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历史的沸点(全五卷)
  4. 第二十九讲 挟着天子令诸侯
设置

第二十九讲 挟着天子令诸侯(1 / 1)


王允联合吕布发动了宫廷政变,一举诛杀了董卓,王允取代董卓成为新的朝政掌控者。在清除董卓的过程中,王允表现得能屈能伸,充满计谋,但杀掉董卓后,王允没将这份政治智慧继续下去,开始变得意气用事,导致昏招迭出,将大好局面白白葬送。

第一个昏招就是杀掉蔡邕,蔡邕是蔡文姬的父亲,也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历史学家。董卓当政前期,他也是被拉拢对象,被胁迫做了官。他曾经一度想辞官不干,但又怕被董卓“满门抄斩”,所以一直硬着头皮忍着。总体而言,董卓对他还算不错,没有给他出什么难题,他的官职也不断得到提升。

对于董卓被杀,蔡邕心里颇感复杂,也许是这样的心理作怪,他听到这个消息后不由叹息了一下。这本来算不得什么大事,但这口气叹得实在不是时候,众人都为除掉董卓而欢呼雀跃,独独他在此时叹息。更关键的是叹得不是地方,居然在朝会上当着王允的面,这声叹息为他惹来了杀身之祸。

听到蔡邕叹气,王允当即就火了,他指着蔡邕的鼻子大声斥责说:“董卓,是国之大贼,他几乎葬送了大汉,你作为朝廷重臣,应当与我们同心同德,一起痛恨董贼,而你却因为董卓对你不薄,对他的死心怀不满,你根本就是与董卓一伙的。”于是他下令要将蔡邕抓起来。

蔡邕吓得够呛,没想到自己无意的一声叹气引来如此大的祸端,他急忙为自己辩解,说自己并非同情董卓,作为读书人还是能分清楚是非曲直。但他的话并没有使王允的怒气消去,蔡邕只能退而求其次,恳请王允能高抬贵手,自己愿意接受一切刑罚,但请留下一条性命,好让自己把史书写完。

蔡邕说得言辞恳切,当时与蔡邕一起编著史书的太尉马日站出来为他求情,他说蔡邕是旷世奇才,对大汉历史非常了解,由他来修史,定会成就一部大典,况且他的罪过并不大,倘若因此而杀他,恐怕会让天下人失望,其他大臣也纷纷站出来为蔡邕求情。

王允那股劲儿上来,很难听得进去别人的话,他说:“从前汉武帝没有杀司马迁,让他完成了《史记》,结果怎么样呢?《史记》里记载了许多诽谤武帝的话,且流传后世。如今国势衰微,盗寇四起。不能让蔡邕和司马迁一样,毁谤和诬蔑幼主,任由他对我们这些人指责和批评。”他下令将蔡邕投入大狱,不久后蔡邕死在狱中。

对蔡邕的处置,充分体现了王允刚愎自用的一面,让不少人开始对他感到失望。马日对此批评说这完全是“灭纪废典”,就是说杀掉罪不至死的贤才,阻断历史的记载,这样做,注定不会长久。马日所言基本代表了大部分士大夫的态度。

王允犯的更大的错误则是拒绝董卓旧部的投降。杀掉董卓后如何处置他的旧部,是摆在王允面前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董卓虽死,但他的旧部实力依旧很强。在这个问题上王允表现得反复无常,他先是想全部赦免董卓的部下。倘若真得这样做,或许他可以得以善终,东汉也还能维持一段时间。但是不知什么原因,王允后来又变卦了,不愿再赦免董卓的旧部。

当时董卓的旧部是个什么情况呢?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统领军队驻扎在陕县,他手下有几个将领,分别是李傕、郭汜、张济等。王允不大看得上他们,觉得董卓已死,他的这些部下迟早会“树倒猢狲散”。于是他下令让牛辅等人缴械投降,接着派李肃带着文书去处死牛辅。

牛辅手下这些西凉兵,听说王允要杀死他们,一时间人心惶惶,对于王允的命令,自然不会遵从。牛辅等人听说蔡邕不过受了董卓一些厚待,就被王允不分青红皂白杀掉,他们这些人跟着董卓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投降只能是一条死路,只有奋起反抗,方可能保全自己。

于是,牛辅率兵迎击李肃,李肃战败逃到弘农。李肃原本是吕布的同乡和部下,他的战败让吕布感到很没面子,吕布一怒之下杀了李肃,亲率兵马直奔牛辅而来,或许听说吕布的战力超强,牛辅的军中发生了内乱,牛辅被自己的亲兵杀死,首级被送往长安。牛辅死后,李傕、郭汜等人更觉群龙无首,只好派人向王允求情,希望能够得到赦免。

历史再一次给了王允机会,如果此时同意受降,将来再对西凉军分而化之,这个危机应该可以得到妥善解决。但在关键时候,王允又开始犯糊涂,他拒绝的理由是“正月已经大赦过一次,按照朝廷规定,一年之内不能有两次大赦”。不知这是否是王允找的借口,如果不是,只能说明这位王司徒过于教条,而这次错误直接导致自己死无葬身之地。

李傕等人听到王允拒绝赦免的消息,最初的反应是解散队伍,返回凉州老家。但这时站出一个人,叫做贾诩,他颇有谋略,对李傕、张汜等人说:“你们如果放下武器散伙,那么一个小小地方保长就可以将你们捉拿,不如打着为董太师复仇的旗号,带着军队向西攻打长安,如果事成,可以号令天下,如果不成,再回凉州老家也不迟。”这些将领都是粗人,本来没有什么主意,觉得贾诩说得在理,于是决定带兵西进。

王允听说西凉兵西进的消息,先是派遣两位在长安的凉州地方绅士,让他们去劝说李傕等罢兵,但他对这两位使者的态度非常傲慢,结果他们一出城就叛变,不仅没有劝说退兵,反而让西凉兵加快西进。

李傕、郭汜、张济会合了董卓余部樊稠、李蒙等,人马迅速扩张到十万之众,很快就包围了长安城,并连续围攻,打了八天八夜,到第八天的时候,吕布手下的士兵哗变,西凉军涌入城内,吕布见大势已去,带领手下准备突围,他一面把董卓的头颅绑在马上,一面招呼王允一起走。

王允这次不准备走了,他决定上演“时穷节乃现”的悲壮一幕。王允在门楼上对吕布说:“如果天子祖先在天有灵,能赐福社稷,保佑大汉王朝平安无事,我就心满意足了。如果这一愿望不能实现,我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以死来报效朝廷。皇上年纪幼小,少不更事,只能靠我们来辅助他。国家遭受如此灾难,如果弃下皇上,只顾自己逃命,我实在是不忍心。况且,我身为重臣,不仅不能使国家平安无事,反而导致逆贼的反叛,我的责任重大,请你出城以后,多多鼓励关东豪杰,要常常念及皇上。”

吕布看王允决心已下,只好自己突围而出。长安很快陷落,王允被杀,他的尸体被游街示众。从诛杀董卓到自己被杀,前后只有两个月的时间,王允计杀董卓,为民除害,立下大功。但掌权后,却又居功自傲,一错再错,不仅导致自己和家族遭到灭顶之灾,也让军阀混战的局面愈发不可收拾。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王允是有一定责任的。

王允寄希望的“关东诸君”此时在做什么呢?答案是忙着彼此相互混战,而且打得不可开交,根本就顾不上皇帝的死活。在冀州、青州地区,袁绍和公孙瓒接上了火。公孙瓒本来是长期驻守幽州地区的边境军官,趁天下大乱之际,利用手中的兵权扩大了势力范围,后来杀掉了灵帝刘宏任命的幽州牧刘虞,自己任命冀州、青州、幽州等州郡官员,这与从韩馥手中夺得冀州的袁绍,不可避免地发生直接冲突,双方在这个地区大打出手。

在南边,袁术与荆州刺史刘表开战,孙坚被袁术派去与刘表作战,在击溃刘表手下将领黄祖后,追击途中遭到埋伏被乱箭所杀,这位曾经战胜董卓志在收复长安的英雄最终死在内乱之中。张鲁、刘焉、陶谦等人也都割据一方,每个人都先求自保,然后消灭他人,没有人顾得上长安此时发生了什么。

没有关东势力的威胁,李傕、郭汜、樊稠等人在长安城暂时还算安稳,只是苦了这位东汉末代皇帝刘协,刚被王允从董卓手上解救出来,如今又成为李傕等人的傀儡。

李傕、郭汜、樊稠给自己封官进爵,一时间权倾朝野,但说到底他们是三个粗人,用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的话,就是“三个小瘪三”,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只顾眼前之利,平日里哥们义气,但遇到利益冲突时,很容易反目成仇。

果不其然,樊稠成为第一个刀下之鬼。李傕以樊稠有通敌之嫌杀了他。樊稠死后,长安城只剩下李傕和郭汜两个军阀,但不久他们俩也开始兵戈相见。

说起来原因有些可笑,两人本来交情不错,一路杀进长安,算是“革命战友”,李傕经常请郭汜到自己府上喝酒,郭汜喝多了有时不回家,即使回家也总是夸李傕府上的侍女不错,这一下子打翻了自己老婆的醋坛子,于是郭妻想方设法不让郭汜去李傕府上喝酒,她想了个什么办法呢?有次李傕送了些酒菜到郭府,她在酒菜中下毒,酒菜端上来后,她故意提醒自己丈夫说外来的酒菜不安全,最好先试试是否有毒,这一试的结果让郭汜大惊,顿时对李傕好感全无。没过几天,李傕又请郭汜吃酒,回来后,郭汜觉得肚子剧痛,灌了不少粪汁,上吐下泻好一阵,方才消停下来。郭汜此时对李傕欲加害自己深信不疑,决定以牙还牙。

郭汜起初想把刘协劫持过来,挟天子以令李傕,但不想计划泄露,李傕先动手了,他派自己的侄子闯进皇宫,把刘协、后宫嫔妃以及金银财宝都劫持回自己的军营,并放火烧了宫殿。郭汜晚到一步,就把剩下的公卿大臣带回自己的大营当做人质。

于是长安城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两个军阀一个劫持了天子,一个劫持了公卿,双方剑拔弩张,准备随时开战。这让被劫持的刘协更加叫苦不迭,他被胁迫待在李傕的军营里,自己只能勉强解决温饱,但手下的人经常吃不饱肚子,刘协派人向李傕催要米食和牛骨,李傕觉得刘协有些过分,故意送来了发臭的牛骨,刘协忍无可忍,想去找李傕理论一番,他手下急忙劝阻,说李傕是一介武夫,把他惹急了,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所以还是要先忍一下。刘协没有办法,只好忍气吞声,皇帝做到这个份儿上也真是够悲催。

两边很快就交上了火,在长安城里攻伐争斗,一连几个月,造成数万人死亡,长安城也被糟蹋得不像样子。李傕的实力原本更强些,但却接连出现状况,先是手下杨奉等人叛变,拉走了一些队伍。接着前来助战的少数民族部落援兵也脱离他的队伍,李傕的实力大为衰减。这时候,同为董卓旧部的张济从陕县过来为两人调停,两家同意停战,并释放了所有人质。

刘协总算逃出了虎口,他跑到原来李傕的部下杨奉的军中。杨奉、董承等人率领兵马保护刘协由长安向弘农转移。停战后的李傕和郭汜此时纳过闷来,后悔放走了刘协这个“护身符”,于是两人又联合起来,率军追赶刘协,追兵很快追上了刘协一行,并与护驾的队伍发生激战,杨奉等人不是对手,不少公卿大臣不是被杀,就是被俘,刘协侥幸逃脱,一口气跑到黄河边,然后连夜渡过黄河,总算是摆脱了李傕、郭汜的追兵。

过了黄河后,河内太守张扬送来了米粮,河东太守送来了布帛,刘协终于可以稍作安顿。但由于兵荒马乱,又闹饥荒,刘协和他的手下经常吃不饱饭,名为天子,实为难民。唯一能换取粮食的方式就是封官,谁送来粮食和布帛,刘协就加封谁,一时间封了不少人,此时刘协已顾不上皇帝的威严,能活下来是第一要务。

公元196年阴历正月,刘协总算回到了旧都洛阳,但洛阳城当年被董卓劫掠焚毁后,已经成为一片废墟,手下的大臣不得不在断壁残垣中寻找栖身之处。由于缺粮,尚书令以下的官员都要出去打柴,采摘野菜野果,结果一些人被游兵散勇所杀,还有一些人找不到足够的食物竟然被活活饿死。身边护驾的这些将领相互猜忌,洛阳随时又可能陷入战乱。无奈之下,刘协只能派人四处联络各地诸侯们,想让他们前来救自己于水火之中。

收到刘协的请求后,诸侯们反应不一,先说袁绍,他手下谋臣沮授向他建议:“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把刘协劫持到袁绍的大本营邺城来,可以用天子之名号令天下,这样做就没有谁能抵挡袁绍了。

应该讲,沮授提出这样的计策非常具有战略眼光,“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名言也出自这里。但袁绍手下其他一些谋士认为,把刘协弄来后,从礼节上讲要动不动请示天子。如果听刘协的,将使袁绍的自由度大大下降,不听则会被当做抗旨不遵。况且现在天子也没有太大的权威,这样做不会带来什么好处,实在有些不划算。袁绍觉得言之有理,于是没有听从沮授的建议。

再说袁术,此人一直做着皇帝梦,想在时机成熟时自己登基做皇帝,所以他更不会把刘协弄来,为自己的皇帝之路设置障碍。荆州的刘表,虽然有时会给洛阳送些粮食,在诸侯中已算表现不错,但也没有去洛阳侍奉或将刘协接来的打算。

这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愿意迎奉献帝,他就是曹操。当初曹操对关东联军倍感失望,脱离联军自己去招兵买马。后来被袁绍封为东郡太守,只是一个不太重要的角色。

曹操命运的第一次重大转折发生在公元192年,这年原本聚集在青州的大量黄巾军势力进入兖州,号称有百万之众。兖州刺史刘岱不听鲍信的劝告,盲目出击被黄巾军所杀,鲍信和兖州官员陈宫迎立曹操来代理兖州刺史。

为什么这个“大馅饼”会砸在曹操的脑袋上呢,主要原因是鲍信,这位鲍信当年向袁绍建议趁立足未稳铲除董卓,但袁绍没有听从,鲍信失望之余离开了洛阳。这个人在历史上最大的意义就是发现了曹操。如果说曹操是千里马,那鲍信无疑就是伯乐。

还是在关东联军时,他慧眼独具就开始非常看好曹操。当时大家普遍认为袁绍是大英雄,所以推举袁绍为联军盟主,但鲍信认为袁绍就是董卓第二,而曹操是真正可以承担拯救天下苍生的英雄,他对曹操说:“能拨乱反正者,君也。”他建议曹操待在黄河以南,等待时机,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在群雄争斗时得以保存实力,也迎来难得的机会。

在刘岱战死之后,又是鲍信联合陈宫拥立曹操为兖州刺史,在关键时刻推了曹操一把,让曹操从郡太守级别成为州刺史、州牧级别,上了一个新的平台。曹操就任兖州刺史后,也没有让鲍信失望,他整顿军力,明设奖罚,昼夜奋战,击败了黄巾军。但非常遗憾的是鲍信在作战中阵亡,而且在乱兵之中始终没有找到尸首。曹操非常悲痛,让人用木头刻了鲍信的样子来设祭哭吊。

在兖州的经历,是曹操一生的重大转机,他一下子收降了三十万黄巾军,男女老幼百万余口。曹操选择其中精锐,组成了青州兵,他的实力得到极大扩充,自此成为雄踞一方的割据势力,为下一步更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不过,曹操对兖州的统治开始并不稳固。曹操做了兖州牧后,想接自己的父亲曹嵩来兖州团聚,没想到,曹嵩半路上被人杀害,经查是徐州牧陶谦下的黑手。不过,是否是陶谦所为历史记载不一,《三国志》说陶谦素来怨恨曹操攻打徐州,派遣骑兵掩杀曹嵩,《后汉书》也说是陶谦的部将所为,而《资治通鉴》《吴书》等则不认为此举是陶谦所为。不管是否是陶谦所为,杀父的仇恨让曹操怒火中烧,他统率大军向陶谦兴师问罪,先后攻拔十余城,陶谦引军迎击,却遭遇大败,只得逃离彭城,退至东海郯城,一路上曹军烧杀抢掠,鸡犬不留,据说杀了有十万人,后来因为粮草不济退兵。

没过多久,曹操卷土重来,打得陶谦毫无招架之力,以至于打算逃回老家丹阳。谁知正在这时,陈留太守张邈背叛曹操,与其弟原广陵太守张超迎吕布入兖州,曹操后院起火,被迫退兵,不得已让煮熟的鸭子飞了。

为什么吕布会到兖州,和张邈在曹操背后插上一刀?这要从李傕、郭汜攻陷长安后,吕布出逃说起,吕布逃离洛阳后先后投靠袁术、张扬、袁绍,但在每个地方都没待多久,直到到了张邈处才安定下来。

张邈是当年关东联军的成员,本来他与曹操的关系还算不错,但在陈宫的劝说下起兵反曹。这位陈宫当年曾与鲍信共同拥立曹操为兖州刺史,但最后却走到了曹操的反面,这大概是因为陈宫看不惯曹操滥杀无辜有关。

陈宫劝说张邈将吕布迎来,一同占据兖州。张邈听从了陈宫的建议,让自己的弟弟张超和陈宫迎接吕布,并让他担当兖州牧。这对吕布而言,简直是天赐良机,本来自己四处流窜,居无定所,现在却如此容易当上了兖州牧,还有张邈的十几万军队可以做为依靠。

由此吕布与曹操的冲突已不可避免。开始时吕布占有一定优势,他用骑兵来冲击曹操的青州兵,曹军大乱,曹操拼死突围才获得生路。但随着时间推移,曹操逐渐占据了上风。公元195年,曹操在钜野大败吕布,吕布抛下张邈、张超等东逃投奔刘备。而张超及其族人被曹军杀光,张邈则被自己手下的兵士所杀。

扑灭后院之火后,曹操便着手准备迎奉献帝。在其他诸侯置之不理时,曹操为什么会挺身而出呢,这与曹操和手下谋士毛玠的一番谈话有直接关系,毛玠在这次长谈中为他分析了形势,并谋划了今后的发展,这番谈话在相当长的时间奠定了曹操政治、经济、军事战略的基础,很像后来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

在分析当前形势时,毛玠指出:“现今国家分裂,君主流离,民生凋敝,这样的状况是难以持久的。袁绍、刘表等人虽然兵多民众,力量强盛,但都没有长远的考虑,不知根本之所在。”那曹操该怎么办呢,毛玠认为要有大的发展,两个方面最为重要,一是用兵要合乎正义,二是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保障。所以他给曹操提出三条建议,即“奉天子”“修耕植”“畜军资”,如此,“霸王之业可成也”。

这三条建议中,第一条最为重要,因为刘协虽然已无天子之威,但还是最高统治者,如果能迎奉献帝,无疑会在政治和道义上占据制高点,以此号令天下,如不遵从就属抗旨不遵,讨伐也会师出有名。沮授曾经向袁绍提出类似的建议,但袁绍并没有采纳,这反映出袁绍和曹操在眼光和谋略上确实有不小的差距,这样的差距也导致了两人迥然不同的命运。

曹操听说刘协到了洛阳后,就想派人去迎奉天子,但他不少手下对此并不赞成,不过大臣荀彧却坚决支持,荀彧认为如果想匡正汉室,成就大业,有三点最为重要,即“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就是说,尊奉天子以顺从民意是最大的趋势,大公无私以降服豪杰是最大的策略,弘扬正义以招揽英雄是最大的道德。曹操很信任荀彧,觉得他是自己的张良。荀彧这样一说,更加坚定了曹操迎奉献帝的决心。

他先派曹洪去觐见天子,不料在路上遇到了刘协身边将领董承带兵拦截,这时候出来一个叫做董昭的人帮了大忙。董昭看出曹操是当今天下的英雄,所以愿意竭尽全力去帮助他。历史上总有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却在关键的历史时刻发挥重要作用,董昭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个。

为了让曹操实现目的,董昭费尽心思。他发现刘协身边的这些将领中,杨奉的实力最强但根基最浅,于是董昭以曹操名义给杨奉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说曹操想与杨奉联手共辅汉室,当然是以杨奉为主,在信中董昭还替曹操发誓,说要“死生契阔,相与共之”,这封信果然打动了杨奉,获得了他的支持。此时本来持反对意见的董承与另外的将领发生矛盾,也转而同意让曹操来洛阳。

迎奉天子的一切障碍消除后,公元196年八月,曹操进入了洛阳,见到了献帝刘协。曹操没想到的是,贵为天子的刘协居然形同乞丐。

曹操给刘协带来了粮食和酒肉,并严格按照君臣之礼来对待刘协,在刘协看来,曹操无疑是一个大救星,在自己落难之时,只有这位忠臣赶到洛阳,不仅带来了短缺的物资,也让自己重新找回了作为天子的感觉,因此刘协内心非常感动,他下令授予曹操符节和黄钺,录尚书令,使得曹操一下子取得了名义上的最高的军权和行政权。

虽然获得了很高的封赏,但洛阳毕竟不是曹操的地盘。刘协身边的将领,像地头蛇一样对曹操形成了牵制,使得他根本无法施展,更别谈“奉天子以令天下”了。在关键时刻,又是董昭出来为他破解难题,曹操有次亲自去拜访董昭,他对董昭非常尊重,拉着董昭的手与自己同座,在感谢董昭对自己帮助的同时,就当下局势问计于董昭。

董昭对曹操说:“洛阳诸将,皆怀异志,不可依赖。将军如留京辅弼,多有不便,不如移驾幸许。可朝廷新还旧京,天下举首企望,迁都为非常之事,因而要多多计划。”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因为洛阳诸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曹操留在洛阳,不会有什么作为,应该将献帝请到曹操根据地许县去。另外一层是说天子好不容易从长安逃出,在洛阳刚刚安顿下来,天下思定,再让献帝移驾到许县,难度非常大,需要好好计划一番。

董昭的话句句都说到曹操心坎上,他所提出移驾的建议,也正是曹操所想。但如何能将献帝从洛阳顺利带到许县呢,关键在于刘协身边的这些将领。曹操知道这些人中杨奉的实力最强,如果杨奉出来搅局,很难实现移驾的目标。曹操把这个担心说给了董昭。董昭认为杨奉不足为虑,他建议曹操依旧使用写信的方式忽悠杨奉,对杨奉说洛阳没有粮食,所以暂时移驾鲁阳,以便许县的粮食可以顺利供应。如果杨奉同意,鲁阳和许县不过咫尺,移驾许县就不会存在任何问题了。

曹操依计而行,杨奉果然同意曹操的意见。曹操护送刘协出京师东行,走了一段时间以后,杨奉才醒悟过来,但悔之晚矣。

没过多久,刘协等到达了许县,许县就此改名“许昌”,成为了东汉王朝最后一个都城。就刘协本人来讲,对这次迁都颇感满意,因为在洛阳城中,自己和手下大臣过得实在不怎么样,到了许县,衣食无忧,一切都有了保障,也不用再担心流离失所或被罢黜杀害。

高兴之余,他下令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大将军是汉朝拥有最高实权的职务,曹操得到这个封号,便成为东汉的第一重臣,曹操经过这一系列的动作,完成了“奉天子”的目标,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