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做人】范缜反对迷信
范缜(450?510年),字子真,祖籍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南朝齐梁时哲学家、无神论者。他的祖父曾经是东晋的安北将军,位高权重,但到了他父亲这一辈,家境没落,父亲只得了一个徒有虚名的小头衔。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并以孝顺而闻名乡里。
范缜自小学习刻苦,十几岁时,听说名儒大师刘瓛正招收学生,就离家投其门下。当时,跟随着刘瓛学习的人很多,大多是达官贵人的子弟。范缜虽然出身贫寒,却深得刘瓛的喜爱,由于他勤奋好学,喜欢独立思考,故学习成绩远远超过同门学友。范缜对经学作了深入的钻研,特别是对“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更为精通,刘瓛常赞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范缜学成后,回到家乡,满腹经纶的他顿时成为乡里的骄傲,然而由于他生性倔强耿直,不肯向权贵低头,敢于发表“危言高论”,故此受到了当地权贵人士的疏远和冷落。没过多久,北魏大举南侵,大批难民纷纷难逃。范缜也离开家乡前往梁朝的都城建业(南京)。范缜出身贫寒,经常奔走于下层社会,所以对民生疾苦有深刻的理解。到建业后,他多次向朝廷提出了改革政治的建议,但始终未能获得回应。范缜郁郁不得志,但没有放弃理想抱负。
479年,大将萧道成夺取了刘宋政权,建立了齐朝。萧道成为了巩固政权,启用了一批新人,范缜也由此踏上了仕途。最初,范缜做了一个小官,后由于他才能突出,做到了尚书殿中郎。
南北朝时期,佛教大为盛行,上至天子九卿,下至黎民百姓对于佛教都极为笃信。统治者自然是希望通过佛教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思想维护统治,而下层百姓大都希望通过今生的隐忍,获得来世的幸福。范缜从小过着清贫的生活,对人生的意义有自己的认识,他认识到统治者的这点,因此成为当时坚决反迷信的无神论者。
南齐宰相竟陵王萧子良笃信佛教,经常召集和尚讲经。有一次,萧子良举行了一次聚会,范缜也在邀请之列。之所以邀请范缜,是为了给他难堪。这日,高朋满座,众人的矛头都对准了范缜。范缜却慷慨激昂,表明自己反对迷信、反对佛教因果报应的态度。萧子良很反感,首先向范缜发难,责备他说:“你不相信因果报应,那么,你倒说说,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富贵,有的人生下来就贫贱呢?”
范缜不慌不忙地说:“这没有什么奇怪。打个比方,人生好比树上的花瓣。花经风一吹,四处飘落。有的掠过窗帘,落在座席上面;有的吹到篱笆外,落在茅坑里。落在座席上就像您;落在茅坑里的,就像我。人有贫富、贵贱的分别,绝不是什么前世造成的。若真的有前世今生,有因果报应,那么请问诸位,谁知道自个前生行了什么善,积了什么德,又造了什么罪?”
这话把众人都问住了,萧子良也不吭声了,只得宣布散会。范缜从萧子良那里回来,觉得虽然驳斥了萧子良,但言犹未尽,还没有把他反对迷信的道理说透彻,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神灭论》。文章大胆反驳迷信思想,说:“形体是精神的本质,精神只是形体的作用。精神和形体的关系,好比一把刀和锋利的作用。没有刀,就不能起锋利的作用。没有形体,哪里有什么精神呢?”他还进一步谴责了富人、权贵宁愿把钱捐给寺庙也不愿意救济穷人的荒唐行径。最后,他指出,国家管理好民众,鼓励百姓耕地种田才是正事。
这篇文章一经发表,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萧子良再度召集亲信、朋友、高僧来跟范缜辩论,但个个铩羽而归。
由于范缜与统治者思想格格不入,不久被贬往宜都任太守。后来,雍州刺史萧衍起兵反齐,灭了南齐,建立梁朝,这就是梁武帝。
范缜入梁,任尚书左丞、中书郎等职。他仍然坚持反对迷信思想。梁武帝萧衍同样笃信佛教,并将佛教定为国教,一时之间,崇佛气氛弥漫全国。范缜毫不妥协,进而修订《神灭论》,并加以传播。梁武帝发动王公贵族60余人群起攻之,范缜孤军奋战,不屈不挠,驳得众人哑口无言。
人们在探索中庸的智慧时,应该辨别众理,寻求真正的大道。南北朝佛教盛行,迷信之风炽烈,范缜结合人生境遇,勇于探索,认识到迷信思想的荒唐,成为坚定的无神论者,与迷信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