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大清十二帝
  4. 残阳如血照瀛合
设置

残阳如血照瀛合(1 / 1)


——清德宗 载湉

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

(1871—1908年)

№★维新百日不堪哀,八国联军又杀来。

流水落花春去也,残阳如血照瀛台。

同治十三年岁末,皇帝载淳崩世,他的堂弟爱新觉罗·载湉奉两宫太后懿旨即位,成为大清王朝第十一任皇帝。

载淳死后无子嗣,后继无人,选谁为储君,成为当务之急。据史载,载淳刚咽气,两宫太后立即在养心殿召开紧急会议,专门商讨选立储君大事。为防突变事件,紧急从天津调来淮军,实行京城戒严。紫禁城戒严,气氛极为紧张。这次会议,召来了近支王公、在京蒙古王公、军机处大臣、步军统领、南书房师傅等29个王公大臣,人数之多,前所少有。会议一开始,恭亲王奕?便提出,闻说皇后有孕,不如秘不发丧,待皇后生产皇子,立为新君,如生女,再另选储君不迟。但立即遭到慈禧驳斥,说皇后产期不知何日,国不可一日无君,若有非常事变,国本就动摇了。此语一出,恭亲王无语对答,众大臣更噤若寒蝉,有几个大臣附和道:“太后圣明,我等钦佩万分。”于是会议方进入选储正题。按祖宗家法,皇室制度,当然应立最近支皇室后裔,血统最亲近。首选应该是 “溥”字辈,即载淳的儿子辈 (乾隆帝曾定 “永、绵、奕、载、溥、毓、恒、启”八字作为排定辈分的伦序)。于是恭亲王说,按承袭次序,贝子溥伦应立为嗣君。慈禧又予反对,说溥伦曾过继别门,不应嗣立。慈安太后插言说,溥伦不行,就立恭亲王之子载澂算了。恭亲王连称不敢。慈禧脸色大变,回顾慈安:“依我看,醇亲王子载湉可以继立,应即决定,不要再耽误时辰。”醇亲王奕一闻此言,双腿发抖,扑通跪地,叩头有声,连称不敢,几乎晕倒在地上。慈禧见状,便说:议论不决,众王大臣投票为定吧。慈禧出言,众人自然赞同。于是投票,结果载湉当选,而溥伦仅得一票,载澂得三票。这次会议,参加人数多,以投票决议,可算是一次罕见的民主会议。但也从中看出慈禧一言九鼎的威势。慈禧中意载湉,其实全出于私心,如果选溥字辈为嗣君,同治皇后阿鲁特氏则成皇太后,她便不能再垂帘听政,如选载澂,恭亲王则成为皇帝本生父,权威大增,她更不愿看到此种局面出现。而载湉是她的外甥兼侄儿,自然亲近多了,他只有四岁,她作为皇太后垂帘听政便顺理成章了。嗣君定立,当夜,慈禧立即派人将载湉从醇王府接入宫内。当时紫禁城戒备森严,步军统领荣禄率禁军将皇宫围个严实。参会王大臣均退出,唯有奕?被留在养心殿值班。翌日,发诏书于天下,宣布皇帝驾崩,新帝继立,改元光绪。“光绪”两字,是发扬光大祖宗事业的意思。载湉登位,亦符合历代皇室 “兄终弟及”的原则,但大清开国以来皇位父子承袭的传统被打破,而堂弟袭位在历史上也属少见。

载湉于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生于太平湖醇王府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老大早殇,另有弟弟载沣、载洵、载涛等。他的父亲是醇亲王奕,母亲是慈禧的胞妹叶赫那拉氏。奕是道光帝第七子,辛酉年有擒拿肃顺的功劳,屡得超迁,任御前大臣、领侍卫大臣等多种职务,但他性格谨小慎微,并颇得韬晦避祸的三昧诀窍。他深知慈禧的毒辣手段,儿子做皇帝,真不知是福是祸。以至于一闻儿子被选,当场晕倒,决不是做作伪装。后来他又密上奏章,要太后预防,明朝嘉靖皇帝尊崇其本生父兴献王的事情再次发生,可谓用心良苦 (后来,果真发生河督吴大澄上奏 “请尊崇皇帝本生父醇亲王”之事)。另外他上疏请开去一切职务,有 “哀恳矜全,许乞骸骨,为天地容一虚糜爵位之人,为宣宗皇帝留一庸钝无才之子”之语,哀婉恳切,慈禧终于同意他开缺,只留爵位。慈禧曾赏他杏黄轿,他始终不敢乘坐。依笔者看,奕是绝顶聪明之人,他的谦卑,排除了慈禧的猜疑,保全了他一生的荣华富贵。他确实预见了儿子登位是祸不是福,因为载湉的悲剧由此开始。

【继嗣风波】是指载淳死后,由继嗣问题引发的两幕悲剧。第一幕悲剧是嘉顺皇后之死。光绪即位,年龄尚幼,群臣纷纷上奏,请两宫太后再次训政,于是慈禧又重掌朝政。这个老太婆得势不饶人,对同治皇后阿鲁特氏仍然怀恨在心,整日对她虐待不休,见面则破口大骂:“你这狐媚子,媚死我儿子,还想做皇太后,真是白日做梦!”阿鲁特氏死了丈夫,本是悲痛不已,而每日请安时,又遭到慈禧冷嘲恶骂,真是痛不欲生。此时她身怀六甲,尚有一丝幻想,也许生个麟儿,尚有出头之日。于是暂时忍耐,忍气吞声,以泪洗面。谁知过了几日,懿旨颁下,内称大行皇帝无嗣,待嗣皇帝一旦有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为子。也就是说,载淳的后祀香火,要由新皇帝之子来继承。即使阿鲁特氏生下一男,也不能继载淳之祀。她的一丝幻想彻底破灭。这个刺激真使她无法承受,因而她决计自杀殉夫。主意一定,她想见父亲一面,与其诀别。某日正巧承恩公崇绮进宫赴宴,经特准后,父女两人见了一面。她告父说:“儿本薄命,现在宫中聊无生趣,儿决计一死而随夫君,望父母不必挂念。”崇绮说:“死了好,死了好,死了比活受罪强多了,可成全名节。”阿鲁特氏说 “死必固然,却是怎样死法?”崇绮道:“不如绝食而死。”阿鲁特氏说:“儿遵命。”说罢父女相对大哭,惨不忍睹。崇绮帮助女儿自尽,授以绝粒之法的情节,并非笔者杜撰,而是采自一段史料,史料的作者是已故书法家启功,他的外曾祖父便是崇绮。笔者再简介崇绮其人,崇绮,原属蒙古正蓝旗,后加入满洲正黄旗籍,父亲是赫赫有名的前任都统、大学士赛尚阿。同治三年,崇绮高中状元,大清200余年,旗人中状元这是破天荒第一次,全国轰动,称为旗人的骄傲。再者,女儿被载淳选中,封为嘉顺皇后;妹妹小阿鲁特氏也被选中,封为珣妃。一女封后,一妹封妃,同侍一帝,也成为全国新闻,这又是何等荣耀的事!然而乐极生悲,载淳一死,悲剧与之俱来。观其父女诀别之时,何其凄惨悲哀,连普通百姓家庭都不如。祸福相倚,令人感慨良深。几天后,嘉顺皇后阿鲁特氏绝食而死,消息传出,朝野震惊,都为她惋惜。皇后自杀,必有非常之因,于皇室极不光彩,谁敢去问!有个内阁侍读学士广安,对嘉顺之死,极表同情,但不敢直言,托言为同治帝争嗣,奏了一本,奏章称,宋太祖死后,传位于弟弟宋太宗,约定太宗之后,应传位宋太祖之子,而因宰相赵普一言,太宗却传子未传侄。广安以此史事为例,担心此类事会再次发生,奏请太后,将嗣皇帝(载湉)以后有子,必须继承大行皇帝 (载淳)之祀的条文,制成铁券,颁行天下,以示不可动摇。这个奏章递上,立即遭到懿旨痛斥,命交部严议。到了同治四年,大行皇帝安葬于东陵,嘉顺皇后与之合葬,了她心愿。谁知又发生另一幕自杀悲剧,吏部主事吴可读在东陵马神桥自杀殉主,并留下一份遗奏。吴可读何许人也?他原是甘肃兰州人氏,道光年进士,曾做过御史,耿介正直,以敢于直谏闻名。乌鲁木齐提督成禄滥杀平民,他奏请 “斩成禄以谢天下,再斩臣以谢成禄”。结果以奏劾不实获罪,先论斩,后加恩赦免,连降几级。光绪元年起用,授为吏部主事。他对太后没有明确同治帝继嗣之事,感到愤愤不平,他想满族官员广安之奏,都被严谴,自己目下是个汉族小官,上奏更无济于事。于是决计以死相谏,效法古代史鱼及今朝王鼎,用尸谏激起太后良知,为先帝争嗣。又因官小,不能越级言事,只得托吏部尚书宝鋆代奏。这篇遗奏,洋洋数千言,大意是他曾经因劾事获罪,先帝加恩赦免,他永远感谢先帝的大恩。现在先帝继嗣之事未明,是因为太后一误再误。又例举宋太宗传子不传侄的历史教训,并增举明朝景泰帝传子未传侄的史例,要求太后颁懿旨告天下,将来光绪帝有子,必须过继给先帝为嗣,不得中途更张。愿一死报先帝。写得悲哀婉转,字字以血泪铸成。吴可读尸谏,在朝野引起更大震动,有人称赞他是大忠臣,有人说他太憨直,太固执,褒贬不一。而慈禧见了遗奏,嫌他多管闲事,多此一举。怜他孤忠可悯,按五品官级别抚恤了事。将他的遗奏存档于毓庆宫,算是给了一点儿荣誉。

【左宗棠征西】是光绪二年清廷对新疆地区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志在平定动乱局势并消灭阿古柏政权。早在同治三年,天山以南地区发生大规模反清暴乱,动乱军队击败清朝驻军,迅速占领喀什噶尔等南疆七城。当时清廷忙于平剿发捻,无力西顾。南疆地区一片混乱,各地伯克(酋长)相互争斗,战火不息。浩罕王国 (今乌兹别克)安集延城主阿古柏,以护送张格尔之子大和卓木 (圣裔)布素鲁克为名,率军进入南疆。阿古柏号称中亚屠夫,长于谋略,凶悍善战,安集延兵均是勇敢的斗士,很快征服南疆各城伯克,摆脱圣裔,建立洪福汗国。其时被左宗棠击败的陕西回民酋长白彦虎窜入南疆,投附阿古柏,被俄罗斯击败的浩罕残军亦流窜南疆,被阿古柏收纳,势力大增。阿古柏野心膨胀,率军攻克吐鲁番与乌鲁木齐等地。至此,新疆除北疆少数城池尚被清军控制外,新疆大部已沦于阿古柏之手。阿古柏统治新疆10年,横征暴敛,人民备受其害。洪福汗国势力猖獗之时,英国、奥斯曼帝国、俄国均予以承认,尤其英国支持最力,维多利亚女皇致信阿古柏,并支援大批军火。而俄罗斯最为狡诈,对阿古柏又拉又打,乘火打劫派兵占领伊犁城及周边广大地区。新疆沦丧,举国激愤。陕甘总督左宗棠又向朝廷请战,要求出兵西域,收复失地。清廷准奏,让他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率湘军自兰州出发,浩浩荡荡向西挺进,沿途大栽柳树,世称左公柳,至今柳树成荫,后人有诗赞曰:“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出玉关。”到达肃州,他慷慨誓师,立志光复新疆。他预先制作棺材一口,两边各写四字,一为 “出关戡乱”,一为“收复失地”。他卧于棺材之内,让士兵将他抬入新疆,并说,失地不复,死不还家,天山之下便是葬身之地。从此不乘车轿,卧棺而行。将士见状,感奋异常,士气大振,愿誓死收复新疆。有人认为左氏 “卧棺征西”是逢场作秀。笔者以为,左宗棠民族使命感与爱国心最强,且感情激昂,容易冲动,卧棺当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并无做作之嫌,抑或是他激励士气之计。光绪二年,左宗棠命湘军勇将刘锦棠为前敌指挥官,与金顺、张曜、谭上连、董福祥诸军向新疆大举进攻。说到刘锦棠,确实大可圈点,他是湘军名将刘松山之侄,其人性格坚毅果断,胆略超群,勇猛善战,曾在金积堡大败马化龙,而威名大振。后来成为新疆建省第一任巡抚,为建设新疆做出贡献。此次他按照左帅 “先北后南,缓进急击”的战略,先攻占吐鲁番与乌鲁木齐,毫不费力荡平北疆。光绪四年,他与张曜分路进攻南疆,在喀拉沙尔与阿古柏决战,阿古柏大败,欲逃归浩罕,但浩罕已被俄罗斯占领,走投无路,服毒自杀。阿古柏之子胡里携父尸逃回喀什,葬阿古柏,自立为汗。刘锦棠乘胜前进,连续攻克喀什、英吉沙尔、和阗、叶尔羌四城。胡里与白彦虎逃入俄罗斯境内。南疆遂被清军收复。左宗棠称赞刘锦棠 “纵横万里,进军神速,古今罕有其匹。”的确,收复广袤的新疆,仅用一年半时间,可谓神速至极,左宗棠运筹帷幄,刘锦棠果敢用兵,方成此光复大功。然而南疆收复,北疆伊犁仍在俄军之手。左宗棠秣马厉兵,准备与俄国一战。当时是否对俄开战,国内有两种意见,李鸿章认为日本陈兵海上,应将军力用于海防,西北边塞不毛之地,不必劳师糜饷,再与俄国开衅。左宗棠认为,海防与边塞并重,若新疆失,蒙古亦失,京畿危矣。清廷权衡利弊,认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频年用兵才将新疆收复,如将伊犁让于俄国,愧对列祖列宗,实为千古憾事。决定采纳左宗棠主张。但狡诈的俄国,见左宗棠兵强马壮,竟派人求和,愿有条件让出伊犁。清廷也不愿与俄国开战,答应谈判解决。于是派崇厚为全权大臣赴俄国谈判。这个崇厚,便是天津教案中险被法国领事击死的那一个,却被认为是外交大才派往俄国。他在俄国谈了九个月,被俄人连哄带骗,竟订出18款条约,伊犁城收回来了,但西境霍尔果河左岸、南境帖克斯河上游两岸约7万平方公里,均割于俄国,准许在新疆与内地诸口通商不纳税,设领事,并赔偿价值500万卢布的银两。这个 《里瓦几亚条约》,传回北京,朝野大哗,认为丧权辱国,请诛崇厚以谢天下。两宫太后亦气愤难忍,拒绝批准条约,把崇厚逮回革职,判以斩刑。清廷经过一番商议,决定备战与谈判同时进行,改派驻英法大使曾纪泽到俄国修改条约。曾纪泽系曾国藩长子,他到达圣彼得堡,仗着智慧与辩才,与俄国外交大臣布策开谈。布策骄横异常,盛气凌人,强词夺理,曾纪泽据理力争,从容应对。布策拒不让步,谈判几至破裂。其间,俄国派军舰巡弋东海,步步紧逼。中国也加强战备以防万一。正在此时,沙皇亚历山大遇刺毙命,国内局势动荡,俄国终于答应修改条约,双方签订 《中俄伊犁条约》。与崇厚所签条约不同,归还伊犁南境。通商仅限嘉峪关。吐鲁番设俄领事,其余缓议。俄商在疆贸易,永不纳税改为暂不纳税。中方增赔军费400万卢布等。这个条约其实仍是不平等条约,与原约相比,利益讨回一半。曾纪泽折冲樽俎,虎口夺食,总算不辱使命。不过俄国还有附加条件,要求清廷释放 “无辜”的使者崇厚。清廷无奈,放出被判斩刑的崇厚,罚他30万银两用以军费了事。崇厚是卖国贼无疑,不过还有点儿小功劳,他曾创办天津制造局并筹建中国第一支洋枪队。

左宗棠西征,收复失地,维护主权,功莫大焉!笔者赋诗一首赞之:

№★从来人物出潇湘,唯楚有材看岳阳。

大志忧民怀社稷,壮心仗剑斗玄黄。

一平古越惊洪氏,百战天山复旧疆。

杨柳新栽玉关外,春风犹记左宗棠。

最后附带一笔,光绪五年,日本攻占琉球 (冲绳群岛),灭掉琉球王国。消息传来,举国愤慨。清廷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日本交涉,连提抗议,日本根本不理,置若罔闻。时间拖久,既成事实。琉球历来是中国属国,琉球国王原是华裔,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很是恭顺,大批琉球学生到北京国子监留学,关系极为融洽。至此沦为日本一县。说实在话,清朝国力衰弱,自顾不暇,遑顾属国。

【慈安之死】是清宫一大疑案。此事须从慈禧患病,慈安临朝说起。光绪七年初,慈禧患崩漏之症,数月不理朝政,传言病势加重,有诏宣天下良医入京医治。慈禧有病,垂帘听政自然由慈安一人承担。三月初十,慈安还在养心殿召见奕?、左宗棠、李瀚章、王文韶等大臣,此时慈安的意态平和,唯两颊微红,无异常人。到了黄昏时分,宫中忽传出太后崩世的消息,王公大臣初以为是慈禧太后崩世,仔细探听却原来是慈安崩世,都大惊失色,议论纷纷,东太后清早临朝,方是好人一个,怎么才几个时辰就崩了呢?都认为自己耳朵出了毛病。正疑惑间,内谕传来,急召王公大臣入宫商议要事。恭亲王等王公大臣进入钟粹宫一看,慈安已经小殓,慈禧坐一矮凳之上,脸色红润,不像久病之人。众人又惊又悲,不知所措。慈禧说:东太后素来康健,近日又无甚动静,突然崩去,真令人意外。现出含泪欲滴的样子。左宗棠性情直率,张口欲说几句,被慈禧阻止:“啥也别说了,人死不能复生,你们都下去筹办丧事吧。”众人见慈禧沉下脸,只得诺诺退出,出宫途中还在议论:到底啥病,太医也没个交代;不传唤亲属,怎么就小殓了……不仅王公大臣疑惑重重,不几日满城风雨,都说东太后死得不明不白。慈安太后,钮祜禄氏,父亲是广西道员穆扬阿。咸丰帝潜邸时,纳为王妃,即位后立为皇后。当时慈禧还是个贵人,比嫔还低一级。慈安美貌端庄,性情敦厚,最受咸丰宠爱。后来与慈禧垂帘听政20年,对 “母因子贵”的慈禧,事事谦让三分,每临朝讷讷无语,让慈禧出头理事。而聪明的慈禧亦颇知嫡庶之分,对慈安也以礼相待。外间传说,慈安凭德,慈禧凭才,两姐妹德才相济,听政20年无出现大冲突,也算奇事。然而大冲突没有,小矛盾却有几桩。一是当年慈安下旨让丁宝桢诛杀太监安得海,慈禧应怀恨在心。二是为同治帝选皇后,慈安欲选阿鲁特氏,慈禧欲选富察氏,两人意见相左,慈禧有不悦之情。三是到东陵祭祖,东宫为嫡,西宫为庶,慈安让慈禧站位靠后,使慈禧大失脸面。大冲突无,小矛盾有,这确是事实,史家至今无异议。于是对慈安死因,朝野据此猜测,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慈安被慈禧下毒害死。依据是慈禧因上述 “小矛盾”,对慈安恨之入骨,必欲报复除之,然后独揽朝政。至于下毒过程传得极富传奇色彩,曲折生动。说是当年咸丰帝早看出慈禧野心勃勃,不守妇道,唯恐以后欺侮慈安,临终前,秘赐慈安密诏一道,上写 “那拉贵妃如恃子为帝,骄纵不法,著宣此诏,以祖宗家法处治”。又说慈安为了警戒慈禧,曾出示密诏,慈禧见诏,吓得胆战心惊,不敢骄横无忌。后来慈安偶患小恙,慈禧问安进药,很是殷勤。数日后慈安病愈,去长春宫回访慈禧,略表谢意。忽见慈禧臂缠白纱,不觉诧异,询她原委,慈禧扭捏不答。再三询问,慈禧喃喃说:“姐姐前日不豫,心中颇急,闻古人有人肉治瘵的方法,故从臂上割了几片肉,与人参共煎,献于姐姐服用。这方子真灵呀。姐姐好了,我也放心了。”慈禧虽比慈安大两岁,按嫡庶原则,得叫慈安姐姐。慈安听后,感动至极,乃至泣下。不知如何感激慈禧,又想先帝赐密诏,让我制她,但如此厚道真诚之人,何必防她呢。于是竟将密诏取出,当面焚烧。慈禧千恩万谢而出。从此全无忌惮,仍将她视为眼中钉。后来,慈安胃口欠佳,慈禧又着人送来精美点心,慈安放心食用,食后倾刻间面色变紫,七窍流血而死。这种说法具有情节,有赐密诏,有割肉治瘵,有焚密诏,有点心下毒,波澜起伏,确是最佳故事。因而流传很广,让人深信不疑。另有第二种说法,慈安死因是患急症而亡,属正常死亡,这也是官方的说法。据光绪帝师翁同龢的日记记载,慈安并非素来健康,曾两次患病,都有昏迷、失语等症状,治疗及时侥幸痊愈。临终前患病,听御医薛福辰说,亦有昏迷、失语症候,另有尿闭现象。这说明慈安有宿疾,而这次犯得最重,以致药石无效。近年有些史家查阅医学资料,发现症状极像脑溢血,这种病短时间丧命,是极正常的。有些专家对慈禧毒死说,持反对意见,说慈安慈禧并无大冲突,20年联合听政都相安无事,怎能一朝翻脸下此毒手!精明如慈禧不会干如此蠢事。前面是儿子为帝,后来是外甥为帝,据有绝对优势,实际大权在手,确无冒大不韪,毒杀慈安的必要。专家还举例说,丁宝桢是杀安得海的首犯,按说应恨之入骨,但事实上慈禧很欣赏丁宝桢这个大清官,屡次擢拔,官至四川总督,死后予文敬美谥。可见她也认为安得海招摇纳贿,罪有应得,并不报复丁宝桢,更不会对慈安耿耿于怀。前清遗老金梁对密诏之说,也不轻信,他说既是密诏何人得知,示密诏,烧密诏,系她俩之间的密事,都不可在外宣传,外间怎能知晓!笔者认为,慈安之死,确属疑案,还须进一步研究,唯有史证凿凿,方能定案,现在姑且存疑。而赐诏、示诏、焚诏、割肉疗疾等情节,有家杜撰的嫌疑。然而慈安一死,慈禧大权独揽,为所欲为,再无顾忌,也是不争的事实。

【中法战争】是由法国侵略越南而引发的战争。越南亦称安南或交趾支那,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藩属国,明朝洪熙年曾一度纳入中国版图,其北圻与广西、云南接壤。咸丰年间,法国入侵越南,攻占西贡及嘉定、边和、定祥三州,越南军力衰弱,无法抵御,只得割地求和。同治初年,法军再次入侵,越南又割让永隆、安江、河仙等地,至此,南圻尽被法国占领。法国欲壑难填,得寸进尺,同治十一年,以保护教士及法国商人为名,派军进驻河内、海防,并蛮横要求越南王室信奉天主教,另要求在红河通航。越南群情鼎沸,但又无可奈何。此时惹怒了一个中国好汉刘永福。刘永福,广西钦州人,曾参加反清斗争,被清军击败,逃入越南境内,手下有精兵500人,均勇敢善战,出战时高擎七星黑旗,号称黑旗军,驻扎在保胜山中 (老街)。刘永福豪爽侠义,见法军骄蛮无理,以强欺弱,心中愤愤不平,便想打击法军,帮越南一把。于是他率500勇士,出其不意奇袭河内。法国上尉安邺仓促应战,被黑旗军击败,安邺亦被击毙。河内遂被收复。河内大捷,越南举国振奋,但国王阮福映却喜惊交加,喜的是刘永福击败法军,惊的是怕法军强大,又来报复。这个窝囊废,竟向法国求和,对法国提出的脱离中国宣布独立及通航通商等条件全予答应。另外让刘永福停战,封他为三宣副都督,管理宣光、兴化、山西三省。越南暂告平静。光绪五年前后,清政府为越南先后平定黄崇英及吴终等暴乱,越南国王十分感谢中国。但法国又来作梗,指责越南请清军平乱,违背脱离中国的诺言。越南置之不理。法军于是进攻河内,遭到黑旗军的抵抗,在怀德府纸桥将法军击溃,法国将军李维利及200名法军被击毙。于是法国对北圻发动大规模进攻,河内、南定、河阳相继沦陷,接着进攻山西,刘永福坚决阻击,不得逞。又绕道转攻顺化。顺化是越南国都,越南军队稍做抵抗,便不堪一击,法军长驱直入,占领顺化。国王阮福映逃出都门,入山中避难。歇过气又向法国求和,签订 《顺化条约》,割让东京,永远脱离中国,承认为法国的保护国。消息传到北京,清廷震惊,命令驻法大使曾纪泽向法国提出抗议,拒不承认 《顺化条约》。并调遣云贵总督岑毓英率军入越,协同刘永福防御法军,另派彭玉麟赴粤督办军务,曾国荃调任两广总督,责成安排粮草,着两江总督左宗棠加强江防。这一番部署,竟将法国镇住。法国派舰长福鲁诺乘舰驶至天津,求见李鸿章,要求和平解决。美国人德崔林愿居中调停。于是双方签订草约,约定:承认东京割于法国,双方停战,清军撤回,法越条约中蔑视中国的文字删除。这个草约得到清廷批准。而远在越南的中国军队尚未接到撤归命令,正在谅山与法军对峙,经过激战,法军大败,法国将军突勒狼狈逃跑。捷报传到京师,人心振奋,大多数朝臣主张对法宣战,收复越南。而此时法国决定扩大对华战争,援兵源源而入,很快攻克北宁,清军战败,退守保胜。另外,法国舰队又向中国沿海进攻,光绪十年八月,以海军将军孤拔为统帅的法国远征军在台湾基隆登陆,占领基隆,并向岛内进攻。台湾提督刘铭传坚决击退法军,但法军守住基隆不放。接着法国军舰又向福州马尾进攻。防守马尾的是福建船政大臣张佩纶。张佩纶,直隶丰润人,进士出身,当过御史,此人满腹经纶,笔扫千军,口若悬河,号称政界清流,文坛名士。他敢不畏强暴直言谏事,当了几年御史,弹劾倒许多不法官吏,被称为铁面御史。又好谈论国事,中法开战,他慷慨激昂,力主抗战,将主和派骂个狗血喷头,其爱国激情令人钦佩。朝廷便派他做船政大臣,到福建会办军务。他一上任,积极筹备防务,摆出一个怪阵,将福建水师全部军舰部署在马尾船政局周围,做出保卫船政局的架式。部署完毕,便饮酒下棋,态度极为镇静,仿佛有诸葛亮在空城上抚琴的风度。当法舰驶入马江,各舰管带都来通报,均被斥出。各管带面面相觑,都以为他有退敌妙计。稍后,法舰万炮轰击,震天动地,他却溜之大吉。结果,法军得以集中打击福建水师,舰队全军覆没,水师800人战死,船政局造船工厂全被破坏。接着法舰东驶,占领澎湖列岛。马江败报传至京师,清廷大为震惊,立即命左宗棠赴闽督办海防,并命逮回张佩纶治罪,发配热河。从此张佩纶再无起色,但李鸿章欣赏他的才气,将小女菊藕嫁配他,这是后话。笔者有感于张佩纶马江之败,特赋诗一首:

№★指点江山意气狂,拼将一死报君王。

马江之战全军覆,错把疆场作考场。

此时在越南战场,清军也节节败退,谅山失陷,法军乘胜进逼镇南关,守将杨玉科战死。海上、陆上清军均遭败绩,慈禧太后大怒,将前线将官革职、降级处分一通。并把战败责任推给军机处,将首席军机大臣恭亲王奕?开去一切职务,保留王爵回家养病。军机大臣免得一个不留。另由礼亲王世铎领头组成新的军机处班子。并下旨,军机处大事须同醇亲王奕 商办。奕?主持国政20余年,以委靡不振、误政误国的罪名撵回家中,慈禧手段真是厉害。新军机处成立,派潘鼎新主持广西军务,与在越的岑毓英滇军配合,共同抗击法军。潘鼎新派遣提督苏元春及老将冯子材等率军增援镇南关。老将冯子材年过70,当年坚守镇江,与太平军作战,战功卓著,而今勇谋不减当年,他到关前,先挖深壕,再筑高墙,当法军逼近,突然冲关而出,身先士卒冲向敌阵,展开肉搏战,法军大炮不能发射,清军个个奋勇异常,拼死战斗,直杀得法军横尸遍野,血流成河。残余法军狼狈逃窜。清军乘胜追击,收复谅山。这场恶战,是中法开战以来真正重创敌军的大捷。驻在保胜的岑毓英军闻镇南关得手,士气大振,立即攻克临洮,消灭法军3000余人,击毙七名军官,接着又向河内挺进。还有个好消息,法军统帅孤拔在进攻浙江时,被清军一炮轰死。另外,欧洲传来消息,法国茹里总理因法军战败倒阁。

然而此时,清廷下令停战,答应法国乞和请求,派李鸿章与法国使臣巴特纳在天津谈判。不几日和约签定,共计10款,主要有承认法国占领东京,越南为法国保护国,法军不能越过北圻与中国边界,中国亦不得派兵到北圻,法军撤出基隆、澎湖,允许法国在保胜、谅山设商埠等。条约将几百年清朝的藩属国让给了法国。消息传出,举国愤怒,大骂李鸿章是卖国贼,丧权辱国。说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真气煞人也。难道李鸿章真的甘当卖国贼吗?他也是中国人呀。原来慈禧与他另有考虑,一是因为中国虽打了几个胜仗,但凭中国国力能否最终战败法军,尚有疑问。二是基隆、澎湖尚在法军之手。三是日本在朝鲜闹事,有侵略中国的企图。四是越南全境,除几个地方外,实际上已被法军占领,清军确实无力收复越南,再当宗主国。综合以上原因,息兵保国力,乘胜与之议和,当然比战败议和体面多了,应是上策。在此以前和以后的清朝对外条约中,这是少有的无割地无赔款的条约。

【助朝鲜平乱】也许是光绪年间清廷最得意的事情。光绪十年,中法战争接近尾声,朝鲜发生了开化党政变,驻朝清军平息叛乱,由此引发中日交涉。事情还需溯前说起。朝鲜本是清朝藩属国,其外交事务历来由清朝做主。同治初年,新国王李熙即位,由于年少,封本生父李应罡为大院君 (李熙是属旁支嗣位),让其摄政。后来李熙年长亲政,大院君自然卸权归邸。然而李熙懦弱,国中大事却由宠妃闵氏控制。闵妃才貌双全,权欲极强,仿佛如中国的慈禧一般,将国事揽在自己手里,又重用闵氏家族,哥哥弟弟均封高官。她积极执行亲日本的政策,与日本订立 《江华条约》,开放开元山津和仁川两口岸,与日本通商。这个条约并未得到清廷的批准。大院君李应罡原是个坚定的亲华派,对闵氏所为极为不满。他虽卸权,但势力犹存。于是朝中分为两派,一派是闵氏家族,另一派则是拥立大院君重新执政的势力。两派明争暗斗,势成水火。光绪八年,朝鲜发生兵变,大院君一派乘势发难,率兵入京城,占据王宫,将闵氏家族官员杀死几个,又搜捕闵妃,而闵妃乘乱逃脱。政变部队冲进日本使馆,又杀日本外交官多人。政变成功,大院君重新当政,在朝鲜史上称为 “壬午之变”。然而闵妃逃亡后,却派人赴中国向清廷求救。清廷立即派提督吴长庆率军赴朝平乱。吴长庆到达汉城,佯称支持大院君,请大院君到清营议事。谁知大院君一到清营,却被吴长庆擒拿,当夜推入船中,押回中国(后羁押于保定)。大院君原是亲华派,却遭清军逮捕,真正冤枉也哉!而亲日派闵妃又回到王宫继续掌权,不过她也改变态度,很感谢大清朝助她平乱。不久日本军队也开进朝鲜,要求朝鲜赔偿人命,吴长庆愿作调人,给日本赔了款。但日军仍赖在朝鲜不走,造成中日两国同时驻兵朝鲜的怪现状。朝鲜既为中国藩属,日本为何驻军,吴长庆兵不血刃平定朝鲜之乱,自以为得意,却忽视日本驻军而不顾,给后来埋下祸根,真是大失策。这是清廷第一次帮助朝鲜平乱。现在笔者把笔锋转回,再写第二次助朝鲜平乱。闵妃执政后,奉行亲华政策,但朝中有几个大臣,如朴咏孝、金玉均、洪英植等人组成开化党,欲效法日本明治维新,施行改革。日本政府公开予以支持。但这次闵氏家族却坚决反对,主张亲华,反对改革。两派斗争十分尖锐。然而开化党却勾结日本驻军,急欲颠覆现政权。光绪十年十月,开化党徒伙同日本驻军公然作乱,闯入王宫,将闵咏骏等执政大臣杀死,又搜出闵妃,乱刀砍死。唯留下李熙,让他仍做国王,大权均由朴咏孝等开化党掌握。朝鲜史称这次政变为 “甲申之变”。政变消息传到驻朝清军大营,提督吴兆有大惊失色 (吴长庆已调回国),急召来总兵张光前与同知袁世凯商议对策。一致认为,日本人串通开化党推翻现政权,是严重的侵略行为,大清朝不管不行。袁世凯提议率兵入都清除叛党,兵贵神速,立即施行。吴兆有胆小,怕打不过日本兵,迟疑不决。袁世凯说,闻听开化党要废去李熙,另立幼君,背叛大清,投靠日本,如不先发制人,我辈恐作异乡之鬼,回不得中国了。张光前也赞成袁世凯之计,吴兆有只得同意。这位袁世凯,便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民国大总统、洪宪皇帝。袁世凯,字慰亭,河南项城人,出身官宦世家,从祖袁甲三曾官至总督,父亲袁保中,叔父袁保庆、袁保恒均曾为朝中大员。袁世凯少时倜傥不羁,不务学业,屡试不第,但志向远大,曾作诗:“大泽龙先蛰,中原鹿正肥。”于是弃笔从戎,投入淮军吴长庆幕中,帮办营务。曾见吴军纪律涣散,抢劫扰民,袁世凯手刃数人,军纪遂肃。吴长庆大惊,视为奇才。将他带入朝鲜,倚重异常。朝鲜国王李熙闻袁善治军,将他聘为朝鲜新军总教练。闵氏贵族也将女儿嫁给袁世凯为妾,当时他不过20余岁,在朝鲜却大有名气。言归正传,再说,吴兆有采纳袁世凯之策,立即部署。当夜,突袭部队分为三路,袁世凯担任主攻,吴兆有与张光前左右两翼配合,向王宫进发。这次突击行动,大胆、秘密、神速,三路人马杀入王宫,守宫日本兵猝不及防,不消几个时辰被杀得干干净净。开化党人洪英植被击毙,朴咏孝逃入日本使馆。翌日,国王李熙在城外关帝庙被清军找着,迎回宫内,依旧为王。清军又到日本使馆抓捕朴咏孝等人,谁知使馆空无一人,原来日本大使及朴咏孝连夜乘船逃回日本。袁世凯等人以闪电战,平息朝鲜内乱,宣扬国威,确实功不可没。然而这次平乱,却引起中日纠纷。日本派伊藤博文、西乡从道到中国交涉,派井上馨到朝鲜交涉,这三人都是明治维新时期的赫赫人物。清廷被日本威胁,不敢与其为敌,竟派李鸿章与伊藤、西乡谈判,在天津定出条约,主要有两款,一是中日双方均将朝鲜驻军撤出。二是若朝鲜有事,确须两国派兵,应相互通知,事定后,立即撤出。这个条约实际上将宗主权一半让与日本,软弱如此,令人可叹。袁世凯被扣上无端开衅的罪名调回国内。而羁押于保定的大院君李应罡却被放归朝鲜。

清朝原有许多藩属国,至此,琉球已失,越南亦失,朝鲜失去半个。光绪十一年,英国从印度出兵,灭掉缅甸,藩属国又失掉一个。暹罗国(泰国)原也是清朝属国,后失去联系,名存实亡。还有个南掌 (老挝),却被英法两国瓜分。只剩下廓尔喀 (尼泊尔)还算老实,直到宣统末年还向清朝进贡。天朝大国的地位已不复存在。

【载湉亲政】是光绪十三年正月的事情。在他亲政的前后几年内,中法战争、中日纠纷均告一段落,国内外局势显得相对平静。慈禧太后闲极无聊,又产生寻欢作乐的心思。她想修个园子,作为游乐之所。于是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出圣旨,称修园奉养太后,以尽孝思。修园的地址,选在京西的清漪园遗址,新园的名称定为 “颐和园”,意思是供太后颐养天年。然而修造颐和园,工程巨大,需要大笔银子。国家频年用兵,国库如洗,钱从何来?这使慈禧烦恼之极。其时,朝中一些大臣如李鸿章等人,也静极思动,想乘国家无事之际,加强海防,兴建海军。这个计划得到朝野上下的支持,因为中国海军力量历来薄弱,马江之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兴建新型海军确为当务之急。再者,李鸿章看到日本吞并琉球,出兵朝鲜,已有觊觎中国之心,早将其视为假想敌国,这也是兴建水师的原因。为此清廷成立了海军衙门,统率全国海军,筹建新型舰队。以醇亲王奕为总办大臣,奕劻、李鸿章为会办,善庆、曾纪泽为帮办。五大臣决议,认为京津重地均地处海边,首先应加强北洋水师的建设,择定旅顺与威海为水师基地,修建军港。在五大臣中,唯有李鸿章娴熟军事,通晓洋务,于是筹建北洋水师的责任便落在李鸿章身上。但是建军港、购军舰耗费巨大,这银子又从何来?同样使李鸿章一筹莫展。他见天向户部讨银子,向太后讨银子,户部尚书翁同龢说,国库支绌,无钱支出;慈禧太后也没个好脸,真摸不透她的脾气。弄得李鸿章亦苦恼之极。据说后来是清宫大总管李莲英给他找出解决办法。李莲英说:太后要修园子,你要建海军,钱都无着落,得想个两全的法子。一句话提醒李中堂,他与李莲英附耳密语,如此这般一番,李莲英拍手赞成。几天之后,清宫传出懿旨,责成全国督抚筹办银两兴建海军。这确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加强海防,保家卫国,匹夫有责,谁敢不效力!于是筹建海军的银两滚滚而来,但是银子到了北京,却分成两项开支,一项用于海军,一项却用于修园。当然修园的开支属于绝密,专款不专用,除少数人知情外,全国都被蒙在鼓里。李鸿章拿了这有限的银子,从德国、英国购买了十几只半新不旧的军舰,把北洋水师勉强组建起来。光绪十二年四月,醇亲王奕 带着李莲英到天津检阅水师操练,回来向慈禧汇报说,北洋水师训练有素,军容强盛。哄得慈禧也乐不可支。另外,颐和园也修建告成,这座挪用海军专款修造的园子,是清朝继圆明园之后最豪华壮丽的园林。慈禧欢喜异常,见天在园内游玩,后来索性把光绪帝与军机处大臣及戏班子都搬来园内住,一边游玩娱乐,一边管理国事,真是两不耽误。到了光绪十三年,载湉已经18岁,到了婚配年龄。慈禧又忙着给他选皇后妃子,选来选去,认为胞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最合适,亲上加亲,听话顺意。另选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他他拉氏为嫔,一名瑾嫔,一名珍嫔。接着筹办大婚,又是一番忙碌,不再赘述。大婚完毕,慈禧发出懿旨,撤帘归政。醇亲王再三叩头恳求,请太后继续训政,这回慈禧较为大度,决意憩园养老。光绪十三年正月十五,载湉在太和殿举行亲政大典,开始亲裁国事。十几年来,载湉在师傅翁同龢、夏同善等的教育下,颇有发愤图强之志,理政十分勤奋,五更上朝,下朝便批阅奏章,丝毫不敢怠慢。然而慈禧并非淡泊之人,虽然归政,却时时关注朝事,训饬载湉凡朝中大事必先禀白而后行,这使载湉大为失望,后来发现枕边的皇后仿佛是慈禧特意安置的间谍,办什么事,说什么话,慈禧很快便知,为此经常遭到训斥。他讨厌皇后,但又无可奈何。稍后,醇亲王奕 薨逝,又失去靠山。载湉终于发现自己与同治帝一样,仍是慈禧手中的傀儡。而此时的慈禧在帘外犹能掌权,心底亦十分满足,她有个宏愿,就是在她60大寿时,美美办一下,办个热闹隆重,风光十足的庆典。因而她预先几年就筹备庆寿大礼,第一让各省督抚、将军及蒙古王公等届时莅京祝寿。第二庆典设在颐和园,自皇宫到颐和园沿途要搭造彩棚,建立牌楼,设立祝寿经坛。第三召集全国戏剧名伶在颐和园德和楼唱戏祝寿。庆典规模按乾隆年间皇太后七旬大寿的规格来办。内务府大臣又授意京城内外大臣敬献寿礼,霎时,全国掀起献宝祝寿的热潮,奇珍异宝,黄金白银在宫中堆积如山。慈禧看了乐得心花怒放,喜不自胜。谁知,“渔阳鼙鼓动地来”,中日甲午战争一声炮响,将她的庆寿大典炸得粉碎。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光绪二十年九月 (公元1894年)。战争的导火索是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中日两国同时出兵朝鲜平乱。笔者尚须从头说起,甲午战争前夕,朝鲜李熙王朝黑暗至极,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则横征暴敛,残酷压迫,朝鲜人民忍无可忍。其时,在全罗道东阜县有个宗教团体,自号东学党,党魁名叫崔时亨,自称纬大夫,乘民怨鼎沸之际,登高一呼,揭竿而起。朝民不堪暴政,纷纷加入义军,一霎时声势浩大。官军出剿几次,均大败逃窜。义军乘胜攻破全罗道府,有蔓延全国之势。李熙吓得胆战心惊,立即向清朝求援平乱。当时清朝驻朝办事大臣袁世凯(又返回朝鲜任职),接到李熙请求,飞报北洋总署,详陈出兵朝鲜的意义。李鸿章接到报告,立即上奏,认为朝鲜是藩属国,助朝平乱义不容辞。清廷准奏,派提督叶志超、总兵聂士成率兵2500人,赴朝平乱。李鸿章挺老实,遵照中日 《天津条约》,通知日本政府,说明中国正向朝鲜出兵。日本接到中国照会,毫不含糊,立即派大鸟圭介率精兵8000奔赴朝鲜。几天后,清军叶志超部队在牙山登陆,就地驻扎。而日本在仁川登陆,直奔汉城,汉城周围要隘均被日军控制。中日两国同时陈兵朝鲜,东学党人惊骇异常,未经接触,立即土崩瓦解,作鸟兽散。东学党既已溃散,无乱可平,按照 《天津条约》,中日两国应即时撤军,叶志超亦准备率军回国。然而日本不但不愿撤军,反而大规模增兵,仁川、釜山均被其占领。袁世凯据理力争,日本驻朝大使大鸟圭介盛气凌人,拒不撤军。这消息传到中国,朝野激愤,蕞尔小日本如此无理蛮横,应诉诸武力,维护宗主国尊严。主战派翁同龢、左宗棠、张之洞等人慷慨激昂,联翩上奏,要与倭人决一死战。光绪皇帝本有奋发图强之心,也力主开战。唯有李鸿章认为,中日开战,必凭海战,而北洋水师目前军力已落后日本,开战弊多利少,应和平谈判解决。他指示袁世凯在朝鲜与日本交涉,又咨照总理衙门在北京与日本大使小村寿太郎交涉。然而日本政府根本无和平诚意,此次出兵朝鲜是蓄谋已久的 “吞并朝鲜,侵略中国”的战略实施。非但不撤军,反而占领朝鲜王宫,幽禁国王李熙,扶植大院君李应罡当政。李应罡曾被清军押解保定囚禁几年,对清朝恨之入骨,在日本唆使下,向清朝宣战,并请求日军驱逐驻在牙山的清军。这一事件,将清朝逼入死地,非战不可了,李鸿章也知开战势在必行。于是全国同仇敌忾,向日本宣战。派副都统丰申阿、提督马玉昆、总兵卫汝贵、左宝贵各率军渡鸭绿江,从陆路进入朝鲜。但是清军尚未集结,日本已先发制人,进攻牙山。牙山清军只有2000余人,面对日军优势兵力,叶志超极度恐慌,急向北洋总署求救。李鸿章急向英国租借高升号运兵船一艘,载满两营兵士,驶往牙山支援,然而船到丰岛海面,遭到日舰伏击,高升号被击沉,船上官兵全部殉国。丰岛之战揭开了中日战争的序幕。牙山清军久待援军不来,只得应战。聂士成率军在成欢阻击日军告捷,但日军大队人马却绕过成欢,突袭牙山。叶志超惊骇万状,不待聂士成回归,便逃往平壤,牙山遂被日军占领。叶志超逃到平壤,竟向清廷谎报战功,不提牙山之失,专提成欢大捷。清廷不晓实情,将他擢拔为赴朝三军统帅 (总统),节制各军。叶志超骤升统帅,各将领不服,心中各有怨气。此时,丰申阿、马玉昆等军已齐集平壤,只得听从叶志超调度。光绪二十年九月仲秋,日军野津师团16000人,向平壤进攻。驻守平壤的清军17000人,兵力相当。叶志超胆怯,主张坚守,而马玉昆、聂士成、左宝贵主张主动出击,几致争执,将帅不和由此而生。日军分三路进攻平壤,一路攻玄武门;其余两路一路攻大同江南岸,另一路攻平壤西南。驻守玄武门的左宝贵作战极为英勇,接连击退日军多次冲锋,但日军攻势益猛,左宝贵中炮而死,玄武门遂被日军攻破。在大同江南岸战场,清总兵卫汝贵不战而退,逃得不见踪影。在城西南战场,提督马玉昆不愧勇将,率领骑兵向日军冲锋,前仆后继,击退日军多次进攻。然而怪事发生了,平壤城头突然悬挂白旗,中日两军都感到奇怪。马玉昆急驶入城,见到大帅叶志超在帅帐中瑟瑟发抖,怒问为何悬挂白旗,叶志超说:左宝贵已死,卫汝贵失踪,不停战,怕要全军覆没。马玉昆长叹而出。原来按国际战争公约,悬挂白旗是停战屈服的信号,日本暂时停止攻击。乘这个时候,叶志超率残兵败将,狂奔500里,逃过鸭绿江。日军长驱挺进,几天后朝鲜全境陷落。

日军既在陆上战胜清军,又率舰队从海上向中国进攻。中国北洋水师舰队奉命抵抗日军。甲午年九月十七日,两国舰队遭遇于鸭绿江口大东沟海面。震惊全球的中日黄海大战揭开序幕。双方军力如下:日本舰队有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岛、千代田、产岛、桥立8艘战艘及运输船4艘,共12艘,是日本海军的全部家当。兵力4000人,司令官是伊东亨佑。北洋水师出战军舰有定远、镇远、经远、来远、致远、靖远、济运、平远、超勇、扬威、广甲、广丙战舰12艘,另有附属船只6艘,兵力2200人,总指挥为提督丁汝昌。这亦是北洋水师全部家当。交战之前,丁汝昌坐镇定远舰,用望远镜望去,见日本舰队排成一字长蛇阵,正排樯驶来,于是当机立断,命令北洋舰队排成人字形阵势,分开两翼,向日舰进攻。丁汝昌之意,是先将敌舰冲散,然后两翼夹击。而日舰阵形,一字排开,有灵活机动的效果。北洋舰队鼓足马力,向前急驶,相距九海里,丁汝昌红旗招展,下令开炮,各舰一阵猛轰,炮弹呼啸而出,落入海中,激起千层白浪,打死无数鱼虾,而敌舰毫发无伤。然而几艘日舰急速前进,风驰电掣,插向北洋水师后面,形成前后夹击之势。日舰高速前进,到大炮射程之内,向清舰猛烈轰击。北洋水师各舰也向日舰开炮。这是一场近距离的海战,霎时间,万炮对射,鱼雷飞驶,汽笛尖吼,轮机轰鸣。碧海中掀起万丈波涛,火光染红了白云,浓烟熏黑了蓝天。先是日舰四艘围攻北洋超勇一舰,超勇起火,迅即沉没。接着,旗舰定远发生爆炸,原来定远舰大炮发射时,炮膛自行爆裂,提督丁汝昌被震晕在甲板上,浑身鲜血,信号旗也被炸碎。超勇舰沉没,丁汝昌负伤,大大影响了北洋水师的士气,再者,各舰失去信号指挥,只得各自为战。此时,经远舰击伤日舰赤城,日舰长板垣八郎被炸死;来远舰一炮将日舰严岛炸个窟窿。两舰得手,北洋水师士气稍振。定远舰上,丁汝昌负伤指挥,下令开炮,将日舰西京丸炸沉。水师官兵齐声欢呼。左翼方向,战事亦亟,日舰浪速击中致远舰,致远舰又发炮击伤浪速,两舰对峙互射。突然日军主力舰吉野号高速驶来支援浪速,对准致远一阵猛轰,致远再次中弹,船上大火熊熊,船体倾斜,摇摇欲沉。管带邓世昌是北洋水师名将,欲与日军拼死一战,连续呼喊开炮,几炮射出,吉野舰塔楼炸碎,日本水兵满甲板乱窜,舰长东乡平八郎急命扭转船头逃跑。邓世昌杀得性起,依然连呼开炮。然而炮弹已罄,不能再战,船体继续下沉,海水已入船舱。邓世昌大喊:“兄弟们,为国捐躯的时候到了,快开足马力,冲上去撞沉吉野!”汽笛凄厉地呼啸,轮机悲壮地轰鸣,致远舰像一颗出膛炮弹向吉野冲去。此时吉野舰一片惊慌,东乡平八郎下令发射鱼雷阻截,一枚不准,再发一枚,终于一枚鱼雷击中致远舰,轰然一声,致远舰慢慢沉没,邓世昌与全体水兵一齐殉国。在另一海面,经远舰在追击敌舰途中又触水雷沉没,管带林永升及全体官兵殉国。济远舰管带方伯谦见致远、经远相继沉没,吓得魂飞天外,调转船头,逃离战区。广甲、广丙两舰也跟着溜之大吉。海面上,只剩定远、镇远等五艘战舰,尚与日舰苦战。丁汝昌见大势已去,下令撤退,撤退中,打一尾炮,将日舰松岛击伤,然后逃入威海港内。这一战打了五个时辰,北洋水师被击沉五艘主力战舰,精锐尽失,剩余舰只负伤累累,一蹶不振。而日本舰队大获全胜。外强中干的北洋水师终于在此次海战中露出纸老虎原形。指挥不当,排阵失误,战舰年久失修,航速不快,弹药不足,炮型落后,射击不远,威力不大,种种弊病,导致惨败。更深层次的原因,除慈禧挪款建园外,据野史载,户部尚书翁同龢与李鸿章有隙,屡屡拒拨军费,导致老舰不能维修,新舰不能购进,弹药储备不足。而日本方面,舰队虽总吨位落后清朝,但舰队装备及舰型比清舰起码先进10年,航速极高,故能飞速插入清舰之后,形成夹击之势。另外,火炮口径大,速射炮多,威力大,且用新式炮弹,比清军实心炮弹强胜10倍。日本政府为对外扩张战争,积极备战,增拨军费,购制新型舰只、武器不遗余力,日本天皇睦仁每年捐出30万内帑,全国官绅也纷纷捐款,用以军费,与清朝形成鲜明对比。更重要的是,日本海军训练有素,有强盛的武士道精神,士气高涨,如方伯谦之流的逃将逃兵一个也没有 (战后,李鸿章奉旨以临阵脱逃罪,将方伯谦正法。近年,有些学者为方伯谦鸣冤,说他浴血奋战,船伤力竭,为保存实力撤出战斗,并有方的血衣为证。福州修缮、开放了方伯谦故居。这真是一桩糊涂案,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也许是日本致胜之道。

日军在朝鲜得胜,海战亦得胜,已看破大清军队虚弱至极,不堪一击。气焰更为嚣张,又增兵几万,向中国辽东进攻。鸭绿江防线薄弱,被日军一举突破,几个守军被日军一阵扫荡,纷纷溃退,日军长驱直进,兵临九连城下。九连城是辽东门户,战略意义重大,由新任统帅宋庆把守。宋庆资历较浅,骤升统帅,各路将领很是不服,均不听调度。一闻敌来,各自为战,不消几日,被日军各个击溃,九连城外围据点全失,只剩九连城一座孤城。宋庆独力难支,弃城而去,退守凤凰岭,日军追来,宋庆又弃岭西奔。日军占领凤凰岭,兵分三路,向辽东纵深挺进。一路直扑连山关,一路攻岫岩州,一路攻金州大连湾。军锋极锐,所向披靡,不过半月,岫岩州、大连湾均被日军攻陷。唯有连山关一路,日军遭到清军依克唐阿与聂士成部队的英勇阻击,受到重创。接着海城失陷,聂士成与各路清军见大势不济,退到辽河之西。日军既攻占金州大连湾,又向旅顺军港发动进攻。旅顺本是天险,易守难攻,但丁汝昌未派重兵把守,将所有军舰撤往威海,港中只有几千人驻守,守将龚照屿听说日军来攻,吓得屁滚尿流,乘船遁逃。日军不鸣一枪,占领北洋水师经营几十年的旅顺军港。此时日本军舰又夺去盖平,山东荣城也继之陷落,渤海湾内,日舰横行无阻。光绪二十一年正月,日军向北洋水师最后一个基地威海卫发动进攻,但在摩天岭遭到清军顽强抵抗,死伤累累,继而猛攻,最终占领摩天岭。乘胜又攻占威海城,然后兵锋一转进攻刘公岛。在刘公岛内,北洋水师还有20艘战舰,大多负伤待修。日舰一阵轰击,定远、威远、来远相继击沉,提督丁汝昌身负重伤,眼看大势已去,让兵士竖起白旗,并发去一信,望不要伤害地方百姓,安排完毕,便服毒自尽。正月二十日,日军占领刘公岛,北洋剩余舰只全成了日军战利品。至此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后清廷痛恨丁汝昌隳军误国,不予抚恤,不准下葬,籍没家产。直到宣统末年方平反昭雪,民国初年遗体才入土为安,真是悲剧。

一系列的败报飞向京城,恰如天崩地坼,朝野上下极度惊恐,自鸦片战争以来,大清王朝曾败于西夷,此次却败于蕞尔小邦东夷日本,陆军失败,海军覆灭,大片国土沦丧。败得比以前更惨!国家耻辱莫大于此。于是慈禧太后六旬寿庆停办,于是起用恭亲王奕?执掌海军衙门,于是派刘坤一赴山海关督办军务,于是拔去李鸿章三眼花翎,以惩他指挥失误,导致惨败的大罪。此时,李鸿章成为众矢之的,国人皆曰可杀。战前,李鸿章主和,说他媚外卖国;战后,说他指挥失误,用人不当,丧师失地,辱国害民,“用一卫汝贵而百战淮军皆为叛卒,用一丁汝昌而大桅铁甲终成漏舟。”李鸿章和也不是,战也不是,万谤交集,万口难辩。更有甚者,御史安维峻上了 《请诛李鸿章以谢国人折》,称李鸿章私通日本,以煤米军火接济日军,又称李鸿章在日本存有大量资产,李之子经方又娶倭女为妻,因而李鸿章日夜盼日本之胜,盼日本之来。最后归结李鸿章有谋反之心。安维峻有可能是有清以来最大胆的御史,他把矛头同时指向慈禧,说:“又谓和议出自皇太后意旨,太监李莲英实左右之。皇太后既归政皇上矣,若犹遇事牵制,将何以上对祖宗,下对天下臣民?至李莲英是何人斯?敢干预政事乎?如果属实,当律以祖宗法制,李莲英岂复可容!”安维峻对李鸿章的攻击,纯属道听途说,闻风奏事,作为御史太不负责任。但他不畏强权、敢于诤谏的胆量,可与海瑞媲美。安维峻,字晓峰,甘肃秦安人。因此奏,以 “肆口妄言”被革职查办,又因此奏,而直声震天下,被称为 “陇上铁汉”。他未被处斩,据说是因光绪帝曲矜保全。从以上情况,可以想见李鸿章当时处境多么难堪。就在清廷思想混乱、议论鹊起的时候,日本铁蹄依然纵横驰骋,营口、牛庄均被占领,其舰队深入东南海域,又将澎湖掠去,日本极有可能突破山海关或在津沽登陆,威胁京城。这消息传来,京师朝野在震惊之外,一下子寂静异常,主战派慷慨激昂的议论停止了,个个俯首无言。慈禧、载湉终于无可奈何,下旨停战求和。于是派张荫桓、邵友廉为谈判使臣赴日本议和,但日本虽准议和,唯嫌张、邵两使官小职卑,不配谈判,反责中国蔑视日本。张、邵两使行至半途,狼狈归来。谁知朝廷却改派李鸿章为全权大使,赴日求和。李鸿章已获罪革职,兼万谤加身,国人恨不能争食其肉,其时正沮丧忧愁万分。去日本,明知是卑躬屈膝,割地赔款,并不光彩。不去虽佳,但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正在其时。权衡再三,决定豁出老命,厚着脸皮,去担任世界上最羞辱的职务——乞和大使。幸好慈禧太后心中有数,临行召见,对他百般安慰。光绪二十一年三月,73岁的李鸿章以难以名状的心情踏上赴日之程。船到日本马关,由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接待,他们原是外交老相识,此时,伊氏、陆氏是战胜国的代表,而李氏则为战败国代表,尊卑不言而喻。马关谈判开始,李鸿章提出先停战再议和,而伊藤却说,如要停战先以山海关、天津与大沽口为抵押品。李鸿章反驳道,三处是京畿要隘,押去无异将京城奉送,坚决拒绝。伊藤无法只得开议,但条件苛刻异常,要赔巨额军费,要割台湾、辽东半岛等。李鸿章抱着 “争一分得一分益”的原则,与之争辩。伊氏蛮横无理,对李冷嘲热讽,肆意调侃,对李之言,一概不理。李鸿章也有手段,采用休会缓议的蘑菇战术,与之周旋。一日,李鸿章回归旅馆,突然窜出一个浪人,对着李氏脸面,嘣然一枪射来,正中左颧,李血流如注,立仆倒地,迅即被抬回寓所。被刺消息被当成号外,很快传遍世界,各国报纸,都说日本是世界上最野蛮的国家,日本顿时处于窘境。伊藤、陆奥均到旅馆道歉慰问,并派医治疗。李鸿章乘势提出停战,日本立刻答应。那个刺客后被捕获,经审讯,其行刺动机是恨李鸿章拖延谈判,却给日本帮了倒忙。过了几日伤情稍减,李鸿章扎着绷带坐在谈判桌上,李说,辽东是清朝陵寝所在,祖宗发祥之地,不能割让;另外请看我老脸,给几个路费,少要点儿赔款。而伊藤无理之极,不肯稍让。此时,俄国、德国、法国见日本在中国取得巨大利益,颇为妒嫉,由妒转愤,三国联合向日提出抗议,并陈兵日本近海,要日本退出辽东。当时日本也因对华战争而伤兵耗饷,疲惫不堪,不愿再战。在此形势下,答应退还辽东,以钱赎地。李鸿章还想力争,伊藤蛮横地说,只有允与不允两言,别无选择。李鸿章无奈,只得向清廷发电报请示,清廷亦无奈,回电准签。于是中日 《马关条约》签成。条约如下:一、承认朝鲜为独立国。二、赔偿军费两亿两。三、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四、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五、中日原订约章废止,日货进口得暂行租栈,免税,在通商各口自由制造产品。时在光绪二十一年 (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这个国耻日,炎黄子孙不应忘记。李鸿章有马关纪事诗一首: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来年伤国步,八千里路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征旗大将坛。

寰海尘氛纷未已,诸君莫作等闲看。

其委屈之情与忧国忧民之情交织,令人读之感慨万千。李鸿章背着这个丧权辱国的沉重条约,返回国内,又自然被民间扣上卖国贼的帽子,骂声惊天震地。他给新疆巡抚陶模致信:“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酿成此变。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糜费为言,至以购械购船悉为厉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至一发不可收拾,战绌而言和。且值京都危急,事急万分,更非平常交际可比。兵事甫解,谤书又腾,知我罪我,付之千载,固非口舌可以分析矣。”其苦衷谁人可解,只能交给历史评论。笔者读此深有感触,赋诗一首:

№★北洋难敌小东洋,缔约马关悲国殇。

力不如人实无奈,百年错骂李鸿章。

笔者又产生联想,中国为了朝鲜竟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早在明朝万历年间,中国就出兵抗日援朝,打了七年,损失惨重,而后来的抗美援朝亦然,这种连续的援朝情结,也许成为历史特有的现象,让人们思考研究。

【戊戌变法】是受马关国耻刺激而引发的政治变革运动,亦称维新变法。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刺激太大。据野史载,《马关条约》签署,载湉盖国玺时,双手发抖,两腿发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连续几日寝食俱废,跑到奉先殿和太庙,对着祖宗遗像和牌位,叩头大哭,祈求祖宗恕罪,并立誓发愤图强。皇帝如此,国民亦悲愤填膺,丘逢甲有诗:“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可反映国民当时心情。然而大清厄运的降临,并未因此止住。世界列强见日本在中国攫得巨大利益,分外眼红,打着 “利益共沾”的招牌,蜂拥而至,挽袖染指,欲分一杯羹。俄国首先发难,将东北筑铁路权、开矿权掠去,又把旅顺、大连两港租借;接着德国不甘落后,又以曹州教案为由,出兵强占胶州湾,经交涉,又被租去;法国接踵而来,租去了广州湾;老牌帝国英国垂涎欲滴,也按捺不住,逼着总理衙门将九龙与威海卫租借。偌大中国,竟成了列强瓜分的市场,真令人痛心不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濒临亡国灭种的边缘。到这种田地,即便是渔夫村姑也难抑悲愤,也喊几句救亡图存的口号。

此时身居九重的光绪帝,坐龙床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他日夜苦思冥想,国家衰弱如此,贫穷如此,而一切制度仍因循守旧,文恬武嬉,上下壅蔽,民智未开。若不变法图强,万里江山,祖宗事业,也许要毁在自己手里。然而亲政几年,名存实亡,遇事时时处处受太后牵制,不能放手一搏,真使他苦恼之极。光绪二十四年,恭亲王奕?薨逝,这个经历三朝,扫平内乱,兴办洋务,公忠体国的贤王的去世,使他失去了强有力的弼辅;未几月,他的生母醇亲王嫡福晋叶赫那拉氏也撒手人寰,更使他悲痛难忍。外失贤王,内失慈母,真是孤苦伶仃,举目无亲。再看军机处那几个大臣,礼亲王世铎、刑部尚书刚毅、礼部尚书廖寿丰及徐桐、潘祖荫、李鸿藻等人,都口口声声要守着祖制,以不变应万变,依靠他们变法维新,无异是缘木求鱼。唯有师傅翁同龢与他相依为命,偶而谈些变法的话题。此时的载湉多么需要一批踔厉风发的新人,助他完成变法图强的大业呀!

似乎是天意安排,当光绪帝忧心忡忡的时候,广东出现师徒两人,一是康有为,二是梁启超,也在热火朝天地搞救亡图存的运动。梁启超当时羽翼未丰,笔者先简介维新派首脑人物康有为。康有为,字广厦,广东南海人,平日苦读诗书,尊崇孔子先师,并属意洋务,洞察外情,喜好指点江山,评议时政。曾著 《大同书》,描绘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公平无欺的社会。据说他的 “有为”名字,是 “大有可为”之意,可见其人志气不小。还是在甲午年五月,他以举人身份,赴京参加会试,时值 《马关条约》签订,他悲愤交加,联络京中1300余名应试举人,写了万言书,聚集都察院呐喊鼓噪,要求代递万言奏章,内容是拒和、练兵、迁都、变法等,搞得轰轰烈烈,时称公车上书。万言奏章最终未能递上龙廷,光绪帝浑然不知。然而公车上书却点燃了变法的引信,造成爆炸性影响。之后康梁诸人联合同志,奔波呼号,进行宣传推广活动。先办了个报纸 《中外纪闻》,介绍中外新事新物。后又组织强学会、保国会,联络同志,鼓吹变法。活动如火如荼,许多高官名士,也认为时髦可爱,如文廷式、张之洞、洪钧、袁世凯等也混迹其中。京中如此,各地纷纷效尤,湖南搞得最有起色。康有为见时机火候均佳,在第二次入京考试时,连续六次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救国。他的奏折最先被翁同龢得到,阅后大加赞赏,视为新学奇才。翁氏又转呈光绪帝,载湉见了这些变法奇文,兴奋激动,读复叹,叹复读,一读三叹,惊喜之情不可言喻,立即传旨召见康有为。当时康有为已考中进士,授为工部主事,即便如此,大清皇帝召见六品小官,也是开天辟地第一次。康有为受宠不惊,见了皇帝,慷慨陈词,高谈阔论,把变法的纲要意义,一一倾吐,光绪龙颜大悦,点头频频,君臣二人相识恨晚,谈了两个时辰,尚恋恋不舍。康有为又献上 《日本明治天皇变政考》、《俄国彼得大帝变政考》两篇专著,以备参考。临别,光绪准于他专章奏事。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光绪帝颁布 《明定国是诏》,内容主要有废八股,设学堂,裁冗员,改武科制度,开经济特科等。这道诏书下达,说明维新变法开始。光绪帝不干则已,一干则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变法诏书联翩而下,今天是创办京师大学堂,明天是建立工商矿务局,后天是撤汰大理寺、太仆寺、鸿胪寺、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还有广开言路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光绪帝又命康有为推荐人才,康立即推荐候补侍郎杨锐、候补主事刘光第、候补中书林旭、候补知府谭嗣同,说他们学识博通,才堪大用。光绪帝将四个候补小官连升三级,授为四品军机章京,著在军机处行走,以代替刚毅等一班老朽。这些年轻人,血气方刚,精神抖擞,拟圣旨,批奏折,发公文,忙得不亦乐乎。新政甫行,大有起色。

说实话,新政的内容,大多是革故鼎新,顺于世界潮流的好政策、好法令。如能贯彻始终,于国计民生大有裨益。但实际情况是,诏书次第颁布,实行未出都门,在北京尚有孙家鼐主持成立了京师大学堂及裁汰某些衙门等,而在全国各省,除湖南巡抚陈宝箴搞得轰轰烈烈外,各督抚均持观望态度,因为他们已知太后与皇帝不和,还想走着瞧。这说明新政推行并不顺利。更有甚者,新政诏书刚一颁布,便引起保守势力的极度恐慌与极度敌视,他们认为如果新政执行,其利益受到极大损害。比如,裁汰詹事府等六个多余衙门,便砸了大批官员的饭碗,衣食何恃?当然怨恨连天。再如,废八股,恃八股文为科考利器的全国几百万贡士、举人、秀才、童生及读书人,便断绝了做官入仕的希望,十年寒窗苦废于一旦,更有如丧考妣的痛苦。另外,新政规定擢拔官员要量才录用,那些凭老资格、靠爵位、世职作官的人,也怨气冲天。靠国家供给的那些听戏喝茶提鸟笼的旗民,也怀疑新政也许会毁掉他们的铁杆庄稼,自然也怨声载道。于是保守派对维新派恨之入骨,群起而攻之。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递上奏折,说康有为妄称横议,勾结朋党,摇惑人心,混淆国事,应驱逐回籍。御史文悌也上奏,应将欺君罔上、挑拨两宫关系的杨深秀、宋伯鲁革职查办。礼部主事王照有 “剪发易服。并请皇上奉太后访问日本,学习治政经验”的奏章,被怀塔布扣押,未与转递。更有清宫太监总管李莲英,闻说新政有驱逐太监的条文,吓得胆战心惊,急忙向太后哭诉,说维新党的坏话。还有个御史杨崇伊不但对新政大肆攻击,而且多次到天津串通荣禄,反对新政。对于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光绪帝起初并不怕,决定排除障碍,推行新政。下旨革去礼部怀塔布、许应骙等六个官员的职务。罪名是“阻挠新政”,罢其职以儆效尤。光绪帝这一严厉行动,给保守派打击不小,个个惊惶万分,大有朝不保夕的感觉。怀塔布是太后表亲,他带着许应骙、文悌、杨崇伊等人,到颐和园向慈禧太后告状,四个人围着太后,痛哭流涕,叩头如捣蒜,都说新政违背祖制,保国会是保汉人,不保大清,目下人心动摇,痛恨新政,还望太后做主云。慈禧很是镇静,说道,你们且退下,我自有安排。果然,此后接连几天,慈禧逼着载湉发了四道圣旨,第一道是户部尚书翁同龢立即开缺回籍。第二道是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替代王文韶。第三道是凡二品以上官员授职,必须到颐和园向太后谢恩。第四道是本年九月五日皇上奉太后赴天津阅兵。这四道圣旨煞是厉害,表明以慈禧为首的保守势力向新政发动最致命的打击。将翁同龢无端革职,击断了维新派的支柱。任命太后心腹荣禄为直督,拱卫京畿的军事大权已经为保守派掌控。二品大员任职后须向太后谢恩,无异是向世人宣布,人事任命权仍牢牢控制在太后手中。而让皇上到天津阅兵,尚不知太后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康有为等维新党人,见了四道圣旨,慌了心神,慌了手脚,至今方知皇上只是虚名一个,毫无实权,真正感到新政推行并不容易。然而事到此时,岂能退却,只能勉为其难,放手一搏。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密谋策划了一夜。第二日,康有为秘密进宫觐见光绪帝,君臣在勤政殿密谈,康有为奏道:“目下形势险恶,新政危在旦夕,非常之时,应有非常之策,应先除掉荣禄,夺取兵权,然后兵围颐和园,挟太后入城,圈于西苑,使尽余年。臣保举一人,直隶按察使袁世凯,忠勇兼备,前参加强学会,赞成维新,现在小站练兵,掌有新式陆军7000人,杀荣禄,围颐和园必能担当大任。”光绪帝闻言面有惊色,急摇手使眼,阻康再言。康有为沉吟片刻,又说:“皇上九月五日赴天津阅兵,恐怕凶多吉少,彼等必有阴谋,不可不防!”光绪帝并不回答,只说:“卿且退下。”

过了几日,光绪帝在养心殿召见袁世凯,问道:“闻卿在小站练兵卓有成效,今特召见。朕推行新政,卿有何见解?”袁世凯道:“新政顺世潮,合民意,臣极力赞成。”光绪帝又道:“朕将重用卿,往后命卿统带军队,卿肯忠心事朕乎?”袁世凯叩头有声然后昂首而答:“臣世受国恩,敢不效命,必忠心赤胆,肝脑涂地以报皇恩。”第二天光绪发布诏书,任命袁世凯为兵部侍郎,仍专管练兵。此时袁仅是四品官衔,骤升从二品的侍郎,满朝议论纷纷,袁也对皇上的不次擢拔感到意外。按照新颁圣旨,袁世凯必须向太后谢恩。他赶到颐和园叩见慈禧太后,慈禧淡淡地说:“皇上授你侍郎也好,你要好好练兵要紧。不过皇上恐另有他意,你该多长个心眼。”袁世凯诺诺退出。

当时,北京城谣言满天飞,盛传慈禧太后将在天津阅兵时,废掉皇帝。另有光绪帝已被毒死的传闻。这些消息传到宫里,光绪帝十分恐慌焦急,认为祸在旦夕。他召入军机章京杨锐,授以衣带密诏,内有 “朕位几不保,着康有为诸人筹划解救”之语。杨锐将密诏带回南海会馆,交给康有为,在场诸人见诏,相对痛哭,一时不知所措。哭了半天,方知痛哭无益,便绞尽脑汁筹划对策。筹划一夜,唯有联络袁世凯,杀荣禄以保圣主,似觉可行。谭嗣同自告奋勇,愿亲劝袁世凯以逞大计。据梁启超后来撰写的 《戊戌政变记》中记述,维新党人谭嗣同夜访寓于法华寺的袁世凯。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好读书,慷慨有侠气,是党人中意志最坚强的血性汉子。是康有为的私淑弟子。他见到袁世凯悲愤地说,太后与荣禄要借天津阅兵之际废掉皇上,现在情况十分危急,唯有你才能解救皇上。如果你愿意解救皇上,可建莫大的功勋,如果不愿意,你可到颐和园向太后告发我,杀死我,你也能得到荣华富贵。袁世凯也慷慨激昂地说,谭大人把我当作什么人了,皇上是我们共同拥戴的圣主,况且我蒙皇上知遇之恩,正要全力报答。如果皇上到天津,移驾到我的营盘,传旨杀贼,我杀荣禄像杀一条狗那样容易。目下形势紧迫,我必须立刻赶回天津,因为弹药尚在荣禄手里,我需安排一番。谭嗣同见他大义凛然,便深信不疑。还有一则史料,说法与梁启超之文不同,是说光绪帝第二次召见袁世凯,赐他令箭一枝,命其杀荣禄劫太后,功成后封为直隶总督。两则史料情节不同,但有个共同点,无论光绪帝或维新党人都把袁世凯当作力挽狂澜的救世忠臣。

然而袁世凯当日乘火车到了天津,却直奔直隶总督衙门,将谭嗣同的预谋和盘托出。他是个政治嗅觉极敏感的人,不是他不想救皇上,以建不世功勋。而是他准确看到皇上斗不过太后,以他的7000新军与荣禄的9万武卫军相拼,无异于以卵击石。如依谭嗣同之计,冒昧行事,必遭杀身大祸。再者荣禄对他有举荐与擢拔大恩,杀荣禄便是不义之举。而将此事告发,正是飞黄腾达的良机。荣禄听到袁的密报,着实大吃一惊,立即动身,赶赴北京,径直向颐和园奔去。见了慈禧太后,扑通跪倒,嘣嘭磕头不已,接着大哭道:“求老佛爷救奴才一命!”慈禧闻言不胜诧异,急问其故。荣禄遂把袁世凯告密,维新党人杀己围园劫太后之事详细奏明。听得太后惊怒交加,暴跳如雷。立即传下懿旨,召亲贵近臣入宫议事。不消片刻,世铎、奕劻、刚毅、怀塔布等几十人赶到,在太后脚下,黑压压跪倒一片。慈禧说明原因,大伙也皱眉吐舌,惊惶万状。慈禧命荣禄调兵入城,包围皇宫,关闭九门。御史杨崇伊以哭丧声奏道:“请太后速垂帘听政,救救大清江山。”慈禧说:“事到如今,只能这样了。”

有个孙太监历来忠于皇上,听到太后要派兵围宫。立即潜出园外,飞奔入城,直进皇宫将太后之谋告诉光绪帝。光绪帝知事已败露,大势已去,倒也不显惊慌。他唯恐康有为被捕,立即传旨一道,催促康有为立即离京,赴上海督办官报局。这道圣旨由孙太监送达,康有为见诏,心领神会,迅即离都,先至塘沽,然后乘轮船赴上海而去。

光绪静坐养心殿中,等待厄运降来,慈禧太后带着大批侍卫闯进殿内,光绪跪倒在地一言不发。慈禧怒目而视,指着骂道:“你真正忘恩负义,你五岁时,我立你为帝,抚养你成人,不是我保护你,你哪有今日。你不报恩也罢,为何听人挑唆,设计害我?”光绪帝仍不作声。慈禧又骂:“我能立你,也能废了你,你信不信!”当时珍妃在旁,突然上前跪倒,昂首而言:“皇帝是一国共主,太后也不能随意废黜!”太后大怒,一巴掌过去,打得珍妃脸上顿起血痕。慈禧大喊:“快把这狐媚子拉出去,圈禁冷宫。”早有几个内官过来,拖出珍妃。李莲英此时过来,搀起光绪帝说:“皇上别跪着啦,咱们到瀛台去。”原来瀛台在三海之中,是个小岛,四面环水,孤寂清冷,这是慈禧给他安排的幽所。

慈禧太后幽禁光绪帝后,随即以皇帝之名,发旨颁告天下,宣布第三次临朝听政。并命令逮捕维新党人。于是京城缇骑驰骋,大事搜捕,捉住康广仁、杨深秀、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六人。康有为已逃往上海,梁启超避入日本使馆,侥幸得免,王照也逃得不知踪影 (后来三人都逃亡日本)。谭嗣同本可逃脱,但他拒不出走,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始,中国未之有闻,此国之不昌也,有之自嗣同始。”坐在家里,静待捕者到来。过了几天,圣旨又下,着将六人正法,由刚毅监斩。六人被押至菜市口 (北京地名,清朝处决人犯在此执行),个个神色自若,慷慨就义。人称 “戊戌六君子”。另外参与维新的官员,如宋伯鲁、徐致靖、张荫桓、陈宝箴等人尽革职判刑。翁同龢被夺去官职,由地方政府严加看管。这场变法前后经历103天,世称 “百日维新”,终于以失败告终。笔者有诗赞曰:

№★维新君子气如虹,变法图存唱大风。

菜市口前鲜血溅,莫凭成败论英雄。

戊戌变法以救亡图存为目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颇为可惜。但确实值得歌颂,因为国难当头,中国尚有不甘灭亡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奔走呼号百日,事虽不成,也有发聋振聩、启迪民智的效果,永远值得纪念。后人批判他们是改良派,没有革命来得彻底,然而改良,总比不改良好得多,不可以成败论英雄。至于变法失败之因,笔者一言以蔽之:保守势力太大,维新势力太小,除此而外岂有他哉!再细加分析,第一,皇帝要维新,但毫无实权。载湉其人仅有图强的理想,却无图强的大气魄。性格懦弱,事事屈从太后,美其名曰恪守孝道。当笔者看到,他在太后逼迫下,亲笔拟旨免掉可亲的翁师傅,便觉此人难成大事,必败无疑。第二,变法没有军队的支持,这是最关键的致命伤。变法是激烈的,要以铁血手段做后盾,慈禧有荣禄支持,当然必胜无疑。载湉亲政多年,竟没培植一个值得信赖的军队干部,真是疏忽之极。事到临头,方抱佛脚,抱住一个心术不正的袁世凯,迟了,也错了。中国历史上有过类似情况成功的先例,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将父亲李渊逼到太上皇的冷板凳上。唐中宗李显联合军事将领,逼其母武则天退位。他们都凭的是军队支持。而载湉既无李世民的魄力,更无军队的支持,岂能不败!第三,维新党人均为书生,搞宣传鼓动犹可,搞变法则经验不足。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第四,新政推行过急,欲速不达。百日之内,诏书如雪片飞来,只图轰轰烈烈,未能扎扎实实。比如,剪发易服于政治联系不大,何妨缓行。再者,欲邀伊藤博文来华,拜为客卿,秉持国政,更惹人讨厌,也是急于求成的心理反映。

【庚子事变】发生于1900年夏季,是由义和团运动引发的八国联军侵华事件,从而爆发社会大动荡。是年为农历庚子年,故称 “庚子事变”。造成这次事变的原因较复杂,必须溯源而论。戊戌变法后,慈禧太后对光绪帝恨之入骨,欲废之而后快。她将光绪幽禁于瀛台,并谎称其重病缠身,不宜亲政,为她第三次临朝寻借口。这引起社会舆论的不满,纷纷为光绪鸣不平。上海候补知府经元善,性格耿直,他联合蔡元培等名流2000余人联名发电,要求太后归政于皇上。慈禧得知后,气个半死,更迁怒于光绪,加紧了废黜光绪帝的步伐。她以光绪帝无子嗣为由,立溥为大阿哥,继承同治帝嗣祀。溥是惇亲王奕誴之孙,端郡王载漪之子。按说奕誴曾过继别门,血统稍远一些,溥原不该立。但载漪最喜奉迎,其福晋系蒙古阿拉善王之女,更擅长巴结之术,两口子把慈禧侍候得服服帖帖,因而慈禧才立了溥。光绪帝正当盛年,有一后两妃,以后安能无子?这明明是断绝光绪帝的希望,即使他以后生有子嗣,但皇帝的继承人却是溥。慈禧立了大阿哥溥,朝野舆论很是不平,就连外国人也不赞成。外国驻京公使或私下或公开放出话来,要求光绪亲政,太后撤帘。慈禧得知消息,痛恨洋人多管闲事,恨得牙根发痒。说实在话,从道光年起,外国频频入侵,清政府丧权割地辱国,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太后,心底里充满了屈辱,充满了对洋人的仇恨,即使撇过立大阿哥之事不谈,慈禧对洋人之恨,从来有增无减,只不过是打不过洋人,委曲求全罢了。不仅慈禧如此,朝中公卿大夫亦痛恨洋人欺侮中国,举例来说,大学士徐桐就是个典型的仇洋派,他家与东交民巷使馆区为邻,他在门上写了一副对子:望洋兴叹,与鬼为邻。以示对洋人的蔑视。像徐桐之类的士大夫在朝中不乏其人。

同理,各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当然更引起人民的仇恨,朝廷打不过洋人,老百姓更受其害,对外大量赔款最终是让百姓承担。因而人民的仇洋心理,更为激烈。以前发生的天津教案、曹州教案均因此而生。中日甲午战争后,各国蜂拥而至瓜分中国,这种民间仇洋心理更达高潮,发源于山东的义和团运动,便在此时爆发。义和团,原名义和拳,原是个宗教团体,据说是白莲教的分支,最初只是进行宗教活动,即使练武也是为保家护身,并无大的政治企图。后来,外国战胜者依照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不断派传教士深入中国内地传教,宣传耶稣福音。当时中国各地外国传教士犹如过江之鲫,多不胜数。这些传教士霸占田地,盖起教堂,广招信徒,渐渐声势浩大。传教士以战胜者姿态出现,对官府、对百姓都盛气凌人,而加入教会的信徒,由洋人撑腰,不免也高人一等。传教士与信徒沆瀣一气,常干些违犯基督教义的事,与百姓形成尖锐矛盾。因而百姓深恨教会,把传教士叫做大毛子,信徒叫做二毛子。义和团视洋教为邪教,当百姓与教会发生冲突,他们便出头露面,杀洋人,烧教堂,为百姓出气。起初,清朝官府对义和团的态度,是以匪论处,坚决剿灭。但义和团反抗激烈,越是镇压,越是蓬勃发展,队伍不断壮大,竟打起反清灭洋的旗号。当时山东地区,义和团运动蔓延全省,县县村村设坛练武练功,团员头裹红巾,身穿红兜肚,腿绑红布,手中大刀把儿也系着红飘布,兜肚内藏着咒符,所练功夫称为金钟罩,自称刀枪不入,拿起砖头石头,用手砍去,像刀切豆腐一般。更有许多女兵,统是年轻女子,头裹红巾,右手持红灯,左手执红扇,练起武来,英姿飒爽,威风凛凛,据说扇子一扇,便能足蹑青云,红灯掷去,立化冲天烈焰,好不厉害,这种功夫,被称作红灯照。义和团所供奉的神祇,是玉皇大帝、洪钧老祖、九天玄女、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有时神灵附身,更能力敌千军。功夫越练越玄,队伍越来越大,山东全省几成为义和团的天下。当时新任山东巡抚毓贤,原以善捕盗成名,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酷吏,初上任本想镇压,派出队伍出剿,竟连吃败仗。不得已改剿为抚。于是善待义和团,让他们好好练武,报效国家。义和团杀洋毛子,二毛子,烧教堂,毓贤也纵容宽大,任其所为。义和团大小师兄,见巡抚大人善待他们,也愿听驱使。毓贤忽生奇想,这等义民功夫神奇,组织起来,平时可保家,战时可卫国,岂不是朝廷莫大的洪福。于是他向义和团建议,把 “义和拳”改为 “义和团”,把 “反清灭洋”,改为 “扶清灭洋”。义和团自然答应。由此义和团成为被官府支持的合法组织,发展更为迅速,并由山东向直隶、山西、河南等省扩散。毓贤纵容义和团,遭到西方列强强烈抗议。清政府被迫撤换毓贤,任袁世凯为山东巡抚。袁世凯对义和团不感兴趣,事事处处予以限制,并下令解散。义和团见新任巡抚如此,大骂袁世凯为卖国贼,并撤离山东,向直隶、北京、山西涌去。毓贤离任后,到北京晋见端郡王载漪,向他陈述义和团功夫神奇,刀枪不入,而且忠心可鉴,这等义民将来保护大阿哥登基,还怕洋人干涉吗!这一席话说得端郡王心花怒放,立即入宫禀奏慈禧太后,慈禧听后,不禁怀疑。端郡王又奏道,毓贤性情忠厚,当不致欺君罔上,不妨让裕禄招些拳民,入宫检阅,果真属实,有这等忠勇而身怀绝技的义民保咱大清江山,洋鬼子还敢欺侮吗!这一席话也把慈禧说得心花怒放,立刻准奏。过了几日,直隶总督裕禄果然奉旨调来几百义和团战士,开入宫内。这几百个战士排开阵势,先表演武术,只见刀枪剑戟十八般武艺,样样娴熟,腾跃翻滚,身手不凡。又练绝技,梅花桩上奔走如飞,手砍砖石,顿时粉碎,铁棍击臂,立成弯蛇,头顶巨石,铁锤砸下,石粉碎,头无伤。慈禧、端王看了大声叫好。不知什么原因,竟未试验枪炮射人。大约是生命攸关,不可轻试。于是慈禧命裕禄将义和团编成团练,加紧训练,以备后用。此令一下,天津卫竟成了义和团的世界,遍地团民,处处设坛练武。天津义和团有大首领王德成、曹福田、张德成三人,裕禄将他们奉若神明,请入总督署衙,双方作揖打拱,分庭抗礼。又有红灯照女首领黄莲圣母,裕禄也请入督署,请她上座,叩头参拜。裕禄支持义和团的热情丝毫不亚于毓贤。而毓贤此时,又调任山西巡抚,依然故我,全力扶持义和团,三晋南中北,杀教士、杀教民、烧教堂搞得如火如荼。毓贤把全省主教以上的教士及修女、儿童等100余名,传到太原,集于一室,然后斩尽杀绝。

在直隶省 (河北),义和团闹得更凶,涿州府涞水县团民将保定铁路拆毁,又与官军对抗。朝廷派副将杨福同率兵弹压,杨颇不中用,竟被义和团杀死。这个事件震动京城,朝廷再派军机大臣刚毅及刑部尚书赵舒翘前往涿州解散团民。两人到达涿州,对义和团并未采取强硬措施,刚毅下令释放几个在押的团民,贴了几张安民布告,赵舒翘不敢多嘴,随声附和。在涿州转了一圈,两人便返朝复命。刚毅不提义和团破坏铁路、戕杀官军事,唯提义和团骁勇善战,可用来抵抗洋人。此时慈禧从左右得到的消息都是义和团刀枪不入,忠勇可恃。于是派载漪管辖总理衙门,专办对洋人交涉。再派庄亲王载勋、军机大臣刚毅统率义和团,加紧战备。载漪、刚毅将改编的义和团及清军的建制名称,命为 “虎神营”。寓意是:虎吃羊 (洋),神镇鬼。一物克一物,专对付洋鬼子。这真是个绝妙的创意。义和团成了正规军,这消息传出,义和团民如潮水般涌入京城。旬月间,京城之内,聚集义和团民10余万人,到处设坛练武,舞刀弄枪。甚至王公府第、紫禁城内都建起拳坛,焚香叩拜。义和团民在京城禁止洋人传教,禁止百姓入教,禁止使用洋货,凡见有人使用洋火、洋蜡、洋瓷盆之类立行斩首,决不宽贷。之后,团民活动更加激烈,扒铁路、拔电杆、烧教堂、挖洋人墓,另有上千洋教士、几万教民被杀。大批外国侨民与中国教民逃入东交民巷、西库什教堂避难。义和团随即包围使馆区及西库什教堂。正阳门外,突然火起,烧毁店铺近千家。京城一片混乱,大火熊熊,黑烟蔽天。慈禧下旨,调来武卫后军入城,维持秩序。这支军队由提督董福祥统率,董系土匪出身,部下多是甘肃人,作战虽勇,纪律极差,趁火打劫,京城秩序越维持越乱。各国驻华公使纷纷到总理衙门抗议虐杀教士、教民事件,端郡王一概不予理睬。一日,端郡王喝醉酒,携载勋、载澜等人率义和团丁几十人,闯入皇宫,指名要杀 “二毛子”光绪皇帝,当下惊动慈禧太后,将载漪痛骂一顿,赶出宫外,几十个义和团丁被押出午门斩首。京城之乱由此可见。然而局势更加恶化,排外行动愈烈,日本使馆的书记官杉山彬,从使馆区溜出,行至永定门被董福祥军击毙。德国公使克林德男爵,也从使馆溜出,在总理衙门附近被义和团击毙。这两起事件一下使中外关系骤然紧张万分。各国公使纷纷致电本国政府,要求出兵援救。

此时,天津传来消息,报称洋兵聚集塘沽,索取大沽炮台,若不允准,立即出兵攻打。慈禧得知,更是恼怒,下旨命董福祥率兵与义和团共同攻打东交民巷外国公使馆区。董福祥十分卖力,率兵万余名日夜攻打,打了一个多月,均被护卫洋兵击退。董军死了一两千人,义和团死了几千,洋兵仅损失几十名,而使馆岿然不动。董福祥之军是清军最精锐的军队,以优势兵力,连一个由400洋兵把守的使馆都攻不下,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大笑话,多少年以后,外国人都以此嗤笑中国军队无能。据说董福祥也有苦衷,洋兵虽少却有几尊大炮,其中一尊是临时从古董店购来的老炮。董曾向荣禄索要大炮,而荣禄坚决不给,反而给使馆送水送蔬菜,气得他哇哇大叫。原来荣禄另有考虑,他清醒地了解局势,知道洋人大规模侵犯近在日前,而大清并非对手,必败无疑。他讨好洋人是为今后议和留下后路,用心良苦,但大有卖国通敌嫌疑。就在此时,端郡王载漪、户部尚书启秀拿着一张外国照会,向太后奏报,内有 “慈禧太后立即归政,由皇上亲政,并废大阿哥溥,允许外国兵入京平息事端”之语。太后一瞧,把照会掷于地,拍案而起道:“洋人敢干涉内政,真是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也顾不了许多,拼死一战,比受侮强得多。”遂即传旨明晨召开御前会议。翌日清晨五更时分,慈禧御仪鸾殿,军机处大臣世铎、荣禄、刚毅、王文韶、赵舒翘、启秀等人早跪地伺候。慈禧说:“洋人太无理,我意与其开战,汝等以为如何?”荣禄奏道:“外人欲开战,是其自行寻衅,但围攻使馆,决不可行,若依端郡王之意,大清社稷危矣。”慈禧怒曰:“你若有好办法,让洋人退出京城,那我就不围使馆,如没有办法,你就给我退下!”荣禄不敢再说,惶惶退出。礼部尚书启秀从靴中抽出向11国宣战谕旨,太后接过一看,连说,很好,很好。又让各大臣传阅,完毕,又问是否同意,各大臣异口同声说,太后圣明。宣战上谕得到军机处同意后,慈禧用完早膳,又在勤政殿召开扩大会议。这次光绪帝也来参加,他表情忧郁地坐在慈禧身旁。参加会议的人增加了王公及六部九卿及诸科道大臣,少说亦有百余人,黑压压跪满一殿。慈禧太后厉声道:“洋人欺人太甚,我不能再容忍。我始终约束义和团,不愿开衅。但昨天看到外国公使的照会,竟敢让我归政,才知此事不能和平解决。皇上他自己承认不能亲政,外国怎能干预?现在外国兵舰要攻大沽口,无理至极,我意开战,你们有何见解,不妨直陈。”此时大殿安静极了,只听见大臣们紧促的呼吸,许久却无人发言。慈禧转过头来,问光绪帝:“皇上你也说说。”光绪帝迟疑片刻说道:“义和团系乌合之众,怎能御敌?请圣母听荣禄之言,停攻外国使馆,把各国公使先暂送天津……”话至此,望望太后,见她已满面怒容,又说:“还请太后做主。”赵舒翘终于第一个发言:“既要开战,请太后下旨,杀尽内地洋人,免得他们做间谍,内应外合。”慈禧说:“这个先缓议吧。”突然太常寺卿袁昶膝行向前,朗声道:“臣有话要说,义和团是乱民,万不可恃,自古未闻凭邪术能打胜仗的。请先剿乱民……”慈禧怒目直射:“义和团不可恃,难道人心也不可恃吗?”袁昶仓促不能答。端郡王载漪按捺不住,指着袁昶道:“义和团是义民,起自民间,凭着赤诚不避万死以赴国难,先除义民,人心动摇,洋人谁御?”袁昶答道:“安内方能攘外,外人让太后归政,此言未必是真!”载漪咆哮道:“你这个汉奸,竟敢替洋人说话,应先除掉你这个内奸!”慈禧喝道:“载漪,皇庭之内不得无礼!”这时,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吏部侍郎许景澄、内阁学士联元等躁动起来,依次发言,都说,向11国同时宣战,实不适宜,中国本弱,甲午之战,败于日本一国,怎能抵挡列强联合进攻,必遭败绩,外人一入,内乱必起,社稷危矣。慈禧突然站起来,声色俱厉地说:“你们都别说了,刚才洋人又来照会了,我念给你们听听,一、给中国皇帝指明一地由他自由居住。二、代收各省钱粮。三、代掌中国兵权。四、让我归政。你们听听,洋人无理至极,和也是亡国,与其这样,我宁可玉碎了。”这个照会,一下子把主和派的嘴堵死了。后来方知这个照会并非出自洋人,而是端郡王授意军机章京连文杜撰的。但却促进了对外宣战。慈禧念完,便吩咐军机处,将宣战上谕颁告全国。

然而宣战诏书却遭到东南各省督抚的抵制,据说两广总督李鸿章,见到诏书说:“此矫诏也,乱命也,粤不奉诏。”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与李鸿章电报往还,达成共识,与洋人签订《东南互保条约》:东南各省不向各国开战,各国也不能向东南各省进攻。笔者认为这个条约,确实避免了将战火引入东南,保了一方平安,但几省督抚搞一国两制,表明大清王朝中央集权遭到挑战,中央权威失灵,这是大清衰亡的先兆,也给以后造成巨大影响,辛亥革命兴起,各省纷纷独立,正是互保条约的后遗症。

再说天津情况,先是各国军队索取大沽炮台,被清军拒绝。各国发动强攻,提督罗荣光抵挡不住,大沽炮台陷落。联军统帅西摩尔率2000洋兵北进,希图入京解救使馆,在杨村遭到义和团与清军的阻击,西摩尔被迫撤退。这次小胜被直隶总督裕禄渲染成杨村大捷,立即向朝廷报捷。清廷大为兴奋,发旨褒奖,赏银20万两以资鼓励。裕禄更派兵攻打天津紫竹林租界,进攻10余天,死伤万余人,而租界岿然不动。此时各国军队陆续在大沽登陆,向天津进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抵达天津城下。当时守卫天津的主力是武卫军聂士成部,聂士成是淮军名将,以善战著称,但他素来痛恨义和团,而义和团也恨他入骨。聂军与义和团经常火拼,杀得不可开交。聂军与洋兵激战10余日,均是分兵作战,一面抵抗洋兵,一面抵挡义和团。在一次战斗中聂士成壮烈殉国。聂军失利,武卫军、马玉昆部开上前线,与洋军奋战。马玉昆亦是淮军勇将,他与义和团一起击退洋兵无数次进攻,但最终败北,退守北仓。天津不几日沦陷,直督裕禄兵败自杀。洋兵攻入天津,大肆烧杀掠夺,天津几成废墟。此时,各国军队聚集天津,共有34000人,计俄国1万人,日本9000人,英国6000人(多为印度兵),法国2600人,美国2500人,德国4000人,意大利与奥匈帝国各150人,号称八国联军。休整几日,向北京进攻。

裕禄自杀,天津沦陷,消息传入京师,慈禧太后震惊异常,召来端郡王,大骂一通。端郡王说,有义和团在,太后尽可放心。他又说前任四川总督李秉衡愿率军击退洋兵。慈禧大喜,立命召见李秉衡。李见到太后慷慨陈词:“臣愿率师前往,与洋奴决一死战。”遂即又密奏道:“侍郎许景澄,太常寺卿袁昶,对太后所发懿旨擅自窜改,凡杀洋人字样,全改为保护洋人,真是可恶,应予严惩。”太后一听,暴跳如雷,喊道:反了反了,赶快杀死反贼!端郡王载漪奉旨,立即行动,当夜逮捕许景澄、袁昶,未加审议,下入狱中。第二日清晨,派徐承煜为监斩官,在菜市口将许、袁两人斩首。许、袁二人,均是清流名士,因直谏得祸。他们曾三次上奏朝廷,言拳匪不可恃,外衅不能开,主张剿拳匪,杀奸臣。其奏章传诵都门。端郡王载漪杀了袁昶、许景澄二人,心犹不足,下矫旨,索性将反对他的主和派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学士联元,一律冠以通洋罪,押赴市曹斩首。几日内骈诛五大臣,大清开国以来闻所未闻,骇人听闻,可见非常之时,慈禧已乱了方寸而大开杀戒。五人者,时称 “庚子五忠”,均有在总署衙门任职或担任驻外使臣的经历,洞晓世界大势,深知与列强开衅必败无疑。他们苦苦直谏主和,完全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但在当时一片爱国抗战的浪潮中,个个被视为通洋的汉奸,喋血西市,真是冤枉至极。按说在军事上,主和与主战均是一种战略思想,不分轩轾。战固然正气凛凛,和也并非卖国求荣,而是变通之策,都是为了国家的实际利益。如果不能消灭对方,和应是最后的归宿,百战总有一和,双方不能无休止地打下去。用现在的话说,和就是通过政治对话停止战争。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国人无比崇尚气节、精神、面子,忽视实际利益,宁玉碎,不瓦全。无论何种情况,主战派慷慨激昂,往往获得清誉,通常情况下,敢上前线杀敌的人少,躲在后方喊叫的多。而主和派则有媚敌的嫌疑,往往下场极惨。做主战派容易,大声疾呼,随声附和就行了。而做真正的主和派,没有大公无私、甘跳火坑、不计利害、忍辱负重的精神是不行的。袁昶等五廷臣后来在舆论和洋人的要求下,清廷很快予以平反昭雪,算是幸运的。而历史上因主和而蒙冤获谤、永世不得翻身的也是有的。

京城乱成一团,但八国联军却一路冲杀,节节紧逼,占北仓,陷杨村。前线统帅李秉衡尽管拼死防御,也难敌八国联军的凌厉攻势,全线崩溃,只得自杀殉国。李秉衡曾任山东巡抚,大力支持义和团,热情不亚裕禄与毓贤。在前线助战的义和团,也挡不住洋兵枪炮射击,败下阵来。联军乘胜前进,攻陷张家湾,再陷通州,前锋直抵北京城下。

城外的联军炮声轰隆作响,攻城的消息不断传入宫内。慈禧太后已成惊弓之鸟,惊恐万状,泪如雨下,她不断召集军机处大臣商议对策。荣禄说:“太后珍重,不必悲伤,应速图善后事宜。”慈禧说:“我已发电给李鸿章,让他火速来京,与洋人和议,岂知他行至上海,逗留不前,反让我惩拳匪,惩奸臣,真不知是何居心。”荣禄说:“李中堂所言甚是。”说话间,刚毅、载澜惶惶进宫,报说洋兵已经入城。刚毅说,形势危急,太后不如暂避一时。慈禧说:“我不走,我决心殉国。”荣禄说:“太后明鉴。”慈禧说:“你先去指挥守城,我心很乱,让我再想想。”荣禄随即退出。这一天,慈禧连续四次召见军机大臣。时值半夜,她第五次召见,然而等了半会,唯有刚毅、王文韶、赵舒翘三人赶到。慈禧流泪道:“他们都跑哪去了?留下我母子不管,真是可恨。”刚毅道:“太后事不宜迟,应该立即出京巡幸!”慈禧迟疑半晌,说:“既如此,只好暂避,你们三人立即得随我走。”又对王文韶说:“你年纪大了,又不会骑马,我心不忍,你随后赶来吧。”王文韶说:“太后放心,臣拼死赶上!”慈禧说毕,退入后阁,让李莲英给她梳了个汉式发型,穿了件蓝布衫,活脱脱一个村妪模样。稍后,光绪帝、隆裕皇后、瑾妃、珍妃、大阿哥溥俱乔装而来,布衣布衫全是村民模样。慈禧传过珍妃说:“你不必随行,路上乱得很,留下,说不定要受辱,你还是自裁吧。”珍妃说:“自裁也罢,但皇帝有责任留守京城!”慈禧大骂:“死在眼前,还要多嘴。崔玉贵快把她拉下去!”太监崔玉贵上前一把拖起珍妃就走。珍妃还在哭喊皇帝。光绪帝跪倒在地叩头哀求,泪流满面。慈禧毫不理睬。说话间,崔玉贵复命,说珍妃已经自裁了。后来方知崔玉贵将珍妃推下井内,那井至今犹存,名为珍妃井。

慈禧安排已毕,携着光绪帝、皇后、瑾妃、大阿哥与几个王公大臣及百余随从,乘着几辆骡车,半夜出神武门,然后出德胜门,向北出逃。行了几十里到达昌平贯市,昌平县令裴文敏不知去向 (后来裴县令以擅离职守被处死,慈禧逃离京城该当何罪),当夜宿于清真寺,又着人买了些绿豆粥胡乱充饥。夜里睡在土炕上,炕硬难忍,再加蚊虫叮咬,苦不堪言。第二天拂晓即起,急忙赶路,傍晚到达怀来县,怀来县县令吴永,闻太后驾到,供奉十分殷勤,摆下宴席为太后一行洗尘。当晚宿于县衙内,太后住县令夫人房,皇帝住签押房,比之贯市舒服多了 (后来,吴永因此升了大官)。此时广东布政使岑春煊率2000人勤王护驾,慈禧、光绪帝方稍安心。其后,太后一行,继续北进,出居庸关,经大同、天镇、原平,于庚子年八月初七,到达太原。山西巡抚毓贤驻守固镇未在,藩司以下官员到郊外恭迎。太原藩库原存嘉庆年为皇帝幸五台山预备的銮驾仪仗,灿烂如新,正好派上用场。慈禧与光绪帝乘坐金辇,全副仪仗前呼后拥,进入太原城。大小官员跪拜如仪,颇有点像京城里的威风。山西巡抚衙门被当作行宫让太后居住,膳食大为改善。见到太原繁华景象,慈禧心中悲喜交集,感慨万千。她本想住太原不走,但月余后,传来洋兵北进的消息,觉得太原也不安全,不如索性移驾西安。自闰八月初八启程,经过20余天行程,于九月初四到达西安。西安大小官员在30里外恭迎,沿途黄土垫道,彩旗飘扬,把太后、皇帝迎进城内。巡抚衙门修饰一新,充为行宫。一切比太原供奉更好。不久,荣禄、王文韶等军机大臣赶到,“且把杭州作汴州”,西安成了全国临时政治中心。这先按下不表。

再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遭到清军激烈抵抗。按说清军守城部队有5万人,大大超过联军,但在气势与武器上处于下风。尽管如此,董福祥、马玉昆、宋庆各部拼尽了全力,驻守京城各门的将士全部战死,无一降者、逃者。城破,继续在城区与联军展开巷战,终于支撑不住,北京城被联军占领。联军入城,将北京分区由各国占据,然后进行大搜捕、大屠杀、大掠夺,一批批的义和团战士被枪毙,许多主战官员被逮捕,大批财物被抢掠。庄亲王府被一把火焚毁,礼王府遭抢夺,皇宫、颐和园、西苑三海、静宜国、静明园、景山等皇家宫苑均遭掠夺与破坏,太和殿前的贮水镏金铜缸上的金片被刮掉。京城沦陷,社稷飘摇,一阵自杀殉国的风潮席卷京城,几百名官员、士子为大清朝殉节尽忠,阖门死难者不可胜数。例如大学士徐桐投缳而死,承恩公崇绮之妻瓜尔佳氏携全家儿女自焚而死,崇绮在保定也自杀而死 (嘉顺皇后自杀,崇绮全家亦自杀,莫非体内有自杀遗传基因在作怪),真是悲壮惨烈的一幕。据史载,杀掠最凶的当属俄国、德国、法国,而日本还算有忍耐,杀掠较少。八国联军继续增兵,最高达到10万人,并公推新到的德国将军瓦德西为统帅。瓦德西扬言要为克林德复仇,对京城再进行扫荡。消息传出,京民大为恐慌。而此时有个青楼女子赛金花出头露面,与瓦德西交涉,免不了使出妓女妖媚手段,把瓦德西迷得三魂出窍,赛金花乘势提出请勿扰京民的要求,瓦德西色迷心窍,竟也答应。京城居民由于 “金花娘娘”的作用,竟能稍保平安。赛金花,原名傅彩云,安徽人氏,13岁寄身上海青楼,美貌绝伦,艳名传天下。后来内阁学士洪钧一见钟情,将她赎出,纳为侧室。洪钧曾任驻法、德大使,携她周游欧洲,见过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并与之合影。在德国,她的美貌也惊动柏林上层,瓦德西也和她有一面之交。洪钧死后,她来到京城,重操旧业,正遇上老相识瓦德西,成就了这番功德。据说她还极力劝说瓦德西与中国议和,并请求不要把慈禧太后列入惩办黑名单。赛金花于民国年间死去,北京各界捐资为她举办了隆重的丧礼,有几万人送葬,她的坟墓位于陶然亭公园内,至今尚存。清末大诗人樊增祥曾作《彩云曲》,夏衍曾作电影 《赛金花》,更有许多文人以此为题材创作大量作品,以歌颂她的事迹。然而赛金花也成为极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她卖身曲线救国,有辱民族尊严,丢尽中国人脸面,是卖国主义不是爱国主义。中国历史上,西施与王昭君均遭此非议。而大多数人认为她主观与客观上保护了人民,值得歌颂。笔者认为,国难当头,慈禧与大官们逃走,男人们无力保护中国人,作为柔弱的青楼女子,挺身而出,她只有这点本事,她尽了力,她牺牲了自己,为人民做了好事。是男人们的无能才成就了她的名声,口倡道德的衮衮诸公还有何颜面指责一个女子呢?!于是笔者感慨良深,作诗一首,诗曰:

№★庚子妖氛乱蓟门,六宫龙辇走西秦。

大臣无计安宗庙,弱妓有心救庶民。

拼委一身陪恶虎,能教八国退联军。

青楼粉黛传青史,羞煞男人是女人。

北京沦陷,大清朝战败,唯有议和方能保住宗庙社稷。慈禧躲在西安,无可奈何地先下罪己诏,然后沮丧地向洋人乞和。还好,八国联军也战得精疲力竭,不愿再扩大战争,答应了和议。于是清廷派留在北京的庆亲王奕劻及已到天津的新任直隶总督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使,与洋人谈判。李鸿章年已79岁,有疾病缠身,当他出发时,许多亲友劝告他切勿再担任这挨骂不讨好的屈辱差使,他说,国家到此地步,何必计较这些,我是否是卖国贼,千秋自有公论。他冒着酷暑,力疾赴京。到达京城后,见满目疮痍,悲怆万分。他住在贤良寺,这寺院与庆亲王府,是北京唯一受到联军特别保护的地方。他和奕劻商量一番,即见联军统帅瓦德西,瓦德西表面上显得有礼貌,但提出的条件却苛刻得很,一是要严惩肇事罪魁,二是要赔巨额军费,如要答应,便能开议,如不答应,还要开战。奕劻、李鸿章好话说了几箩筐,请求先停战开议,条件再以序来谈。瓦德西与各国公使一口拒绝。无奈何,奕劻、李鸿章两人电奏西安行在,请求定夺。过了旬日,西安并无回复。瓦德西暴躁起来,派兵攻占保定,另一支兵攻到张家口。这把慈禧吓了一跳,只得下诏惩办罪魁,将载勋、载澜、载濂、载静、载滢革去官职,载漪撤去差使、停俸、交宗人府严处,刚毅、赵舒翘、英年交部严议。这电谕到北京,各国公使气愤得很,说是敷衍塞责,包庇罪犯。奕劻、李鸿章又向西安请示。慈禧又下诏,将载漪永远圈禁,毓贤发配新疆,董福祥革职留任。然而各国公使还嫌太轻,扬言要停和开战。外国步步逼迫,慈禧除了伤心别无他法,只得又下诏,将庄亲王载勋赐死,端郡王载漪、载澜发配新疆永远监禁,山西巡抚毓贤斩首正法,英年、赵舒翘监禁。徐桐与刚毅、李秉衡本应正法,现已死亡,夺去原职。董福祥降职调任。这次惩办已算严厉,慈禧以为总可以令洋人满意,然而过了新年,北京又传来消息,各国公使还嫌不足。慈禧不得已再下诏,将都察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赐死。赵舒翘为官清正,颇有政声,又是陕西人,西安各界几万人联名上奏,请求免赵之死。慈禧被洋人吓破胆,哪里敢免,含泪命岑春煊监督执行。赵舒翘身体素来健壮,先吞金,再吞鸦片,在床上辗转呻吟,过了几个时辰还是不死,岑春煊看得不耐烦,用麻纸蘸烧酒,捂在赵脸上,凡五层,赵大呼难受,须臾便死。死后,其妻抚尸大哭,然后上吊而死。山西巡抚毓贤本发配新疆,行至兰州,监斩官阿福坤赶到,宣旨立即正法,被斩于兰州绣河沿。临死留下两副对联,算是绝命词。其中一副是:

臣死国,妻妾死臣,谁曰不宜?最堪悲老母九旬,娇女七龄,耄稚难全,未免致伤慈孝治;

我杀人,朝廷杀我,夫复何憾?所自愧奉君廿载,历官三省,涓埃未报,空嗟有负圣明恩。

词意哀伤悱恻,令人不忍卒读。他的几个妻妾在他死前均已投缳自杀。毓贤是清朝著名酷吏,杀人如麻,以执政严峻闻名,但操守清廉,又是清朝极难得的清官,死后家徒四壁,空空如也,无半点资产,入殓时,仍穿着破旧的官服。

还有两个主战的官员,一是礼部尚书启秀,一是刑部侍郎徐承煜,当时都留在北京,被日军逮捕监禁。徐承煜有个大笑话,联军入京后,他老爹徐桐自杀时,让他一同自杀殉国。他唯诺连声,将老爹脖颈送入吊缳,抽去小凳,待老爹翻白眼、吐长舌,而他却逃之夭夭,被人骂为枭獍之徒。这次惩办罪魁,启秀、徐承煜榜上有名。清廷下旨处决,代请日军执行死刑。不久前,他监斩袁昶、许景澄,得意扬扬。而现在,日军刀未下,他早昏死过去,可叹可笑。再说那个溥,玩狗看戏,很不成器,其父既已获罪,也被慈禧废掉大阿哥名号,撵出宫外,最后落魄而死。经过清廷这一番严厉惩治,各国总算满意,允许开议。然而惩治大权却操在外国人手中,慈禧太后违心地把自己的亲信王公大臣,一个个地杀掉或发配,不仅是她的悲哀,更是国家民族的悲哀,这在中外历史上大概绝无仅有。另外,清廷发给奕劻、李鸿章的上谕中有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之语。这句话是告诫谈判时要注意计算衡量中国的物力,以达到列国的满意。意思是充分计算物力,量力而行,最大限度少赔,减少损失。但是这句话后来被当作慈禧心甘情愿卖国的铁证,是不确的。洋人把慈禧逼到这般田地,笔者不相信她会说出如此不合情理的话来。关键是对“量”字含义的理解,是衡量之意,不是全献给之意。当然此语有低三下四取媚洋人的语气,但可视为在强力压迫下言不由衷的外交辞令。不能看作慈禧已由仇洋突变成媚洋了。说实话,所有历代皇帝的卖国行为,都是被迫的,罪无可赦,情有可原。这好比遇到一个凶猛的强盗,你打不过他,只有把财宝给他,或许能保全性命。道理就如此简单。

和议开始后,李鸿章已心力交瘁,病入膏肓,但他还是带病谈判,与各国硬抗软磨,争一分得一分益,坚持到最后,实在不得已,才答应了条件。然后电奏西安批准。这就是所谓的 《辛丑条约》。条约如下:一、给克林德立碑,派专使赴德谢罪。二、严惩祸首,肇祸各地停科考五年。三、戕害日本使者杉山彬,应派专使赴日谢罪。四、掘外国人坟墓处,建碑昭雪。五、禁止清国输入军火二年。六、赔偿外国人公私损失,计四亿五千万两白银 (四亿五千万中国人,每人一两),分三十九年偿清,息四厘。七、各国使馆划界驻兵,界内不许华人居住。八、撤除大沽炮台及京津军备。九、各国驻兵京津通道。十、清国颁贴永禁仇外之谕。十一、修改通商行船条约。十二、改变总理衙门事权。这是清廷有史以来最屈辱的条约,赔款最多,更可悲的是,京津驻扎外国军队,中国首都处于半占领状态,已无防务可言,可怜,可怜。外国开辟租界,华人不得入内,又是何等屈辱。随后又派醇亲王载沣、侍郎那桐,分别赴德国、日本谢罪,大辱国格,令人痛心。

李鸿章刚签毕条约,病已垂危,几天后逝世。消息传来,慈禧与光绪已在西安回銮途中,均哀伤落泪,追封他为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在江宁、合肥、上海等建功地建专祠纪念,并特在京师立祠,这也开创清史的先例。李鸿章其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100年来,他的名字和卖国贼等同,平心而论,有失公允。他为清朝立下一系列功勋,平内乱,办洋务运动,搞外交,所有的一切,都是挽救大清朝危亡,像个裱糊匠尽心竭力裱糊大清这间破屋子,而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清朝无可置疑的大忠臣。每当清朝处于危急之时,清廷都把他拉出来收拾残局,即便是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也是奉命而行,为主子分忧,自己背黑锅在所不辞,这种忍辱负重的气量,无人可比。他的对外主和策略,及以夷制夷之策,虽然缺乏慷慨激昂的抗战精神,但在中国国力极弱的情况下,恰是保国安民最变通、最有效的策略。历史上勾践卧薪尝胆,其实也是这种策略的运用,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力抗众议,与德国签订丧权辱国的 《布列斯特条约》,却保护了年轻的苏维埃。勾践与列宁后来都胜利了,均成为英雄流传青史。而清朝失败了,李鸿章却成了卖国贼,这公平吗?直到今天,中国人还跳不出成败论英雄的圈子。至于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的罪恶,也不能用当今的理论来评价,他是清朝官,自然要为清朝出力,正是忠臣的表现,难道让他投降太平军、捻军反叛清朝,或参加革命,才能免于指责吗?隔断历史看问题,则封建社会的帝王将相文人志士,没有一个好人,更无功绩可谈,只剩下李时珍、黄道婆等非政治专业人氏和几个起义首领了,如此中国还有历史吗?卖国贼的帽子该给李鸿章摘掉了。笔者至此又要动情,赋诗一首咏之,诗曰:

№★卖国贼名背百年,中堂功罪至今悬。

鏖兵黄海沉龙舰,割地台湾哭马关。

曾统淮军平发捻,亦兴洋务具方圆。

大清贫弱延残喘,城下议和凭少荃。

以上是庚子事变的全过程。造成这次社会大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义和团运动及朝廷强硬仇外势力联合排外所致,义和团反侵略反压迫的爱国精神将永远彪炳史册,这毫无疑问。而载漪、毓贤、李秉衡、裕禄等人反洋精神亦可嘉。但是不懂国情,不分皂白,用激烈手段排斥一切外来事物,却大错特错了,最后的代价是极惨极痛的,这个教训应永远值得警惕。

【清末新政】发端于日俄战争之后,是清朝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一次政治改革。光绪一朝,内忧外患相继,外患尤多,自然灾害不断,尤其光绪三年秦晋大旱,饿死者逾百万;另有天坛祈年殿、太和门烧毁,所有一切不祥之兆,都预示大清王朝的最后衰亡。继中俄冲突、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又使清廷雪上加霜。战争起因尚须从头说起,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之际,俄国借口保护满洲铁路,向哈尔滨派兵。黑龙江将军寿山,是明朝辽东督师袁崇焕后裔,加入旗籍,历来仇恨洋人,拒绝俄兵入境,分兵两路,一路攻哈尔滨俄兵,一路自瑷珲杀入俄国境内。这给俄国造成出兵口实,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俄军17万人大举入侵东北,兵分三路,东路出珲春,中路趋三姓,西路攻瑷珲。三路兵马势如破竹,连占瑷珲、齐齐哈尔,副都统凤翔战死,将军寿山兵败自尽。接着俄军攻克吉林,再向辽东进攻,奉天亦告陷落,整个东北几乎全落入俄军之手。当时在北京谈判的李鸿章向俄国公使提出抗议,让俄退兵,俄使提出要求,索要东北的全部经济权利,方能撤兵。气得李鸿章吹胡子干瞪眼,忧愤成病,遂即辞世,死后留下 “老来失计亲豺虎”的遗诗。原来他曾有以俄制倭的战略。到了第二年,清廷不断催促俄国撤军,俄国答应分期撤兵,18个月之内撤完。但俄军仍是不断拖延,赖着不走。清朝尚未反应,却恼了日本,原来日本早觊觎中国东北,视其为禁脔。见俄国独霸东北,气愤异常,竟联合英国向俄国发难,逼俄国退兵,俄国坚决不允,遂使两国决裂,同时宣战。然而不幸的是日、俄战争却在中国领土上进行,最尴尬的是清廷,按说两国在中国交兵,其性质是侵略中国,但清廷此时衰弱得有气无力,无法制止,也无力制止。无奈何宣布中立,只是告诫日、俄两国勿惊动祖宗陵寝,将来无论谁胜,东北三省仍归中国。这个悲哀的中立,空前绝后,真是国际笑话,就好比两个强盗进入主人室内抢劫,因分赃不均打起架来,家里财产被打得粉碎,而主人袖手旁观说,你们打吧抢吧,但房子是我的。

日俄战争足足打了近两年,双方投入兵力各有二十几万,海陆两栖进行,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战争。然而谁也没想到,号称庞大而强大的俄罗斯帝国,连战连败,一败涂地,其太平洋舰队、波罗的海舰队覆灭,旅顺要塞失守,守军投降,最后输给了被俄国称为侏儒之国的日本。跟着俄罗斯遭殃的还有东三省百姓,颠沛流离,家破人亡,苦不堪言。最后,由美国调停,俄日谈判,将东北权利瓜分。

清廷朝野时时关注这场战争,起初闹不明白俄败日胜的原因,尚在纳闷。后来朝野有识之士指出,日俄虽同为帝制,但日本明治维新后,采用君主立宪制,内阁管行政,国会管立法,逐渐国盛兵强,因而打败没有立宪的专制帝国俄国。这个议论一出,全国哗然,张之洞等大臣纷纷上奏,要求朝廷效法明治维新,施行政治改革,救亡图存。此时慈禧太后经庚子之变,思想开化许多,其仇洋心理大改,对外人采取笼络之策。身边又多了两个陪侍,一个叫容龄,一个叫德龄,均是驻法使者裕庚的女儿。两女自幼随父到法国定居,热爱学习西方知识,又长得美貌伶俐。裕庚回国让两女觐见太后,慈禧喜欢得很,遂让她们入宫陪侍。两女整日给慈禧讲西方见闻,慈禧很爱听,逐渐思想变化不小。于是她竟同意逐渐实施新政,只要皇权不变,其他都可商量。从光绪三十年起清廷陆续颁发实施新政上谕,成立政务处,由奕劻等王公大臣督办,一系列改革次第展开,史称“清末新政”。其内容主要有:

一、筹饷练新军。强兵是兴国第一要务,将旧军裁汰,编练新军,以西法训练,配制新式武器。具体为,取消武科举制,建立新式武备学堂。改兵部为陆军部,统一管辖新军,全国计划编练新军36镇,计16万人。由奕劻、铁良、袁世凯担任练兵大臣,具体由袁世凯负责。由于编练新军需要庞大的经费,清廷又设立各种名目,在全国筹饷。

二、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倡导奖励官商创办工商实业。同时颁布一系列政策法规,保护促进奖励工商实业发展,这就意味着民间可以自由发展实业。

三、废除科举,兴学育才。清廷先颁发全国创办新式学堂的谕旨,责令办各级学堂,省城办大学堂,州府办中学堂,县级办小学堂,各类学堂学习新课程。接着将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废除。振兴教育的内容,还有选派留学生,鼓励自费留学,官费私费同等对待。

四、改革官制,整顿吏治。其中包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裁冗衙,在改革官制的基础上进行,将原六部改为十一部,裁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新设外务部代替。裁去光禄太常鸿胪三寺,事务并入礼部。裁去詹事府通政司。裁国子监,事归新设学部。在外省裁撤了河道总督,个别省裁去巡抚,由总督兼管。为消除满汉畛域,各部设官不分满汉。另外停止捐官。

五、改革法律,废除凌迟枭首等酷刑,禁止刑讯逼供。另有确定私人财产权受法律保护等。

六、预备立宪,期限九年。

清末新政是一次变革祖制的改革或变法,慈禧太后的气魄可谓大矣,中国历史上此类改革从无先例。由于是太后懿旨,阻力较小,新政得以逐步开展。与戊戌变法相比,是一次真正的改革,确有革故鼎新的重大意义。编练新军,是兴国强兵的首务,其意义自不待言。改官制,裁汰冗衙、冗员历史上早有先例,亦毋庸特述。而鼓励发展工商实业,则具有开创性的重大意义,它首次把资本主义发展要素引入中国,鼓励私人办实业,解放了被束缚的经济,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是兴国富民的大善政,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利好影响。至于废科举、办学堂,更是石破天惊的大举措,可谓震古烁今,惊天动地。办学堂,引进自然科学课程,对培育新型人才,意义异常重大,也是大善政。但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1300余年,一旦废除,影响可谓是爆炸性的,慈禧太后孤注一掷,也说明她有巨大的胆量和魄力。然而科举制度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其制度本身却是公平的,因为无论平民官宦,只要参加考试便可登上仕途,读书人为实现这个目标,发奋读书,无其他邪念,除为国家培养大批人才外,也起了稳定社会的作用,封建社会的政治机器全凭科举制度来维系运转。如果将科考内容加以改革,增加经世致用之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它仍是识拔人才的好制度。西方国家人士初到中国时就惊叹它的公平完美,并迅速引入西方应用。但清廷竟将它弃如敝履,予以废除,造成了负面效应。因为它断绝了读书人读书求官的希望,思想发生空前动荡,无所适从,对清廷失去信心,转而投军,转而革命,转而出洋留学,向心力衰减,离心力增大,加速了革命的爆发。正如李世民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矣”,科举确有笼络天下英雄的作用,一旦废除,人心涣散,群雄并起,社会动荡是自然的事。例如,黄巢、洪秀全均因科考失意,愤而造反,便是明证。清廷编练新军,则辛亥革命首先由新军发动;清廷废除科举,派留学生,许多知识分子和留学生则参加革命;清廷广办学堂,则学生接受新思想抵制旧思想,思想造成混乱;任用袁世凯练兵,则造成军阀势力;筹饷则加重人民负担,导致反抗,因而清廷新政确实有自掘坟墓,招来革命,导致灭亡的嫌疑。正如戈尔巴乔夫倡民主、搞改革导致了苏联解体一样,这种特有的历史现象值得研究。日本明治维新,导致盛国强兵,清朝行新政却加速灭亡,这也是值得研究的历史课题。多少年来学者们并不重视清末新政的研究,认为是垂亡清政府的回光返照,看来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它对后世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巨大影响,不可忽视。

【革命初兴】是光绪末年的大事件。清朝国势衰弱,列强瓜分,生灵涂炭。有志之人认为,这都是满洲鞑子的错,非要暴力推翻这个腐朽政权,恢复汉官威仪不可,方能保种救亡。在此情况下,反满复汉的思潮在全国萌动,一些反清党派、帮会应运而生。先是在光绪三十一年七月,载泽、绍英、戴鸿慈、徐世昌、端方五大臣奉旨出洋考察宪政,临行在正阳门车站,遭到炸弹刺杀,侥幸活命,考察延期。刺客当场死亡,查明身份乃是革命党人吴樾。清廷方知晓革命党的厉害,于是风声鹤唳,惊惶了好一阵。此时广东出了个革命党大人物,此人便是后来的民国大总统孙中山。孙中山,原名孙文,号逸仙,在日本曾号中山樵,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人,农家出身,少年好学,抱负宏大。曾在香港学习医学,并博通西洋知识,见清朝腐败,便立了推翻它的鸿志,于是弃医从事革命。他联络同志,到处宣传革命,曾到南洋、日本等地募捐筹办革命经费,影响极大。并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其宗旨便是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国”。他曾两次上书求见李鸿章,陈说革命主张,欲拉李鸿章下水。李鸿章大恐,拒不接见。清廷闻他反清闹革命,极为愤恨,行文通缉他,欲除之而后快。孙中山在国内无法立足,便遨游海外宣传革命,1898年他行至伦敦,被清朝驻英使馆捕获,大使龚照屿(就是在甲午战争中被日军吓破胆从旅顺逃跑的那个官员)欲将他解往中国,情况十分危险。幸好有个英国人康德利,见义勇为,将他救出。后来这段经历被写成 《总理伦敦蒙难记》一书,广为传播。之后,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其纲领为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并发动多次革命起义,如广东史坚如刺总督德寿案,唐才常汉口起事,郑弼臣惠州起义,黄兴长沙起义,万福华广西起义等,但均告失败。另有章太炎、蔡元培、邹容在上海办报纸宣传革命,邹容并著书一本 《革命军》,风靡一时,上海知府探知,派兵缉捕,将章太炎、邹容拿获,下入大狱。后来邹容病瘐,章太炎几年后获释。还有赵声在萍乡发动起义,虽被镇压,确让清廷吃惊。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安徽安庆发生候补道员徐锡麟持手枪击毙巡抚恩铭的惊天大案。消息传到京城,慈禧正在看谭鑫培的 《定军山》,闻后气急败坏,下旨停演。徐锡麟,浙江绍兴府人,曾参加科考,中了副贡,本想再考会试图个功名,恰遇上清廷废了科举,极为失望,于是参加革命。先办学堂,招收弟子陈伯平、马宗汉等人,灌输革命思想,继而联络陶成章、秋瑾诸同志,成立光复会。又赴德国留学,半年后回国。回国后捐了个候补道台,然后到安庆投奔巡抚恩铭,恩铭知他多才,便任为陆军学堂总办。他得了这个差使,便积极训练学员,并密招徐伯平、马宗汉等筹划起义。定于五月某日,在陆军学堂毕业典礼之际,刺杀恩铭,发动起义。到了这日,恩铭果然应邀参加典礼,徐锡麟见时机已到,先向恩铭抛了一颗炸弹,炸弹未炸,接着徐掏出两支手枪,连续射击,恩铭中弹倒地。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乘乱发难,突入城中,占领军械库,但大队清军赶来,包围军械库,一阵猛攻,革命党溃败,陈伯平战死,徐锡麟、马宗汉被捕。第二日恩铭伤重死亡,清军将徐锡麟剖胸挖心,奠祭恩铭。恩铭乃慈禧宠臣,又是奕劻之婿,在安徽办新政多有建树,其被刺震动全国。清廷又传旨浙江,捉拿徐锡麟同党。绍兴知府贵福奉命包围大通学堂,将革命党人秋瑾逮捕,连夜审讯,秋瑾提笔写道 “秋风秋雨愁煞人”一句,别无他言。半夜被绑赴轩亭口,从容就义。秋瑾,女,绍兴人,字璿卿,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曾嫁湖南人王廷钧,王氏行为不端,嫖赌成性,为秋瑾不齿,遂离家东渡日本参加革命,与孙中山等相识。她慷慨有侠气,能诗文,擅刀剑,欲以铁血主义推翻清朝,曾有诗曰: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回国后,创办大通学堂,联络徐锡麟同时起义,最终失败遇害。笔者有诗赞秋瑾:

№★女界豪侠革命魂,提刀驱虏破荆榛。

轩亭流尽英雄血,秋雨秋风愁煞人。

光绪末年的革命萌动,最终导致以后的辛亥革命。

【光绪之死】是个令人痛伤的话题,载湉这辈子活得真不顺心,国事不顺,家事不顺,身体极差,是他悲剧的三个内容。国家危弱是他最大的心病,慈禧的虐待,珍妃的死亡,与皇后不和,也使他不堪忍受,更可悲的是年纪轻轻,却已百病缠身,这当然是长期忧郁的结果。到了光绪三十四年,他的身体越来越差,出现眩晕、气喘、咳嗽、呕吐、失眠、遗精、厌食等症状,渐渐站立不稳,支持不住,不能再陪慈禧太后临朝。宫中太医百般诊治,各种药物轮番服下,也没半点效果。再加上瀛台四面环水,树木成荫,阴冷潮湿,不适病人居住,病情日益加重。民国后黎元洪做副总统,也住瀛台,他不适潮湿阴冷,见天嘟骂:“怪不得光绪死于此地。”吵着闹着要袁世凯给他换住所,最后搬到东厂胡同,这是闲话,言归正传。于是征求天下良医来京,各省的岐黄高手、杏林名家,纷纷到京,谁都想一试妙手,医好龙体,立莫大功名。但一到宫内,看到这般症状,用了多少药方,也不见回头,均束手无策,摇头而去。当时正是慈禧寿辰,光绪帝撑着病体,勉强到仪鸾殿拜祝。慈禧见他面容憔悴,步履蹒跚,也觉不忍,让他快回去休息。过了几日,慈禧因着凉或饮食不周,突患泻痢,起初不太要紧,仍临朝视事,后来渐渐沉重,于是停朝疗养。来京祝寿的达赖喇嘛,呈上金佛一尊,声称可镇压不祥,有益健康,并言速将佛像安置于普陀峪万年吉地。慈禧十分欢喜,病也轻了许多。然而光绪帝祝寿归来,竟一病不起,整日卧在龙床上呻吟,慈禧探视几次,觉得不祥,于是召来庆亲王奕劻商议后事,慈禧说:“皇上病重,看来要不起了,应准备立嗣事,我想立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庆亲王说:“应立长君为好,按支派立嗣,应立溥伦或溥伟。”慈禧说:“你不要再说了,我意已决,立溥仪是要报答荣禄对我的忠诚。”原来慈禧曾将荣禄之女瓜尔佳氏,指婚配于醇亲王载沣,后来生下溥仪。荣禄刚死不久,慈禧方有这等说法。奕劻说:“将来溥仪如何承嗣?”慈禧说:“当然是继承穆宗。”奕劻说:“皇上无后,应兼祧皇上才是。”慈禧不悦。奕劻说:“如不兼祧皇上,安能没有第二个吴可读尸谏故事。”慈禧沉吟许久说:“好吧,你拟旨去,速迎溥仪入宫教养,授载沣为监国摄政王。你再到瀛台看看皇上,将此意传告。”奕劻诺诺退出。他出仪鸾殿,又奔瀛台,进入涵元殿,见光绪帝卧在床上喘咳交加,瘦成一把骨头,身边只有两个老太监,皇后与瑾妃均不在侧,禁不住落泪叹息。遂将太后之语转告,光绪帝听了连说还好还好,脸上略带笑意。又告奕劻说:“传载沣来见我。”奕劻退出,须臾载沣来见,兄弟俩相对哭泣,光绪帝说:“你当摄政王很好,我放心了。”随即递过一个纸条,载沣接过一看,上写 “杀袁世凯”四字。载沣神色紧张,随即答道:“皇上放心,臣遵旨。”光绪帝微微一笑。

然而皇上面带喜色的消息,值守太监竟禀报慈禧太后,慈禧咬着牙根说:“他是不是因我病了才笑,我不能死在他前面。”其实慈禧此时的病也很重,整日泻痢不止,虚弱至极,但她仍不断召集醇亲王及军机大臣商议国事。到了十月二十一日午后,瀛台传来皇上大渐的消息,慈禧强支病体前去探望,只见光绪帝卧在床上,白眼上翻,双鼻煽动,昏迷不醒。慈禧急命穿寿衣等事。约五点时,光绪帝龙驭宾天,死时双目未瞑。享年仅38岁。慈禧命载沣、奕劻等人先颁发皇上遗诏,再颁发新皇溥仪登基的喜诏。这一切慈禧早已安排妥当。

到了第二日,慈禧又召集王公大臣,以新皇名义下旨,尊慈禧为太皇太后,隆裕为皇太后。因有了溥仪兼祧光绪的懿旨,隆裕才当上了皇太后,她心中对慈禧、奕劻感谢不尽。慈禧处理完朝事,忽然一阵头晕,倒在椅上,李莲英忙扶入寝宫,歇了半晌,方才清醒,又急召隆裕及王公军机大臣,安排后事,神色镇静,语言条理清晰,她说:“我病将不起,此后国政由摄政王办理,重大政事须秉询皇太后。”又命立即草拟遗诏。待遗诏草毕,她看了一遍,又让再修改几句。然后昏厥不醒,好一会又醒过来,对王公大臣说:“我临朝几次,迫不得已,今后再勿使妇人预闻国事。另外不须太监干政,明末故事,可为殷鉴。” (既说大事须秉询隆裕太后,又说勿使妇人预闻国事,前后矛盾,大概后话是对前话的纠正。)说完白眼一翻归天去了。终年73岁。这个女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悍的女人,唯我独尊,自以为是,敢作敢为,不似武曌,胜似武曌。她,也许是世界上权力欲最强烈的女人,三次临朝听政,统治中国近50年,她的智慧,她的本事,均出类拔萃,同、光二朝政事,无论善政与败政,都是她的创作,成也慈禧,败也慈禧。尤其她驾驭朝臣的手段,更令人佩服不已,全国的男人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这样的女人,中国几千年就出了武曌与慈禧两人。评说一番,笔者尚有余兴,赋七律一首:

№★女子称君数则天,大清太后再垂帘。

智诛肃顺联恭邸,敢用曾侯灭秀全。

石舫浮池沉战舰,马关受辱割台湾。

兰儿功罪休评说,旋转乾坤五十年。

然而,仅仅相隔一天,太后与皇帝都死去,真是奇怪之极。慈禧已过古稀,死了就死了,而光绪帝年纪轻轻,虽病,亦不至于死在太后死的前一天,这就令人怀疑万分。当时就流传说,光绪是被慈禧或袁世凯害死的。话虽这样,谁也拿不出证据,就这样流传100多年,成为谜案,史学界哓哓不休,未有定论。到了2008年,光绪死因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原来西陵文物管理处曾经清理崇陵棺椁时,曾取得光绪头发几缕及遗骨两块,存放在库中。清理完毕,崇陵即又封闭。2003年,央视摄制组到易县西陵拍片,偶而得知光绪头发现存库房的事,组中有识人,便想用光绪头发来研究光绪死因。摄制组联合西陵文管处、北京公安局法医鉴定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9室,四家共同研究光绪死因,这个课题迅即得到批准立项。他们提取光绪头发,运用最先进的科技设备与手段,经过几年研究测试,发现光绪头发中含有砷元素,含量超过正常人2000多倍。两块遗骨亦含大量砷。又检测其衣物,均有超标含砷量。为了其准确性,又检测当年取出来的隆裕皇后与草料官的头发,发现光绪头发的含砷量超过隆裕260倍,超过草料官130倍。研究人员又排除服用雄黄慢性中毒的可能,最后得出结论,光绪帝死于砷中毒,具体药物便是砒霜。这个研究结果已经公布,成为定论。这真正说明光绪服了足以致死量的砒霜而亡。然而光绪是自杀或是他杀,尚待研究。笔者认为,光绪受慈禧监视,搞得砒霜谈何容易,又有谁敢替皇上找毒药而犯弑君大罪呢?他也没必要自杀,在死前他已得知侄儿继立,弟弟当上摄政王的好消息,知道尚有出头之日,又何必服砒霜自杀呢?!唯一的结论是他杀,是被人用砒霜毒死的。但谁下毒毒死光绪呢?是袁世凯吗?他没有那个胆子,即使有胆,也无法进入戒备森严的皇宫,即使以献药的方式,也难躲过太医与军机处严格的检查。因而袁世凯不可能进毒弑君。如此看来唯有慈禧才是毒死光绪的凶手,由此可以推断,当年慈安之死,慈禧亦难逃干系。

光绪帝死了,他是个可怜的皇帝,在位34年,当了慈禧34年的傀儡,他有发愤图强的大志,有过勤奋理政的百日表现。他曾经坚决对日宣战,但最终在 《马关条约》上盖印;他曾经试图变法,到头来,被幽禁瀛台。由于他的懦弱,他所有的希望,都被慈禧扼杀。最终 “怫郁摧伤,奄致殂落”。他是清朝最具悲剧性的皇帝。他死后,庙号为德宗,谥为景皇帝,民国后,埋葬于易县清西陵之崇陵。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