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政道】晏子谏齐景公
晏子,本名晏婴,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宰相,历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政时间长达50余年,于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病逝。孔子曾称赞他道:“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晏子为人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如其使楚时曾舌战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他内辅国政,为政清廉,不仅体恤民众,还敢勇谏君过,深受后人推崇。如司马迁就曾将他比为管仲。为此,还有不少关于晏子的故事流传了下来。
有一次,齐景公在王宫内举行酒宴,当君臣饮至尽兴之时,齐景公便对众大臣言道:“卿等就痛快地畅饮吧,不必再讲究那些繁文缛节了!”他的话音刚落,晏子便长身而起,对齐景公进言道:“大王须知,人之所以要比其他动物高贵,其关键就在于礼节的存在。我们现在这个样子,即便是一个十多岁的孩童,他的力气都能超过我,也能超过您。但是,他们却不敢来此跟您比试,其关键就在于他们对于礼节心存敬畏啊!反观那些禽兽,都是以雄健有力者为首,崇尚弱肉强食,因此,才会经常出现更换首领的事情。如果大王在治理国家时,朝中大臣都抛弃礼法的话,那么我们的国家必会出现祸乱,甚至还有更换国君的危险。所以,还请大王不要离开礼法的约束才是啊!”
齐景公听后觉得很扫兴,便转过脸去不理晏子。过了半盏茶的工夫,齐景公借言有事出去了一趟。在场的大臣,除了晏子仍安坐不动之外,其余大臣皆站起身来相送。等齐景公办完事回来时,仍是除了他之外其他大臣全都起身相迎。这时,齐景公对于晏子的做法就有些不满了,但没有立即发作,而是强颜招呼众人一齐举杯,可晏子仍是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还没等齐景公把话说完,他就把酒给喝了。
此时,齐景公便再也忍不住了,非常生气地对晏子说道:“你刚才还在这儿讲礼法对于国家社稷有多么的重要,可你现在为什么一点儿礼节都不讲呢?”晏子听后赶紧离席请罪道:“还请大王息怒,下臣不敢无礼。我刚才只是想将不讲礼节的实际状况做给大王看。大王若是不想有礼节的约束,结果就是刚才那副样子。”
齐景公听后恍然大悟,赶紧向晏子说道:“看来是我的错啊!是我错怪晏相国了,还请晏相国入座,我愿意听从你的劝谏。”
果真,自此以后,齐景公努力完善齐国礼制,大力整顿法度,并由此形成了百官守礼、百姓肃然的大治之景。
晏子为人节俭,他虽然身为相国,但其所住的房子却是闹市附近低矮的旧房。齐景公曾想给他换一座高大明亮的宅第,却被晏子拒绝了,并趁机向齐景公谏言道:“大王,我现在居住的房子是我先祖留下来的,更何况我对国家也没有什么功劳,如今我能住在这里已经是很过份的事情了,怎么还能住更好的房子呢?尤其是身在上位者,更不能过分地追求奢华,那样就很难体察到民情了,恐怕会于国不利。”齐景公听后并没有多说什么。
没过多久,晏子奉命出使晋国,齐景公便在此期间派人迁走了晏子左右的邻居,并在原地为他重新盖了一座宅第。晏子出使回来听说此事后,便将车子停在城外,并派人请求齐景公将新宅第拆掉,同时还要把迁走的百姓请回来。刚开始的时候齐景公并不同意,他觉得木已成舟,便劝晏子安心住下。可是,晏子却一直坚持让齐景公收回宅第,请回百姓。齐景公无奈,只得同意了晏子的请求。之后,晏子才驱车回城。
经过多年的努力,齐景公在晏子的辅助下,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富足,但他自己的家中却非常清贫。
有一天,晏子刚准备吃饭,受齐景公之命前来与晏子商量国事的使臣来找晏子。当晏子听说那位使臣还没有吃饭时,便将自己的一半饭食分给了那位使臣。结果,晏子没有吃饱,而那位使臣也没有吃饱。
那位使臣在回宫复命时,便将此事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听后非常吃惊道:“我竟然一直都不知道相国家中会这样清苦,这是我的过错!”随后,他便派人给晏子送去一千石粮食和一百两黄金,但被晏子拒绝了。
最后,晏子怕使臣难以复命,便亲自进宫向齐景公道谢:“谢谢大王的关心,我在生活中并没有什么困难。我曾听说,一个有道德的人,若是得到很多财物,肯定会将它们送给别人,而不是私自储藏起来挥霍。而且,我还听说,若是将自己从君主那里得来的财物送给别人的话,那就是瞒着自己的君主去讨好别人的行为,这是所有忠正的大臣所不齿的事情。现今您派我管理百官,我就应该廉洁奉公以自守,这样才能成为百官的榜样。若是我只知追求奢华,而百官也都跟着下臣学习的话,那我又该怎样去管理他们呢?因此,我恳请大王收回对我的赏赐。”
齐景公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不但收回了对晏子的奖励,自己在生活上也收敛了许多,不再像以前那样铺张浪费了。
晏子辅佐齐国三公,做人清白、公正,从政廉洁、勤恳,并视儒家的“仁政爱民”为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于“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的治国理念非常推崇。因此,在晏子辅政期间,齐国只在短短的几年内便由齐景公继位时的乱世进入治世,人民生活不仅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齐国的综合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