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大清十二帝
  4. 耻结南京城下盟
设置

耻结南京城下盟(1 / 1)


——清宣宗 旻宁

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

(1782—1850年)

№★空倡俭风传美名,奈何国力不如英。

虎门鸦片烟销尽,耻结南京城下盟。

【旻宁即位】是大清王朝兴衰的转折点,如果说颙琰尚是守业之君,那么旻宁连祖业也守不住了。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清仁宗颙琰崩于热河行宫 (避暑山庄)。弥留之际传旨,皇次子绵宁早在嘉庆四年按家法秘密立储制已被立为皇储,应即皇帝位。当时绵宁扈从保驾,也在热河行宫,同在热河行宫的还有瑞亲王绵忻等王公大臣。按说皇上传口谕,嗣君及诸王大臣同时受命,绵宁即位应是顺理成章,名正言顺。但是按清朝雍正皇帝创立的秘密立储制,立储密诏应藏在大内乾清宫 “正大光明”匾后。按正规的做法,应是颙琰崩逝后,诸皇子王公大臣应派人立即取回匾后密诏匣,然后共同开启,宣布某皇子即位方是。但是事实上没有这样做。于是后来产生两种说法:一说是绵宁即位,是奉皇太后懿旨。但是先皇既有立储密诏,皇太后岂敢违背家法,再宣懿旨。皇太后当无此胆量。另一说是颙琰到热河木兰秋狝,已将匣取下,随身携至热河。他死后,随行诸王大臣在身边寻出匣,然后开启宣布。此说亦不可信。难道颙琰预感此去热河必死,竟将密诏匣在匾后取下,携至热河?况且在 “正大光明”匾后取下密诏,是违背祖制的,颙琰不会如此做。因而此说亦不可信。既然上述两说都不可信。现在只能暂时认同 《清史稿·仁宗本纪》的说法,即颙琰临终传口谕,使绵宁即位的。至于为什么不按家法派人到北京在乾清宫 “正大光明”匾后取出密诏,确实成了历史悬案。只能待进一步研究解密。

但是必须毫不怀疑地承认,绵宁是唯一可继承皇位的人选。因为他是嫡子,由嘉庆元配皇后喜塔腊氏所出。在伦序上又是皇次子,皇长子是庶出,先他而死,他便是年龄最长的一个。更重要的是绵宁立有大功,当年天理教教徒冲击皇宫,他临危不惧,挺身而出,手持火铳连殪二贼,被嘉庆帝特旨封为智亲王。此功赫赫,众望所归。其他皇子远不能比,做皇帝非他莫属,当之无愧。因而在立储程序上出现的小失误,便成为次要问题。

绵宁在热河行宫受命后,护送大行皇帝梓宫入京。随后在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即皇帝位。以明年改元为道光元年。“道”是道统、道理,也可理解为儒家君临天下的正统思想。“光”是发扬光大。“道光”二字,寓意清朝的统治,永远传承而发扬光大。另外,为了天下臣民避讳方便,宣旨将名字 “绵宁”改为 “旻宁”。

旻宁,乾隆四十七年八月生于大内撷芳殿。他很不幸,少年时母亲皇后喜塔腊氏薨世,由继任皇后钮祜禄氏扶养。钮祜禄氏尽管生有绵恺、绵忻两个皇子,但对旻宁抚育十分尽心竭力。因此旻宁终身感谢钮祜禄氏,孝顺有加。旻宁少年极为勤奋好学,颙琰亲自训导,又请来名师翰林秦承业、万承风辅导。稍长与礼部侍郎汪廷珍、翰林侍读学士徐挺朝夕论道,“日与诗书相砥砺”。他11岁时,随祖父乾隆皇帝行围打猎,旻宁张弓搭箭,射倒一只鹿。祖父大喜,赏给他黄马褂、顶戴花翎。32岁时,他又持枪击毙冲击皇宫的天理教教徒。由此可见,旻宁的文化素质及武功都极为出色。

旻宁即位,年已39岁,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他清醒地知道,乾嘉两朝,他的祖皇、父皇频年用兵,南巡北行,已将国库银子消耗殆尽。因而他号召天下臣民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压缩宫廷开支,减小排场。连衣食也特别俭省,御膳减去几十道菜,荤少素多。他经常穿着旧龙袍上朝,内裤也有补丁。后妃当然更是如此,总之力摒繁华,追求朴实。应该说旻宁提倡节俭,确实是一种美德,大清朝再穷,还能没有皇帝后妃的好衣着、好吃喝?中国历史上像旻宁这样节约的皇帝很是罕见,确实难能可贵。他又下旨释放了一批宫女,让她们回家团圆,这既是节省,更是仁慈的表现。他还下严旨,亲王、贝勒等宗室贵族,要率先带头节约,给臣民做个榜样。除生活不得铺张外,更不能广纳姬妾。皇帝提倡节约,并身体力行,王公大臣自然也不敢怠慢,上朝时都穿着破衣烂衫,旻宁朝下一望,真是朴素极了,龙心大悦。谁知,这班王公大臣只是上朝应付皇帝,以示节俭。下朝归府,脱下破衣烂衫,换上新衣,依旧锦衣玉食过着奢侈的生活,官场奢华腐败已积重难返,想要根除,谈何容易。

旻宁即位不久,还处于国丧期间,朝中发生一起风化案,当事者是豫亲王裕兴。裕兴贵为王爷,却看上了府中一个婢女,婢女名叫寅格,生得姿容俏丽,楚楚动人。裕兴平时多次调戏,寅格就是不从。某日宫中为先皇举行大祭礼,裕兴与几个福晋都去参加,匆忙磕完头,裕兴借故先回府,乘福晋不在,直奔寅格房中又来纠缠。寅格年龄虽小,却有刚烈性格,坚决拒绝。裕兴凭着蛮力,竟将寅格衣服剥去,翻云覆雨凌辱一番,然后扬长离去。谁知寅格羞辱难忍,一气之下悬梁自尽。偌大王府死一个丫头,裕兴毫不在意。但是此事传到外面,闹得满城风雨,被宗人府获悉。宗人府是清朝设立的专管皇室贵族的机关,平时管一些袭爵削爵、登记宗谱的具体事务,也有检察皇室成员风纪的职能。这种强奸婢女致人死命的事件,最伤皇家体面。宗正不敢隐瞒,如实上奏,旻宁闻报大怒,下旨赐死裕兴。幸亏绵恺、绵忻两个亲王极力求情斡旋,旻宁只将裕兴革去王爵,圈禁三年了事。虽然处罚太轻,但毕竟能起点振肃纲纪的震慑作用,可算作旻宁登基伊始干的一件大事。除此之外,便是减免天下钱粮,大赦犯人,大规模任命、调动朝内外官员,四海尚称升平。到了这年九月,新疆省南部传来回族头目张格尔造反之事,真使旻宁极为扫兴。

【平定回疆】是旻宁平息新疆叛乱的一次军事行动。乾隆二十五年,清军平息了大小和卓木发动的叛乱,天山南部归入大清版图。清廷在喀什噶尔设立参赞大臣,在回部八城各设办事大臣,而在伊犁设立将军府,由将军统管整个新疆南北。平定初期,清廷对新疆采取轻徭薄赋政策。回部几十年,居民安居乐业,还算安宁。到了嘉庆末年,朝廷派往回部的管理大臣,多由内廷侍卫充任,这些侍卫很少有为官阅历,文化素质极低。一到回部任职,便敲诈勒索,加派苛捐杂税,然后作威作福。各城的回族官员,名叫伯克,为了讨好办事大臣或参赞大臣,以孝敬上司的名义,向回族民众横征暴敛,所得暴利四成中饱私囊,四成孝敬办事大臣,另两成由办事大臣向参赞大臣和伊犁将军奉献。回族基层官员与清廷各级官员勾结一起,倒霉的只能是回族民众。时任参赞大臣斌静,更是个残暴贪婪、荒淫无耻的家伙。他坐镇喀什城,不理政事,整日灯红酒绿,花天酒地,吸食的全是回族的民脂民膏。另有一种爱好,便是极其好色。那些回部伯克,见他有此癖好,便献些有姿色的回妇,供他淫乐,以换取更大的权利。斌静以为身在回疆,距京城十万八千里,天高皇帝远,大胆妄为,光天化日之下与回妇玩裸体游戏。回族群众受尽剥削不说,连妻女都被糟蹋,心中气愤至极,反抗的火焰已慢慢在胸中燃起。此时回族有个大头目,名叫张格尔。他是当年大和卓木那布敦的孙子,那布敦被清军杀死,他怀有杀祖大仇,对清朝极为痛恨,经常组织反清活动,被清军通缉。于是他逃到浩罕国 (今乌兹别克斯坦国)避难。他的父亲萨木克也在浩罕谋生,父子两人身在境外,心系故土,发誓有朝一日夺回旧疆,独立为国。当张格尔听到参赞大臣斌静等清朝官员横行霸道、民怨沸腾时,认为时机已到,便潜入回疆,以诵经祈福为名,到各部落煽动,要清除贪官,为民雪恨。张格尔虽没有和卓木的封号,但他毕竟是伊斯兰教教主穆罕默德的后裔,回民对他仍十分崇拜。于是啸聚一起,跟随他造反。当时喀什有个办事大臣色普征额领兵防御,打了个胜仗,把张格尔驱逐出境,并斩了100余名叛民。参赞大臣斌静听说打了胜仗,立刻开宴庆贺,认为回疆从此太平无事,可继续享受灯红酒绿的生活。

然而,此时伊犁将军庆祥,已奉旨在回疆调查张格尔起事原因。庆祥走遍回疆八城,各地回民纷纷控诉,将斌静等官员剥削压迫回民的事实向庆祥一一揭发。庆祥不敢隐瞒,立即如实上奏。旻宁闻说斌静虐民、逼民造反,极为愤怒,下旨将斌静逮回治罪。另派永芹为参赞大臣,到喀什赴任。永芹是个庸才,碌碌无为,到任几年没有什么起色。张格尔依旧骚扰不已。他派兵去剿,张格尔便逃出境外。他一撤兵,张格尔又来。有时张格尔使出诡计,说要投降,他高兴极了,坐等几日,无异守株待兔,弄得永芹剿也不是,抚也不是,束手无策。就这清剿张格尔又拖了三年。道光五年夏,张格尔又来侵边。永芹便派领队大臣巴彦图防御,巴彦图豪情百丈,自恃勇敢,愿带200骑出击。他驱驰400里,没有见到张格尔的踪迹。到了布鲁特地方 (今塔吉克斯坦),见有几百牧民在草原放牧,巴彦图率骑兵冲杀过去,牧民四散惊逃,逃不及的老弱妇孺,被巴彦图全部杀掉,过了一次杀人瘾。然而滥杀无辜,却闯下了大祸。逃归的回民向布鲁特头目汰列克哭诉清军屠杀暴行。汰列克本是顺从政府的回族头目,听到这个消息,悲愤难忍,号召回民举兵反抗,率兵2000余人,不分昼夜追袭巴彦图。巴彦图行至半路,被汰列克追上,回众报仇的怒火燃烧,奋勇扑去,凶狠异常,将巴彦图等200骑兵包围,发愤泄恨杀个净光。随后汰列克联络张格尔,联合进兵,把回疆闹个天翻地覆。参赞大臣永芹见敌军猖獗,慌了手脚,一面据城固守,一面上报朝廷。旻宁帝非常愤怒,严斥永芹无能,并大骂巴彦图滥杀平民,死有余辜,追夺官职,不予抚恤。召回永芹,派伊犁将军庆祥到喀什代替永芹,主持剿办大事。另任大学士长龄出任伊犁将军。

庆祥到了喀什,立即召集各级官员及伯克会议。回民伯克阿卜杜勒向庆祥说,张格尔是个假名,并非圣裔。参赞大人何必大动干戈,只要发布告揭露张格尔是个假货,回民自然不去跟他闹事,叛乱便可平息了。庆祥信以为真,立即依法照办。这边张格尔听说庆祥发布说他是个假圣裔,勃然大怒,唯恐回众离散。他本来指示阿卜杜勒向庆祥献计,那是缓兵之计。谁知庆祥大肆宣传他是假货,真是弄巧成拙。于是带兵500,潜入喀什城外和卓木坟陵,以祭祖为名,团结回众。和卓木坟陵是回教徒的圣地,当年大小和卓木被杀,被埋在此园。就是那芳名远播、香气四溢的“香妃”也在此埋葬。回民把和卓木坟陵叫做 “玛杂”,非常崇拜。当庆祥探知张格尔到 “玛杂”祭祖时,十分惊慌,急召阿卜杜勒询问,阿卜杜勒已逃之夭夭。张格尔深入国土,不发兵清剿,无异是失职。庆祥本不愿打仗,此时也由不得他了,立即派领队大臣舒尔哈善、乌凌阿带兵1000余名攻打张格尔。张格尔凭着陵园的高大墙垣拼死固守。一面派人到回族各部煽动,说清军要铲除 “玛杂”,屠杀回民。回民听说清军要毁掉圣墓,个个气个半死,互相传播消息,不到几个时辰,愤怒的回民已聚集几千人,像怒潮般涌向 “玛杂”。清军正在围攻 “玛杂”,忽见回众疯狂扑来,顿时军心大乱。张格尔乘机突出,前后夹击,清军几乎全军覆没。舒尔哈善战死,乌凌阿腿快,逃出重围,到喀什城报告清军失利消息。庆祥大惊,召集各路兵马齐集喀什,拟固守待援。

张格尔恐清军势大,不敢进攻喀什。驻军城外,向浩罕国求援。承允国王穆罕默德·阿里,联兵攻击清军,得胜之后,所得金帛一半分与浩罕,并将喀什割让。阿里大喜,立即发兵来援。但是张格尔又探知喀什清兵不多,对求援浩罕颇为后悔,自感独自能攻破喀什,何必让浩罕来分一杯羹。于是派使者劝阻浩罕万勿进兵。浩罕国王已率兵出境,见张格尔悔约,勃然大怒,竟率兵直驱喀什,围住猛攻。张格尔却按兵不动,坐待渔翁之利。浩罕兵久攻喀什不下,国王知张格尔不怀好意,愤然撤军。回归路上,却遭到张格尔的伏击,损兵几千,浩罕国王受张格尔欺骗,偷鸡不成,反蚀了一把米,叫苦不迭,狼狈返回国内。

张格尔乘势围攻喀什,喀什守军已被浩罕兵攻得筋疲力尽,已经受不起张格尔的再攻击。激战几日,喀什城被张格尔攻破,清军几乎全部战死。参赞大臣庆祥,知大势已去,自缢而死,精忠殉国。张格尔占领喀什,士气大振,分兵四出,先后攻占了英吉沙、叶尔羌、和阗三城。自此,回疆西部四城全部沦陷。

清廷接到警报,朝野震惊。旻宁急派陕甘总督杨遇春为参赞大臣率兵5000到回疆剿贼。伊犁将军长龄又奏请朝廷增兵,说贼势浩大,新疆境内只有6000兵,无异于杯水车薪。请派大军4万,15000兵守粮道,25000兵进剿,方可成事。旻宁听他言之有理,立即增兵援助。任命长龄为扬威将军,全权指挥各路军马。

回疆有八城,西四城已经失陷。东四城喀喇沙尔、库车、乌什、阿克苏尚在清军控制之下。阿克苏为东方屏障。张格尔率军先攻阿克苏,阿克苏守军奋勇抵抗。各路大军陆续赶到,阿克苏尚得保全。张格尔见清军云集,领兵退去。长龄到达阿克苏后,积极准备,精心布置,到了道光七年,长龄认为出击时机已到。率大军22000余,向喀什进发,阿克苏距离喀什2000余里,一路前进不见敌踪,到达洋巴特沙漠,粮食快要耗尽。突然发现前面有敌营几座,长龄激励将士,只有战胜前方敌军,夺得粮食,才能生存。将士闻令奋勇冲杀。20000余兵马呼啸而上,顷刻间将敌军杀败,残军溃散,敌军尚有大量粮食。清军得粮,士气大振。饱食几日,继续前进。到阿瓦巴特,又遇到敌军伏兵。原来这是张格尔属下的安集延部队,都是从浩罕国招募的勇士。安集延战士以凶悍善战闻名,有10个回兵不如一个安集延的说法。但是清军人多,用大炮轰击。清军藤牌兵个个穿着虎衣,远看好像活老虎一般,一个个冲入敌阵。安集延战马,见了假老虎,匹匹刨蹄嘶叫,惊惶后退,清军乘势掩杀,安集延部队全军覆灭。

清军进至浑河北岸。张格尔率军10余万于南岸扎营,横亘20余里,沿河遍筑堡垒,安置大炮,又击鼓示威,鼓声咚咚,震动天地。长龄见回军势大,不免心惊。参赞杨遇春说:“敌军势大,先不去触其锋。目下应扎稳营盘。夜间派死士渡河骚扰敌营,只扰不战,扰得他军心迷乱,再寻机进攻。”长龄连点头称善,依计而行。每至半夜,清军敢死队几百名,乘着木筏,渡至半河,便放炮呐喊,喧嚣达旦。张格尔夜夜巡河,闹得心慌意乱,筋疲力尽。

某夜,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天昏地暗。长龄见状,心惊肉跳,下令全军后撤10里。杨遇春急来劝阻。长龄说:“敌军熟悉形势,如今狂风吹来,天地昏黑。敌军乘机渡河袭击,我军岂不全军覆灭。”杨遇春道:“大帅所虑极是。但我若与敌军旷日持久地对峙,只能是粮尽兵疲,到那时进退不能。现在大风狂吹,天地昏暗,正是苍天助我。如此天气,敌军料我不敢急渡,我军却偏偏急渡,乘其不备,大功可成。”长龄道:“这真是冒险,如敌军乘我半渡进攻,奈何。”杨遇春道:“在下早有考虑,可派索伦兵千骑,绕行到下游牵制敌军;遇春自率亲兵到上游急渡。若上下游两路得手,大帅可领大军正面过河。”长龄踌躇不决。杨遇春厉声吼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长龄见杨遇春年事已高,奋勇如此,已被感动。而且深知他身经百战,智勇双全,况且除此而外别无他计。于是恢复信心,依计而行。当夜,杨遇春冒着狂风率军渡河,顺风渡河真是快捷,半个时辰被大风送到对岸。清军抬着大炮,对着敌营一阵猛轰,风声、炮声响成一片。张格尔梦中跳起,率兵迎战,见狂风更急,炮弹处处炸响,吓得胆战心惊,只有固守,不敢出战。天明,索伦兵渡河成功,也从下游赶来。长龄见两路得手,从正面率大军渡河,三路清军向敌营扑去。张格尔见军心已乱,急率军奔逃,回兵都穿着高靴,逃跑不便,纷纷脱下靴子,拼命狂逃。辎重、高靴,狼藉一片,塞满道路,清军乘胜追击,直抵喀什城下,擂鼓攻城,清军个个争先,人人奋勇,喀什城顷刻间被攻破,张格尔外甥、侄子被活捉,4000名回兵被俘,唯有张格尔逃脱。

喀什城收复,清军接连收复英吉沙、叶尔羌、和阗等三城。西部四城都飘扬着大清朝的龙旗。长龄向朝廷发出600里加急红旗捷报,满希望邀功请赏,然而旻宁并不买账,以元凶张格尔逃脱为罪名,追夺原赐长龄的紫缰,并削去杨遇春的太子太保衔,并下严旨限期捕获张格尔。长龄一肚子冤气,只得派杨遇春、杨芳率兵追捕张格尔。清军追至葱岭,遭到浩罕兵的伏击,大败而归。旻宁又下旨斥责长龄,说他孤军深入,损兵靡饷。并调回杨遇春,由杨芳任参赞大臣。长龄捉不到张格尔,朝夕愁闷,寝食不安。老家伙突然想出一个办法:清军撤出西部四城,力保东部四城,西四城由回人自治。这道奏本递呈至京师,旻宁暴怒,将奏章撕得粉碎,大骂长龄昏聩至极,并说当年高宗皇帝费尽心力才将回疆平定,收归大清版图,长龄无能竟出此谬论,欲将国土拱手送人,真是可恨。盛怒之下,下旨将长龄革职留任,以观后效。革职留任的圣旨,真把长龄吓得昏头昏脑,万般无奈,请来参赞大臣杨芳请教。杨芳胸有成竹,献计说:“不擒张格尔,皇上难以息怒。杨某有一计,大帅不妨试用。回族教徒,分为两派,一为白山党,首领便是张格尔。一为黑山党。两派积怨已深。张格尔占据喀什时,虐杀黑山党。黑山党曾到清营控诉。于今之计,可让黑山党人出卡散布谣言,伪称清军已撤,喀什空虚,喀城居民希望张格尔早日归来,主持政教大计,若张格尔中计归来,便有捕捉机会。”长龄一听,饥不择食,连称好计。精选大批黑山党教徒四处散布谣言。杨芳此计果然生效。张格尔藏在浩罕国大山中已经一年,活得很不耐烦。一听清军已撤,回民盼他回归,大呼真主万岁,竟率领几百个残兵败将潜回境内。他还不放心,派人到喀什侦察,回报清军不见踪影,张格尔大喜,当夜宿于阿尔古小城,准备天明开进喀什城。张格尔行踪早在清军视线之内。拂晓时分,杨芳率兵突袭阿尔古城。张格尔梦中惊醒,仓皇出逃。杨芳奋起直追,追到喀尔铁盖山,张格尔只剩30余骑,弃马登山。杨芳派兵绕出山后,堵住逃路,然后率几千清军搜山追捕。张格尔在山中狂跑,被大石绊倒受伤。清军一拥而上,将其捆个结实,扛下山去,到清军大营报捷。长龄见生擒张格尔,老泪纵横,悲喜交加。几年拼死拼活追捕,杨芳一计,得来全不费功夫。立即向朝廷报捷。旻宁闻奏大喜,立封长龄为二等威勇公,杨芳为果勇侯。看来旻宁确实赏罚分明,有罪必罚,有功必赏,一丝不苟。清廷自乾隆中叶以来,久不行献俘礼,当张格尔押解到京城,旻宁高坐午门之上受俘,真是威风至极。受俘后,又举行廷审,然后将张格尔押至西市,千刀万剐而死。行刑之时,原自杀殉国的喀什参赞大臣庆祥之子文辉,也奉旨观刑。刽子手将张格尔的心肝以刀剔出,交与文辉。文辉提着张格尔的心肝,又到父亲坟前致祭,算是报了父仇,以慰忠魂。旻宁下旨,将以长龄为首的40名平回疆的功臣,绘图紫光阁,永志纪念。又祭天告庙,并说此次平定回疆全凭皇太后洪福齐天,皇太后应加尊号,又大赦天下,停止当年秋决,真是举国欢庆,热闹极了。

张格尔叛乱,朝廷用了九年时间,方将回疆平定,牺牲了多少将士,消耗了4000万国库银两,胜利来之不易。但是必须看到回民叛乱是清朝腐败官员压迫剥削的结果,百姓反抗有理。可不幸的是张格尔煽动回民,脱离大清,自行独立,如此性质大变,于是清廷出兵镇压,反成为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从这点看旻宁功不可没。同时读者可以清楚看到,满族官员已经腐败无能,若不是杨遇春、杨芳出计出力,出师回疆,胜败尚未可知,长龄只是因人成事而已。清朝从道光时期开始,满族官员腐败无能的特点已暴露无遗,满族威信大跌,大清朝已显出衰亡之兆。

但是,回疆平定却引出一阵更大的余波。办理善后事宜的钦差大臣那彦成,为了回疆安定,下令将浩罕国的侨民一律驱逐出境,并没收财产。这下把浩罕国王阿里气得要死,发兵侵入中国,又把张格尔的哥哥优素福带入境内,封为和卓木。于是回部边疆又动乱起来。浩罕国入侵是道光十年之事,其时那彦成已返回京师。当下这个混乱局面,由喀什参赞大臣扎隆阿料理。扎隆阿是个终日不醒的酒鬼,闻浩罕兵来,吓醒之后,仓皇出兵,接连打了几个败仗。还好叶尔羌办事大臣壁昌忠于职守,击败侵略军,保住了叶尔羌。清廷闻报,急令伊犁参赞大臣容安带兵到回疆助剿。容安是个庸才,他是那彦成的儿子,最大的特点是遇敌就避,叶尔羌被围,他却绕道乌什,到和阗驻军。清廷得知容安按兵不动,畏葸不前,下旨革职查办。又派长龄到回疆抗敌。长龄虽然无能,但非常任劳任怨,征尘还未洗净,又不远万里,风尘仆仆地来到新疆。他先奉旨查办了酒鬼扎隆阿,然后积极准备征伐浩罕王国。浩罕国王阿里见清军压境,十分恐惧,向俄罗斯求援,俄人拒绝,于是,赶快修书派使,到清营议和。外交文书措辞十分沉痛,说浩罕国70余年向清廷进贡,这几年因回乱被朝廷封闭边境,禁止贸易,已经吃足了苦头。愿从此息兵,重修旧好。长龄知道浩罕国处葱岭之西,群山阻隔,征伐不易取胜。于是报朝廷批准,两国签订了和约。从此,浩罕国年年向清廷进贡,清廷也开放边境与之通商。一场余波总算平息。

【全妃之死】是清宫一桩疑案,又是一大丑闻。提起此事还须从头说起。

回疆平定后,道光十年,湖南永州地区瑶族民众不堪官府压迫剥削,由瑶族头目赵金龙率领发动起义,声势浩大,官军进剿连连失利。后来又波及广东,广东连州瑶民也发动起义。湖广总督卢坤派兵弹灭,朝廷又派钦差大臣僖恩、瑚松额到湘粤督战,费了一年时间才将瑶民起义扑灭。旻宁帝既平回疆,又平瑶乱,格外欢喜,认为四海晏安,天下升平,大事庆贺。后宫有个全妃钮祜禄氏,聪慧绝顶,极会凑兴,她用七巧板拼出 “六合同春”四个大字。“六合”者,东西南北天地,寓意 “天下升平”。七巧板是中国特有的智力游戏,用木板七块,各种颜色,形状各异,拼在一起,千变万化。但用七巧板拼出四个大字来,确是独出心裁,难能可贵。“六合同春”四个字最符合旻宁期望盛世太平的心理。全妃呈上七巧板,旻宁认为非常吉瑞,龙心大悦,封全妃为皇贵妃。全妃原系侍卫颐龄之女,生得美艳绝伦,而且灵心慧巧,能诗善文。幼年曾随父在苏州居住。苏州妇女文雅聪慧,有水乡的灵气,在闺中赏玩七巧板游戏,以为消遣。全妃一见爱不释手,她触类旁通,在此基础上,又发明研制,将块数增多,形状亦增多,一经拼凑,玄机变化无穷,可拼字,可拼图,随心所欲,可与晋朝苏蕙的璇玑图媲美。全妃天生丽质,天生慧心,相互映衬,于是名噪大江南北。后来清宫大选秀女,其父颐龄将她送入宫中参选。在几百个秀女中,旻宁色眼识美女,一眼瞅中。这个灵美十足的女子,当夜侍寝风情万种,旻宁销魂温柔之乡。平时侍奉帝侧,善解人意,捶背挠痒,把旻宁伺候得十分舒服。初为贵人不一月升为嫔,隔年升为妃。因她才貌双全,便封为 “全”妃。全妃的肚子也争气,几经雨露,便育孕麟儿,取名奕詝,也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如今全妃又拼出个 “六合同春”,因而旻宁特将她封为皇贵妃。全皇贵妃好运不断,道光十二年,皇后佟佳氏病故,这成为她再升一级的跳板。一年以后,由皇贵妃转正,成为皇后。晋升之快,令六宫妃嫔望尘莫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全皇后的娘家人大沐皇恩,父封承恩公,母封诰命夫人,荣耀无比。道光十四年,皇太后六旬万寿,旻宁是个大孝子,亲制寿颂10章,献与皇太后。全皇后本是才女,亦作10首祝寿诗,首首押着皇帝的御韵。旻宁见她诗章,立意奇巧,寓意吉祥,格律工稳,更加宠爱不已。

某日,旻宁与皇太后闲聊,说及全皇后聪慧多才,皇太后怅然道:“妇女以德为重,德厚方能载福,若仅凭一点才艺,恐非福相。”太后的意思,女子以德立身,应安守闺帏,不应以才艺哗众取宠,无才便是德罢了。这在封建时代,也是名言至理。旻宁听了很是惊异,因是太后随便说说,对皇后仍然恩宠不减。但这句话经太监、宫女传播,竟传到全皇后那里。全皇后心想:“我贵为皇后,生有皇子奕詝,虽是老四,但老大老二老三夭殇,皇位也轮着我儿。那时我若健在,我也是皇太后,难道无福吗?这个老婆子真是多嘴。”于是心中暗恨太后,说起皇太后还是全皇后的亲姑姑。她真想不通太后为何贬损她。因此,每天到宁寿宫给太后请安,怒形于色,语言也有些不敬。皇太后见她如此,心中懊恼,仗着太后与姑母身份,免不得当面训斥一番。有时责备旻宁把皇后宠坏了。旻宁当面唯唯诺诺,回宫后与皇后亲热如故,枕席间将太后之言告知皇后。皇后心中更气,凭着皇帝的恩宠,骄气更盛,脾气更暴,竟多次与皇太后顶撞,真把太后气个半死。姑妇不和之事,传播出去,闹得满城风雨,朝野皆知。旻宁大伤脑筋,他的处理办法是,到太后面前,依旧唯唯诺诺,表示愿听慈训,要严厉管束皇后。回宫后,又舍不得伤了皇后情绪,尽力安慰。二者之间虚与委蛇,总算平稳,没闹出什么大事来。

如此将就了几年,到了道光十九年腊月,全皇后偶感风寒,只觉头痛脑热,算不得什么大病,尽管不是大病,但皇太后仍然多次到钟粹宫探视,问寒问暖,很是亲热。全皇后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主儿,见太后亲临探视,已将往日怨气消散大半。到了次年元旦,皇后病情大减,强打精神到宁寿宫拜年。太后依然亲热,妇姑二人寒暄许久,太后的热情已将全皇后的怨气驱散得干干净净。又过两日,皇太后派太监送来一瓶美酒,说此酒可祛风散寒,通经活血,健身强体。全皇后很是感激,托太监向太后谢恩。然后斟酒举杯,慢慢品尝,谁知此酒香味浓郁,甘绵可口,越喝越想喝,欲罢不能,一瓶美酒喝了个涓滴不剩。稍过片刻,腹痛不已,满脸通红,由红变紫,由紫变黑。急召太医诊治,百计抢救无效,玉体僵硬,芳魂西飘,当夜薨于钟粹宫。旻宁抚尸大哭,悲伤不已,辍朝七日,以为悼念。谥为孝全成皇后。太后送美酒,皇后暴亡,旻宁非常怀疑,但转念一想,皇太后素来仁慈,岂能下此毒手?他历来仁孝,不敢往此处再想,只怨全皇后福薄命薄罢了。后来皇太后亲自到梓宫前祭奠三次,泪流满面,看上去很是哀伤,于是旻宁下决心按住此事,不许外扬。皇后已死,六宫无主。旻宁封静贵妃博尔济锦氏,代摄六宫事,并把皇四子奕詝交由她抚养。旻宁对全皇后的感情太深了,从此他不再另立皇后。旻宁此人,人品端正,不仅是个大孝子,而且极重夫妻感情,怜香惜玉,是个多情种子,他一生共收纳后妃20人,风流好色,自不待言,但他对后妃极好,未闻有欺凌暴虐之事。他的第一个皇后是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他与她少年结发,感情极深,死后悼念不已。第二个皇后是孝慎成皇后佟佳氏,两人伉俪情深,恩爱异常,道光十三年病逝,同样哀悼不已。孝穆皇后死后未埋,梓宫安厝在京效田村,旻宁一年几次到此奠酒,20年如一日。孝慎成皇后病逝,其梓宫也安放在田村,多年不埋葬。旻宁同样多年如一日地祭奠。直到道光十九年,两个皇后才同时奉安清西陵龙泉峪。至于孝全成皇后,感情深厚更无以复加。她那出奇的美貌、绝顶的聪慧,令他永怀不已。梓宫安放田村多年,一年多次地奠酒。最后出殡时,他亲送到龙泉峪,下葬奉安时,亲自下到地宫口临视,即观看埋葬的全过程。大清开国200余年,没有一个皇帝能如此。虽然旻宁见一个,爱一个,但爱得真挚,难能可贵。比之喜新厌旧、色衰而弃的皇帝通病,无疑强多了。旻宁崩后也埋在龙泉峪,地宫里一帝三皇后,也是罕见,这是后话。

全妃之死是凄婉而恐怖的故事,太后下毒分明是清宫一大丑闻。野史传载,渲染,纷纷扬扬传播了几百年。真耶假耶?至今尚未定论,这又成了清宫千古疑案。笔者写至此,亦有悼红惜翠之意,如此美艳绝伦、灵慧超群、多才多艺的女子,死得不明不白。真是可惜可悼。不禁咏诗叹曰:

№★绝伦才艺美佳人,七巧拼成六合春。

可叹红颜多薄命,清宫千古悼冤魂。

【虎门销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大清盛衰捩转,此是关键的起源。这个大事件纯由英吉利国大规模向中国倾销鸦片引起。英吉利国在欧罗巴洲之西,孤悬海外,由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三岛组成,对外号称大不列颠王国。国内实行君主立宪制,由女王世袭,开上下两院,重视科学,屡多发明,瓦特研制蒸汽机造成工业革命亦肇端于此。英国四面环海,造船业异常发达,本国资源缺乏,便到外国攫取,扬帆远航外国,借口贸易,实行侵略之实。贸易得利,抢掠亦得利,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海外强国。明朝初期,欧洲人哥伦布、达·伽马船海成功,探知太平洋东方有个富裕的中国。于是葡萄牙、荷兰、西班牙、法兰西等国以及远在彼洋的美利坚也纷纷到中国淘宝,不过尚是以澳门为基地,不涉足其他港口。于是英国人也接踵而来,起初还是正当生意,以洋货换取中国的茶叶、瓷器、绸缎。到了明朝后期,英国人首先在货物中夹带鸦片。这种鸦片十分新奇,初吸之精神倍增,终日不倦,引起国人好奇与兴趣。由于流量小,只流行于上层社会。据说明神宗朱翊钧吸食成瘾,赐名福寿膏。从“福寿”两字,可看出中国人对鸦片愚昧的认识。英国人对中国贸易欲望十分强烈,清朝乾隆年以后,英国屡次派使者向清朝进贡,并提出通商“请求”。但清廷款待来使,拒绝通商。可英国使者进贡是假,窥探虚实是真,最早来中国的英国使者马嘎尔尼在中国盘桓数月,他看到了清朝貌似强大,实则腐败的现象,回国后大肆宣传中国是 “泥足巨人”,一推便倒。这使得英国渐渐藐视中国,很像古寓言中那只老虎,渐渐接近那匹贵州毛驴。从嘉庆年间起,英国货船开始将鸦片大量地输入中国,中国吸食者开始增多,嘉庆皇帝看到吸食鸦片的危害性,下令禁烟,但效果甚微。英国占领印度以后,在孟加拉国及孟买地区鼓励民众大面积种植鸦片,遍地罂粟花开红艳艳。从印度运至中国,又近又快捷,成本降低,价格更便宜,数量更大。因此吸食者由达官贵人进入寻常百姓家。百姓一旦上瘾,欲罢不能,直吸得骨瘦如柴,家产荡尽,抛尸街头。英国洋商与中国买家相互勾结牟取暴利,形成输入、贩卖、吸食一条线的生意。广州等沿海城市,烟馆如林,喷烟吐雾,街头满是站立不稳、摇摇摆摆、到处游荡的烟鬼。旻宁即位,鸦片误国害民的舆论不绝于耳。于是他颁布严旨禁烟。凡是洋船到广东港口,先由当地行商,出具该船不夹带鸦片的保证书,方准开仓验货,如有欺瞒,加等治罪。各海口关防官员因疏忽而使鸦片流入者,以失察治罪。但是鸦片暴利,驱使洋商与当地买办勾结更紧,洋商以重金买通当地行商,甚至海关官员,变化手段,鸦片输入反而有增无减。更可怕的是内地百姓成瘾,每天眼巴巴望着鸦片上市。外有货源,内有销路。黑糊糊的鸦片滚滚而入,大清朝白花花的银子滚滚流出。而广大百姓被鸦片吸得神思昏迷,瘦骨嶙峋。国内有识之士,目睹如此现状,悲泪横流,大声疾呼。御史朱成烈首先上奏朝廷,应加大力度禁烟。鸿胪寺正卿黄爵滋上 《严禁鸦片疏》,主张将吸食者一律砍头,可算最激烈的一个。旻宁很是激动,命令各省督抚,各提建议上奏。几乎是众口一词:不禁鸦片,国脉不保,民气衰弱,国将不国,民将不民。时任湖广总督林则徐说得尤为深刻剀切:“鸦片一日不禁,国力日贫,百姓日弱。数十年后,国家无筹饷之银,兵无可用之兵。”旻宁阅完奏章大为动容,命他到广东查办禁烟大事,林则徐慷慨激昂,声称:“鸦片一日不绝,则徐一日不回。”旻宁极加勉励,授他为钦差大臣,便宜行事。同时颁下严厉的圣旨,凡贩烟吸烟者一律斩绞。

这位林则徐是福建侯官县人 (今福州市),品格刚直,办事极为认真。按今天的话说,就是坚持原则,死不动摇。他嘉庆十六年中进士,从翰林院庶吉士,一步一个脚印,一直做到总督的职位。尤以关心民瘼、兴修水利而名闻天下。只是他脾气很是急躁,今日有事,今日办完,刻不容缓。他也知道急躁误事,下决心改正,曾手书 “制怒”二字,制成轴卷,巡行随身携带,到任悬挂后堂,以为警策之言。

林则徐到达广州之前,广东总督邓廷桢已经风风火火查办一番,将贩卖、吸食者关押几百名,单等钦差大臣发落。说起邓廷桢,他为官很清正,政声远播。但在禁烟之事上,思想有一段波折。道光十六年,太常寺卿许乃济上 《鸦片弛禁疏》,向朝廷公开建议不要禁烟。他的观点是,朝廷禁烟百年,收效甚微,越禁越多。洋商、买办、烟商为获暴利,贿通关防官吏,以走私形式输入鸦片。国家关税丧失,白银大量外流。不如开禁,将鸦片作为药材,课以重税,如此国家可得大笔关税。同时允许国内种植鸦片,以国产鸦片抵制国外鸦片,国产鸦片成本低,价格低,不消几年,洋商的鸦片无人购买,达到不禁而禁的效果。另外,允许平民吸烟,不许官、兵吸烟,等到外国鸦片被挤出去,然后在全国再施行禁烟。许乃济认为这是变通而有效的方法。许乃济因此被马克思誉为 “中国最著名的政治家”,马克思赞赏的是他的经济头脑。但是许乃济的 “弛禁论”,只考虑国家的财政收入,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对吸食鸦片为害国民体魄,未多加考虑,也就是以国民的健康为代价,换取丰厚的关税。当时,邓廷桢最支持许乃济的 “弛禁论”,而遭到有识之士的指责。然而后来邓廷桢来了个180度大转弯,由顽固的反禁烟派变成坚强的禁烟战士,不管什么原因,确实值得庆幸。

林则徐到任后,立即召开禁烟会议。两广总督邓廷桢和广东巡抚怡良是主要参会者,林则徐提出斩杀贩卖吸食者,这仅是治末,只有将英国的鸦片货船,一律驱除,断绝来源,才是治本大策。邓廷桢极表赞成,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谈得非常投机,可谓英雄惜英雄。两人同时认识到,收缴鸦片,驱逐英国货船,非动武力不可。于是两人命令,水师提督关天培守卫各个海防关口,并调集兵船,做好战斗准备。这次会议开得极为成功,钦差大臣与地方督抚密切配合,组成了最有力的搭配。

广州有13家洋行,包办中外贸易,其中也包括鸦片。林则徐将洋行的执事传召到衙门,让他转告英国商人,限三日内缴出货船内所有鸦片,否则后果自负。各洋行执事见钦差大人传令,不敢不遵,急忙转告英国商人,英商大为惊慌,又报告英国领事义律,义律丝毫不慌,说是例行公事、官样文章,安慰英商情绪。然后跑到澳门闲游。各个英商见领事从容镇静,便拖延观望,以为官府总是虎头蛇尾,花点银子便可息事。三日已过,英商毫无反应,早气炸了林则徐。下令广东海关,查封各国商船货物,停止贸易。又将为虎作伥的买办逮来十几个,下于大狱。各国洋商纷纷谴责英国商人贩卖鸦片,害了他们的生意。英国领事义律方知林钦差的厉害,这次是来真的。于是从澳门窜回广州,行文中国官府,愿缴出鸦片1037箱。邓廷桢见到这份照会立刻发怒,他告诉林则徐,零丁洋停泊英国鸦片趸船20多艘,按每艘1000箱计,应有20000多箱。林则徐更是愤怒,英人以1000箱来搪塞,分明是蔑视天朝。当即派兵1000余名,围住英商居住的洋馆。又派水师截断英国趸船的粮食淡水供应。几天过后,英国商人饥渴难忍,纷纷向义律哭诉。义律无法,下令英商全部缴出鸦片,先保住性命再说。英商在虎门共缴出鸦片20823箱,约合鸦片200余万斤。林则徐、邓廷桢、怡良亲到虎门验收,并给英商补偿每箱茶叶五斤。同时召集各国商人训话,让他们出具货物不夹带鸦片的保证书。如再夹带贩卖,货船入官,人即正法。“正法”一词,洋商大惑不解,官吏以手作砍头状,吓得洋商缩头咋舌,唯唯诺诺。

鸦片全数收缴,禁烟已告成功。林则徐、邓廷桢联名上奏,请将鸦片解送京城销毁。旻宁因路途遥远,途中恐生偷漏抽换的弊端,下旨就地销毁。

道光十九年四月廿二日,即公元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奉旨在虎门正式销毁鸦片。几万居民尽来观看,人山人海,热闹异常,外国商人亦奉命观看,唯有英国商人不到,以示抗议。销烟方法是林则徐的一大发明,销烟并非用火烧毁,而是在沿海筑起两个方塘,长宽各15丈,呈正方形,前设涵洞,后通水沟,先将食盐投入,引水成卤,然后再加入石灰,瞬间塘水沸腾,热气冲天。一声令下,2万多箱鸦片一一投入塘中,塘中黑浪翻腾,很快溶化。最后开了涵洞,鸦片溶液,随潮入海,消失得无影无踪。由于数量巨大,销烟持续了23天,围观群众欢声雷动。唯有上瘾的烟民及失去暴利的买办、烟贩大为沮丧,而义律、颠地等英国人却躲在洋馆内向隅而泣。

林则徐以大无畏的英雄气魄,一举销毁英国人的鸦片,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保护了人民健康,大快人心,大长志气。他无愧是中华民族英雄、世界禁烟先驱。其禁烟功勋,长昭后世,永垂不朽。“林则徐”之名应该用金字写入世界史册,永远熠熠生辉。100年后,中华民国政府将虎门销烟开始日阳历6月3日定为 “禁烟节”,而后联合国又将销烟结束日阳历6月26日定为 “国际禁毒日”,可见其影响之大。当今,世界毒品泛滥成灾。各种毒品花样翻新,继续戕害世界人民的身心健康,严峻形势不亚于当年。这使我们更加缅怀林则徐,真希望世界各国产生更多的林则徐式的坚强有力的官员,实施林则徐式的严厉果断的措施,使毒品永绝于世。笔者议至此,又要作诗了,诗曰:

№★禁毒先驱万世钦,虎门壮举快民心。

大清多有林公在,或许名园留到今。

【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虎门销烟而引发的一次中英战争。虎门销烟后,英国人痛恨在心,拒不具结永不销售鸦片的保证书。林则徐十分愤怒,断绝了对聚集在尖沙咀英国商人的粮食蔬菜供应。英国商务领事义律召来英国兵船几艘,以索取食物为由,突袭九龙岛。中国水师奋起反抗,击沉英舰一艘,余船仓皇逃去。这标志鸦片战争拉开了序幕。义律有些惊慌,央求葡萄牙人出面交涉,请求删掉 “人即正法”一条。林则徐派快马奏报朝廷。一个月后,旻宁发下手谕,“既有此番举动,若再示柔弱,则大不可。朕不虑卿等孟浪,但戒卿等不可畏葸,先威后德,控制之良法也,特此手谕。”这个手谕表明了清廷对英国人的强硬态度。假如旻宁能自始至终坚持 “不示柔弱,不可畏葸”的态度,也许历史将会改写。当然这是笔者的假设,事实并非如此。

林则徐接到手谕,抗战信心更加坚强。他断然拒绝义律修改 “人即正法”的要求。义律再派兵船,堵住海口,拦住各国商船不准入港与中国贸易。林则徐命令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兵船五艘,驱逐英国兵船。英国人首先开炮,关天培下令还击,击坏英船舵楼,击毙英国水手几名。关天培乘胜追击,将尖沙咀的英国船只驱赶到老万山外洋。九龙与尖沙咀两次海战,中国军队占了上风,朝野一片欢呼。朝中王公大臣大多慷慨主战。旻宁下旨宣示中外,停止对英国贸易。其他各国不在此例。

自此中英绝交。义律逃回伦敦大肆游说,夸大英国损失伤亡惨重及中国人如何野蛮等状,要求英国政府立即派兵攻打中国,报仇雪恨。英国政体是君主立宪制,凡国家大事必由上、下两院议员表决通过方能施行。上院由英国皇室贵族组成,下院由社会各界议员组成。义律的哭诉和游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顿时在上下两院掀起了一股喧嚣的反华浪潮。然而在两院中,正人君子、主持正义公道的成员大有人在。他们认为贩卖鸦片非正当生意,若以此向中国开战,有损英国体面。况且英国现行法律,不准国民种植、吸食鸦片。己所不欲,却施于人。即使以英国道德标准衡量,也是卑鄙至极。主战与反战两派议员争论激烈,几乎旗鼓相当。英女王维多利亚将动议付诸下院表决,投票结果,主战271票,反战262票,以九票之差,主战派获胜。接着上院也顺利通过主战决议。于是女王下令向中国开战。任命乔治·懿律为对华战争总指挥。查理·义律为副。从印度调集海陆军15000人 (一说为4000人),懿律统率陆军,海军由伯麦统率。

英国准备对华开战的消息传到京城,旻宁主战决心早定,倒也不显惊慌。下旨命林则徐任两广总督,责成加紧防御,邓廷桢调任福建总督,负责福建沿海防卫。林则徐担当总督大任,意气风发,积极准备抗击英军。早在钦差任内,他便留心洋务,每日从澳门购来新闻报纸若干,仔细阅览。从报纸中得知英国决定主战,便加紧备战。调集战船60艘,大舟20艘,小艇百余艘,增募新军5000名,新购西洋炮200门。排开阵势,练习海战。又几次到狮子洋,校阅水师,见军容雄壮,士气高涨,很是满意。

道光二十年五月,英国海军大小军舰40余艘,海军4000余人,到达澳门海面。战舰排开,汽笛尖叫,向天鸣炮,向中国示威。此时澳门海口已埋伏中国火舟几十艘。各舟装满纵火物资,乘着大风,向英舰冲击。英国几艘舢板船被焚毁。英国军舰不敢贸然进攻,暂时后退。英军统帅懿律招募汉奸多名,潜入海边侦察,但多被中国军队捉拿,少数逃回的汉奸向懿律回报,说中国军队防守非常严密。懿律、伯麦用长筒望远镜观察几天,见果然如此,不免懊恼异常,有个汉奸某某,向懿律建议说:“中国海岸极长,广东有备,可攻外省,外省未必有林则徐这样的官员把守,总有破绽可寻。中国的京城在直隶省,直隶也靠海,如攻到直隶海边,惊动皇帝,那最好不过。”懿律闻言大喜,决定放弃攻击广东,向北攻击。其实英国兵船在十几年内多次在福建、浙江、江苏沿海游弋,至于向直隶攻击,则是那个汉奸的新建议。

林则徐发现英舰未攻广东,向北驶去。急传令福建、浙江防卫。过了几日,英国军舰驶近厦门海面。福建总督邓廷桢早有战备。深夜派水兵扮装商民,乘小船攻击敌舰,用喷火罐烧毁敌船两艘,杀伤英水兵几十名。懿律以为遇到海盗,急下令反击。但中国突击队已消失在夜色之中。天明,英军向厦门进攻。厦门炮台用沙袋堆积,敌炮击中只扑哧一响,便被滞住。中国炮台还击,却击坏几艘英舰。懿律见厦门防备森严,又趁着东北风,继续北上,进入浙江海面。舟山是浙海第一门户,是个群岛,四面环海,无险可守。英舰在海面游弋几日,见无中国兵船拦截,便驶入群岛之中,向县府所在地定海进攻。定海总兵张朝发下令开炮反击。但英舰不退,几十艘战舰齐集,用排炮向定海炮台攻击,炮弹如雨,接连炸响。中国水师不能抵挡,纷纷后退,总兵张朝发表现极佳,拼死血战到底。忽一弹飞来,饮弹而亡。英军攻破海口,蜂拥登陆,直驱定海城下。定海城内无兵,知县姚怀祥募乡勇几百人守御。英军一阵猛炮,然后搭梯攻城。乡勇奋勇迎战,多被杀死。知县姚怀祥见县城攻破,自刎殉国。英军占领定海,驻扎不走。统帅懿律患病,返回国内。查理·义律前来接替。义律与伯麦商议一番,由义律率兵舰八艘,向天津进发。

义律率舰到达天津海面,并不进攻,采取先礼后兵策略。他带领20余名随从,舍舟登岸,要求面见直隶总督琦善。琦善闻报大吃一惊,不知义律大胆求见是何意图。寻思片刻,便出衙相迎。见义律表情严肃,身后跟着二十几名高大的壮汉,一个个黄发碧眼,呲牙咧嘴,雄赳赳,气昂昂,不禁有些发憷。迎进后,义律递上英国首相巴麦尊勋爵致大清国宰相书。琦善一瞧,半字不识,幸好直隶衙门有个翻译,粗通英文,勉强翻译出来,大声朗读:“本国志在通商,并非有意激战。只因广东林则徐、邓廷桢烧我鸦片几万箱,因而前来索赔,如赔我烟价,偿我兵费,许我通商,便引兵回国。”琦善一听,事关重大,不敢表态,为稳住义律,勿使他派兵攻打,立即设盛宴招待。义律等也不推辞,大嚼一顿。席间义律乘机恫吓:“本国后续部队几万,军舰百艘即日可到天津。若不允要求,后悔不及。”翻译过来,琦善听后瑟瑟发抖。义律吃完,昂然而去。此次天津会谈,琦善表现极为窝囊,而义律率几个随从闯进总督衙门,胆气豪壮,态度强硬,与琦善形成鲜明对比。这次会谈,从气质精神上,大清国已输于英吉利。

定海陷落,英国陈兵天津大沽口,使旻宁十分惊慌,他命两江总督伊里布到浙江布防,又召琦善到京听训。琦善一到京城,便找军机大臣穆彰阿商议。这个穆彰阿,原是进士出身,亦有点才学,平时广交天下名士,门生遍布要津,但颇善权术,尤善拍马之术,把旻宁巴结得晕头转向,对他极为倚重。穆彰阿原来就反对禁烟,对林则徐很是不满,他和琦善密谈许久,然后上奏弹劾林则徐办理不善,轻开战衅,应先惩办林则徐,再议战和事宜,旻宁召见琦善几次,琦善将天津会谈,英人愿意议和等事奏明,极力主张议和。旻宁是个只看办事结果、不管过程的主儿,他认为不管林则徐在广东干得怎样轰轰烈烈,但最后结果是英人攻陷定海,损兵折将,而且陈兵大沽口,直接威胁京城。闹得这里布防、那里调兵,劳师靡饷,举国不宁,却根本不去想,为何广东固若金汤,英人不敢攻,而攻别处的事实。于是下旨责林则徐、邓廷桢办理不善,着革职交部严加议处,两广总督由琦善接任,即日赴粤办理议和之事。

琦善接旨,立刻通知义律,请撤大沽口军舰,返回广东,在广东商谈议和之事。义律立即应允。琦善日夜兼程赶到广州,立即召见林则徐、邓廷桢,宣读圣旨。林则徐在广东尽心竭力大干一场,虎门销烟奇功卓著,却落了个革职查办的下场,忍不住老泪纵横。广东官吏个个寒心,悲愤不平。但是天命难违,只得忍声吞气。琦善升堂,摆出钦差与总督的架子,训饬各官,安守本分,不得肆意寻衅,得罪英人,破坏和议。各官都敢怒不敢言。过了几日,义律发来咨文,要求琦善立即撤去沿海兵防,解散林则徐招募的5000水兵。广东巡抚怡良,闻讯赶来劝阻。琦善说:“我奉旨议和,不撤兵不能显天朝诚意。”怡良道:“英夷素来狡猾,不可不防,防卫不可撤去。”琦善说:“我和义律已在天津议定,大人何必多虑。”怡良长叹而出。

于是琦善下令尽撤海防,解散水勇。又招募一个通晓英语的汉奸鲍鹏,将他视为奇才,让其往来传信,催促义律速来广州议和。然而义律毫不着急,越叫越不来。琦善整日坐在衙门苦等,等来等去,等来义律的一份公文。鲍鹏将它翻译出来,却是除了天津议及的赔烟价、偿兵费、开口岸、许通商外,还要割让香港供英国兵商居住。同意是否,限三日内答复。这显然是最后通牒。琦善听说有割让香港一款,吓呆了。割土之事何等重大,他哪里敢擅为。一面吩咐鲍鹏稳住义律,让他耐心等待,一面含糊其辞地上奏朝廷。

然而,此次义律是先兵而礼,以兵逼和。他等得不耐烦,派兵突袭,先攻占沙角炮台,守将陈连升兵败身亡。接着又攻占大角炮台,千总黎志安身负重伤。琦善吓得胆战心惊,急派鲍鹏质问义律。说话间,总兵李廷钰闯入衙门,声泪俱下说道:“沙角、大角两炮台失陷,英兵现已进攻虎门。虎门一失,省城难保,请大帅急速发兵去救虎门。”琦善道:“我已派鲍鹏前去询问,明日必然无事,何必惊虑。”李廷钰愤然说:“大帅不要信任鲍鹏,他是个贩卖鸦片的惯犯,屡有前科。如果他通洋叛国,为害不浅!”琦善听得烦了,闭目不答。李廷钰急得跺脚,哭号道:“大帅速速发兵去救虎门。”琦善说:“200兵够吗?”李廷钰道:“200不够分布。”琦善说:“再添300,500兵总够了吧。”李廷钰无奈,起身告辞。琦善追上一步告诫道:“老兄晚上天黑带兵过去,别让英人瞧见,责我添兵反误了议和大事。”李廷钰哭笑不得,匆忙率兵赴援虎门。

琦善好容易等来鲍鹏,鲍鹏说,义律已经允诺,只要答应签约,立即停止进攻。琦善忧虑割香港一事,朝廷尚未批准。鲍鹏说:“不签约,英人便要进攻。虎门失陷,省城也保不住。目下之计,先与他签个草约,然后奏明朝廷不迟。”琦善寻思再三:我是奉旨议和,签约也是依朝旨办事,若英兵攻破省城,性命不保,朝廷的使命也耽误了。于是听从鲍鹏之计,借口巡查炮台,溜出广州,跑到穿鼻莲花城与义律举行会谈。谈判结果是:赔偿英人白银700万元,开放广州,割让香港。英国人从定海撤出,归还沙角、大角两炮台。双方签字画押。时在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三,即1841年1月29日。这就是臭名昭著的中英 《穿鼻条约》。这个条约刚签订,英国兵立即占领香港,贴出安民告示,声称香港已归英国,岛上居民以后成为大英国公民,要遵从英国法律管理,等等。这消息传出,全省官民悲愤难忍,纷纷谴责琦善卖国。广东巡抚怡良气炸了肺,忍愤含泪写下奏章,以800里加急传驿飞驰京城,向朝廷奏报琦善擅割香港之事。旻宁接到奏报,气得火冒三丈,七窍生烟。下严旨痛斥琦善:“朕君临天下,尺土一民,莫非国家所有,琦善擅割香港,擅许通商,不知是何肝肺?辜恩误国,实属天良丧尽。着即革职拿问,所有家产立即抄没入官。”当圣旨传到广州,琦善泪流如雨,又闻革职抄家,顿时昏晕过去,不省人事。几天后,琦善被押解到京城,问成死罪。多亏穆彰阿极力营救,被发往军前效力赎罪,这是后话。

旻宁认为割地求和严重损伤天朝主权与尊严,决心抗战以雪国耻。派御前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湖南提督杨芳、尚书隆文为参赞大臣,调集各省兵马15000人火速赴粤,打击英军。另派祁贡为两广总督。

义律已探知朝廷主战消息,乘奕山、杨芳援军未到,率先向虎门进攻。几十艘军舰齐集虎门海面,各舰一齐开炮,发动猛烈轰击。镇守虎门要塞的是水师提督关天培,此人满怀忠烈,一腔义愤,对英军恨之入骨。奋勇反抗,指挥靖远炮台官兵向英舰反击。炸坏敌舰几艘,但后续英舰冒险冲过来,渐渐接近炮台,英舰大炮像雨点似地向炮台倾泻。关天培手持长剑,麾军反击,大喊开炮。然而英舰火力越来越猛,炮台将士大多战死,而援军无半点踪影。忽然一弹飞来,正中关天培左臂。他岿然不倒,继续大喊开炮。紧接着几颗炮弹同时炸响,关天培左右官兵均被炸倒。关天培见英军开始登陆,知大势已去。仰天大呼:“英夷可恶,琦善可恨,天培殉国了。”随即挥剑自刎。关天培是反击侵略的民族英雄,是死得最壮烈的一个。笔者为天培一哭!洒泪为诗:

№★溅血炮台不顾身,保家卫国抗英军。

天培已死忠魂在,雄鬼依然守虎门。

靖远炮台失陷。英军转攻威远、横挡两炮台。两炮台将士奋勇反击,但同样抵不住英军猛烈炮火,两炮台接连接陷。整个虎门要塞被英军占领。要塞累年布置的大炮300门,洋炮200门,尽成英军战利品。虎门是清朝苦心经营的最坚强的堡垒,引以为清军的骄傲。它的失陷,说明英军已没有攻不克的堡垒,真令人痛心。英军继续前进,直驱乌涌。乌涌距省城只60里,算作一道屏障。英军又是一阵轰击。总兵祥福、济南沈占鳌、守备洪连科,不愧大清国好儿郎,率兵苦战两日,全部为国捐躯。虎门失陷,乌涌失陷,省城广州完全暴露在英军前方,省城军民恐慌至极。幸亏参赞大臣杨芳率湖南兵赶到。杨芳有剿天理教、征回部的威名,是大清一员名将,人心稍安。

杨芳与巡抚怡良商议一番,两人相聚一起,大骂琦中堂误国,但也没有御敌的良策。现在敌军深入内地,国门大开,唯有守住珠江,防他闯入,方是救急的办法。于是派兵驻守东胜寺、凤凰两个沿江据点。刚布置停当,英舰乘潮闯入珠江。杨芳急忙指挥反击,敌军炮火猛烈异常,杨芳身经百战,从未见过如此激烈的战斗,口中连称厉害。英舰猛攻一阵,随潮退去。杨芳心中十分忧虑。过了几日,美国领事前来斡旋,声称只要允许通商,英国便可停攻。杨芳实在无法,与怡良联名,上奏朝廷说,敌军深入内地,省城无险可守,请暂允许通商,暂为羁縻之计。谁知,旻宁阅奏勃然大怒,痛斥杨芳、怡良是琦善一类的人物,只知迁就完事,不识国家大体。并说奕山将率大军入粤,兵精粮足,应痛剿丑类,再不得提 “通商”二字,以伤朕心。于是由美国人斡旋的和议告吹。

稍后,奕山、隆文及新任总督祁贡都已到达广州。几人面面相觑,一筹莫展。突然又想起林则徐虽已撤职,还在广州。几人上门拜访,求林则徐出谋划策。林则徐长叹一声说:“国门大开,敌军深入。目下只有沉船塞住珠江口,然后伺机用火攻对付敌舰。”奕山听后,黯然无语。林则徐又说:“林某待罪广州,尚欲杀敌报国,蒙诸公垂青,愿效死力。”奕山暗想,敌舰就在江口,沉船堵塞太难,只寒暄一阵,随即告退。不几日,圣旨下来,降林则徐为四品官,派往浙江会办军务。林则徐整装上道。奕山也没有实施林公之计。

此时义律等了多日,不见杨芳答复,便派人到广州索赔烟价。奕山大怒,叱退使者,召集各官开会,主张出击。杨芳劝阻道:“兵船未备,水勇未集,不可贸然出击。应固守为是。”奕山叹道:“若不出战,圣上怪罪下来,奈何?决一死战罢了!”杨芳见他振奋,心中暗喜,遂不再劝谏。于是奕山遣将发兵,命提督张必禄、杨芳、隆文等人率兵出江口,分三路突袭敌舰。当夜,几百名水勇驾着几十艘小船,带着火器,突然攻击,英舰不及防备,被烧毁十几只小船,毙伤英国水手几百名。奕山闻报狂喜不已,鼓掌欢呼。然而好景不长,英军突然反攻,击毁兵船三艘。又长驱直入,逼近13洋行附近。奕山忧虑不堪,彻夜不眠。次日凌晨,英舰大举进攻。天字炮台失陷,炮台上800斤大炮被英军拆毁。接着英军又攻陷泥城炮台。奕山闻败报不断传来,跌足大叫:“不得了!不得了!”急忙传令城外各军火速入城固守。第二日,四方炮台也被英军攻占。四方炮台紧邻城边,居高临下,省城尽在敌军视线之下。弈山急得要命,整日在衙门里踱步转圈。果然英军占了四方炮台,向城内猛发炮弹。杨芳还算英勇,整日在城楼上防守。天公还算怜悯大清,突然大雨下个不停,英军火药潮湿,发炮不灵,停止了进攻。奕山有了喘息的机会,连忙开会,向各级官员问计。广州知府余保纯提出只有 “议和赔款”一法。奕山此时战不行,退不敢,愁苦万端,只得求和,先保住广州再说。让余纯保出面交涉,余纯保在广州办差日久,经常接触洋人,洋人包括英人对他颇有好感。他奔波几日,费了无数口舌,居然将义律说动,由美国人中间调停。议定四款:

第一款:广东允赔烟价外,先偿英国兵费600万元,限五日内付清。

第二款:外省兵退屯城外60里。

第三款:割让香港问题,待以后再商。

第四款:英舰退出虎门。

余纯保回报奕山,奕山长叹不已,踌躇再三,只得照办。将全省库存搜刮殆尽,只得了400万银元,又将海关税银挪用,凑足600万银元,交给英人。接着下令外省援军退出广州,驻屯于60里之外的小金山。杨芳心中愤怒,借口维持治安,留在城中。参赞隆文移屯小金山,不几日忧愤而死。

英军收了赔偿兵费,兵舰退出虎门海口。英军统帅义律、伯麦率千余人,舍船登陆,从佛山镇取道泥城,慢慢后退,目的是向沿途民众耀武扬威,顺便游山玩水。路过萧关三元里,忽有几千村民各持武器,潮水般涌来,瞬间将英军包围,个个怒气冲冲,要与英军拼命。村民队伍中竖起一杆大旗,上写 “平英团”三字。原来广东民众对英国入侵早就气愤至极,各地纷纷组织义勇,保家卫国。平英团是其中一支。义律、伯麦初不在意,下令开枪驱散,但村民更是厉害,用土炮、鸟铳还击,顿时放倒几十个英兵,海军统帅伯麦也中弹负伤。村民越集越多,黑压压一片望不到头,英军被围在洼地里,不熟悉地形,只有挨打的份。几次突围,寸步难行。对峙一日,英军饥渴难忍,随行携带弹药极少,眼看就要全军覆灭。义律情急之下,派汉奸混出重围,飞也似地向广州知府余纯保求救。余纯保一听,惊得乱冒冷汗,唯恐村民挑起战端,坏了议和大局,带领几十个衙役,火速奔至三元里,向村民说了几十箩筐好话。村民见父母官急得口吐白沫,方闪开一条路,义律、伯麦等英军才狼狈逃出。官可侮,民不可侮,三元里村民截击英军,为国人出了一口气。笔者突发奇想,假如平英团将英军最高统帅义律、伯麦斩杀村前,必定会大大影响以后的战局,说不定英国政府会改变对华政策,历史将会改写,也未可知。可恨余纯保救出英军,丧失此一大机会。

英军退出虎门,但奕山心怀鬼胎,心中七上八下。想了几天,捏了一个模糊的奏章递呈上去。那奏章写道:“……焚击英船多艘,大挫凶锋,义律穷蹙乞抚,只求照旧通商,永不售卖鸦片,唯追缴以前通商欠款六百万圆。当由臣等与其议约,令他退出虎门。”这个奏章期君瞒上,将败状掩饰,又偷换概念,将赔款说成欠款,把求和说成乞抚。着实迷惑了旻宁。旻宁深信奕山皇亲贵族,老成持重,不会说假话。英人兵败乞和,也是他最爱听的话。同时军机大臣穆彰阿也出来说话,极力赞成奕山在广东议和。他给旻宁算了一笔账,用确凿的数字说明,派兵进剿的费用与议和赔款的费用几乎相等。但进剿劳师靡饷,举国不宁。议和赔款,只派个使者拿出银子便轻松无事。劳与逸却有天壤之别。穆彰阿的经济账算得真准确,但他不算政治账,大清丧权辱国的事实,他却不顾,旻宁已有厌战情绪,希望天下太平。被老穆鬼话迷住,也不追究奕山的罪责。

奕山在广东赔款求和,气炸了一个刚直的大臣王鼎。王鼎时任内阁大学士,历掌刑部,清正廉明,朝野敬服。他是陕西蒲城人氏,与另一个内阁大臣陕西韩城籍人氏王杰,同朝为官多年,合称 “二王”。王杰是清朝开国第一个北方状元,王鼎也是状元。两个西北人在朝中做到阁老的位置,确实罕见,当时为西北人争了大光荣。即使现在陕西人一提起 “二王”还是眉飞色舞,津津乐道。王鼎力主禁烟,力主抗战,曾力荐林则徐大材可用,而今奕山卖国,真将他心肺气炸。他上了一个折子,内有 “议抚万不可恃,将军奕山,其偿银媚外罪,较琦善尤重”等语。这封奏章呈上去,旻宁阅后心中震动,但他确实厌战,便留中不发。王鼎愤懑已极,又听到林则徐被发配伊犁充军,知是穆彰阿从中作梗,更是悲愤难忍。于是效史鱼尸谏,决计以自杀警君警世。写了一篇遗疏,历数穆彰阿欺君误国,不予治罪,大局无安日,海疆无安日,结尾写道:“臣先死以谢穆彰阿。”写完放置桌上,召来家人叮嘱明日呈递朝廷。然后关门,北拜谢恩,悬梁自尽。

王鼎自杀,穆彰阿最先得知,以重金买通王府家人,偷出王鼎遗疏。穆彰阿接过遗疏一看,大惊失色,连呼 “险极”。于是另编造了一份遗疏以 “厌世自杀”为主题,又让王府家仆带回上奏。旻宁接到这份假遗嘱,嗟叹一番,也未深究。也是天不灭穆彰阿,一场惊天风波,老穆竟用手段摆平。

再说英军统帅义律,索了兵费,心犹不足。认为这仅是与广东达成协议,与其他省份无关,五口通商的目的尚未达到。于是又率军舰北犯。还未进入闽海,便遭遇飓风,翻沉了许多船只,死伤无数水手。奕山听得消息,立即上奏,有 “英舰漂没无数,浮尸蔽海”等语,旻宁以为海神显灵助威,狂喜不已,命取出内库珍藏的高级香料,发往广东,让总督祁贡祭海。又认为和议已定,天下无事,沿海各省可裁兵节饷。

义律遭遇海难,返回香港,突然接到英国政府撤换他的命令。原来《穿鼻条约》签订后,英国国内极为不满,认为义律只为英国争得些许利益,女王维多利亚指责义律是 “最无能和追求最短利益的人”。于是撤换义律与伯麦。由璞鼎查勋爵代替义律,海军少将巴尔克代替伯麦 (可笑,中国撤换林则徐,而英国撤换义律,真是历史的巧合)。璞鼎查不仅接任统帅,而且被任命为香港第一位总督。道光二十一年七月,璞鼎查、巴尔克率军舰九艘、汽船四艘,补给船23艘,向中国北部侵犯,为英国争夺更大利益。英军首先进攻厦门。闽浙总督颜伯焘闻英军侵入,急从福州赶往厦门坐镇指挥。英舰进入鼓浪屿,颜伯焘下令开炮,一下击沉五艘英国小火轮,然而英舰不退反进,攻势更猛。厦门有炮台三座。英舰并不全面攻击,而是集中火力只攻一座。攻破一座,再攻另一座。厦门炮台皆用砖石筑成,全被轰塌。英军乘机放出小船登陆,后面大炮掩护。清军全面溃退。清军守将江继芳等七八名军官阵亡。英军占据炮台,扭转炮口,向厦门知府衙门轰击,衙门被炸得七零八落。颜伯焘与知府刘曜春逃往同安。英军在厦门大肆抢掠,厦民愤怒至极,聚众反抗,英军不熟悉地形,处处挨打,几天死亡100余人,而民军只伤三人。英军不敢久驻,退往鼓浪屿。颜伯焘报奏厦门失而复得,清廷严斥他防范不力,降三品留任。

英军在鼓浪屿休整几日,又鼓帆北上,进入浙江海面。新任两江总督裕谦是朝中力主禁烟抗战的首脑人物,与林则徐意气投合,为莫逆之交。林则徐到浙江帮办军务就是他的推荐。但林在浙江不久,便发配伊犁。两人挥泪而别。英军入侵厦门时,裕谦正在镇海阅兵,听到消息,立即传檄定海总兵葛云飞、副将郑国鸿、王锡朋统兵5000,严守定海。此三人都是忠肝义胆之士,而葛云飞更是智勇双全,出类拔萃。三人接总督檄文,赶忙部署,5000兵不够分布,只能扼要守卫。葛云飞守道头街,王锡朋守晓峰岭,郑国鸿守竹山门。但兵力、炮火均捉襟见肘。立派人到镇海求援,裕谦接到定海求援报告,立即召提督余步云商议。余步云认为镇海比定海更重要,镇海兵且不够,岂有余兵支援定海,力阻不让增援。裕谦身为总督不能制伏悍将余步云,真是可叹。

定海位于舟山群岛,是浙江海上门户,成为英军首攻目标。英国军舰在海面游弋两日后,突向定海发动猛攻,英军先攻竹山门,守将郑国鸿反击,轰断英主力战舰大桅杆。英军退出竹山门,又转攻晓峰岭。英舰炮火极为猛烈,在大炮轰击时,陆军亦登岸攻击,清军顾远不能顾近,顾近不能顾远,激战半日,晓峰岭失守,守将王锡朋战死。英军乘胜再攻竹山门,郑国鸿拼死抵抗,也无法抵住英军猛烈炮火,竹山门亦很快陷落。郑国鸿壮烈殉国。晓峰岭、竹山门两处失陷,定海只剩道头街一个据点。英军水陆两栖发动猛攻。定海总兵葛云飞,深知陷入绝境,报国殉身之时已到,激励将士奋勇死战。他亲自操纵4000斤大炮,向敌军猛轰,敌兵死伤惨重,璞鼎查、巴尔克亲自督战,轮番进攻,至死不退。葛云飞率军出击,突入敌阵,斩杀英军头目安土德。他脸部被敌兵砍伤,鲜血淋漓,犹奋勇冲杀。英军蜂拥而上,将葛云飞逼至崖石之下,排枪射击,万弹飞来,顿时殒命。死后背倚崖石,岿然不倒。眼露杀气,紧握钢刀。英兵见之惊骇,纷纷退去。有野史记载,葛云飞部下几个小卒前来收尸,葛云飞如石雕一般屹立于崖石之下,几个小卒竭尽全力也不能搬动。小卒撮土为香祷告:请忠魂回归故里去见太夫人。然后再上前搬动,尸体已经轻软。于是几个小卒将葛云飞忠骸运到镇海。葛云飞是关天培式的民族英雄,为国杀敌捐躯,死得壮烈!

葛云飞忠骸被送到镇海,总督裕谦抚尸大哭,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料理完毕,裕谦在营中设立神位,安排三牲供果,燃起香烛。然后召集各级官员,都来神位前宣誓,誓文是:“英夷嚣张,犯我疆土,文武百官,同仇敌忾,英勇杀敌,报国捐躯,苍天佑我,共歼丑类。同心同德,效忠效力,若有异心,神人共殛!”然而依次宣誓,唯有提督余步云未到,派官替代,使裕谦大为恼怒。宣誓刚结束,镇海海面已传来英舰尖锐的汽笛声。

镇海是浙海第二道门户,有两个要塞,一是招宝山,由浙江提督余步云率军把守。一是金鸡岭,由总兵谢朝恩把守。两个要塞是城的屏障。总督裕谦日夜在城上守卫,满怀希望余步云、谢朝恩能顽强抗敌,守住两个要塞。此时海边传来激烈的炮声,裕谦已知英军开始进攻。他的心脏随着远处的杀喊声和炮声剧烈地跳动。忽然,他发现招宝山上竖起白旗,非常惊疑:那个余步云究竟捣什么鬼?身边随员说:“西洋开战规矩,竖红旗是进攻,竖白旗是投降。”约过一个时辰,招宝山炮声寂静,探马忽然报来,招宝山失守,余军门不知去向。裕谦跌足叹道:“国家养士200年,竟养出个叛徒!”说话间,又有败报传来;金鸡岭失守,谢镇台殉国。裕谦一听,反而镇静,喃喃自语:“大约老天要成全老夫忠名。”忽听城外喊声大作,他在城上看去,英军已滚滚而来,城外守兵也已溃散。裕谦从城上下来,解下关防交与副将丰绅泰,托他转交浙江巡抚刘韵珂。随即跑到城中孔夫子庙,跳入泮池。家人闻讯,赶来捞救,已奄奄一息。镇海城中文武官员,闻总督跳水,纷纷逃跑,英军兵不血刃地占了镇海。

裕谦被家人捞出,用担架抬至宁波,又从宁波转到余姚,方咽下最后一口气。浙江提督余步云一口气逃到上虞。朝廷以临阵脱逃罪,将其正法,这是后话。英军尚不知裕谦已死消息,发兵追捕。因为裕谦最恨英人,曾将英国战俘剥皮抽筋,尸首焚烧,因而英军恨之入骨。英舰为此攻占宁波,并将慈溪抢掠烧杀一番。

旻宁接到浙江警报,异常震怒,大骂英人背信弃义,不遵协议,决心出兵抗战。派宗室奕经为扬威将军,侍郎文蔚、都统特依顺为参赞,奔赴浙江防剿。将广东巡抚怡良调至福建加强防务。又将河南巡抚牛鉴提拔为两江总督,加强江苏沿海防务。奕经带领川陕调集的6000新兵及临时招募的义勇军数万,开进浙江,于道光二十二年元旦进入杭州。立即召开军事会议。他慷慨激昂,意气飞扬,发誓将侵略者赶出海外,与会将士个个振奋,愿效死力。奕经派文蔚率兵2000驻屯慈溪长溪岭,副将朱贵、参将刘天保率兵2000驻屯慈溪城西大宝山,伺机收复镇海。派总兵段永福率兵四千袭击宁波。又派已故总兵郑国鸿之子郑鼎臣率水师东渡,收复定海。海州知府王用宾率兵驻乍浦,策应郑鼎臣。奕经自率领兵勇3000,坐镇绍兴东关镇,协调各路,筹办粮饷。

奕经这一番调兵遣将,仿佛如诸葛亮运筹帷幄,胸怀韬略,出奇制胜。但是明眼人一看,沿海久经战场的军队,尚不是英军的对手,以未经训练的6000新兵,几万 “义勇军”出战,无异是驱群羊入虎口,必败无疑。

郑鼎臣出海袭击定海,满望为父报仇,但在海上遇上飓风,沉船无数,狼狈归来。知府王用宾从乍浦出海,支援郑军,未到定海,已遭英舰炮击,大败而归。

段永福率军4000进攻宁波,先重金收买几个汉奸,作为向导,企图内应外合。谁知这些汉奸得英人的金钱多,得清军的金钱少,权衡之下,仍然为英国出力,将清军突袭消息报告英酋璞鼎查。璞鼎查谋略极高,是大英帝国的名将,他将计就计,安排伏兵,诱段永福入城。好在段永福警觉,只派 500兵先行,被英军伏兵杀个净光。段永福见势不妙,逃回绍兴。

还有驻屯慈溪大宝山的刘天保,忠勇得很。发兵攻打镇海,气势汹汹,呐喊前进,刚至城下,英军已森严壁垒。城上与招宝山的大炮同时开火,脚跟尚未站稳,被炸个措手不及,刘天保只得返回。英军追击而来,猛攻大宝山右路清营,右路清营由副将朱贵把守。奋起反击,这一战十分激烈。朱贵用抬炮轰击,炸倒英军几百名,英军不退,反冒炮火前进。最后两军接触,展开肉搏战。朱贵父子十分英勇,拼死力战,斩杀英军无数,最终父子先后殉国。英军惊呼:从未见过如此勇猛的中国军人。刘天保见右营失利,放弃大宝山,跑到长溪岭向参赞文蔚求救。文蔚见英军势大,不敢出兵。忽然探马报来,大宝山失陷,朱贵全军覆灭。文蔚反而庆幸没有派兵送死。

以上是扬威将军奕经布置的四路奇兵,均被英军击败。奕经接到各路败报,从绍兴东关一溜烟跑到杭州。

英军得胜,气焰嚣张,向宁波绅士勒索犒军费120万两银元,然后退出宁波,又向乍浦突袭。乍浦为浙西海口,常驻满汉军8000余人,实力不谓不壮。但受了清军几路惨败的影响,见英舰突然进攻,已惊慌失措,副都统长喜、同知韦逢甲率军仓促反击,盲目发炮,几千发炮弹落入海中,当英舰逼近,弹药已尽。英军纷纷登陆,排枪射击,清军溃散,逃回乍浦城中。城中有汉奸接应,放起大火。英军也扑到城下搭梯攻城。清军不能守御,四散溃奔,长喜见大势不妙,投水而死。韦逢甲也战死殉国。英军涌入城中大肆屠杀,四处奸淫妇女,妇女自杀不计其数。全城遇难百姓总计万余人。真是一大惨案。但是乍浦百姓表现英勇壮烈,较之清军,更为突出,全城百姓自发抗战,杀死英军百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歌可泣。

英军血洗乍浦,又向北侵犯,进入江苏海面。吴淞是江苏海口,首当其冲。英军向吴淞发起猛攻。镇守吴淞口的是江南提督陈化成,此人为福建同安人,是个德才兼备、智勇双全的豪杰。平时与士兵同甘共苦,不住衙门,专宿营房。兵士感动,称他为陈佛爷。他到吴淞已历三年,把东、西两个炮台修筑得十分坚固,防守也严密。当英舰进攻吴淞,陈化成亲守西炮台。他站在炮台,手执红旗,从容指挥。告诫兵士,发炮要准、狠,不能徒靡弹药。英舰在远处开炮,他并不还击。待其驶近,他亲自操纵主炮。他是个久经训练的最优秀的炮手,全把工夫下在瞄准上。第一炮打出,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钻入一艘英舰的烟囱。轰隆一响,英舰沉入海底,炮台将士齐声欢呼。陈化成又开第二炮,这一炮击断敌舰桅杆,那舰摇晃几下沉下。第三炮打出,击中另一敌舰的甲板,炸死英水手几十名。陈化成犹未解恨,见一艘敌舰驶近,连发两炮,一炮击中汽锅,一炮击中叶轮。那敌舰一沉一跃,几沉几跃,最后挣扎着沉下海去。海面上只露支桅杆头,与一面飘不起的英国海军军旗。岸上欢声雷动,真像看戏一样热闹。两江总督牛鉴当时在宝山坐镇,听说陈化成打了胜仗,突然胆量大增,骑上骏马,排着总督仪仗,前呼后拥,威风凛凛,赶到吴淞口。算是总督亲到前线指挥,也不虚此行。谁知到了前面,见战斗尚未结束,两军打得正酣。炮声隆隆,吓得他胆战心惊。连忙后退,一颗小炮弹已在前面爆炸,扬起的沙石溅在他脸上,他大喊一声,撒腿后跑。这一跑,却跑乱了军心。西炮台上的将士见牛大帅率大批随从没命地逃路,以为英军已经登岸,顿时停止炮击,惊疑不已。英军此时又转攻东炮台。东炮台守军见牛大帅逃跑,也惊疑万分。又听西炮台炮声寂静,以为已经失守,不知谁喊了一声 “不好了”,东炮台未经战斗,逃个精光。英军占了东炮台,又向西炮台猛攻。陈化成见前后受敌,不免有些惶急。副将周世荣劝陈化成弃台而去,保存实力。陈化成执剑怒斥周世荣。周世荣竟脱下军装逃下炮台。陈化成也不管他,亲自燃炮,奋勇反击。忽然英军从后面发炮,击中陈化成。陈化成终于倒在炮身上,鲜血在大炮上淋漓而下,壮烈殉国。炮台将士见主帅惨死,更加拼命反击,最后全部战死。陈化成是又一个关天培、葛云飞式的民族英雄,他与西炮台将士为反抗侵略者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青天为他流泪,大海为他哀悼。副将刘国标冒死抢出陈化成忠骸,背到嘉定县,嘉定县县令陈廷璜将陈化成埋葬在关帝庙前。几千百姓都来祭奠,号哭不绝。也算生荣死哀,得其所也。英军乘胜又攻宝山,牛鉴大帅早逃得无影无踪。

英军攻下宝山,上海继之陷落。英舰到了松山,遭到清军阻击。松山守将尤渤是个将才,他的兵士训练有素。英军排炮打来,兵士各就地形卧倒,毫发不伤。待炮弹飞过,一律起立,开炮反击。敌舰的炮弹伤不着清军,清军的炮弹,十有八九却击中敌舰。英舰攻了两天,占不了便宜,转舵驶去,又在崇明、靖江、江阴骚扰了几天。

此时英军统帅璞鼎查制定一个大胆的计划:溯长江而入,直攻省府江宁。他以重金买通汉奸渔民,使为向导,派间谍坐渔船深入长江,沿途测量水深、礁石等情况,又将清军沿江防备探得清清楚楚,最后绘成详细地图。某日,海水涨潮,长江水面高出许多,璞鼎查大喜,下令英舰乘潮而入长江,向西疾驰。很快抵达瓜州。瓜州兵民,闻英军炮响,逃散一尽。于是英舰又转攻镇江。镇江沿江守军不堪一击,英军一阵猛轰,几千兵马逃得无影无踪。英军顺利登陆,直奔镇江城下。城内只有千余兵马,尽是老弱残兵,火炮也配备不多。但守将海龄很是英勇,率老弱之兵奋力反抗,竟与英军对峙两天之久,真是难得。英军尽全力猛攻,海龄终于支撑不住,自杀殉国。英军进城大肆烧掠。镇江沿江停泊无数盐船,被英军烧毁大半。盐商凑齐50万两银子送上英舰,剩余盐船方得保全。

瓜州、镇江相继陷落,江防已无险可守。几十艘英舰,乘风破浪,直抵江宁下关。两江总督牛鉴,从宝山逃回,做梦也想不到英军已临城下。就在几天前他还满城张贴布告,说什么长江狭隘,水浅而遍布礁石,英国军舰无法驶入,请全城居民安居乐业,勿要惊慌云云。然而从下关传来的炮响,声声震耳,使他惊慌万分。牛鉴是甘肃武威人氏,少年家贫,以苦读而中进士,一级一级地做到总督,甘肃省几百年还未出过牛鉴这样的大官,也是甘肃人的骄傲。他一肚子文才,吟诗撰联极有名气,又写得一手好字。让他做个文职官员,催粮派款,修桥修路,很是称职。而让他带兵打仗,韬略胆量都不足,真难为他了。此时他兵也不派,将也不调,整天在衙门内苦怄。然而牛鉴虽然胆小如鼠,却是一员福将。他在衙门里踱了几天步,忽然等来了钦差大臣耆英和前两江总督伊里布。原来旻宁又听从穆彰阿的建议,以 “靖难息民”为借口,派耆英和伊里布来江宁与英人议和。牛鉴一听朝廷议和,顿时眉开颜笑,因为如此他便不必带兵打仗了。他一生最怕打仗,这下总算解脱了。读者也许奇怪,耆英是皇室宗亲、钦差大臣,由旻宁派来议和,尚可理解,而前两江总督伊里布因上次防卫不力,被朝廷撤职查办,已是待罪之身,如何又来江宁办差?原来伊里布是个亲英派,平时交结英人,英人对他印象极好。他有个家仆张喜,与英人来往极为密切。英军有个头目名叫马利逊,和张喜关系最是亲密。浙江巡抚刘韵珂向朝廷推荐伊里布与张喜是联系英人的最佳人选。因而旻宁将伊里布主仆二人派到江宁,作为外交奇才,让他们在谈判中立功赎罪。

于是,牛鉴与耆英、伊里布商议一番,派张喜到英舰先去接洽,让英军暂缓攻城,然后再徐徐谈判。张喜上了英舰,通过马利逊见了璞鼎查,璞鼎查大怒说,如要暂缓攻城,先缴纳300万元赎城费。张喜一听目瞪口呆,赶快回城报告。耆英、牛鉴闻报,也吓得心慌意乱。还是伊里布出了个主意,他说,初次接触,英人强横,情有可原,应表现我方诚意,如此如此。耆英、牛鉴点头称是。过了几日,再派张喜到英舰接洽,此次张喜带了大批鸡鸭鱼肉及美酒几百缸,说是奉朝廷之命前来犒劳英军。又经过马利逊极力斡旋,璞鼎查方才表示愿意谈判,他先透露几个条件,要五口通商,要赔偿1200万元兵费,还要割让香港,直听得张喜满头大汗。张喜一溜烟跑回汇报。耆英、牛鉴听了,不免愤恨。说什么广东已赔了700万元,怎么又要再赔巨款,真是欺人。再派张喜接洽,传达条件太苛刻,决不能接受等语。然而此回璞鼎查二话不谈,将张喜赶下舰去。

第二天,江宁北门江面,英舰突然悬挂红旗,朝天鸣炮,按照西洋海军惯例,悬挂红旗是表示向敌方宣战。这下将耆英等人给吓坏了,耆英想自己奉旨和议,结果和议未行,先惹战祸,皇上怪罪下来,如何担当。赶紧再派张喜前去接洽,张喜费了许多口舌,又经马利逊帮忙,璞鼎查方才答应清朝无条件谈判。相传马利逊原是中国人,在广州英国商务领事馆服务多年,后来加入英籍。他此番热情帮忙,在他看来是为祖国尽了一点心力。

双方谈判地点选在下关静海寺,当年明成祖朱棣为了嘉奖郑和下西洋的功劳,将静海寺赐给郑和为养老居住之所。郑和下西洋为天朝扬威,而今在此议约,是无条件接受耻辱。天意乎?人意乎?次日,大清朝代表耆英、伊里布、牛鉴,与英吉利全权代表璞鼎查开始谈判。双方见面用平行礼。清朝代表鞠躬示意,璞鼎查以手加额用军礼示意。谈判十分简单,英国提出条件,大清国只能全盘接受,不得有异议,否则立即开战。到了这般田地,耆英等人别无选择,议成13款。主要内容有:

(1)清国与英国结束战争,永远维持和平。

(2)清国赔偿兵费1200万银元。商欠费300万元,赔偿鸦片价600万元,共计2100万元。限三年缴清,当下先缴600万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港,作为通商口岸,英人及家属可自由居住。

(4)割让香港。

(5)放还英俘。

(6)交战时为英国服务的华人一律免罪。

(7)两国往来文书,概用平行款式。

(8)条约由大清皇帝钤印,方能生效。

中国方面称,必须上奏批准,方可订约。璞鼎查勉强答应。

议约后,耆英、伊里布、牛鉴联名上奏,以800里加急传驿,报告清廷。旻宁接到奏报,愁闷万端,犹豫不决,召来王公大臣商议。王公大臣面面相觑,不敢多言。还是老穆最有主见,他说:“兵兴三年,劳师靡饷。社稷飘摇,万民被难,目下只能忍辱负重,靖难安民,等到元气复苏,再图恢复,唯钤用御宝,关系国体,应改用耆英钦差大臣关防。”旻宁心慌意乱,好容易有穆彰阿出来解窘,又有 “靖难安民”这个招牌,立刻准奏。

然而,璞鼎查强硬得很,皇帝不在条约上盖章,万万不能通融。耆英怕得要死,又派人到京密报穆彰阿,老穆又婉谏旻宁,才准许盖用皇帝之印。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即1842年8月29日。中国代表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英国军舰 “皋华丽”号上,正式签署条约,条约上盖着大清皇帝的御宝,而英国以 “皋华丽”号战舰舰长的印章代替女王之印,这就是丧权辱国的中英 《江宁条约》,因江宁又称南京,也称为中英 《南京条约》。据野史记载,签约当天,旻宁在北京寝食俱废,惶惶不可终日。在太庙含泪叩头请求列祖列宗恕罪。这个记载应是真实的。因为丧权辱国的巨大痛苦,皇帝首当其冲,是别人无法替代的。笔者为诗叹道:

№★炮打国门五口摧,结盟城下怨其谁?

旻宁纵有冲天泪,盛世江山哭不回。

中英 《南京条约》是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武力胁迫中国签订的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外国的不平等条约。香港割让,五口通商,中国主权遭到严重侵犯;巨额赔款,使中国国力削弱,民众生活更加困苦。其危害严重至极。这是大清国由强转弱的历史转折点。从此大清国的光荣历史被一笔勾销,一步一步地陷入半殖民地的境地。现在有人说,从另一角度看,英国大炮轰碎了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在接受屈辱的同时,也被迫接受了西方的文明与科学技术,加速了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这也许是幸事。这个观点,笔者才疏学浅,思想保守,暂还未想通,因而不作评论。

然而,泱泱中华大国,130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领土,四万万众多人口,百万军队,怎么会败给英伦小国的4000人的远征军。即使现在,大多数国民一提起便气愤难平,想不通这个既成事实的悲哀历史。于是人们大骂旻宁皇帝懦弱无能,琦善、穆彰阿卖国无耻。这些都骂对了,但尚未切中肯綮。依笔者愚昧之见,道理简单得很,“敌强我弱”四字足以概括无遗。

英国的4000远征军虽少,但能代表和显示英国强大的国力,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军队庞大,却掩盖不住相对落后的事实。

第一,战斗精神不如人。英国此时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占有财富的强烈欲望,激起国人极大的激情,有拼搏精神,有冒险精神。笔者曾读过一本英国人笛福写的 《鲁滨孙漂流记》,主人公鲁滨孙在荒无人烟的岛上以无与伦比的精神与力量,竟得以生存,很能代表当时英国人的时代精神。因而英军虽少,但战斗精神高涨,作战能奋勇向前,屡败屡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战胜,巨大的财富可攫为己有。相反,中国军队的战斗精神相对低落,其时曾经强大的八旗军已经衰弱,担任指挥官的是一个接一个追求享乐、不图进取的腐败的满族官员,遇小胜则大喜,稍受挫折则委靡不振,意志丧失,不能连续战斗。像林则徐、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那样的官毕竟太少,人民有自发抗战的愿望,但受到政府的抑制。

第二,武器不如人。英国铁甲战舰坚固而实用,以蒸汽机为动力,能经得住风浪冲击和一般炮弹的打击。英国海军的大炮,火力猛、射程远、瞄准性能良好,比中国的大炮先进几十年。英国的陆军配备毛瑟枪,也配有军刀,毛瑟枪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步枪,虽不能连发,但射程远、威力大。相反,中国的自铸的红衣大炮,性能落后,而且笨重,非安装在高高的炮台上不能发挥作用,瞄准性能差,更无机动灵活性。清政府进口的大炮也是外国放弃不用的陈货。而且中国军队配备的火枪极少,仍以大刀、长矛、弓箭为主要作战武器。一句话,英国 “船坚炮利”,而中国相对落后罢了。在一定条件下,武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已被世人公认。有人说,把中国的百万军队调上前线,1000个中国人杀1个英国人,也能将4000英军杀个干净。这也是不合实际的议论。人数再多也无用武之地,也只能增加敌军先进武器射击的目标。何况在前线的中国军队在数量上已经大大超过英军10倍,不在于人数多少,武器不如人而已。

如此,英国高昂的战斗精神及精良的武器,弥补了他们人数少、远涉重洋、后备不继的缺点。另外,英国人善于利用汉奸,也是制胜因素之一。武器不如人,战斗精神不如人,这是清朝致败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种怪论,说英国人吃肉喝奶,长得高大健壮,身体素质极好,增强了战斗力。而中国人吃五谷,吸鸦片,身体瘦弱矮小,是 “东亚病夫”的形象。身体素质处于下风,战斗力自然不强,这种理论,似有一定道理,但笔者不敢苟同。

总之,“国力不如人”是不争的事实。道光皇帝打不败侵略者,而遭欺辱,以后的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皇帝更是屡遭欺辱,落后就要挨打,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尽管国力不如人,中国军队和人民,包括皇帝在内,还是尽了最大努力反抗英国侵略者,在签订中英 《南京条约》以前的所有战斗都是如此。历史学家曾评论旻宁是 “虎头蛇尾”,“虎头”就是抗击,“蛇尾”是力不从心,不能坚持始终。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比喻。正是由于 “虎头”式的抗击,曾几度镇慑敌军,使英国打消了灭掉中国的幻想。可以做一个横向比较,中国的西南邻国印度,也是个东方大国。但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也是以贸易为幌子,带着几千雇佣军侵入印度,成功运用 “以印度人打印度人”的战略,经过几十年的战争,将莫卧儿王朝灭掉,使庞大的人口众多的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200多年之久。这不是乞丐嘲笑叫花子,确实是中国的反抗精神比印度强得多。正是由于中国的反抗,阻止了英国及西方列强的进一步侵略,否则中国成为完全殖民地,不是没有可能。笔者在上文,评论中国军队及官员腐败、怯懦,战斗精神低落,那是总体评价。在具体过程中,中国曾表现出英勇抗战的精神和辉煌的战绩,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民众抗英,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殉国都是,这些谁也不能抹杀。

但是按 “事故责任制”追究,拥有中国最高军政权力的皇帝旻宁,应负历史责任。不管你平时如何勤政爱民,不管你如何克勤克俭,不管你曾力主抗战,但最终不能抵抗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上辱祖宗、下害万民,使中国走向灾难衰灭的深渊。这种罪责只应由旻宁一人承担。将他的名字写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也是罪有应得。琦善、奕山、穆彰阿、耆英之流,何足道哉,只是陪衬而已。

【战后余波】是指鸦片战争的尾声。中英 《南京条约》的签署使旻宁愧疚不已。他痛恨那些抵御不力的将帅。他首先下旨将牛鉴革职查办,以耆英替任两江总督,接着把奕山、奕经、文蔚逮捕查办。那临阵挂白旗逃跑的余步云亦被斩于市曹。又大力旌表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等人,各建祠纪念。也算是痛定思痛,惩败将以谢天下,旌忠臣以昭后人。

但是战争虽然结束,英国人还不断寻衅闹事。索要台湾被俘英军,便引起了一场大风波。还是在英军进攻厦门的时候,璞鼎查曾派出一支舰队袭击台湾,英舰首先进攻鸡笼口,台湾总兵达洪阿、知府姚莹率军将其击退。英人并不死心,又转攻大安港。达洪阿、姚莹诱敌入港,设下伏兵,截断归路,一场激战,几乎将敌军全歼,活捉白人水兵24人,黑人水兵165人,缴获军械无数,其余英军狼狈逃去。捷报传至京城,旻宁兴高采烈,加封达洪阿太子少保,加姚莹二品顶戴。并下旨将俘虏就地正法。达洪阿还算谨慎,只将黑人英兵165人斩首,留下白人英兵未杀。中英 《南京条约》后,英国按条款索要俘虏,台湾只释放了白人。黑人被杀的消息也被英人得知。璞鼎查怒气冲冲向中国抗议,硬说被俘英军是遭了海难的难民,台湾军队是屠杀难民,要求清政府惩办达洪阿与姚莹。旻宁怕再惹战祸,派闽浙总督怡良到台湾查办。怡良到了台湾,扬言逮治达洪阿、姚莹。台湾人民对达洪阿、姚莹抗击英军素来敬仰不已,听说朝廷要查办两人,愤怒至极,聚集几千人将怡良包围,为达、姚二人大呼不平。连续闹了几天,使怡良惊惶万分,立即将台湾民众保护达洪阿、姚莹之事向朝廷奏明,旻宁也有些感动。本来英国要求处死达洪阿、姚莹二人,但旻宁仅将其革职,又给英国人说了无数好话。一场索俘风波才算平息。

道光二十四年,到广州办理与英国通商事务的钦差大臣伊里布病死。朝廷又派耆英到广东继续办理洋务。耆英到了广州,和英人签订通商章程15款。这使美国、法国看得眼红,派使者向耆英纠缠,要求享受与英国同等通商待遇。耆英向朝廷上奏,旻宁已经被一个英国吓怕,现又来了美国、法国,真怕再惹事端,下旨批准与美、法通商。于是耆英又与美国订立商约34款,与法国订立了35款。耆英是个糊涂蛋,竟按对方要求,把“利益均沾”四字写进条约。这又给后来造成大麻烦。这种恶性连锁反应,清政府始料不及。

此时,璞鼎查已离任回国,英政府又派达维斯继任。达维斯按五口通商条款,要求准许英人进入广州城。这消息传出,广州民众气愤至极,要求耆英阻止英人入城。耆英答复按条款办事,实在无法阻止英人入城。其实,按 《南京条约》,应在广州海口通商,并非进入广州城内通商。耆英确是昏聩糊涂至极。这可把广州民众气炸了,自发组织民团,由绅士捐款,百姓出力,一呼百应,万众一心,10余日组成10万人义勇民团。扬言不受官府节制,自行抵御英人。耆英恐慌万分,急派广州知府刘浔与英人谈判,请英人暂缓入城,等民怨平息,再进城不迟。这个刘知府谈判归来,乘着八抬大轿威风凛凛进入广州城。有个卖油的担子,挡了知府的去路,众衙役把油贩拿下,痛打一顿,顿时激怒围观民众。有人大喊:“刘知府要迎洋人入城。”说话间几千市民呼啸而来,刘浔没命地逃回府衙。四五千人跟踪追来,砸开衙门,一拥而入,到处搜寻刘浔。刘浔翻过墙去逃之夭夭。民众撬开箱子,取出刘浔的官衣、官帽,在大堂上烧毁。大闹府衙后,群情更加激愤,民团连日上街巡逻,捉住洋人就打,打个七死八活。耆英见民怨沸腾,民气高涨,赶快与达维斯谈判,请求缓期三年入城,达维斯还算聪明,他已看到民团的阵势,于是答应了。然而耆英在广州如坐针毡,又怕民众,又怕洋人,左右为难,赶紧向穆彰阿写信求救,说力衰难撑大局。果然,老穆为他转圜,旻宁下旨将他调回京城,另派徐广缙为两广总督,叶名琛为广东巡抚。

转瞬间已过两年,已到道光二十八年,新任香港总督文翰要求践约入城,徐广缙坚决拒绝。他是个爱国心极强的人,平时痛恨英人横行霸道,决心利用高涨的民气,阻止英人入城,总督态度坚决,民众一片欢呼,纷纷拿着家伙,上街示威,愿与官府一起共御外侮。香港总督文翰,想借武力恫吓,派军舰闯入珠江。几十艘英舰,樯桅相接,轮烟蔽天,气势汹汹。广州民团义愤冲天,要求堵截。徐广缙劝阻民众少安毋躁,应先礼后兵。于是乘着小舟抵达英舰,与文翰反复陈说,海口可以通商,入城坚决不许。文翰想劫徐广缙为人质,忽然惊天动地的一阵呐喊,把文翰吓了一跳,出舱一看,珠江两岸人山人海,十几万民众,拿着武器,摇着旗帜,大声呼喊:“英国佬滚出去!”文翰吓得发抖,又转念一想,寡不敌众,胜败难知。如盲目使用武力,说不定又坏了通商大事,赶紧换了一副温和的脸子,向徐广缙请求,愿罢兵修好,不言进城之事。徐广缙见目的达到,立即应允。英舰一艘艘溜出珠江,两岸欢声雷动。又一场入城风波平息。

旻宁接到将英人驱赶出城的消息大为感动,下旨称赞徐广缙安内抚外的办事能力,未发一兵,未发一矢,使英人驯服。又表彰广州绅民,爱国抗敌,深明大义,拥戴政府之功万世不没。

台湾、广州爆发的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浪潮,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欺凌、团结御侮的精神。只可惜徐广缙这样的官儿太少。假如官民奋起,同仇敌忾,团结抗击,中国局势也许会出现新的转机。

【旻宁之崩】是道光朝最后一幕。说起旻宁崩世,笔者插叙一段旻宁修陵墓的故事。道光元年,他登基伊始,便派大臣到直隶遵化县东陵选择万年吉地。大臣经过详勘风水,选定宝华峪为万年吉地。于是旻宁派大学士英和、戴均元督造陵墓。旻宁指示要修得简朴节省,不得浪费。英和、戴均元尽心尽力修了好几年,方将陵墓修成。然而怪事发生了,地宫大量漏水,真把英和、戴均元吓个半死。两人不敢上报,进行修补。旻宁得知陵墓修成,下旨将元配孝穆成皇后的梓宫,从田村转出埋葬在宝华峪,在下葬时,地宫一片汪洋,难以下葬。旻宁得知情况,雷霆震怒,将英和、戴均元革职逮捕入狱,并抄没两人家产。又下旨在易县西陵重选万年吉地。最后选定龙泉峪。又修了几年,龙泉峪的陵基方才修成。孝慎成皇后薨,孝穆成皇后的梓宫,又从东陵转运到西陵,两个皇后同时下葬到龙泉峪。因此,旻宁的陵墓先后修造了两次,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情。两次修墓的费用超过200万两银子,本要节省,反而费用更高。地宫漏水,另修陵墓,朝野议论纷纷,认为于大清朝极不吉利,真是不祥之兆。后来果然发生鸦片战争,闹得丧权辱国,天下不宁。

到了道光二十九年,旻宁见国事不顺,时常忧虑,身体越来越差,显得老态龙钟。太医诊治,说是积劳成疾。夜间每每不能成眠,于是反躬自省,认为天下闹到这般田地,应责任自担。下旨将原来获罪的官员一律赦免。琦善、奕山、奕经等人各授官职。林则徐也蒙赦免,授为云贵总督,邓廷桢授为陕西巡抚。大概是人之将老,其心也善吧。

冬季已到,北方无雪。某日,他又拖着病体到大高元殿祈雪。这是他最后一次向天神祈祷下雪。说起皇帝祈雨、祈雪,原是清朝皇帝的惯例,但是旻宁是祈祷最多、最勤的一个。他一生到大高元殿、觉生寺、黑龙潭、天坛等处祈雨、祈雪上百次,不厌其烦。虽然这是迷信活动,但可从这个细节看出他关心民生的虔诚之心。到了腊月,又传来噩耗,皇太后崩世,他抚棺大哭,悲痛不已。于是日夜坐在慈宁宫太后梓宫前的草垫 (苫块)上守灵,大臣劝他回宫,他坚决不许。后来皇太后的梓宫移到圆明园迎晖殿,他又搬进圆明园,在与迎晖殿相邻的慎德堂里的苫块上守灵尽孝。他就日夜坐在草垫子上边守灵边办公,如此整整一个多月。他已是年近古稀的老头,哪经起如此折腾,突然大病降临,经太医诊治,药石齐下,终归无效。他预感不祥,大限将至。召来载铨、载垣、端华、僧格林沁、穆彰阿等王公大臣,传旨在乾清宫 “正大光明”匾后,取来秘匣,共同开启,密诏写道:“传位皇四子奕詝。”他又传口谕,封皇六子奕?为恭亲王。诸事吩咐完毕,他双眼一翻,宾天去了。时在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总计旻宁在位30年,享年69岁。奕詝即位后,谥为成皇帝,庙号宣宗。埋葬在易县清西陵之慕陵。

对旻宁功罪的评说,前文已议论许多。笔者想再借用 《清史稿·宣宗本纪》的评论,予以说明。这个简评,笔者将它译成白话文:“宣宗有恭俭的品德,有宽厚仁慈的度量,确实是守成的贤良君主。英国人借口贸易,挑衅引起战争。这次战争与以往周边少数民族侵入的战争大为不同。当事的大臣们,开始操办过急,后来又畏葸怯懦,于是给皇上造成了日夜不安的忧虑。这真是有好皇帝,而没有好大臣。这些大臣只能做个太平官员而不能挽救危局。国家的衰落,从此开始。呜呼,悲哀呀!”

《清史稿·宣宗本纪》的简评,把旻宁说成十全十美的皇帝,将鸦片战争的失败归结于英国太强大和大臣们怯懦无能,是掩君之过,这是不公允的。可以承认他节俭,承认他勤政爱民,但丧权辱国的罪责,皇帝不背负,岂能说得过去!这个天大的污点他永远洗刷不净。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