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做人】孔穿驳倒公孙龙
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互相争鸣。赵国有一名士子,叫做公孙龙,向来以诡辩而闻名于世。他经常提出一些匪夷所思、超出常人理解的观点,与人展开辩论。由于他口齿伶俐,常将对手驳得哑口无言。很多人虽然明知道他的观点违背常识,却也无法将其驳倒。
据说,有一年,赵国一些地方的马场爆发了烈性传染病,导致大批战马死亡。秦国征战连年,战马很多,为了严防这种瘟疫传入秦国,秦王就命人在函谷关口贴出告示:“凡赵国的马不能入关。”这一天,公孙龙骑着一匹白马来到了函谷关前。关吏说:“你人可入关,但马不能入关。”公孙龙辩道:“白马不是马,怎么就不可以入关呢?”官吏说:“白马是马。”公孙龙指了指自己,说:“我公孙龙难道是龙吗?”官吏一愣,仍坚持不肯放行,说:“按规定不管是白马黑马,只要是赵国的马,都不能入关。”公孙龙则说:“您这话就不对了!‘马’是指名称而言,‘白’是指颜色而言,名称和颜色不是一个概念。‘白马’这个概念,分开来就是‘白’和‘马’或‘马’和‘白’,这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譬如说要马,给黄马、黑马都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马,给黑马、给黄马就不可以,这就证明,‘白马’和‘马’不是一回事吧。所以说白马就不是马。”
公孙龙的这一通高谈阔论,搅得官吏晕头转向,越听越茫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只好让公孙龙和白马都入关。这件事情之后,公孙龙声名鹊起,成为了世人瞩目的诡辩名家。
赵惠文王有一个弟弟名叫赵胜,雄姿勃发,以贤闻名,后受封为相,号平原君,成为战国四大公子之一。平原君赵胜礼贤下士,喜欢招徕人才,门下有食客三千多人。公孙龙为谋安身立命之所,也投奔到平原君门下,由于他辩才无碍,无人能敌,很快成为平原君较为倚重的人才之一。
有一次,孔子的第七代孙孔穿从鲁国来到了赵国。平原君向来尊贤,于是就率领门下食客欢迎孔穿,隆重地招待了他。公孙龙认为这是展示自己才华的好机会,如果能把孔子后裔驳倒,一定可以大大地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于是,他首先发难,在席上与孔穿辩论“奴婢有三只耳朵”的论点。他雄辩滔滔,认为奴婢服从主子的命令,从不敢违抗,就好像有第三只耳朵一样,是专门用来听话的。两只耳朵长在外面,人们可以看见,但仆人还有一只是只听主人命令的耳朵,这只耳朵是无形的,是人们所看不见的。
在这次辩论中,公孙龙辩解得十分透澈清晰,孔穿难以辩驳,稍坐了片刻就告辞了。
次日,平原君再次宴请了孔穿,故意问他:“昨日公孙龙的辩论很令人信服,先生以为如何?”孔穿平静地说:“他说的很好。按照他所说的逻辑道理,就好像奴婢真的有三只耳朵。可是,他说的虽然很好,但事实上奴婢也并没有三只耳朵啊。在下今天特意来问平原君:现在论证说奴婢有三只耳朵十分困难,又不是事实,而论证有两只耳朵,一看就知道了,十分简单,任何人都能去论证,并且确属事实。不知道平原君是选择容易、真实的观点呢,还是选择困难、虚假的观点?”平原君默然,转头对公孙龙说:“先生您最好不要再跟孔穿辩论了,孔穿的道理胜于言辞,而你的言辞胜于道理,恐怕你最终占不了上风。”在座宾客皆点头称是。
孔子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离人不远,日常的生活中,与他人的言谈交往中,都有道的存在。比如,人际交往之道、夫妻相处之道都是一种道,而那些把道弄得神乎其神,让人望而生畏的学道者,看似高深莫测,其实并不真正懂得道。拿公孙龙来说,他善于诡辩,将某些道理说得天花乱坠,看似很有道理,但实际上脱离了现实,是荒谬的。公孙龙之辩也不能称之为“道”,充其量只能算作卖弄口才,玩文字游戏而已。
孔穿虽然无法辩驳公孙龙的“奴婢有三只耳朵”的观点,在口才上比不上对方,但“事实胜于雄辩”,真理就是真理,是任何诡辩都掩盖不了的。他没有和公孙龙做过多的口舌之争,他只是用人人可见、人人皆知的事实——任何人,包括奴婢确实只有两只耳朵——就说服众人,让公孙龙相形见绌。这充分证明了“道不远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