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政道】励精图治的汉文帝
孔子曾说过:“圣人治理国家须经过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而善人治理国家则须经过一百年才能克服残暴、免除刑杀。”汉朝从建立到孝文帝时代,经过近五十年的经营,国家的德政就达到了极盛的地步。这虽然要归功于汉文帝受老子思想的影响,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但最关键的则应归功于汉文帝的仁德、宽厚,才使天下百姓得以受益无穷,让西汉王朝逐渐走向了强盛。
汉文帝刘恒,为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受封于代地称代王。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后,他被众大臣拥立为帝,而他的仁德也得以体现。如他在继位之初便大赦天下,并准许百姓聚会饮酒欢娱五日(汉时法律规定,不准三人以上的人聚会饮酒,所以聚会饮酒算是一种奖赏),体现了其与民同乐的治国思想。
在其即位的第二年初,就有不少大臣迫不及待地劝汉文帝及早立太子,对此汉文帝则说自己的德行浅薄,希望将皇位禅让给一位贤德的人,而不是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众大臣们对此不以为然,并劝谏汉文帝道:“立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这是由来已久的规矩,若是从宗室或诸侯中另选他人,那样极易引起朝政混乱。”汉文帝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打消了禅让的念头,而是将自己的儿子刘启立为太子,并赏赐天下所有应当继承父业的儿子一级爵位。
同年三月,汉文帝又应众大臣所奏,立太子的母亲为皇后,即后来的窦太后。此时的汉文帝仍不忘与民同乐,他先是下旨安抚诸侯和四方边远的部族,加封有功之臣。同时,他赏赐天下所有无妻、无夫、无父、无子的穷困之人,以及80以上的老人和不满9岁的孤儿每人若干布帛与米肉等,只希望天下的贫苦百姓也能享受到快乐的生活,全国上下都处在一片融洽欢乐之中。
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10月,他下诏将所有居住在长安的诸侯都赶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这样不仅可以免去不少百姓的运输给养之苦,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且还能让各诸侯有效地督导和管理封地内的百姓。此外,汉文帝还很重视农业。在他看来,农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因此,他在解放大量劳动力的同时,还多次下诏表明自己对农桑事的重视,并按户口的比例设置三老(指上寿、中寿、下寿,年龄分别以120岁、100岁、80岁为界,均为80岁以上的老人)、孝悌、力田(指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等若干人,经常给予他们赏赐,借以鼓励百姓从事生产。不仅如此,他还下诏降低田租和赋税,减轻百姓的徭役,为百姓免去了不少的负担。
公元前159年,全国干旱,并有部分地区发生了蝗灾。消息传到京都后,汉文帝当即发布诏令,命各地诸侯在三年内都不需要再向朝廷进贡了。同时,他又下令解除了民众开发山林湖泊的禁令,减少宫中的服饰、车驾和狗马,裁减部分冗余官吏,广开粮仓赈济灾民。
在治理国家方面,文帝主张以仁德为本,并废除了连坐法和肉刑等酷刑。在文帝看来,律令是治理国家的准绳,目的是为了制止暴行,引导人们向善。犯罪的人既然已经被治罪了,那他的家人就不应受到株连,便下令废除了连坐法。
在处理自己与臣子的问题时,汉文帝也都显得十分宽容。若是百官有错,他都会先从自身找问题,甚至还将所有的责任都扛在自己肩上。如汉文帝听闻大臣张武等人收受贿赂的事情后,并没有将他们交给执法官吏处理,而是从皇宫的金库中取出大量的钱财赐给他们,让他们的内心感到羞愧。吴王刘濞曾谎称身体有病而不能来京朝见,汉文帝便趁此机会赐给他木几和手杖,免去了其定期进京朝觐之礼,以表示对他的关怀。
汉文帝在位的23年中,一直都保持着节俭的生活作风。他自从代地来到京城之后,车骑、服饰、宫殿等都没有增添,自己平时穿戴的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不仅如此,他还多次下诏禁止州郡贡献奇珍异宝,马匹只留下日常所需要的,其余的都交给驿站使用。他为自己修建陵墓全部用的是泥瓦,甚至连墓室内的装饰都明令不准使用金、银、铜等贵重金属。他自己住的宫殿布置得也很简单,甚至连室内的帷帐上都没有绣龙描凤等纹饰。
其实,汉文帝并不是没想过“奢侈”的生活。有一天,汉文帝突然想在宫内修一座露台,便找来工匠打听所需花费,可当他听到工匠说百斤黄金时,汉文帝马上感叹道:“一百斤黄金,那可是十户中等人家家产的总和啊!”说完,他便打发走了工匠,打消了建造露台的念头。
汉文帝在位23年,一心致力于用仁德感化臣民,积极听取百姓的意见,一生俭朴勤政,不断地改进国家政策,致力于强国富民,这在历史上都是不多见的。也正因其勤政爱民和励精图治,才造就了“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