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一本书读懂大秦史
  4. 第四章 天下归秦
设置

第四章 天下归秦(1 / 1)


秦国发展到秦王政时期,国力已经发展到天下唯一一个超级大国,韩非建立君主专制帝国的理论又适时地出台,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于是转向了秦国统一诸国的战争。不到十年的时间,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华民族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

1. 秦夺九鼎

时间公元前254年

人物秦昭王、西周公

九鼎是中华古代天子权威的象征。相传九鼎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时奉为国宝,拥有九鼎者即为天子。成汤灭夏桀,将九鼎迁到商邑。武王灭纣,又将九鼎迁于洛阳。这象征着天子权力的九只宝鼎长期收藏在周王室的宗庙里。

周王室衰微以后,一些诸侯国开始觊觎九鼎。他们认为,如果得到此物,就能挟天子而令诸侯,称霸、称王。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挥师北上,饮马黄河。周定王派使者去慰劳,楚庄王竟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流露出取而代之的意图。“问鼎”一词由此出现。

秦国也早就对这九只宝鼎梦寐以求了。一次,秦国兴师临周,想获得九鼎。周王室连忙向齐求救。齐兵出,秦兵退。可周王室没有想到,前面赶走了虎豹,后面又来了豺狼。齐国也提出相同的要求:将九鼎给齐。这可急坏了周天子。周王室遂派颜率到齐国劝说齐王。颜率说:“齐国要九鼎,必然得经过魏国或楚国。魏国、楚国知道这事后,怎么会善罢甘休呢?他们肯定要将此宝鼎劫去。并且,这鼎可重啦!每鼎需要九万人牵引才能拉动,那九鼎就要八十一万人。这么多人可从哪里来呢?”

听颜率连哄带骗如此一说,齐王只得作罢。周王室的衰落史,恰与秦国的兴盛史相伴随,呈现一反一正之势。当年,犬戎进攻,幽王被杀,是秦襄公挺身而出,率领英勇的秦族儿女,顶住了犬戎的进扰攻掠,并护送平王一行顺利东迁洛阳,重建国都。为此,周平王特地封秦襄公为诸侯,并将昔日周族的聚居地沣、岐一带赐予秦族。秦由此立国,跻身于诸侯国的行列,并因平乱救周、力挽危局的壮举,令东方那些老牌诸侯国刮目相看。

周王室东迁后地盘一天天缩小,内部又多次发生争夺王位的斗争,因而更趋衰落。到战国时期,周王室只占有都城洛阳及其附近相当于现在十多个县的一片土地,并不时受到大国的攻击。七个大国根本瞧不起周王室,有时连一点面子也不给,周王室实际降到了一个小国的地位。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只据有弹丸之地的小小周王室,又发生分裂,分成东周与西周两个小国。周孝王(公元前440~公元前426年在位)时,孝王封他的弟弟揭于洛阳,此为西周桓公。桓公的孙子惠公即位后,又封他的小儿子班于洛阳东面叫巩的地方(今河南巩县),号为东周惠公。这样,在周王室的领土内,就冒出了西周、东周两个小国。这两个小国又互相攻战,兵戎相见,并逐步占据了周王室的土地。以至到周赧王(公元前314~公元前256年在位)时,周王子已无容身之地,或是寄住西周,或是寄住东周。不过,那象征天子权威的九鼎却为西周拥有。

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五十一年,周赧王五十九年),攻伐赵国邯郸的秦军,继续向韩、赵发动攻势。秦将赵掺进攻韩国,取得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负黍(今登封西南),斩首四万。又伐赵,取得三十多个县,斩首九万。

为此,东方各国又发动联合抗秦。在韩、赵等国的影响与胁迫下,不识时务的西周公也卷入了这次战斗。联军打着周王的旗号,共同抗秦。

秦昭王见此,大怒。他早就想在地图上抹去西周,以尽快扫除统一天下的这个障碍。西周参与反秦,正好给秦国出兵以口实。昭王命令秦将赵掺向西周进攻。大兵压境,西周公吓得魂不附体,忙向秦军投降,叩头认罪,并将所辖的36个城邑、3万人口全部献给秦国。同一年,西周公和周赧王相继死去。赧王一死,挂名的天子从此就没有了。

在西周灭亡的次年,秦将代表天下的九鼎,从西周搬到了秦都咸阳。据说,九鼎在迁秦过泅水时,其中一只飞入泗水。所以秦国只得到八个,但习惯上仍称九鼎。

九鼎入秦,意味着秦王将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顺地讨伐诸侯国了。公元前254年,由于九鼎入秦,各诸侯国相继派出专使到秦国祝贺。

秦国统一天下的时机已经成熟。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54年,罗马共和国占领巴勒莫市。巴勒莫位于意大利南端,是西西里岛的首府,人口约130万,面积4992平方公里。西西里岛位于亚平宁半岛的西南,滨第勒尼安海的巴勒莫湾。是意大利那只伸向地中海的皮靴上的足球。它是地中海最大的岛。这里辽阔而富饶,气候温暖风景秀丽,盛产柑橘、柠檬和油橄榄。由于其发展农林业的良好自然环境,历史上被称为“金盆地”。巴勒莫的古迹建筑没有金碧辉煌的傲人外观,特色是诺曼、拜占庭及伊斯兰三种风格的建筑物并存,一些建筑物还具有浓厚的阿拉伯色彩,比如圆柱及墙壁雕刻,意大利文豪但丁称赞这里是“世界上最美的回教城市”。

延伸

九鼎象征九州。商代时,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的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皇储皇室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因此,‘鼎’很自然地成为国家拥有政权的象征,进而成为国家传国宝器。

夏代的青铜铸造业,已相当发达。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熔点低,便于铸造冶炼。夏代的炼铜业。古文献中亦有记载。《越绝书》卷十一日:“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关于铸造九鼎,《墨子·耕柱》曰:“昔日夏后开(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九鼎既成,迁于三国。”三国指夏、商、周。《左传》宣公三年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即言此事。据考古材料证明,当时的奴隶在铸造象九鼎这样的大型器件时,一般是首先用质细的泥土制成器范,再用木炭作燃料,用铜制的坩锅冶炼铜,锡矿块,最后将铜锡溶液注入范中,就成为青铜器。

但《左传》中谈到九鼎铸造的情况是这样的:夏朝初年,大禹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后夏启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著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是顺应“天命”的。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定鼎”,成为全国政权建立的代名词了。

2. 俘虏韩王

时间公元前230年

人物内史腾、韩王安

秦王政亲政后对赵国频频发动的军事进攻,其中包括接连两次被李牧打得大败,实际上拉开了秦军相继灭亡六国战争的序幕。

秦灭六国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是韩国。

由于韩国地处秦军东进的要冲,是“天下之咽喉”,而韩于山东六国中又实力最弱,因而别无选择地成为秦灭六国的第一个战略目标。

自三家分晋以来,韩、赵、魏三家之中,以韩国的领土最小,辖有现今山西省的东南部、河南省的中部。韩四周的邻国,西和秦、魏交界,南与楚相连,东南与郑相连,东部和宋交界。国都初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后相继迁至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南)、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后迁都于郑(今河南新郑)。

韩昭侯、申不害之后,宗室贵族公仲、公叔在宣惠王、襄王、嫠王在位的50多年间,一直把持着韩国的大权,政治腐败,国势日衰;在山东六国中沦为实力最弱的国家。

韩国地理上的战略位置和实力上的虚弱,使得早在秦惠王时期张仪便提出了“下兵三川”、“挟天子以令天下”的首先灭韩的主张。因此司马错同张仪在惠王面前辩论,主张应当首先攻取巴蜀,如此可收到“广地”、“富国”、“强兵”的效果,结论是“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惠王采纳司马错的主张,公元前316年司马错带兵攻取巴蜀,后来又建成都江堰工程。事实表明,当年秦惠王放弃首先伐韩而攻取巴蜀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对于秦的富强和兼并六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秦王政亲政后,秦国的实力比秦惠王时期更加强大,而韩国的实力比当年更为衰弱。在这种实力对比下,秦灭韩国是轻而易举的事。在秦兵压境、危亡在即的形势下,昏庸无能的韩王安惶惶不可终日。

秦王政在大举发兵逐一翦灭六国之前,为给赵军以重创,以免首先灭韩后促成赵、楚、魏等国联合攻秦,便采取了“舍韩攻赵”的战略,以攻赵并削弱赵国军事实力作为翦灭六国战争的序幕。

秦王政按分兵攻赵、攻魏、攻楚的战略,集中全力多次进攻赵国。虽然秦军曾两次被赵国名将李牧打得大败,当秦王得知赵军确已遭到重创,“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时,认为既定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特别是公元前231年魏国被迫向秦献地、韩国被迫把残存的—部分南阳土地献给秦国,秦派内史腾任南阳假守,秦认为大举发兵逐一翦灭六国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与此同时,秦国的间谍正在邯郸城中通过贿赂赵王宠臣郭开而造谣李牧谋反,大行离间之计。秦王政认为“舍韩攻赵”战略已达到预期目的,便当机立断地立即实现翦灭六国的第一个战略目标发兵灭亡韩国。韩国首遭灭亡的厄运终于降临了。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下令内史腾(此时已兼任南阳假守)率秦军就近灭亡韩国。勇猛无比的秦军将士,在几乎没有遇到什么严重抵抗的情况下,迅速攻入韩都新郑,韩王安成了秦军的俘虏,韩国宣告灭亡,秦国把攻占的韩国土地建置为颍川郡。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30年,腓力五世成为名义上的马其顿国国王。他是最后一个雄心壮志的马其顿国王,希望能借助马其顿有限的国力实现伟业。腓力五世为马其顿国王德米特里二世之子,公元前230年其父去世时,他年仅9岁。他的叔叔安提柯三世(永远许诺的人)在前221年去世前一直是马其顿的摄政。

延伸

秦王赵政在消灭韩国后,准备攻打楚国,便命内史腾驻守在南郡。秦王赵政十八年(前229年)内史腾来到南郡,为了严明法律,他发布了一纸及其有名的文告给县、乡。内史腾又命人发布文书,申明为吏之道。他的两篇文告,富有哲理,对为官为吏都有知道意义,因此,他的属吏帝业谨记心头,竭诚供奉,甚至有人以这两文陪葬。比如,近年来在云梦泽发掘的墓中,便在秦国陆安(今安徽六安)令名叫喜的人身边发现了这两篇文告。学者推测,喜应当是内史腾的属吏。可见,内史腾的属吏对内史腾的教诲是如此至死不渝。

内史腾把南郡治理得井井有条,法令严明,官吏恪尽职守,为秦王赵政进攻楚国提供了坚实的驻军基地。秦王赵政二十三年(前224),秦将王翦率军灭掉了楚国。

秦王赵政十四年(前233),韩王韩安请求向秦称臣。秦王赵政十六年(前231),韩王韩安献韩国南阳一带给秦国。九月,秦王赵政派内史腾去接受韩国所献之地,任命他为代理南阳守。内史腾在南阳发布文告,抚定百姓之心,严防不法的行为,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秦王赵政二十六年(前221),秦国统一天下。不久,内史腾被任命为内史。内史是负责京都咸阳事务的官吏,但地位要比各郡郡守高。在这一任上,内史腾一如以往,恪尽职守,直到老死任上。

3. 名将李牧

时间公元前229年

人物李牧

李牧是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官至赵国相,大将军衔,受封赵国武安君。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李牧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以抵御秦国为主。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公元前309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取得显著效果,使军事力量大大增强,屡败匈奴等北方胡人部落。但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时期,匈奴各部落的军事力量又得到恢复并强大起来,不断骚扰赵国北部边境。李牧便被赵惠文王派往北方独当戍边之责。

李牧常居代地雁门郡(今山西宁武以北一带),根据实战需要,他设置官吏僚属,当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为军费。他厚待战士,每天宰杀数头牛犒劳士卒;他注意提高战斗能力,每天教练士卒骑射;他有严格的防守措施,挑选派出人员侦探敌情、随时发出报警信号。他和军民约定:一旦匈奴人侵,未得出击号令,一律速将人马物质全部退入堡垒固守,不得轻易出击。这样坚持数年,军队无任何伤亡损失,形成了一支装备精良而素质极高的边防军。

但匈奴却以为李牧胆怯,军卒中亦有人觉得自己的将领胆怯,为此常有议论。赵王闻听传言,便责备李牧。李牧不予理睬,激怒赵王,召他回朝,另派别将代之。

新将领守边一年多,匈奴一入侵,便带兵出战。出战多数失利,损失伤亡很重,边民不能进行正常的耕种和畜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守,李牧谢绝,坚称有病,闭门不出。赵王再三勉强,李牧才说:“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赵王应允,于是李牧再度到了边地。李牧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数年一无所得。但匈奴终究还是认为李牧胆怯,边地军卒得到丰厚的供养而未能效力,也都想请求一战。于是李牧精选战车1300乘,精骑1.3万匹,骁勇步兵5万人,弓弩兵10万人,加紧演习战术。同时放纵边民畜牧,使民众布满原野,诱使匈奴入侵。

匈奴小股人马侵入时,赵军假装败走,并抛下数千民众给敌人。匈奴单于贪得民众财物,便率大军入侵赵地。李牧则设奇阵,用两翼包抄战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军,一举歼灭匈奴骑兵10余万人。接连又灭掉蟾褴,攻破东胡,降服林胡,单于落荒而逃,以后10多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城。此战是先秦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由于李牧确保了赵国北部边境的安全,使赵国君臣能无后顾之忧地对付来自西边强秦的兼并战争,实际上,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人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每一个胜利,都是与李牧的协作支持分不开的。

约在孝成王二十年(前246年),他曾因国事需要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两年后,悼襄王继位。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与乐乘均出走他国,李牧成为朝中重臣。此时,秦国迅速地兼并了魏国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国屈服之后,把主要兵力指向赵国。当时的燕国也趁赵国虚弱之际趁火打劫。于是,悼襄王二年(前243年),他受命对燕作战,带兵攻取了燕的武遂(今河北徐水县西)、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赵王迁二年(前234年),秦大将樊于期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临漳县西)、武城(今山东武城县西),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三年(前233年),又带重兵攻打赵国。赵派李牧为大将军,大破秦军于宜安(今河北高城县西南),10万余秦军全部被歼。樊于期仅率少数亲兵冲出重围,畏罪潜逃燕国。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万家购求樊于期之首。可见此次大胜对秦打击沉重,而赵得到喘息之机。因功大,李牧被封为武安君。

赵王迁四年(前233年),秦再度出兵攻赵之番吾(今河北平山县),李牧出击,秦军败逃,但赵的军力损失也很大。当时韩、魏已听命于秦,尾随秦军攻赵,李牧为此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

赵王迁七年(前229年),秦国大将王翦大举攻赵国,率上党兵卒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端和率河内兵卒进围赵都邯郸。赵国派李牧、司马尚倾全军抵御,一直相持到第二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而更大的忧患还在朝中,昏聩的赵王迁,对那个诬陷过廉颇的秦国间谍郭开宠信不疑。秦国在战场上不能速胜,便又行反间故计,重金贿赂郭开,使其诬告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迁不作分析,马上派赵葱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为社稷军民计,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赵王、郭开便暗中窥探,乘其不备之时,加以捕获残杀,并罢黜废免了司马尚。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灭掉了赵国。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29年起,罗马不断向地中海东部地区扩张,利用希腊化诸国的各种内外矛盾制造不和并使之相互削弱,必要时诉诸战争,逐步使各希腊化地区并入罗马。

希腊化时代地中海东部地区社会生产力有所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所有希腊化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都是农业。包括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等工商业中心在内的一系列城市的出现,许多地区之间商路的建立,流通货币的大量增加,都说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频繁的战争和大量奴役战俘,使奴隶数量有所增加。由于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生产和战争的需要,各族人民交往的增加以及各国国王采取的一些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措施,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及文学、艺术、建筑等,都有很大发展。

延伸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少数能与秦军抗衡的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作战中屡次重创敌军而未遭失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古代作战,必须处理好君臣关系、军民关系、官兵关系三大关系,并采取正确的作战方略。现从这几个方面分析一下李牧的军事思想:

(1)在君臣关系上,强调将帅的独立性、便宜行事权。作战中,战况瞬息万变,必须及时应对方能取得作战的胜利。而欲如此,将帅必须有独立性、便宜行事权;否则,就会丧失战机,应对失策,从而导致作战失利。李牧对此特别看重,以至赵王责其胆怯,竟不予理睬。

(2)在军民关系上,力求不扰民,争取民众对军事活动的支持、配合。兵民是胜利之本,军队作战,离不开广大民众的支持、配合。而欲达此目的,必须禁绝抢掠民财、奸人妻女、毁民田苗、乱占民间房舍等扰民行为,切实保护民众利益。史书中对此虽没有专门论述,但他和军民不得轻易出击的约定能够顺利实施,其驻守过的地区的民众在其遇害后纷纷建祠祭奠,足以表明其没有扰民,保护了民众利益,深受民众爱戴。

(3)在官兵关系上,注意厚待士卒,密切官兵关系。作战中,军官是指挥者,士兵则是直接冲锋陷阵者,二者相互配合,指挥正确,将士用命,士卒勇搏,方能战胜强敌;否则就会兵将离心,士不用命,导致作战失败。李牧对此有深刻认识,故厚待战士,每天宰杀数头牛犒劳士卒,结果赢得了士兵的深情爱戴,甘为自己冲锋陷阵。

(4)在作战方略上,谋划全面、周详、得当,富有针对性。

4. 灭亡赵国

时间公元前228年

人物王剪、李牧、赵王迁

战国七雄中,赵国是仅次于秦国的强国,名将辈出,士卒如云,曾多次同其他诸侯国合纵,重创秦军。所以,秦国君臣都把赵国当作最大的敌人,不敢掉以轻心。

秦昭王之时,赵惠文王欲兴兵攻燕,苏秦之弟苏代恰在赵国,他对赵王说:“臣来赵时经过易水,见一只河蚌张开蚌壳晒太阳,而鹬啄其肉,蚌即闭壳而钳住鹬喙。鹬说:今日不雨,明日不雨,你就会死。蚌也说:今日不放,明日不放,你成死鹬。两下里各不相让。一个渔翁看到这情形,便把鹬、蚌都抓住了。”苏代以此劝赵勿伐燕,以免强秦坐收渔翁之利。

秦王政亲政以后,对赵国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仔细的调查和研究,他发现,赵国除了君臣隔膜、将佐不睦以外,还有—个很大的弱点,即赵国同他的东北邻国燕国不能相容,经常兵戎相见,相互攻伐,即使在休战时期,也是貌合神离、勾心斗角,就像苏代所说的鹬蚌相争。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灭韩。此时,一个消息传到了咸阳:就在秦灭韩的期间,赵国先是发生了大地震,自乐徐(今河北满城县西北)以西,北至平阴(在今山西省阳高县南),台屋墙垣毁坏大半,土地裂开了一道东西宽130步的大口子。紧接着又闹起了大饥荒。老百姓们传唱道:“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秦王政抓住这一天赐的灭赵良机,决定向赵国再举征伐。

秦王政十八年(前229),31岁的秦王抓住战机,下令大举攻赵。秦军兵强马壮,士气高昂,分两路攻入赵境:王翦率上党秦军由西向东,直下井陉(今河北省井陉),再由北而南,威逼邯郸;杨端和率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秦军由南而北,直扑赵国腹心,进围邯郸。

这时的赵国,因连年兵燹和地震、饥馑,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兵员严重不足,原有的君臣隔膜、将佐不睦的矛盾也更加突出,已是堪堪待亡。赵王迁困兽犹斗,派武安君、大将军李牧和将军司马尚带兵在邯郸外围拼死抵御。李牧是战国时期罕见的帅才,攻守全能,特别擅长打防御战,当年他在雁门镇守边关之时,就连势如飙风的匈奴铁骑,面对他的铁桶一般的防线,也是一筹莫展,休想再前进一步。眼下,面对秦军的凶猛进攻,李牧和司马尚竭尽心智,苦心筹划,团结全军,成功地将两路秦国大军挡在邯郸外围达—年之久,连王翦这般威名赫赫的大将,对此也是无计可施。

从公元前233年起,秦军三次攻赵,前两次均遭惨败,第3次攻赵又遭到顽强的阻击,无法挺进邯郸。而给秦军造成如此大麻烦的人,竟然都是——李牧!秦王开始明白了:若论提百万之军纵横沙场,攻必克,守必固,百战而不殆者,李牧足以称之,秦军将领无人能及。所以,奏王不打算调换前线将佐,王翦尚且束手无策,其他将领更可想而知了。秦王更不愿久围邯郸。因为那样做固然可以切断邯郸同外界的一切通道,困死李牧,但短时间内是无法办到的。若围城时间加长,迫使山东各国认清形势,再次合纵,共同对付秦军,形成赵反击于内,诸侯合击于外的态势,或者诸侯联军干脆直捣咸阳,“奋六世之余烈”的统一决战就将遭到全面失败。这样的局面,秦王是无论如何不愿见到的。

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李牧身上。秦王决心翦除李牧,拔掉这颗统一之途上的大钉子。强攻不行,唯有智取。他派人潜入邯郸,以重金贿赂郭开,行反间计,声言李牧和司马尚在此国难当头之际,不想君王之所想,不急国家之所急,欲谋叛赵国而去。愚蠢的赵王迁听了郭开的报告,不做任何调查,便信以为真,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两个无能之辈取代李牧和司马尚。李牧以国家利益为重,抗拒王命,不交兵权。赵王迁遂派人秘密捕杀了李牧;司马尚也被临阵免职。

秦王政略施小计,只花费些金钱,便拔掉了使几十万秦军都束手无策的大钉子,扫除了统一之途上的一大障碍。事关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又可以顺利进行了。

李牧一死,秦军在王翦及杨端和的指挥下,重新发动了海潮般汹涌的攻势。3个月内全歼赵军,杀死赵葱,攻占了邯郸,并在东阳(今邯郸以北、太行山以东地区)生俘了自毁长城的赵王迁以及颜聚。只有赵公子嘉在一些宗室大臣的护卫下逃往代郡,后来自立为代王。赵国基本上灭亡。秦王政在以邯郸为中心的地区设立了邯郸郡。赵王迁被押往秦国,秦国将其放逐到房陵(今湖北省房县)。据说他后来满怀亡国之痛,作“山水之讴”以寄托故国之思,闻之者莫不流涕,只是为时已晚。

这一年,是秦王政十九年,即公元前228年。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29年春,马其顿的狄密多留二世驾崩,留下一个只有九岁的王位继承人——腓力五世,由于马其顿新丧,忙于自己的事物,所以暂时无力帮助伊利里亚。

公元前229年夏,罗马侵入伊利里亚,伊利里亚军大败。罗马人第一次登上了东方的土地,在那里建立了桥头堡,同时确保了战略要地奥特朗托海峡。

延伸

赵国灭亡后,秦王政回到了阔别23年之久的邯郸城。这里是他的出生地,实际上也是他的故乡。他来到人世后最初的9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其中有长达6年的时间,为了躲避赵人的迫杀,秦王政曾随母亲一起东躲西藏地讨生活。现在,原来的小逃犯一变而成为赵人新的主宰者,重又返回故地。我们无从知道秦王政由此会生出什么感慨。历史只告诉我们,秦王政在邯郸下令,将曾经同其母亲家有“仇怨”的人统统抓起来,全部活埋!

5. 荆轲刺秦

时间公元前227年

人物燕太子丹、荆轲、秦王政

荆轲是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的秋季,秦派王翦、辛胜攻燕、代,在易水以西打败燕、代联军,在形势万分危机之中,荆轲启程入秦。

太子丹及宾客中知道这一机密的,都身穿白衣白冠前往送行。到达易水河畔时,先举行祭祀路神的仪式。礼毕,荆轲便取道准备登程。这时,荆轲的好友高渐离为他击筑,荆轲伴随着筑声而引吭高歌。当曲调转至高亢的“变徵之声”时,送行的人无不在悲壮的乐曲中“垂泪涕泣”。荆轲面对秋风,高歌道: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接着,乐曲又转为羽调,送行的人无不随之瞪大眼睛,怒发冲冠。

于是,荆轲毅然登车而去,始终没有回头向送行的人们告别。

荆轲到达秦都咸阳,将千金重礼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请求蒙嘉事先向秦王政通报。蒙嘉向秦王进言说:

“燕王诚恐怖于大王的神威,不敢兴兵抵拒秦军,愿举国称臣,像诸侯侍奉天子那样,以燕国为秦的郡县,得以奉守先王的宗庙。燕王因恐惧大王而不敢前来亲自陈述此意,谨斩樊於期之头,献燕国督亢地图,函封后,燕王拜送于宫庭,派使臣报知大王,请大王下达命令。”

秦王政闻知燕王斩樊於期人头并献上督亢地图,甘愿降秦称臣,十分高兴。秦王政认为,诸侯如能效法燕王降秦,秦军可减少伤亡,有利于加速他剪灭六国的大业。秦王政这个想法并不错,但他确实是有些忘乎所以了。

秦王政下令择日,设接待外宾的隆重九宾之礼,令百官皆身穿朝服,他要亲自在咸阳宫殿中接见燕国使者。

届日,荆轲手捧樊於期人头匣,秦舞阳手棒地图盒,依次人殿觐见秦王。

大殿之下,甬道旁站立着一排排手持铁戟的高大卫士,个个威风无比,气氛森严。只见荆轲徐步缓行,神态自若地走至陛前;而随行的秦舞阳毕竟年轻,哪里见过这般场面,不知申态有些失常,两侧的秦国群臣似乎发现了这一点,感到有些奇怪。

荆轲从秦臣的神态上发现出了什么问题,回首望见秦舞阳那副紧张而恐惧的神态,立即明白了秦臣为何有异常反映,便机智而自然地笑望秦舞阳并随即向秦王道歉说:

“北方藩属蛮夷人的乡野之子,未曾拜见过天子尊颜,因而有些畏惧,愿大王稍事宽容,使其得以完成使命。”

过于兴奋的秦王政,未能从秦舞阳的变态中有所警觉,在荆轲道歉后,便对荆轲说:“取舞阳所持地图。”

荆轲从舞阳手中接过地图,双手捧图献上。秦王接过地图,在几上展图观看。图卷打开后,现出一把锋刃匕首,秦王顿时被惊呆了。刹那间,早有准备的荆轲眼疾手快,立即跃上前去,左手把住秦王衣袖,右手同时操起匕首直刺秦王。在匕首尚未至身之际,秦王政惊起,抽身后退,因衣袖断绝而脱身。惊恐万分的秦王,本能地拔剑自卫,无奈剑与鞘套得很紧,未能及时将宝剑拔出鞘来。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环柱奔走,而殿上的群臣全都被这突发的惊险场面吓得失去常态。

按秦朝法律,群臣在殿上侍奉君王,不得手持兵器;诸郎中(皇帝侍卫人员)手持兵器,皆站立于殿下,除非有诏令不得上殿。紧急时刻,手持兵器的郎中们万分着急,但是谁也不敢贸然上毁。因此,荆轲得以在殿上追逐秦王。秦王惶恐着急,徒手与荆轲搏击。当时,秦王的侍医夏无且急中生智,以其手持的药箱向荆轲击去,荆轲躲过。秦王身佩长剑,不易拔出,这时他的侍臣们大声向秦王呼喊提醒:“大王把宝剑推到背后!”秦王把剑推至背后,这才将宝剑从鞘中拔了出来,并向荆轲击去,砍断荆轲左股。荆轲受伤瘫倒,手掷匕首向秦王击去,匕首击中铜柱,未能击中秦王。秦王再次向前以剑击轲,荆轲身受八处创伤,自知不能成功,便倚柱大笑,伸出两腿坐在殿上骂道:“今日事未能成,是因为想活着劫持你,必得到归还土地的契约以回报太子的缘故。”

于是,秦王左右的侍臣向前杀死荆轲。荆轲已死,秦王政却好久不能愉快。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27年,罗马帝国把西西里岛作为一省,是罗马设置行省之始。“行省”一词源于拉丁文provincia,有“委托”之意,原指意大利境内的行政区或境外由罗马官员治理的地区,后专指意大利境外那些必须向罗马国家纳贡的属地。行省设置约始于公元前3世纪下半叶,公元前130年前后已建立9个行省。随着罗马国家的领土扩张,行省数目不断增加,遂形成相应的管理制度。每建一个行省,都由元老院制定治理该行省的法规,确定该行省的区域范围、城镇数目及行省居民的权利和义务,规定该行省应缴纳贡赋的品种与数量。罗马统治者采用包税制剥削行省居民。行省的土地、资源等被宣布为罗马国有财产,由国家经营、转让或出租。元老院向每个行省委派总督1人、副总督3人和财务官1人。总督通常由卸任的执政官担任,在行省内拥有生杀予夺的全权。建置行省,广泛修筑道路网,利于意大利本土与境外属地之间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共和末期,G.J.凯撒(公元前100~前44)改革行省管理制度,扩大行省公民权的授予范围,整饬行省的吏治,实施自治市法,给行省城市以自治权。至奥古斯都(公元前27~公元14在位)时,行省被分为元首直辖与元老院直辖两类。前者由元首指派总督管理,总督有权指挥境内驻军;后者由元老院任命总督管理,总督没有兵权。帝国时代,行省发展很快,行省贵族亦逐步跻身于统治者的行列,同时行省的公民权得到进一步扩大。G.A.V.戴克里先在位时(284~305),为便于统治,缩小行省辖区,使行省数量增至100个,分属12个大行政区管理;还将行政权与军权分开,使行省总督和军事指挥官相互制约。476年,行省制度随罗马帝国的衰亡而趋于瓦解。

延伸

荆轲塔位于易县城西南2华里的荆轲山村荆轲山顶上,塔高26米,须弥座八角十三层,砖木结构,白色,每层八隅各悬风铎,第一层较高,南北东西四面辟假门,斜面置直棂假窗,顶部铁塔刹。

荆轲塔塔建在荆轲衣冠冢上,系沙石堆集而成,即古时荆轲馆故址,也是荆轲的衣冠冢。冢高34米,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燕太子丹诀别荆轲,知其有去无还,便收其衣冠造土假冢埋入,故为荆轲衣冠冢。

大辽乾统三年(公元1103年)绐在荆轲衣冠冢上建圣塔并寺院,之后历代各朝皆有重建修葺。宋乾道三年(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5月已卯朔二十四日),刺史刘楷复展故地,以舍利子200粒贮以金瓶银阁,葬于地宫,复建塔于上。当时易属金辖,并非大辽之地,但碑刻铭额为“大辽易州重修圣塔记”,刻石用南宋纪元,可见当地人民自然不忘故国。元代张柔始建保定府、莲花池之后,他基于荆轲的知名度在荆轲的衣冠冢前建石像生,在山上栽植松柏,解放初还保留几棵。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又重建,并改圣塔寺为院,塔旁树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丙戊五月,御史熊文熙题:“古义士荆轲里”碑一统,清康熙六年(公元六十年即公元1721年)再复并碑一统,1986年易县人民政府进行了维修。

6. 击筑能手高渐离

时间公元前221年

人物高渐离、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王已立号为皇帝,下令尽逐燕太子丹及荆轲之客。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改名换姓,隐藏在宋子县(治所在今河北赵县东北),给人家做庸工。有一天,他听到主人堂上传出击筑的乐声,不禁为之留连。筑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形状像琴但比琴大,类似今天的筝,以竹击弦,故名筑。高渐离是击筑的高手,在堂外听到入迷之处,便赞一声好,听到不佳之处,便又说这里为什么不好。主人的仆人听到了,跑去告诉主人,主人便召高渐离进堂上击筑。高渐离遂将自己珍藏的筑自匣中取出,又换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容光焕发地走入堂内,举座皆惊,不敢踞坐,待之以上宾之礼。高渐离坐好后,从容击筑而歌,高吭激越,座中客皆为之动容,涕泪双流。

高渐离虽然得到了安身之所,但他对故国的怀念、对荆轲的怀念常常不去于心。有时,在夜深人静时,他会情不自禁地击筑唱歌,以表达他的哀思。当然,他唱得最多的还是那首易水之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久而久之,人们渐渐地知道他就是击筑的名师高渐离。

高渐离的名声就这样传开了。秦始皇知道了,就派人把高渐离捉拿到宫中,问道:“你是荆轲的朋友吗?荆轲已死,你为什么还活着?”高渐离平静地回答:“我活着是为了击筑,只要有筑可击,我就可以活得很好。”秦王说:“好!我可以成全你的愿望。军士们!把他的两眼熏瞎,再给他一张筑,让他去击。”从此高渐离就变成了双目失明的盲人。他的双眼瞎了,但他的心里却十分明亮,他要寻找机会为燕国报仇,替好友荆轲、替自己报仇。

从此以后,高渐离刻意加紧练习击筑,当然他的筑也就击得更加好了。秦始皇很喜欢听击筑,但每次高渐离击筑,秦始皇总让他坐在台阶以下,离自己远远的,这也是他的戒心吧!但时间一长,秦王的警惕之心也就有所松懈了,有时在击筑时,高渐离感到秦王就站在自己附近,甚至能听到秦王的呼吸声。渐离压抑不住心中的兴奋,他暗暗地想:“时机快要成熟了,应该做好一切准备。”于是,他到处收集沉重的铅块。过了不久,从宫中的武士们手中,他收集到了好几大块铅,大约有二十多斤重。他放在手中惦了惦说:“唔!差不多,够重的了。”他小心翼翼地把这些铅块放在筑的空膛中,这架筑显然成了重甸甸的兵器了。有一天,宫人对他讲:“快准备好!大王今天要赏雪,让你去便殿击筑。”高渐离心中既紧张又兴奋,他准备好了,就随宫人前往。心中默默地念叨着:“成败就此一举了,愿皇天助我!”

秦始皇坐在宽大的宝座上听高渐离击筑,一会儿,始皇帝问:“高渐离,今天的筑声怎么没有平常响亮?高渐离说:“可能是地方太空旷,因而筑声就显得小了。”始皇帝慢慢走近高渐离,在他身边停了下来说:“还有什么新鲜的曲子,奏来我听。”高渐离的心砰砰地跳了起来,他故作镇静地回答:“昨夜为大王赶制了一首新曲,希望大王喜欢。”说时迟,那时快,高渐离突然抓起装满了铅块的筑向秦始皇狠命地击去,秦始皇本能地向后一闪,沉重的筑跌落在地上,却并未命中始皇帝。筑摔碎了,铅块在地上滚来滚去。秦始皇惊魂稍定之后,大为恼怒,他下令把高渐离绞死,把尸首烧掉,以泄他的心头之愤。高渐离和他的筑同归于尽了。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21年,贝勒尼基二世逝世,她是古代昔兰尼国王马格斯(Magas)和王后阿帕玛(Apama)的女儿,埃及法老托勒密三世的王后和共同在位者。

贝勒尼基二世在约前249年嫁给马其顿王国安提柯二世的同父异母兄弟,“美男子”德米特里(DemetriustheFair)。德米特里来到昔兰尼后不久,即成为其母阿帕玛的情夫。贝勒尼基不堪羞辱,在前255年或前250年联合了士兵,指挥人冲入母亲的卧室杀死德米特里,但没有伤害阿帕玛。

贝勒尼基在大约前246年嫁给托勒密三世。他们至少有四个孩子:托勒密四世、马格斯、阿西诺亚三世和贝勒尼基。托勒密三世死后,她被托勒密四世杀死。

延伸

通常指出于政治原因,负责对目标实施谋杀的人,相当于忍者。刺客是世间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太史公在《史记》中也特别为刺客们写了《刺客列传》,武侠关于刺客更让人感到心惊肉跳。李白的《侠客行》写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鲜明地刻画了这一神秘人物的特色。纵览中国的历史长河,刺客们竟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史上遭遇刺杀的名人

拉宾、盖厄斯·儒略·凯撒、肯尼迪、亚伯拉罕·林肯、马丁·路德·金、甘地、秦始皇(未遂)、伊藤博文、坂本龙马、犬养毅、高桥是清、约翰·列侬、朴正熙、金九、原敬、拉菲克·哈里里、孙策……

7. 进攻燕国

时间公元前222年

人物燕王喜、代王嘉、王翦、辛胜、李信

秦灭六国的第三个战略目标是燕国。

公元前230年秦军攻入韩都,俘虏韩王安,接着又发兵攻赵,兵临易水,对燕国构成直接的严重威胁,燕国危在旦夕。

危亡关头,燕太子丹派荆轲入秦刺杀秦王政,结果刺杀失败。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对于那些反抗自己的人,秦王从来不手软,他立刻下令前线秦军大举进攻燕国。

秦王的复仇行动立竿见影。王翦和辛胜指挥的秦军于当年在易水之西大破燕、代联军。很快占领了燕都蓟城(今北京市)。燕王喜和太子丹慌慌张张地退保辽东郡(郡治在今辽宁辽阳市),秦将军李信领兵紧追不舍。为摆脱困境,代王嘉建议燕王喜杀太子丹媚秦王,以退秦国之兵。燕王喜走投无路,只好派人杀死藏在衍水(在辽东郡)一带的太子丹,欲将其头献与秦王。然而秦军根本不予理睬,李信继续麾师猛攻。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在辽东生擒燕王喜。旋即回师攻代,将盘踞此地达六年之久的代王嘉俘虏。至此,燕、赵彻底灭亡。在此之前,秦王在已占领的燕地重建和新设了渔阳(郡治在今北京密云县西南)、右北平(郡治在今天津蓟县)、辽西(郡治在今辽宁义县西)、上谷(郡治在今河北怀来东南)和广阳(郡治在今北京城区西南)等五郡,此后又重建了代郡和辽东郡,对这一片广大地区行使有效的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

秦王政派王翦和蒙武攻破楚军,俘虏楚王负刍之后,便又发兵,命王贲、李信去攻讨远在辽东的燕王喜。

辽东之地,本属幽州,古时把它视为东夷地区。舜时曾流共工于幽州。禹治水后,称辽东之地为岛夷。与中原往来,是经海道,傍碣石,入黄河,进贡中原。周武王灭商之后,商纣王的叔父箕子东走朝鲜,教其民礼义田蚕,周武王因而封箕子于朝鲜。到战国时,诸侯相继称王。当燕国称王时,朝鲜侯曾经打算兴兵讨燕,以尊周室。后经其大夫礼劝阻,与燕讲和,各保疆界。

燕昭王之后,燕有贤将秦开,就是与荆轲去刺秦王政的秦舞阳的祖父,曾经被派往东胡做人质;秦开在东胡为质期间,深获东胡的信任,听以对东胡的内情很熟悉。秦开回燕后,就率燕兵袭败东胡,为燕北边开辟了千余里的疆域;接着,燕又使秦开东击朝鲜。取地二千余里.至满潘汗为界。于是燕设置了辽东、辽西、右北平、渔阳、上谷五郡,筑长城.自辽阳而东,跨辽河、鸭绿江,至满潘汗,借以拒胡。

秦王翦伐蒸,攻破燕都后,燕王喜东窜辽东自保,至此已经是五年了。辽东虽然广阔,但当时尚属莽荒,人烟稀少。因此,燕王喜在辽东地区并不能积聚抗秦的力量。所以当王贲、李信率军到来,燕王喜抵抗不了秦军的攻击,终归还是被秦军俘虏了。于是王贲、李信分兵略地,平定辽东,将原来燕国北边的辽东、辽西、右北平、渔阳、上谷之地尽数并归秦有。

王贲平定燕北边之地后,就又回师向代。

但代地北与匈奴、东胡相邻,战国后期常遭匈奴侵掠。李牧为赵北边将时,曾大破匈奴和东胡,使匈奴10余年不敢近赵国边城。后来赵国受秦攻伐危难之时,李牧率军南归击秦,北边代地也就空虚了。所以赵国亡后,代王嘉北逃于代,自立为代王,六年之间秦不理会他,就是因为代地荒漠,不足忧虑。如今秦平定辽东,不劳再举,就回师攻代,以定北边。代王嘉也是空做了六年代王,一事无成,全无作为,在秦军的扫荡下,成了俘虏。也可以看出,当时秦兵威势,已经是威震四方,所向披靡,无往不克。这样赵的北边之地代郡、雁门、云中,又归入于秦。至此,秦王政平定北边之举,就在公元前222年完成了。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22年,克里昂米尼三世统率的斯巴达军队在塞拉西亚战役败给了亚该亚同盟和马其顿国王安提柯三世的联军,克里昂米尼三世被逼逃亡,斯巴达从此走向衰亡。最后在公元前192年,斯巴达被亚该亚同盟并吞,而该同盟不久亦为罗马共和国所灭,斯巴达沦为罗马共和国的领土,从此不再以独立城邦的姿态出现。

延伸

燕,甲骨文、金文作晏,已具有都邑的含义。古代,在北京地区有一个相当大的部族以“晏(燕)”为图腾,为族徽,为族名,并进而为地名、国名。古燕形成于何时已不可考。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童家林、黄土坡村一带发现了一处规模相当大的商周遗址。包括建于商末延续至西周的城址。一些学者认为这就是商末时期古燕首都城的遗址。

燕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国灭亡。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国的都城在“蓟”(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

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

8. 水淹大梁

时间公元前225年

人物王贲、魏王假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王贲攻魏,魏王降,魏灭。

王翦伐燕,攻占燕都之后,秦将李信又提兵深入辽东,继续穷追,终于把燕太子丹的首级送到秦王政面前,让秦王政舒气。秦王政见燕赵已亡,虽有余烬,已不足为虑,这才把矛头掉回,决定平灭魏都大梁,以使燕赵韩魏之地连成一片归统于秦。

魏与韩、赵都是从晋国分出而成为诸侯的,所以史称韩赵魏三国为三晋。魏的先祖晋臣毕万是周文王子毕公高的后人,后来到晋做了大夫,因为有功受封于魏

(今山西芮城北)。其子魏肇辅佐晋文公重耳,是春秋时著名的勇士。魏簟之孙魏绛为晋悼公献和戎之策而享誉晋国。魏氏在晋国的大夫争斗中,始终未受到损伤,使家族保持了雄厚的力量,后来又与赵韩共灭智氏,到魏文侯时与赵韩一同受周威烈王赐命成为诸侯。由于魏氏所占的领地多是原晋国本土之地,故晋亡后,有的史书又用晋来称魏。

魏国是战国的一个重要国家,是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策源地。魏文侯时,有著名的法家先行人物李悝主持变法,著有《法经》,实行“尽地力之教”;又有著名人物西门豹、吴起,都受魏文侯的重用。所以战国之初,魏国曾是最强的诸侯国,并且还占有黄河以西秦国的土地,称为河西之地。但到魏惠王时,因未能听魏相公叔座重用商鞅之言,结果商鞅去秦为秦孝公实行富国强兵的变法,反过来大破魏国,不仅侵夺了河西之地,还逼使魏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从此以后,魏便开始走下坡路了,以后逐年被秦蚕食。其后,秦庄襄王时,虽有信陵君率诸侯之师败秦之举,使秦敛手不敢加兵,但魏安嫠王却因秦国的反间而对信陵君猜忌,自毁栋梁。信陵君死,就又遭秦的大举攻击,魏君臣无计可施,又想借助嫪毐,取悦秦王政之母赵姬,以求能缓解秦的进攻,却没想到秦王政亲政之后嫪毐、吕不韦皆被诛杀,至此,无路可走,只好向秦屈服而听命于秦王政了。到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时,韩向秦献南阳之地,魏也向秦献地称臣,国土损丧,也只剩了都城大梁周围及其以东地方。

现在秦王政灭韩、灭赵,又解决了燕,尽管魏已纳土称臣,归顺效命,但对秦王政来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寝”?一朝顺手,他就要得全天下,甚至就是声教不到的边远之地他都要囊括,哪容许在自己的腹心里留存魏国心腹之患,所以秦王政就在得燕太子丹首级的次年,即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便遣派王翦之子王贲将兵攻魏。而魏早已在秦的囊中,阵地野战之事当然是不敢有了,韩、赵已灭,也不可能有诸侯救援,只有固守都城大梁等死了。

且说王贲攻魏,魏王假这时没有外援指望,只能婴城固守。王贲大概恐伤士卒,也不愿意强攻。因大梁之地较低,而在魏惠王时魏曾开凿一条大沟,引黄河水人圃田,又从大梁北郭开凿一条大沟,引圃田水灌溉、航运——此即著名的运河鸿沟段的一部分——如今造成了王贲利用灭魏的手段。所以王贲就按智伯说的“水可以灭人国”的办法,阻断故渠,引黄河、大沟的水东南流出,淹灌魏都大梁城——后来这条水路就叫做梁沟——围困淹灌了三个月,大梁城被水淹坏,魏王假向秦军请降后,被秦杀了。于是,魏国也灭亡了。秦在尽取魏地之后,在魏的东部地区设立了砀郡。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26年,迦太基的哈斯德鲁巴(HasdrubaltheFair)与罗马共和国于签订埃布罗协议,决定以伊比利半岛埃布罗河作为双方的边界。在协议的条款下,只要罗马没有越过埃布罗河南岸,迦太基不得越过埃布罗河北岸。在前219年,因恐怕汉尼拔?巴卡在伊比利半岛势力日渐强大,罗马与在埃布罗河南面颇远的城市萨贡托(Saguntum)结盟,并声称萨贡托受罗马保护。汉尼拔意识到这是破坏了协议,他于是包围了该城市,萨贡托在八个月后陷落。罗马对这明显的违反协议作出反应及要求迦太基作提出合理解释,结果是迦太基向罗马宣战。这开始了从前218年至前202年的第二次布匿战争。

延伸

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国家,属于战国七雄之一,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由魏文侯于前403年为周威烈王册封为侯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有淮、颍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自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到现在河南开封的大梁后,魏国亦称梁国。

传统上魏国的始祖是毕公高,周武王伐纣之后,毕高被封在毕,后代于是就以毕为姓。但是《史记》提到“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说明毕高的后人“绝封”,沦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就难以证明魏国一定是姬姓。

9. 唐雎使秦

时间公元前225年

人物唐雎、安陵君、秦王政

秦兵攻破大梁灭魏之后,便去经略平定魏的余地,设置郡县,可是出乎秦王政所料之外,到秦兵收地至安陵(今河南鄢陵北)时,却受阻没能成功。

安陵是魏的附庸属地,地仅五十里。魏襄王(前334年一前319年在位)时,将其弟成侯封于安陵,其后子孙世世奉守,至此已近百年。安陵之地虽小,但安陵君臣世守礼义,所以虽在战国兼并之世,却能绵延百年。在信陵君率五国之师挫抑秦兵之后,因秦从韩国夺取的管邑(今河南郑州)离魏都很近、对魏有威胁,所以信陵君要攻下它。而秦管邑的守令是安陵人缩高之子。信陵君攻管邑攻不下来,就想要安陵的缩高到军前效命。许以授给五大夫职位并任执节尉。缩高拒绝说:“如果我去,这是以父攻子,要受天下人的耻笑;而如果让子投降,这又是父教子不忠,背叛其主,也违背道义。”因此不肯前往。信陵君当时大怒,派使者到安陵,让安陵君把缩高送来,如果安陵君不送,就要发10万大兵讨伐安陵。安陵君则回答说:

“安陵先君成侯奉魏襄王的诏命保守此地,亲手接受太府所藏的法令,法令的上篇说:‘子弑父,臣弑君,常法规定不能赦免。即使国有大赦,但以城降敌和临阵脱逃的人,也不在赦免之例。’现在缩高不受高位,是为了保全父子之义,而信陵君说‘一定要送缩高前去’,这是让我违背襄王的诏命而废弃太府的法令,就是死,我也不敢那样做。”缩高知道了说:“信陵君为人,勇猛自信,这些话如果传回去,必将使安陵受祸,我已经保全了自己的名节,但也不能违背人臣的忠义,怎么能让我的君主因我而受魏的兵祸呢!”于是缩高就到信陵君使者住的地方自刎而死,信陵君知道后,就赶紧派人向安陵君道歉谢过。

安陵之地在韩魏之间,秦灭亡韩魏没觉费力,但安陵却取不下来,秦王政当然是不会轻易罢手的。他就想用欺骗的手段骗取安陵之地。以达到军事上所没达到的目的。于是便派使臣去安陵,向安陵君说道:“寡人愿意以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安陵之地,请安陵君答应寡人的请求。”

安陵君回答说:“大王施加恩惠,以大换小,这是好意,然而,我是受地于我的先王,愿意终身奉守,不敢拿它去进行交换。”

对秦王政的假话,安陵君虽然用委婉的言辞拒绝了。但国与国之间,既有来使,也得回派使臣去申明意见,就派出唐雎去秦,回报秦王政。秦王政因为知道自己的假话被人识破,就以一幅盛气凌人的架式接见安陵使臣唐雎,并对唐雎说道:

“寡人以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而安陵君却不听从寡人,是为什么呢?况且以韩魏之大,秦说灭掉就灭了,而安陵君仅以五十里这么块地方能存在,是我看安陵君是个老诚忠厚的长者,不忍心灭他。如今我以十倍的土地,来扩大安陵君的封地,然而安陵君却违背寡人的心意,这不是看不起寡人吗?”

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封地因为是从先王受到的,因而奉守着,就是用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是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政听到唐雎竟敢这样回答,马上怒形上于脸上,对唐雎说道:“你大概也曾听到过天子发怒吧?’

唐雎回答说:“臣未曾听过。”

秦王政就大言说道:“天子发怒,就会让百万的人死亡,使千里之地流血。”

唐雎见秦王政摆出蛮横不讲理的样子,就针锋相对地反问秦王政,说:“大王曾听到布衣之士的发怒吗?”

秦王政不屑一答地说道:“布衣人的发怒,不过是打掉帽子,踢掉鞋,揪头绊腿,摁头撞地而已。”

唐雎说:“大王说的这是平常庸人的发怒,不是我所说的士的发怒。士的发怒,如像专诸将刺王僚时,就出现彗星侵月现象;聂政将刺韩傀时,就出现白虹贯日现象;要离将刺庆忌时,就出现苍鹰在殿上击斗的现象。这三个人都是布衣之士,心怀愤怒未发,征兆就反映于天了,现在再加上臣就将是四个人了。如果一定要让士的怒气发作出来,仅死二个人,血也只流五步远,但是,却要让天下人都得穿上白色的丧服,这种情况就出现在今天。”在警告秦王政士要发怒仅死二人的同时,没等秦王政反应过来,唐雎已起身拔剑向秦王政刺去。

秦王政一惊,剑已当胸,只能下跪,起不来了。唐雎这一壮举,使秦王政气慑魂丧,在宝剑的约束下,秦王政马上屈服讨起饶来,长跪着向唐雎谢过说:“先生请坐,何用这样呢,寡人明白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能以五十里的地方独存.是因为有先生啊!”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28年,哈米尔卡·巴卡在一次战斗中遇伏身亡。哈米尔卡·巴卡是迦太基将军、政治家,西班牙的开拓者,巴卡家族的第一代领袖,其三个儿子汉尼拔、哈斯德鲁巴和马戈均为名将。

在西班牙,哈米尔卡征战八年,建立了新迦太基为后方基地,但是在前228年同当地部落的一次战斗中遇伏身亡。此后,美男子哈斯德鲁巴继承了其在西班牙的地位。

延伸

唐雎之所以能使安陵之地避过一劫,缘于他的拼死一搏。可唐雎的剑是从哪里来的?

唐雎是否带剑而入呢?根据当时的法律,使臣上殿禁止携带武器。唐雎长长的剑自是匿之不住。难道是秦王狂傲到了极点,任由使者携剑以示气度?这种侥幸之说恐怕难以站住脚。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25—公元前221年间,秦王早已有过前车之鉴: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史记·刺客列传》)。虽然说堂堂秦王,蛮横骄纵,但绝对不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断不会有如此举动。

那唐雎“挺剑而起”时该不会是使秦王之剑吧?秦法虽然规定“群臣、使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但秦王本人不在此列。秦王倒是有剑的,可唐雎前来乃是“秦王不悦”之后,是想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亡国危机的。秦王会把一区区小国使者放在眼里吗?即便接见,也只能殿下侍候。因而,唐雎根本没有接近秦王之机会,拔出秦王之剑无异于痴人说梦。

既然如此,唐雎的剑到底从何而来呢?

朱东润先生认为:唐雎胁迫秦王之情节当出于虚构,不能视为真实的史料记录(《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黄岳洲、茅宗祥在《中华文学鉴赏宝库》中告诉我们,文章内容未必尽合历史事实,但所表达的思想有积极意义。作为小国之臣,在孤立无援的危难情况下,折服秦王,不辱使命,唐雎堪称一个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他从“道义”上暗刺了秦王的不义,是一反抗强暴、蔑视王侯的义侠和高士,这种无畏品格为时人和后人所赞赏。同时,唐雎的“不易”显示了安陵国土的神圣不可侵犯,“守”住的是正义,是尊严。秦人企图用欺骗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料却为他人所屈,又平衡了许多亡国者和将亡者的心。故事本身的真实与否倒是次要问题了。

所以,唐雎的这把“剑”不是藏匿而来,也不是操持而入,更不是取之于人,乃是人们同情弱小的心灵之剑,是从天而降的一把正义之剑!

10. 李园之乱

时间公元前238年

人物春申君、李园

春申君名黄歇,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因辅佐楚考烈王有功,获得封号,就任楚相。秦赵邯郸之战,他率军救赵,与信陵君等联手击败秦军,追至函谷关。数年后,他又北伐灭鲁。

李园政变断送了春申君性命,也破坏了楚国国力恢复的势头。李园是春申君的舍人。他贪图富贵,将妹妹进献给春申君。待妹妹怀有身孕后,李园怂恿春申君将这位美女献给楚王。春申君欣然采纳。

于是,春申君便偷偷地把李园之妹送到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严加保护起来。然后进谏楚王,说是历经千辛万苦,才找到天下无双且有“宜子”之相的美女,希望大王赶快召她入宫。

李园之妹入宫之后,曲意奉承,很快便博得了考烈王的欢心。入宫不久,李园之妹便告诉楚王自己怀有身孕了,考烈王自然乐不可支。光阴荏苒,李园之妹临盆了。她果真生了一个男孩。考烈王非常高兴,当即宣布立为太子。李园之妹自然母以子贵当了王后。李园借妹妹的关系,也得到了楚王的重用,成了朝廷中的权势人物。

李园虽然成为新贵,但是仍对春申君惟命是从,毫无位高气敖的样子,这使春申君十分满意和放心。然而,这些都是假的。

李园掌权以后,不仅害怕春申君把这一阴谋的内幕泄露出去,妨碍自己的前程,而且害怕春申君将来跋扈,难以控制。于是,他实行欲擒故纵的策略,表面上顺从安抚春申君,暗地里却招募勇士,豢养刺客,只等楚王归西,便把春申君一网打尽。李园的计划,楚国有很多人都看出来了,但春申君却毫不知情,始终蒙在鼓里。

考烈王自得到李园之妹后,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仍旧荒淫无度。而李园之妹则正是处在欲火旺盛的时候,再加上本意就是想让楚王早点死掉,所以一时也不放过他。她使出浑身解数,想尽各种花招挑逗楚王。楚王有求,她竭力应承;楚王体力不支,无心要求时,她也不停地刺激、引诱,使楚王甚至带病与她交欢。楚王在李园之妹这把伐性之斧的日夜砍伐下,不久就一病不起了。尽管御医们竭尽全力医治,也无济于事。

公元前238年,考烈王得了重病。一位名叫朱英的门客找到春申君,并对主人说:“世间有毋望之福、毋望之祸以及毋望之人,您应该仔细斟酌。”

春申君不解地问道:“此话怎讲?你说来我听。”

朱英道:“您当了二十多年的相国,虽然名为大臣,实际上就是楚王。如今楚王病重,朝不保夕。他驾崩以后,您可以辅佐幼主,像伊尹、周公那样,作一个摄政王,等幼主成人以后,再把权力交给他;也可以南面称孤,自立为楚王。这就是毋望之福。”

春申君又问:“那毋望之祸又是什么呢?”

朱英道:“李园是未来君主的舅舅,他豢养武士已经很长时间了。楚王一旦去世,李园必将抢先一步入宫夺取大权,然后把您杀掉灭口。这就是毋望之祸。”

春申君听到这里,只是莞尔一笑,并不作答,接着又问道:“你再说一下什么是毋望之人?”

朱英道:“所谓毋望之人,就是在下我。我深受相国厚恩,理应为您出力。您可以派我为郎将,先入宫侍卫楚王。楚王驾崩后,一旦李园入宫作乱,我就可以替您把他杀掉。”春申君很不以为然:“你不要再讲了。李园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与我又一向亲近,不至于想害我吧!”

朱英一看春申君执迷不悟,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他担心李园会对自己下毒手,就逃到别的国家去了。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事情的发展果如朱英所料。

十几天之后,考烈王驾崩。李园得到密信,抢先入宫,控制了朝廷大权。他预先在宫门之内埋伏下刺客,然后通知春申君前来议事。春申君毫无防备,车过宫门,刺客一跃而出,将春申君杀死,然后又砍下他的脑袋,扔到宫墙之外。李园见刺客得手,便下令将春申君一家全部抓起来杀掉了。

春申君死后,他与李园之妹所生的孩子被立为楚王,是为楚幽王。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39年,北扶余王国建立。北扶余(公元前239年-公元前58年)是一个曾位于今中国东北的古老国家,公元前239年由檀君朝鲜王室和将军解慕漱创建。檀君朝鲜灭亡后,解慕漱经过6年的征战建立起了北扶余国。公元前195年解慕漱传位给他的儿子慕漱离。慕漱离在位期间,北扶余延续扩张领土。公元前170年,慕漱离去世后,其子高奚斯成为北扶余第三任君主。高奚斯继续了其前辈的扩张政策。公元前121年,高奚斯去世后,其长子高于娄继位直到公元前86年。

延伸

战国后期,楚考烈王没有子嗣,心急如焚。相国春申君也为此忧心忡忡,生怕楚王一旦去世,君位虚悬,会给国家带来动乱。于是,他命手下人到处寻找有“宜子”之相的女子,然后送到宫中,希望能早日有个子嗣。谁知送进去不少女子,仍未能生下一个男孩。

李园本来是一介平民,但却诡计对端。当他听到楚王为没有子嗣而焦急的消息后,便想把自己的漂亮妹妹献给楚王,以便攀龙附凤,改变自己的命运。

李园心想,楚王后宫佳丽成千上百,为什么凡受楚王临幸的美女都只生女不生男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事只能怪楚王。如果妹妹在入官前能怀上身孕,起码生男生女的机会各占一半,不会像楚王那样只生女不生男。

如何让妹妹暗结珠胎后再献给楚王呢?李园想出了一条妙计。

春申君黄歇为楚考烈王的相国,官高位重,权倾朝野,正为考烈王物色有“宜子”之相的美女。李园第一步便想成为春申君的食客。

一天,李园以其能言善辩的特长,求见春申君。在高谈阔论的同时,他又大讲在赵国如何不得平原君的重用,表现出怀才不遇、满腹牢骚的悲愤心情。说着说着,他突然话锋一转又大吹特吹春申君礼贤下士的美德和遍选天下能人奇士的传闻,他又编造一些各国名士都准备纷纷前来投奔春申君门下的谎话,把个春申君说得如在五里云雾之中,当即决定收李园为门客。

李园当上春申君的门客以后,挖空心思,想尽办法尽量在春申君面前加以表现。由于他为人机敏,又工于心计,所以,在春申君鞍前马后地侍奉了不久,就深得春申君的赏识。

不久,李园向春申君请假,说是要回家看望。当他再度回到楚国时,故意延误了归期。春申君在闲聊时问起他延误的原因。李园装作委屈的样子说:“唉,这都是因为我妹妹的缘故。我有个妹妹,长得颇有姿色,是远近闻名的美女。不知怎么被齐王知道了,便派人聘我妹妹入官当王妃。因为与使臣周旋,所以延误了一些日子。望相国见谅。”这是李园的诱饵,在他与其他食客的闲谈中,早已知道春申君好色。

春申君忙问:“已经被聘入宫了吗?”

李园见他上了钩,就说:“婚姻大事,哪能一说就答应?我回答他说,再和长辈与妹妹本人商量商量。”

春申君动心了,认为齐王看中的人一定很俊美,便想把这个美女据为己有。于是,他摆出一副关怀体贴下人的样子说:“是的,此事确应慎重。能否让我见见令妹,也好帮你拿拿主意。”

李园显得很高兴地说:“那当然好了,下人的妹妹就是您的丫头,还望相国多多关照。这也是小人三生有幸啊。”

李园见春申君完全上钩了,便把妹妹接来。春申君见她个头高挑,体态匀称,明眸皓齿,面若桃花,不禁馋涎欲滴。当即留下她作侍女。这天夜里,便占有了她。

11. 平定楚国

时间公元前223年

人物王翦、楚王负刍

秦灭六国的第五个战略目标是楚国。楚是秦兼并山东六国所面临的又一强敌。

秦军占有魏都大梁之后,秦王政便立即下达了对楚国发起全面进攻的命令,秦灭六国的最后一次战略决战即将展开。

秦王政很重视即将对楚国发起的这场全面战争,为此他召集秦国的著名武将,商讨作战方案,确定李信担任这场战争的秦军统帅。军事会议结束后,秦王当即命李信及蒙武率20万大军南下伐楚,届日出发。

公元前225年,李信所统率的秦军进攻楚国的平舆(今河南平舆北),蒙武所统率的秦军进攻楚国的寝(今河南沈丘东南),进军之初,秦军进展顺利,两军在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会师,合兵一处。此时,楚王命名将项燕率大军抵拒秦军。

项燕是楚国的名将,下相人,勇而有谋。他见李信、蒙武接连攻下十余座楚国城池,气势正盛,便避免同秦军正面交锋,转向进攻秦国的南郡(即鄢郢),调动秦军。这时,项燕乘秦军兵骄不备,跟踪反击,“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项燕所率的楚军杀人秦军的壁垒,斩杀秦国的七名都尉,秦军大败逃走。

李信的大败使秦王政大为震怒,同时也使他很快便冷静下来,后悔当初没有听取老将王翦之言,把楚国的军事实力估计低了。这时,秦王政为着他的统一大业,不得不厚着脸皮亲自到王翦的家乡请求老将出山,由他来统帅秦军对楚作战。

项燕统率楚军乘胜由东向西挺进,秦王政感到形势紧迫,便乘车急驰,风尘仆人地来到频阳王翦家中,再三肯请王翦出任灭楚主帅,王翦只好答应下来。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大军抵达前线,在李信面前取出秦王交给的兵符,取代李信而获得指挥全部秦军的大权。

楚王闻知王翦率大军前来,下令调动楚国的全部军队,命项燕统帅全军来抵拒秦军。王翦到达前线后,下令将士们构筑工事,令将士们坚守壁垒,不得出战,有敢违犯军令者,一律斩首。

楚军连日来多次到阵地前沿向秦军挑战,无论楚军士兵们如何辱骂,秦军始终不肯走出壁垒应战,楚军也无可奈何。

王翦与项燕都是当时的名将,秦楚大军的暂时对峙,实际上是二人的一场斗智:王翦的坚壁不出,是因为秦军远道而来,行军疲倦、立足未稳,而不久前又兵败于楚,故坚壁以养精蓄锐,然后以60万大军的优势伺机而动;项燕的挑战,并非是求胜心切。他深知秦军的作战勇猛、王翦的老谋深算以及秦军数量上的优势。他的急于求战,是趁秦军立足未稳和楚军新近获胜后的士气高涨,自己以暂时的优势取胜。项燕清楚:王翦和他的60万甲兵,这本身对楚军在心理上便是一种威慑力量,而且将随着相峙时间的延长而加强。当楚军新近获胜后的高涨士气呈现低落时,王翦以他那士气高涨的60万甲兵迎面扑来,项燕知道这是难以抵挡的。

在王翦与项燕的斗智中,王翦以他的坚壁不出而把握了主动权,并渐渐形成优势。

在两军相峙的日子里,王翦令士卒好生休息,在热天里每日洗沐,用可口饮食来供应士卒,常常到营帐中看望士卒,问寒问暖,与士卒吃同样的饮食,士卒们爱戴自己的统帅,感恩不尽,个个都摩拳擦掌,只等统帅一声令下,为国杀敌。与此同时,王翦一再告诫麾下急于求战的将士,每日要加强军事训练,不可轻敌。

两军相持已久,一日,王翦派人到军营视察,问军中是否在进行训练。使者向王翦回报说:“各军营中正在练习投石、跳跃。”

“士卒可以使用了。”王翦胸有成竹地说。

这时,项燕见王翦一直坚壁不出,急切之中,便下令楚军向东移动,想以此来牵动秦军。

王翦见项燕移师向东,便在楚军拔营之际下令秦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全线出击,穷追楚军不舍。项燕见楚军主力被歼,知道大势已去,便自杀而死。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楚国的大片土地已尽人秦军手中。

公元前223年,王翦率秦军攻入寿春,俘虏楚王负刍。

公元前222年,王翦率秦军平定原属于楚国的江南领土,降服越君,设置会稽郡。

秦军的攻入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以及秦军降服越君、设置会稽郡,标志着秦灭六国的第五个战略目标已经完全实现。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23年时,安条克三世以18岁年龄即位为塞琉古帝国第六位国王,他是塞琉古二世的小儿子。虽然年纪轻轻就即位,但安条克三世充满雄心壮志。虽然在与托勒密王国的战争失利,但随后的争战中,安条克三世证明自己是从开国的塞琉古一世之后,历届塞琉古国王中最优秀的君主,他传统称号大帝可能是在东部征服行动结束后获得绰号,安条克三世似乎还有一个头衔,即波斯众王之王的意思,可能在征服柯里叙利亚之后采用。

延伸

会稽郡因会稽山得名。相传夏禹时即有会稽山之名,会稽即会计之意。史记记载了汉时流行的说法:“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越绝书》外传记地传:“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会稽人王充在《论衡》书虚篇中引吴君高之语:“会稽本山名。夏禹巡狩,会计于此山,因以名郡,故曰会稽。”

史记载夏帝少康之庶子无余封于会稽(在今绍兴市一带),为越国之始祖。战国后期,楚国灭越国,杀越王无强,占据江东。越国王族分散于会稽一带,自立为君长,臣服于楚国。

12. 降服齐国

时间公元前225年

人物王贲、齐王建

临淄,战国时期东方最富庶的工商业城市,有居民7万户,“车毂击、人肩摩,走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苏秦的这番话,形象地描述了临淄的繁华。

临淄还是当时著名的文化中心。齐威三、宣王时期,作为学术和教育中心,为百家争鸣的思想自由论争的大潮所推动,稷下学宫开始兴盛起来。临淄城南有稷山,南门名稷门,位于附近的学宫因名稷下。当时许多文学游说之士来此评述时事,谈辩学术,臧否人物,达数百千人之多。其中如孟子、邹衍、苟子、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皆是名扬天下的饱学之士,他们在田齐统治者开放而宽松的文化政策下,一扫心态的封闭,思维的僵化,为各派思想的发展、融合和统一做出了贡献,稷下学宫遂成为当时文化由多元趋向一元,由争鸣趋向一统的象征。

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齐,新兴地主阶级彻底掌握了齐国政权。齐威王通过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改革,使齐国国力大增,睥睨群雄,“一览众山小”。所以后来秦昭王要称帝,也不得不拉拢齐涓王同加衮冕,成为战国中后期的两霸。

齐涓王其实是个很昏庸的君主。在当时合纵连横闹得纷纷乱乱的形势下,他根本看不清秦国已成为山东六国最凶险的敌人,因而不能坚决合纵抗秦。齐湣王对秦、赵两大强国皆怀有深深的戒心,所以他时而联秦伐赵,时而联赵攻秦,还时常筹划着在龙虎相啖食的夹缝儿中,抽调兵力,去攻夺小国的土地。

秦国乘机联络三晋及燕,共同对付齐国。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军伐齐,在济西和秦周连败齐师。然后,乐毅独领燕军挺进,攻人齐都临淄,尽取齐之重宝藏器。半年之内,乐毅连克齐国70余城,几乎灭掉了齐国。可笑齐涓王出逃境外仍要摆大国之君的架子,被卫人赶跑,邹、鲁亦拒绝入境,最后被楚国派来任相的淖齿杀死。

后来,困守孤城即墨的齐国名将田单大摆火牛阵,出奇制胜,于生死存亡之际拯救了齐国。然而齐国遭此一场浩劫,兵燹遍及全国,城乡残破,百姓流亡,社会经济遭到沉重的打击。更为糟糕的是,齐国君臣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唯图苟安,不思秣马厉兵,再图复兴。至此,齐国的衰败是不可避免的了。

君王后本是齐之莒地太史敫的女儿。齐湣王被淖齿杀死后,其子法章改名换姓,若丧家之犬,漏网之鱼,跑到太史敫家做雇工,隐藏起来。太史敫之女见他相貌不同一般,很可怜他的落魄,常背着家里人给他添衣加食。法章见她待自己很好。把实情告诉了她,太史敫女便自觉自愿地同法章做了夫妻。及至法章被齐大臣找到,拥立为襄王,太史敫女也被立为王后,生子建,所以称其为君王后。

齐襄王死后,君王后的儿子田建于公元前265年继承了王位。此后,君王后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参预了齐国大政的决策。君王后采取的是使齐国苟安的策略,媚秦、与诸侯和好等等,都是执行这个策略的结果。甚至当秦攻赵,赵向齐借粮,齐亦拒绝。当政者根本听不进臣下联赵抗秦的正确意见,致使秦在长平坑杀了赵卒40万,齐痛失矗立在国界之西的为自己消灾挡祸的铁壁铜墙。

秦王政11岁的时候,君王后死了,一个叫后胜的人做了齐相。从以后的历史发展来看,后胜的唯一使命仿佛就是加速齐国的灭亡。秦庄襄王和秦王政两朝曾多次派人到齐去贿赂后胜,后胜也多次派门客赴秦,秦亦多赠金钱。使臣和门客们都苦苦地劝他不要同其他诸侯国合纵抗秦,不要加强战备,应当同秦成为友邦。后胜果真不修攻战之备,听任秦军的战车碾碎了其他山东五国。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王乘灭燕、代、楚三国之威,命将军王贲率得胜之兵自燕国南部南下攻齐。

临淄作为姜齐和田齐的国都已达630余年之久,其大、小城的总面积达60多平方华里。高大宏伟的城墙,总长度达2万余米。城墙上开有11座宽敞的城门,连接着城内外纵横交错的道路,齐王宫是一片雄伟瑰丽的建筑群,坐落在小城的北部,是战国时期中国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秦军开进了临淄,俘虏了齐王建。在城内,秦军未遭到任何抵抗。秦王政下令将齐王建流放到共(疑即今河南辉县),并在齐地设置了齐(郡治在山东省淄博市东)和琅邪(郡治在今山东胶南县东南)两个郡。

秦军兵占临淄,标志着秦统一六国之战的胜利结束。至此,长期处于分裂割据之中的华夏大地归于一统。秦王政为统一之战的胜利,为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开创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25年,阿基米德提出求圆面积定理。阿基米德出生于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城。据说,他的父亲是一位天文学家,阿基米德从小就萌发了研究宇宙的兴趣,终生乐此不疲。阿基米德青年时代也曾到过埃及求学,并在亚历山大图书馆学习。阿基米德发表了一篇题为《圆的测定》的论文,这篇论文中的第一个命题对圆面积作了十分透彻的分析。当时的几何学家已知,不论圆的大小如何,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总是一定的。用现代术语,公式中的C代表周长,D代表直径。换句话说,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一个常数,现代数学家定义这一比率为π。(注意:古希腊人在这里不使用符号。)因此,公式正是表明了常数π的定义,即两个长度(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

延伸

临淄历史悠久,曾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都城长达800余年,是灿烂辉煌的中国齐文化的发祥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为临淄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被誉为“地下博物馆”。如宽阔的古代宫殿建筑台基,誉称巧夺天工的排水道口,举世无双的东周殉马,奕世相传的孔子闻韶处,雄伟壮观的城墙残垣,以及冶铁、炼钢、铸铁、制骨等作坊遗址等,均历历在目。

齐国故都城内外分布着150多座千年古冢,形成庞大的“田齐王陵”和“临淄墓群”,分别被列为全国、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冢遗迹,大都是春秋战国和汉代齐国时国君、公侯之墓葬。在鼎足山和牛山东首,有田齐国君中的“二王冢”和“四王冢”;牛山北麓有辅佐桓公一匡天下的管仲之墓;齐城郭内有齐国著名国君齐景公和名相晏婴之墓。

【本章完】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