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精解】为政在人,修身以道
孔子说:“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治国的政治主张,也体现了其伟大的人本主义思想。孔子从远古时期的重鬼神到重人事,是古代文明史的一大历史进步,而他的“为政在人”的思想主张,更是把人的主体性地位提升到了首位。可以说,孔子的确是富有大智慧的,他的功德也是我们后世人应该永远铭记于心的。
孔子从谈论治理国家到个人的修身养性,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和境界修身,这四者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
儒家思想要求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先从个人修养开始,培养自己的品行与才能,做一个自我满意的自我,然后才能够有资格、有能力使家庭幸福美满。只有在小的范围内能够做出成就来,能够应付自如,才能够治理好一个国家,才能够统一天下,作出万古流芳的伟业。
儒家思想的这一主张一直被推崇,并且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把它做为自己的人生格言来勉励自己,也有很多人把它当作自己人生奋斗的计划与目标一步一步地践行。
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听到别人说,现代社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秀人才的竞争。的确,小到每一个个人、每一个公司企业,大到我们的整个国家、整个世界,对于优秀人才的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然而,怎样才能获得那些真正的优秀人才呢?也就是说我们怎样才能够让贤德之人来“为我所用”呢?
孔子给我们的答案是这样的,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如果想要笼络天下英才为我所用,想要让天下贤德之人聚之麾下,就必须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贤德之君主。只有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有较高的品行修养,较高的智慧才能,能够宽以待人,英明仁德,那些天下英才才会慕名而来。
君主作为一国之君,必须要明白人生大道的智慧与政治统治的核心,也就是说,他不光要认识到自然兴衰的原因,而且还能从中领悟到一个社会的兴衰之由和一个国家成败兴亡的原因之所在。只有这样,他才能称得上是一位贤主的明君,那些真正的英才才愿意帮助他打天下、治天下。如果他能够把天下英才尽收麾下,那么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旷世伟业也就指日可待了。
在这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他身上,体现了一个英明君主应该具有的仁德与智慧,他之所以成为后世人敬仰的一代天骄,就是因为他深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千古真理。
那么怎么样才能够修身养性呢?孔子告诉我们,修身的关键在于修行正道,也就是要秉持中庸之道,把心放正,以正道行事。而修养正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备仁德之心。一颗仁德之心,是我们人之为人的根本,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而对于统治者来说,更是如此。
试想如果一个统治者没有仁德之心,怎么能够使得万民归顺,又怎么可能有天下英才慕名而来?这点做不到的话,万古流芳的伟业、功盖千秋的成就也就无从谈起了,治国平天下的帝王之梦也就只能是一场美梦了。
中国历史上,尧舜禹有仁德之心,他们施行仁政,以人道治理天下,受到后世人的推崇与敬仰,而商纣王和隋炀帝却没有仁德之心,在他们的时代上演的是酒池肉林的淫逸不堪和对人民施行暴政的惨剧。
古时候有一个书院的对联是这么写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只有处理好家事,才能够有能力胜任国事与天下事,而想要承担起天下事,就必须先从自我修养做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为一世英才,才能够在世间有所秉持,才能够有生存与发展的资本与可能。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意思就是告诫后人,国家之所以兴盛,是由于得到了杰出人才的辅助,而国家之所以灭亡,则是失去了英才的帮助。由此可见,有没有英才的辅助,是一个国家兴衰的关键。
国家的兴旺发达,取决于君主本人的品行与仁德,也取决于用人是否得当。孔子说“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