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商道】行商不忘行善的范蠡
范蠡在离开越国之后,曾到莱国都城寻求创业契机。莱国地处偏僻,与外地的联系较少,集市上的货物交易并不兴旺,在一般人眼中,这里就不适合经商。但是,范蠡却觉得这里的民风淳朴,而且,这里潜在的需求和供给都不小,只要把握得当,就能有不小的收获。
在对当地的集市进行考察时,他对货物的价格、销量,以及本地货的销路和外地货的来路等都很留意。他发现,当地最有特色的商品竟然是粮食。弄清现状后,范蠡便立即向莱国国君提交了租用土地的申请,并得到一大片的土地种粮食,当年就在那儿取得了丰收。
范蠡还派人到附近的几个国家打探各国的收成,得知胶河以东的各国都取得了大丰收,各国的粮价也是一落再落。见此情形,范蠡认为“谷贱伤农”,来年的粮食生产肯定会有所减退。于是,范蠡向莱国国君建议,以平价买入大量粮食,以备国家不时之需。但是,莱国国君却觉得这是在浪费钱财,拒绝了范蠡的提议。范蠡并未放弃,决定自己干。他吩咐仆人收拾好数十间大粮库,大量储存粮食。他认为,存粮如存金,现在的粮食价格虽低,但是一旦这个价格低到极点,就会贵起来;当价格贵到极点的时候,则会降下去。在粮食的价格低的时候买进,价格高的时候卖出,这样才能赚到钱。若是不懂这个道理,反其道而行之,则与往火坑里跳差不多。所以说,买卖盈亏,生意的成败,多在一念之间。
不仅如此,他还曾多次到灵台观察天象,通过分析,认识到当年的大丰收并不正常,来年可能会有大旱。果然,到了第二年,莱国及其周边国家发生大旱。莱国的旱情尤为严重,全国各地都陷入粮荒,饿死人的现象开始出现。
看到这个情景,莱国国君十分后悔自己没听范蠡的劝告,现在国家粮库空空,许多百姓都处在饥饿之中。为今之计,只得求助于范蠡了,哪怕是对方以高价出售给自己也行。但令莱国国君意外的是,范蠡只以平价将粮食卖给了莱国国君,并向他解释道:“去年正值丰收,国内粮价暴跌,普遍以低于五成的价格成交,这对老百姓的伤害太大了。而我在去年收购粮食的时候,是以高出最低价两成的价格收购,加上运输、储存、保管、损耗等合计为二成,我再从中抽取十分之一的利润,正好能以平价卖给你们。但需要你们自己备好车、船等运粮工具,运费也要自己负责。”莱国国君听后大受感动,因为当时国内市场上的粮食价格最低也是平价的两倍。范蠡面对如此巨大的利益诱惑,毅然放弃了,这不得不让人钦佩。
除了莱国之外,还有一个小国名叫莒国。去年收成好的时候,趁着中原各国遭受兵灾之机,他们将很多粮食以高价卖给了中原各国。等到莒国国君发现自己国家的粮库空了的时候,才下禁运令,但为时已晚。而今粮食大量减产,不少百姓早已断粮,靠着朝廷接济的两顿稀粥活命。为了度荒,还有不少人到山中采摘野菜、到海中捉些鱼虾充饥。
正在莒国君臣急得焦头烂额之时,他们听说了范蠡在莱国的善举,便想向他求救。接到莒国国君的求救信后,范蠡对信使说道:“以我库存的粮食来看,解决莒国的燃眉之急并不成问题,但是‘百里不贩薪,千里不贩粮’,长途运粮的话,光是运费的话就已经很贵了。”莒国信使赶紧说道:“救急如救火,现在市场上的粮价已经高得离谱了,即便如此,还没有地方买得到。只要您有粮食,您就算是再提价我们也愿意购买。”范蠡听后笑着对信使说:“这个你放心,粮食我不会提价的,仍以平价卖给贵国,但是运费得由贵国支付。”范蠡再次放弃了巨大的利益。当范蠡平价卖粮给莒国时,莒国上至国君,下至平民都对范蠡感佩不已。
一般来说,以“薄利”促“多销”是经营者的惯用手法。范蠡主张“不敢居贵”,不在提高商品的价格上费心机,只为薄利多销,这样既能行商又能行善,可以说是名利双得,堪称所有经商者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