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中庸大全集
  4. 【中庸政道】布衣儒相公孙弘
设置

【中庸政道】布衣儒相公孙弘(1 / 1)


【中庸政道】布衣儒相公孙弘

公孙弘(公元前200?前121年),齐地缁川人(今山东寿光南)。公孙弘博学多才,在花甲年龄以布衣封侯,官至丞相,位列三公。汉武帝晚年,凶残暴戾,对大臣猜忌很重,而公孙弘却能够保全自身,进退自如,这和他奉行儒家的中庸为政之道是分不开的。

公孙弘少年时,家境贫寒,曾经以替富人放猪牧牛维持生活。年轻时,他曾担任过薛县的狱吏,因无学识,经常发生过失,不久即被免职。这件事后,公孙弘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立志苦读。他努力学习,知识渐长,40岁时又跟随名儒修学《春秋公羊传》,几年之后,成为当地著名的学者。加上他做事谨慎,人又非常孝顺,在当地很有名气,深受家乡人的推崇。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下诏访求贤良精熟文学之士。这时,公孙弘已经60岁,也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当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陈述情况却不符合汉武帝的心意。武帝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便称病辞职,赋闲在家。几年之后,汉武帝出于政治改革的需要,亲自出题,选拔儒士,征求治国良策。公孙弘在给天子的对策中,重点阐述了儒家“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尽管在上百名儒生的文章里,公孙弘排名最后,但汉武帝还是很欣赏公孙弘的思想,就把他列为榜首,接着汉武帝召公孙弘入宫,见他虽然年过70,但相貌堂堂,老当益壮,就再次立他为博士,随时听候皇帝的征询。

当时,朝廷注重与西南地区的沟通,并在巴蜀设立了郡县,由于赋役酷虐,百姓赋税沉重,巴蜀人民痛苦不堪,怨声载道。武帝便派公孙弘去视察。公孙弘归来奏对,结果又不合皇帝之意。官场上接连不顺,使得他开始认真地琢磨为人和为官之道,并对自己的为政方式作了些调整。

在为人处世方面,他不再固执己见,而是通过巧妙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维护君臣之间和睦的关系。每次上朝,议论起政事来,他总是陈述多种方案,让汉武帝自己选择决定。有时,自己的观点和其他大臣发生了明显的对立,他也不当面驳斥对方。向皇帝奏明事情,不被采纳也不辩白,这逐渐给汉武帝留下了品行忠厚、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的良好形象。公孙弘于是受到皇帝的器重,地位也日益显贵起来,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就官至左内史。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公孙弘升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身在高位,公孙弘不骄不躁,遇事更加小心,从不与人争权夺利,有了误会也不辩解,言行注意迎合武帝的心思。两年后,公孙弘替代薛泽拜为丞相。在这之前,汉朝常例以列侯为丞相,而公孙弘布衣出身,没有爵位,似乎有违惯例。汉武帝就亲自下诏,封公孙弘为平津侯,自此以后,汉朝拜相封侯引为惯例。

公孙弘当上丞相后,虽位高禄重,但生活依然十分节俭,从不苛求奢华,做事情以人为先,颇得朝野上下好评。朝廷的大臣如果在生活上遇到了什么困难,公孙弘必定会全力相助,故而家无余财,生活简朴,睡觉用的是普通棉被,每餐只吃一种荤菜。公孙弘的耿正廉洁,节俭律己,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朝中不少人认为公孙弘是在沽名钓誉。

朝中重臣汲黯在皇帝面前参了公孙弘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丰厚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的棉被,吃普通饭菜,这明显是在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赚取清廉俭朴的美名。

汉武帝就以此事问公孙弘:“汲黯所说的都是事实吗?”

公孙弘回答说:“的确有这事。在满朝的文武大臣里,汲黯与我交情最为要好,今日他所揭发的正中我的要害。以三公的显赫地位和高贵身份而只盖普通棉被,生活水准和普通百姓一样,确实虚伪,故意装作清廉以沽名钓誉。况且我听说管仲为相辅佐齐国,有三处豪宅,奢侈可与国君相比,而齐桓公靠他做了霸主,这是向上僭越了国君;晏婴为相辅佐齐景公,一餐不吃两种肉,侍妾不穿丝织的衣服,齐国也治理得很好,这是向下比于平民。现在我位列三公,却用普通棉被,使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都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实在有损汉朝大员的威仪。汲黯说得对啊,他实在是个大忠臣啊。如果没有汲黯的忠心耿耿,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

汉武帝听了这话,愈发认为公孙弘谦恭礼让,对他更为尊重。

从这件事中,足见公孙弘中庸的为政之道。面对着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公孙弘深知无论如何解释,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他干脆不做任何辩解,大方承认自己沽名钓誉,还对指责自己的人大加褒扬,这样一来,皇帝及其同僚们就会有这样的感觉,公孙弘坦诚、大度,雅量非凡。因此皇帝也就不会为难公孙弘了。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