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政道】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天地之所以生生不息地运行,国家之所以能够维持统治,圣贤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德业,为后世人所敬重,都是因为一个“诚”字。尤其是对一个统治者而言,只有怀着一颗诚心,才能得到贤才相助,统领教化好民众,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唐朝之所以称雄于当世,与几位能力出众的帝王有关。其中,尤以唐太宗的功劳最大。唐王朝正是在他的努力下,才能够从隋末的战乱之中迅速地恢复元气,并开创了持续百余年的太平盛世。而这一切,都与他虚怀若谷的博大胸襟和以诚治国的思想有关。
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的道理,对于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也是其成功兴国的首要目标。正是在这种治国思想的指导下,他才真诚地广揽贤才。不论亲疏、不避怨仇,更不问其出身,凡是能够帮助他治国安邦的人才,他都会委以重任。如长孙皇后的兄长长孙无忌、隋朝旧臣房玄龄、一介布衣的张行成,甚至是原为太子李建成心腹谋士的魏徵、韦挺等人,他都会推心置腹、以诚相待。正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凡是他看中的人才,他都会重用。不仅如此,他还根据这些人的特点,为他们安排合适职位,以发挥其长处。
每个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不愿接受批评,这是人性的弱点。但是,唐太宗却深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他秉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治国思想,不仅善于接纳臣下的谏言,还经常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大臣们的谏言进行自我反省,在发现自己的过失后均能及时修正,以致当时朝廷上下都敢于进谏。而广开言路、选贤任能等也成了贞观时期最基本的政治特色。
敢于当众冒犯龙颜的魏徵,前后曾向太宗进谏二百余次。在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中,他用非常尖锐的言辞,指出了唐太宗在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这让唐太宗非常尴尬。但是,唐太宗非但没有责备他,反而更加尊重他,甚至还将《十渐不克终疏》作为自己执政的座右铭。魏徵去世后,唐太宗为自己失去良臣而悲痛莫名,为此他还感慨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常常对着这三面镜子反省自己,唯恐自己犯错,现在魏徵去了,我少了一面可以反省自身的镜子啊!”由此可见其客观体己的真诚,否则也不会有大唐基业的稳固和贞观盛世的出现。
唐太宗为了杜绝一些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危害,制定出了一套新型的国家管理制度,即“三省六部制”。这一制度问世后,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也就是说,即便是皇帝下达的命令也要先通过中书省发出来,然后再通过门下省审核,最后才由尚书省执行。对于有问题的政令均应本着“以民为本”的思想及时地作出调整,确保政策的可行性。唐太宗在位期间,一系列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以农为本的政策,都得到了良好的执行,而这也为社会安定、生产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统治期间,他还以开明的政策对待周边少数民族,从不轻易发动战争。对此,他还曾说过:“在我的眼中,无论是汉人还是其他的少数民族都一样,我都会尽心尽力地爱护他们。”正是在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北方各族首领才会纷纷前来朝见,还尊称他为“天可汗”。随后,他又打开陆上、海上的“丝绸之路”,促使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取得了迅速和长足进展,而这也让唐王朝达到了空前的强盛。
贞观王朝的强盛是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唐太宗唯才是举的为政准则、虚怀纳谏的胸襟、以民为本的思想和开明的民族政策。如果没有真诚的为政之心和实事求是的真诚态度,就不会出现贞观盛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