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精解】至诚无息,悠久无疆
既然我国古代的圣贤们都如此推崇至诚,那么,至诚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和心灵涵养,它最大的特征是什么呢?《中庸》中用四个字来概括至诚的最大特点,那就是“至诚无息”。也就是告诉我们,至诚是人的天性的一种自然流露,它没有任何伪装,也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作为一种精神状态与宇宙法则,它贯穿于天地之间,主宰着天地万物的运行与变化。
唐诗中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其实,至诚之美,也在于一种发自本心、无任何功利目的的天性自然之美。它不需要有意去为之,而是全凭着自己内心的“一念之诚”去做事,也正是因为这样,这种至诚才能够延绵不断,生生不息。试想,如果一个人在开始做一件事情之前就有功利心,那么还怎么达到至诚的境界呢?至诚之“诚”,就在于其源于自然天性,没有半点投机的心理。
至诚的可贵之处,也在于它是一种无我状态的坦然。至诚是一种给予,但绝对不是施舍,因为施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是以一种高人一等的身份去做一些自以为会功德无量的善事。其实,首先从其动机与心态上,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已经丧失了。而至诚则不一样,一个心怀至诚的人,会以一种平等身份去关爱他人,当看到别人处于危难、看到别人遇到不幸时,如同他自己感同身受一般,他认为去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在帮助另一个自己,在救赎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救赎。至诚之人做事情从来不求回报,而是本着一颗本心去为人处世。在帮助他人、成就他人的时候,不怀自私自利的功利之心,这样,人就会从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低俗境界,向超然的无我境界过渡。庄子在《逍遥游》一篇中说“圣人无己”,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可以说,至诚是一种与天地同德的生生不息的德性与境界。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婴儿时代,是最容易显现出至诚之心的。那时候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出真诚无妄的至诚本性。然而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地被外物所累,被个人的欲望所左右,忘记了自己最初那一颗至诚之心。不过,我们不用悲观,因为只要我们用心寻找,诚心做事,就会找回那颗曾经的至诚之心。只要恢复了至诚的本性,就会与天地共生,与自然万物同呼吸、共命运,从而达到精神上的超越性永恒存在。
《中庸》中说至诚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息”,也就是永远与个体生命同生共存。这就要求我们做到“生命不息,为诚不已”,用一颗至诚之心来对待万事万物,真正把至诚作为我们为人处世的一个法则来奉行。只要我们执着于自己本性中的一念之诚,长久地坚持下去,我们的人生境界一定会有所提升,人格修养一定会有所进步。
宇宙万物因其至诚的天性而存在于天地之间,春华秋实,夏荣冬藏,在自然宇宙的永恒律令之下,在荣枯变化的生命轨迹之中,事物生命的永恒性得以传承。正是因为至诚是发自于人的本心的,是来自于万物的天性之中的,所以它才能够永恒。
至诚作为一种精神状态与道德境界,具有一种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特性。可以说,永恒是一个瞬间的体验,瞬间也是一种永恒的体验。永恒之为永恒,不是一个实体的概念,而是一个精神观照的概念。至诚的生生不息与其永恒性不在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存在,而在于其内心的品性与行为的品质的超功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