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风雪定陵:明定陵地下玄宫洞开记
  4. 太子母亲之死
设置

太子母亲之死(1 / 1)


自万历十四年(1586年)二月掀起“国本之争”以来,万历皇帝先是以“元子婴弱”为由,后来又以“群臣聒激”为借口,兼施高压和敷衍之计,久拖不立。当君臣双方各不相让又难分胜负,争斗得成胶着状态时,万历采取了两手抓,两手都不硬的软办法,以应付“国本之争”造成的朝廷危机。一是拖延之术。既然君臣双方意见不一,那就把册立太子之事推迟,皇帝给出的理由是:王皇后还算年轻,说不定哪一天会感动天地,倏忽间生出一个大胖小子,太子自然就属皇后之子。另一个招数,便是对王恭妃母子进行残酷虐待。万历自己5岁开始读书练字,但皇长子朱常洛长到12岁,还没有给他指派老师,几乎让这位未来的皇帝成了文盲。而王恭妃本人也被打入冷宫,无人胆敢问津。

此一境况,令臣僚们对王恭妃母子更加同情,对皇帝的做法不依不饶,甚至不惜豁出身家性命为此打抱不平,强烈要求立常洛为太子。面对纷乱如麻的奏折,万历无力应付,更找不到借口拖延,在激愤怨恨中,他与贴身宦官绞尽脑汁,终于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一月,搞出一个“三王并封”的“待嫡”之计。

所谓“三王并封”,就是将皇长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皇五子朱常浩[1]同时封王,将太子之位暂时空缺下来。所谓“待嫡”,即“立嫡不立庶”,皇长子常洛是庶出,不宜册立为太子,只好虚位以待。待正宫皇后(孝端王皇后)生育嫡嗣之后,再册封为皇太子。如果数年之后,皇后还没有生育,再行“无嫡立长”之制。

万历搞出的这个自以为聪明的“三王并封”之策,又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外廷大臣原本在等候册封之旨,不料等来了“三王并封”,不仅大失所望,而且感到遭受戏弄之辱。在他们看来,这是国本攸关的大事,怎能如同儿戏一样对待?于是,廷臣们掀起了更为激烈的反对声浪。

群臣反对“三王并封”和“待嫡”之策的奏章,接二连三送到皇帝御榻之侧,总数不下百本。归纳起来,皆是围绕以下三点进行辩解和抵抗:其一是所谓“待嫡”之说,自祖宗以来,从无此例。其二是“三王并封”,缺空太子位,是“有根无本”。其三是责怪万历言而无信,如王如坚等人抓住万历在十四年(1586年)一月、十八年(1590年)一月和十九年(1591年)八月,三次所下的册立谕旨都没有兑现的事实,大肆攻击说:“陛下尚不能自坚,今日犹豫之旨,群臣将何所取信耶?!”言官朱维京也上疏说:“悖前旨而更新令,臣民仰望之心谓何?人主大信之道谓何?天下后世以皇上为何如主耶?!”万历览奏,怒不可遏,当即下诏,把王如坚、朱维京贬谪戍边,上疏的其余人俱遭革职。

大学士王锡爵像

万历想出这个“三王并封”的主意,原是期望颇孚众望的王锡爵代他受过。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一月,大学士王锡爵省亲归朝,继任内阁首辅。当他得知内阁的申时行、许国、王家屏等人,为了“国本之争”先后离职,思想沉重,感慨万分。他曾密疏万历皇帝,想以赤诚之心劝说皇帝早下决心,尽快举行册立典礼。一则是国本社稷的需要,二则也是想从此平息天下舆论。他的良苦用心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对万历“三王并封”的“待嫡”之旨,却深为抵牾。当王锡爵看了皇上的手谕后,大出意料,顿时惶恐不安。一方面,他感到嫡子尚未出生而要“待嫡”,庶长子已经20岁却又不册立,实在难以奉命。另一方面,申时行、王家屏都在这件事上栽了跟头,为了不失去皇上的信任,只有附会帝意,方为上策。一向刚直敢言的王锡爵,这时却显得畏首畏尾,做出了一个错误的抉择,卷入了难以自拔的是非旋涡。

万历把责任推给了王锡爵,群臣不知就里,认为“三王并封”的“待嫡”之说,是出自王锡爵之谋,因此,王首辅立即遭到了群臣围攻。在众门生的再三规劝下,王锡爵幡然悔悟,毅然决定倒戈且破釜沉舟,迫使皇帝收回“三王并封”的决定。万历经过两天的思索,又在群臣冒死苦诤下,终于宣布收回“三王并封”成命。所谓的“三王并封”之议,出笼不过十天,便寿终正寝。

王锡爵的忠靖冠服。1966年江苏省苏州市虎丘王锡爵墓出土。衣长128厘米、袖长116厘米、宽44厘米。胸前缀有补子

万历放弃“三王并封”圣旨以后,王锡爵在九个月中,先后十一次上疏,争请册立和预教。其中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一月十九日的奏疏中,特别尖锐地指出郑贵妃阻挠册立的不妥。这一奏章,把万历搞得既被动又气恼,他亲笔写了一道手谕,明显为郑贵妃开脱。王锡爵显然有点用力过猛,不但引起皇帝不快,甚至几次大怒,朝廷臣僚也并不谅解他的反复无常,各种复杂的人事纷争,以及言官们的接连弹劾,终于导致王锡爵被免职下台。

万历皇帝如此绝情又失国体的做法,引起越来越多的臣僚反对和进谏,但万历不但不答应常洛举行成人典礼,并阻止这位长子走出深宫,跟随翰林院官员学习读书。这一举动,令内阁及多数大臣强烈不满,呼声越来越高,言辞越来越激烈,在强大压力下,万历再次向群臣屈服,答应常洛出阁就读。

就在万历皇帝屡战屡败,将要一败涂地之时,他身边的宦官深知主子内心的不甘与挣扎,适时地献上一条锦囊妙计。万历一看,眼前是一张令人瞠目结舌的账单,总计不下十万两银子——此乃太子出阁礼所费。急红了眼的皇帝心领神会,立即把账单当作救命稻草,传谕内阁,谓皇长子出阁礼所需费用浩大,“出讲少俟二三年,册立一并举行,庶可省费”。

这一盘大棋当众一摆,所有的对手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一时无力反击,只好暂时认赌服输,以图将来。万历皇帝在几次退却中取得小胜,躲在后宫与郑贵妃长吐一口恶气之后,偷着乐了好几天。可惜这种令他舒心的光景并不长久,一年之后,在群臣重新组织的集团式冲锋、进攻下,万历的政治防线再度崩溃,不得不宣布:“二十二年(1594年)二月四日,皇长子出阁讲学,但以尚未册立为皇太子,侍卫、仪仗一切仪注,从简从略。”尽管如此,皇长子朱常洛,总算是向太子的目标迈出了艰难的一步,此时他已13岁了。

“国本之争”仍在继续,万历与臣僚之间仍是水火不容。转眼六年过去,朱常洛已长到19岁,成为那个时代的大龄剩男。但万历既不为之成婚,又不立为太子,一直用拖延之术糊弄群臣。群臣终于忍无可忍,公开结盟,构想反制之术。通过数月的追遁探究,结合大内宦官传出的消息,群臣们在综合研判后,终于发现了一个秘密,即王皇后经常生病,身体每况愈下,已向黄泉路走去。坐等消息的万历皇帝,通过眼线已心知肚明,打算一旦王皇后病逝,则由副皇后——郑皇贵妃继之。一旦郑皇贵妃晋升皇后,她的儿子常洵,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太子。而万历自和郑贵妃相爱后,就与王皇后不再有床笫之欢。既如此,王皇后的儿子又从何而来?显然,万历是在以时间换空间,不声不响地等待着他的一箭双雕之计获得成功。

这一毫无人道且违背礼教的阴谋,被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黄辉窥破,尚以“正义之士”自称的黄辉不能自制,遂以“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的大丈夫气概,立即禀报给事中王德完,并说:“此国家大事,旦夕不测,书之史册,谓朝廷无人。”意谓万历和郑贵妃遂愿,写在史册上,后人就会嘲笑朝中无忠臣。王德完听罢,同样认为兹事体大,遂叫黄辉写了奏章草稿,再由自己修改誊写后呈给皇帝。然,万历仍是不吃这一套,结果是“疏入,帝震怒,立下诏狱拷讯。尚书李戴、御史周盘等连疏论救。忤旨,切责,御史夺俸有差。大学士沈一贯力疾草奏,为德完解,帝亦不释。旋廷杖百,除其名。复传谕廷臣:‘诸臣为皇长子耶?抑为德完耶?如为皇长子,慎无扰渎。必欲为德完,则再迟册立一岁。’”

面对这些自相矛盾,又令人哭笑不得的诏谕,群臣在惊讶之余,觉得万历似乎真的在期待什么,遂“不复言”。而万历皇帝“自是惧外廷议论,眷礼中宫,始终无间矣”。

就在万历和大臣们为立皇储之事争吵不休、僵持不下之际,一个已经在人们心目中消失了的“幽灵”,于关键时刻冒了出来,这就是万历的生母慈圣皇太后。

处于风烛残年的慈圣,虽在深宫中颐养天年,不问朝政,但对立储一事却不敢忽略,密切关注着这一情势的发展变化。在这个足以动摇“国本”的问题上,她站到王恭妃和群臣一边,并认为已经到了需要自己亲自出面干涉的时候了。当万历来到她的深宫请安时,这位老太后面色严肃地问道:“为何迟迟不立常洛为太子?”

可能是慈圣太后威风犹在的缘故,也可能是万历事先没有准备而过于慌张,竟脱口说了一句令太后刺耳扎心的错话:“彼都人子也。”

明朝宫内称宫女为“都人”,万历居然忘记了他的亲生母亲也是“都人”出身。太后闻言,勃然大怒,当即训斥说:“尔亦都人子!”万历听罢,打了个激灵,冷汗冒出,幡然醒悟,继之惊恐万状,“伏地不敢起”。

万历的失误,加剧了慈圣太后竭力维护王恭妃的决心。无奈之下,万历皇帝只得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立王恭妃之子朱常洛为“皇太子”。

郑贵妃听到万历要立常洛为太子的消息,虽感大势已去,但并不服输认命,她要做最后一搏。遥想当年,在郑贵妃之子夭折之时,万历皇帝曾有“若再有生子,必立为东宫”的许愿。当常洵降生时,万历皇帝心花怒放,为讨郑贵妃的欢心,再次盟誓将来立常洵为太子。绝顶聪明的郑贵妃抓住时机,施展枕边勾魂之术,让皇帝写下手谕,珍重地装在锦匣里,放在自己宫中的梁上,以为日后凭据。想不到兹事风波迭起,阻碍重重,万历虽用尽招数,费了洪荒之力,梦想仍然化为泡影。在如此危局之下,郑贵妃决定孤注一掷,亮出这张王牌以制其敌。只是,当郑贵妃满怀希望打开锦匣时,不禁大吃一惊:一纸手谕让衣鱼(蠹虫)咬得残破不堪,“常洵”二字也进了衣鱼腹中。心力交瘁的万历皇帝看罢,顺水推舟,长叹一声:“此乃天意也。”遂不再顾及郑贵妃的泪眼和怨恨,不情愿又无可奈何地下诏,封朱常洛为“太子”,常洵为“福王”,封地洛阳。

至此,前后争吵达十五年,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打,而且使得万历皇帝身心憔悴、郑贵妃郁悒不乐,整个帝国不得安宁的“国本之争”,才算告一段落。

朱常洵没有成为太子,不仅使郑贵妃大为气恼,也使万历皇帝感到内疚与不安。无奈之下,只得以倾国之富重加赏赉进行补偿。此时的王恭妃正盼望能像慈圣皇太后一样,过上众星捧月般的好日子。遗憾的是,死神已向她悄悄逼近。这位可怜的女人,替朱家生了儿子,没得到恩典,反而被打入冷宫,好不容易熬到常洛被封为太子,其凄惨的处境仍没有丝毫改变。她慨叹命运的不公,皇帝的薄情寡恩,又思念儿子,整日在愁苦中消磨,于泪水中度日。花开花落,秋去冬来,总盼不到出头之日。正所谓:“泪湿罗中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到天明。”

岁月的磨洗与心中的愁苦郁闷,加之夫君的冷落,宠妃迫害、奴才欺凌,长期幽禁深宫,导致王恭妃泪尽泣血,双目失明,卧床不起,最后是无翻身之力,只有半趴在床上等待死神的召唤。消息通过宦官传出,待朱常洛在万历特许下,前往母亲居住的景阳宫探望时,宫门竟深锁不开。焦急悲愤的常洛命人砸开铁锁抉门而入,看到母亲半卧榻上,面色憔悴,只剩一口气尚未咽下,不禁悲从中来,跪抱母亲放声大哭,随行太监宫女无不潸然泪下。尤令朱常洛痛心的是,母亲再也无法睁开眼睛看一下儿子了。王恭妃在昏迷中听到儿子的哭声,将枯瘦如柴的胳膊伸出,颤颤巍巍地摸着儿子的头,泣不成声地说道:“我儿长大如此,我死也无恨了。”当日酉时,在深宫中苦熬了近三十年的王氏气绝身亡,年仅47岁。

王恭妃在不堪虐待的凄苦生活中死去,举朝为之震惊。《先拨志始》根据外戚王升的叙述载:临终前,母子见面本欲有话说,但王氏凭着感觉,察觉到屋外有人,低声提醒道:“郑家有人在此。”于是直到咽气而死,母子俩默默相对痛哭,不敢说话。郑贵妃派的人一直等到王氏气绝,才肯离去。然而,万历皇帝并不把王氏的丧事放在心上,对她择地安葬之仪,更是极为刻薄,草草埋葬了事。大学士叶向高实在看不下去,上言万历皇帝:“太子之母病逝,礼应厚葬。”万历对此极为冷淡,未予答应,指示按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皇贵妃沈氏(未生育子女)的规格办理,且一再拖延。当时正值六月,天气炎热,棺椁又经十个月的停放,尸体早已腐烂不堪。又过一个月,礼部左侍郎翁正春上疏,请示王恭妃的安葬事宜。过了两天,在群臣强烈请求下,万历才给王恭妃谥“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并同意在昌平天寿山卜地,选得了东井左侧的平岗地,在那里正式营建了坟园。

万历四十年(1612年)七月十七日,王恭妃被葬于明十三陵陵区内东井左侧的平岗地,其随葬金制品极少,棺内除了为数不多的丝织品外,仅有银锭数枚和一些银制器物,金锭一枚也没有放。直到王恭妃死后近十年,即泰昌元年(1620年),在万历皇帝和其子常洛都已与她相会于九泉之下时,才由王恭妃的孙子、继承皇位的朱由校(天启皇帝),把她和丈夫万历皇帝撮合在一起,迁葬昌平大峪山下的定陵寿宫。尽管如此,王恭妃仍然不过是点缀这个凄壮祭坛的贡品而已。

至于那位最早上位且生下长公主的王皇后,性情端谨,颇有孝心,只是她同样是一位不幸的女性。尽管当了皇后的王氏,享有宫内一切至高无上的尊荣,却缺乏一个普通女人可以得到的欢乐。按照传统习惯,她必须侍候皇帝的嫡母仁圣太后;皇帝另娶妃嫔,她必须率领这些女人拜告祖庙等等。这种种礼节,王皇后都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无误,很得仁圣太后的欢心和群臣的称赞。万历十年(1582年)以后,郑贵妃虽然倍受宠幸,但王氏能够忍耐且不加计较,由此保住了她在中宫四十二年之久的最高荣耀地位,以至死后被谥为“孝端”,与万历皇帝同葬于昌平大峪山下定陵地下玄宫。

注释:

[1]朱常浩:万历皇帝第五子,万历十八年(1590年)生,其母为当年被选入宫的九嫔之首——周端嫔,因生下朱常浩被封为端妃。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朱常浩被封为瑞王,封地汉中。尽管常浩已封王,因有了郑贵妃与儿子的存在,万历皇帝对周氏母子并不喜爱,导致朱常浩25岁尚未选婚,群臣上疏请皇帝为其选婚,但万历不予理睬。朱常浩见事已至此,便破罐子破摔,索性撕破颜面,自己向户部缠要结婚费。几年下来,共索取了十八万两白银藏在宫中,对外声称这点钱,连置备冠服都不够,仍无休止地到户部纠缠,继续索要银两以中饱私囊。万历得知,对其深恶痛绝又无可奈何。天启七年(1627年),朱常浩终于到了封地汉中,因其人爱财如命,到封地后,四处盘剥,八方搜刮,除上缴朝廷税外,再加课盐税等各种名目的税捐,汉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崇祯十六年(1643年)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打败孙传庭,占领西安,开始分兵攻占陕西各州府。盘踞汉中的朱常浩大为惊恐,为躲避大顺军兵锋,南逃四川避难,在汉中总兵赵光远护卫下,一路流窜到了重庆。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率部陷重庆,走投无路的朱常浩及随行人员被擒。张献忠先斩四川巡抚陈士奇,欲斩朱常浩时,天无云却轰然雷鸣,张献忠犹豫一阵,最终还是下令斩朱常浩全家及下属官吏,继之把三万多被俘明军将士右臂斩断后释放。同年三月,李自成陷北京,周端妃趁乱潜回娘家隐居,直至大清入关后的顺治年间尚在,寿已80余岁。其卒年月不祥,死后葬于十三陵区万历四妃墓。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