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一本书读懂中国史
  4. 南北朝并立
设置

南北朝并立(1 / 1)


刘裕是丹徒县京口里(今江苏镇江)人,小名寄奴儿,出身贫苦,生逢乱世。刘裕的远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汉王朝覆灭后,刘氏家族也渐渐没落了。他的祖父刘靖,曾做过东安太守,父亲刘翘却只是个小小的郡功曹。

大事记

公元386年,拓跋珪(即魏道武帝)称代王,旋改称魏,史称北魏(公元386~534年),北朝由此开始。

刘裕一出生,母亲便死了,他也差一点被扔掉。后来,他父亲给他取名裕,即多余的意思。婶母给他取了小名叫寄奴儿,即从小寄养他家的意思。刘裕15岁时,刘翘病死了,他的继母带着他和他的两个异母弟弟艰难度日。刘裕便做草鞋换粮食。生活虽然清贫,但他对继母却是十分孝敬,宁可自己饿肚子,也不让继母没有饭吃。

生活在贫困之中的刘裕,一直怀有建功立业的志向,于是他加入了东晋北府兵的行列,成为了一名士兵。后来,东晋北府兵将领孙元终让刘裕在他身边做了一名亲兵,不久又提拔他做司马。

刘裕后来做了参军,更加勤勉卖力。他三次带兵打败了孙恩,迫使孙恩逃到海上,从而被刘牢之当做心腹爱将,逐渐掌握了北府兵权。

后来,桓玄自立为帝,刘裕起兵讨伐。他联络各方豪杰,于公元404年秋正式开始了他的讨桓行动。刘裕的军队只有2000人,但个个英勇无比,在覆舟山一战,把桓玄的军队打得大败。

公元405年,晋安帝司马德宗回到建康,大封平叛有功之臣,刘裕被任命为都督扬、荆、徐等16州军事,成为了一个封疆大吏。

公元409年初,南燕慕容超几次派兵侵犯淮北,杀东晋朝廷命官,抢劫财物,掳掠百姓。刘裕正想找机会立功,便上表请求北伐南燕。刘裕从建康出发,先出兵包围了南燕的国都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南燕的国主慕容超着急了,向后秦讨救兵。

大事记

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称帝,定都建康,国号宋(公元420~479年),史称刘宋。东晋亡,南朝由此开始。

后秦国主姚兴派使者到晋军大营去见刘裕,说:“燕国和我们秦国是友好邻国。如果你们一定要逼燕国,我们不会坐视不救。”

刘裕听了使者的话,冷笑着说:“你回去告诉姚兴,我本来想灭掉燕国之后,休整3年再消灭你们。没想到你们愿意送上门来,那就来吧!”

使者走后,有人问刘裕:“您这样做,只怕会激怒姚兴,如果秦兵真的来攻怎么办?”刘裕泰然地说:“俗话说:‘兵贵神速’,他们如果真想出兵,就会偷偷出兵,为什么先派人来通知呢?这不过是姚兴虚张声势罢了。他连自己都顾不过来,哪有心思救人呢?”

不出刘裕所料,当时后秦正跟夏国互相攻打,根本无暇出兵救南燕。没过多久,刘裕就把南燕消灭了。朝廷命他兼任青、冀二州刺史,并允许他相机行事。也就是说,他可以自作主张,不必请示朝廷了。

不久,卢循在广州起义反晋,刘裕又率兵南征广州。东晋官兵在刘裕的严令督促下,积极奋战,刘裕带着年仅4岁的儿子刘义隆亲自到前线布防,鼓舞士气。士气高昂的东晋士兵,一举打败了卢循的军队。东晋朝廷又加封刘裕为太尉中书监,加黄铖,从此刘裕正式执掌了朝政大权。

刘裕掌握了大权后,便起了取代晋安帝的念头。晋安帝虽然是个白痴,但生命力却很旺盛。刘裕一心想做皇帝,但苦于安帝不死,便命王韶之入宫,将安帝活活勒死。刘裕见时机还没成熟,就立晋安帝的弟弟司马德文继位,这就是晋恭帝。晋恭帝在刘裕的控制下得过且过,成为了一名傀儡皇帝。

骑马武士俑南北朝

此后,刘裕便培植亲信,铲除政敌。刘毅、诸葛长民、司马休之等与刘裕政见不同的大臣纷纷被罢除。然后,他第二次北伐,克复关中,于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受封为相国、宋公。这个时候,刘裕取代东晋的条件已经成熟。

这样勉强过了一年,已经57岁的刘裕觉得自己时日不多了,更加急于当皇帝了。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手下之人拟好禅位诏,献于刘裕,他拿到晋恭帝处让其抄录,恭帝欣然操笔,书赤纸为“诏”。刘裕筑坛于南部,登上皇位,国号宋,是为宋武帝。刘裕改元永初,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改《秦始历》为《永初历》,废晋恭帝为零陵王。第二年六月,刘裕派人将他毒死,开了杀“禅让”退位者的先例。至此,历时104年、共11帝的东晋王朝结束,南北朝时期开始。

刘裕执政时较开明,减轻赋税,赦免奴客士兵。当了两年皇帝后,刘裕于公元422年病死,终年59岁。

前秦淝水之战被东晋打败后,刚统一不久的北方又陷入分裂局面,拓跋珪趁机复国,他创造出“越过坚城,纵深攻击”的战法,以较小代价换取最大收获。在其子拓跋嗣、孙拓跋焘在位时更得到完善,使北魏逐渐发展壮大。

大事记

公元439年,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统一北方。十六国结束。

拓跋珪死后,拓跋嗣取得皇位,当时南朝的宋和西疆的大夏赫连氏是北魏的两大威胁。特别是宋在刘裕时曾攻占长安、洛阳,灭后秦,势力扩展到中原心脏,引起了北方诸政权的不安。拓跋嗣政权巩固后,便决心对抗防御宋了。

拓跋嗣调集军队欲攻打南朝宋的洛阳、虎牢、滑台三处要塞。他以奚斤带两万军队渡过黄河,在滑台东面屯营,准备强攻滑台。名臣崔浩谏道:南人擅长守城,从前秦主苻坚攻襄阳,一年都没打下来,损失惨重。如今大军团受阻于小城市,一旦敌人增援保卫,我军处境就危险了。不如遣铁骑四面分兵出击,直至淮河以北,掠夺粮食钱帛,把洛阳、滑台、虎牢三地分割在后方,成为孤城,隔断它们与宋都建康的联系,那么守军久无支援,必然会沿黄河撤退,三城即唾手可得。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最早在北魏中期开凿,位于山西大同西郊,依山开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有大大小小5万多尊佛像,最大的佛像有十几米高,气势非常雄伟。

拓跋嗣认为很在理,于是命奚斤依计而行。刚开始,奚斤军占领了滑台周围仓桓等小城,使滑台成为孤城;但这时奚斤没有纵深攻击,而是存侥幸心理,率魏军围攻滑台,结果强攻数日未克,奚斤向平城求援。拓跋嗣见奚斤未按计划作战,以致损兵折将,收效甚微,怒不可遏,即命太子拓跋焘留守平城,自率5万大军去增援奚斤。崔浩又谏言:滑台已被围困多日,既已强攻开了,不如继续攻打,指日可下。于是拓跋嗣令奚斤5日内攻下滑台,将功抵罪;再拿不下,二罪归一,决不宽恕。

元嘉之治

刘裕建宋以后,大力革新内政,推行改革,之后的宋文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继承前代的事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同时放宽刑罚,诏求贤才;在经济上,他兴修水利,奖励耕织,减免赋税,积极开展赈灾活动;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上,他大力发展教育。这样,刘宋王朝就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局面,宋文帝的年号是元嘉,因此历史上把这段较清明的统治时期称为“元嘉之治”。

奚斤率军冒着飞石流矢猛攻滑台,攻势一浪高过一浪。东晋滑台太守久守孤城,早已力不从心,为了活命,欲举城投降,但手下将士不从,太守只好只身逃跑。城中剩余士兵拒不降魏,奋死抵抗,魏军攻入城内,宋军和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力竭城陷。奚斤乘胜追击,前锋直抵虎牢关。拥有绝对优势的北魏军队相继攻占了虎牢、金墉城、洛阳,当年刘裕打下的河南诸地再次被五胡占去。

拓跋嗣之后,太武帝拓跋焘用此战法攻占大片土地,并于公元439年统一北方。

宋武帝刘裕在南方建立宋朝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正在加紧统一北方的大业。公元439年,太武帝灭了十六国中最后一个小国北凉,终于统一了北方。这样一来,在东晋灭亡后的170年的时间里,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南北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南朝先后更换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的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南北朝”。

《世说新语》

宋文帝时,他的侄子刘义庆召集文士何长瑜、鲍照等人,在《语林》、《郭子》等书的基础上,编成《世说新语》。全书将东汉至东晋士族人物的逸闻轶事按类编录,分为《言语》、《德行》、《文学》等36门,反映了士族地主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世说新语》文字简洁精练,叙事生动真切,是研究魏晋时期社会情况的重要资料,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宋武帝只做了两年皇帝,就病死了。北魏趁宋朝举行国丧之机,大举渡过黄河,进攻宋朝,把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都抢去了。宋文帝派檀道济率领大军去征讨。

有一回,魏军进攻济南,檀道济亲自率领将士来到济水边。在20多天里,宋军打了30多个胜仗,一直把魏军追到历城(在今山东省北部)。

这时候,檀道济有点自大起来,防备也松懈了。魏军瞅个机会,派两支轻骑兵向宋军的两翼发起突然袭击,把宋军的粮草全烧光了。军粮一断,宋军就没法维持下去了,檀道济便准备从历城退兵。

宋军中有个逃兵,到魏营把宋军缺粮的情况告诉了北魏的将领。北魏就派出大军追赶檀道济,想把宋军围困起来。宋军将士看到大批魏军围上来,都有点惊慌失措。只有檀道济不慌不忙地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

当天晚上,宋军营寨里灯火通明,檀道济亲自带着一批管粮的兵士在一个营寨里查点粮食。一些兵士手里拿着竹筹唱着计数,另一些兵士用斗量米。

魏军的探子看见一只只米袋里面都是雪白的大米后,赶快去告诉魏将,说檀道济营里有很多军粮,要想跟檀道济决战,准是又打败仗。魏将得到消息,认为前来告密的宋兵是檀道济派来骗他们上当的,就把那个宋兵杀了。

其实,檀道济在营里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子,只是在沙子上覆盖着少量的白米罢了。

天亮以后,檀道济命令将士披甲戴盔,自己则穿着便服,乘着一辆马车,不慌不忙地沿着大路向南转移。魏将经常被檀道济打败,本来对宋军就有点害怕,再看到宋军从容不迫地撤退,说不定他们在哪儿设下了埋伏,不敢去追。

檀道济以他的镇定和智谋,使宋军安全地回师。以后,北魏再也不敢轻易向宋朝进攻了。

檀道济在宋武帝、文帝两代,都立过大功。但是由于他功劳大、威望高,宋朝统治者就对他不放心了。

有一次,宋文帝生了一场病。宋文帝的兄弟刘义康就跟心腹商量说:“如果皇上的病好不了,留下檀道济总是一个祸患。”他们就假借宋文帝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书,说檀道济有谋反的企图,把檀道济逮捕起来。

檀道济被捕的时候,气得眼睛里像要喷射出火焰来。他恨恨地把头巾摔在地上,说:“你们这是在毁掉自己的万里长城!”

檀道济终于被杀了。这个消息传到北魏,魏国的将士都高兴得互相庆贺,说:“檀道济死了,南方就没有什么叫人害怕的人啦!”

后来,北魏的军队打到江北的瓜步(今江苏六合)。宋文帝在建康的石头城上向远处遥望,感慨地说:“如果檀道济活着的话,胡骑就不会这样横行了。”

本尊如来坐像云冈石窟南北朝

北魏的统治者原本是鲜卑族拓跋部落的人。后来,鲜卑贵族拓跋珪建立了北魏王朝,任用了一批汉族士人,其中最有名望的是崔浩。

崔浩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受到北魏三代皇帝的信任。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崔浩担任司徒的高官。由于他派了许多汉族人到各地担任郡守,引起了魏太武帝的不满。

后来,魏太武帝派崔浩带几个文人编写魏国的历史。在崔浩他们做这件事之前,太武帝叮嘱他们,写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

大事记

公元439年,魏太武帝拓跋焘命崔浩监秘书事,修国史。

崔浩等人按照要求,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当时,皇帝要编国史的目的,原意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但是崔浩手下有两个文人,偏偏别出心裁,劝崔浩把国史刻在石碑上,还把石碑竖在郊外祭天坛前的大路两旁。

国史里记载的倒是真实的历史,但是北魏的上代没有多少文化,做了许多不体面的事情。过路的人看了石碑,就纷纷议论起来。

有人向魏太武帝告发,说崔浩等人成心揭露皇室的丑事。太武帝一听就火了,下令把写国史的人统统抓起来办罪。

太子的老师高允也参加了编写工作。太子得到信儿后,非常着急。第二天,高允跟随太子一起上朝。

太子先上殿见了太武帝,说:“高允为人向来小心谨慎,而且地位也比较低。国史案件全是崔浩的事,请陛下赦免了高允吧。”

大事记

公元450年,崔浩修国史成,刻石立碑于路旁,被魏太武帝以“暴扬国政”为名杀死。

太武帝召高允进去,问他说:“国史全是崔浩写的吗?”

高允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不,崔浩只抓个纲要。具体内容,都是我和别的著作郎写的。”

太武帝对太子说:“你看,高允的罪比崔浩还大,怎么能宽恕呢?”

太子又对魏太武帝说:“高允见了陛下,心里害怕,就胡言乱语。

我刚才还问过他,他说是崔浩干的。”

太武帝又问道:“是这样吗?”

高允说:“我不敢欺骗陛下。太子这样说,只是想救我的命。其实太子并没问过我,我也没跟他说过这样的话。”

大事记

公元462年,祖冲之奏上《大明历》,他首次把圆周率准确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

魏太武帝看到高允这样忠厚老实,心里有点感动,对太子说:“高允死到临头,还不说假话,这确是很可贵的。我赦免他无罪了。”

魏太武帝又派人审问崔浩。崔浩吓得面无血色,什么也答不上来。太武帝大怒,要高允起草一道诏书,把崔浩满门抄斩。

高允回到官署,犹豫了半天,什么也写不出来。他进宫对太武帝说:“如果崔浩仅仅是写国史,触犯朝廷,不该判死罪。”

魏太武帝认为高允在跟他作对,喊来武士,把他捆绑起来。后来经太子再三恳求,太武帝才把他放了。

大事记

公元479年,萧道成废宋帝为汝阴王,自称皇帝,国号齐,立都建康,史称南齐。

后来,魏太武帝到底没有饶过崔浩,把崔浩和他的一些亲戚满门抄斩。但是由于高允的正直,没有株连到更多的人。据太武帝自己说:要不是高允,他还会杀几千个人呢。

魏太武帝在公元452年,被宦官杀了。又过了一年,南朝宋文帝的儿子刘骏继承皇位,这就是宋孝武帝。

宋孝武帝期间,出了一个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祖冲之的祖上于西晋末年,为了逃避战乱而迁到江南。他家是科学世家,世代掌管国家的历法。祖冲之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他特别喜爱天文学、数学和机械制造,并且常常显示出不凡的才华。到了青年时期,他已经享有博学的名声,受到宋孝武帝的重视,被朝廷聘到学术机关从事研究工作。

大事记

公元510年,祖冲之的《大明历》终得实行。

在数学上,祖冲之把圆周率数值准确推进到小数点后7位,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7位数字的科学家。在圆周率的计算上,我国最早采用周三径一的方法,但祖冲之认为这样得出的数字不准确。所以,在前人的基础上,他进一步算出更精确的圆周率数据。祖冲之得出的圆周率,其盈数为3.1415927,不足数为3.1415926,也是π的数字小于盈数而大于不足数。同时,祖冲之还确定了π的两个分数值,其约率为:π=22/7,密率为:π=335/113。

祖冲之像

祖冲之计算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从分子分母不超过百位数的分数来说,密率335/113是圆周率值的最佳近分数。为了纪念他这一对数学方面的贡献,人们把圆周率称为“祖率”。直到15、16世纪,外国数学家才打破这个记录。

中国当时是以农业立国,有着重视和研究天文历法的传统。祖冲之关心国计民生,极为注重天文历法的研究。当时朝廷采用的是《元嘉历》,它是天文学家何承天编订的。祖冲之对这本《元嘉历》作了深入研究和推算后,发现《元嘉历》仍然不够精密。经过长期的实际观测和仔细的验算,并吸取了历代各家历本的成就,他终于重新制订了一部新的历法——《大明历》。

祖冲之经过长期观察,证实存在岁差,并计算出冬至点每45年要回向移动一度,测算出一个太阳年是365.24281481日,与近代科学测得的日数只相差50秒,误差只有60万分之一。

《隋书·律历志》中关于祖冲之圆周率的记载

公元462年,年方33岁的祖冲之把《大明历》送给朝廷,要求颁布实行。宋孝武帝命令懂历法的官员对它进行讨论。随即,爆发了一场革新派和保守派的尖锐斗争。

在这场论战中,祖冲之那精辟透彻、理实交融的分析,折服了许多大臣。于是宋孝武帝决定在更元时改用新历。可是,还没多久,宋孝武帝就死了。直到祖冲之死去10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以推行。

宋孝武帝死后十几年,掌管宋朝禁卫军的萧道成灭了宋朝。公元479年,萧道成称帝,建立南齐,这就是齐高帝。

自从太武帝被宦官杀死后,北魏政治腐败不堪,不断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公元471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顺应历史潮流,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

大事记

公元465年,北魏文成帝死,子拓跋弘即位,因其年幼,由冯太后临朝称制。

孝文帝改革首先围绕政治、经济制度进行。当时执政的冯太后是孝文帝的祖母,她是颇有才干的女政治家。献文帝死后,5岁的孝文帝继位,她以太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

从公元484年开始,冯太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第一,整顿吏治,实施俸禄制。北魏前期吏治败坏,地方官员不论政绩好坏,任期都是6年。官吏没有俸禄,生活来源靠自行搜刮,巧取豪夺。冯太后针对吏治的混乱,规定官吏任期由政绩优劣决定,并推行班禄制,即给官吏发俸禄,官吏贪污价值一匹绢以上者一律处死。

第二,实行均田制,发展经济。中原地区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土地大片荒芜,世家大族乘机兼并土地,国家财政日益困难。北魏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十月,北魏推行均田制。均田制是北魏政权在奴隶制残余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一种土地分配制度,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补充形式。同时,均田制使游离的劳动力重新和土地结合起来,扩大了自耕农的数量和政府的纳税面,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大事记

公元471年,北魏献文帝传位于太子拓跋宏,是为孝文帝,因其年仅5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称制。

均田制的具体内容是:一、政府授给均田农民露田。露田只能种植五谷,不许栽种树木,并不许买卖,农民年满70岁或身死后须将田归还官府。二、初授田的男子另给田20亩作为世业,并可终身拥有,但须在3年内栽种桑树50株,枣树5株,榆树3株。三、给予新迁居而来的农民园宅田,每3口1亩,奴婢每5口1亩。四、地方官吏按品级授给公田,刺史15顷,县令、郡丞6顷,不准买卖。五、老幼残疾者没有受田资格。

农耕图南北朝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授给平民与奴隶农田耕种,农田不得买卖。均田制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劳动者对于土地的占有权与使用权。其后,隋唐均沿用并完善了此土地制度。

第三,建立三长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冯太后废除了宗主督护制,规定5家立一邻长,5邻立一里长,5里立一党长,这三长负责掌管田产、户口,征发租调徭役,维护地方治安等。三长制的建立确立了户籍制度,巩固了地方统治秩序。冯太后的这些改革措施,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

冯太后病逝后,孝文帝亲政,继续改革,主要进行的是以“汉化”为中心的文治改革。魏都平城地处边塞,气候严寒,农业生产条件差,交通运输也不便利,而迁都是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总是阻力重重。文帝首先取得任城王的支持,并精心编导了一幕“外示南讨、意在谋迁”的喜剧。公元493年,文帝亲率30万大军渡过黄河,进驻洛阳,准备大举南征。当时正值秋雨绵绵,军队疲惫不堪。众大臣纷纷跪在御马前,叩头哭劝,请求停止讨伐南齐。孝文帝让群臣在南征和迁都之间选择,百官宁愿迁都也不愿冒险南征。公元494年,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

《后汉书》

元嘉九年(公元432年),范晔(公元398~445年)左迁宣城太守时,在郡数年,始撰《后汉书》。范晔删众家后汉史书为一家之作,仅成“本纪”、“列传”,后人取司马彪《续汉书》八志补入,合为一书,传于今。《后汉书》文字简洁,叙事明白,刻画人物有独到之处,还独创了一些新的类传,如“党锢”、“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等。此书问世后,众家所修后汉史书都告废弃。《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实行全面汉化政策。从平城迁来的人都得改为洛阳籍,死后也要葬在洛阳。同时,他们都得改穿汉服,学说汉语,并改鲜卑姓为汉姓,号召胡汉通婚。孝文帝改姓为元,并带头娶4个汉姓女子做后妃,又为5个弟弟娶汉人为妻,并把公主们嫁给汉人。

孝文帝改革是成功的,它缓解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巩固了鲜卑贵族在北方的统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对中国多民族的统一做出了贡献。

在北魏时期,有一本地理学巨著叫《水经注》,他的著者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最卓越的地理学家之一。

郦道元(?~527年),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

郦道元出生在官僚世家,青少年时代随父亲在山东生活。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深入了解后,逐渐对地理考察产生兴趣。父亲去世后,道元袭爵永宁侯,在孝文帝身边做官。后来外调,做颍川太守、鲁阳太守和东荆州刺史等职。在辗转各地做官的过程中,他博览群书,并进行实地考察,对当地的地理和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神龟元年(公元518年),郦道元被免职回到洛阳。在这期间,他感觉以往的地理著作如《山海经》、《禹贡》、《汉书·地理志》都太过简略,《水经》只有纲领而不详尽。于是,他花费大量心血,广泛参考各类书籍,结合多年的实地考察经验,历时七八年,终于完成地理学名著《水经注》。

郦道元做官时得罪了小人,被他们设下陷阱,派去视察反状已露的雍州刺史萧宝夤的辖区。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十月,郦道元在阴盘驿序(今陕西临潼东)时,遭到萧宝夤部队袭击,被残忍杀害。

《水经注》共40卷,约30万字,文字20倍于原书《水经》,共记有1252条河流。

《水经注》这部在当时世界地理文献中无与伦比的著作,成就巨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水经注》书影

其一,在水文地理方面。《水经注》共记载了1252条大小河流,按一定次序对水文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如河流的发源、流程、流向、分布、水量的季节变化以及河水的含沙量和河流的冰期等。在河源的描述上,有陂池、泉水、小溪以及瀑布急流。全书共记载峡谷近300个,瀑布64处,类型名称15个。《水经注》记载了伏流22处,其中有石灰岩地区的地下河和松散沉积孔隙水;记载的湖泊总数超过500个,类型名称13个,其中有淡水湖也有咸水湖;记载了泉水几百处,其中温泉31处。这些为后世研究古今水文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文献。《水经注》还记载了无水旧河道24条,为寻找地下水提供了线索;记载了井泉的深度,为该地区地下水位变化规律提供了依据和参照。

其二,在生物地理方面。《水经注》记载了大约50种动物种类。不仅明确记载了动物的分布区域,而且记载了各地所特有的动物资料。特别是黄河淡水鱼类的洄游,是世界上该方面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水经注》还记载了约140种植物种类,描述了各地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尤其注重植被状况。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为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共10卷,约成书于公元533~544年。它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贾思勰,生卒年不详,山东人,曾任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县)太守。他的足迹遍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总结了中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反映了以农为本、多种经营、重视购销的思想。在世界农业科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三,在地质地貌方面。《水经注》记载了31种地貌类型名称,山近800座;记载了洞穴46个,按不同性状结构取不同名称。《水经注》还记载了许多化石,包括古生物残骸化石和遗迹化石;记载了矿物约20余种,岩石19种;记载了山崩地震约10余处。其中关于流水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的解释,成为古代最早的流水地貌成因理论。

其四,在人文地理方面。《水经注》中记载的农业地理,包括农田水利、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狩猎业等;工业地理,包括造纸、纺织、采矿、冶金和食品等;运输地理,包括水上运输和陆上运输以及水陆相连的桥梁、津渡等。《水经注》还记载了地名约17000多个,有全面阐释的2134个。

《水经注》是一部杰出的地理学巨著,它是对北魏以前的地理学的一次全面总结,为后世地理研究提供了非常详尽的参考文献。

梁朝趁北魏内乱之机,曾几次出兵北伐。但梁武帝出师不利,不但没能占到便宜,还死伤了不少军民。此后,双方都无力征伐,彼此相安无事。梁武帝有一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北朝的刺史、太守都来向南梁王朝投降。这个梦无非是他日思夜想造成的。

大事记

公元502年,萧衍在建康称帝,建国号为梁,史称南梁。

20天后,恰好西魏的大将侯景派人来,说他跟东魏、西魏都有冤仇,打算投降南梁,还表示愿意把他控制的函谷关以东13个州都献给南梁。

侯景原来是东魏丞相高欢部下的一员大将,高欢让他带兵在黄河以南镇守。高欢临死的时候,怕侯景叛乱,派人召侯景回洛阳。侯景怕自己去洛阳会被害死,就不接受东魏的命令,带着人马向西魏投降了。

大事记

公元548年,侯景据寿阳,起兵反梁,是为侯景之乱。

西魏丞相宇文泰也不信任侯景,打算解除他的兵权。侯景又转向南梁投降。

梁武帝接受了侯景的投降,把侯景封为大将军、河南王,并且派他的侄儿萧渊明带着5万兵马去接应侯景。

萧渊明带兵北上,受到东魏的进攻。梁军已经很久没有打仗了,人心涣散,被东魏打得几乎全军覆没。萧渊明也被俘虏了。

东魏又向侯景进攻,侯景大败,只带着800多人逃到南梁境内的寿阳。东魏派使者到南梁讲和,还说愿意把萧渊明送回来。侯景知道了这件事,害怕对自己不利,就决定叛变。

侯景的人马很快就打到了长江北岸,梁武帝急忙派他的侄儿萧正德到长江南岸布防。侯景派人诱骗萧正德做内应,说推翻了梁武帝后,就拥戴他做皇帝。萧正德利欲熏心,秘密派了几十艘大船,帮助侯景的军队渡过长江,还亲自带领侯景的军队渡过秦淮河。之后,侯景顺利地进入建康,把梁武帝居住的台城包围起来。

大事记

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立都建康,国号陈,为南朝最后一个朝代。

台城里的军民奋力抵抗,双方相持了130多天。到了后来,台城里的军民有的在打仗中死去,有的病死饿死,剩下的已不到4000人。

到了这个时候,谁也没法挽回败局。叛军攻进了台城,梁武帝也成了侯景的俘虏。

侯景自封为大都督,掌握了朝廷的生杀大权。他先杀了那个一心想做皇帝的萧正德,然后把梁武帝也软禁起来。最后梁武帝连吃的喝的也没有了,活活饿死在台城里。梁武帝死后,侯景又先后立了两个傀儡皇帝。公元551年,他自立为皇帝。

侯景当了皇帝后,到处搜刮掠夺,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第二年,梁朝大将陈霸先、王僧辩率领大军从江陵出发,进攻建康,把侯景的叛军打得一败涂地。最后,侯景只带了几十个人出逃,半路上被他的随从杀死了。

南梁王朝经过这场大乱之后,分崩离析。公元557年,陈霸先在建康建立了陈朝,这就是陈武帝。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