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三国说说
  4. 第五章 惊天剧变的洛阳城
设置

第五章 惊天剧变的洛阳城(1 / 1)


灵帝搞西园八校尉,是在公元188年,刺史改州牧后的三个月。

他想,大家都去割据了,那朕也得割据一下嘛,不然跟不上潮流。朕也要招自己的兵。何进当大将军,他统的是国家的兵,不是朕自个儿的。

灵帝果然公私分明,钱财宝贝,得留私房的;宫殿花园,得造私人的;现在连军队,都得建私营的!绝对的脑路清奇!

这支私军建在哪儿呢?当然是西园!西园才是刘宏的家,到处都透着“私”的美好。于是,我们的曹老板、袁大公子,就混到灵帝的市场一条街、后宫跑驴处那一带了。

我们看看西园八校尉的设置:

无上将军:灵帝刘宏。

上军校尉:小黄门蹇硕。

中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

下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

典军校尉:议郎曹操。

助军左校尉:赵融。

助军右校尉:冯芳。

左校尉:夏牟。

右校尉:淳于琼。

真是自个儿的军队啊,刘宏居然还把自己封成将军了。干过这种奇葩事的皇帝,除了那位明武宗朱厚照,就剩刘宏了。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灵帝为什么这么热衷搞西园八校尉,还重视到了这种程度?因为——他要跟何进对着干!

一来,何进这个大将军,把中央军都统领了,而且,何进的弟弟何苗,去年干掉荥阳的黄巾,被封车骑将军,兄弟俩眼看要把持朝政!又是历史轮回,外戚上位,各位先皇的悲摧遭遇,灵帝当然不会忘,谁知道何进会不会变成下一个梁冀?

二来,这时候灵帝很可能已经发现了一件可怕的事——自个儿身体不行了。(天天在惊悚和摧残中挺了这些年,不出问题才怪)。虽然,他才32岁,但从东汉皇帝的平均寿命看,已经算长寿的了,所以,他也不敢做乐观预期。万一自己不行了,那这国家交给谁?灵帝已经开始琢磨后事,打算立太子。可是,要立太子,何进就是最大的一块绊脚石。

来说说何进的发迹史。

别看现在何家权倾朝野,威风八面,可何进的出身,那是相当上不得台面。何进他爸是个杀猪的!何家在南阳宛城,靠杀猪卖肉发了家。这买卖虽然听着不入流,但南阳郡是大地方,何进老爸估计赚了不少钱,该算一线城市的富户了。

何进跟弟弟何苗、还有两个妹妹,就在这个杀猪家庭长大。四兄妹的血缘关系相当混乱,但他们的关系对咱们后面的故事影响太大,我们还得认真地扒一扒。

何进的屠户老爸叫何真,跟原配老婆生了儿子何进。四兄妹里,何进是老大。后来何进生母去世,何真又续了弦,娶了二老婆,这个二老婆从前嫁过一个姓朱的,生了一个儿子,叫朱苗。二老婆嫁给何真后,朱苗就跟着改姓何,成了何进名义上的弟弟。接着,二老婆又生了大女儿何皇后和小女儿,小女儿后来做了张让干儿子的老婆。

这样,四人的关系就是:何皇后(还有妹妹)跟何进,是同父异母的兄妹;何皇后(还有妹妹)跟何苗,是同母异父的兄妹。何进跟何苗,他俩的关系才奇葩:既不同父、也不同母的兄弟!

这就是何家的兄妹关系乱局。这个乱局,对后面的故事,有很微妙、很重要的影响。

何进家的发达之路,就从何皇后参加选秀那一天开始。

其实论规矩,以何家这出身,参加不了皇家选秀,但架不住何家有钱!据《风俗通》记载,当年,何皇后是行贿了主管官员,才混进选秀队伍的。

然后,百年难遇的好运就降临啦。大概何皇后确实长得漂亮,这个屠户的女儿居然被选入宫了!按常理,入宫又能怎么样,以她的出身,只配当个下等宫女,很可能多少年都见不着皇上。但何皇后又居然被灵帝看上了!当然,最大的可能还是——何家有钱!他们用巨资贿赂了宦官,然后无所不能的常侍们,就给宫女何氏创造了机会。

有钱,还命好,连神仙都挡不住哇!宫女何氏得到了皇上宠幸,很快就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汉少帝刘辩。当时,灵帝的几个儿子都早死,刘宏生怕这娃也夭折,就把他送到一个道人家去养。这个道人名叫史子眇,所以,刘辩又叫史侯。

宫女何氏生了皇子,母以子贵,被册封为贵人,很得灵帝的宠爱。何进、何苗借着妹妹的势,都当了京官,屠户何家从此发达。后来灵帝废掉宋皇后,何贵人更上一层,正位当皇后了。灵帝还封她的母亲、也就是何进的后妈为舞阳君。

我们看何家的发迹史,妥妥一个杀猪暴发户的鸿运开挂!何家兄妹也挺有特色:没德、没能、没文化,有的就是钱,还有,离谱的好运气。

何皇后在后宫也属独一份,嫔妃们大都是官家小姐出身,个个知书识礼,像何皇后这样的“本色”、这样的没文化,倒成了稀缺品种!灵帝的文艺修养本来很好,书法辞赋都相当不错,可偏偏,他就看这个带着野性的屠户女儿新鲜带劲儿!而且,灵帝不是热爱经商吗?何皇后正好卖猪肉出身,满满的市井气息,正对了胃口。所以,在某些时候,野蛮对于文明,还是很有杀伤力的。

何皇后被宠了好几年,更是放飞自我、本色爆发了。在宫里,她脾气比谁都大,处事比谁都计较,还下手狠辣,不计后果。后宫没一个不怕她的。宦官们也都小心侍候,眼见这女人不好惹,那就多多讨好,跟何家搞好关系吧。

不过,皇帝的宠爱难道不是天下最没谱的东西?没几年,新鲜劲儿一过,灵帝就不爱答理何皇后了,另外看上王美人了。王美人又美又有学识,灵帝喜欢得不行,对他来说,市井女人这口味已经过气了。何皇后真是气死了,天天琢磨怎么弄死王美人。后来,王美人有了身孕,她知道何皇后肯定不能容,于是连孩子都不想留(反正生下来也是被弄死,还不如不生),就自个儿喝打胎药。哪知这娃真是命硬,愣是没打下来!

这个娃,就是后来的汉献帝刘协。话说,刘协的命真是真硬啊,一辈子被各路神魔百般惨虐了好几十年,居然还硬朗朗地活到了53岁,整个东汉的皇帝们,除了开国皇帝刘秀活到63岁,就数他这个末代皇帝长寿了!真是娃坚强,小小一剂打胎药,又怎能奈何得了?

王美人没能打下孩子,刘协顺利出生了。不出所料,没几天,何皇后就把王美人给鸩杀了。灵帝得知后,当即暴怒,立马要废了她。

何皇后傻了眼,跑去求宦官。张让他们本打算跟何进搞好关系的,就去替何皇后求情。灵帝是真喜欢王美人,怎么也不答应。最后,宦官个个都拿出了上千万的钱,一起献给灵帝,看在钱的分儿上,刘宏这才松了口。说起来,宦官对他们何家,是真有大恩啊!

灵帝看着刘协心疼,又担心何皇后对这娃下毒手,就索性让自己老妈董太后抱走去养,离何皇后远远的。所以,刘协是奶奶一手带大的。因为是董太后抚养,所以,刘协就叫董侯。

史侯刘辩,董侯刘协,兄弟俩渐渐长大了。俩娃性子很不一样,灵帝一看刘辩就烦,觉得他举止轻佻,哪有能当帝王的样儿;一看刘协就喜欢,这娃虽然年小,可端庄有度,倍有范儿!再加上对王美人的思念,灵帝想好了,要立刘协为太子。但刘辩年长,按理是该立他的,现在何家势力又这么强,皇后还狠毒得没下限,想立刘协,第一件事,得先制住何家!

所以,灵帝搞这个西园八校尉,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付何进。一方面,他要有自己的私军,不能让何进独揽兵权;另一方面,要给小儿子刘协上位铺好路。

我们看看这八个校尉都是谁,灵帝的目的就非常明显了。

一,上军校尉蹇硕。

蹇硕是执行总司令。灵帝说啦,军国大事,何进也得听蹇硕的调度,直接把这个小黄门抬到了大将军之上。

目前,蹇硕是灵帝最喜欢的宦官,比他的“亲爹娘”张让和赵忠还亲。大约是张让、赵忠太能给他找麻烦,太让他头疼了。而且,这俩明显跟何家牵扯不清,在对付何进这事上,恐怕是指望不上的。还是蹇硕好,不像张让他们那么老奸巨猾,看着就可信。于是,这个西园军,灵帝就全权交给了蹇硕。

二,中军校尉袁绍。

袁大公子的任命,可是有意思得很。本来,袁绍正跟何进混得好呢!有朋友会问,袁绍不是在洛阳高调隐居吗?怎么跟何进混一起了?事实上,袁大公子前两年就出仕了。他应何进的征召,开始做官了。

这里就有个疑问,何进有什么本事,能博得我们袁大公子的青睐?袁绍难道不是该很瞧不起他?不,袁绍非但没有看不上,相反,是很看好!注意,这个“看好”,不是看好何进有本事、能成事,而是看好他啥都不灵,成不了事,正好,可以利用他让自己成事!明摆着是“人傻兵多权大,速来”的节奏。

袁绍的心思,是想利用何进干掉宦官,进一步赢得天下人心,成功之后,何进一个杀猪的,脑子也好似猪头,哪盖得住他袁本初的靓丽光环?而且,让何进去斗宦官,如果两败俱伤,岂不是更好?朝廷里妥妥成了袁家天下,他这个四海仰望的大明星,不就顺理成章地上位了?

咱袁大公子玩的始终是政治、是手腕,跟另外几位大佬很不一样。

于是,袁绍选择了何进,做了大将军府掾属。这回可把何进乐坏了。他正想壮大自己的势力,拉拢天下的清流名士呢,没想到,牛得谁都请不动的袁绍居然来了!何进立刻跟袁绍好到了一块儿,凡事都跟袁绍商量,对袁绍的话,也是言听计从,还不断帮袁绍升官,先是侍御史,后来又升虎贲中郎将,成了宫廷卫队的最高长官——完全进入了袁大公子设计的节奏!袁绍不动声色,心想,摆弄这个猪头,果然毫不费力呀!

这边灵帝一看,何进跟世家大族代表袁绍搞到一块儿了,你们打算干啥?联合起来对付朕?那好,朕就把你们拆开。于是,灵帝一道诏书,把袁绍召进了西园,当了中军校尉。而且,还跟何进、袁绍都说明了:你们俩都归我的亲人蹇硕管!

所以,袁绍的这个任命,分明是灵帝削弱何进势力的一轮手段。

三,典军校尉曹操。

相对袁绍代表的世家大族,曹老板就显得有点儿孤。背叛了宦官阵营后,他已不属于任何势力。曹操就是曹操,就是一人单干。灵帝任用他,主因是他比较“能”,这是大家公认的。另外还因一件事,几个月前灵帝把曹嵩花一个亿买来的三公给免了!满打满算,曹嵩这个三公才当了不到半年。虽然曹嵩买官,就是给皇帝送钱保平安的,但也是一个亿的真金白银啊!灵帝自觉对曹家有愧,所以赶紧给曹操封了个典军校尉。

再往后看,下军校尉鲍鸿,原是北军五校里的屯骑校尉,跟董卓一起在火流星战役里斩过羌人,本来归何进管,灵帝也给抽调来了。还是为拆何进的台。

剩下的几人都是过路型人物,没啥故事,只有右校尉淳于琼,还是蛮“有名”的。他就是在官渡之战中给袁绍管军粮的那个倒霉蛋,最后军粮被烧,他也被曹吉利割了鼻子后又杀了。现在,淳于琼跟袁绍、曹操平级,是一起混的同僚,谁又能料到11年后,各人竟会是那样的命运呢?

现在,灵帝把西园校尉弄好了,不过,他还觉得力量不够,又把老娘董太后的侄子董重提拔成了骠骑将军,名号只比何进的大将军低一格,但比何苗的车骑将军高。跟何进打擂台的心思,实在很明白了!这些都是准备好,将来扶持刘协上位的。

我们看,外面的天下已经乱成了那样,内部居然也这么抓狂烧脑!

哪里都是填不完的窟窿,扯不清的矛盾,所以皇帝这职位,真是天下第一愁人差事啊!我们做个快乐的吃瓜群众,闲暇时指点指点江山,指点完了尽数忘记,吃得香睡得美,这日子才是真惬意呢。

好,灵帝这个西园八校尉,我们就理得差不多了,也细述了屠户何进的发迹史,那么不久之后,极重大的事就发生了。不过,在这件惊天大事发生前,我们还得去清扫一下四周,把边境问题理清,也看看各路牛人们都是怎样表现的。

灵帝弄好了西园八校尉,紧跟着,他就搞了一场大阅兵,地点是京都洛阳的平乐观。

事先,在平乐观前造好两个高坛。一个大坛,设立十二层华盖,高十丈;一个小坛,九层华盖,高九丈。总之,小坛明显比大坛低了一个等级。

公元188年的十月十六,灵帝披上甲胄,带着大将军及文武百官,华丽丽地进行阅兵。灵帝登上大坛,命令何进登上小坛,两人往坛上一站,何进比他矮一大截。官员们瞧着,心里都跟明镜一样,心想皇上这是向全天下示威,挤兑大将军呢!

几万步兵骑兵列成整齐的方阵,威风八面地从坛下走过,接受皇上的检阅。然后,灵帝亲自披甲上马,庄严地绕阵三圈。叩拜声此起彼伏,真是又热闹又雄壮,好不激动人心!

灵帝心气十足,就问身边的讨虏校尉盖勋:“爱卿看朕观兵讲武,这场面棒不棒?”哪知这忠臣盖勋是个愣头青,立刻回答:“臣听说先皇炫耀德行,不炫耀武力。现在,贼寇都在边境,您却在京都阅兵,真不显得您多有本事,倒是很穷兵黩武的样子!”灵帝一愣,心想,这盖勋还真是名不虚传,果然敢说!灵帝非但没生气,还笑了:“好!朕与卿真是相见恨晚。别人从来不敢像你这样跟朕说话!”

其实,灵帝阅兵,表面是炫耀武力,震慑反贼,实际上还是为了打压何进,所以盖勋说他“穷兵黩武”他觉得没什么,反倒对盖勋更器重了。

这场阅兵很炫很酷,灵帝抬高西园军的意图也达到了。然而,不久……他就有点儿傻眼了。或者很可能是,他已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所以才要阅兵,想给刘协铺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这场阅兵,竟然成了刘宏最后的回光返照!

那么现在,周边四境,幽州、凉州及各路反贼们,又怎么样了?

先来看凉州。

这时,马腾、韩遂这两位西羌大咖终于混到了一起。两人仍然遵守凉州的惯例,谁都不当头儿,又去找了一位叫王国的,给他俩当领导。

王国统率着西羌大军,开始祸祸了。王国这次围攻的地点是陈仓,在右扶风,现在的宝鸡市。

灵帝再次任用皇甫嵩平叛,就算张让他们不乐意,他也不管了。灵帝以皇甫嵩为左将军,董卓为前将军,领四万人去讨伐王国。左将军和前将军,在军阶上差不多,但灵帝说了,皇甫嵩是统帅,董卓得听皇甫嵩的。但这一个“前”一个“左”,不分高下等级,可给这一战增添了不少花絮。

董卓本来谁都看不上,这次军阶又差不多,更不想听话了。刚一发兵,他就跟皇甫嵩怼上了。

董卓说:“现在陈仓危急,快点儿去救!”

皇甫嵩说:“不行。百战百胜虽然厉害,但不战而屈人之兵更厉害。陈仓虽小,可城池守备坚固,不是那么容易攻破的。王国虽然强,但他久攻不下,士兵必然疲惫,等他疲惫之后再攻击,这才是全胜的办法,为什么要着急救援?”

皇甫嵩这是“疲兵之计”,已经胸有成竹了,可董卓不以为然,他又不能不听皇甫嵩的,心里自然不乐意。

结果,真像皇甫嵩预料的那样,王国围陈仓,果然攻了八十天没攻下来!皇甫大将军还是厉害啊!董卓一看自己不如人家,就有了一丝恨意。

眼看到了来年春天,即189年二月,王国还没攻下陈仓!羌人真是坚持不住了,士兵个个疲惫不堪,只好撤了围。

皇甫嵩立即下令,全军追击。不忿的董卓又来整事儿,跟皇甫嵩说:“不行!兵法上说,穷寇勿追,归众勿追,不能追!”穷寇,就是走投无路、必会拼死一战的士兵;归众呢,指的是归心似箭的回家士兵。

皇甫嵩没办法,还得跟董卓掰扯:“不对。之前我不攻击,是为避敌人的锋锐;现在出击,是因为他们已经士气衰败;我追击的是‘疲兵’,不是‘归众’;王国带兵败走,没了斗志,我是以整击乱,也不是去追‘穷寇’。”

皇甫嵩说完,心想没工夫再跟你闲扯,再扯下去,羌人又一溜烟回金城了,什么穷寇、归众,毛儿都不剩了。于是,立即下令进攻。董卓你不是不看好吗?那就断后!最后,皇甫嵩没用董卓,亲自带兵追击,连打了好几仗,节节获胜,最终大败羌人,斩首一万多!

董卓这人可丢大了,处处跟领导对着干,结果处处被领导打脸,野蛮无赖的内心,恨得咬牙切齿。

皇甫嵩和董卓都是凉州人,该算当时凉州人里最牛的两位。皇甫嵩老家是安定,正牌将门之后;董卓老家是陇西,是很有势力的地方豪强。皇甫嵩自幼读诗书,学兵法,受最王道的汉家教育;董卓则从小混在羌人部落,喝酒斗狠,驰骋骑射,跟马超的成长方式差不多。所以,董卓虽然血缘上跟羌人没关系,但性格已经相当羌化。如果说,马超是3/4个羌人的话,董卓也得有一半多。

董卓常常就像个羌人似的,只顾眼前,不计长远,逞强斗狠,漠视生死。他后来干的那一大箩筐残暴事,从我们后人角度去看,简直不可理喻,罪孽滔天不说,还挺缺心眼。但是,我们这是汉人的视角,我们比董卓更懂得什么是文明。如果换成羌人视角,再来看董卓,那就没啥不正常!羌人本来就这么活的!这也正是皇甫嵩和董卓这对凉州组合的最大差异。

不过,这次互怼,虽然让董卓恨上了皇甫嵩,但战绩相当骄人!羌人们被打得暂无还手之力。闹腾这么久的凉州,暂时消停了。

马腾、韩遂一看王国不灵,就干脆把他废了,又去劫持了一个领导,这个人就是当初忽悠皇甫嵩造反的阎忠。但没想到的是,阎忠没多久就病死了。一时劫持不来领导,马腾、韩遂只好亲自掌权,然后……两人很快就开始互相攻击。可见,对羌人来说,劫持一个领导,还是非常必要的呀!

马腾、韩遂互殴,灵帝可舒心了。眼看这俩内斗不停,力量一天不如一天,再没劲儿祸害三辅地区了,灵帝终于长出了口气。不过,他也快乐不起来了,因为他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

好,凉州暂时消停了,下面我们再去看看幽州。

要说怎么处理边境民族,公孙瓒是绝对的鹰派。而且,他这些年在幽州,已经“鹰”得很出名了。

公孙瓒是辽西郡令支人(现在的河北滦县、迁安一带),出身不错,家世两千石的豪门。但他也是庶出,生母身份低微,于是,这个出身就打了大折扣。公孙瓒长得很帅,声音又好听,还能说会道,涿郡太守就看上这小伙了,把女儿嫁给了他,还安排他跟着卢植念书。然后,他就认识了老弟刘备。后来,公孙瓒还拜到名臣刘宽门下,跟傅燮做过同学。

既然受过两位大儒的熏陶,那公孙瓒该斯文有礼了吧?没有!半点儿也不斯文,倒是贼猛!还很早就以暴怼鲜卑出了名!

那时公孙瓒刚出来做官,在辽东属国当长史,有一次,他跟几十人骑马在长城附近巡逻,正好遭遇了几百名鲜卑骑兵。公孙瓒一看这阵势,就拉着自家队伍退到一座堡垒旁边,对大家说:“敌人这么多,如果不主动攻击,咱们就全完了。”说完,公孙瓒手执长矛,策马直冲敌阵!看他手里那兵器,居然是两头带刃的!同伴们一看,也都跟着猛冲。

一场小型骑兵对战就拉开了!结果,一番血拼之后,公孙瓒他们杀伤敌人好几十,把鲜卑人赶跑了,自己这边,也损失了一半。但不管怎么说,也是以少胜多,大大震慑了鲜卑。从此以后,鲜卑人再不敢越过长城了。公孙瓒的“鹰”名也一下传开。

公孙瓒喜欢骑白马,他又挑选擅长射箭的勇士几十人,个个都骑白马,作为自己的左右护卫,这就是三国里著名的“白马义从”。我们可以想象,塞外草原上,这一队神出鬼没、所向披靡的白马枭骑,该有多传奇!乌桓人都在暗中互相转告,出门的时候,一定得躲着这位“白马长史”,要是惹怒了他,必会死得很难看。他们还把公孙瓒帅帅的头像画成靶子,拿来练骑射,谁要是射中了,大家就集体欢呼。

公孙瓒就是这样的“鹰”。

乌桓丘力居跟张纯他们一反,他就更有“鹰”的机会了,灵帝拜公孙瓒为骑都尉,让他追讨张纯这帮叛贼。

公孙瓒战绩相当不错,在辽东属国的石门跟张纯展开大战,把张纯杀得大败,仓皇逃窜,连老婆儿子都不要了!张纯逃到了塞外,被他抢走的男女百姓,也都被公孙瓒救了回来。公孙瓒每次作战,杀敌的时候,那阵势都像是报血仇,不把敌人杀死绝不罢休。所以这次,张纯出了塞,他也说啥不放,一路追击!

但这么孤军冒进,实在太凶险。果然,没多久公孙瓒到了辽西的管子城(现在辽宁省凌源市一带),就被丘力居的乌桓兵给包围了。

一围就是两百多天!仗打得好不艰苦。粮食吃完了杀马吃,马吃完了,把弓和盾上的革扯下来,煮着吃。几次出城作战,全不能胜。本来当兵的都饿得眼冒金星,一碰就倒,哪还有打仗的力气!当时天气还极恶劣,大雪下个不停,眼看是没法再打了!最后,公孙瓒跟手下们诀别,约定大家分头突围,再回去聚首。这才终于逃出,手下们死了一半多。再看丘力居那边,状况也不咋样,又缺粮又疲惫,最后退到乌桓人盘踞的柳城(现在辽宁省朝阳市)去了。

公孙瓒这次是功过参半。不过,打得这么拼命,总要有回报。于是,灵帝任命他为降虏校尉,还封了都亭侯。

但不管怎么说,公孙瓒征讨张纯、丘力居,最后没有搞定。

这时,那位神奇的幽州之乱终结者,姗姗而来了。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他就是:刘虞。刘虞被任命为幽州牧,终于到了任。

要说怎么对待边境民族,刘虞是妥妥的“鸽派”。他带着和平与美好、贤良和厚道,款款来到了北境。

公孙瓒像头受了伤的雄鹰,正一点点儿舔伤口,心里想着不灭乌桓誓不为人呢,刘虞却满面春风地来幽州放和平鸽了。

公孙瓒这个不忿,自己拼死血战,眼看把张纯他们打得落荒而逃了,刘虞倒来采摘胜利果!不过,更让他不忿的,还在后面。

刘虞当年做幽州刺史的时候,因为恩义贤德,乌桓人、鲜卑人都特别崇拜他,一听说刘虞来当幽州牧了,丘力居他们一下就兴奋了。其实,乌桓人和羌人不同,他们实力弱,并不想真心造反,他们的愿望很简单,多给些好处就行。那么,像刘虞这样贤良厚道的“鸽”派,就是他们最欢迎的。一听刘虞要来,丘力居就像看到了光明,心里打定了主意。

刘虞一到任,就以“鸽派”方式展开了工作。

第一,派人到鲜卑人、乌桓人那边,给他们分析利害,让他们明白,只有继续和大汉朝结好,才是他们唯一的生存之路。而且,好日子还在后面。

第二,通报幽州各地百姓,还有鲜卑人、乌桓人,州牧刘大人知道你们并不想反叛,只是被张纯这帮贼人忽悠了。所以,你们只要放下武器,送上张纯、张举的首级,大人自有重赏,你们的过错也既往不咎。

效果真是神奇!丘力居早就打算向刘虞投降了,他们还想在刘幽州手下过太平美好的日子呢!于是立刻派使者去向刘虞表忠心。公孙瓒这个恨呀,忍不住打起了狠主意,派人暗中劫杀乌桓使者,就不让刘虞办成,果然是鹰枭性情!结果,丘力居暗中得知了他的打算,就命令使者绕开公孙瓒,无论如何也得面见刘虞,献上自己的诚意。

乌桓人第一个降了。紧跟着,张纯的门客杀了张纯,把张纯的脑袋送给了刘虞,各处叛乱的也都放下了刀枪。完全兵不血刃!就好像一阵春风忽地吹过,乱成了一团的幽州,转眼间就遍地梨花开了!

公孙瓒怎么血战也换不来的胜利,就在刘虞几个命令之间,轻松实现!当然,其实那不仅仅是“几个命令”,也绝不是简单的“轻松”,那是由来已久的贤德,由来已久的信任,由来已久的智慧。

公孙瓒当然是恨死了,跟刘虞一比,自己简直是费力不讨好的蠢瓜。以武力扫清边境,是他的铁心志向,他一看刘虞那一脸的鸽派美好,就邪火上升。

那么,在搞定边境这事上,到底是鹰派更好还是鸽派更好?这个……必须得看当时的情形。恩威并施,本来是最佳原则。其实细品,刘虞放一把和平鸽就搞定了幽州,跟之前公孙瓒的血战不是没有关系。正是公孙瓒已经把叛贼们打得没了劲儿,刘虞再来撩过一阵春风,这胜利才显得顺理成章。假设,刘虞到任时张纯、丘力居士气正盛,疯得没边,刘虞再有恩义,过程也不会这么省心的。

所以,这次的幽州平叛,该算是公孙瓒和刘虞这对冤家阴差阳错地合作了一把,才有了这等神奇功效。

好了,叛乱平定,刘虞开始整饬幽州。第一件,罢兵,让大家都安心。最后就留了公孙瓒一支军队,统帅一万多人,驻扎在右北平。第二件,调理内政。开放市场,开发盐铁,让一个本来穷到不行的幽州,不但实现自给,还接纳了上百万的青州、徐州的流民,这些人定居下来,和幽州各族人民一起,全都活得平安静好。

刘虞真是幽州的救星呀!三国里排名第一的“贤”臣,真当得起!

只是……死冤家公孙瓒实在是他的心病,更麻烦、更糟糕、更要命的事,还在不远的将来等着呢。

最后,我们再扫清一个地方——并州。

现在这并州简直就是一个大迷糊,它也像凉州、幽州一样,崩得很猛,乱得很凶,但崩掉之后,朝廷究竟干了啥,史料却全无记载,就好像……皇上在说,乱就乱吧,朕可实在管不了啦。

早在改刺史为州牧之前,并州就爆了,爆的是谁呢?南匈奴。

先是南匈奴的一支屠各胡造反,杀了并州刺史张懿。然后,并州境内黄巾余部郭太等人,也从白波谷起兵,响应屠各胡,进攻太原和河东两郡,这就是三国里有名的“白波军”。

偏在这时,灵帝又命令南匈奴派兵帮着刘虞平幽州,本来匈奴人挺听话,单于羌渠立刻派左贤王於扶罗带兵去了。结果,南匈奴因为这个发生了内讧,又一个部落造反,跟屠各胡联合,把羌渠杀了,又立了一个单于。这下,於扶罗再也回不去匈奴了,只好留在汉人的地方。后来,还跟白波兵混到了一起,在中原一通折腾,最后归顺了曹老板。

这位回不去的匈奴人於扶罗,就是后来五胡乱华时,匈奴赵国的开国皇帝刘渊的爷爷。

相当的混乱!而且,朝廷没有任何作为!

并州刺史张懿被杀后,灵帝任命了丁原,就是《三国演义》里吕布的第一位干爹。这位丁原可不是寻常角色,手下有三位猛人:吕布、张辽、张杨,哪个都勇武绝伦!丁原自己也相当猛,被灵帝授予了“武猛都尉”的官称。虽然很猛,但我们却看不到他们怎么降匈奴、平白波,反倒是整个并州没人管了!所以,并州大部分郡县,很可能都成了异族人的领地。

历史在这里几乎一片空白,连脑补都缺乏依据,反正不知啥原因,并州基本失控。

来回顾一下现在的天下形势:

一,中央:西园军建立,凌驾于大将军之上,但是皇上,不大好了。

二,西方凉州:马腾、韩遂互殴,暂时消停,不用愁了。

三,东北幽州:刘虞搞定了,平安静好。

四,北方并州:全乱套,没法管了。

就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一件极重大的事发生了。这件事,让汉末这个苟延残喘、但还在拼命维持的格局,彻底崩盘!天下形势完全改变,“秩序”和“王法”,从此在人们心中抹去了……

公元189年,四月十一日。

夜幕低垂,笼罩着洛阳宫嘉德殿。

一片寂静。只听得一阵阵低泣和断断续续的话音。一个身形魁伟的黑衣人跪倒在御榻前,不断地叩头,还流着泪。

榻上的病人用微弱的声音,又一次说:“卿是朕最器重的臣子,皇子协……日后……就交给卿了……”

黑衣人泣不成声地说:“臣誓死也会完成陛下的心愿,请陛下放心……”

这就是公元189年,灵帝刘宏临终托孤的现场。嘉德殿中,没有大臣,没有常侍,连他的“亲爹娘”张让、赵忠都没有,只有一个小黄门蹇硕,成了唯一的托孤重臣!

这时,灵帝跟张让、赵忠已经不那么好了。大概张让、赵忠作的恶实在太多,老得给他们兜底,已经有点儿超限。另外,这俩跟何家又扯不清关系,灵帝要立刘协,两人实在指望不上。相对来说,蹇硕的品性要可信得多!这也是灵帝一直特别喜欢蹇硕的原因。

蹇硕没有多少恶迹,跟张让他们一比,简直是个清白好宦官。就是灵帝这种不正常的喜欢,比如让他当“天下兵马大元帅”之类惊世骇俗的搞法,把蹇硕推到了风口浪尖,也让他背了一千多年的骂名。其实,蹇硕没有特别不堪。我们看,就连曹操打死了他的叔叔,都没见他挟私报复嘛。所以,论断古人的功过品性,真是大难题。如果不深入到他切身的处境中,很难把这个人看明了。

好,灵帝临终托孤,托给了一个小黄门。

想想也真够惨,孙策托孤,能托给张昭;刘备托孤,能托给诸葛亮;灵帝能托给谁?朝里除了何进,就数袁绍他叔袁隗了,这俩哪个也不跟灵帝一条心,甚至还跟他拧着!到了最后,除了一个宦官,居然没谁能相信!

灵帝托孤完毕,当天就在嘉德殿驾崩了。受了这些年的惊悚摧残,死时也是这般凄凉。

灵帝驾崩,最高兴的是谁?当然是何进。现在太子未立,外甥刘辩比刘协年龄大,理应上位。何进又是大将军,就是有不同意的,也没人敢开口。灵帝不是一直打压他吗?现在皇帝命都没了,还能把他怎么样?

何进一下就兴奋了,立马开始准备,在最短的时间内搞登基大典,扶刘辩上位。灵帝托孤蹇硕,何进很可能不知道,所以一开始也没提防,只差那么一步,蹇硕就能得手,完成灵帝的遗愿了!

蹇硕真的是忠心耿耿,哪怕主子已经成了鬼魂。大概那时全天下真心念着灵帝的,只剩他这个不算太大的宦官了。蹇硕打定了心思,一定要替灵帝完成心愿。那么,第一件事,就是除掉何进!他马上开始行动了。

蹇硕派人请何进入宫,说要跟他商量大计,暗中却埋伏好杀手,等何进一来,立刻诛杀,然后扶董侯刘协上位!

何进全没提防。其实早在灵帝驾崩前,蹇硕就整过他,向皇上建议派何进去征韩遂。何进一走,灵帝就能掌握局面,顺利立刘协了。很可能是袁绍出的主意,让何进上奏说,征韩遂可以,可兵力不足啊。不如先由袁绍到徐、兖二州去征兵,等他回来,再攻打韩遂不迟。于是,袁绍就真真假假地去征兵了。所以,灵帝驾崩的时候,袁绍很可能不在京都。

蹇硕已经整过他,何进还不长记性,大概觉得一个小黄门能整出啥事来?于是毫无顾忌地进了宫。蹇硕眼看就要得手了,偏偏这时何进碰上了他的救星。

这人名叫潘隐,是蹇硕的司马,也是个宦官。他跟何进有旧交,眼看何进一脸无忧无虑地来了,潘隐急得不能开口直说,就不停地朝何进使眼色。

何进终于觉察,一下就明白了,立刻疯了般窜出宫去,抄小道直奔军营。然后,带上兵马回城,安置在各郡的驻京办事处。这下心里踏实了,何进宣布马上举行登基大典,自己也不再入宫。

蹇硕的计划泡了汤,悔恨得不行。然后,刘辩就顺利上位了。

公元189年四月十三日,也就是灵帝驾崩的第三天,刘辩登基继皇帝位,时年13岁,这就是历史上的汉少帝。

刘辩宣布,尊何皇后为何太后,垂帘训政。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光熹,封弟弟刘协为勃海王。以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共录尚书事。就是说这个天下,以后就由何皇后、何进和袁绍他叔一起管了。

屠户何家真是辉煌到顶了!十几年前兄妹俩还在南阳跟老爹一起杀猪的时候,怎么能想到会有这一天!袁家也是更上一层,录尚书事了。袁绍利用何进的心机,很见效果有没有?不过,更见效果的还在后面……

袁绍一接到皇上驾崩的消息,立刻火速赶回京都。趁何进恨蹇硕的劲儿,袁绍就开始做思想工作,劝何进把宦官全杀了,这才是顺应天下人心。然后,还给他推荐名声好、有智谋的名士,帮他完成大事。何进一下征召了二三十个,可以肯定的,至少有这几位:何颙、荀攸、郑泰、王允、陈琳、逢纪、鲍信、王匡……

真是个个精华,人人不凡!这些人后来不管去了哪位大佬的阵营,也都相当出彩。都是能人!我们稍稍品下这个名单,袁绍的影子就隐约又清晰地在背后闪现了。没有袁绍,何进不可能招来这些牛人!

何颙,不用说,是袁绍的好朋友,名扬天下的高士;荀攸、王允,两个出身豪门的大名士,跟袁绍一个阶级阵营的;陈琳、逢纪,后来都是袁绍的属下;王匡、郑泰,也都是豪强,既有钱又有名,手里还有人。

真是黄金阵容!就凭何进的屠户身家,精英们怎么可能一召就来?全是因为袁绍!四海仰望的袁大公子都看好何大将军,那我们也跟上吧!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本来就跟袁绍有交情。比如郑泰,三公轮番派车征召都不出,可这次何大将军一召唤,就上了路。如果不是借了袁大公子的魅力,怎么可能有这等好事?

啥叫“振臂一呼而天下应”,咱们袁大公子初步施展了一下能耐,就忽悠来这么多优质的人力资源,对那时的另外几位大佬——曹操、孙坚、刘备来说,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

另外,这些人虽是投何进,但内心并不跟何进一路,而是跟袁绍一路的!与其说,袁绍是给何进推荐名士,还不如说是给自己储备人才。这等心思和手腕,也只有袁大公子能耍得来。

好了,袁绍把何进摆弄得晕头转向,更加上道了。他就再次怂恿何进灭宦官,说得他真的动了心。

那宦官这边有什么反应呢?人家都要“灭”他们了,他们又如何应对?

我们先说蹇硕。

蹇硕一击失了手,跟何进的关系就是有你没我、势不两立了。何进即便不听袁绍的,也不可能放过他。蹇硕是全无退路,而且,他也真的没忘灵帝的托孤,死也要把这事做到底。

眼看何进跟第一豪门汝南袁氏联合,搞得这么风生水起,蹇硕就想了个主意。袁绍的意思,可是要杀尽宦官啊,不光他蹇硕,就是张让、赵忠,也一样逃不了。为什么不争取让所有的宦官拧成一股绳,干了大将军呢!

于是,蹇硕就偷偷给赵忠他们写信,大意说:现在大将军兄弟霸着朝廷大权,又跟那帮党人联合了,想把咱们宦官都杀了,就是因为我掌着西园校尉,他才不敢轻举妄动。咱们应该赶紧团结起来,诱他进宫,关闭宫门,先杀了他!

蹇硕就是希望当年曹节、王甫反杀大将军窦武的事,让宦官们再照着重演一回。更何况,他还有西园军呢!

蹇硕的信送给了赵忠,那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是——宦官反杀大将军的经典剧情,果真重演了!但不是现在,不是因为他。

现在赵忠他们的决定是:把蹇硕扔出去,献给何进当牺牲品,他们要拿蹇硕的脑袋,去向大将军投诚!

那么张让、赵忠为什么不听蹇硕的,却要投靠大将军呢?历来宦官和外戚不都是死对头吗?我们分析分析原因:

第一,他们跟何家关系好,而且三观相似。

宦官跟何太后,是一条黑道上混出来的!中常侍郭胜,也是南阳人,跟何家同乡。何太后这一路的逆袭,郭胜帮了不少忙。何家还跟张让结了亲,何太后的妹妹就是张让的儿媳妇,都快好成一体了。而且,宦官手里还抓着何家的把柄,何太后在后宫干的暗黑事,宦官们都瞧得清清楚楚,你黑我也黑,大家谁不知道谁?宦官们认为,何家跟他们是一路货,既没身家又没品行,全靠黑手段起家,所以三观相似,正好可以相互扶助。宦官是很帮何家的,比如灵帝要废后的时候,宦官们可是各自拿出了上千万,才保下了何太后。

第二,宦官们跟蹇硕关系不咋样。

蹇硕跟他们气质不同。至少,从“黑”的角度说,蹇硕显然不跟他们一条道,没他们那么贪腐。而且,他们跟蹇硕还路线不同。蹇硕是皇帝的死忠,保刘协的;张让等人是利益的死忠,哪边有利就往哪边倒,现在皇帝都死了,还支持刘协?除非我们疯了。所以,现在他们是坚定的刘辩派,明摆着站何进一方。

第三,西园军的实力不可靠。

张让等人对蹇硕的西园军,也很不看好。一支新军,刚招来的兵,训练都没多久。很可能,人数也没多少。张让们心想,这西园八校尉,你蹇硕看上去是头儿,可再看看你的手下,中军校尉袁绍,他在干吗?已经混成何进的铁杆盟友了,根本是背叛了西园啊!再看典军校尉曹操,更是早就背叛啦!一直跟宦官对着干,连你叔叔都杀了,难道宫中一乱,你指着这两人替你卖命?蹇硕你在逗我们吧?总之,西园八校尉在张让们看来,就一句话:指望不上,不可能是何进的对手!

张让、赵忠他们掂量完了,决定抛弃蹇硕,押宝大将军。但是……还有问题,袁绍可是站在何进身后,想尽了招数,要尽杀宦官呀!大将军真的能放过他们吗?

真的是押宝。张让他们就在押,你何进多少该有点人性吧?你和你妹妹能有今天,那是我们一路给你们进行暗黑投资,让你们发达的!咱们都是一条黑道出来的,都是不入流的人,难道你弄了个世族袁绍,就真的忘了本,装起圣母来了?大将军你不会吧……

张让、赵忠想好了,把蹇硕的书信直接交给了何进。何进一瞧,张让他们来投诚了!好啊,那就好办了!何进立即下令,派黄门令收捕蹇硕,处死。西园校尉果然指望不上,就没见半点儿动静,何进杀掉蹇硕,转脸就把还没成气候的西园军给吞并了。这是公元189年四月二十五日,距离灵帝驾崩14天。

蹇硕没能实现灵帝的遗愿,最后忠心殉主,追随灵帝而去,就算被杀,心里也该是坦然的吧。

蹇硕死了,董侯刘协的阵营没了主力。不过,刘协不是完全没劲儿了。别忘了,他是奶奶董太后养大的!老爹灵帝临终前还把董重提拔成了骠骑将军,这都是当初给他铺的路。

自从刘辩一上位,董太后就气炸了。眼看何进又吞掉了西园军,董重也抗衡不了,更是气得要疯。再看儿媳妇何太后,自灵帝一归西,这儿媳妇也要疯了。不过,人家跟董太后不一样,董太后是气得要疯,何太后可是美得要疯。

现在,何太后眼里全没这个婆婆,皇帝老公活着时,见着婆婆,心里又恨又骂,脸上还得装乖。现在老公死了,你个死老太婆还算什么!从前不就是个藩妃吗?跟姑奶奶摆什么谱!

不得不说,不论是董太后还是何太后,这对婆媳,这两个女人,都比较没品。一个一辈子专注搞钱,除此之外,其他脑功能区基本空白;一个一辈子专门争宠害人,除了这个,别的也基本不感兴趣。

后宫里的婆媳大战就赤裸裸地爆开了。

董太后说:你现在敢在哀家面前这么嚣张,不就是仗着你哥哥何进吗?告诉你,我下令让骠骑将军砍下何进的头,都是随手的事!

何太后不屑地说:那你就试试啊!

不过,董太后这话让何太后心里一动,哎呀!还有个骠骑将军董重呢!于是,就在董太后的亲口提醒下,何太后立马告诉哥哥,快点儿把骠骑将军董重给做了!

189年五月,何进带领三公上奏,说董太后派宦官到民间搜刮财物,就藏在永乐宫。按以往的惯例,藩妃不得住在京都,所以把她迁回原封国河间去居住。

五月六日,何进派兵包围了骠骑将军府,抓了董重,免官。董重一看大势已去,自杀了。然后没过一个月,董太后也暴死。具体是被杀还是自杀,已经搞不清楚。

皇帝死了一个多月,儿媳妇就干掉了婆婆,何家兄妹还真把礼义道德视如粪土。

奶奶一死,可怜的小刘协彻底成了孤家寡人,再没人疼没人爱了。父皇生前给他做下的一切,全成了泡影。不过,刘协这辈子的命运,可非常诡异。别看现在被欺负,但到后来,真就有个人鬼使神差地替灵帝完成了遗愿,改了刘协的命。这人是谁呢?也许您已经猜到了,我们以后慢慢说。

现在,何进干掉蹇硕、董太后和董重,把刘协的势力扫光光了,那剩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

是袁绍和宦官的矛盾,也就是世族和党人对宦官的憎恨!他何进,就是被夹在中间的一杆枪。这枪是不是要刺出去?怎么刺?这事不是何进能决定的,而是——袁绍。

公元189年六月十七日,汉灵帝刘宏下葬于文陵,终于入土。

从这天之后,一个大爆局就开始了。局中事件一桩紧扣着一桩,让人没有喘息之机,整个宫廷就像陶轮一样陷入翻天覆地的疯狂!

这个爆局的发动者是谁呢?我们蓄势已久的袁绍大公子。

本来,何进打算消停了。刘协一派已经全部肃清,董太后、蹇硕都追随先皇而去,比灵帝入土还早。张让等人也已投诚,可以暂先观察,目前看还是良性,一旦发现恶变迹象,再切除也不迟。

但是,何进的如意算盘马上就落了空,有他在,你还想消停?

在袁大公子的筹划里,大事才刚刚开始。既然已经抓住了这个草包,岂有不全面利用、一路直奔成功的道理?

袁绍参加完灵帝葬礼,就急匆匆地进了大将军府。何进正在府里猫着,根本没在葬礼上露面。上回蹇硕的事让他长了记性,又听了袁绍的劝,虽然张让等人投了诚,但宦官太险恶,还是得留心眼儿,所以先皇的葬礼,他这个大将军就没去。

袁绍只关心一件事:何进你能不能杀尽宦官?

进府后,袁绍又开始给何进洗脑:大将军你还不料理宦官,是怕当年窦武的事重演吧?当年窦武之所以失败,一是消息泄漏了;二是北军五校的将领都害怕宦官,他还要用这些人。现在看看你的人,比窦武强多了,都是天下的英才名士,一心想助您消灭宦官,为您成就万世的美名,还不赶紧行动?再等,消息也要泄漏了!

瞧袁绍这紧箍咒念的,我给你招来这样的黄金班底,让你在朝里树立威信,难道我是白干的?

何进脑袋都快炸了。这可怎么办?袁绍的能耐他都看在眼里,十分明白,自己有老袁家、有这小伙的支持,才能一帆风顺,所以对袁绍一直是言听计从,甚至还有点儿怕!可现在,宦官跟他们何家……剪不断理还乱啊,张让等人已经投诚服软,还要杀人家,是不是不太地道?可何进的难处还不能说出口,他怎么好意思跟袁绍说:本初啊,你不知道,我们家本来就是跟宦官一起在黑道上混成事的!

其实,何进心里这点小九九,袁绍怎么会不知道,只不过袁大公子不屑理会他和宦官那些勾当罢了!你真以为我袁本初把你这猪头当主公了,不过是借你的枪除了那帮阉人,爆个最高最亮的彩蛋,把袁家以及公子我推到最高最亮的时代光环下!

袁绍不理会何进的难处,其实等于是把草包给挟制了。

何进权衡来权衡去,要天下名声还是要宦官?嗯,还是天下名声重要。跟宦官还讲啥良心、啥地道呀!何进终于下了决心。

“本初啊,好,就依你的计策,我这就进宫去,告知太后。”

袁绍这才点头,像原谅了犯错的孩子一样叮嘱说:“大将军速去速回,不可贻误了时机。”

何进被袁绍逼得没辙,进宫去见妹妹。跟何太后说:咱把宦官都罢免了吧,让那些郎官们来补宦官的缺。只是试探,没有直接说“杀”。

哪知何太后一听,眉头就皱起来了。她觉得哥哥简直是无理取闹,无事生非,肯定脑子出问题了。

何太后说:宦官们管内宫,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大汉朝的传统怎么能废?而且,先帝刚下葬,你就弄走我的身边人,难道让我每天衣冠整齐地面对那帮年轻士子们?

何进又劝,何太后不听。再劝,还不听。

何进在妹妹这里碰了钉子,又跑回去跟袁绍讨价还价。

“本初啊,太后不同意啊!不然咱们别全杀了,就杀几个领头作恶的吧!”

哪知,袁绍比何太后还硬。

袁绍说:“不行!宦官们离皇帝和太后最近,来回传递诏令,太要紧太危险,不都杀了,以后必是大患!你别犹豫了,必须杀!”

何进又被袁绍劝言,一脸的为难,真不知咋办了。这时候,何进家那烧脑的血缘关系就冒头了。他的后妈舞阳君,再加上何苗,都被宦官贿赂过,与他们关系亲近。舞阳君、何苗去找何太后,玩儿命地劝:“可不能杀宦官,这对咱何家一点儿好处也没有!”啥叫血缘?人家是亲妈带着亲兄妹一窝亲,这时候,何进倒像个外人了!

舞阳君、何苗还诋毁何进,说何进想杀了何太后的左右,他好更有力地把持朝政,就是要跟妹妹争权,欺负小皇帝的节奏。何太后一听,没想到大哥还有这等打算!于是更坚定了决心,宦官不能杀。

这里有两个问题:袁绍为什么要“杀尽”宦官?

第一,宦官确实太黑了。大宦官们疯狂作恶,小宦官们就是他们的爪牙,学了这么多年,剩不了几个好的;而且,小宦官们给大宦官跑腿,鼓捣各种暗黑勾当,也知道了相当多的机密,留着就是后患。总之,内廷基本是早就腐烂恶臭到极点,全体恶变了。

第二,天下士人们的呼声。这是袁绍最在意的。他想要的是天下人心,高亮光环,当然要做让天下士人拍手称快的事。宦官实在太遭士人痛恨了。残害党人的大仇,积攒了多少年啊。所以党锢以来,士人跟宦官的仇几乎是不共戴天。袁绍对天下民心走向,有着指南针般的敏感。他知道,天下士人需要的,是让所有宦官都不得好死,所以他袁本初,就一定要替士人说话,敢为天下先!这样他才能最炫!其实,袁绍憋很久了,当初和盖勋他们就一起策划过杀宦官,苦于没有机会。现在,终于抓住一个人傻劲儿大的草包,当然要做到底!

另一个问题,何进大权在握,重兵在手,何太后一个深宫寡妇,她说不同意,这宦官就不能杀啦?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没错,如果何进真决心杀宦官,不理会何太后,完全可以快刀斩乱麻,玩狠就行。可何进为什么把妹妹的话这么当回事?我们细品一下就能找到答案了。其实,何进是在耍无赖!实质上,他自己也没真想杀!他只是拿妹妹当挡箭牌,来糊弄袁绍罢了!他一方面不想得罪袁绍,因为离不开袁家和袁绍的支持,一方面又不想跟宦官撕破脸,毕竟宦官对他家有恩,他也不想太不地道,于是只好装蒜。

何进一脸为难地瞧着袁绍,好像在说:本初啊,你看,不是我不听你的,不是我不杀宦官,是太后她不同意!我也没办法啊!

袁绍早看出了他的鬼肚肠,心想,你个猪头,还跟我耍心眼儿。那好,我就再逼你一把。然后,袁绍就给他出了一个十分可怕、十分诡异的主意。

召四方猛将及豪杰进京——搞兵谏!

其实,袁绍这一招,与其说威胁太后,不如说是给何进解套。你不就是想充好人吗?那好,四方猛将一进京,你就可以把自己撇清了,你就对太后说:不是你想杀宦官,是天下人逼你杀!看太后还能怎么办?

何进一听,这主意不错。既杀了宦官,得来千古美名,自己还不用背锅,好,可行!立刻就答应了。

我们再回头看,肯定会说:这分明是个大昏招嘛!如果不是这招,哪还有后来董卓为祸京都!袁绍是不是疯了?

其实,袁绍没疯。这是他能让何进下决心的唯一办法。而且,他评估过了。要召谁来他心里早有了数,这些人他自忖都能控制得了。唯一头疼的就是董卓。袁绍没想到董卓能玩的这么赤裸裸,以他世族大公子的教养,没能理解董卓的“羌”性。但他也不是拿董卓没办法,也是留有后手的。关于这些,下篇我们还会深扒。

反正,袁绍跟何进商量好了,召四方猛将及豪杰入京!其实这招不光我们后人不看好,当时有见识的一些人物也不看好。

陈琳对何进说:这简直是欺诈呀!国家大事,怎能用这种手段?将军有皇族的威望,又手握重兵,本来龙行虎步,杀个宦官,就像用洪炉烧几根头发一样!只要以雷霆之势迅速发难,果断出手,天下自然都听您的。现在召猛将入京,这不是放弃了您的大权,把利器交到别人手里吗?到时大军集会,自然是强者为雄,你争我斗,必会天下大乱啊!

曹操也嘲笑:啥?召天下猛将入京?这是什么鬼计策?第一,宦官古今都应该有,只要皇帝不给他们太多权,他们就闹腾不起来。除掉元凶首恶就行了,用不着杀绝。第二,要杀宦官,有一个狱吏就够了,哪用得着纷纷攘攘地招什么外兵?这事闹腾这么大动静,必定会泄露,我看你们肯定办不成!

当然,何进不听。

其实,陈琳和曹吉利都不了解何进的内心!好可笑,好奇怪,何大将军居然干不掉一群阉人?陈琳说的“鼓洪炉燎毛发”,曹操说的“一狱吏足矣”,前提都是何进决心杀宦官,心里没有弯弯绕!可实情是,何进没真想!

袁绍心想,你俩也不深入调查调查,好歹摸清研究对象的心路历程吧?何进要是肯下决心,我犯得着给他出这险招吗?什么“洪炉燎发”“一狱吏足矣”,根本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袁绍比曹操他们更了解何进。而且,曹操不同意“尽杀宦官”,跟他家的宦者出身恐怕也有关系。虽然他跟宦官不一路,可他老爸,他的家族,毕竟是宦官之家,到这时,曹老板不可能完全摆脱与宦官的干系。

好了,袁绍这个所谓的“昏招”——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进京,我们就厘清原因了。袁绍不止是想威胁何太后,更主要的是逼何进。先给何进一个说辞,要杀宦官的不是他,而是全天下。只有撇清了,何进才能真下决心。这是袁绍唯一有效的办法。关键是何进太草包,太缺乏眼光和果敢。既然选了这个猪队友,咱们袁大公子就只能照顾队友智商,出此下策了。

那么,“四方猛将及诸豪杰”马上就要进京,接下来,大戏又怎么演?

何进召各路猛将豪杰进京,天下又全方位地热闹了!我们看看都召了谁。

前将军董卓驻扎在上林苑;

东郡太守桥瑁驻扎在城皋;

武猛都尉丁原驻扎在孟津。

另外,何进又派人去各地招兵,这几个人是:王匡、鲍信、张杨、张辽、毋丘毅。

我们先看看这个阵容,再来论断一下,这个“召四方猛将进京”,到底是不是昏招,到底会爆出什么效果?

董卓暂放一边,我们后面细说。先来看桥瑁和丁原。

桥瑁,是桥玄的族孙,很可能跟袁绍关系不错。后来关东群雄讨董卓的时候,桥瑁伪造三公的书信发到各州郡,给袁绍帮了大忙。这位该算袁绍一伙的。

丁原,出身寒微的武人,当上刺史靠的就是勇猛,跟孙坚有点儿相似。而且,丁原当并州刺史才一年多,根基也不深。像这样没身家、根底浅的武人,内心一般是比较老实的,不敢有啥不臣之心。

去招兵的这五位:

王匡和鲍信,是何进征召的“英俊之士”,很可信。两人都是泰山人,于是何进命令,都回老家去招兵。

张杨和张辽,这俩是丁原手下的猛将,但官位不高,都是从事。他俩怎么到的京都呢?当时灵帝搞西园校尉,蹇硕曾征召天下豪杰来给自己当偏将,让他们带兵进京。丁原就把张杨和张辽都派到洛阳来了。何进吞并西园军,自然,这俩就成了何进的手下。只是这时,他俩官阶比较低,不足以让何进重视。很快,张杨被派回了并州,张辽被派去了河北,分头招兵。

毋丘毅,这位史料记载很少,只知道是后来曹魏大将毋丘俭的爷爷。有点儿意思的是,不知什么渊源,毋丘毅跟先主刘备扯上了点儿关系。刘备自从揍了督邮后,只好带着关、张逃亡了。据说曾跟曹操一起回过沛国招兵,推测那时该是招西园军,但先主怎么跟曹吉利混到一起了,也不得而知。这次呢,先主又跟这位毋丘毅一起召兵去了,到了下邳,碰上了贼,刘备带着兄弟们杀贼立功,由此当上了下密县丞。不过,先生这段飘忽人生,跟现在的朝廷爆局关系不大,我们还是回到主线。

我们看上面的人员设置,哪个也不至于失控。袁绍是衡量过了的,这些人里,除跟自己一路的,就是根基浅、不足成事的。哪个也不会反!京都不会失控。所以陈琳说的“天下必会因此大乱”,袁绍是很不以为然的。以我的全盘设计,怎么会乱!

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董卓。

关于董卓的品行,大概朝廷上从皇帝到百官,没人不知道了。早在灵帝还没晏驾时,就曾打算解决董卓这个心病。

灵帝征董卓到朝廷当少府,实际就是想解除他的兵权。

不想董卓真大胆,真无赖,上奏说:“陛下,臣想听您的,到朝廷去,可是您不知道啊,我手下这些湟中义从啊、羌人胡人啊,他们都跑来跟我说:‘我们的粮饷还没给足呢,我们的老婆孩子都又冻又饿快死啦!你可不能走!’陛下,这些羌人胡人又险恶又难对付,臣一时半会儿真应付不了!所以,我得留下来安抚他们。有啥问题,我随时再跟您汇报哈!”

总之,耍赖也好,玩心计也罢,董卓就是不交兵权。

灵帝一看没办法,而且天下爆得遍地窟窿,他也没空修理董卓。难道让皇甫嵩带兵去讨伐他?完全没可能,只好忍着先不理了。

后来,灵帝眼看不行了,又想起董卓这个心病,于是又下诏,让董卓去当并州牧,把军队交给皇甫嵩。皇帝都快没气了,董卓当然更嚣张,更不会听。他又上奏说:“臣承蒙陛下您的信任,统领军队十年啦!士兵们不分大小,都跟臣特有感情,都念臣对他们的恩义,都愿为了臣战死沙场,臣不能把兵交出去啊!请求让我把军队带到并州去,为您守卫边疆。”然后,他又领兵到了司隶,驻扎在河东郡,完全无法无天!

皇甫嵩的从子皇甫郦,曾劝他讨伐董卓,皇甫嵩却回答,董卓是有罪,可我要讨伐他,也有罪,还是上奏朝廷,请陛下做主吧!只是,陛下哪还做得了主?除了下诏骂骂董卓,灵帝已经啥也干不了了。于是,董卓成了没人管,想咋折腾咋折腾。

何进这回召董卓,有识之士们一听,真是个个疾首蹙额!郑泰跟何进说:董卓那小子强横残忍,贪得无厌,要靠他办成大事,他就更为所欲为,一定会祸害朝廷!明公您是国舅,掌着大权,还用得着董卓吗?别拖了,您自己决断就好,赶快杀宦官!

卢植卢老师也跑去跟何进说,不要召董卓,怎么能引进祸水呢?结果,何进就是不听。

郑泰本来不爱做官,这回一生气,直接不干了,临走时还给荀攸留话,何进这个人,不好辅佐啊。

那么,何进为什么非要召董卓呢?

首先,在吓唬太后这事上,董卓比谁都管用!董卓是天下最恐怖的存在,大家都觉得恐怖,更别提何太后了。而且看后面,何太后终于害怕,就是被董卓吓的。

再者,因为主意是袁绍出的,何进已经被袁绍洗脑,除了袁大公子的指令,别人的话他都自动屏蔽。

那么,袁绍又为什么非要召董卓呢?难道这不是又一个大昏招?

其实,这招不昏。袁绍当然是筹划好了。谁都知道董卓是个大祸害,袁绍眼不瞎耳不聋,怎会不明白?在董卓这事上,袁绍至少有两道保险锁,怎么也能把董卓锁住,他认为不可能出事。

第一道锁:董卓是袁家的故吏!当年,董卓初来中原时,是被袁绍的叔叔袁隗辟为掾属的。这种门生故吏的关系,在东汉那时代可神圣了。士人们都特别忠于自己的领导,忠心程度快赶上忠于皇帝了。比如我们前面说的朱儁,为了给领导尹端减罪,跑去洛阳行贿京官,人们还夸他有德行。又比如公孙瓒,这么“鹰”的人,也特别守这个“故吏”的节,他的领导刘其被发配交州,他就乔装改扮成士兵,一路护送兼侍候。后来,公孙瓒还因为这“德行”被举了孝廉。

所以,“门生故吏”的分量实在太重太重。而董卓,正是袁隗的故吏!按袁绍理解的时代规则,董卓即便再祸害,眼里也不会完全没有他叔叔这个曾经的领导。所以,对袁家来说,董卓是可控的。当然,在这事上,我们袁大公子实在太一厢情愿、阳春白雪了,在董卓那脑袋里,这套汉人社会的美好规矩,简直……屁都不是。门生故吏?德行?这些玩意有啥用?能干死多少人啊?

其实到最后,袁绍这第一道保险锁半点作用没起。但是不用怕,袁大公子还有第二道,这就是何进!

第二道锁: 何进的兵力,才是唬住董卓的真保险!这个是铁铁的,坐实的。董卓再闹腾,难道真的敢跟何进撕破脸,公然造反,在洛阳城下开战?百分百不可能!只要何进坐镇京都,掌控中央军,董卓绝不敢轻易动兵。最多也就是个有惊无险。

所以,我们历来说的两大昏招,一个,召四方猛将豪杰;另一个,召董卓进京,其实都并不算昏。袁绍是有把握的。这也是最快最有效地推动他策略成功的手段。袁绍的计划是:让董卓来演恐怖片,把何太后吓傻,何进冲进宫去,斩草除根消灭宦官。然后,老袁家就正儿巴经地权力、声望都倾盖天下了,至于何进嘛,留下日后再慢慢地消遣……

只是,袁大公子千算万算,却怎么也算不到,眼看胜利在望了,何进还真能把自己玩死!袁绍已经充分照顾了何进的智商,能嘱咐的都嘱咐到了,结果一个不留神,没看住,何进就把自己给捐了。何进一死,满盘皆输……袁绍一定肠子都悔青了,错就错在高估了他的智商下限……

所以,公元189年的这场天翻地覆的宫廷剧变,真正的症结就在——何进之死。

何进不死,袁绍完美成功,三国历史完全改写。

何进一死,袁绍一败涂地,三国历史就是今天这模样了。

我们来看后面是怎么进展的。

眼看各路猛将都向京都进发了,一路大喊着杀宦官。丁原带了几千并州军,在孟津放起了大火。孟津(现在是洛阳市的下辖县)离京都相当近,孟津的大火,从洛阳城里就能远远地瞧见。

董卓还一边进军,一边上奏:臣鸣钟擂鼓来到洛阳,就是清君侧的!请陛下杀掉张让这一帮阉贼!

眼看情势好急迫,何家人真是受不住了,集体给何进开会。何苗又苦口婆心地劝:咱们从南阳起家,本来贫贱,都是依靠常侍们才有今天的富贵啊!国家的事,哪有那么容易就办到的。如果,你真把宦官们都杀了,必后悔莫及,咱们还是跟常侍们和好了吧!

何苗为啥劝何进跟宦官和好?因为,他是个正常人。何太后不同意杀宦官,也因为,她是个正常人。从何家的利益角度看,跟宦官其乐融融地瓜分权力大饼,本来是最佳的预期。何进杀宦官,实在太无厘头!根本不是目前何家利益的需要!

但是,那是袁绍利益的需要!袁大公子始终是这场剧变的核心推动力。何进已经被洗脑,被紧箍咒念得都不知怎么喘气了。最后,他也没有同意何家人。

眼看何家人开会,袁绍这边的咒也念得更紧了。

袁绍威胁何进:现在形势已经形成,咱们的意图全天下都知道了,将军怎么还不快下决断?再等,你就是下一个窦武!

瞧瞧,一边是自家人跟一帮宦官,一边是袁绍和天下士人,何进快被扯成两半了!最后,他还是打算听袁绍的,要天下名声,哪能听妹妹她们的妇人之见呢?何况何苗和舞阳君还都跟他没血缘关系。

于是,何进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假节,专命击断,又任命王允为河南尹。

司隶校尉是司隶地区的监察官,相当于刺史,凡司隶境内的官员,他都可以管,手下还有一千多人的军队。假节,就是但凡违反军令的,都可以先斩后奏。于是最后的效果就是:在司隶地面上,但凡挡了袁绍路的,不管是谁,袁绍都可以不经请示,直接击杀!好大的权力!这时的何进,是真下了决心了。

王允,就是后来跟吕布一起杀董卓的那位,出身并州世族太原王氏,清正刚直得出了名,曾被张让他们害得很惨,妥妥的宦官死对头。河南尹是洛阳所在的河南郡长官,洛阳城的各种事务都可以管。显然,王允这个河南尹,跟袁绍一样,就是为了消灭宦官准备的。

袁绍马上开干。时间太紧迫,现在全天下都知道何进要杀宦官,真是一刻也耽误不得!

袁绍一面命手下小弟密切监视宦官的动向,一面又给董卓他们下令,让他们接着上奏,放出话来,要进兵到平乐观,就是灵帝一年前大阅兵那个地方,洛阳城的西门口。

不得不说,董卓这恐怖片演得真成功,这回,何太后终于怕了!她急惶惶地把中常侍、小黄门全给免了,你们都回家去,别在宫里当差了!最后,宫里只留了何进亲信的人。

宦官被逼到走投无路。无奈之下,他们选择了无底限的屈服。既然已经向大将军投诚,那就低调、再低调。我们什么都不要了还不行吗?以张让、赵忠为首,领着常侍、小黄门们,就像最下等的奴才一样,几乎是爬进了大将军府,痛哭流涕地向大将军赔罪。

“求大将军饶了俺们的贱命,您怎么处置都行!”

袁绍在旁边一看,真是天赐良机啊,正好一网打尽!就暗示何进,赶快行动!

哪知本来下定了决心的何进,这时一看宦官那可怜巴巴的样儿,又动摇了,觉得他们何家人说得有理了。袁绍一而再再而三地暗示,他都跟没看见一样。

何进训斥这帮宦官,出口竟然是这样的话:“天下汹汹,都是你们闹的!现在董卓都要来杀你们了,你们还待在京都干啥?还不早点儿回封国去!”他自个把“诛灭宦官”的目标改成“让宦官回封国”了!

袁绍气啊,猪队友真是大祸害啊。心想,你现在玩妇人之仁,可知道那是在玩自己的命吗?你现在看宦官们惨得像落水狗一样,可知道一转脸他们就会是恶狼吗?真是撞狗屎运了,怎么就遇上你这个猪头?

袁绍气到不行,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你让他们回封国?好,我就给你来招釜底抽薪。袁绍立刻命人伪造何进的命令,下发到各个州郡,让各地官员抓捕宦官们的亲属,一个不落!想回封国?我看你们怎么回去!现在,宦官的家人都被你何进抓了,仇恨模式已经开启,这些宦官,你是杀也得杀,不杀也得杀!

我们看这场剧变,何进简直像在梦游,始终没搞清自己想要什么,该干什么。也始终没知觉危险有多大,危险又在哪儿,贪心得什么都想要。最可怕的是,他还始终不知道,他是整个剧变的风口浪尖,每一步都在拿自己的性命当赌注。

既然不知死,那么最正常的情况,就是真会死。

于是……何进就把自己玩死了。我们的袁大公子,也跟着他遗恨万年。

那么,何进是怎么把自己玩死的呢?这场惊心动魄的剧变,又会怎么发展?

何进没杀宦官。按照他给宦官的命令,“都回封国去”,宦官真打算听话,准备收拾行装了。

他们在宫里多年,侍候在皇帝和太后身边,耳鬓厮磨,亲密无间,还是很有感情的!一想要远离京都,个个伤心得不行。

其实在这时,张让等人还没打算干掉何进,只想听命令回老家。临行前,张让想着自己这辈子,想着服侍过的各位先皇和太后,真心难过!他就想再回趟宫,跟陛下、太后见个面,然后再走。

可怎么才能得到允许进宫呢?张让就想起儿媳妇来了。儿媳妇是何太后的亲妹妹,舞阳君的小女儿。要是儿媳妇能给递个话,没准这愿望就实现了。

张让啥也不管了,一头给儿媳妇跪下,流着泪说:“老臣因为犯了罪,要回家乡去啦!你也得一起走。只是老臣想着这辈子受了三世先皇的恩情,现在要走了,心里难过呀!只盼能再回宫一次,侍奉陛下和太后一回,再看一眼陛下和太后的容颜,我这老家伙就是死于沟壑,也无恨了!”

儿媳妇一听,也挺伤心。暗想,都是大哥非要杀宦官闹的,大哥真是脑袋出问题了。儿媳妇赶紧扶起了公公:“好,我去说。”

于是,儿媳妇找到亲妈舞阳君,舞阳君又进宫去见何太后,把张让的忠心转达了。何太后也挺伤感,立刻答应:“就让他们回来侍奉几天吧!”

常侍小黄门又都回宫中去了。到这时,他们也只是来搞告别仪式的,告别完了,就会走。

这么看上去,“都回封国”已经成了事实定论,宦官们也打算执行,好歹保住了命啊。但是,袁绍那边不可能接受!他再有涵养,现在也快被气疯了。他已经假托何进的命令抓了宦官的亲戚,就是宦官们不知情,还想回封国呢。

袁绍再一次质问何进:你到底打算怎么办?才俊我给你找来了,计划我给你做好了,猛将也都带兵到京城了,这时候,你又让宦官们“回封国”了,糊弄我是吧!你跟将领们怎么交代?跟天下人怎么交待?跟我袁本初怎么交待?

没错,何进真是交代不了。其实,他的首鼠两端,真是害煞人啊!要么,你就听袁绍的,干净利落,早早干掉宦官;要么,你就明确表态,现在不宜尽除阉人,让袁绍死心,别再给你继续投资。可何进偏偏忽左忽右,忽明忽暗,一会儿干一会儿不干,既贪心袁绍的投资,又不想放弃自家的既得好处。做一个决定,究竟有多难!所谓庸人之心,也便如此了。

何进怎么也不会料到,他的首鼠两端,第一个玩掉的,会是自己的命吧?其实,这本可以预料的,但他又没那个脑子。于是……在最后一次首鼠两端后,何大将军终于踏上了不归路。

在袁绍的威胁下,何进再一次变卦。“回封国去”又变成了“尽杀宦官”。他就想,趁妹妹已经被董卓他们吓傻,再去跟她建议,这回她该同意了吧。

何进的想法,真是匪夷所思,其实,既已下了决心,又做好了准备,还关太后什么事啊?直接杀难道不是最恰当?一狱吏足矣嘛!但他就是要去问妹妹,大概是想等妹妹下命令,他自己不用担恶名吧。

何进的入宫,也同样匪夷所思。袁绍早就嘱咐过他,不要再入宫,不要再入宫。非要入宫,必须带足够的猛人。何况现在宦官们都在宫中啊!大概是前两天张让他们落水狗一样的摇尾乞怜让何进很自信,认定宦官肯定没胆子干啥了。

于是,袁绍一个没看住,何进就入宫去了,还把手下都留在了宫外!

这是公元189年的八月二十五日。

何进到长乐宫晋见何太后,一开始还很有气场,很神气。宦官们见了他,跟耗子见了猫一样。

何进就神气十足地跟妹妹谈起来了,再次提议尽杀宦官。

张让他们狐疑,暗暗商议:大将军一直不入宫,今天怎么突然来了?不会有什么变故吧?张让就派小宦官去偷听。

不一会儿,小宦官惊慌失措地跑回来了。报告!大将军说,要把我们全杀了!

宦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原以为他让我们回封国,就饶了我们。现在居然又说杀!真是跟当年窦武一样,不打算给我们留生路啊!

于是,很短的时间,真是很短,宦官们就决定了,一不做,二不休,让当年反杀窦武的事再重演一回吧!你既不仁,别怪我们不义!别说什么时机,今天他在宫里,我们也在宫里,就是最好的时机!马上起事!

宦官们比何进果断多了!这次完全是临时起意,却干得决绝又迅速!何进如果有他们十分之一的果断,十拨宦官也杀了。

很快,张让他们就定好了计策,把何进引诱来。他们让手下的几十个宦官拿起兵器,从侧门进入,埋伏到宫殿的台阶下。宦官们从上到下,个个想着保命,也是空前的团结。

眼看何进已经跟太后说完,走出了长乐宫。一个小宦官上去禀告,“太后有诏,请大将军暂到嘉德殿。”

何进一听,看来妹妹还有事。全没提防,直奔嘉德殿去了。嘉德殿就是几个月前灵帝驾崩的地方。

宦官们一拥而上……

大大小小的宦官各持兵器,把大将军团团围住。

张让一步步地上前,盯着何进,情真语切地说:“天下分崩离析,溃败难复,难道只是我们这些人的罪过?你还记得吗?先帝当年跟太后不高兴,几乎要废了她,是我们一起流着泪替太后说情,又各自拿出了千万的家资,这才和悦了先帝的心意,保住了太后,保住了你家。我们这么做,是看好你,支持你,愿把你当作我们的靠山呢!可现在,你却要灭我们的族,不是太过分了吗?”

何进完全无话。他真的不知该说什么。张让也没有给他说话的机会。宦官们都太恨他了!他们只希望何进马上死,而且,一定要死得很难看。

最后,就在嘉德殿前,尚方监渠穆拔出利剑,一剑把何进杀了。尚方监是主管皇宫兵器的宦官头领。

何进就这么匪夷所思地玩死了自己。东汉最后一轮宦官和外戚的斗争,又以宦官的胜利而告终。我们有必要来看一下,这著名的“十常侍”,他们都是谁。

其实是十二个人: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

十常侍杀掉了何进。紧跟着,一场更大的疯狂就开爆了!

张让和段珪伪造诏书,命令从前的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换掉袁绍;少府许相为河南尹,换掉王允。

樊陵跟宦官关系紧密,也是花钱买的三公,是曹嵩的继任,后来被灵帝玩了一道,一个月就免了;许相,跟月旦评的许劭同族,但人品差远了。许相靠谄媚宦官爬上了公卿高位,还老派人去请许劭,许劭恶心他,从来也不答理。

张让们把诏书传出宫,接诏的尚书一看,樊陵和许相,都是名声很差的宦官亲信,换掉袁绍和王允?这不太对吧?就起了疑心。尚书说:请大将军出来,一起商议!张让们一看蒙不过去,索性也不瞒了,说:什么大将军?何进谋反,已经伏诛!

说着,宫门一开,一颗血淋淋的人头扔进了目瞪口呆的尚书怀里!

大将军被杀,宫内宫外全疯狂了。

何进的小弟吴匡和张璋,本来都守在宫门口,一听说何进被杀,立即要冲进宫去。宦官们早防着这手呢!紧紧关闭宫门,都拿起刀枪来防守。吴匡和张璋有点儿蒙,毕竟他们只是大将军的手下,现在宫里传诏出来,他们是接还是不接?接,明摆着是宦官害死了领导,难道背叛大将军吗?不接,那不就是反了?

吴匡、张璋又悲又怒,可拎不清该怎么办。这时,一个人出现了,一下坚定了他俩的决心。他就是现任虎贲中郎将的袁术。虎贲中郎将是皇宫卫队长,出了这么大的事,袁术必会第一时间赶到。

袁术一看这情形,立刻决断,冲击宫门!管他是不是反,先去抓宦官!同时,袁术又火速派人给叔叔、哥哥报信!说来也难得,袁家兄弟这回是真团结,什么庶出正出的事都忘了。吴匡和张璋也立刻有了心劲儿,跟袁术合兵一处,猛砸宫门。

不过无奈的是,宫门实在太坚固,砸不动。当时洛阳皇宫分南宫和北宫,南宫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北宫是皇帝和嫔妃起居的地方,一个是办公区,一个是生活区,两宫之间还有飞架的天桥相连。两宫都极其雄伟宏壮、富丽辉煌!袁术他们猛砸南宫青琐门,砸了快一天,还是没砸开!

袁术一看没辙,下令放火,烧!非把这帮阉人烧出来!呃,果然是天下第一豪族,真敢干,他是真的不管陛下和太后还在宫中,也真的不管,这座皇宫,已经是皇室最后的尊严和脸面。

熊熊烈火就在南宫门前腾起,映亮了洛阳城的夜空。对于大汉朝,真是好悲摧的一幕。

正西方向,显阳苑。董卓勒住马,远远望见洛阳城中火光隐隐,惊说:“不好,宫中有变!传令,急速进兵!”

董卓为什么这么急?因为在剧变当中瓜分利益,向来是谁先到谁先得,来晚的就只能喝汤了。怎么能落在后面!

于是,在董卓的命令下,一队队神情亢奋的鬼子兵,包括湟中义从、羌人、胡人,风一般地向洛阳城冲去了……

袁术火烧南宫门。

张让他们一看,这国家真要完蛋!你们啥都敢干呀!好,你们敢干,那我们也干!

宦官立刻各持兵器冲进宫去,把皇帝和太后都劫持了!

刘辩哇哇大哭,什么话也说不出。何太后又气又怕,眼看这些宦官个个眼冒凶光,妖魔一样,这还是平日里那些温顺可怜、又懂事又体贴的身边人吗?难道现在才是他们的真面目?

何太后正想痛骂这些人,可宦官们哪还听她的呀!挥舞兵器上前,逼住了太后和皇帝,又抓来陈留王刘协,押着他们从天桥往北宫走。刘协原本被封勃海王,后来改封了一回,现在是陈留王了。

何太后边哭边骂,只能跟着宦官走。等到了天桥,忽然听到桥下一个洪钟般的声音:“段珪!你个阉臣贼子!胆敢劫持太后!”从天桥华丽丽的窗子往下一看,这人是卢植!

原来,袁术给袁隗、袁绍报信之后,袁隗他们通报百官,宦官反了,还杀了大将军。现在大伙儿都到皇宫护驾,杀宦官去!文武公卿们,好多都惊呆吓傻了,还各怀鬼胎,都磨叽着不动。这到底是咋回事?里面是什么内情?消息是真是假?现在就往前冲,是不是太危险、太不妥帖了?皇帝、皇太后遭逢大难,公卿们却个个目光闪烁,小算盘扒拉得飞转!

卢老师这时是尚书,真是看不上官员们的那些嘴脸,你们不去我去!卢老师就冲出来了。河南尹王允还分派了一部分士兵给他,让他带去保卫陛下。

卢老师带兵直奔皇宫,来到南宫和北宫间的夹道。一抬头,正看见段珪押着太后从天桥上走过。卢老师当即怒喝,真把段珪吓得不行。是啊,劫持皇上和太后,死一百回都有余辜啊!段珪心里一惧,就松了手。

何太后不愧是屠户女儿出身,虽然在宫里这么多年,但身手还相当矫健,眼看段珪愣神儿,她立刻挣脱,翻身从窗子跳出去了。虽然很危险,但那是投奔可信的卢老师,是投奔安全去的!

终于,何太后靠跳天桥,从宦官手里逃脱,被卢老师救下了。她万万想不到,做皇太后,竟还是需要有点儿功夫傍身的!

张让、段珪带着皇帝和陈留王,继续奔向北宫。然后又从北宫出逃,跑出洛阳城了。

我们再回头来看袁绍。作为这场剧变的第一推动者,他在忙啥?

接到弟弟的报信,袁绍跟叔叔立刻行动起来了。什么?宦官们发矫诏,任用樊陵和许相?好,我们也发矫诏!袁隗录尚书事,正好由他主持。袁隗伪称皇帝的诏书,召来樊陵和许相,当堂抓捕,斩杀!可怜这俩宦官密友,全被蒙在鼓里,根本没弄清怎么回事,就成了刀下之鬼。

然后,袁绍跟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一起,领兵直奔南宫朱雀门。袁家人真是各司其职,配合默契!

袁绍带兵冲进南宫,正赶上赵忠火燎烟熏得实在受不了,带着一帮宦官往外逃。袁绍立刻下令抓捕,不由分说,斩了。这位骄横飞扬了一辈子的皇帝“亲妈”,终于走到了末日。

袁绍瞧着周遭情况,暗暗想好对策,打定了主意。正要吩咐士兵,突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何进的小弟吴匡他们,一直看何苗不顺眼,因为一来何苗跟何进没血缘;二来何苗一直向着宦官,跟何进不对付。吴匡很怀疑,这回何进被杀,没准就是何苗给宦官报的信!现在一见何苗,吴匡又悲又恨,气不打一处来,突然朝着军士们大喊:“害死大将军的,就是车骑将军,你们愿不愿为主公报仇?”吴匡手下都是何进的铁杆,立刻痛哭流涕地高呼:“我们誓死要为大将军报仇!”

吴匡立刻带兵进攻何苗,跟他一起的,还有董卓的弟弟董旻。董旻是奉车都尉,掌管皇家车驾的武官。董卓、董旻名义上都是除宦官的,所以,对亲宦官的何苗,杀之后快全没迟疑。

袁绍在旁边一看,你们又内讧起来了?好得很!这个何苗,公子我早就不想留着了,要不是他,这事还不至于砸成这样,于是,袁绍在一旁坐视,吴匡和董旻疯狂扑上,就把何苗给砍了,尸体直接往皇宫园子里一丢。至此,何进、何苗兄弟在同一天全被灭。

袁绍扫视局面,南宫已经攻破,各方将领也都到了位,好,那就开始吧。

袁绍下令,封闭北宫门。士兵们从南宫朱雀门开始,捕杀宦官,不分年龄长幼,不分官位大小,格杀勿论!宦官已经全被装进了口袋,下面,就是把他们一个个清除!

士兵们人人亢奋,全天下哪有不恨宦官的,一说杀宦官,绝对是万众一心啊!

大清扫从南宫开始,没有一个宦官能逃脱。还有不长胡子、看着像宦官的,也被误杀;还有不是宦官的,只好脱了衣服向士兵验明正身,才侥幸保住性命。

两千多人被杀,到处尸体横陈,血流遍地。一夜之间,整个皇宫成了血淋淋的修罗场。

袁大公子的策划终于实现了。宦官近一百年积攒下的仇恨,终于以惨烈的方式进行了偿还。东汉六轮外戚和宦官的斗争,到这里完全终结。在成功地干掉外戚一天之后,宦官——这支东汉最毒最恶的政治力量,也全部覆灭。

袁绍在宫中一处处视察现场,也会极受刺激吧!如果我们仔细盘点他的经历,就会发现,这可是袁大公子第一次上“战场”!其实,他没见过多少血腥!在消灭黄巾军的战争中,他先是隐居,后是当何进的手下,一直琢磨玩政治,根本没有到过前线。后来当西园校尉,顶多是练兵,搞搞形式而已。相比曹操、孙坚、刘备,他实在太阳春白雪。

我想袁绍在这场大屠杀中多少受了点儿刺激,不然,他也不会没醒过神似的,错过了最重要的时机。

我们前面说过,在这场疯狂剧变中,最关键的轴心是何进。何进不死,万事俱成;何进一死,满盘皆输。当然,不是说何进这猪头有多关键,而是——他手中的兵权太关键!这个兵权,是整个京都的定盘!

本来,何进死了,也不是不能挽救,就该——在第一时间抓住何进的兵权!锁住董卓的两道保险锁,最要紧的第二道已经崩了!抓到了兵权,董卓再恶贯满盈,也不敢轻举妄动。

但是——袁绍晚了。也许,他沉浸在屠杀受到的刺激中;也许,是何进的兵权很不好交接。他虽然被任命为假节的司隶校尉,但没有调动北军五校的权力,让叔叔袁隗给他任命将军吧,也不太合适。他一直没军功,又隐居了多年,不属于那些混脸熟的,所以,接掌何进军权这事,袁家叔侄俩都挺迟疑,大约是想找到最合适的办法。另外,他们也真没想到,董卓能如此不按规则出牌!

那么,董卓又是怎么掺和进来的呢?我们回到皇帝这一路。

张让和段珪挟持着皇帝和陈留王,走到了小平津关。这时,已是二十七日晚上。小平津关在黄河边,眼看渡河无望,再也逃不了了。

卢植卢老师追了过来。自从救了何太后,他就一路追赶张让和皇帝。卢老师跟河南中部掾闵贡一起,在黄河边赶上了皇帝和陈留王。闵贡持剑上前,厉声呵斥张让他们:“你们还不快死吗?非等我来杀你们!”说着,闵贡手起剑落,斩了几个宦官。

张让一瞧,完全没路了呀。心里忽然悲伤了,他跪拜在少帝面前,流泪叩头说:“陛下,老臣们死了,您要自己保重啊!”

于是,东汉最后的这一群宦官,全都跳进了黄河。“皇帝的亲爸”张让,和赵忠一样,也走到了末日。东汉的宦官史,从此结束了。

闵贡和卢老师搀着少帝和陈留王,追着萤火虫的光,一步步往南走,打算回宫去。走了几里后,弄来了一架百姓家的大板车,大家就坐在板车上,走到了洛舍,可算休息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少帝刘辩乘一匹马,刘协和闵贡乘一匹马,继续回宫。文武官员们陆陆续续赶来护驾。

这时,董卓出现了。那晚,他从显阳苑急速进兵,天不亮就到了洛阳城西,一打听,皇帝跑北边去了!他又赶紧一路朝北追,终于找到了。

董卓真的抢了先。来迎接的官员里,只有他带着兵!袁绍他们还在宫里忙着斩草除根呢,分不出人手来追皇帝。董卓自己也没料到,居然能摘到这么一个大桃!

董卓眼看所有人里就数自己牛,立刻就骄横起来了。明明是带兵冲撞了圣驾,也没半点儿收敛。少帝刘辩一看董卓那些怪模怪样的羌胡兵,吓得又哇哇大哭。

大臣们高声呵斥:董卓引兵往后退!陛下在此!

董卓瞟了瞟这帮人,不屑地说:退什么退,你们这些当大臣的,连王室都守不住,让陛下受这么大的罪,你们还好意思让我往后退!大臣们又愧又怕,谁都不敢吱声了。

董卓仔细瞧瞧刘辩,怎么还在那儿哭呢?他又装模作样地跟刘辩请示、对答。刘辩虽然已经14岁,不算小了,但早吓破了胆,一边哭一边说话,支支吾吾,说得乱七八糟,把董卓弄得晕头转向。

董卓心想,这小皇帝咋这么烦心!屠户生的儿子就是上不得台面啊!难怪先皇老子都不待见!

董卓烦得够呛,转脸又问陈留王。哪想到,这个8岁的小萌娃居然对答如流,稳稳当当,从头说到尾,又明白又合理。董卓立刻惊了:哇!这娃牛啊!对了,他可是董太后养大的,董太后跟咱家一个姓啊!我们姓董的养大的娃,还能错得了!杀猪的儿子可怎么跟我们比啊!嗯,好,这孩子跟我老董有缘!

于是,董卓认定刘协跟他“有缘”了,一瞬间,他就生出一个念头。当然,这个念头还得等他料理好其他大事后才能实施。现在,他抢到了迎驾这第一功,其实,不是抢了这个“功”,而是抢到了皇帝!皇帝在手,江山我有呀。

董卓寸步不离地护着少帝,回了皇宫,一下成了天下第一功臣……

我们来看一下189年这场剧变的时间表:

八月二十五日:何进入宫,被杀

八月二十五日夜:袁术烧南宫门

八月二十六日:袁隗杀樊陵、许相

八月二十六至二十七日:袁绍杀宦官2000余人

八月二十七日夜:张让在小平津跳进黄河

八月二十八日晨:董卓迎驾回宫

短短三天之内,大汉朝最后一轮外戚和宦官,全都覆灭。少帝刘辩回到了血气冲天的皇宫,无论如何,该算大难不死,平安回来了。

大约是在太傅袁隗的指导下,刘辩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昭宁,任命火烧孟津的丁原为执金吾,主管京城的安全防务。然后又是一通忙,清点重要的宝贝。结果发现,传国玉玺不见了!另外的六玺都找到了,就是最重要的传国玺没影儿。最后,实在找不着,只好先不提了。

我们看现在京都的局势,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可能各位看官都已经想到了:何进的兵权,北军五校和西园军谁来管?

我们越想就越会有疑问:袁隗、袁绍叔侄俩除了杀宦官,对别的就真的不感兴趣吗?比如操纵天下的赫赫兵权!怎么就不见他俩有什么动作?难道要把足能扭转乾坤的棋子,让给董卓?

这时,回老家招兵的鲍信回来了,一看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他暗想“不好”,跑去跟袁绍说:“本初啊,现在董卓的士兵太强悍,恐怕将有异心啊!如果不早点儿干掉他,就会被挟制了。不如趁他立足未稳,赶快突袭,把他抓了!”袁绍沉吟半天,没同意。鲍信一看这样,好吧,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袁绍你自个儿对付董卓吧,我可回泰山去了。鲍信拉着队伍走了。

袁绍为什么不听鲍信的?而且,为什么没把何进的军权搞到手?这真是好大一个谜!我们论断古人时,不能轻易做愚蠢推定,特别像袁家叔侄这种,本来极有政治智慧,他们又不是何进,怎会那么容易犯低级错误!这里必有问题。

很可能是:董卓带着少帝回城,在袁隗面前,表现得没那么凶悍,很像个门生故吏!袁隗被蒙住了,对他放松了警觉。甚至可能是:董卓作为门生故吏,表示投靠故主,跟袁隗说,您录尚书事,我做大将军,一起管天下事,咱两家都发达,难道不香吗?而且,您是我的主公啊,您对我还不放心吗?表现得非常戏精!然后,袁隗就答应了,至少是默许了。

以上两种,都有可能。初来京都的董卓,只有三千兵,还顶着老袁家门生故吏的大红盖头,他只好表现得很乖很听话,至少在袁隗面前是这样。

董卓的戏精表演,让袁家叔侄高枕无忧,也不急着搞兵权了,甚至,让董卓弄去兵权也不是不能接受!袁绍更没理由跟董卓翻脸。鲍信吹了半天风,可袁绍想,董卓在我叔叔面前很乖呀!他再骄横,但在我家面前还是萌宝,让我怎么跟人家动刀兵!另外,我这边也没接管北军五校,真跟董卓打起来,他那些羌胡兵,可怎么对付?

不得不说,这时的袁绍对带兵打仗还是很陌生的,多少有点儿发怵。我们前面说过,直到现在,袁绍也基本没打过仗,没见识过血腥的战场(杀宦官是头一遭),所以一看那些羌胡兵,就像看见黔之驴一样,心里没底。如果这事搁曹老板,或是孙坚,那一定果断无比!一个字,干!俩字,干死!董卓早被灭了。孙坚这性子,根本就是董卓的克星!可惜的是,给他的机会太少了。

袁绍,也包括他叔叔袁隗,太相信世家大族那套行事法则,太相信规则的力量了,所以后来董卓随便一翻脸,就把他俩惊得目瞪口呆。

很可能——当时袁家和董卓达成了某种默契。

但是董卓——才不会满足那个默契。这是属于法则之外的,袁家叔侄都料想不到,因为他们对真正的野蛮实在缺乏认知。

于是,就在袁隗和袁绍的纵容和默许下,董卓更进一步地戏精起来。

董卓还没弄到何进的军队,眼看自己就这三千兵,只怕镇不住朝里的人。于是,他就想了个鬼主意,让军队在夜里偷偷潜出洛阳,到城外扎营,等到天亮,城里热闹起来,买卖店铺都开了,人们也都上街逛了,这些士兵才排成特威武的军阵,又呐喊又击鼓地进城,而且专走人多眼杂闹翻天的地方。人们赶紧躲到路边,又惊又怕,也都像看见黔之驴一样!这些都是什么人啊,看着好凶猛!什么?都是董卓的兵?哦,真厉害呀!

董卓这么戏精了好几回。百官百姓百工,从上到下,人人都看傻了眼。这一拨一拨的,得有多少啊!至少得好几万吧!看他们长得那怪模样,人还这么多,真是惹不起啊!

结果,董卓这番表演的效果相当好!人们都以为凉州的羌胡兵源源不断地到京都了呢!连官员和将领都被蒙了,看着董卓全都大气不敢出。

这时,何进已经死了好几天了,他手下的将领们,带着各自的军队,都不知听谁的,正在极度迷茫中。眼看董卓威风起来了,又是“杀宦官”阵营的,该算正义代表。于是,何进的手下就跟董卓开始了接触,双方一拍即合,这些人都愿跟着董卓!武人的心思本来简单,谁武力强就服谁,你牛,我们就听你的,跟你干。董卓怎么也没想到,就这么戏精了一把,居然顺来了何进的兵权!

必须得说,这几天董卓的戏做得相当好,看上去真不像祸害,所以,先忽悠了袁隗、袁绍,接着又忽悠了何进的手下。那么,从此以后,整个京都就再没人能跟他这头戏精恶狼抗衡了!

好了,大权到手,董卓可就要放飞自我啦,一直装蒜多不爽!

董卓瞄上了丁原。因为现在,只有丁原的并州军还对他有威胁。

我们看看丁原的实力。

丁原手下三位大将,吕布,张杨,张辽。丁原自己也是猛人,所以才得了武猛都尉这个衔。现在,张辽跟张杨,都被何进派去招兵了,跟随丁原的,就剩下一个吕布。

吕布是个啥样的人?

他是——狼。跟董卓不算一个品种的狼。

董卓这头狼,放肆,粗野,疯狂,残忍,还有,肥硕。一头戏精大肥狼!

吕布这头狼,狡猾,轻浮,反复,孤独,还有,矫健。一头无情无义的真豺狼!

吕布是并州五原郡九原人,就是现在的包头。五原郡那地方,本来就跟南匈奴亲密接触,就像董卓、马超在羌中长大一样,吕布也很可能从小就受到了匈奴人的“不言之教”,弓马骑射牛上天,力气大得惊人,身手矫健又敏捷。武力逆天,可文德却——没有。能跟匈奴人学的,都学来了;该跟汉人祖宗学的,半点儿不懂。

于是,豺狼吕奉先就这样出场了。因为武力牛,被丁原看上,任命他当主簿,还特别喜欢他。不过,主簿这个官是掌管文书的,跟吕布不对路。但他又没出身,又没学问,一出道能当个主簿,已经很不错了。

本来吕布还算踏实,丁原待他也挺好,一直留在身边。但是,一头对“忠义”“情分”等全无感知的豺狼,待他的任何好,都只能打水漂。因为,在他的脑回路里,压根儿就不认识那些东西。

吕布遭遇了诱惑的考验,被老戏精董卓看上了。董卓又开始做戏,派人引诱吕布干掉丁原。

《三国演义》里,是董卓拿赤兔马获得了吕布“芳心”,最终杀丁原、收上将。必须说,《演义》的这处情节,设计得极具匠心,很精彩。那么,正史中又是怎样的呢?

——吕布确实有赤兔马,但没说是董卓送的。董卓具体拿什么去诱惑了吕布,也没明确记载,总之,“高官厚禄”“稀世宝贝”这些玩意儿,对吕布这头狼来说,都是极有效果的。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吕布是如何动了心——

董卓的谋士(简称董秘):吕主簿,您的神武威名,董公早就听说了,对您可倾慕啦!

吕布(轻蔑):你什么意思啊?

董卓的谋士(阴笑):主簿难道看不出吗?董公威震京都,就将执掌天下。现在唯有丁建阳还在挡董公的路……其中的意思,主簿你自然明白。董公倾慕阁下,如果阁下肯发力相助,日后必爱重有加,前程无量啊!

吕布(拿糖):丁建阳是我的主公,待我有恩情,你别跟我说这些话!

董卓的谋士(不屑):什么恩情?就让阁下做主簿吗?董公早有交代,事成之后,以阁下为骑都尉,年俸两千石!

吕布(咽了咽口水):当真?可是……这怎么能行?

董秘(取出礼单):怎么不能行?自古成大事者,先择明主,丁建阳无能,怎怪将军不义呢?董公特有好礼奉上,礼单在此,请阁下过目。

吕布(瞄一眼,再咽口水),不说话。

董秘(加劲儿):董公说啦,事成之后,董公还会……总之,董公的天下,也是将来您的天下啊!

吕布越听越心花怒放,终于再绷不住了:好!替我谢过董公恩义。董公所求,不就是丁建阳的人头,对吕布来说,这有何难!请董公少安毋躁,不日必能成功,吕布将亲自携头拜上!

董秘(哈哈大笑):主簿果然是爽快人!鄙人这就回报董公,只等阁下的好消息啦!

……

于是,一天之后,丁原的人头就被放在木盒中,呈到了董卓案前。旁边站着戾气冲天的吕布,嘴角还挂着一抹自负的笑。

我们无从设想,这头豺狼究竟在何等情形下,向自己的主公挥起了屠刀。也许,死前十秒钟,丁原还在一脸宠溺地喊他“奉先”吧!在那个门生故吏能把领导当皇帝爱的东汉,他吕布能一眼不眨地干掉主公,不愧不惧,还一脸得意,实在非人也!豺狼的心性,真的不是我们所能领会的。

不过,吕布有知音。别人领会不了,董卓能。

这俩本来就该算同类,或者说,同属不同种,在动物学分类里,属于近亲。一个是凶残的大肥狼,一个是枭猛的真豺狼。于是,两头狼一下就对上了眼。董卓看吕布,怎么看都像亲儿子;吕布看董卓,怎么看都像真爸爸。这俩一见钟情,立马就成了父子!吕布转眼就从小主簿跃升成两千石的骑都尉,威震朝野。董卓不管干啥,都让狼儿子持兵器往身后一站,再没人敢惹。

可怜大汉朝,外戚宦官的妖魔争霸刚结束,袁绍他们还没来得及弹冠相庆呢,就又蹦出了一对父子恶狼!真是天降巨灾,神魔鬼怪不算,甚至野兽都要出场了!

现在的董卓已经大获全胜,拿下了整个京都的兵权,又搞来了武力逆天的保镖。那么,他还有什么可在乎的!本来还顶着老袁家门生故吏的红盖头装戏精,现在——呵呵,去他的门生故吏吧!董卓一把扯掉红盖头,终于现出了恶狼本相……

这时,最目瞪口呆的该是袁隗太傅和袁绍大公子吧?但时机已经失去,哪还补救得了。这个京都,已经成了董卓的天下……

说个题外话,关于吕布的武力值,我们这里做一个小明。

真史上,有关吕布的武力,明确记载为:“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还有,袁绍命人追吕布时,将士们“皆畏布,莫敢逼近者”,还有,帅爆了的“辕门射戟”。可见,吕布确实极其神武。但他是不是就是《三国演义》中所说的一骑绝尘、远超众将、无可争辩的天下第一呢?

很难说,像吕布这个档次的,在三国还有多位,比如:

关羽: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张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

赵云:强挚壮猛。

马超:有信、布之勇。

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

文鸯:姿器膂力,万人之雄。

曹彰:武艺壮猛,手格猛兽。

许褚:勇力绝人,力如虎。

……

不能说吕布有绝对优势,如果问,吕布和关羽谁厉害?吕布跟文鸯单挑怎么样?这个只能到游戏里去找答案啦。咱们这部三国,武将们不排位次,因为,没法排!巴西队和德国队到底谁厉害?深渊一样的话题,永远也不会有答案,其实,我们知道他们都很神武,也就足够。另外,武将的风格也不尽相同,比如许褚,突出的是“力”;孙策,突出的则是“骁”。

关于武将们的神武表现,后面会有他们各自的高光时刻,我们都会近距离观赏,这里就不赘述了。

我们回看这场惊天剧变。

董卓胜利了,胜利得太意外。本来,他是快马加鞭来揩油的,揩到多少没有预期,哪想到一下端走了一整锅!

大跌眼镜的是何进,瞻东顾西,又庸又贪,一个大跟头跌下去,先跌掉了自己脑袋不说,也跌烂了何家中彩票一样暴发的硕果,还一把跌碎了袁大公子苦心孤诣的天下梦。

最吐血的当然是袁绍。作为乱局的第一推手,他真是呕心烧脑了,可最后,却给董卓当了顶级大厨。

袁绍……败了。一场精心设计的大好戏,最终却一无所获。那么,袁大公子究竟败在了哪里?其实,他没出昏招恶手,关键还是运数不济。

我们前面说过,何进之死,才是这场乱局的转折。何进不死,袁绍必成。根本不会有董卓啥事!何进能玩死自己,实在太出戏,袁绍就是神算子也预料不来。队友智商条件属于先天,不是袁绍能左右的。

再后来,董卓玩戏精,伪装世族那套逻辑,又把袁绍和他叔都忽悠了,让袁绍失去了控局的最后时机。关于袁绍的性子,曹操曾评价说:“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评得好准!“见事迟”,的确是袁绍的特色。他太“世族”了!世族讲究的是风范,是手腕,不是快速机变,临事爆发。所以“见事迟”,也不能说就是缺陷,那是身份的象征!其实,这就叫成也世族,败也世族,成也风度,败也风度。

不过,仅就当时而论的话,风度这东西,在天下完全崩碎、只有强盗逻辑才能站住脚的时候,还真不是第一等选择。“乱世当行霸道”,才是正理儿。

现在,袁大公子满脸的黑线,心情简直跌进深渊了。那么,上位的董卓,又是怎么继续戏精的呢?

其实,董卓既已兵权在握,就犯不着那么戏精了。果然,他表现得相当“真性情”。

吕布拿来了丁原的人头后,董卓马上就找个理由,说大雨老下个不停,得策免三公,就把司空刘弘给免了。然后,自己上。

接着,董卓瞄一眼身边这些人,牛辅、华雄、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全是只会干架的类人猿风格。现在,又多了个干架顶尖的吕布,武行大盛啊。可嫡系的像样文官,一个没有。

董卓就问手下:你们说说,这国家里谁特有学问,还没被任用啊?

手下立马回答:蔡邕啊!那学问,那辞赋,那书法,那音乐修养,没人能比,名满天下!他从前得罪过宦官,又遭人陷害,现在都成流浪汉了!明公您不如把他召来吧,必然大有面子,正义指数高高的!

董卓点点头:嗯,挺好。那就召蔡邕!

蔡邕是东汉文艺界的顶级存在,传奇大才女蔡文姬的父亲。其实,他更趋向于文艺范儿,不是搞政治的类型。但名声高就行啊!董卓需要的,就是马上能给自己脸上镀金的人物。于是,他立刻派人征召蔡邕。

结果,人家蔡邕……不来。董卓这熏天的恶气,谁愿意沾?躲还来不及呢。董卓一听立马暴怒,震天地咆哮:“我能族人!”(我能杀你全家!)呃,好真率,好简洁……

董卓的“真率”果然高效,一声“我能族人”之后,我们的大艺术家……就来了。而且,很快。

董卓一看蔡邕听话了,忽然又变了脸。这突变能力,还是很有戏精天分的。

董卓对蔡邕喜欢得不行,立马开始了火箭式提拔。三天之内,给蔡邕连升N级,司空祭酒、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巴郡太守,最后定格在了侍中。任命书一个接一个地下达,把蔡邕瞧得眼花缭乱,唬得晕头转向,原来皇帝的任命也能这么玩!

最后,董卓给自己确立了这样的定位:武有吕布,文有蔡邕!

朝臣们在一边瞧着,个个目瞪口呆。这哪还是朝堂大事,简直是……过家家啊!官员们人人惊骇,又人人不敢出声。

董卓玩得挺美,现在自己也算“文武用命”了,那下面干啥?——立威、立威再立威。“咱家能族人”,董卓就不信,这句话往这儿一搁,你们谁敢不听命。安置好蔡邕后,他就把一件最能立威的事儿,提上了议事日程,这就是——行废立。

还记得几天前那个早晨不?就是董卓接皇帝和陈留王回宫的那天,董卓跟刘协结了眼缘,一下就看上了。因为董太后跟他一个姓,董卓又觉得,嗯,是亲人。这样,跟死了的董太后扯扯关系,还能装个皇亲国戚呢!于是,既然想好了,那就干。

不过董卓现在的成事,是得了袁家默许的,又碍于从前的旧关系,在行事前,他还得给袁家面子。于是,董卓耐着性子,跟袁绍商量去了。

董卓说:我看这天下的君主,必须得英明。一想起灵帝干的那些事,我就恨透了!所以,咱们得立明君。现在,我瞧董侯刘协不错,一定比史侯强吧?不如把他俩换换。当然,将来的事也不好说,虽然刘协现在看着聪明,谁知道以后会不会糊涂?如果到时他也不行的话,那刘家的种,就不用再留了!

“刘氏种不足复遗!”这是臣子说君主的话?董卓果然率真,果然实在。

袁绍黑着脸,强忍着听。你董卓还真不戏精了呀!这么不忍猝听的疯话,都敢对我说!

袁绍真是气炸了,但他袁大公子总不能像董卓一样“率真”,只好冷冷地说:大汉朝四百年,恩德深厚,万民拥戴。当今天子年龄还小,没有什么过失宣布于天下,董公要废长立少,恐怕大家不会听你的!

袁绍还是相当克制,不过,他的态度也已经表明了,“大家不会听”,当然也包括他袁绍,而且,他不会听,得有多少人跟着都不会听!

董卓暴怒!心想,袁绍我把你当个人,你还真敢违背我!真以为没你不行了!难道忘了“咱家能族人”吗?

董卓手按佩剑,朝着袁绍吼:你小子敢不听我的!这天下的事,难道不是我说了算?我就要行废立,谁敢不服?你以为我老董的刀不快?

史书原文是: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

袁绍再不能忍!这几天以来的愤恨、郁闷、后悔、失落,通通冲上了头顶,风度翩翩的袁大公子也暴怒了!

这时候,袁绍是真的命都不要了。他两眼喷火地盯着董卓,说:“天下健者,岂惟董公!”天下的牛人,难道就只有你董卓?说着,猛地一转身,横刀在手,深深地向诸位官员长揖,然后昂首向天,大步出门而去……

袁绍就这么帅帅地跟董卓决裂了。大家瞧着,心想咱袁大公子果然不一般!这是何等胆色啊!

袁绍身后,董卓上蹿下跳地怒骂: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敢跟我老董为敌!我誓杀汝!来人!

大臣和手下立刻拥上前劝说:司空息怒、息怒!袁本初不能杀啊!您想,您初到洛阳,老袁家是世代公卿,您杀了袁绍,必失人心,大大不利啊!袁本初不能杀!

董卓气得眼冒金星,半天才咽下这口气,恨恨地想:嗯,这小子确实不能杀。行,你等着,好好等着!

洛阳上东门前。袁绍带着一众车马行出城来。

他回头凝视这座都城,心潮荡荡。这是从小长大的京都啊!他在这里跟曹吉利猴耍,在这里结交各路高人,在这里树立清誉名满天下。而现在,却只能离开!造化弄人,半步错失,结果功亏一篑!沉吟多年,这第一次出手,居然败得几乎丢了身家!

不过,他并没有真的输掉。袁绍掉转头,望向远方旷野,更广阔的天地在等待着他!他没了洛阳,可是,他还有天下!他有那么多精英朋友,遍布中原;他有引领时代的名声,一呼百应。走出洛阳,也许才是更壮丽的开始!他袁本初能做的,比这世上任何一个年轻人都多!

袁绍缓缓拿起司隶校尉的符节,挂在了上东门。然后沉稳地策马,向着更远更宽广的地方走去了。

董卓没有想到袁绍真会溜,这是他当权以来,第一个敢于逃跑的。他当然是气急败坏,狂吼着要“族人”。不过,眼前行废立才是头等大事,袁绍的账事后再算不迟。“族人”,有什么可难?袁绍叔伯兄弟全在京里,要“族”的话,还不是易如反掌!董卓暂时压下恨,继续推动他的废立大计。

第二天,也就是189年八月三十日,董卓叫公卿百官都来开会。这些人里有太傅袁隗,有袁术,也有曹吉利。

董卓说:皇帝没本事,担不起祖宗的基业,当不了天下之主。我要像伊尹、霍光那样,另扶明主,改立陈留王,你们觉得怎么样?

没人说话。

董卓更急,厉声吼:当年霍光行废立的时候,田延年就在旁边手里按着剑,看谁不听就杀谁。现在,谁敢反对,必然军法从事!

还是没人说话。

好一会儿,突然一个声音坚定地响起:不可废立!

大家战战兢兢地一看,是卢植卢老师!

卢老师好不正气凛然,声如洪钟地说:太甲昏乱,昌邑王有罪,所以才有废立的事。现在陛下年小,没有失德,跟从前不可比!

董卓狠狠盯着卢植,你这老头儿还真厉害啊!我三令五申地告诫,谁敢反对就“族”谁,你还真不怕!董卓霍地就从座位上蹦起来了,挥剑就要杀卢植。

幸亏蔡邕跟卢老师关系好,仗着董卓喜欢他,赶紧上前替卢植说话,另外议郎彭伯也壮着胆子来劝:卢尚书是海内大儒,极有人望呀;明公您不能杀他!杀了他,整个天下都会震动!

董卓气得,袁绍你们说不能杀,卢植你们也说不能杀!不过……再细想想,嗯,算你们又说对了,还真是不能杀。真是气死咱家!

终于,卢老师保住了性命。被董卓免官,回了涿县老家。由此,他也成为继袁绍之后,第二位跑掉的。

卢老师被免官,再瞧朝堂上,更没人说话了。这其中,也包括我们的大佬曹吉利。

不知大家发现没?曹操学乖了。现在的他,跟当初那个棒杀宦官叔叔、禁断淫祀的厉害小伙已经不一样。吉利早就看出,这个又楞又横的董卓,没法搞。讲道理,他不通;对着干,准丢命。不能为一个楞货枉搭了性命啊!董卓不敢杀袁绍,不敢杀卢植,可不是不敢杀他这没声望的阉党之后!所以,在性命的裉节儿上,吉利老老实实地没敢逞能。只想,哪天找时机溜之大吉才是正理!现在袁绍逃了,倒真的海阔天空了,所以先忍着吧,忍到时机到来的那一天。

董卓一看众人再无异议,只差最后一锤定音,于是,就把废立计划书给太傅袁隗递过去了。董卓挂着冷笑,心想,昨天你侄子跑了,现在我就看看,你究竟什么态度?

其实,袁隗早没心劲儿了。

董卓杀丁原的时候,他就一下明白了,自己是被这个戏精“故吏”给忽悠了!袁隗当然也恨得不行,但他跟侄子不一样。他没有袁绍那血气,那志向。眼看董卓强横,没法弄,那好,我认行不?你杀丁原,杀吧,反正不是杀我;废皇帝,废吧,反正不是废我。而且,我在朝里有位置、有资源,你董卓待我好一点儿,我还能给你帮帮忙。所以,你也不会让我损失太多吧。

袁隗缩头了。就是昨天袁绍这一闹,弄得他很难办。(当然,他不会料到,袁绍真正让他难办的,还在后面呢)袁绍一跑,董卓瞧袁隗的眼神立马狠狠的,袁隗心里直打鼓,要是再不跟他合作,肯定惨透啦!本初你倒是怼得解气,跑得干净,让叔叔我可怎么办?

袁隗只有更顺从,他没得选。只有更听董卓的,才能不背袁绍的锅。于是,袁隗对自己这个“故吏”更低声下气,董卓让干啥就干啥,再不敢多说了。

董卓说:这个废立的议程怎么样?太傅有意见没?

袁隗答:没有意见。

董卓说:那请太傅来主持废立的仪式吧!

袁隗答:没有问题。

于是,第二天,废立大典就如期举行了。刘协终于登上皇位,开始了他习惯式被惨虐的一生,并出神入化地活到了53岁。灵帝当年的遗愿,就这样,被董卓在冥冥当中变成了现实……

公元189年九月初一,董卓命令公卿百官齐集崇德殿。

崇德殿是哪儿?洛阳南宫的正殿。咱们本书第一个故事里,汉和帝小刘肇登基的那地方,那是——公元88年,已经整整过去100年了!

10 0年前,刘肇在这里登极,开启了东汉外戚和宦官的魔性循环;100年后,刘协又在这里上位,映射了大汉朝的最后“荣光”……

天道轮回,崇德殿见证了多少兴衰和血泪!

14岁的刘辩颤颤地缩在皇座上,一句句地听司空董卓给自己宣判:“皇帝在服丧期间,没有孝子之心,更没有人君的威仪,现在,把皇帝废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协为帝……”

太傅袁隗走上前,亲手解下刘辩的玺绶,向陈留王刘协呈上。然后,又扶弘农王下殿,请陈留王登位。

小娃娃刘协听话地坐上皇座,不哭不笑不闹腾。瞧着昨天自己还朝他跪拜的哥哥,现在却跪在阶下,哭哭啼啼地给自己磕头,刘协很怕,也很想哭,但他知道不行。他还记得,哥哥就是因为太爱哭,又不会说话,才惹来董司空嫌弃的。

刘协配合得相当好!

从现在开始,“配合”这俩字就种进了他的血液里。这辈子,排成队的大佬跟他进行过“配合”,刘协“配合”的功夫也终于炼到了炉火纯青,直到最后汉魏禅代,跟曹丕一起,为我们演出了史无前例的完美双簧啊!

好,刘协很省心,董卓也满意。现在搞掉了刘辩,接着就是何太后。

董卓又宣判:“太后逼迫自己的公婆,以至董太后忧死,作为儿媳,违背了人伦大礼,所以,把太后迁到永安宫居住。”就是打入冷宫。

其实,现在的何太后,还有什么可在乎的?她的心比那冷宫还冷!几天内,两个哥哥都死了,儿子被废,眼看小命也不保了,自己呢?还能有什么好下场?何家完了!想当初风光的时候,其实哪用“想当初”,就是七天前,七天前何家还权倾朝野,富贵在人尖上啊!

所以说:一日为恶,闻于天下。不要以为你风光得势,做下的恶事就会真的被雪藏。罪孽虽能被权势掩盖,但善恶早就自在人心。一旦失势,一旦压不住,必然排山倒海。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几个月前,弄死婆婆的时候有多得意,几个月后,族灭人亡的时候,就有多凄惨,甚至是更加。

暴发户何家,来的时候犹如烟花爆裂,爆得炫目惊人;现在去了,也像爆竹飞炸,好不热闹喧腾,然后,灰飞烟灭。

何太后哭干了眼泪。其实,她自己比谁都清楚,以后恐怕连哭的机会都没有了。

果然,九月初三,董卓命令刘辩的郎中令李儒,鸩杀何太后。然后,又杀了何太后的亲妈舞阳君,把尸体随便扔进了花园。至此,何家没剩下一个活口。那个小女儿,就是张让的儿媳妇,在“杀尽宦官”的大势下,想必也落不了好下场。

屠户何家消失了,只剩一个被监视的弘农王刘辩,董卓先收藏着,没准什么时候拿来一用,如果实在没用了,就随手一撕。

于是,董卓妥妥地立威成功,现在整个天下,就看他一个人玩了。

摆弄国家大政,对董卓来说,还真是新鲜有趣。

董卓是很有原则的。他就认,有这三条,天下没什么摆不平。第一,咱家有兵;第二,咱家能族人;第三,咱家有吕布,连暗算都不怕。剩下的都去他的吧!

于是,他就轻松愉快地治理起国家来,这辈子头回玩这种游戏,别说,还真好玩。

那怎么玩呢?第一件,老董我要干好事!干天下第一的大好事!

董卓就问董秘还有朝里的大臣们。董卓是有一些董秘的,不过都是小人物,在史上没留下记载。现在,董卓一掌权,连朝里的大臣都可以充当董秘了。但他们无疑是伪董秘,九成是想利用或者干掉董卓的。

董卓就问:啥是天下第一大好事啊?

伪董秘们说:天下第一大好事,就是灭宦官!不过,这事儿袁绍已经干了。

董卓怒:那你们还扯个啥?不想活啦!

伪董秘们赶忙说:还有一件大好事,专等着明公您呢,一定能名垂千古!

董卓眼睛亮了:啥事?快说!

伪董秘们:给党人平反,这个比灭宦官一点儿不差呀!

董卓转着眼珠:真是天下第一大好事?

伪董秘们:是啊!您就放心干吧!

于是,董卓真的干了。率领三公上书,重审陈蕃、窦武和党人案,给他们都平反。又恢复他们的爵位,又派人去他们的祠堂悼念,还下令任用他们的子孙当官。

可叹啊,多少正义之士叩头泣血地为党人平反,甚至搭上了性命都没能实现,到董卓这儿,简单得真就像过家家!看来,这个“咱家有兵,咱家能族人”虽然野蛮,但绝对高效呀。

刘协玩儿一样就当了皇帝,党人玩儿一样就平反了!东汉血腥的党锢之祸,最后的终结者,居然是董卓!

干了这件大好事,董卓自觉脸上冒了金光,还跟宾客们说:“你们瞧瞧,咱家这相貌,是不是天下最尊最贵的!”自觉是大汉朝头号吉祥物了。

宾客跟伪董秘们,都忙不迭地点头:是是是……董公真是天下第一大贵人!

干完了这件“第一大好事”,董卓更起劲了,还有啥好事?咱家接着干。

这时,凑到董卓跟前的伪董秘们,其中有两位,一个是侍中周毖,一个是城门校尉伍琼,这两位都是名士,也是袁绍的朋友。

这俩装成董秘的贴心样儿,跟董卓说:“明公想进一步得天下人心,必得重用有声望的名士啊!”其实,有声望的名士大多都是世族,重用这些名士,正是袁绍这些世族大家的需要。

董卓又转转眼珠,心想,有理。现在世族确实牛,想坐稳位子,他们的支持绝对有用!何进不就招了一帮这样的人嘛!

于是,董卓一挥手,去给咱家招名士去!那个谁,何顒、郑泰,你俩在名士里混得不错,你俩去招!

何颙、郑泰,我们已经比较熟了,都是袁绍一伙的。袁大公子真是无处不在啊!

何颙、郑泰招来了谁呢?

荀爽、陈纪、韩融、申屠蟠,全都既有德行又有才学。而且,这个名单,几乎是打了水印的,一个金光闪闪的名字,就在名单的背后若隐若现,它就是颍川。荀爽、陈纪、韩融,全来自颍川。颍川荀氏、颍川陈氏、颍川韩氏。

我们说过,三国最顶尖的两个世族,一个是汝南袁氏,一个是弘农杨氏,再往后数,第三名和第四名。恐怕就是颍川荀氏和颍川陈氏了。荀氏和陈氏,都是在汉末三国时走向鼎盛的,相对于老牌的袁家和杨家,他们该算新生代,正蓬勃兴起呢。荀家最出名的,是倾倒了不知多少后人的荀彧;陈家呢,最牛的是给曹丕搞了九品中正、当了魏国首席宰辅的陈群。当然,他们家族里的炫靓角色实在太多,绝非只有这二位。关于荀家和陈家的名人故事,我们后面还会细说。

总之,何颙、郑泰报上的这份名单,含金量极高,荀爽和陈纪,都是顶尖的颍川俊才,韩融也是他们那个圈里的。只有申屠蟠是陈留人,但也名声极好,学问倍儿棒。这几位大才,除了申屠蟠真坚决,够有胆儿,没听董卓的征召,剩下的三位,在接到调令后就赶紧上路了。关键董卓放话“能族人”啊!大家还是识实务点儿吧。

于是,非常传奇的故事就发生了。

这几位里,名声最响的是荀爽,号称“荀氏八龙”之一,董卓听伪董秘们一夸,哦,既然荀爽这么牛,就得让他当大官啊!这才显得我老董有眼光、有见识嘛!可是,荀爽现在是布衣,也不能一上来就给他个三公呀!不过没关系,董卓有创意,既然蔡邕三天内能连升N级,荀爽当然也不在话下!

董卓先任命荀爽当平原相,让荀爽出发上任,结果荀爽刚走到宛陵,还没到任呢,朝廷第二道任命就来了,提拔荀爽为光禄勋,到朝廷任职。荀爽赶忙又改道洛阳。等当上光禄勋,只干了三天,连衙门在哪儿还没记清呢,第三道任命又下达了,拜荀爽为司空!当上三公,成了宰相!

荀爽打从家乡出来,到干上总理级别,前后一共93天。而且,这93天,还主要是耽误在路上的。如果他住在洛阳,那从白丁到三公,肯定10天都超不过!这是不是史上最快的逆袭?有老董在,真是没啥事不能想象!太有创造力啦!

荀爽当了三公,董卓倒比他还美,脸上更金光四射了。好啊!还有什么人才推荐?咱家一并办了!

伪董秘周毖和伍琼一看,董卓这货真好哄啊!立刻目光闪烁地又凑上来了,一边称颂老董的“美德”,一边接着推荐。当然,全是他们看着顺眼,跟他们一伙的,我们观摩一下名单:

韩馥:冀州牧;

刘岱:兖州刺史;

孔伷:豫州刺史;

张邈:陈留太守;

张咨:南阳太守。

熟悉三国的朋友看到这个名单,有没觉得挺眼熟?这根本是后来天下英雄讨董卓的联军阵容嘛!除了一个张咨被孙坚给杀了,剩下的都是讨董干将!原来,周毖和伍琼这俩伪董秘,给老董推荐的“人才”,都是“反董联盟”里的!他俩哪还是董秘,连“伪”的都不能算,该叫“董害”才对!

后来,董卓也回过了味,发觉自己被这俩给耍了,于是等到袁绍带领联盟一反,他立马把两人都给杀了。周毖和伍琼,实在该算打入敌人内部、与凶残的敌人周旋、把敌人玩得团团转、最终为光荣的讨董正义事业牺牲的“革命先驱”了。

当然,现在两位先驱还活得好好的,继续当他们的“董害”,继续艰苦卓绝的地下工作。

史书说,董卓听了周毖和伍琼的,任用名士俊才,他自己的亲信都不担任要职,只是当中郎将、校尉这样的武职,都不掌大权。貌似老董还挺贤明似的!

其实原因是,在董卓看来,任用这些官员根本就不重要!不过是老董我让你们过过当官的游戏罢了,让你当当三公,让他当当刺史,多好玩!官不就是个名嘛,咱家今天能让你当,明天就能不让你当,这些官职,有个啥用!

最关键的是军队!所以咱家的亲信,才不去当那些没用的官呢!他们得去带兵,咱家有了兵,想让谁当官就让谁当官,想族谁就族谁!所以,董卓并不重视这些官职,真快把任命朝廷大员玩成经营类游戏了。

很快,董卓就凌驾于百官之上,当了相国。这时是189年十一月。刘协还特许他“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说说这几个词。

赞拜不名:古代官员上朝的时候,如果有什么事奏请皇上,都由赞礼官先报出这个官的官称和姓名,好让皇上知道是谁。比如,董卓当司空,他上朝奏事,赞礼官就会报“司空董卓奏上”。赞拜不名,就是只报官职,不说名字了。现在,董卓上朝,赞礼官就会报“相国奏上”。是为了表示皇帝对这个官员极度尊重。皇帝的潜台词是:您真是老了不起了!

入朝不趋:古代官员见皇帝,规矩有很多,走路不能是正常姿态,更不能大摇大摆,必须小步急趋,就是把身子弯成大虾状,一溜小跑,速度要偏快,但也不能太快。姿势、速度必须拿捏精准,一个不达标,罪名可非同小可:大不敬!入朝不趋,就是上朝不用装大虾一溜小跑了,像个人样儿地走路就行。在一群虾样儿的大臣里,他董相国可以时刻腆个大肚子。皇帝的潜台词是:怎敢让您老这么麻烦呀!

剑履上殿:古代朝会,官员们上殿时,必须脱鞋,有的朝代甚至连袜子都得脱,见个皇帝,先装大虾,然后还得光脚。像随身的兵器,刀剑什么的,更是不可能带了,必须放在殿外。剑履上殿,就是入朝上殿时,可以带剑,也可以不脱鞋。皇帝的潜台词是:最信任的就是您啦!

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真是权臣的顶配!虽然刘邦曾赏过萧何,但历史上大多没这么美好。基本上是傀儡皇帝讨好大权臣用的,比如梁冀、董卓、曹操,都享受了这套豪华待遇。

现在,大汉朝真是董相国的天下了。玩儿朝廷,玩儿官员,董相国还觉得不过瘾,那就接着玩儿!想咋耍就咋耍,想咋祸害就咋祸害。只要咱家有兵,你们能怎样?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