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一致认为:“翟义事件让人感到遗憾,但如果不发生这等事情,又怎能彰显出您和周公一样伟大呢?”(《汉书·翟方进传》:不遭此变,不章圣德。)

为了掌握更多权力,像周公一样行使天子权力,从那几只白鸡开始,王莽就给自己打造“汉代周公”的形象了,再之后成为安汉公、宰衡,到现在将翟义比作管叔和蔡叔,“汉代周公”的形象已经完全树立起来。周朝时,管叔、蔡叔起兵后,周公曾作文《大诰》,这一次王莽也效法周公,公开发表了一篇行文古奥、语义难懂的文章《大诰》。

王莽在《大诰》中表达了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刘家、他终究会归政于皇太子的想法。他指出,翟义和刘信的行为是大逆不道,为天所弃,消灭这二人是职责所在,就像农夫必须除掉杂草一样。

王莽是个搞宣传工作的好手,他发表文章后,成立了“舆论工作小组”,到全国各地做好舆论督导,讲解王莽的《大诰》精神内涵,引导老百姓正确认识王莽的摄政。

王莽这几招做得很出色,至少从舆论层面摧毁了翟义起兵的合法性,而翟义又没在这时候做出有效应对,因而势力没有迅速扩大。当年冬天,朝廷的军队就开到前线,与翟义在陈留郡菑县(今河南省民权县东)会战。史书未记载这场大战的详细过程,只记录了结果:翟义大败,军中重要人物刘璜被斩。

终于渡过难关了,王莽如死里逃生,感激前线的将士们,他将五十五人封侯,直接在前线军中举行封侯仪式,并大赦天下。军吏见王莽如此不吝惜赏赐,大受鼓舞,集结精锐攻打翟义所在的圉城,至十二月,大破翟义。翟义与“天子”刘信弃军而逃,军队作鸟兽散。王莽军在固始县擒获翟义,最终将翟义处以磔刑(zhéxínɡ,指分裂肢体)。至于刘信,不知所踪。

然而死得最惨的,是翟义手下一个叫王孙庆的人。大军战败后,王孙庆就跑了,九年之后,王莽已经称帝,他被抓住。王莽让太医、尚方官[2]以及屠夫联合,把王孙庆剖腹、剥皮,挖出五脏六腑,对其测量,又用竹签插入王孙庆的血管,探求其始终。按照王莽的说法,这么做可以治病(于是有后人说这是王莽具有探究精神,搞医学研究)。(《汉书·王莽传》: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藏,以竹筳导其脉,知其所终,云可以治病。)

击败翟义后,前线军队立即撤回,与西征大军合击赵朋、霍鸿等响应翟义的武装。两个月后,到居摄三年(8)二月,赵朋、霍鸿被歼,发生动乱的各县也都平定,王莽大封功臣数百人。为了肃清翟义等人的影响,王莽将翟家满门抄斩,挖了翟家祖坟,让老百姓引以为戒。

翟义和赵朋、霍鸿等人的起义令王莽惊慌了许久,但等事情过去,王莽又发现,即便官员和百姓受到翟义等人的鼓动,但最终还是向着自己的。

此时的王莽:一是有足够民意,也受到百官爱戴;二是不怕有人武力反对,因为他已经有过镇压数十万武装的成功经验;三是早就开始行使皇帝的权力,不论从名号还是实际,他都已经无限接近天子了。

于是,自翟义覆灭后,王莽决定为皇位发起最后的冲击。

然而,就在王莽踌躇满志、准备登基的各项工作时,发生了两件事,这两件事都不利于他立即称帝。

第一个是在当年九月,王莽的母亲去世,按照礼制,作为亲生儿子,王莽必须回家服丧。可如果回家服丧,势必对王莽登基造成延阻。当年,那个曾斩杀郅支单于的陈汤就要升官时,父亲去世,陈汤不想失去晋升机会,没有回家奔丧,被人弹劾,陈汤被关进大牢,推荐他的富平侯张勃被削减食邑,还因为此事而被认为瞎了眼,死后谥号曰“缪”(陈汤事详见本书第十章)。

王莽肯定不想在关键时刻熄火。然而他之所以有如此好的名声,皆因他在老百姓眼中是个道德楷模,是个孝子[3],倘若为了称帝就不给母亲服丧,岂不严重损害他的形象?

其实这样的事情王莽早就会处理了。他不会主动说自己不服丧的,因为在他为难的时候,总会出现一大帮臣子说出他的心声,就像曾经劝说他接受赏赐一样。这一回就有七十八人联合上书,要求王莽以大局为重,以社稷为重,不能为了自家的事情耽搁了公事,他可以悼念母亲,但千万不能不工作。至于三年服丧,就由长孙王宗代替吧。

发生的第二件事情是,他哥哥的儿子王光犯了法。

王莽的哥哥去世早,儿子王光就一直由王莽抚养,王光的婚礼就是跟王莽儿子王临同一天举办的。王光曾找到执金吾窦况,让窦况帮自己杀人。窦况不敢怠慢王莽,就把王光的仇人抓起来杀了。

可窦况做得不干净,以致事情引起了广泛关注,产生了恶劣影响,传到王莽耳中。王莽勃然大怒:我一直都在努力让天下人说我好,你居然在我眼皮子底下干这等违法之事!

王莽该怎么办呢?他找王光谈话。谈完之后,王光的母亲问儿子:你觉得自己和王宇、王获相比,谁跟王莽更亲呢?

汉哀帝年间,王莽蛰伏在新都侯国,他的儿子王获杀了奴隶,王莽逼其自杀;王宇之前为了让汉平帝的外戚入京,跟大舅子吕宽合谋,给王莽家洒血,被王莽发觉后自杀。

王宇、王获是王莽的亲生儿子,阻挡了王莽的路都不能活,你不过是个侄子,何况的确犯了王法,给王莽抹了黑,又怎会逃脱制裁呢?

王光和母亲自杀了,至于杀人凶犯窦况,虽然有很大的战功,也难逃一死。

对王光,王莽没有完全绝情,他让王光的儿子王嘉继承了爵位。

王莽严肃处理王光,给天下人树立了一个正义的形象,让人们觉得他是个为百姓做主的人。接着,他就要向皇冠发起最后冲击了。

居摄三年(8)十一月,王莽给王政君写了个奏疏,说了三件事:

第一,广饶侯刘京上书,说今年七月时,齐郡一个亭长在一个晚上做了好几个梦,每个梦里都有人对他说:“我是上天派来的使者,老天让我告诉你:‘摄皇帝应该当真皇帝’,你要是不相信我,就到亭子里看,那里新添了一口井。”第二天亭长去看时,果然多了一口深达百尺的井。

第二,这个月,巴郡出现的石牛、雍县的石刻也都运到皇宫,我和太保王舜去观看时,天风乍起,遮天蔽日,伸手不见五指,狂风过后,在石头旁出现了铜质的符信和帛画,符信上刻字曰:“天告帝符,献者封侯。承天命,用神令。”骑都尉崔发(因为能解释符信,新王朝时,此人被封为符命侯)解释了这些文字。

第三,考察古代先贤的做法,我觉得以后在太皇太后、孝平皇后面前时,我可以自称假皇帝,但除此之外,处理其他事情时,就不要在“皇帝”面前加“摄”字了,我这么做,只是为了汉家天下,等孺子长大后,我自然会像周公对待成王一样,把权力返回的。

这么明显的野心,王政君如何看不明白!可就像王舜所说,她没有办法,从她把权力都交给王莽的那一天开始就没有办法了。她只能寄希望王莽说的是真的,会像周公一样日后把政权交回来。

现在,王莽把摄皇帝前的“摄”字去掉,除了对王政君和孝平皇后(孝平皇后是王莽的亲生女儿),他的名号就是皇帝了。

一些关注天下大势的人,嗅到了机会——王莽已经做到这个程度,篡位是迟早的事儿了,在这个关键时刻临门一脚,一定不会吃亏。

一个叫哀章的人造了两份竹简,分别装在铜匣子里,其中一个叫“天帝行玺金匮图”,一个叫“赤帝行玺邦传予皇帝金策书”。文书的内容,说的是王莽即将成为真命天子,皇太后要听从天命。哀章做得很全面,他的竹简中不但说王莽是真命天子,连辅佐王莽的大臣都拟好了。

哀章带着这两份文书来到高祖庙,交给看守高庙的领队,让领队把文书递给王莽。王莽随即顺水推舟,到高庙祭拜汉高祖,同时接受提前准备好的“汉高祖禅让”文书。接着,他回到皇宫,下达了继位的诏书,改国号为新,以居摄三年的十二月初一为新朝始建国元年的正月初一。

至此,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汉朝,在历经十一帝,二百一十四年之后,被王莽取代了。

这一年,王莽五十四岁。

[1]王级为虎贲将军,阎迁为折冲将军,率军攻打赵朋。以王恽为车骑将军, 屯平乐馆;将骑都尉王晏提升为建威将军,驻军长安城北;城门校尉赵恢 提升为城门将军,负责长安城门的守备。

[2]尚方,属少府,负责制造帝王所用器物。

[3]王莽很孝敬母亲,他儿子和侄子同一天结婚,婚礼当天,宾客满堂。可就 在这时,他听说母亲哪里疼,需要吃某种药,在婚礼中数次离开席位,照 顾母亲。

6.元后

王莽能够取代汉朝,一路走来最关键的就是,有王政君支持。

王政君不一定非得支持他。王政君有八个兄弟,三个姐妹,这个家族有众多子嗣,王莽是其中一员而已。王曼跟王政君还不是一个母亲,王莽与王政君的亲缘关系,是不如王凤、王崇的子女的。甚至由于父亲王曼早夭,他在叔叔姑姑们面前没有发言权。他的叔叔们全都在汉成帝时代被封列侯,他的堂兄弟们都成为列侯子弟,拥有荣华富贵。那一大家子,唯有王莽是贫困孤儿。

他二十四岁时,因为在王凤病榻前的优异表现,被王凤极力推荐,从此走上坦途。那时的王莽待人谦逊,生活节俭,努力上进,博学多闻。他还有很重的家庭负担,除了抚养老母和子女,哥哥也早早去世,养活侄子的重任也落到他的肩上。面对寡嫂,他严肃认真,谨慎恭敬,没有越矩之行。这样的王莽口碑极好,后来在五叔王商的支持下被封为新都侯。七叔王根去世时,他已经有很强的势力,成为大司马的第二候选人。

王莽意识到机会难得,没有在这时候表现出所谓的谦让,不遗余力发掘淳于长的阴私,终于把淳于长整死,成功当上内朝长官,这一年的他年仅三十八岁。在这之前,我们看不到王政君对待王莽,与对待其他王氏子弟有何不同之处。

王莽很明白,他的权力都来源于王政君的支持。他是王政君的晚辈,必须比几位叔叔们更尊敬王政君,否则引起了姑姑的不满,他的地位也坐不稳。

要让王政君满意,除了能办事,还得让王政君放心、开心。

王莽是个有眼光的人,他在汉哀帝继位、傅太后入京后,面对蛮横的傅太后,没有丝毫示弱,更没有一丝向傅太后靠拢的迹象,他不惜得罪如日中天的傅太后,也要维护王政君,始终都站在已经失势的王政君一边。以他的聪明程度,不可能看不出当时王政君斗不过傅太后,他肯定清楚,两个家族的斗争往往是你死我活的,汉武帝时窦氏家族和田氏家族斗争,斗到最后是窦婴被杀。事实上,傅太后戾气甚重,打压异己不择手段,比如她不喜欢冯媛,冯媛就被构陷致死。然而即便如此,王莽还是这么“不识时务”地站队了。

王莽被遣送回新都侯国后,一直到汉哀帝刘欣去世,你基本看不到王政君和王莽的影子,那些年他们都沉寂下来,韬光养晦。那时候,不但王莽无法继续待在京城,就连老太太王政君也活得像一杆枪,很多以她名义下达的命令,都是刘欣“令”的。你根本想不到,刘欣刚刚去世,那个几年来几乎销声匿迹的王氏家族竟然能够在一天之内掌握政权。这个过程中你看不到任何抵抗,好像刘欣和傅氏家族根本没有存在过。王家能如此顺利,只因在这些年里他们一直默默积蓄实力,当刘欣为了傅氏、丁氏、董氏毫无下限的时候,低调稳重的王家就跟刘欣形成鲜明对比。

王莽在新都侯国十分注重名声。他的儿子王获杀死了奴隶,王莽知道后就逼着王获自杀了。虽然说“杀人偿命”,可是在那个年代,王获杀的是没有人权的奴隶,以王获的身份不至于非得抵命。王莽在新都侯国待了三年,就有数百官吏向朝廷上书,为王莽被驱逐出朝廷申冤。汉哀帝五年(元寿元年,前2),傅太后一去世,刘欣就布告天下,让举荐贤臣,王莽积攒的口碑终于起到作用,很多人推荐他,王莽再一次入朝。

刘欣去世后,王家掌权,王莽依旧明白,众人说他好,只是锦上添花,最重要的是王政君说他好。

于是他只要抓住机会,就给王政君戴高帽子,说汉朝在王政君的领导下一派祥和、天下太平,没有王政君的英明领导,就没有如此强大的国家云云。王政君都七十多岁了,这些好话听得多了,就觉得王莽说得好,而且不邀功,于是把更多权力授予了王莽。

除了让百官称颂自己,对待王政君身边的人,他也下足了功夫。他把王政君的三个亲姐妹,都封为“君”,赐予汤沐邑(类似于男人被封侯,赐予食邑),她们是王政君最亲的姐妹,一有机会就夸赞王莽;王莽觉得,王政君一个妇人,年纪大了,成天待在皇宫里肯定闷,就每个季度安排王政君出宫巡视,慰问皇宫周边的孤儿寡妇和贞洁女子。王政君通过活动放松了心情,还能亲耳听到来自民间发自内心的歌颂,感受到赠送温暖的自豪和满足。

有一次,王政君回忆往事:我第一次到太子家时,被召见于丙殿,这都过了五六十年了,我竟然还记得清清楚楚。王莽闻言,立即说:太子宫离这儿不远,可随时前往,一点也不麻烦的。

有了这话,王政君乘着兴致,去了趟梦开始的地方,尽兴而返。

王政君是个老太太,闲得无聊了,找来一些小孩子留在身边逗乐玩。王莽若得知陪王政君的小孩儿生病,会扔下手头事务,亲自照料小孩,生怕出点什么岔子。

王政君看到的王莽,是恭敬的、有道德的、尊敬自己、在乎自己的;王政君听到的王莽,是能干的、尊敬太后的、能够为天下做表率的。这样的王莽,王政君岂会不喜欢?

王政君喜欢,当她听说王莽因为自然灾害吃素食,急忙下达公文(诏书),诏书的中心思想就是:王莽要吃肉,为了国家爱惜身体。(《汉书·王莽传》:今秋幸熟,公勤于职,以时食肉,爱身为国。)

于是王莽的权力越来越大,从大司马到安汉公,到宰衡,臣子跟他说话之前都要加上“敢言之”,接着被赐九锡,他杀平帝,立孺子,在这个过程中王政君没有任何反对。

直到有人跟王政君说,发现一块石头上刻了“告安汉公莽为皇帝”时,王政君终于清醒:这断然不可!

可事到如今,王莽的势力已经渗透到国家的方方面面,王莽又岂是王政君所能限制的?就如同王舜(王音的儿子)所说:事已如此,无可奈何。

七十多岁的王政君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去阻挠王莽,只好同意王莽摄政,代行皇帝之职,允许臣民称他“摄皇帝”,自称“予”,改元居摄,跟皇帝享有同等待遇。可王政君气不过。等刘崇和翟义起兵的消息传到耳中,她恨恨地说:果然不出我所料,我虽然是个女人,但也知道王莽这么做危险。

刘崇、翟义的起义被平定后,王莽很快就登基为帝建立新王朝了。据史书记载,得知这个消息的王政君大吃一惊。

王政君还没缓过劲儿来,王舜就来了。

王舜过来是要传国玉玺的。

王政君手中的这块传国玉玺,是当年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时,从秦王子婴处受降得来。等刘邦打败项羽,当了皇帝,就将这块玉玺称作汉传国玺,代代相传。汉平帝驾崩后,孺子刘婴还是个皇太子,这块玺就放在了王政君手里。

但王政君不愿意给。她看到王舜,压抑已久的感情迸发,破口大骂:“你们父子宗族,受到汉家的恩惠,才拥有荣华富贵,可是你们不但没报答恩情、辅佐幼主,反而趁火打劫,窃取政权,一点都不讲恩义。如此猪狗不如,天下还有你们兄弟这样的吗?

既然已经当了新皇帝,已经变更服色和正朔,就该重新制作能够传至万世的玉玺,为何要用这不祥的亡国玉玺呢?我是汉家的老寡妇,很快就要死了,我不会给你们的,我要把它带到坟墓里去。”(《汉书·元后传》: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得。)

说着说着,王政君已泣不成声,她身边的人也被这一番言语感动,流下泪水。

王舜也跟着哭,过了许久,等大家的心情都平复下来,王舜才说:您这么讲,我也没什么好说的。可是太后,王莽非要这块传国玺,您难道可以不给吗?

是啊,你难道可以不给吗?你今天不给,你死了呢?你死之后,玉玺是否跟你葬在一起,由得了你吗?王莽是靠自己本事建立的新王朝,早已不需要你的支持了,王莽如果动粗,你有什么法子?

王政君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控制不了。想到王莽今天的所作所为都是因自己而起,她就像个被玩弄的傻子,到最后一刻才明白被王莽利用了这么多年,她又气又急,掏出玉玺就朝地下砸去,诅咒道:我是快死了才认清你们兄弟,你们也别得意,很快也就要被灭族了!

王舜捡起玉玺,急忙送给王莽。王莽见到这个象征政权的玉玺,非常高兴,居然在未央宫设宴,还声称是为了太后摆的宴席。

王政君始终都不能接受王莽建立新王朝这件事情,但她什么也改变不了。她决定不了自己的称号,她本来是汉朝的太皇太后,王莽假借天意,将她封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她后来也相信了那是天意,或者说她也接受这个称号,就乖乖地把之前的印绶上交了。

当年,她被王莽当傻子的时候,听信王莽的话,给她的丈夫汉元帝刘奭上了庙号,立了高宗庙。有一天,王莽派人邀请她去那里。到了才发现,那座高宗庙早已被毁,建筑主体只保留了大殿,在这个基础上修建了一座长寿宫,作为王政君的庙。王政君一直以为,她去世后能够以孝元皇后的名义,跟刘奭合葬的,如今因为她,丈夫的庙宇被拆得七零八落,她十分难过,哭道:这是汉家宗庙,都有神灵保佑的,为何修好之后又毁掉呢?倘若鬼神无知,为何建庙?如果灵验,我是皇帝的妃妾,怎能在先帝的庙堂之上侮辱他呢?

王政君是根本玩不过王莽的,她能做的不过是一些软对抗和不配合。王莽想到自己的皇位毕竟由她而来,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默许了她的一些行为,容许她在皇宫中,和属官依然身穿汉朝服饰,按照汉朝日历过着元旦和腊月。

新王朝始建国五年(13),王政君去世,享年八十四岁。她死之后,被埋葬在汉元帝的墓地渭陵。只是,在她和刘奭的坟墓之间被挖了一道深深的沟,以示她是新王朝的贵人,断绝与汉王朝的关系。

倘若真有鬼神,她这个样子去见了刘奭,能说些什么呢?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