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赵匡胤:乱世枭雄开启文治盛世
  4. 23 少年皇帝孟昶
设置

23 少年皇帝孟昶(1 / 1)


再说那后蜀,赵匡胤的宋朝大军顺利收复了荆南和湖南,把后蜀和南唐的联系给彻底斩断了。

后蜀的皇帝是孟昶,即位当皇帝的时候只有十六岁,然而少年有为。

孟昶在治理蜀地期间,免除苛捐杂税,与民休息,使农业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使这里在经济方面很是富庶和繁荣。真可谓是国富民安。

后蜀的赋役全免了,一斗米的价格只是三文钱。在唐朝最繁荣的李世民时代,一斗米还要四五文钱,当时的人们就很是骄傲,感觉过上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天堂日子。在孟昶统治的时候,创下了米价比唐朝最繁盛的时候还要便宜的价格记录。那时候出生在市内的人根本不知道小麦和稻子是怎么从地里长出来的,是什么样的苗,还想着笋和芋都是树上结出来的,他们也根本就没有出过城。

那时候,村落闾巷之间,弦管歌舞,合筵社会,晚上灯火通明,亮如白昼。

那时候,后蜀的都城成都城墙上都种上了芙蓉花。九月盛开,真是比画出来的还好看。孟昶很是高兴,对大臣们说:“自古以蜀为锦城,如今看它,真如织出来的一般。”

人们闲时都出来游玩,珠翠绮罗,名花异香,馥郁森列,市里的亭台楼榭、供人们游玩的地方,望上去真就像是仙境一般。

以致当时后蜀的宰相李昊夜读书,当他读到《晋书》王恺和石崇斗富的故事时,笑得喘不过气来,连声说道:“这些人跟穷要饭的有什么不一样?还以此为富,真是笑死我了,笑死我了!”

要知道王恺和石崇在晋代可都是富可敌国的,他们之间的斗富故事在历史上也非常有名。可见当时后蜀国的富裕。

孟昶很爱他的人民,也会治理国家,一时把他的国家治理得极其的富裕。然而,他却没有赵匡胤雄霸天下的豪气。他只把眼光放在了蜀地这个小地方,却没有想到要统一天下。因此,他也就忽视了在军事上的发展。加上他在治理国家上的巨大政绩,使他后来有点儿骄傲,变得不再从善如流,而趋于刚愎自用了,这就注定了他必被宋朝吞并之命运。

而他最大的失策就是在军事上重用了王昭远。

王昭远是真正的当地人,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死了,因此家里非常贫苦。他十三岁的时候迫于生计,去一座庙里给一个老和尚当了个小徒弟。有一次,孟昶的父亲孟知祥在自己的公署做善事,广施僧众,王昭远跟着自己的师父拿着行囊也去了。

没想到,孟知祥一见到这个小孩子,看他说话、办事聪明伶俐,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见他和自己的儿子孟昶一样的年龄,就想让他给自己的儿子当个小伴童。又仔细观察了一番之后,就对他说:“我家有个和你一样大的小孩子,你愿不愿和他一起读书呀?”

这王昭远虽聪明,但还没有读过书,他也做不了主,就仰头看他的师父。

他的师父哪敢说半个不字?何况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不就是个小徒弟嘛?给他就给他吧,这样也讨贵人欢心了。

这样,王昭远就留下来跟了孟昶。此后他们两个就在一起读书,在一起玩耍,很是开心,也从而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孟昶即位之后,就封王昭远为卷帘使、茶酒库使。孟昶把枢密使王处回打发回家养老去之后,王处回的枢密使位置也就空了下来。一空下来,孟昶就又想到了王昭远,王昭远和他从小就是好朋友。他的伴读,他也自然是信任的。

王昭远便被孟昶任命为通奏使,知枢密副使,实际上是枢密院的最高官员。孟昶不管是大事小情都交给他去处理。国库中的金银和布帛,王昭远可以随便支取,孟昶从来不过问。可见孟昶对这个从小玩大的朋友是多么的信任。

然而,皇太后,也就是孟昶的母亲就不怎么看好王昭远,对孟昶说:“王昭远不过是你原来的仆从而已,怎么能担此重任呢?”

孟昶低着头,不说话,太后又说:“让如此之人担任枢密院的高级官职,士兵哪个会对他服气呢?”

然而,此时前朝的旧臣都被孟昶打趴下了,他最需要用人,并且需要的是像王昭远一样非常忠于自己的人。现在他不用王昭远,又用谁呢?还有哪个人让孟昶更信任?

所以,他并没有听从母亲的劝阻。

实际上,那王昭远也不是什么都不懂的人,他也曾用心攻读过兵书战策,还常有心得,并常以军事家自居,把自己比作智谋超群的诸葛孔明在世。

孟昶从小和他一起长大,自然也见他读书的,因此对于他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有些相信的。

宋朝的军队顺利收复荆南和湖南,这让后蜀朝廷内不少人感到非常的害怕,丞相李昊对皇帝说:“以臣看来,宋朝之国运,不像后汉和后周那样短,也可能是上天厌烦了长时间的战乱,命宋朝来统一这个天下了。这也是天命所归,我们若向宋朝称臣纳贡,也可能会保存得比较长远一些。”

孟昶听了这样的话,也觉得的确如此,于是便准备采纳李昊的建议。可是王昭远不高兴了。他是自恃非常有才的人,当然不愿就这么容易让自己的国家屈居于别的国家之下,就坚决地反对这件事,说:“万岁,我国富甲天下,要财有财,要兵有兵,为什么非要向他宋朝称臣纳贡呢?这真是屈辱卖国的策略。他宋朝的兵将虽厉害,我们这些人也不是吃素的,打仗要的是谋,而不是单纯的兵多将广,何必要怕他们呢?”

经王昭远这么一说,孟昶也不愿屈居于人下。“是呀,我们为什么非要怕他们呢?他们比我们富有?比我们有谋略?我们的将军们也不是吃素的,比如眼前的王昭远,是和我一起长大的,读了不少的兵书,那么有才,为什么我们非要向他们称臣纳贡呢?来了就打吧!”

后蜀山南道节度判官张廷伟对王昭远说:“王大人还没有建立什么大的功劳,然而如今却身居要职,您若是再不亲自出马干出点事来,如何服众呢?”

王昭远看着张廷伟意味深长地说:“是呀,真应当干出一些大的事业来了,不然别人就会说闲话了。这就要看我们和宋朝的局势了。”

张廷伟见说到王昭远的心里头了,内心甚是高兴,他也是为了巴结讨好皇帝身边这个红人,于是又献计说:“我看眼下最好的办法是联结北汉,使北汉发兵攻打大宋,我们可以从黄花、子午谷出兵给予配合,使大宋南北受敌。我们便可很容易地取得关右之地。此事若成,您在朝中的地位就会非常的牢固,什么都不用害怕了。”

这王昭远也是“从善如流”,当即便采纳了张廷伟的建议,称赞说:“好,这个办法真是太好了!”

王昭远也做好了要干一番大事,为国建立功勋的心理准备。

他首先说服了孟昶同意自己的做法,然后派兵东屯三峡,于涪州和泸州等地对水军进行扩充,作为后援。

与此同时,开始联络北汉。把信密封在蜡丸内派人送往北汉。信的内容大体是说,蜀国已经增兵褒、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诚邀北汉过黄河同一时间起兵,共同讨宋。

派去送信的是枢密院大臣孙遇、兴州军校赵彦韬和杨蠲。其中这赵彦韬最是聪明和势利眼,在路上对他的两个同伴说:“如今大宋那么强大,我们怎么跟人家打呀!我们蜀国虽然富裕,可军事上却和大宋相差十万八千里。”

孙遇说:“就是,我看也是这样。”

杨蠲说:“主要是咱们的皇帝不会治军,在这方面也不会用人,用个王昭远,他会干什么?他会打仗?”

杨蠲又说:“我们蜀国在很长时间里都过着安乐富裕的生活,早就把怎么打仗给忘了,这要一打,必被大宋所吞并。”

孙遇说:“到时候,我们就全完了。”

杨蠲说:“都是这王昭远事多,对大宋这样的强国,称臣纳贡还唯恐不及,他却要赶着跟人家打仗,这不是自己送死吗?也把我们给陪葬进去了!”

孙遇说:“王昭远,读了几本破兵书就觉着自己了不起了,他知道打仗是怎么回事?靠着和陛下亲近就……”

赵彦韬说:“如今这个大势,也是天命所归,大宋已经把荆南和湖南给灭了,接着也必定会把我们灭掉。我看这信我们还是别去送了,识时务者为俊杰,干脆咱们投大宋去得了!”

于是,三人一商议,就把去北汉的路线给改变了一下,转向了大宋,把信给了赵匡胤。

赵匡胤正找不到攻打蜀国的机会呢,接到信后,即刻来了精神,马上准备兵发蜀国。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