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中庸大全集
  4. 【中庸政道】至诚君子司马光
设置

【中庸政道】至诚君子司马光(1 / 1)


【中庸政道】至诚君子司马光

宋朝虽然是个重文抑武的朝代,但也是个人才辈出的朝代,如司马光就是一个文采出众、德行高洁的至诚君子。

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司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县。他自幼聪颖异常,再加上深受其父的影响,年仅20岁的司马光便考中进士甲科。然而,他却未因此而自满,反而更加谦虚,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并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司马光担任并州通判时,因西夏人经常派兵前来骚扰,给当地的百姓造成了极大的恐慌。于是,司马光便向上司庞籍进言道:“我们可以修筑两座城堡以防西夏人的骚扰,然后再招募一些百姓来此地耕种。”庞籍听后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建议,然后派郭恩办理此事。但是,郭恩在带着部队连夜过了河之后,因为不注意设防而被敌人全歼了。当庞籍因此事而被罢免了官职之后,司马光很过意不去,曾三次上书朝廷自责,并一再要求辞职,但都没能得到准许。后来,庞籍死后,司马光便将庞籍的妻子视为自己的母亲一般奉养,对待庞籍的儿子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兄弟一样。为此,很多人都觉得司马光是个贤德之人。

宋神宗即位之后,他重用王安石,并实行了一系列的新政。司马光与王安石二人竭诚为朝廷之心虽然是一致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上二人却不同,并多次上书反对新法。

其实,司马光反对的并不是王安石的新法,而是反对王安石急功近利的改革方式。在他看来,新法的推行应当循序渐进,不要过于追求立杆见影的效果,否则将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之事。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司马光当初预见的正确性。如青苗法的政策虽然不错,但却给地方官吏带来更大的腐败空间,贪官污吏们借机提高贷款利息,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又如,为了推行新法,在王安石的建议下,宋神宗启用了一批新人,结果由于用人不当,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当然,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不和仅仅体现在政治观点上的分歧。他们之间的争斗都是为了朝廷和民众着想,是一场纯粹的君子之争,而绝不是为了一己私利。否则的话,王安石也不会说出“司马君实,君子人也”之类的话了。还有就是一向锋芒毕露的苏轼之所以独对司马光尊敬有加,除了他是其长辈及二人的政见相近之外,更重要的则是司马光的人品道德。大家试想一下,一个令政敌都不得不感叹其为君子的人,其他人又怎会不钦佩呢?

另外,司马光在政治上的理解也要比王安石深刻得多。在王安石刚刚推出新政的时候,他就已经感觉到了新法的不妥,但是问题具体出现在哪里,他也无法准确地指出来,只能根据变法造成的一些恶果进行推理。随后,他便与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展开了一系列的争辩,但由于缺乏现代经济理论,对新法中的一些错漏之处无法作出有力辩驳。结果,宋神宗则误会他是在无理取闹。无奈之下,司马光不得不远离政治中心,出走洛阳,潜心编纂《资治通鉴》。

司马光在与王安石的争斗中,在未能得胜时,选择了回避和退让,而不是伺机报复和恶意中伤。虽然也曾有人劝司马光弹劾王安石,却被司马光一口回绝了,并对那人呵斥道:“王安石他也是一心为国,并不是为了一己私利,我为什么要弹劾他呢?”由此也可看出其耿直、忠诚的一面。

像司马光这样的人为官,除了仇敌和别有用心的小人,他都会对其敬之爱之,而这也是他受万民敬仰的原因之一。如在宋神宗元丰八年(1084年),他在《资治通鉴》成书之后,被召回京城任职。当他来到京城之后,百姓夹道欢迎,都将他视为宰相的最佳人选。而在司马光死时,京城中的百姓仿若自家的亲人去世了一般,纷纷前去吊唁,哭着送丧的百姓更是成千上万,由此亦可见其在民众心中的地位。

正如朱熹所言,司马光为人忠信、孝顺、谦恭、俭朴,本性正直纯良,更因其诚心于自然,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所以才会受天下人的爱戴,无愧于至诚君子之称。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