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做人】管仲生活奢侈
管仲(公元前725?前645年),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早年,管仲家境贫寒,家中靠着老父辛勤耘耕,聊以度日。后来,父亲病逝,家中的重担就落在管仲身上。为了维持生计,他和好朋友鲍叔牙合伙经商。
商人属于士农工商最下一层,地位非常低,管仲闯南走北,结识了很多人,见过很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过了几年,管仲觉得经商没有前途,就打算去做官,但没有门路,所以屡遭失败。当时,参军不失为一条步入仕途的途径,于是管仲报名当兵,辗转成为齐国公子纠的部下。期间,管仲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并成为公子纠的师父。后来,齐国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王位。公子纠失败,管仲成了公子小白的俘虏。公子小白非但没有杀他,反而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起用管仲为相,给了他治理齐国的大权。
管仲任相后,尽心竭力地辅佐齐桓公,在齐国进行变革。他在执政的40年里,从政治、经济、军事到民风民俗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力改革。在政治方面,制定三官制度,官吏立三宰,工业立三族,商业立三乡,川泽业立三虞,山林业立三衡,加强管理,督查各部门的优劣。经济方面,提出“相地而衰”的土地税收政策,就是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提倡发展经济,鼓励商业发展,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没过几年,财富流聚临淄,齐国富庶甲于天下。军事上,管仲强调寓兵于农。齐国士卒平日在家务农,战争时可立即集合出征,兵农两不误。在管仲的治理下,齐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出现了民足国富、社会安定的繁荣局面,盛极一时。
齐国大治,管仲等人把关注的焦点从内政转向了外事。那个时候,列国争霸,周天子威权旁落,有名无实。管仲建议齐桓公推行“尊王攘夷”的外交政策,即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地位,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对中原的侵扰。齐桓公扛起“尊王攘夷”的大旗,俨然成了正义的代表,诸侯纷纷前来会盟,尊齐国为盟主,齐国于是称霸中原。而管仲也因为其贤能,被尊称为“春秋第一相”。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便是一代贤,相管仲也有其不足之处。孔子在评价管仲时,除了高度肯定他的功绩外,也不无遗憾地批评他在执政的后期,个人生活太奢侈、讲排场,有违“礼”的原则,甚至有僭越之嫌。孔子的这些话绝对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史书记载,管仲崇尚奢侈。这集中体现在《管子》中的《侈靡》《乘马》《事语》及《乘马数》等篇中。管仲认为,奢侈可以刺激消费,从而能够发展经济。从这个认识出发,他作了一系列规定,如凡是在齐国当官的,都要穿两张虎皮做成的皮裘,国内上大夫要穿豹皮袖的皮裘,中大夫要穿豹皮衣襟的皮裘。他自己也是穷奢极欲,穿的是华服锦衣,住的是美宅良苑,吃的是山珍海味,乘的是宝马香车。
鲁庄公三十二年,齐桓公与鲁庄公在鲁济会盟,鲁庄公为管仲筑城。管仲丝毫没有拒绝。在国内,虽然已经获得丰厚赏赐,但管仲仍然常常请求齐桓公多赐他家业。他曾经对齐桓公说:“臣虽然蒙主公恩惠,使我为齐相,但我虽然尊贵,还是贫穷。”齐桓公便把谷城赐给管仲作为采邑,并赐给其三归之家。
于是,管仲在府中筑三归之台,言为:“民人归,诸侯归,四夷归。”当时筑台,通常是供主人在台上放置酒器、食物等,供贵族、大臣和朋友们饮酒宴乐之用,是一种极为奢侈的做法。
好朋友鲍叔牙怕齐国人说管仲奢侈而损害了他的声誉,便劝管仲说:“大王奢侈你也奢侈,你这样是不可以的。”
管仲却不以为然地说:“我这么做是为大王分谤呀。”
管仲不仅自己要富贵、奢侈,还提倡人们也要仿效。在他的《管子·侈靡》说:“尝至味至,罢至乐而,雕卵然后瀹之,雕撩然后爨之。”意思是说要求人们要吃那些味道最好的食物,要欣赏那些韵律特别动听的音乐,蛋类要先在上面画上图画再煮了吃,木柴要先雕刻成美丽的艺术品再烧。管仲尚侈之思想,由此可见一斑。然而,由于管仲功劳很大,也无人埋怨他的所作所为。
很多时候,管仲的奢侈甚至到了僭越的地步。他修筑华丽的府邸,设置只有国君的级别才能使用的供祭祀、宴会所用的三归之台,这些都超越了臣子应该享用的规格。然而,齐桓公看重管仲的才干,尊其为“仲父”,对于这些小节并不在意。
齐桓公曾经说过一句话:“仲父命寡人东,寡人东;仲父命寡人西,寡人西。”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齐桓公对管仲既有尊敬的成分,也有畏惧的成分。作为一国之君,对自己的臣子有此畏惧,从中可以看出管仲威权之盛了。从这点来说,管仲不如后来的晏子。同为齐国名相,晏子要比管仲安分得多。
中庸作为一种处世智慧,其奥秘、深刻的思想内涵,即便是学富五车的君子也未必能够领悟,但其浅显大体的思想,就算是智力一般的普通人都能够理解。甚至一些最浅显的地方,就算是愚笨的人也能理解。管仲作为千古名相,其贤能自不消说,但就是这样一位名相,他做事的很多方面也会有偏差,不合中庸之道,足见中庸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