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做人】万石君忠孝治家
万石君原名石奋,字碧贡,他的父亲原本是赵国人。赵国灭亡后,举家迁移到温县。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东进攻打项羽,途经河内,路过石奋的家乡。当时石奋只有15岁,却已经是当地的一个小官吏,他被招去侍奉刘邦。刘邦闲时常和他谈话,石奋在同刘邦谈话时一直保持恭敬谨慎的态度,没有丝毫的越礼之处。刘邦见他年纪轻轻却谦恭有礼,一丝不苟,对他非常喜爱,就有了把他收在帐下的决心。于是在临行前,就问他:“你的家里还有什么人?”
石奋回答说:“家里有母亲,但她已失明了,还有个姐姐,善于弹琴。”
刘邦又说:“你能跟随我左右吗?”
石奋回答说:“我愿意竭尽全力来侍奉你。”于是,刘邦就让石奋的姐姐进宫做了美人,让石奋做中涓,专门处理大臣进献的文书和拜见这一类事情,石奋的家也随即从温县迁到了长安。石奋温文儒雅,办事谨慎,再加上有一个入宫做了美人的姐姐照应,在官场青云直上。到汉文帝时,石奋的官职已升至太中大夫。石奋虽然没有什么学识,却能严格要求自己,规行矩步。
汉文帝在位的时候,太子太傅东阳侯张相如因为过失被免职,太傅一职空缺。朝臣一致推举石奋,认为只有谦恭谨慎的石奋称职,石奋于是做了太子太傅。汉景帝即位后,石奋因为是太子太傅,官居九卿,一时尊崇无比。石奋的儿子们也因为温顺孝悌、为人谨慎,个个官居高位,长子石建,次子石甲,三子石乙,四子石庆,都做了两千石以上的官职。而在汉朝官制,九卿郎将,郡守的俸禄才只有两千石,石奋一家竟有五个人俸禄为两千石,汉景帝感慨地说:“石奋和四个儿子都为两千石级的官吏,当臣子的荣耀竟集中在他们一家。”于是称石奋为万石君。
汉景帝末年,万石君告老还乡,俸禄等同上大夫。在朝廷举行盛大典礼朝令时,他都会作为大臣来参加。经过皇宫的门阙时,万石君一定要下车快步行走,表示恭敬,见到皇帝的车驾就要手扶着车前的横木向皇帝表示敬意。他的这些品质赢得了上至皇帝,下至朝臣一致的尊敬。
万石君不仅在朝廷如此,在家里更是如此。他的子孙们官职不如他,但只要回家来见他,便一定要认认真真地穿好朝服才肯出来见面,而且不直呼他们的名字,怕轻慢了朝廷的威信。子孙中有人犯了错,石奋不像别人一样大声斥责,而是坐到侧座上,沉默不语,也不吃饭。这样子孙就相互责备各自所犯的过失,然后求年岁大、辈分高的人前去说情。子孙们跟在后边袒胸露背以表谢罪,并表示坚决改正。万石君这才答应他们的请求,原谅他们的过错。那些已经成年的子孙们经常侍奉在他的身边,即便不是隆重的节日也一定要戴着冠帽,庄重严谨。家中的童子、仆人都是毕恭毕敬,表现出和悦恭顺、欣然从命的样子。
皇帝有时候赏赐食物,大家必定俯身行礼之后,才可以进食,特别地规矩,就好像皇帝在身边一样。万石君操办丧事的时候,总是显得十分得悲痛。他的子孙们也都听从他的教导,表现得很悲戚,以表示对死者的尊重。万石君的家向来以孝顺和谦恭闻名于郡国,就连齐、鲁地区的一些儒者,也都自认为比不上他们。万石君一家并没有因此自鸣得意,反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郎中令王臧因为写文章宣扬儒术,得罪了信奉黄老思想的窦太后,窦太后据此认为读书人知识虽然多,但是品质很差。而万石君家却因为默默地躬行礼法,为皇太后所称道,于是窦太后下旨破格提拔万石君长子石建为郎中令,小儿子石庆为内史。
万石建头发斑白的时候,万石君还非常的健康,没有出现什么老年疾病。万石建非常孝顺,虽然担任郎中令,公事繁多,还每隔五天就回家去看望父亲一次。他进入父亲的房间,小声向佣人打听父亲的身体情况,还拿出父亲的衣服和便溺用的器皿,亲自洗刷,洗干净后就悄悄交给佣人,不敢让父亲万石君知道。万石建这样做已经成了习惯。这正是万石君以身作则、教导有方的结果。后来万石君迁徙到陵里居住。有一次,小儿子内史万石庆喝醉了酒回来,进外门的时候没有下车,而是直接驱马进入内厅。万石君知道了这件事后,就又不吃饭。万石庆非常害怕,就袒胸露背向父亲请罪,可是万石君仍不原谅他。全家族的人以及哥哥万石建,都袒露胸背前来求饶,万石君责备说:“内史是身份显贵之人,更应该注重礼法,遇见年岁较大的人都要回避。而现在内史却坐在车上驱车直入,无所顾忌,这是多么失礼的行为啊。理应受到惩罚。”说着,生气地吩咐万石庆走开。从此之后,石庆和其他的几个哥哥一进入里门,就快步回到家中。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万石君去世。他的大儿子万石建悲痛欲绝,要拄着拐杖才能行走。过了一年,万石建也去世了。万石君的子孙们都很孝顺,尤其以万石建做得最好。万石君忠孝治家的故事代代相传。
《中庸》中说:“宜尔室家,父母其顺矣。”孝敬自己的父母,让他们生活和顺快乐,就要做到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宜尔室家”。当夫妻和顺,兄弟和睦,一家子和和气气、幸福美满的时候,父母也就感到顺心了。万石君忠孝治家,家庭和顺美满,这正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