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中庸大全集
  4. 【中庸精解】诚则明,明则诚
设置

【中庸精解】诚则明,明则诚(1 / 1)


【中庸精解】诚则明,明则诚

《中庸》中比较精确地阐释了诚与明的关系,那就是“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明二者的功用其实是相通的,无论是天性还是后天人为的教育,只要做到了真诚,二者也就合二为一了。而只有首先对自己真诚,然后才能对他人真诚,最终达到对这个世界真诚,只有这样,才能更接近中庸之道。

孔子认为,只要一个人为人真诚,便可以使自己立于与天地并列的至高不朽地位,可见真诚的功用之大。

我们知道,客观的真理总是隐藏在各种现象背后,这就需要我们用一颗诚心去寻觅和发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由“诚”到“明”,而当我们懂得了万事万物的道理,明白了自然与社会运行的必要性规律之后,我们则会更“诚”,会更诚心诚意去面对这个世界,面对身边所发生的一切事情。

明白客观事理还只是我们向“诚明”迈出的第一步。要想真正达到“诚明”的境界,还是要落实到实践上,即在主观上与客观上都要做到言和行的“诚明”。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当我们与别人交谈时,只有诚心诚意地去交流,而不是去说谎、去吹嘘,这才是真正的“诚”,也才是真正的“明”,就像孔子所说的,是“智”也。

世界无穷,世间的学问也无穷,任何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所以,当我们求知识、求真理之时,“不知”其实并不可怕,而且是很正常的。可怕的是以不知为知,不知而说“知”。这其实是在自欺欺人,结果只会害了自己。当我们为了讨不同的人喜欢,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时,我们其实在欺心,这样下去,总有一天自己欺人的本性会被别人看穿,从而被认为是一个“不诚”之人,以至于在世间无立足之地。

其实“不诚”未必真能欺人,可能只会欺骗我们自己,使我们陷入“不明”的状态。因为当我们不诚之时,它就阻塞了我们寻求真理和知识的前进路径,就会让我们自以为已经很智慧很聪明,好像真的在智谋等方面高人一等了。孰不知,聪明反被聪明误,自以为聪明的人才是最愚蠢的。我们一切的“不诚”言语,会在我们自身与真正的“明”之间筑一道高墙,使我们不明白真理,使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不能真正进步。所以,诚心是一切想求知识求智慧的人的根本。

“诚明”的深一层意义是从人的行为上来说的,也即是行为的“真实明白”。一个人可以妄语欺人,也可以伪行欺人,然而这种表面与人亲热,而内心怀有敌意与利用之心的人是人人痛恨的虚伪之徒。一个真正诚实的人,不只是说真话的人,也一定是行为真实、无虚伪之态的人。

虚伪的行为之所以被人们痛恨,是因为它与我们内心中所有的“诚”不一致。可以说,凡是我们的行为与心中的“诚”不一致时,都是虚伪的。因此,对于人性中的弱点,我们应该努力克服。西方哲学家尼采要教人做“超人”,也就是要超越人自己的局限性,置身事外,超越善恶。只有这样,才能在绝对“诚”的条件下接近“明”。其实,这种思想与孔子所说的“诚则明”是有相通之处的。

此外,孔子的智慧还体现在他揭示了“诚”与“明”之间的互动关系: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对于尼采来说,达到“超人”的境界需要有查拉图斯特拉式的修炼,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因为人好比一条小河,只有成为大海,才能不遭污染。

在孔子看来,诚意和正心都是和修身紧密关联的,诚与明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如果有一颗诚心,他自然会把一切事理看得通透,而一个智慧通达的人,也往往会比一般人更加心诚。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