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中庸大全集
  4. 【中庸政道】秦孝公变法强秦
设置

【中庸政道】秦孝公变法强秦(1 / 1)


【中庸政道】秦孝公变法强秦

秦献公在位时,秦、魏两国在河西展开数次大战。但因秦军不及魏军精锐,所以连吃败仗,损失惨重。秦献公之子秦孝公就是在战火中长大的,他对秦国的衰落感受深切。

秦孝公即位之初,秦国面临着韩、魏、赵、楚等强国的环伺,就像是砧板上待宰的羔羊一般,毫无反抗之力。不仅如此,就连宋、卫、鲁等弱小的诸侯国,也把秦国看做是夷狄之国。各诸侯国会盟的时候,从来不请秦国参加。秦孝公对此曾悲愤万分地说:“诸侯都看不起我秦国,这可是奇耻大辱啊!”

但是,秦孝公却没有因此放弃,而是渴望富国强兵。为了恢复秦穆公时的霸业,秦孝公向各国士子发出了求贤令,招揽天下贤能之人共商大计。他在求贤令中表示:“能出奇计使秦国强盛者,我愿授以显官,分封土地。”这个求贤令一经发出,天下轰动,六国士子纷纷奔秦而来。

在这群赴秦士子中有一个叫卫鞅的人,本为卫国贵族,自幼喜好刑名之学,有不世之才。后来,他来到魏国,在魏相公叔痤手下担任中庶子,得到公叔痤赏识。公叔痤虽曾多次向魏王推荐卫鞅,但昏庸的魏惠王却始终未能重用卫鞅。卫鞅觉得自己待在魏国根本就没有发展的前途,便在秦孝公招贤之际来到秦国。

到了秦国后,卫鞅并没有急着去觐见秦孝公,而是走遍秦国郡县,对各地的乡土人情、民风民俗等都进行了一番了解。秦孝公也听近侍说过卫鞅很有才华,但闻名不如见面,究竟卫鞅是徒有虚名,还是有真才实学,他也拿不准。虽然,秦孝公也想早日见到卫鞅,却始终没找到合适的机会。

直到两年后,在近侍景监的引荐下,秦孝公与卫鞅才进行了第一次会面。但第一次会面却出乎秦孝公的意料,因为卫鞅所谈论的治国之策,多是一些不着边际的尧舜帝王之道。对于这些老生常谈,秦孝公毫无兴致,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他所期望的治国之道。卫鞅退出后,秦孝公大失所望,忍不住斥责景监一通。

景监诚惶诚恐,连忙去找卫鞅。卫鞅似胸有成竹,请求景监再帮自己一次忙,安排和秦孝公的第二次会面,景监同意了。几天后,景监找个机会再次引荐卫鞅,秦孝公同意了。但这次的见面,仍然让秦孝公失望。

卫鞅虽然没有继续谈论尧舜之道,却讲述了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德政化民的王道,以及小国寡民的老庄之道。这些也不是秦孝公期待的强国之道。秦孝公对此心知肚明,就对卫鞅的王道、老庄之道逐条加以驳斥,斥退了他。

景监怅然若失,找到卫鞅埋怨了一通。卫鞅却笑说:“大功已成一半,麻烦您再帮我安排一次觐见。”

景监这人也真有耐心,就再次安排卫鞅和秦孝公见面。这次见面,卫鞅没有继续谈那些不切实际的尧舜王道、老庄之道,而是向秦孝公详细阐述了真正的强国之术,即法家的治国之术。卫鞅主张依法治国、赏罚分明、树立君主权威、强化中央权力、调动各种力量壮大国力。这番话正是秦孝公梦寐以求的强秦之策。经过这次谈话,秦孝公欣喜地认定,卫鞅正是他渴望已久的治国人才,于是毅然任命他为左庶长,全面推行变法。

卫鞅变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由于改革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所以遭到了保守派大臣的极力反对。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联合起来,诋毁新法是“害人之法”,是“亡国之法”,大力鼓吹以王道治国,并以穆公称霸西戎为例,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卫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对这些反对意见逐条进行驳斥,表示:“如果能够使国家富强,就无须拘泥古法;如果能够使民众得利,就不必遵循旧礼。”甘龙、杜挚等人被驳得哑口无言。

秦孝公于是决定正式下令变法,由卫鞅全权负责。为了确保变法的顺利施行,秦孝公还给卫鞅网罗一批心腹骨干。卫鞅推行变法,阻力不光来自于朝堂,还来自于民间。在法令初行的头一年,秦国的很多人来到栎阳上书言新法不便。但秦孝公坚定信念,对这些奏疏不加理睬。

保守派在秦孝公的强压下,偃旗息鼓了一段时间,但他们对卫鞅新法依旧无比仇视。他们怂恿秦国王室触犯新法,以此阻挠新法推行。太子赢驷犯法。秦孝公没有徇私,将这件事情交由卫鞅处置。卫鞅的处置十分干脆,下令处置太子的两位师父,公子虔为秦孝公的兄长,被卫鞅割掉了鼻子,公孙贾被处以黥刑,脸上刺字。此事之后,朝野大震,再也没有人敢抵触新法了。

在秦孝公的强力支持下,卫鞅成功地推行了变法。经过十余年的治理,秦国面貌焕然一新,“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人们“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上下大治。国家实力迅速增强,东方诸侯莫敢与之争。卫鞅也因其变法之不世功劳,受封于商於之地,人称商君。

《中庸》有言“辨别众理以求道”,即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受到外界迷惑,会作出自己最明智、理性的判断。秦孝公无疑是这样的一个人。当他确定商鞅之策为富国强兵之道后,便坚定不移地支持商鞅将变法推行下去,即使面对着宗室、亲人的反对与阻扰也毫不动摇。秦孝公不愧为后世君王的表率。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