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商道】同仁堂百年兴盛
同仁堂是一家百年老字号,创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迄今已经三百多年。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很多的老字号已经淹没了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唯有同仁堂永葆青春,蓬勃发展,金字招牌依旧光鲜灿烂。同仁堂的百年兴盛令国内外很多人都诧异不已。
同仁堂的前身为乐家老铺,由祖籍浙江宁波、明代迁居北京的乐家第四代传人乐显扬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乐显扬时为太医院吏目,医术精湛,创建同仁堂是为了更好地救死扶伤。
乐显扬死后,由其子乐凤鸣接续祖业,总结前人制药经验,完成《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明确提出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的训条,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意识。而正是这种德、信、诚的意识,是同仁堂长盛不衰的关键。
“修”指中药制作过程中对未加工的药材的炮制,“合”指中药配制过程中的取舍、搭配、组合、加工。它涉及药材的产地、种类、质量、数量等因素,直接影响到药物的疗效。“修合”专指中药材的炮制配伍和加工过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意思是说,人应该有敬畏之心,虽然中药的加工过程是保密的,但所有的行为都是天知地知人神共鉴的,所以在开方配药、修合的过程必须凭良心而为,做到货真价实,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三百多年来,同仁堂将这两句话奉为金科玉律,在制药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宗旨。众所周知,产品的质量是市场选择产品的基本要素,也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物质表现形式,只有产品质量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企业才可以在市场上长久地生存和发展。同仁堂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对生产工序的严格把关,令很多制药企业望尘莫及,这也是同仁堂成功的原因。
同仁堂深知,医药企业是和老百姓的生命健康联系在一起的,医药的质量、疗效直接关系病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同仁堂对药品的药效非常重视。为了保证药的疗效,同仁堂对药料的选用十分讲究,“产非其地,采非其时”的药材坚决不用。
有些收购的药不能保证质量,同仁堂索性自己培育、种植。如同仁堂有一种名药叫乌鸡白凤丸,需要以纯种乌鸡作为原料。同仁堂就在北京市北郊无污染的龙山,用营养丰富的饲料和洁净的泉水喂养纯种乌鸡,以保证选用的乌鸡品种纯正。有些中药价格昂贵,像天然牛黄等比黄金价格还高,同仁堂从不偷工减料,不惜以高价收购,严格按照配方配置。劣等药材再便宜也不要,不按时令采集的也统统拒之于门外。
中药的生产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同仁堂生产的中药,从购进原料到包装出厂有上百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严格把关,力求保证药的质量,其苛刻、严格程度堪称业界第一。如药料投放误差要控制在微克以下,无论是普通廉价的药料,还是珍贵稀有的药料,都一视同仁,保证投料精确无误。投料也有不同的工艺标准,天然牛黄、麝香、羚羊角、珍珠等,必须砚成很细的粉,并且要灭菌;细粉要经过箩筛,而箩筛孔数均有严格规定,筛后的细粉都达到一定的细度,颜色均匀,无花纹、花斑和杂质。酒类则更复杂,要经过浸煮、过滤、圈缸等几十道工序,除尽苦味,溶解药质,严格控制每道工序才能保证药料中的有效成分均匀地溶于酒中。
同仁堂在生产某些中药时坚持用古方炮制,如水制丸药和蜜制丸药都依古法炮制。古法炮制,手续繁琐,一般都有蒸、炒、煅、烫、炙、浸、水、霜、冻等达四十多道工序。在制成药后,往往要存放一两年,除去燥气,存放时间越长,药味就越纯,药效就越好。虽然过程复杂,花费时间长,但同仁堂始终严格遵守,不厌其烦地完成每道工序,不敢有丝毫怠慢。之所以坚持古法炮制,是为了继承传统中药的精华,尽最大可能地提高药的效力。
在同仁堂的生产现场,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质量即生命,责任重泰山”“一百道工序,一百个放心”“生产一流品质,同仁堂永恒的信条;创造国际名牌,同仁堂不懈的追求”“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之类的标语。这些标语提醒同仁堂员工要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工作。
如今,同仁堂在保留传统的选料用药的制作方式同时,又引入新的标准,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应现代发展要求的质量管理制度,先后建立了三级质量管理网,建立了“质量否决权”制度。正是在质量管理上的严格把关,使得同仁堂药品的合格率年年都是百分之百,成为百姓信得过的品牌。
孔子告诫人们,要像敬畏神灵一样敬畏中庸之道。用之于商界,意思就是说,企业经营者在进行生产、销售的过程中要凭良心做事,无愧于天地。北京同仁堂重视产品质量,严格把关,贯彻“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意识,生产良心药,正是孔子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