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反复证明了一条铁律——凡是有所作为的君王,身边总有一批能征善战的武将和足智多谋的文臣。秦始皇之所以最终能够势如破竹地统一天下,就是由于他身边聚集着这样一批当时最优秀的能臣悍将。
1. 客卿李斯
时间:公元前247年
关键词:李斯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
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治国之道。学业完成以后,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不足事,而六国皆弱”,唯有秦国具备统一天下,创立帝业的条件,于是他决定到秦国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公元前247年,李斯来到秦国,先在秦相吕不韦手下做门客,取得吕的信任后,当上了秦王政(赵政,即秦始皇)的近侍。李斯利用经常接近秦王的机会,给秦王上了《论统一书》,劝说秦王抓紧“万世之一时”的良机,“灭诸侯成帝业”,实现“天下一统”。秦王政欣然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先任命他为长史,后又拜为客卿,命其制定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策略和部署。
公元前237年,秦国宗室贵族借口韩国水工郑国在秦搞间谍活动事件,即利用修水利工程(郑国渠)消弱秦国国力,要求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在被逐离秦途中,写了《谏逐客书》,劝秦王收回成命。他在《谏逐客书》中,列举大量历史事实,说明客卿辅秦之功,力陈逐客之失,劝秦王为成就统一大业,要不讲国别,不分地域,广集人才。秦王看了《谏逐客书》深受感动,立即取消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不久又提升了他当廷尉。
李斯重新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后,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佐助秦王政制定了吞并六国,实现统一的策略和部署,并努力组织实施。结果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先后灭了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第一次完成了统一大业。
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屡建奇功。他建议秦始皇废除了造成诸侯分裂割据、长期混战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加到41郡),郡下设县、乡,归中央直接统辖,宫吏由中央任免。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分职国家大事。这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秦统一后,由于过去各诸侯国长期分裂割据,语言、文字有很大差异,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极端不利。李斯及对地向秦始皇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并亲自主持这一工作,他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废除异体字,简化字形,整理部首,形成了笔画比较简单、形体较为规范,而且便于书写的小篆(也称秦篆和斯篆),作为标准文字。他还亲自用小篆书写了一部《仓颉篇》,作为范本,推行全国。李斯还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保全自己的既得利益,附和赵高伪造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帝,赵高篡权后又施展阴谋,诬陷李斯“谋反”,将其处以五种酷刑:黥刑(在脸上刺字)、劓刑(割掉鼻子)、断舌、砍趾后腰斩于市,并夷灭三族。
世界历史大事记
汉尼拔·巴卡(HannibalBarca)(公元前247年~前183年或前182年),北非古国迦太基著名军事家。生长的时代在正逢古罗马共和国势力的崛起。少时随父亲哈米尔卡·巴卡进军西班牙,并在父亲面前发下一生的誓言,要终身与罗马为敌,自小接受严格和艰苦的军事锻炼,在军事及外交活动上有卓越表现。现今仍为许多军事学家所研究之重要军事战略家之一。
延伸
李斯少年时,家境贫寒,但李斯很小便聪慧过人,好学不倦。成人后,因办事干练,被人举荐为看管粮仓的小吏。有一次,他看到吏舍厕所中的老鼠,吃的是肮脏的粪便,又经常受到人和狗的侵扰。李斯来到粮仓,却看到这里的老鼠吃的是堆积如山的谷粟,住着宽大的房舍,而且没有任何人来打扰,于是,心中顿然明白,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一个人有无出息就像这老鼠,在于能不能给自己找到一个优越的环境。人的贤与不贤,决定于他所处的地方。譬如老鼠,在厕所里吃屎的,惊恐不安;而在大仓里吃粮食的,却不受打扰,安逸自在。这就是李斯著名的“老鼠哲学”。
2. 少年甘罗
时间公元前244年
人物甘罗
甘罗是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颍上)人,从小聪明过人,是著名的少年政治家。他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担任秦国的左丞相。“将门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深受家人的喜爱。后来,甘茂受到别人的排挤,被迫逃离秦国,不久就死于魏国。甘罗小小年纪,就投奔到秦国丞相吕不韦的门下,做他的门客。
公元前244年,燕太子丹入秦为质。秦相吕不韦准备派遣将军张唐去燕为相,张唐却借故推辞。吕不韦无计可施,甘罗自告奋勇,愿去劝说张唐赴任。吕不韦开始不大相信他,甘罗理直气壮地说:“从前项橐7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现在已经12岁了,你就不能让我试一试吗?”吕不韦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
甘罗驱车去见张唐,说:“当年武安君白起就因为不服从应侯范雎的命令去攻打赵国,被应侯撵出咸阳,死在杜邮。现在文信侯的权力比应侯大得多,你违抗他的命令,看来你的死期不远了!”一席话吓得张唐乖乖答应出使燕国。
甘罗说服了张唐之后,又征得吕不韦的同意,按照秦国扩大河间郡的意图到赵国去进行游说。
赵悼襄王早已听说秦、燕联盟,十分担心两国联合进攻赵国,突然听说秦国使臣到来,自然喜出望外,亲到都城郊外迎接。
不料使者竟是一位髫龄少年,赵悼襄王心中暗暗惊奇,忙问:“过去为秦国打通三川的人也姓甘,那是使者什么人?”
甘罗说:“我爷爷。”
“小先生贵庚几何?”
甘罗意识到赵悼襄王有不客气之嫌,即以先声夺人之气说:“比孔子的老师还大5岁,12岁了!”
“秦国没有年龄更大点的人来当使臣吗?怎么轮到了你,这么年轻?”
“秦国人才济济,秦王用人,量才录用,全看需要。德高望重,委以重任;年少才疏,任以小事。在下年轻,所以出使到了赵国。”
赵悼襄王见他机智灵敏,仿佛春秋时期晏子使楚故事,话中带刺,不敢小觑,便转入正题问:“先生光临敝国,不知有何指教?”
“我这次是充当和平使者的。大王一定知道,燕王喜已将燕太子丹送到秦国为人质了吧?”
“听说了。”
“张唐将军将出任燕国丞相,这也知道了吧?”
“知道了。”
“事情不是很清楚了吗?燕秦联好,互不相欺,赵国就危险了。”
“秦国和赵国联合,其意图何在?”
“赵国夹在秦国和燕国之间,两国联合,对赵国哪会有什么好处?不瞒大王说,秦王是为了扩大河间的领土。由于赵国还算强大,必须联合燕国才好办事。当然如果赵国能够同秦国搞好关系,燕国也就孤立了。那时大王想如何对付燕国,秦国都可以采取中立,不闻不问。”
“既然秦国已经先跟燕国联合,怎么又肯背燕亲赵呢?”赵悼襄王迫不及待地问。
甘罗说:“秦、燕联合是为扩展河间领土。大王不如割让河间五座城池给秦国,满足秦王的这个愿望。我回去向秦王禀告,使秦王命张唐不要去燕国,将燕太子丹遣送回燕,反过来与赵国和好。赵国去攻打弱小的燕国,秦国袖手旁观,赵国又岂止夺取燕国五城呢?”
赵悼襄王慑于秦、燕联合的威胁,答应了甘罗的请求,将河间五城的图籍交给秦国,馈赠甘罗许多贵重礼品,求他促成秦、赵友好。甘罗成功地完成使命,回到了秦国。
秦王政高兴地说:“河间领土,靠一个孩子而扩展,你的智慧比你的身材高大得多。”
秦王政封甘罗为上卿,又将原来甘茂的田宅赐给了甘罗。秦王下令张唐不去燕国为相,张唐因此深谢甘罗。
第二年,赵国大举进攻燕国,夺取城市30座,又将11座献给秦国。秦王政兵不血刃,平白增添了大片领域。
甘罗年方十二,就已经凭自己的智慧周旋于王侯之间,并且不费一兵一卒使秦国得到16座城池,官封上卿,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吕不韦善于识人,并敢于把他推荐给秦王政,而秦王政也敢于用人,让这样一个年纪轻轻的少年担当重任,出使赵国使得甘罗建立了具有传奇色彩的功绩,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45年,斯巴达人内部发生了严重的财产分化,当政的斯巴达国王阿基斯四世为防止革命,复兴斯巴达,提出废除债务,平分土地的改革方案,但遭到大奴隶主的反对,遇害而死。
延伸
甘罗被封为“上卿”后,经常陪同秦王决策国家大事。有时,秦王与王后一起对弈也让甘罗作陪。一次,甘罗在帮皇后拾掉在地下的棋子时故意捏了一下王后的脚,以示对她一惯骄横的不满。王后对此大叫,要秦王斩了甘罗。但秦王爱才如命,就对王后解释说:“甘罗不是故意的,是不小心才碰着而已,算了。”可甘罗一听却急忙一字一板地纠正说:“我不是不小心,是故意捏她的脚的。”正如俗话所说的,“女人脚光看不能摸”,何况甘罗不是摸而是捏,且那女人又是王后。秦王无奈,不得不依律而斩,十二岁的甘罗旋离人寰,古今的人们都说这是神仙。
3. 博士茅焦
时间公元前238年
人物茅焦
对秦王政幽禁生母,棒杀同母兄弟的疯狂行为,大臣们纷纷准备劝谏。正值遇到大寒,气温急剧下降,冰天雪地,百姓冻死无数。先后为大后说情者27人,都一一被杀。其中说情的大夫陈忠被剥去衣服,置于蒺藜上,活活打死,陈尸关下,以作警示。
茅焦,沧州人,游历天下,初到咸阳,偶闻此事,细加分析,分明知道深意,故而愤然宣称:“儿子囚母,天翻地覆,岂有此理!”于晨五鼓时分,直到殿前,伏地大哭:“下臣齐客茅焦,情愿上谏大王。”
始皇派使者出来问茅焦,是不是替太后说话,茅焦说正是。使者回去告诉始皇,说:“果然是为太后之事来说话。”始皇说你去告诉他,他难道没有看见城阙下堆积的死人吗?使者问茅焦,茅焦说:“我听说天上有二十八星宿,现在已经死了二十七个人。我所以要来,是想凑满这个数,我并不是怕死的人啊。赶快进去告诉皇帝,我的同乡因为知道我敢来送死而怕被我连累,都带着衣物准备跑了。”使者去告诉始皇,始皇非常生气地说:“这人故意违犯我的禁令,赶快烧大锅煮他,哪能让他的尸体堆积在城阙下?赶快把他叫进来!”
始皇按住宝剑坐在那里,气得嘴里直吐白沫,使者把茅焦叫进来,茅焦不肯快走,只一步挨一步地走。使者催促他,茅焦说:“我一走到皇帝前面就要被处死,你难道不能让我多留恋片刻吗?”使者非常可怜他。茅焦走到皇帝面前行过礼以后,站起来说:“我听说,活的人不要怕提死,有国家的人不要怕提亡国;怕死的人未必就能够生,怕亡国的人未必就能够存。死生存亡,是一个圣明的人主所急于想要知道的,不知道你是否也想要知道?”始皇问:“这怎么说?”茅焦答道:“你有狂妄悖逆的行为,你自己不知道吧!”皇帝说:“是哪些?我愿意听听。”茅焦答道:“你车裂假父,有嫉妒的意思;把两个弟弟装在袋子里打死,背着不慈的罪名;把母亲送往阳宫,犯了不孝的罪行;用蒺藜把谏臣打死,有桀纣的暴虐。现在天下的人听到,都人心涣散了不再心向秦国,我是怕秦国亡了你也将遭到危险。所说的话已说完,现在就请你把我处死吧!”
茅焦最后这两句话,字字千钧,使得一心想兼并天下的秦王政从一时的恼怒中冷静下来:对啊,如果来自各国的贤士纷纷离开秦国而去(茅焦入见秦王前对使者说:与他从齐国同来的人都已回国,便是为自己这时的议论所埋下的伏笔),而且天下贤士无人再敢前来秦国,那将依靠什么人来统一天下?怎能为太后的一件小事毁坏兼并天下的千秋大业?想到这里,秦王政不禁出了一身冷汗,原来的怒气早已跑到九霄云外去了。
临危不惧的茅焦,已察知秦王政情绪上的变化,确信进谏已经奏效,自己也没有被杀的危险了。然而,深通人情事故的茅焦,感到还必须给秦王一个台阶,自己毕竟方才说了一些冒犯秦王尊颜的话。人家是一国之王,不给他一个台阶让他走下来,说不定秦王为顾全脸面而加罪于己,杀身事小,劝谏的目的岂不会因此而功亏一篑,付诸东流?想到这里,茅焦便有意地作了如下一番精采的表演。
茅焦在高声说完最后那两句话时,便跪着膝向刑具走去,边走边自行解去身上的衣服,到刑具前听令伏法。
秦王政听完后,心中早有主意,急忙走下殿来,左手扶住茅焦,右手挥了一挥:“去掉鼎鼐!”
茅焦说:“大王悬榜拒谏,不烹我无法示信于民。”
听罢此言,秦王政下令左右收起榜文,命内侍给茅焦穿上衣服请上堂而坐。奏王政致歉说:“以前劝谏的人,尽是数落寡人罪过,没有讲明国家存亡大计。上天叫先生开启寡人茅塞,寡人岂敢不恭心听从。”茅焦再拜稽首说:“大王既然下听我言,恭请速备车驾,迎接太后返宫;殿下堆积尸首都是忠臣贤士骨肉,恳请以礼厚葬。”
秦王政立即下令收拾27人尸体,准备棺材葬器,合葬龙山之上,旌表为“会忠墓”。当日,秦王政亲临御驾,迎接太后还宫。
秦王政拜茅焦为太傅,授上卿爵。
秦王政刚刚亲政之时,正是树立自己大王的威严之时。因此敢于冒死劝谏,无视他的尊严的人,他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在杀死27个谏臣后,树立其威严的目的已经达到。在听了茅焦的劝谏之后,一方面秦王政珍惜这个人才,在亲政之后,正是用人之际,需要网罗人才,收买民心;一方面也是因为目的已达到,茅焦的一番义勇劝谏,正好让他有一个台阶可下,于是他在达到了目的之后,见好就收,而且还大大奖赏了茅焦,授予他爵位,充分显示了秦王政的掌控权谋的大智慧。
世界历史大事记
阿育王(Ashoka,约前304年-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频头娑罗王之子,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阿育王是一位佛教徒,后来还成为了佛教的护法。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印度帝王中是无与伦比的,他对历史的影响同样也可居印度帝王之首。
他一生的业绩可以明显分成两个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时代,主要是经过奋斗坐稳王位和通过武力基本统一了印度,在约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国有15万人被俘,10万人被杀,死伤数十万。继而,除迈索尔地区外,统一印度全境。据说,阿育王由于在征服羯陵伽国时亲眼目睹了大量屠杀的场面,深感悔悟,于是停止武力扩张,后半生是“白阿育王”时代,在全国努力推广佛教,终于促成了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荣。其统治时期成为古代印度历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使佛教成为国教,也没有迫害其它教派,相反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由于阿育王强调宽容和非暴力主义,他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统治了长达41年的时间。
延伸
赵姬生育抚养始皇帝直到成人,本应是母子情笃的,如果这样,将使始皇帝有一个完美的青少年生活,完整的心理素质。但现实是,太后对第一任丈夫吕不韦情深义重,难于割舍,仍暗通消息。《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说是因为太后“淫不止”,其实应该还有一个原因,这便是他们所生的儿子在维系着他们的感情,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所爱”。关于太后与吕不韦的关系以及太后与缪毒的关系,由少年至青年的始皇帝自然会有所耳闻,甚至目睹。在秦始皇心中总会埋下不快的屈辱的阴影。再加上赵姬与缪毒又生了两位弟弟,也成了他将来政治上的大敌,动摇着他的王位。缪毒假借太后的诏令发兵谋反,使这一矛盾公开化。一场血与火的斗争解决了矛盾,也使始皇帝与母亲的关系形同水火。虽然母子血缘关系不能割断,却永远难于弥合。他将太后迁往故都雍城蕲年宫,便是对母亲极度愤怒心情的行为发泄。使他产生了一种怨母情节,使他“有一种对女人的怨恨。这种怨恨十分固执,并且一直影响着他的恋爱能力的健康发展”。这使他由对母亲的怨愤发展到对女人的仇视。
4. 重用尉缭
时间公元前237年
人物尉缭
尉缭是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对兵法深有研究。魏国与赵国、韩国一样,地处秦国东部,与秦国接壤。与秦国接壤,便成了强秦攻伐、蚕食的对象。尉缭作为杰出的军事家,他对当前魏国和秦国的形势看的一清二楚。他强烈地意识到:天下诸国,以秦最强;海内一统,非秦莫属。自己一生所学,只有投秦,才能一展才华。
不负平生所学,这是尉缭来秦国的目的。
尉缭一到咸阳,就立即来到王宫,求见秦王政。由于秦王刚刚撤销了逐客令,唯恐再怠慢了四方圣贤之士,经李斯推荐后,秦王政忙宣尉缭入朝。
尉缭来到大殿之上,睹貌听音,在这位精力十足的秦王面前,感到浑身的不舒服。然而,他来秦国的目的,就是要施展平生所学,展尽才华。所以,当秦王问他对当前大势有何看法时,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观点全盘托出。尉缭献谋说: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纵,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缗王之所以亡也。
历史的教训告诫秦王,应乘六国疲弱之机,立即用兵,将其取之,否则,诸国元气一旦恢复,后果将不堪设想,难以预料。
秦王政很同意尉缭的观点,他对天下大势的议论,比李斯还要精辞,但又该如何去做呢?秦王政还想听听尉缭的看法:“那爱卿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教寡人吗?”秦王机敏过人,说着说着就把尉缭从一介草夫,提升为一国之栋梁了。
尉缭又接着说:我的意见是连横权臣攻国,这样,连横的目标虽小,但一国之权臣,可以左右其君主,只要以利诱导,以封邑为应允,那么这些权臣必会替我大秦国出力卖命,而秦国却不用费一兵一卒就能削弱各诸侯国的中坚决策力量。愿大王不惜财物,用重金向各国宰相的“傍臣”行贿,内可坏其君臣之情,外可断诸侯之谊,这样,既可以进一步削弱各诸侯国,又可以破坏他们的合纵之策。大王用不了三十万金,各诸侯国就是您的了。
精辟的宏观之论,行之有效的操作之法,使秦王政为之感叹,他被尉缭的才气征服了。他感谢上天赐给了他一个不可多得的帅才。
尉缭之计,对于秦国来说,可以称作“金钱连横”,通过培养和收买东方六国诸侯重臣,破坏六国合力攻秦。后来的事实证明,尉缭之计的确发挥了极大作用。
尉缭作为军事战略家,不仅有出色的谋略,而且还有观人的本领。秦王政“衣服饮食与缭同”,而尉缭却认为:“秦王这个人,高鼻子,长眼睛,挚鸟胸脯,豺狼之声。这种人缺乏恩惠,心如虎狼,俭约时容易谦卑,得志了就会吃人。我是布衣百姓,但秦王见到我往往低声下气。如果秦王真的得志于天下,天下人就都成为他的奴虏了。不能与他长期相处。”
在封建社会,议论帝王的相貌是犯忌的。但为了留住尉缭,秦王政真正做到了礼贤下土:秦王政接见尉缭时,身穿同尉缭一样的衣服;秦王的饮食也和尉缭一样。召见尉缭时,秦王政常常迎出门外。一时秦王政身上的帝王架子没了,骄横之气也不见了。然而,正是这种异常的举动却把尉缭给吓跑了!尽管秦王政是真诚的。
封建社会是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僭越就是大逆不道,而大逆不道者,轻则要坐牢,重则要杀头。
秦王政的谦恭有些过分,过分的谦恭必有悖礼仪,有悖礼仪的行为使人产生怀疑,怀疑其人的不良动机。所以说尉缭有些害怕了,最终他还是选择离开。
当秦王政知道尉缭跑了之后,他怎能甘心对自己如此重要之人将他抛弃!秦王政急了,立即下令,派出快骑,追回尉缭!
尚未逃出秦国的尉缭又被迫了回来,被追回的尉缭心怀畏惧,然而,秦王政却既往不咎,他仍旧以礼相待,又以强制相留,并正式任命尉缭为国尉。
在社稷与个人荣辱间,秦王政遵循了吕不韦的“贵公去私、任贤使能”的道理。
由于秦王政不计前嫌,追回尉缭,仍以重任相托的真诚打动了尉缭,致使尉缭尽心竭力地效忠于秦王政,成为秦王政智囊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
随着时局的深入发展,尉缭的作用日益显露出来,他和李斯一样,成了秦王政的股肱之臣,参与秦王室的最高决策。
秦王政当时所面对的形势是燕在北方,魏在南面,再与最南方的楚国联合,然后还与东方的齐国建立巩固的关系,再把近秦而贫弱的韩国连在一起结成合纵,组成一个由北向南的战线对抗强秦,秦国是很难快速取胜的。
战争的胜利,首先是战略的胜利。秦国的战争总战略日益完善,概括起来说,就是破坏合纵,远交近攻,先灭韩、赵、魏三国,再攻两翼,最后操兵东进,灭掉齐国,完成华夏的统一。所以,尉缭子的战略思想对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贡献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尉缭自始至终参加了大秦王朝的统一战争,他不愧为这场统一战争中总战略的设计师!
世界历史大事记
斯巴达国王克利奥蒙尼三世(公元前237—222年)利用对外战争得胜,军队在握的有利时机,用暴力推行改革,重分土地。这一改革对其他城邦发生了影响,阿卡亚同盟中的大奴隶主惊慌失措,竟然联合马其顿扼杀了克利奥蒙尼的改革。
延伸
尉缭不但在军事、情报、政治方面是个怪才,而且还是最早运用影武者战术之人。
公元前218年,当时的韩国贵族后裔张良为了报亡国之恨,专程从朝鲜之沧海君处请得一大力士准备暗杀秦始皇。但是因尉缭给始皇帝建立了相当完备的警卫体系,每次始皇帝出巡都会有多辆始皇帝的替身副车,使得张良暗杀的风险大增。终于张良选择了一处始皇帝要走的必经之地一个名叫博浪沙的地方埋伏,张良令朝鲜力士暗怀大铁锥隐于道旁,等到始皇帝一出现便用铁锥重击之。但是因为副车跟皇帝主车一模一样,由于无法准确分辨始皇帝在哪辆车内,朝鲜力士的暗杀以失败告终,力士因为体型高大很快被捕处死。而体型相对瘦小的张良却因为其不起眼的身材躲过了一劫,复仇失败后的张良便投靠下邳的刘邦。此影武者马车乃尉缭之杰作。
5. 顿弱之谋
时间公元前236年
人物顿弱
公元前236年,秦军在前线正与诸侯酣战,眼看着各国诸侯已经衰弱,但他们仍要作最后挣扎,并且伺机合纵抗秦,尤其是韩、魏、赵三国居于诸侯七国中央之地,是秦东进的主要障碍。且燕园与赵国相临,若此四国合纵抗秦,必会对秦构成重大威胁。为了离间四国合纵,秦王嬴政忧心忡忡。这时,有一位叫顿弱的人出现了。
顿弱并非是秦国人,而是由其他国家入秦的游说之士,其身份相当于宾客,与秦王政不存在着君臣的关系。
秦王政闻知顿弱的大名,想要召见他,同他讨论天下大势,便派使者向顿弱转致这一意图。顿弱得知后,请使者向秦王政转达说:“臣客居秦国,按理相见时不能参拜秦王。秦王如能允许臣相见时不行参拜之礼,臣可以奉召晋见;如果不允许,那么,臣就不敢前往晋见了。”
使者一字不漏地向秦王转达了顿弱的回话,秦王政觉得此人虽然有点奇怪,但闻知出语不凡,揣想其人必有奇谋妙计,故意出此难题来试探寡人是否诚心招贤纳谏。想到这里。奏王便向使者说:“你转告顿弱先主。寡人答应他相见时不行参拜之礼的要求:
使者转告顿弱,顿弱便前往宫中见秦王:
“天下有一些有其实而无其名的人;也有一些无其实却有其名的人;还有一些无其名且无其实的人,大王您知道吗?”赢政果然对此大感兴趣,他很干脆地回答:“不知道。”顿弱解释说:有其实而无其名者,便是商人。商人不种田种菜,但家中却囤积谷米,所以说商人是有其实而无其名的人;无其实而有其名的人是农民,农民虽有生产粮食的名声,但家中却没有积粟,所以说农夫是有其名而无其实的人;无其名又无其实者是大王您啊!您虽登上了王位,拥有万乘车马、天下财富,却不能供养父亲,得不到孝子之称,自然也无孝子之实,所以,大王便是既无其名也无其实的人。
听到这里,赢政勃然大怒,顿弱明明是在挖苦自己。但怒言未发,只听顿弱又说:“山东有六个诸侯国,以大王的威力不能征服他们,可是却把威风撒在母后头上,这种做法实在是不可取啊!”顿弱这里所说的母后之事,是指嬴政亲政后因母亲有私宠行为而被他赶出宫的事情。
顿弱此时是在有意地刺激赢政,看看嬴政的耐心如何,而嬴政也经受了下士的考验。对于顿弱的考问,他听了虽然生气,但还是忍住了,并转过话题问顿弱说:“山东的六个诸侯国该怎样兼并呢?”
顿弱竟以赢政母后这样耻辱的事情和敏感的话题来刺激嬴政,无异于揭他的伤疤。依赢政对母后淫乱后宫之事的敏感程度,他早就要暴跳如雷了。然而,为了听到统一六国的良策,赢政宁愿受辱,这种克制力不可谓之不大。
顿弱见赢政未恼,便将话切入了正题,他献策说:“六国之中韩国所处的位置,好比天下的咽喉,而魏国所处的位置,好比天下的胸腹。大王可以给我万金,让我去韩、魏游说活动,收买韩、魏两国所信任的王戚贵臣,让他们为秦做事。秦若在他们国家有了内应,那么取两国就易如反掌。而韩、魏到手,天下也就会成为王的天下了。”
顿弱的话正合他的心意,赢政听了心里当然暗自高兴,但他却故意对顿弱说国贫,难以拿出万金来。而顿弱便又向嬴政讲了利害关系,他说:“天下不会这样容易就被取得,诸侯国之间不是合纵,就是连横。若连横成功,诸侯就得听命于秦,秦就能成就帝业;而若合纵成功,诸侯就会联合抗秦,并且听命于楚王。秦若能成就帝业,天下何止万金来供养大王;而楚如果成为天下之王,即使大王有万金之富,恐怕也不属于您了。”
顿弱说完,赢政大喜,他非常赞同顿弱的话,便采用顿弱的计谋,赐给他万金做资本,让他到东边游说韩、魏。不久,顿弱便实现了行间目的,收买了韩、魏将相效力于秦。接着顿弱又北上游说赵、燕,用金钱收买人心,使燕顺眼于秦,让赵悼襄王废弃名将廉颇,还收买了赵王宠臣郭开等人,陷害了名将李牧,将秦东进的大绊脚石搬掉。
顿弱接下来还到了齐国,让齐王向秦朝拜,迫使韩、魏、赵、燕四国服从于秦。
世界历史大事记
阿基米德(Archimedes,约前287~前212),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也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公元前287年,阿基米德出生于西西里岛(Sicilia)的叙拉古(Syracuse)(今意大利锡拉库萨)。他出生于贵族,与叙拉古的赫农王有亲戚关系,家庭十分富有。阿基米德的父亲是天文学家兼数学家,学识渊博,为人谦逊。他十一岁时,借助与王室的关系,被送到古希腊文化中心亚历山大里亚城,跟随欧几里得的学生埃拉托塞和卡农学习,他以后和亚历山大的学者保持紧密联系,因此他算是亚历山大学派的成员。
亚历山大里亚位于尼罗河口,是当时文化贸易的中心之一。这里有雄伟的博物馆、图书馆,而且人才荟萃,被世人誉为“智慧之都”。阿基米德在这里学习和生活了许多年,曾跟很多学者密切交往。他在学习期间对数学、力学和天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在他学习天文学时,发明了用水利推动的星球仪,并用它模拟太阳、行星和月亮的运行及表演日食和月食现象。为解决用尼罗河水灌溉土地的难题,他发明了圆筒状的螺旋扬水器,后人称它为“阿基米德螺旋”。
公元前240年,阿基米德回叙拉古,当了赫农王的顾问,帮助国王解决生产实践、军事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科学技术问题。
公元前212年,古罗马军队攻陷叙拉古,正在聚精会神研究科学问题的阿基米德,不幸被蛮横的罗马士兵杀死,终年七十五岁。阿基米德的遗体葬在西西里岛,墓碑上刻着一个圆柱内切球的图形,以纪念他在几何学上的卓越贡献。
延伸
秦王政总结了顿弱、尉缭、李斯的间谍战略,使用了钱、剑、兵相结合的方法,即重金收买,派人暗杀,重兵殿后三部曲来对付六国诸侯。可以想见,这个时期,秦国的间谍成群地从咸阳出发,配合秦国攻伐六国的战争,在各国朝廷之上进行暗战。这些人可说是秦在六国的第五纵队(fifthn)。他们与秦公开派出的大军联合作战,完成了灭六国,行一统的大业。这些间谍部队应该是在顿弱、李斯的领导下工作的。秦在国外有多少间谍在活动,史无系统记载,马非百指出的有荆苏、苏涓、任固、唐雎等人,还应有姚贾。这些人中,陈驰的活动最为典型。他的间谍活动及结果见于《战国策·齐策》六及《史记·田齐世家》。顿弱东游韩、魏、,北游燕、赵的同时,陈驰便向齐国进发,诱齐王建入朝与秦,约与齐王五百里地,同时暗中多与齐王相后胜金。后胜得金,乃多使齐宾客入秦,秦又多与客金,多为变词劝王去从朝秦,不备攻占之具,不助五国攻秦。王建果欲入朝于秦。将行,雍门司马曰:“所为立王者,为社稷耶?为王立王耶?”王曰:“为社稷”。司马曰:“为社稷立王,王何以去社稷而入秦?”齐王还车而返。即墨大夫也向齐王说,齐地方数千里,带甲数十万,收三晋及鄢郢之兵,即可如武关,立齐之威,亡秦之国。齐王不听即墨大夫的话,而听陈驰,仍然入秦。五国一个一个灭亡后,秦军入临淄,民莫敢格者,王建遂降。秦仍处之共松柏之间,饿而死。齐人怨王建不早与诸侯合纵攻秦,听奸臣宾客以亡其国。歌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是讽刺王建听客的话而至不详的结果。秦灭齐,兵不血刃,陈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灭赵也是间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见秦王听了顿弱、李斯的用间计划,对统一战争的提前胜利,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孙子·计篇》云“兵者诡道也。”为了取胜所以诡诈。而用间则是诡之又诡,诈之又诈,近乎于骗。间谍战自然不是秦人独有,战国各国都有间谍活动。古代兵家著作多有用间之法。《六韬·武韬》中便有《文伐》一节,其中便说:“阴赂左右,得情甚深,身内情外,国将生害。”贿赂包括“辅其淫乐,以广其志;厚赂珠玉,娱以美人;卑辞委听,顺命而合,彼将不争,奸节乃空”。《孙子兵法》的最后一篇便专讲《用间》,有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而内间便是“因其官人而用之”。用间是各国互用的。韩非图谋弱秦,便用反间之计,向秦王政说明秦间谍姚贾是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不可用,企图瓦解秦的间谍网,结果被李斯、姚贾所杀。所以说,韩非在此时也扮演了一个韩国的间谍角色。在他之前的水工郑国,也是以间谍身份入秦国图谋疲秦的。韩非被杀,郑国被利用,他们都没用成功。秦统一战争中,间谍战始终随着战争的进程以不同的形式发挥着作用,灭赵灭齐最为明显。从研究来说,目前对这条战线上的人和事及其在秦统一中的作用,我们研究的还不够深入。
6. 门监子姚贾
时间公元前235年
人物姚贾
魏国人姚贾,出身“世监门子”,其父是看管城门的监门卒,在当时社会根本没有一点地位可言。他的经历更是让人非议,乃至于韩非后来称其为“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后来又被赵国逐出境。可是他竟然得到秦始皇的礼遇和赏识。
当时,燕、赵、吴、楚四国结成联盟,准备攻打秦国,秦王召集大臣和宾客共六十多人商议对策。秦王问道:“当下四国联合攻秦,而我国正当财力衰竭、战事失利之时,应该如何对敌?”大臣们不知怎样回答。这时姚贾站出来自告奋勇说:“臣愿意为大王出使四国,一定破坏他们的阴谋,阻止战事的发生。”秦王很赞赏他的胆识和勇敢,便拨给他战车百辆,黄金千斤,并让他穿戴起自已的衣冠,佩上自己的宝剑。于是姚贾辞别秦王,遍访四国。姚贾此行,不但达到了制止四国攻秦的战略,而且还与四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秦王十分高兴,马上封给他1000户城邑,并任命他为上卿。
韩非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立即给秦王嬴政上书,痛斥姚贾。韩非指责姚贾什么呢?他指出姚贾犯了三条大罪:第一,贪污公款;第二,假公济私;第三,出身卑微。
先说第一条,韩非说姚贾拿了秦王赏的这么多钱,活动了三年,四国的外交也没见多大成效(四国之交未必合),而大部分钱进到他自家的腰包里去了,这叫贪污公款。
第二,姚贾利用秦王的权力为自己建立关系网,私交诸侯(以王之权,外自交于诸侯),这叫假公济私。
第三,姚贾这个人人品不行。他本是魏国人,父亲是个把守城门的(守门监者),他出身卑微,而且在魏国曾经犯过盗窃罪,魏国公安局里面有他犯罪的案底,他是有前科的人。后来到了赵国,又被赵国驱逐。你看这个人,出身这么差,还犯过罪,被列国驱逐,你和这种人商讨国家大事,那不是让我们这些人太掉价了吗?
嬴政看到韩非的上书,就把姚贾叫来质问:“寡人听说你用秦国的珍宝结交诸侯,可有此事?”姚贾坦承无讳:“有。”秦王变了脸色说道:“那么你还有什么面目再与寡人相见?”姚贾回答说:“昔日曾参孝顺父母,天下人都希望有这样的儿子;伍胥尽忠报主,天下诸侯都愿以之为臣;贞女擅长女工,天下男人都愿以之为妻。而臣效忠于大王,大王却不知道,臣不把财宝送给那四个国家,还能让他们归服谁呢?大王再想,假如臣不忠于王,四国之君凭什么信任臣呢?夏桀听信谗言杀了良将关龙逢,纣王听信谗言杀了忠臣比干,以至于身死国亡。如今大王听信谗言,就不会再有忠臣为国出力了。”
秦王又说道:“寡人听说你是看门人之子、魏之盗贼、赵之逐臣。”姚贾仍是不卑不亢:“姜太公是一个被老婆赶出家门的齐人,在朝歌时连肉都卖不出去的无用的屠户,也是被子良驱逐的家臣,他在棘津时卖劳力都无人雇用。但文王慧眼独具,以之为辅佐,最终建立王业。管仲不过是齐国边邑的商贩,在南阳穷困潦倒,在鲁国时曾被囚禁,齐桓公任用他就建立了霸业。百里奚当初不过是虞国一个乞丐,身价只有五张羊皮,可是秦穆公任用他为相后竟能无敌于西戎,还有,过去晋文公倚仗中山国的盗贼,却能在城濮之战中获胜。这些人,出身无不卑贱,身负恶名,甚至为人所不齿,而明主加以重用,是因为知道他们能为国家建立不朽的功勋。假如人人都像卞随、务光、申屠狄(古代隐士)那样,又有谁能为国效命呢?所以英明的君主不会计较臣子的过失,不听信别人的谗言,只考察他们能否为已所用。所以能够安邦定国的明君,不听信外面的毁谤,不封赏空有清高之名、没有尺寸之功的人。这样一来,所有为臣的不就不敢用虚名希求于国君了。”
秦王叹服:“爱卿说的在理。”于是仍让姚贾出使列国而责罚了韩非。
世界历史大事记
马可·加图(前239~前149)亦称老加图或监察官加图,出身于图斯库兰族一个富裕农民家庭,其先辈多作战英勇之土。他的家姓起初并非加图,后因其精明强干,人称“加图斯”(意为聪慧精明之人),他便获得了加图这个名字。
加图自小生长于农村,生活俭朴,勤于劳动,体魄强健,精力充沛。加图非常热衷于军功,在汉尼拔入侵意大利时他初上战场。经过努力练习,加图日益成为一个有才干的演说家,而且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淳厚端庄的人。社会名流弗拉库斯从加图仆人口中得知加图恪守罗马的传统和道德,对于他与仆人们共同劳作、一起饮食甚为惊讶。弗拉库斯将加图带至罗马,在他的支持和提携下,加图先被任命为军事保民官,后任财务宫,直至与弗拉库斯一同被选为执政官,之后还被选任监察官。
延伸
在中国这样一个很重视伦理道德的社会,诽谤他人最常用最狠毒的办法就是从道德上攻击他人,当过小偷、骗过女学生、出身卑贱等等,这些东西又都是过去的历史、查无实据,所以可以信口开河、极尽诬陷之能事,而且对人们的看法判断影响极大,对当事者的自尊极具威胁性。象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奸臣一样,韩非用一些无关国事的个人道德问题来污蔑姚贾,事情虽小,却能轻易地改变秦王对姚贾的信任和看法。
姚贾没有被权臣的诬陷吓倒、他也深知需要自己来表白来辩解,不然的话误解会更加严重。他首先说明了自己用珍宝结交诸侯,完全是为了秦国和秦王的利益,根本不是什么“私交”。接着列举姜太公、管仲、百里奚、晋文公的例子,说明是人才就不怕出身低。更进一步,他指出能为国出力作贡献者,并不需要虚名和清名,作为在上者,一定要有讲究实效、纳污含垢的作风和胸襟。
其实姚贾所指出的不重清名而重功利的作风正是战国时代的优点所在,那时儒家还没有列为正统,后代那种道德至上的虚骄之气还没有充斥官场,务实精神而非泛道德化为国家增添了活力、为战国时代成为中华文明的颠峰时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7. 帝王师韩非
时间:公元前234年
关键词:韩非子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末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是韩国贵族的后裔。为人口吃,不善言谈,但是却很能著书。早年师从荀子,吸收了墨、道、儒各派的思想,继承了老子、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传统,又是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在韩国时,他曾经多次上书言政,提出修明法度、求贤任能、赏罚分明等富国强兵的施政建议,但是因为韩国政治腐败而未能被采纳。他只得在家著书,把自己的理论观点系统化。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很得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的赞赏。
秦王政于是下令攻打韩国,要求韩非归顺秦国。韩王向来不重视韩非,见秦国兴师动众而来,竟是为了一介书生,便二话不说,立即将韩非遣往了秦国。
公元前234年,韩非来到秦国,秦王政十分高兴。但秦王政生性多疑,且喜怒哀乐变化多端,所以韩非入秦后,没有得到信任和重用。
李斯对韩非的到来十分不高兴。老同学互知底细,更何况,早在荀子门下一起做学生的时候,韩非已表现出高于自己的天资和才气。李斯生怕秦王政将对自己的赏识与恩宠转移到韩非身上。如果韩非一旦被重用,自己的地位就会受到威胁。
不久,韩非上书秦王政,劝他先伐赵而缓击韩。李斯和另一些大臣就乘机加以谗害。他们对秦王说:“韩非是韩国的宗室,他的心终究是向着韩而不向着秦的,这也是人之常情。今天大王不用韩非,等以后时间长了,再让他回去,那就给秦国留下一个后患,所以不如趁早找一个罪名将他杀了。”
秦王于是同意了,将韩非交刑吏治罪。李斯派人给已经下狱的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秦王表白,但遭拒绝,只好饮鸩而死。这时是韩非入秦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33年。
韩非的思想和理论,集中反映在其自著文集《韩非子》中。这本书大约由汉代的刘向最后编定。今本《韩非子》共55篇,其中虽有一部分系后人误混掺入,但其中主要的如《显学》、《五蠹》、《宪法》、《难势》、《诡使》、《六反》、《问辩》、(心政》、《难一》等篇,皆可确信为韩非所作。从这些著述可以看出,韩非的学说是集法家之大成,融合了法、术、势三个方面。
韩非以前的法家理论,主要分成三派:商鞅强调“法”,主张国君要明法令,用法律来加强统治;申不害强调“术”,主张国君千万要注意掌握驾驭臣下和民众的手段;慎到强调“势”,认为国君必须加强威势来统治天下。韩非对商鞅之法、申不害之术、慎到之势进行了扬弃,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法家学说体系。
术,就是按照才能授予官职,根据名位责求实绩,操握生杀大权,考察群臣能力的权术是君主必须掌握的东西。法,就是让法令颁布于官府,让百姓把刑罚牢记心头,奖赏那些守法的人,而惩罚那些违法的人,这是群臣必须遵循和学习的东西。君主没有术,就会在上受蒙蔽;群臣没有法,就会在下面闹乱子。这两者缺一不可,都是帝王治国的工具。法是公开的,必须公之于众,术则必须隐而不显。
除了法、术,韩非还特别强调势。他认为,君主有了威势才能统治天下;没有威势,即使是古代的圣王尧、舜,也不能定天下。他要求国君们运用法和术,建立一套统治全国的情报网,以便居于深宫而能驾驭天下,他认为这就是势。韩非又指出,善于用势来统治则国家安全,不知道用势则国家危险。这种威势就好比国君的“筋络”,有了它就能“治天下而征诸侯”,就能使百姓服帖、顺从。而且,也只有在国君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势的前提下,才能推行法与术。
世界历史大事记
库鲁佩迪安战役(公元281年)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敌对继业者之间最后的一场战役。战役的两方是利西马科斯与塞琉古一世。利西马科斯统治色雷斯十多年及在伊普苏斯战役后统治土耳其西部,又在这次战役前没多久终于得到马其顿。塞琉古统治著东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伊拉克及伊朗。除了两个年迈的国王单打独斗及塞琉古打胜了外,我们几乎对该战役一无所知。
虽然这次胜利让塞琉西名义上控制了亚历山大帝国除了埃及以外的每一处地方,但胜利并无改变甚么。塞琉古没多久便被托勒密·克劳诺斯暗杀,而马其顿迅即再度独立。这是那个年代两个经已年老的前伙伴及前盟友,最终互相战死的一个典型。亚历山大的所有伙伴过著暴力的生活,亦死于暴力,只除了托勒密一世平静地死于亚历山卓。
延伸
韩非用人口增长速度愧于生活资料增长速度的人口理论来说明“当今争于力气”,认为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加的,即五子二十五孙论(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韩非子·五蠹》)
这比西方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的《人口学原理》提前了约两千年,韩非是人口几何级数增长论的先驱。
8. 大将蒙恬
时间公元前221年
人物蒙恬
蒙恬是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汉族,祖籍齐国,山东人。传说他曾改良过毛笔,是祖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蒙恬出身于一个世代名将之家。祖父蒙骜为秦国名将,事秦昭王,官至上卿。庄襄王二年(前248),曾经伐韩、攻赵、取魏国城,为秦立下了战功。其父蒙武曾为秦裨将军,与王翦一起灭楚,亦屡立战功。蒙恬少年习刑狱法,担任过审理狱讼的文书。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王派将军李信率兵20万攻打楚国,以蒙武为副将。从此,蒙恬便在秦王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舞台上大展宏图。攻赵护秦王,大战项燕进楚国。公元前221年,蒙恬率大军攻破齐都,实现了秦始皇梦寐以求的全国统一。秦始皇授予他内史的官职。蒙恬还有一个弟弟叫蒙毅,官至上卿,是秦始皇的得力助手,秦朝的重臣。兄弟二人一武一文,可谓秦始皇的得力之臣。蒙恬兄弟二人,一个负责对外军事,一个谋划国内政事,有忠信为国的美名。秦国的其他将相都不能与他兄弟二人争宠。
战国时代,中国的北方一直活跃着一个善于骑射、凶悍无比的民族——匈奴,他们利用中原战乱之机,不断骚扰北方各国。在秦统一中原的同时,他们乘机跨过黄河,占领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胁着秦都咸阳的安全,成为秦最后的心腹之患。
秦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在黄河之滨,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蒙恬以锐不可当的破竹之势,一举收复河套、阳山、北假等(今内蒙古)地区。使匈奴望风而逃,远遁大漠。汉代贾谊评价当时的匈奴说:“不敢南下而牧马。”蒙恬仅一战就将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创,使其溃不成军,四处狼奔。匈奴几十年不敢南下,蒙恬功至高也。
经此一役后,当时的秦军再无敌手,蒙恬也——跃成为秦帝国最为出色的将领。蒙恬收复河南(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后,自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阴山,设34县。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其后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有力地遏制了匈奴的南进。后受命为秦始皇巡游天下开驰道,从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西南)直达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1800里,可惜没有完工。蒙恬征战北疆十多年,威振匈奴。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施行日益严酷的暴政。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大公子扶苏表现得太过仁慈,没有扬父之威。秦始皇认为扶苏过于软弱,怕其将来不足以承继大业,便将他派往蒙恬军中,名为监军,实是让其沾沾将军的虎威,历练其威武之风。
秦始皇临死前,才认识到扶苏是自己理想的继承人。便留下遗诏,让扶苏继承皇位,可奸臣野心家赵高伙同扶苏的弟弟胡亥、丞相李斯,伪造秦始皇的遗书,立胡亥为太子。因早先赵高犯法,蒙毅受命公正执法,引起赵高对蒙氏的怨恨。胡亥即位,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自杀,蒙恬内心疑虑,请求复诉。使者把蒙恬交给了官吏,派李斯舍人来代替蒙恬掌兵,囚禁蒙恬于阳周。胡亥杀死扶苏后,便想释放蒙恬。但赵高深恐蒙氏再次贵宠用事,对己不利,执意要消灭蒙氏。便散布在立太子问题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毁谤胡亥,胡亥于是又囚禁了蒙毅。子婴力谏,认为不可诛杀蒙氏兄弟。胡亥不听,杀蒙毅。又振人前往阳周去杀蒙恬。
使者对蒙恬说:“你罪过太多,况且蒙毅当死,连坐于你。”蒙恬说:“自我先人直到子孙,为秦国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统领着三十万大军,’虽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势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应守义而死。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主的恩情。昔日周成王初立年幼,周公旦背负成王上朝,曾断指起誓忠心为主,终于平定了天下。及成王长大,却听信谣言,周公旦被诬逃往楚国。后来成王终于反悟,杀了进谗言的人,请回了周公旦。所以《周书》上说:‘君王办事要反复考虑,’我蒙氏一家对君王忠心无二而反遭斩杀,这一定是有邪臣作逆谋乱,内部倾轧的缘故。周成王犯了错误而能改过自新,终于使周朝昌盛;夏桀诛杀关龙逢,商纣诛杀王子比干而不后悔,最终身死国亡。所以我认为犯了过错可以改正,听从劝谏可以觉醒。反复考虑是圣君治国的法则。我的这些话,并不是求得免罪,而是准备为忠谏而牺牲,希望陛下为天下万民着想,考虑遵从正确的治道。”使者说:“我只是受诏来处死你,不敢把将军的话传报皇上。”蒙恬喟然长叹道:“我怎么得罪了上天?竟无罪而被处死?”沉默良久又说:“我的罪过本该受死啦,起临洮,到辽东筑长城,挖沟渠一万余里,这其间不可能没挖断地脉,这便是我的罪过呀!”于是吞药自杀。
蒙恬的军事才能和所建立的功劳当时罕有与之相比者,而且他至死都对秦国忠心耿耿,无怨于天地。虽然蒙恬最后做了朝廷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但蒙恬为秦统一全国,修长城保边疆,功绩卓著、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为后人赞叹。
世界历史大事记
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汉尼拔(前247~前183),乃是迦太基名将哈米尔卡长子,其童年正值第一次布匿战争。第一次布匿战争以迦太基人的失败告终,哈米尔卡于公元前237年率军渡海入侵西班牙。本来西班牙已在迦太基人统治之下度过了二百多年,但在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大部分脱离了迦太基,哈米尔卡决定开始进行再征服。公元前228年,他在与伊伯利亚人作战中不慎溺水而亡。哈米尔卡的女婿哈斯德鲁巴继承了他的事业,进一步扩大迦太基在西班牙的版图,并且建立了一座重要的战略基地一一新迦太基。公元前221年,哈斯德鲁巴在打猎时被侍从奴隶杀死,年仅25岁的汉尼拔被任命为迦太基驻西班牙军队的最高统帅。
延伸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都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王。
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
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
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
9. 老将王剪
时间公元前224年
人物王翦
王剪是秦代杰出的军事家,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参见秦灭六国的战争)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
王翦少年时期就决心练飞好武艺,熟读兵书,将来报效国家,平定天下。刚满18岁,王翦就报名应征,驰骋于疆场。由于王翦作战勇敢,智能双全,屡建奇功。秦王政很快擢升他为大将,统率几十万大军。王翦不负秦王厚爱,运筹帷幄,屡出奇兵,连拔赵国九城,斩首十万余众,攻克赵国京城邯郸,俘虏了赵王迁。接着又挥戈东进,兵渡易水,大败燕军。王翦从此威名大振,听到王翦的名字诸侯各国无不心悸胆寒。
王雄心勃勃,决心乘胜追击,“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并六国,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在消灭了燕赵之后,秦王政又积极准备讨伐楚国。但楚国并非燕赵,地处江南,地大物博,兵源丰富,是个强劲的敌手。这次伐楚,秦王不得不格外谨慎。那么选谁挂帅出征才能万无一失,一举成功呢?秦王经过反复筛选,认为只有两个人可以胜任:一个是年轻有为、血气方刚的李信,一个是身经百战、深谋远虑的老将王翦。权衡利弊,二人各有长短,秦王一时犹豫不决。各位大臣又公理波理,各持已见,莫衷一是。于是秦王决定亲自和二人当面对策,再作决定。秦王坐殿,问李信:“攻打楚国,需多少人马?”李信昂首挺胸,十分自信地回答说:“不过二十万尔!”秦王又回头问王翦。王翦沉思片刻,回答说:“以臣之见,非六十万人马不可。”秦王听完沉思了一会,笑了笑,对王翦说:“王将军到底是老了。”秦王即刻任命李信为帅,即日出征讨伐楚国。王翦看着秦王对刚愎自用的李信深信不疑,必败无疑,本想再谏,又怕弄不好还会引起秦王的怀疑,招来杀身之祸。就向秦王请求告老还乡。秦王以为王翦年老无用,寒喧几句,也不强留。
即日率领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楚国进发。秦王长亭短亭亲自饯行。李信受宠若惊,对秦王说:“大王放心,楚国不过弹丸之地,臣定会马到成功。大王只消在皇宫静候佳音就是了。”李信看着秦王弃了王翦,对自己如此器重,不由得沾沾自喜。李信一路耀武扬威,根本不把楚军放在眼里。楚军看李信年轻气盛,如此狂妄,不觉心中暗喜。他们有意诱敌深入,佯装溃退。李信求功心切,轻敌冒进,长驱直入。楚军避实就虚,迂回运动,乘秦军不备,突然出击,切断其后路,使秦军首尾不能照应,连斩秦将七员,李信陷入楚军重围,多亏众将拼死相救,才得逃脱。秦王闻迅,十分震惊,这才恍然大悟,深悔自己耳目不明,用错了人,寒了老将军的心。秦王亲率人马到王翦的故乡频阳,向王翦赔礼道歉。王翦借口有病,不见。秦王在频阳整整等候了三天。秦王明白王翦有气,再三赔罪说:“寡人轻信李信,铸成大错,已无法挽回。今楚国士气正盛,国家存亡危在旦夕,难道将军能无动于衷?将军纵然对我有气,难道能为一已之怨,置国家大局于不顾?如果真这样,就算朕真看错人了。”但王翦仍不肯答理。秦王沉思片刻,心想:按将军为人不该如此,说“莫非将军有什么难言之隐?尽管说,朕一概答应就是了。”王翦这才说:“大王如果一定要臣出征,仍非六十万人马不可。”秦王满口答应。
了秦王的命令,王翦第二天就从家乡千口村出发。但秦王仍不放心,亲派人传下话来,说:“大王决定将华阳公主嫁给将军。”公主即日起程相迎,二人在相逢处完婚。王翦早明白秦王心意,统帅几十万人马南行四十余里,不料华阳公主和一百名美女已到频阳县的南塬上。王翦列兵为城,与华阳公主匆匆举行了婚礼。后来,人们就把王翦与华阳公主成婚的那座土塬称华阳塬。为纪念这一盛事,当地百姓还在华阳塬为华阳公主修了庙宇,称华头庙。
虽说请王翦出征,答应他统帅全国六十万人马,但心里到底有些不放心。因为王翦这次统帅了几乎全国的人马,要推翻他秦王还不易如反掌,但又不好明言,只是暗暗派人观察王翦的行动。王翦也早知道秦王对他不放心,但为了国家,也只能忍辱负重。兵书云:“上下同欲者胜。”王翦相秦王对我产生狐疑,必然掣肘于我,即使有六十万军队也难以运用自如。为了解除秦王的疑虑,王翦在行军途中多次向秦王上书,说攻取楚国后要答应给他良田美宅,荣归故里。秦王看到王翦心牵故里,年老心退,满心欢喜,连连答应:“行,行!”
王翦解除了秦王对他的怀疑,指挥大军一举攻破了楚国,俘虏楚王负刍(参见秦灭楚之战),楚地终成秦的一个郡县。王翦于是又率兵南征百越,取得胜利。因功著而晋封武成侯。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25年,高卢各部落会同阿尔卑斯山外的高卢人一起近7万人大举进攻罗马,罗马集合了13万大军抵抗住了高卢人。这以后,罗马决心征服高卢。公元前224年,波河南高卢被征服。到了公元前220年,山南高卢主要部落投降,为了加强控制,罗马开始在高卢设立拉丁殖民地,修筑了两条通往北方的行军大道,还建立了两个海军港口。
延伸
王剪自污解除了秦始皇的疑虑,他的这种高明手段被后人广泛使用。比如:
汉高祖刘邦任用萧何主持关中之事。汉三年时,刘邦与项羽的军队相持在京索间。刘邦几次派使者慰劳萧何。鲍生因此告诉萧何说:“现在皇上在外风餐露宿,却数次慰问在关中的您,这是因为怀疑您呀!为您考虑,不如让您的弟弟和子孙中能当兵的,全到军队来。”萧何采纳了他的计策,刘邦大喜。
吕后用萧何的计谋杀掉了韩信。刘邦听到诛杀韩信后,派使者任萧何为相国,同时加封五千户,派五百士兵及一名都尉做为相国的侍卫。诸位官员都来祝贺,唯独召平表示忧虑说:“祸害从此开始了。皇上奔波于外,而您守于京城之内,没有被弓箭射杀的危险,却更加封晋级,设置卫队,这不是维护您。现在淮阴侯韩信起来造反,皇上对您也产生了怀疑,希望您把皇帝的赏封让出,不要接受,把全部家财用以资助军队。”萧何听从了召平的意见。刘邦见萧何这样做,非常高兴。这年秋天,黥布反叛,刘邦将亲自率军征讨,此时仍数次派使者问萧何在做什么。萧何说:“因为皇上亲征,我在内安抚百姓,勉励百姓,尽其所有帮助军队,象皇上讨伐陈烯时我所做的一样。”
不久,又有一个门客对萧何说:“您离灭族不远了,您处于相国的高位,论功是全国第一,各方面已无以复加。您入关中以来,十余年一直深得民心,而且目前仍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民和。皇上所以数次问您在做什么,是害怕您的威信太高,影响整个关中地带。现在您何不多多购买田地,以损污自己的名声,如此皇上的心就安宁了。”萧何采纳了他的计谋,用贱价强买了许多民宅、民田。高祖还京时,百姓拦路控诉相国的行为,皇上听了,心中暗暗高兴。
韩世忠被罢官之后,杜门谢客,绝口不再谈打仗问题。他常常骑着驴、带着酒,后面跟着一两个童仆,在西湖一带游乐井与人商议买新淦县的官田。高宗听说他在置产业,十分高兴,赏赐给他御笔亲书,并给他的村庄起名叫旌忠。韩世忠的买田同萧何买田是同样用意。作为人主的皇帝不能同英雄豪杰推心置腹,以致于使许多有功之臣不得不自污,以求免于杀身之祸。
10. 丞相王绾
时间公元前221年
人物王绾
王绾是秦国的丞相。他的出生和去世的年代历史上没有准确的记载。他的事迹主要在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以后,秦王诏令丞相、御史大夫:“……寡人以渺小的身躯,兴兵讨伐暴乱,有赖于祖宗的神灵,六国国王都俯首伏罪,天下大定。现在如果不变更称号,则不能彰显成功,流传后世。希望议定帝号。”在地方上应实行按宗法血缘关系的层层“分封制”,还是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一事上,秦始皇拿不定主意,就让官员们进行讨论。
在议帝号时,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秦王政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对于政体,王绾等的建议是:“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这个意见是在距首都较远的燕、齐、楚地设立诸侯王,行封建,其他地方实行郡县制,恰如以后的刘汉郡国双轨制。始皇帝将王绾的意见交群臣讨论,群臣都认为很妥当。
廷尉李斯则反对,说:“西周文王和武王封的同姓子弟很多,但后来他们的关系渐疏远,甚至互相仇杀,周天子也不能制止。现在天下一统,对家族成员以及功臣,给他们一些赋税赏赐,就可以管住了;要是分封,他们成了诸侯,以后皇帝就难以控制了。”
最后秦始皇说:“天下苦战不休,就是因为有分封,如今好不容易统一了,再分封就是要把国家再陷入战争。廷尉的意见好!”一锤定音,李斯的建议被采纳,春秋初期到战国各国出现的新的郡县制政治体制,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政体在神州大地普遍推行,行之两千年而不衰。但对王绾并未另加处置,仍然做他的丞相,仍然伴驾出行,刻石留名。王绾做丞相的过程中,没有很明显的成绩,但他也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秦以后历代都行中央集权,但“分封制”并没有完全消除。汉代、魏晋南北朝和明代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都实行过分封,当时统治者认为分封能保障国家在一家一姓手中。另外,中央集权容易造成地方无所作为、遇到突发事件难以及时应付的弊端,所以历代都有思想家(如柳宗元、顾炎武)辩论这两种制度的优劣。当然,这些思想家关注的重点,不是一姓能否保住自己的统治,而是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上的比重问题。
世界历史大事记
罗马在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不久,派兵去征服撒丁和科西嘉,与迦太基发生冲突,经过反复征讨,最后于公元前221年将撒丁和科西嘉一起组成了一个像西西里一样的行省,是为罗马的第二个海外行省。罗马以前行政长官定员两人,现在改为选举四人,其中两人分赴两个行省任总督,与意大利诸城不同的是,行省居民须向罗马缴纳贡赋。
延伸
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往往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县与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是直接隶属于国君的地方行政区域,有利于国君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春秋中期以后,设县的国家增多,有的在内地也设置了县,县开始成为地方行政组织。春秋末期,有的国家又在新得到的边远地区设置了郡。这时的郡,虽然面积比县大,但是由于偏僻荒凉,地广人稀,地位却比县低。进入战国后,郡所辖的地区逐渐繁荣,人口增多,于是在郡的下面分设了县。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在边地和内地设置了郡县,产生了郡统辖县的两级地方行政组织。至此,郡县制开始形成。
郡的长官称“守”,县的长官称“令”,均由国君任免。郡县制使各诸侯国形成了中央、郡、乡一套比较系统的行政机构,对地主阶级实行集权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战国时期,郡县制虽然形成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各国分立,执行情况不尽相同。直到秦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才健全了郡县制,进而在全国推广。
郡县制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郡守、县令和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11. 上将军章邯
时间公元前209年
人物章邯
章邯,字少荣,章愍长子,秦末著名军事家,上将军。秦二世时任少府,为秦朝的军事支柱,秦王朝最后一员大将。
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骊山(今陕西临潼东南)刑徒及奴隶七十万之众,迎击周章。打垮了周章的军队,周章出关,逃至曹阳,章邯追至,击破曹阳。周章再次败走次绳池,十余日后,章邯大破次绳池,周章自刭。打败了周章,章邯又向荥阳(今河南省荥阳东北)进发。
荥阳将军田臧派诸将李归等守荥阳城,自己带精兵往西迎战秦军,在熬仓与秦军大战,田臧战死。章邯继续进兵荥阳城,攻城,城破,李归等战死。
接着章邯又连续破邓说、败伍徐,迫陈胜遁走至城父。陈胜命张贺出城西迎战章邯,自己亲自在城楼监战。城西一战,张贺战死。自此陈胜不敢再战,闭关死守。在章邯围城的强大攻势下,腊月,陈胜被自己贴身的庄贾杀死,开城降秦。
章邯出战,屡战屡胜,使秦廷得以苟延残喘。二世胡亥又增派长史司马欣、董翳协助章邯进攻义军。军队向栗县进发,到达栗县,项梁派别将朱鸡石、余樊君和他交战。余樊君战死,朱鸡石军败,逃到胡陵。
项梁自东阿出发,向西进军,到达定陶。秦发动全部兵力增援章邯,攻打楚军。大破楚军于定陶,项梁战死。
章邯打垮了项梁的军队后,攻杀反秦武装首领齐王田儋,在临济消灭了魏王魏咎。楚地有名将领都已经死了,章邯以为楚地的敌人不用担心了,就渡过黄河,北进攻打赵地,大破赵军。这个时候,赵歇为赵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都跑进了巨鹿城。章邯命令王离、涉间围攻巨鹿,章邯驻扎在巨鹿的南面,修筑甬道输送粮食。陈余作为赵军将领,统率士卒数万人驻扎在巨鹿城的北面。秦将王离围困赵军于巨鹿城。这被围在巨鹿的军队就是所谓的“河北之军”。
章邯等人率领他们的军队包围着巨鹿。此时,楚国上将军项羽带领楚国士卒前往援救巨鹿。项羽率领全军渡河,凿沉船只,砸破炊具,烧毁营舍,携带三天口粮,用以表示士卒拼死决战,没有一个有活着回来的打算。军队一到就围困了王离,与秦军遭遇,打了九仗,截断了秦军的甬道,大破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不向楚军投降,自焚而死。楚军攻击秦军时,诸侯将领都在营垒上观战。楚军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喊声震天,诸侯军人人胆战心惊。打垮了秦军,项羽召见各诸侯将领,他们进人辕门,无不膝行而前,不敢抬头仰视。项羽从此自立为西楚霸王,在梁、楚地区的九个郡称王,建都彭城,各路诸侯隶属于他。
巨鹿之战中秦军被项羽击败,秦军退却。章邯退至棘原驻扎,项羽驻扎在漳水南岸,两军相持,没有交战。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冬天,赵高做了丞相,朝政专权,谗害忠良。因秦军的退却,二世派人责让章邯。章邯恐惧,派长史司马欣去请示。司马欣到了咸阳,留在司马门三天,赵高不接见,有不信任之意。长史司马欣心里害怕,急忙逃回军中。他怕有人来追杀,没有敢走原路。赵高果然派人追赶他,没有追上。司马欣到了军中,向章邯报告说:“赵高居中用事,下面的人不可能有所作为。如今仗能打赢,赵高必定嫉妒我们的功劳;仗打不赢,免不了被处死。希望将军深思熟虑。”陈余也送给章邯一封信劝说他倒戈与各路诸侯联合,签订和约,共同攻秦。章邯犹豫不决,暗中派军候始成到项羽营中,想要签署和约。和约没有商妥,项羽让蒲将军昼夜领兵渡过三户津,扎营漳水南岸,与秦军交战,又一次打败了秦军。项羽率领全军士卒在污水上攻击秦军,把秦军打得大败。
章邯派人去见项羽,打算订立和约。项羽召集军吏商量说:“军中粮少,想允许他签订和约。”军吏都说:“好。”项羽就与章邯订期在桓水南岸殷墟相见。已经缔结了盟约,章邯见到项羽,涕泪交下,向项羽诉说赵高的种种行径。项羽就立章邯为雍王,安置在楚军营中,使长史司马欣为上将军,率领秦军为先行部队。
赵高杀死了二世胡亥,立三世子婴做皇帝。子婴做了四十六天秦王,楚军打垮了秦军,进入武关。子婴就用丝带系着脖子,白马素车,捧着天子的印玺和符节,在轵道旁投降。
汉王元年(前206年)八月,汉王刘邦用韩信的计策,从古道回军,袭击雍王章邯。章邯在陈仓迎击汉军,雍王兵败,退保废丘。汉王随即平定了雍地,向东到达咸阳,率军围困雍王于废丘。
刘邦久攻废丘不下,至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六月,被刘邦大将韩信用计水淹城池而城破,章邯遂拔剑自刎。
世界历史大事记
第一次马其顿战争是公元前215年~205年。马其顿王国位于巴尔干半岛,控制着希腊地区,战略地位重要。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公元前230年~公元前179年在位)素有扩张野心。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迦太基统帅汉尼拔曾与腓力五世结盟,共同反对罗马,并劝说腓力五世进军意大利。但腓力五世优柔寡断,畏于罗马强大而进兵迟疑。罗马则集中主要力量对付汉尼拔,避免与马其顿发生大规模冲突,仅派出少量兵力牵制马其顿,同时利用希腊城邦之间的矛盾,积极联合与扶植反马其顿势力。腓力五世为巩固马其顿对希腊的控制,始终未敢出兵意大利。双方之间仅发生一些零星的战斗。公元前205年,双方缔结和约,大体维持战前态势。
延伸
项羽为诸侯联军的领袖,负责分封天下诸侯王,消灭了秦国以后,把它的土地分为三部分,封立三个王,名叫雍王、塞王、翟王,号称三秦。
封章邯为雍王,称王于咸阳以西,建都废丘(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长史司马欣,从前做栎阳狱掾,曾对项梁有过恩德;都尉董翳,最初劝说章邯降楚。所以封司马欣为塞王;称王于咸阳以东到黄河一带,建都栎阳;封董翳为翟王,称王于上郡,建都高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