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做人】李靖寡言避祸
李靖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人,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行第八。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舅舅是隋朝名将韩擒虎,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亲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李靖出生在这样的将门家庭,自幼熟读兵法,文才武略,相当不凡。后来,天下大乱,李靖归附于李唐麾下。
唐王朝的统一天下战争,给李靖提供了建功立业的舞台。李靖统率大军,千里驰骋疆场,打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战役。从平定萧铣之战,到扫灭辅公祏,平定江南之战,再到贞观年间的攻灭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之战,以及晚年的反击吐谷浑之战,李靖功勋卓著,堪称大唐帝国的柱石人物。李靖在战场上善于出奇兵,敢于冒险,奇诡莫测,在生活中他处事稳健,谨言慎行。
李靖每次处理事情时,都要思之再三,反复斟酌,绝对不会冲动地去做某一件事。正是因为这种谨慎的性格,李靖很少做错事情,生平基本上没有什么后悔之事。李靖喜欢思考,当别人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谈笑风生的时候,他却在一旁静坐深思,想自己的问题,从不贸然插话,发表意见。
李靖将门出身,不善言辞,每当上朝时发生了一些争论,他总是一言不发,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宰相们议事时,他也是听得多说得少。别人提出的意见、方略,说出的话,他都首先要在心中掂量一番。如果对方说的对,他就不再言语,以沉默表示认可;如果对方的话不合理,结论是错误的,他就善意地指出对方不对,言简意赅,寥寥数语却又一语中的,从来不说一些无关的话,更不会口无遮拦。
李靖这种谨慎的处世风格,使他在朝廷里很少树敌。唐太宗也对这位朴实无华、恪尽职守的大臣非常信赖,常予以褒奖。皇帝的宠信没有让李靖迷失做人方向,他更加勤勉,更加谨慎,从来不依仗着皇帝的信任而欺凌其他的大臣。虽然有些时候也会在无意中惹恼一些人,但他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不好与人争,做事情讲究原则和道义,认准目标绝不回头。
贞观四年,李靖率军大破东突厥,杀颉利可汗的妻子隋义成公主,并迎萧皇后回到长安。萧皇后感念义成公主的恩情,悲恸不止。萧皇后的弟弟,时任御史大夫的萧瑀上书弹劾李靖治军无方,在袭破颉利可汗牙帐时,一些珍宝文物都被士兵抢掠一空,请求司法部门予以审查。
唐太宗闻知此事,非常生气,即刻召见李靖,严加责备。李靖并不知情,却也不加辩白,只是顿首谢罪。李靖明白,天子在盛怒之下,任何的辩驳都是无济于事的。他只有等待,等李世民火气消了,再作打算。几天后,李世民了解了真相,明白李靖是被冤枉的,于是就召见李靖,授李靖左光禄大夫,赐绢一千匹,增封食邑共五百户。
李靖叩头谢恩。几天后,唐太宗干脆向李靖道歉说:“从前有人谗害你,现在朕明白了,请你不要介意。”又赐绢两千匹,晋升为宰辅。
李靖担任宰辅时期,处事稳健,议政时又“恂恂似不能言”,寡言少断,行事谨慎,得到了皇帝及诸臣僚的赞叹。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说话一定要慎重。有些人喜欢说大话,不分场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得罪了人往往还不自知。这样的人,任何人见了都觉得讨厌。如果能够注重说话技巧,做任何事情考虑周全,恪守中庸的“庸德之行,庸言之谨”的处世原则,那么就会收到奇效,则不会四处碰壁。譬如李靖,正是因为他少言寡语,谨慎行事,他的后半生基本上是平平安安的。
孔子说“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提醒人们办事要慎重,说话要谨慎,这并不是告诉人们对任何事情都要沉默以对,而是提醒人们应该注意说话的分寸及说话的技巧,说话能够一语中的,一锤定音。周全的思考、审慎的话语即便达不到目的,也不会给自身带来祸患。
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是孙权手下的大臣,为人忠厚,平时虽然话不多,但是每次说话必然能切中要害,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
有一次,校尉殷模因为某事被孙权误解,喝令推出斩首,众人纷纷向孙权求情。唯有诸葛瑾站在那里一言不发,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孙权不解,问诸葛瑾:“子瑜(诸葛瑾字子瑜)为什么不说话?”
诸葛瑾回答道:“臣与殷模因为家乡遭遇战乱,不远千里前来投奔陛下。现在殷模不思进取,辜负了陛下的信任,还求什么宽恕呢?”孙权听了这话,感念殷模千里投奔之德,就赦免了殷模。
这就是说话的技巧。试想,如果诸葛瑾也和其他大臣一样,口口声声称“殷模无罪”,说不定孙权会感到烦腻,甚至会为了顾全面子,找个借口惩治殷模之罪。诸葛瑾注意说话技巧,注意说话对象,达成了目的。做人欲要立身,就不能不注意言行谨慎,凡是三思而行,就会少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