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政道】诸葛亮的用人智慧
诸葛亮在跟随刘备之后,备受刘备器重,尤其是在刘备坐拥成都、三分天下之后,诸葛亮实际上已经掌控了执政大权。为了辅佐刘备实现大业,诸葛亮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大了对人才的选拔力度。
大凡明君贤臣都有自己择才的标准,诸葛亮也不例外。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诸葛亮认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提出了任用官员时,应先看其品德,后看其才干。比如蒋琬、费祎、姜维、王平等人,都是德才兼备之人,他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都可以称得上是当时官员的楷模。为此,还有不少人将他们四人并称为“四相”或“四英”,由此可见四人品行及才华之高。
当时,诸葛亮在选任蒋琬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时,很多人都不理解。因为,当时有不少人都认为,能够接过诸葛亮手中大旗的必是魏延,而且,魏延不仅有才,还是蜀汉军中的第一猛将。也就是说,魏延文武双全,连刘备在世时都非常看重。比如,在夺取汉中后,很多人都觉得刘备会命张飞镇守,结果刘备却破格选任魏延,将其提升为汉中镇远将军,镇守汉中之地。即便是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对其也颇为倚仗。
其实,别人这么认为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人们只看到了才干过人的魏延,却没有考虑过其德行。诸葛亮则不同,他知道魏延这个人虽有大才且又勇猛过人,但秉性高傲,容易自大,很难团结其他人。比如最初的时候,诸葛亮将其与杨仪视为自己的左右手,但他却与杨仪闹得水火不容,甚至还曾举刀要杀杨仪。像这样没有容人之量的人,诸葛亮又怎会将治国的重任交给他呢?
事实上,诸葛亮早就选定蒋琬为自己的后继者了。早在北伐之前,在给刘禅的密信中,诸葛亮就曾非常明确地说:“臣若是遭到不幸的话,以后朝中大事都可交予蒋琬处理。”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诸葛亮的选择的正确性。当诸葛亮病死五丈原时,魏延便不顾大局,准备发动兵变,结果却被马岱所杀。反观蒋琬,在诸葛亮病逝后,临危受命,主持蜀国国政。
当时,诸葛亮刚刚去世,举国惶惶不安。而蒋琬则面无戚容,也无喜色。他忙碌而冷静,日理万机,镇定如常,带领众人平安度过这个非常时刻,深得臣民的拥护。而后,在其执政期间,蜀国境内也是政通人和。这充分说明,诸葛亮确实慧眼识才。
继蒋琬之后,费祎、姜维等人又相继执政,力保蜀汉29年的和平,这比刘备和诸葛亮两人联合治蜀的时间还多出了9年。尤其是在当时的蜀、魏对峙中,蜀弱魏强,客观上根本就不存在蜀军获胜的形势。而且,诸葛亮生前虽曾竭尽全力,但最终仍劳而无功,仅靠姜维、廖化等人的主观努力是无法扭转这种不利局面的。
但是,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蒋琬、费祎、姜维等人,竟能保蜀国将近30年的安定,这不仅反映出这些人非凡的才能和可贵的忠心,同时也证明了诸葛亮以德才兼备作为人才选拔标准的正确性。
诸葛亮用人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以诚心访求贤才。正所谓心诚则灵,诸葛亮本人对此就有着深刻的体会。当年他就是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所感动,才答应出山辅佐的。如今,为了蜀汉的复兴大业,诸葛亮也在四处搜寻着志同道合的贤德人才。为此,诸葛亮还曾筑“求贤台”,目的就是“集诸儒兼以待四方贤士”。不仅如此,诸葛亮还亲自访求贤才,比如,名士杜微就是在诸葛亮的诚意感召下出仕蜀汉的。
当然,仅靠一颗诚心是无法辨别出谁是真正的贤才的,还应有一双识人的慧眼,而这也是诸葛亮用人的第三个特点。汶山郡太守何柢,刚开始的时候,担任督军从事。因为每天事务不多,他便整天游戏放纵。后来,诸葛亮到军中考察,发现此人问对得当,颇有才识,当即便提升他为成都县令。后来,因政绩出众,何柢又被诸葛亮提升为汶山郡太守。在太守任上,何柢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政绩,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此外,诸葛亮用人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不拘一格。据《三国志》所载,诸葛亮在223年全面执掌蜀国军政大权至其病死五丈原,被其起用的各类人才多达63人,王平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年,王平在投降蜀国后,因自身没有多少文化,最初只是被任命为牙门将。在街亭之战时,诸葛亮发现王平在军事上有着杰出的才能,随后便任命其为讨寇将军,封爵亭侯。再如董恢,因在出使东吴时表现出卓越的外交才能,而被诸葛亮提拔为巴郡太守,成为一方大员。
由于诸葛亮本人就是个德隆才高的大贤人,而由其举荐、提拔的官员也多是德才兼备之人。即便是在病死后,在他高风美德的影响下,僚属大都清廉自守。比如,费祎谦恭恬淡,家无余财,子女出入皆穿着布衣,从不乘车骑,与一般百姓无异。还有姜维,在执掌蜀汉军政大权后,居处仍非常简陋,情况与费祎一般。
在中国古代所有杰出的政治家中,从选拔培养德才兼备贤才的角度说,诸葛亮算是比较杰出的。在蜀汉,他首倡的“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的用人理念,对历代治国者都富有启迪,体现了中庸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