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圣祖 玄烨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1654—1722年)
№★智擒鳌拜建奇勋,横扫三藩灭不臣。
台岛收回成一统,千秋万世颂英君。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清世祖福临因出痘崩世,遗诏立第三子玄烨为帝,并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这是清朝自努尔哈赤开国以来第一次预先选定皇储。说来可笑,玄烨只有八岁,上面还有兄长福全,按序未必能立。只是因为他曾出痘幸存,具有抗天花的免疫力,由德国牧师汤若望推荐,才被对天花恐惧万分的福临立为太子。
玄烨,顺治十一年生于大内景仁宫,母亲佟佳氏,是清朝名门望族、开国元勋佟养性的后代。佟养性曾任汉军都统,于是有人认为佟佳氏是汉族,但有的学者认为佟家世居赫图阿拉,应是地道的满族。《清史稿·圣祖本纪》说玄烨生来 “天表英俊,岳立洪声”,意思是他一生下来,就有帝王的仪表,而且非常英俊。站起来,就像山岳一样高大,说话的声音如同钟鸣。对于他身高音洪,想必尔然。但说他 “英俊”,笔者不敢苟同,因为他出过天花痘。他的尊容应该像一块人丹模板,俗称大麻子才对。有一次,父皇福临召见玄烨和其兄福全,问两个孩子的志向。福全说:“愿为贤王。”而玄烨说:“愿效法父皇。”福临对玄烨的回答十分惊喜,他当时只有六岁,不仅表现聪睿,而且志存高远。志向远大,睿智非凡,是玄烨最基本的特质,他确实天赋极高,用现代的说法,就是智商极高,是个神童式的小孩,聪慧而早熟。他五岁启蒙读书,从此孜孜不倦,时常读至半夜而不眠,为此竟吐过血。所以他八岁登基,不能将他视为寻常顽童,他已经知书明理、初谙世事了。按照遗诏,他服丧27日,正式登上皇帝宝座,以明年为康熙元年。“康熙”是取天下安宁昌盛之意,这个年号可视为他的施政目标。登基伊始,他便下旨诛杀不法太监吴良辅,接着又撤销内宫十三衙门,这些衙门全由太监把持,是世祖当年所建。这一举动,非同凡响,一时朝野拍手称快,对小皇帝另眼看待。当然这很可能是孝庄太皇太后或者是辅政四大臣的主张,但笔者不怀疑,天资颖异的小玄烨有这种能力。当年十二月,云南前线传来吴三桂与爱星阿的捷报,称清军攻入缅甸,迫缅王交出明永历帝朱由榔,云南彻底平定。内撤十三衙门以立皇威,外平云南以扬国威。玄烨登基开张,十分顺畅。
【追杀永历帝】平定云贵,是玄烨登基后国家发生的大事件,这还须从头说起。自从清军占领昆明,永历帝朱由榔被逼逃入缅甸境内,缅王莽达惧清军势大,将永历帝君臣幽禁起来,境况十分窘苦。李定国当时在景线拥兵数万,闻永历帝受辱,万分焦虑。向缅王致书多封,要求迎回永历帝,缅王不肯。李定国又率军攻入缅境,缅甸坚壁固守,李定国无奈退回景线。永历帝逃入缅甸,已是穷途末路,可悲可悯,连清廷上下都认为明祀仅存一线,明帝命悬一缕,不可紧逼,但是吴三桂屡屡上书清廷,说是不杀明帝,后患无穷,应斩草除根云云。清廷不置可否,吴三桂便率大军10万攻入缅甸,以兵威逼迫缅王交出永历帝。当时缅王莽达已被其弟达姆摩弑杀。达姆摩欲借清军势力镇服国民,遣使投书吴三桂,声称缅甸国臣服大清朝,愿意献出永历帝作见面礼。吴三桂大喜,令限期交献。缅王立即发兵3000将永历帝住所团团围住,说是要在咒水边誓盟,让永历帝身边的大臣、太监先饮咒水。结果文安侯马吉翔、晟国公沐天波等数十人全被缅军杀死,只剩下永历帝及几个后妃、皇子。永历帝恐惧万分,立即修书一封,遣使送呈吴三桂大营。这份大明永历帝致大清平西王殿下的书信很长,字字血泪,声声呜咽:
……将军不避险阻提数十万之众,穷追逆旅,何以视天下之不广哉?岂天覆地载之中,犹不容仆一人乎?抑封王赐爵之后,犹欲歼仆以邀功乎?既毁我室,又取我子,读鸱鹗之章,能不惨然心恻乎?将军曾食明禄,曾封明爵,即不怜仆,独不念先帝乎?不念列祖列宗乎?不念尔祖尔父乎?不知大清何恩何德于将军?仆又何仇何怨于将军?将军自以为智,适成其愚。千载之下,史有传,书又载,当以将军何如也?仆今日兵衰力弱,茕茕之命,悬于将军之手矣,如必欲仆首领,则粉身碎骨,所不敢辞,若转祸为福,或假以寸士,仍存三格,更非敢望。敬能与太平草木,同沾雨露于新朝,纵有亿万之众,亦当付于将军矣。
这封书信语气凄苦到极点,永历帝自称 “仆”,想做个草木之民,同沾新朝雨露。然而此书到了吴三桂手中,他毫无恻隐之心,只催缅王快快献交。果然不过几日,缅兵将永历帝、后妃、皇子一行25人,押送至吴三桂大营,吴三桂升帐坐定昂然受俘。永历帝此时也振作精神,厉声问道:“你是大明平西伯吴三桂吗?”吴三桂经此一问,突然双腿发软,跪倒尘埃,嗫嚅道:“陛下,我是……”永历帝又问:“事到今日,尚复何言!你能将朕押至北京,朕一谒祖宗十二陵,死亦瞑目!”吴三桂颤声答道:“陛下,是。”吴三桂神思不定,急命人安置永历帝。他踱出帐外对诸将说:“我自从军以来,身经百战,毫无畏惧。今日见了这个末代皇帝,反使我局促不安,真是不解。”当晚吴三桂与平西大将军爱星阿商议处置办法。爱星阿主张献俘北京,由朝廷发落。吴三桂说:“倘途中被劫,奈何?不如就地正法。”爱星阿不无揶揄地说:“大王是汉人,任凭定夺,然彼是明君,斩首未免残忍,不如赐死。”翌日,吴三桂命军士将永历帝及眷属等25人,一一绞杀于蓖子坡。临刑,永历帝朱由榔一言不发从容就死。12岁的小太子朱慈炫大骂吴三桂:“我朝何负于你,我父子何仇于你,天道有知,必歼贼子!”这样大明朝最后一缕嫡系血脉被灭绝了。滇人为纪念此事,将篦子坡改为 “逼死坡”。笔者为诗叹曰:
№★家亡国破奈其何,贼子相煎逼死坡。
一缕哀魂何处去?苍天有泪哭铜驼。
李定国在景线驻扎,原想借兵暹罗、古剌诸国,联兵攻缅,索还永历帝。但听到缅王已将永历帝献与吴三桂,急忙发兵劫狱。中途,又听到永历帝被弑的噩耗,望北大哭,咯血不止,晕倒在地。军队撤回孟腊,李定国病势已危,临终尚三呼永历帝,怅然而逝。后来他的儿子李嗣兴率部归降大清朝。永历帝被绞杀,李定国忧死,标志着西南平定,捷报传到京师,康熙帝祭天告庙,庆贺胜利,吴三桂讨伐有功,封为亲王,镇守云贵。
【智除鳌拜】是少年天子玄烨平生最得意、最传奇的杰作。玄烨登基几年后,随着年龄增长,阅历逐渐丰富,心机更加成熟,他看出了辅政大臣鳌拜专权跋扈,心中很是怀恨。说起这个鳌拜,还须从辅政四大臣说起。世祖临终时颁下遗诏,让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世祖的目的很明显,不让诸王辅政,而让亲信功臣辅政,是为了避免多尔衮式的擅权。四大臣中,索尼资望最高,他曾为太祖侍卫,当年最受太祖、太宗、世祖信任,是四朝元老,德高望重,但年纪老迈,不愿惹是生非。苏克萨哈属正白旗,资历较浅,军功较少,当年曾阿附多尔衮。多尔衮一死,他首先发难,又讦告多尔衮,这种人品为鳌拜等人所不齿,但苏克萨哈遇事敢争,颇露锋芒。遏必隆,虽有军功,但性格暗弱。他是清初开国元勋额亦都之子,比之乃父豪雄勇猛差之远矣。然而不可思议的是遏必隆藏有一把宝刀,寒光闪闪,削铁如泥,锋利无比,不知什么原因,这把宝刀后来成为整个清朝的镇国之宝,清室将此刀奉若神器,赐名 “遏必隆刀”,比之上方宝剑还要厉害百倍。据史载,此刀仅使用过三次:第一次是乾隆帝将它赐给大将军傅恒以征金川;第二次是咸丰帝将它赐予赛尚阿以征太平天国;第三次是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从清宫借出,赐给镇守四川与护国军对抗的督军陈宦以壮军威。遏必隆好福气,人才虽差,却以此刀闻名后世。这是闲话。最后介绍一下鳌拜。鳌拜,满州镶黄旗人,姓苏完瓜尔佳氏。他是清初开国元勋费英东的侄子,可谓出自名门望族。他生得虎背熊腰,孔武有力,勇猛善战。当年随太宗征朝鲜、察哈尔初露锋芒,后来攻克皮岛又建首功。在松锦之战中大展雄威。入关后,屡立战功,在讨伐张献忠时,一箭射死张献忠,威名更著,真是南征北战,战功赫赫,被清廷誉封为 “满洲第一巴图鲁 (勇士)”。后来曾受多尔衮的压制,一度默默无闻。多尔衮死后,他迅速崛起,极受顺治帝青睐,当时他身为辅政大臣,他的哥哥卓布泰、弟弟穆里玛都是手握重兵的名将。这样的家世、这样的军功,难怪鳌拜要沉不住气、飞扬跋扈了。
四大臣辅政之初,曾在福临灵前盟誓,发誓要力保幼主、力保大清江山,否则天诛地灭。所以尚能和衷共济,治理朝政。只是由于索尼老迈,遏必隆软弱,苏克萨哈资望浅,鳌拜便脱颖而出,本位居四臣之末,最后竟遇事专断,便俨然为四大臣之首。顺治初年,多尔衮曾将镶黄旗之地拨给正白旗,对此鳌拜怀恨在心。他辅政专权后,便主张将正白旗所占之地依旧归还镶黄旗。在他的淫威下,大臣无人反抗。朝廷便派直隶总督朱昌祚、大学士苏纳海、直隶巡抚王登联,处理拨地之事。但两旗换地已久,旗民都已适应,均安居乐业。现在又要互换,造成迁移等种种困难,一时旗民怨声载道。朱昌祚、苏纳海、王登联三人,见民情、民声如此,立即奏请停止换地。玄烨见到奏章,心中很是赞同,召来四大臣会商。谁知鳌拜一见三人奏章,暴跳如雷,厉声道:“三人拨地迟误,全是阻挠国事,目无君上,应一律处斩,以儆效尤。”玄烨心中早怒,但面色如常,转首问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三人,索尼、遏必隆都说:“鳌拜所议极是。”唯苏克萨哈一言不发。鳌拜怒视苏克萨哈许久,转身向玄烨说道:“臣等所见皆同,请皇上速速发落。”玄烨犹豫不能答。鳌拜抢步登殿,取御案上朱笔写道:“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不遵上命,着即正法。”随即拿着这道圣旨,昂然出宫,交刑部立即执行。刑部尚书侍郎一班人见鳌拜手持圣旨,谁敢怠慢,马上将苏纳海等三人逮捕,三人蒙冤有口难辩,竟被绑赴刑场,开刀处斩。鳌拜杀大学士与直隶省长官如同杀奴仆一样随便,满朝大惊,玄烨按下愤怒,强忍不发。过了几年,索尼病死,苏克萨哈更见势孤,心知杀身大祸随时可发,便求保身之策。他上了一道奏章,大意是辅政几年,无所建树,心中惶恐,愿辞辅政之职,去守先皇之陵。玄烨见了奏章,很是惊疑,苏氏无罪辞官愿去守陵,真是奇怪至极。于是下旨交诸王大臣讨论此事,鳌拜闻知,密嘱康亲王杰书如此如此。杰书虽是亲王,见了鳌拜如鼠见猫一般,如法炮制了一份奏章:“苏克萨哈系辅政大臣,不知仰体遗诏,竭尽忠诚,反以词藐视主上,怀抱奸诈,存蓄异心,大罪昭著,应予凌迟处死,抄家灭族。”凌迟处死是千刀万剐之刑,只用于大逆不道之罪,苏氏辞职守陵,措辞不当,确有要挟之嫌,但绝不该凌迟灭族。玄烨惊异万分,立即召来杰书、鳌拜二人询问。玄烨道:“这奏章真荒谬,朕恰是不准。”又问鳌拜:“你与苏克萨哈有何仇恨,定要杀死灭族?”鳌拜道:“臣是秉公而断,不如此,臣下都要欺君罔上了。”玄烨道:“欺君罔上的人眼前就有,苏克萨哈还有些规矩。”鳌拜大怒,攘臂上前,晃晃拳头,厉声道:“即不凌迟,也要斩首!”杰书很是乖巧地说:“应赐个全尸,绞决可也!”玄烨惊惶不能答。鳌拜见状,又下矫旨,逮捕苏克萨哈,立即绞死。这个苏克萨哈真死得不明不白。冤枉也哉!过了数月,鳌拜又讦告内大臣费扬古之子擅骑御马,按律当斩。费扬古不服有怨望之词。鳌拜大怒,矫旨将费扬古父子处斩。玄烨受了这几次刺激,跑到慈宁宫向孝庄太皇太后哭诉,太皇太后授意隐忍不发,寻机除奸。玄烨心领神会,决心先稳住鳌拜。某日,鳌拜有病,玄烨亲临宅探视,鳌拜卧在床上,床头放一把明晃晃的短刀,侍卫大惊。玄烨说:“随身携带武器是满洲旧俗,何必大惊小怪。”轻轻将此事掩饰过去。鳌拜见此,心里更稳,遂不把小皇帝放在心上。
然而玄烨已经积极准备除掉鳌拜。他命侍卫索额图召来百名亲王、贝勒子弟,在宫中大练布库之戏,布库是满语 “摔跤”之意。这些子弟统是将门虎子,年龄虽小,资质非凡,经过一年练习,个个力量猛增,武术高强。玄烨也参与练习,身手亦是雄健。鳌拜闻听玄烨与一班小孩练习布库很是欢喜好奇,认为皇帝练武是不忘满洲尚武精神,理应支持。玄烨不动声色,下了一道圣旨,封鳌拜、遏必隆为一等公。某日玄烨发旨单召鳌拜入宫,说是观看布库之戏。鳌拜欣然入宫,到了内廷,参见玄烨后,布库表演开始,100个小孩挥拳踢腿,大喊大叫,真是热闹。鳌拜很是好奇,进入场中,不时摸摸孩子的脑袋,表示嘉奖。突然玄烨大喝一声:“快拿下此贼!”100个孩子一闻此令,蜂拥而上,打的打,推的推,绊的绊,你拽袍,我抱腿,他咬手,奋力扑打,死不后退,任鳌拜力大无穷,也禁不住100个童子军如此折腾,顿时掀翻在地,不时喘气。孩子们不依不饶依旧拳打脚踢,甚至在鳌拜身上跳蹦蹦。鳌拜早已头破血流,奄奄一息。玄烨立即召来杰书、遏必隆大骂一通,数鳌拜罪状,命二人押下鳌拜立即审讯治罪。杰书立刻遵旨审讯,不几日列出鳌拜30项大罪,按律处以极刑。玄烨处置很是稳重,发旨道:“念鳌拜效力多年,且曾为先皇倚重,朕不忍加诛,姑从宽免死,着革职籍家,暂行拘禁。”但是阿附鳌拜的班布尔善、穆里玛等一些大臣均被处斩,遏必隆也革去太师及一等公爵职。
智擒鳌拜将少年天子玄烨胸怀谋略、机智冷静、果断勇敢、大智若愚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此谁敢小觑这位少年老成的皇帝!后来史学界有人替鳌拜翻案,说其忠心耿耿,战功煊赫,为大清卖命,竟落个如此下场。笔者认为,正因为鳌拜忠心有功,玄烨才如此宽大地处置。否则犯藐视皇上、擅权专政、大兴冤狱等这些大罪即使凌迟灭族亦不为过。
【平定三藩】是玄烨维护国家统一,打击分裂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又一大功绩。所谓 “三藩”是镇守云南、贵州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 (其子尚之信),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继茂 (父耿仲明,子耿精忠)。这三家藩王都是清初投降的明朝叛将,他们都曾充当清军入关的急先锋,为大清朝卖命不遗余力,立下赫赫战功。这三家藩王以及以前兵败自杀的孔有德都是被清朝利用最成功的汉人。清廷为利用、笼络他们,不吝封为王爵,让其镇守边疆,作为中央政府的屏藩。这种待遇也是空前绝后。然而三藩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俨然是独立王国,已成为妨害中央集权的大隐患。三藩之中,吴三桂势力最强,占地最广。在其地盘内,设官征税,开矿铸铁,并年年向中央索钱索粮,使清廷大为头痛。真像恶虎卧于榻侧,令清廷日夜不安。雄才大略的玄烨早已看在眼里,忧虑在心。一个偶然的事件,像一点火星,点燃了平藩的大火。康熙十二年,平南王尚可喜,因其子凶狠暴虐,杀人淫妇,作恶多端,不受父训,唯恐惹下大祸,遭朝廷大忌,危及自身。对清王朝忠心耿耿的尚可喜,听信幕客金光之计,向朝廷递上奏章,要求告老还乡,回辽东养病。并要求让尚之信留在广东,承袭王爵。尚可喜的意思是,皇帝见了奏章,必按例召他晋京觐君,他好向朝廷面陈一切,先洗刷自己。至于儿子袭爵后如何表现,他远在辽东也管不着了。这真是韬晦避身的好计,一则可保全尚家的王爵,二则自己避祸,免受不肖之子拖累,可谓用心良苦,然而清朝宪令有个铁打的规定,父不死,其子不得袭爵。睿智机敏的玄烨,认为这正是等待已久的撤藩的好机会,于是下旨,准许尚可喜告老还乡,同时尚之信不准继承爵位,广东的尚军也限期撤回辽东。尚可喜拜聆圣旨,后悔莫及,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凶悍的尚之信也大骂尚可喜昏庸无能,弄巧成拙。
远在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听到玄烨要撤广东之藩。兔死狐悲,感到万分惊恐。这分明是敲山震虎,今日撤广东,明日必然撤云南、撤福建,这是明摆着的事。玄烨智除鳌拜之事传闻天下,他深知少年天子的厉害。吴三桂苦苦思索一番,写了奏章,首先表态拥护撤广东之藩,同时要求朝廷撤云贵之藩,这份奏章有向朝廷表示忠诚之意,也有要挟之意。另外,借此打探朝廷对他的态度。为了达到联合要挟朝廷的效果,吴三桂修密书一封,八百里加急送给靖南王耿精忠 (此时耿继茂已死),说明利害,让耿精忠如法行事。广东撤藩,耿精忠也是惊恐不安,与吴三桂颇有同感,对吴三桂之计大为赞同,立即修写奏章,飞递至京,要求朝廷亦撤福建之藩。吴三桂的奏章、耿精忠的奏章,先后到京。满朝文武大惊失色,这不是撤广东之藩激起的更大波澜吗!割地为王,何等威风,他们甘愿放弃,退归养老吗?恭顺如此,如同傻子一般,绝不会出于真心,三王主动请求撤藩,明明是要挟朝廷,刺探口风。稳健的大臣如索额图、魏象枢等人认为三藩手握重兵,占据东南、西南一壁河山,若急于削藩,必激起兵变,汉朝七国之乱、晋朝八王之变便是前车之鉴,如此国家危矣。而大部分诸王大臣也认为,削藩固然英明,但削非其时。玄烨见满朝如此议论,更显得冷静而执著,他说:“三藩蓄谋已久,不早除之,必成后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发制人。况且三桂之子吴应熊,耿精忠之弟昭忠、聚忠均在京师供职,趁此撤藩,彼投鼠忌器,不致有所变动。”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户部尚书米思翰等大臣便随声附和,大颂皇上英明,极力支持削藩。于是玄烨心志更加坚定,颁下圣旨,速撤三王之藩。派三路钦差大臣到广东、到云南、到福建,持着圣旨办理撤藩及善后事宜。
玄烨撤藩之旨刚下,在京师做额驸的吴三桂之子吴应熊,早将此事飞报云南。吴三桂闻报大惊:“我只是探探口风,不料竟弄假成真。”现成的王爷不做,而解甲归田,他死也不肯。不免焦虑万分,大有 “狡兔死,走狗烹”之慨。手下大将夏国相、马宝说:“此为调虎离山之计。王爷若要真心归隐,也还罢了。若要称王称雄,成就大事便在今日。不是吾等要反,实是逼上梁山。”吴三桂闻言心动,但恐将士不服,于是在校场召集全军训话,并拿出大批金银财宝置于将台之上。吴三桂登上将台,涕泪俱下说道:“诸位跟随本王南征北战,艰苦备尝,现在大局方定,本想同享富贵。谁知朝廷下旨,让咱们撤出云南,此去凶多吉少,怕是要长别了。本王今日将所有积蓄分给诸位作个纪念。”众将士也惹出一汪热泪:“我等受王爷厚恩,愿生死相随,不敢再受赏赐。”吴三桂见将士已被煽动,又哭道:“都是本王自作自受,真悔当年辅清灭明,少顷钦差一到,与诸位各奔前程罢了。”夏国相突然大声道:“我等只知王爷,不知钦差,王爷不愿撤藩,难道钦差敢强逼不成?”吴三桂佯怒道:“钦差是圣上所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对钦差要格外尊敬,不得胡闹。”马宝高声大喊:“清朝的天下是王爷打下的,如今撤藩,分明是恩将仇报。王爷愿听圣旨,我等誓死不从。”吴三桂又怒道:“反了,反了,你等无法无天,难道置本王于死地吗!”夏国相、马宝又带头喊道:“反了,反了!愿随王爷杀到北京,夺了天下同享富贵。”吴三桂见状跌坐于地,捶胸大喊:“真害苦我了。”忽然吴三桂之婿胡国柱自外闯入校场,将一颗血淋淋的人头掷于地下,众人一看,却是云南巡抚朱国治的脑袋。吴三桂大哭道:“朱中丞呀!不是本王害你,九泉之下莫要相怨。”说话间,马宝又来报告,已将清廷钦差下于狱中,听王爷发落。吴三桂一听从地上跃起,说道:“诸位误我,现已闯下弥天大祸。如朝廷发兵来攻,你们怕不怕?”众将士齐声道:“不怕,不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等都是汉人,王爷反清复明,堂堂正正,怕他什么?”吴三桂正颜厉声:“本王若要起事,诸位愿尽死力吗?”众将士齐声喊道:“愿尽死力。”这一声震响百里,好似雷鸣一般。吴三桂见人心已齐,心中暗喜。将事先预备的白色缟服发给将士,自己也穿了明朝冠服,外罩缟衣,命家人抬上三牲及香烛黄表等物,率全军到城外永历皇帝的坟前祭奠。吴三桂伏地大哭,念念有词:“先帝呀,不是吴三桂害你,是满虏逼我如此,先帝有灵当必谅我。今日吴三桂起事反清复明,望先帝佑我。”祭奠完毕,吴三桂宣读反清复明檄文,令快马传之四方。打起 “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吴”的旗帜,正式起事,时在康熙十三年正月初一。
上面发生的一切,都是吴三桂精心导演的一幕闹剧、丑剧。笔者不惜笔墨描摹吴三桂造反的场面,是让读者了解反骨峥嵘、反复无常、人格丧尽的吴三桂的嘴脸。天下出此虚伪无耻之人,真令人气煞。
吴三桂在云南叛乱,传檄天下,号召四方,首先响应的是贵州,巡抚曹申吉、提督李夲深原是吴三桂亲信,闻檄起事。云贵总督甘文焜,不愿从逆,被乱兵围住,不得已自刎身死。清廷派驻贵阳的兵部郎中党务礼、户部员外郎萨穆哈见云贵二省同时暴乱,大局不可收拾,惊得魂飞天外,二人骑着快马,不舍昼夜,飞驰至京。到了紫禁城,不听侍卫阻拦,拼死命闯入宫内。当时正值早朝,二人奔到殿前大声呼喊:“吴三桂反了,反了。”话未说毕早已昏死过去,少顷被人踢醒,睁开双眼,见在殿内,惊惶万状,伏于阶下连呼死罪。玄烨传旨让其如实奏报。二人遂将吴三桂造反、云贵失陷、督抚殉难之事奏上。又说自己为达天听、疾驰12日,因事关紧急,神魂不定,冒昧闯入殿内,望陛下治罪云云,玄烨早已被二人忠诚感动,温言安慰,二人叩恩而去。
吴三桂造反、云贵失陷,事情何等重大,再加上最近京中有刁民杨起隆冒充朱三太子起事、太和殿起火、京畿发生地震等,种种不祥之兆,使朝野大乱,人心惶惶。京师官宦富民甚至将家眷南迁,以避战祸。唯玄烨镇静如常,召集诸王大臣商议对策。内大臣索额图奏道:“事已至此,只有安抚吴三桂,令他如明朝沐氏永镇云南,然后徐徐图之。”玄烨斥道:“吴三桂已反,尚肯从命吗?真是糊涂。”索额图又奏道:“陛下应对主张撤藩的大臣严惩几个,可息吴三桂之怒,从前汉景帝杀晁错,以息七王之怒便是此计。”当时明珠、米思翰、莫洛均在殿下,闻索氏其言,吓得面如土色。玄烨大骂索额图:“撤藩是朕的主张,难道治朕之罪,以谢吴三桂吗?”索额图自知失言,吓得屁滚尿流,惶惶退下。玄烨早已胸有成竹,命兵部尚书明珠上殿记录,从容部署:派都统巴尔布率军守常德,都统珠满率军守岳州。命莫洛经略陕西。又命顺承郡王勒尔锦率主力先据荆州,向湖南进发。再命逮捕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下入大狱。明珠问道:“耿、尚二藩如何处置?”玄烨道:“当前大敌唯是吴三桂,广东、福建停止撤藩以稳其心。”然后下旨,胪列吴三桂罪状,削去官爵,布告天下。当时玄烨只有20岁,这一番布置,有条有理,可把群臣惊呆了,只有磕头拜服。
再说吴三桂举起反清旗帜,占了云贵,野心迸发,向清朝大举进攻。他命大将王屏藩进攻四川,再命马宝自贵州攻入湖南。不几日马宝得手,陷了沅州。吴三桂又命夏国相、胡国柱率主力进入湖南。清朝湖南守军,10余年未经战事,弓马早已生疏,与吴军接仗,大多溃散。吴军兵临长沙,巡抚卢震、提督额桑弃了长沙,惶惶窜逃,清军都统巴尔布、满珠等人率大军进入湖南,闻长沙失守,心惊胆战,按兵不前。勒尔锦大军驻荆州,亦隔江观望。于是吴军势如破竹,驱兵纵横,常德、岳州、衡州、澧州等重镇先后失陷。吴将王屏藩率军攻入四川,四川巡抚罗森慌忙向湖广求救。后闻湖南失守,清军救不了湖南,岂能救四川?罗森召集提督郑蛟麟等人商议,但郑蛟麟已得吴三桂密书,正想造反,两人一拍即合,各中下怀,于是遣使向吴军递呈投降书。吴军兵不血刃占了四川全境。
靖南王耿精忠得了吴三桂檄文,立即举兵响应,先拘禁闽浙总督范承谟 (范文程之子),然后派兵两路,进攻浙江、江西。至此三藩中已有两藩发动叛乱。又过数月广西将军孙延龄在桂林杀了广西巡抚,降顺吴三桂。这个孙延龄是原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婿。原来孔有德与明桂王作战,全家死难,后裔无存,只剩一女名叫孔四贞,清廷怜孔有德忠心,特将孔四贞封为郡主,养在宫中,后来将她嫁给孙延龄。广西原为孔有德的藩地,于是清廷派孙延龄镇守广西。孙延龄叛清真出清廷意料之外。
福建、广西、四川叛乱的警报传至京师,玄烨不惊不慌,从容布置:先下令封尚可喜为亲王、尚之信为平南大将军,率军攻打广西孙延龄。又派贝勒尚善率军助勒尔锦,由荆州攻湖南,再派贝勒洞鄂率军入陕西,助莫洛攻四川。继派康亲王杰书率军入浙江,攻剿耿精忠。
大约是天意故意磨炼玄烨的意志,派出的各路兵马毫无进展,陕西又传来警报:陕西提督王辅臣杀了经略莫洛,占据陕西,归降吴三桂。又会合四川吴将王屏藩,乘势攻占秦陇各州。吴三桂闻王辅臣得手,发银20万两犒劳王辅臣军队,并自率大军至湖南前线坐镇。其时吴三桂虽然攻势凌厉,战果辉煌,但夫人张氏天天与他厮闹,让他息兵保全在京师被扣押的儿子吴应熊的性命。吴三桂心志已被动摇,隐隐产生息兵的念头,命全军据守湖南,不再前进。吴三桂又释放在昆明扣押的清朝钦差大臣让其向清廷传达议和信息,如清廷裂土相封,不杀吴应熊,便息兵停战。又派使至西藏,让五世达赖再奏请清廷息兵议和。
陕西附贼,玄烨感到万分焦虑。陕西战略意义非凡,若吴军从陕西出兵,可从河南、山西两路攻入北京。玄烨命都统图海、天津总兵赵良栋率军入秦,并叮嘱图海等人无论用何种方法,都要制服王辅臣,保住陕西。接着下旨立即处死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以示与吴三桂决战到底的信念。又传旨严斥五世达赖喇嘛助逆的行为。兵部尚书明珠上奏说,西洋比利时国传教士南怀仁,现在京师供职,他擅制大炮,比红衣大炮还要厉害轻便。玄烨下旨命南怀仁日夜督工制造新式大炮,火速运往前线。
清军统帅图海奉玄烨严旨,统兵入秦,当时王辅臣正占据平凉。图海又率军直趋平凉。图海是满洲名将,谙熟兵法,他将平凉团团围住,又攻占虎山墩,此墩居高临下,平凉城虚实清军窥得一清二楚。这个称为 “马鹞子”的勇将王辅臣乱了手脚,派兵几次夜袭都被清军击退。王辅臣向汉中王屏藩求救,但王屏藩却被清朝靖逆侯张勇率军堵截,自顾不暇,根本无法解救平凉。图海遣军截断平凉粮道,日夜用大炮轰城。城内军心涣散,民心惶惶。图海见火候已到,派辅臣故友参将周昌入城劝降,王辅臣身处绝境,孤城难保,但他杀死清朝经略大臣莫洛及大批清军,自知罪孽深重,若要投降,清廷岂能饶恕他。若要不降,不但自身性命难保,而且儿子王继贞被扣押在北京,也要丧失性命。周昌见他左右为难,愁苦万端,劝他说,图海大将军早奉朝廷旨意劝降将军,将军若要投诚,既往不咎,官封原职,永享富贵。王辅臣转忧为喜:“如蒙保全,甘愿投降。”翌日,王辅臣大开城门,迎清军入城,王辅臣投降意义重大,陕西又被清军收复,清军可全力同吴三桂作战,西北再无后顾之忧。像王辅臣这样先投李自成,后投姜瓖,又随姜瓖叛清,继而降清,再随吴三桂叛清,叛而再叛,为害巨大的反复小人,玄烨能予以容忍,加以赦免,任何时代的君王都难以做到,不仅显示了玄烨的宽宏大度,更显示了玄烨分化瓦解敌军、孤立吴三桂的战略方针又取得胜利。由此可见玄烨的高度智慧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玄烨杀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的消息传至湖南,吴三桂正在用膳,闻讯大怒,推食而起,声称誓死讨平满虏,以报儿孙被杀之仇。原来吴三桂想息兵议和,但清廷杀其子孙表示要与他战斗到底。这下他便丢掉幻想,准备战斗,绝无回旋余地。于是决计大举攻清,他留重兵驻守湖南,自率大军入秦,拟与王辅臣会合,由秦北上攻打京畿。这一招相当狠毒,如能得逞,清朝荆襄大军如同虚设,大清危矣!然而吴军到达湖北松滋,平凉失守、王辅臣又降清的消息传来,他惊得面如土色,跌足捶胸大喊:“大事休矣!”此时忽报清亲王岳乐歼灭江西耿精忠之军,进入湖南攻打长沙,吴三桂便反回军以救长沙。回到长沙见马宝守城有术,固若金汤,心中稍慰。他决心给清兵一点颜色看,派骁将高大杰率奇兵突袭江西袁州。清统帅岳乐闻讯返回,中途至螺子山受到吴军疑兵骚扰,待到袁州城下,城池早被高大杰占领。高大杰有万夫不当之勇,率军杀出,将岳乐、喇布之军打得落花流水,岳乐败回营中对喇布说:“高大杰在江西,恐非朝廷之福。”然而后来高大杰受到吴三桂女婿胡国柱的猜忌,被调出江西,清军杀回,吴军大败,江西全省平定。
然而吴军在袁州战胜清军,可他的盟友耿精忠却极不争气。清朝康亲王杰书、贝子赖塔率军进攻浙江,一路得手,用新式大炮将耿精忠侵浙的部队炸得七零八落。耿精忠的大将曾养性、白显忠、马九玉等一个个败退。康亲王杰书乃礼亲王代善之孙,从前阿附鳌拜,显得毫无骨气,但此次进攻耿精忠却显得大智大勇,战功赫赫,他平定浙江,麾军南下,开进福建,一路势如破竹,兵临福州城下。耿精忠惊得魂飞天外,只得乞降。投降前,耿精忠将被扣押的原总督范承谟杀死灭口。杰书早奉玄烨旨意,不咎既往,赦免耿精忠,并让其仍任原职,带兵赎罪。三藩之中,福建一藩已被清军制服。
再说广西孙延龄,他叛清之后,日夜受到夫人孔四贞的威逼,于是有悔降吴三桂之意。孔四贞是孝庄太皇太后的养女,她向孙延龄保证,由她斡旋,清廷必赦免其罪。恰好清广西知府傅弘烈亦来招降,孙延龄决计再次反正投清。这消息却被吴三桂探知,便派从孙吴世琮率军到广西,并授予密计。吴世琮到了桂林城外,声言送来大批军饷,让孙延龄出城接收,孙延龄正缺军饷,苦于无处筹备。听了此言毫无顾忌,昂然进入吴营,吴世琮大喝一声,伏甲齐出,将孙延龄剁成肉泥。于是这一路叛军,清廷并不加兵,却给吴三桂解决了。只是苦了在京为他说情的孔四贞,只能守一辈子寡。
还有广东的尚可喜,他已老迈不堪,但对清廷忠心不二。但其子尚之信接到吴三桂的密书,让他投吴,并封他为辅德亲王。尚之信大喜,拿着刀子威逼其父尚可喜,尚可喜不从,尚之信便将他幽禁,联合总督金光祖、巡抚佟养巨叛清归顺吴三桂。后来,吴三桂屡屡逼他向吴军输军饷,又派官吏到广东执政,尚之信大失所望,认为受到吴三桂的压制不得自由,委屈至极。与金光祖等人商议一番,又反正投清。玄烨也不追究他叛逆的罪恶,仍命尚之信镇守广东,立功赎罪。至此,广东一藩也被清廷制服。玄烨真是圣明至极,他的策略是,除了吴三桂,其他均予招降,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另外,台湾的郑经,曾受吴三桂之约,出兵占领福建沿海州县,并攻进广东,连陷潮州、惠州。清廷派赖塔进剿,郑经战败,退回台湾。这一路反臣也平息了。
三藩联盟被彻底打破,吴三桂的羽翼一个个被剪除,处于孤立之境。清军倾全力进攻湖南,攻势凌厉,不可阻挡,接连攻克永兴、茶陵、桂阳等13城,湖南半壁已归清廷所有。此时的吴三桂,已感到处于穷途末路,他突发奇想,干脆当个皇帝过过瘾,也不枉活一场。他已经是67岁的老朽,来日无多,此时不当,更待何时!于是密嘱夏国相、马宝劝进,然后辞让再三,干完这套虚活,他便在衡州筑坛,祭告天地,登基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改衡州为定天府,置百官,造新历,开科考试。这真是死鬼取乐!但是好景不长,过了两个月他突患风寒,渐渐沉重,前线每传来一次败报,他的病情就增加一分,最后无药可治,病势危重,处于弥留之际。他卧在龙床上,神思恍惚,一会儿大喊:“永历帝来了。”一会儿大叫:“父亲大人来了。”一会儿又自言自语:“我真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喊得力竭便睡,睡醒又喊,忽一日,他睁开双眼,颇为镇静,不喊不叫,传来夏国相嘱托后事,吴三桂说:“朕自知不祥,大限将至。朕一生行事大多错谬,悔之晚矣,长子应熊也是被我害死。只有一孙世璠,年纪尚幼,可立他为帝,卿等尽力辅佐好吗?”说完气绝尸冷,一命呜呼。众侍妾围住龙床放声大哭。读者也许要问,吴三桂的红颜知己陈圆圆为何不在身边?原来那个绝代尤物,貌美亦心灵,吴三桂在昆明起事时,她已看透难成大事,力劝不从,便削发为尼,后来清军攻破云南,她已经芳魂西去,算是善始善终了。吴三桂起事五年,前几年攻势凌厉,东南西北七省尽为所有,声势不谓不壮,但后来心志不专,虎头蛇尾,五年不出湖南一步,遂被玄烨运筹帷幄,从容调兵遣将,逼之于死地。吴三桂之死,大快人心,后来他成为汉奸或者叛徒的代名词,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遭后世唾骂。笔者有诗刻画其嘴脸:
№★无父无君无地天,心中独有小圆圆。
峥嵘反骨豺狼性,乱世贼臣盖世奸。
吴三桂一死,吴军如塌了梁柱,人心惶乱,早失锐气。清军大军云集,很快攻克湖南全境。然吴三桂不愧乱世枭雄,手下猛将如云,夏国相、马宝、胡国柱等都是忠心耿耿、英勇善战、死不屈服的好汉。他们拥立幼主吴世璠,退回云南,与清军对抗,并时而打几个胜仗,这样又苦苦支撑了三年。康熙二十年三月,玄烨命蔡毓荣为绥远将军、贝子彰泰为定远将军,率军自湖南入云贵,授赵良栋为云贵总督率军自四川捣云南,贝子赖塔率军自广西入云南。三路大军浩浩荡荡杀入云南,吴军拼死抵抗,难以阻住清军攻势,很快清军兵临昆明城下。清军以新式大炮日夜猛轰,吴军坚守数月,城内粮绝,城墙被轰塌数处。清军赵良栋部首先入城,夏国相、马宝率兵巷战,力竭被擒。胡国柱战死。困守五华山的伪幼主吴世璠知大势已去,悬梁吊死。绥远将军蔡毓荣冲上五华山,见吴世璠已死,割了首级,以抢头功。蔡毓荣见室内有一美女哭哭啼啼,犹如带露梨花分外娇艳,询问后方知是吴三桂孙女,淫心勃发,收其为妾 (蔡毓荣此事后被揭露,清廷将其流放充军)。昆明攻破,吴世璠自杀,标志吴氏反叛集团彻底覆灭。捷报传至京师,玄烨欣喜异常,祭天告庙,庆贺来之不易的胜利。吴三桂的尸骨被挖出,劈成碎片,传示全国。后来,平南王尚之信被赐死,靖南王耿精忠也被磔死于京城。三藩沦灭,没有一个得以善终。
清廷用了八年时间,倾全国之力平定三藩,可谓艰苦卓绝。国家不容分裂,人心亟盼统一,这是大势所趋。三藩覆灭,清廷获胜,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笔者真佩服玄烨,20多岁的年轻人,竟能力挽狂澜,拯救危局,真是千古无二,旷代无双。当七省沦陷,四方应叛,情势何等危急。但他镇定如常,照例开经筵、围猎、练骑射、练字读书,毫无惊惶之色,平叛决心历日弥坚。他妙算独操,制定打击吴三桂,其余敌对势力一律分化瓦解、不择手段的策略,真是圣明至极,睿智非凡。清史说他是 “天赐智勇”,笔者亦惊叹他确是天才!
【收复台湾】是玄烨继平三藩之后,又一统一国家的战役。三藩既平,中国本部18省,连同关外三省,皆成大清版图。唯有台湾郑氏抗命不臣,这确是玄烨的心病。早在康熙初年,荷兰王国派使入贡,并要求清廷发兵进攻台湾,玄烨竟欣然应允,又优待使者。后来他派耿继茂、李率泰等率军攻克金门与厦门,荷兰派水师助战。郑成功当年收复台湾,是扬国威,去外侮,大快人心。而玄烨不顾民族大义,串通荷兰人攻郑,真是一大失策。清兵攻陷金门、厦门,郑经退守澎湖、台湾 (郑成功已死,郑经继位延平王),但势力仍然强大。三藩之乱时,郑经曾应耿精忠之约进攻福建、广东。鉴于平定三藩兵力、国库损耗极大,玄烨也不愿用兵,初衷仍是想招抚郑经。清朝平南将军赖塔是康熙朝智勇兼备的名帅,他顺承玄烨旨意,向郑经发出招抚文书,其辞十分委婉:
足下父子,自辟荆榛,且眷怀胜国,未尝如吴三桂之僭妄。本朝亦何惜海外一弹丸地,不听田横壮士,逍遥其间乎?今三藩歼灭,中外一家,豪杰失时必不复思嘘已灰之焰,毒疮痍之民。若能保境息民,则从此不必登岸、不必剃发、不必易衣冠,称臣入贡可也。不称臣、不入贡,亦可也。以台湾为箕子之朝鲜、为徐福之日本,与世无患,与人无争。而沿海生灵,永息涂炭,唯足下图之。
郑经得到这个宽大政策,不得不接受现实,答应和议。因此海峡两岸平静了几年。但是郑经此人能力远不如乃父,心有抗清大志,但力不能及,屡为清军所败,心中惆怅万分,遂终日迷恋酒色,以求排遣。最后郁郁成疾,大病不起,一命呜呼。侍卫冯锡范将郑经长子毒死,扶立次子郑克塽为延平郡王。克塽幼小,岛中大事由冯锡范把持,冯锡范小人得志,横行霸道,民心尽失。
闽浙总督姚启圣闻台湾政局不稳,向朝廷急奏一本,说台湾内乱,这是除掉后患的千载难逢的良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又保举施琅才堪大用,可为攻台首选之将。玄烨阅章心动,遂将赖塔与郑氏的和议抛之脑后,决心武力征服台湾。封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积极准备进攻台湾。姚启圣是汉人,在福建为官颇有政声。他迫切希望剿灭郑氏,收复台湾创建不世之功。清初汉官汉将,大多以屠杀汉人以表忠诚,取得满清主子的信任,这是痼疾恶习,吴三桂如此,洪承畴如此,姚启圣、施琅也不免此例,真是悲哀。
施琅原是郑成功部将,当年清军攻陷澄海,他率先投降。他智勇双全,又熟知海上地理,台湾、澎湖险要尽在其掌握之中,确是不可替代的最佳攻台将帅。玄烨对他十分信任,放手任用,赋予他攻台大权,甚至总督姚启圣也不得节制。施琅受皇上厚遇,感恩图报,积极操练水军,制造战船,誓志收复台湾。并上疏朝廷说,欲平台湾,先破澎湖,澎湖破,台湾不战自溃。玄烨闻奏,很是赞成。康熙二十二年夏,施琅率战船200艘,水军2万人进攻澎湖。澎湖守将刘国轩是台湾的擎天大柱,智勇双全,极为厉害。他率舰迎战,奋力反击,用火器猛轰清军,清军竟不能前进。郑军一箭射来,正中施琅左目,施琅跌而又起,下令退军。翌日,施琅调整战术,命一路舰队攻鸡笼屿,一路舰队攻牛心湾,自率主力战舰直取澎湖主岛。施琅命游击将军蓝理为先锋,驾船直扑郑军。刘国轩率舰队奋勇抵抗,双方战舰火器互射,战斗十分激烈。蓝理赤裸半身,手持双刀,驾着快艇,冲入敌阵,继而跳上敌船砍杀敌军几十人,郑军见蓝理勇猛凶悍纷纷后退。忽然一弹飞来,击破蓝理肚皮,肠流满舷,轰然倒下。郑军大喊:“蓝理死了。”突然蓝理从甲板跃起,持刀大呼:“杀贼,杀贼!”郑军惊骇,不敢前进。施琅闻讯赶到,见蓝理腹破肠流,惨不忍睹,急忙将一节节肠子塞入腹中,缝合肚皮,载回营中。蓝理破肚大战,一举成名,后被称为 “破肚将军”,受到清廷特别嘉奖。这是后话。此时刘国轩率大队反攻,战舰百艘,联樯而进。两边火炮互发,鏖战一场。忽然风云突变,雷鸣电闪,大风狂吹,郑军舰队被吹个七零八落。施琅乘风破浪追杀敌舰,刘国轩大败逃回台湾。
施琅乘胜穷追,直到台湾,舰队停泊鹿耳门,水浅抛锚,不得登岸。刘国轩见状,又来围攻,火器齐放猛射清军。施琅舰队搁置浅滩,不能动弹,只有被动挨打。危急之间,蓝理率小船几十艘来救。蓝理以绷带裹住肚皮,手持双刀,杀气凛凛,冲入敌阵,跃上敌船,砍杀敌军头目十数人。郑军见蓝理又来,顿时骇散。施琅执蓝理之手,热泪盈眶,问他伤势如何?蓝理大笑:“军情紧急,即使裂腹而死,蓝某在所不辞。”
次日清晨,漫海大雾,海天迷蒙。海潮突涨丈余,水涨船高,清军几百艘战舰如死鱼复活。施琅大喜,大呼 “天助我也”。帅旗一挥,清军舰队飞也似地乘潮抵岸,2万大军一齐登陆,势如海潮。刘国轩在岛上督战,见清军随潮而来,推案而起,叹道:“当年先王攻得台湾,鹿耳门涨潮,今又如此,天意灭郑,尚有何法。”于是携着幼主郑克塽至清营投降。郑氏自顺治十八年入台,历23年而亡。施琅占领台湾,只打了澎湖一仗,真是容易得很。玄烨接到捷报,龙心大悦,封施琅为靖海侯、郑克塽为海澄公,刘国轩、冯锡范也封为伯爵。于是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管辖。至此台湾归入大清版图。
玄烨发兵收复台湾,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之举。天意攸归,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郑成功从荷兰红夷手中夺回台湾,为中华民族立了大功。但是郑氏割据台湾23年,与大一统的大清王朝分庭抗乱,俨如独立王国,则是逆时代潮流而动。最后归顺祖国,也算是为中华民族立一大功德。怀古抚今,忽生感慨,时值中秋,因撰一联:
№★玉兔正肥,万里清辉笼海陆;
亲情难舍,一盘月饼祭炎黄。
【尼布楚条约】是大清朝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黑龙江流域自古便是中国的领土,明朝设奴儿干都司。西起斡难河,北到兴安岭,东至大海,东北越海管辖库页岛,管辖地域非常广大,甚至兴安岭以北至贝加尔湖一带,都有中国大批移民,中国都曾设官治理。清朝太祖、太宗时也将上述地区予以控制。16世纪,俄罗斯崛起,伊凡四世 (雷帝)野心膨胀,从欧洲本土向东扩张,将西伯利亚占去半边。17世纪初,清军入关作战,无暇北顾。俄罗斯彼得大帝即位,年纪幼小,其姐索菲亚摄政,野心更烈,大肆东进,将广大的西伯利亚攫为己有,并越过兴安岭,侵入黑龙江流域。俄国将军喀巴罗率兵占据北岸雅克萨,筑起城堡,安置移民,屯兵把守,这一占便是40年。三藩平定后,玄烨决心驱逐俄人,复我故土。康熙二十一年,清廷先派都统朗坦,以打猎为名,渡过黑龙江,打探雅克萨城虚实,结果发现只有几百个俄兵驻守,认为不堪大兵一扫,于是飞报朝廷定夺。玄烨驱俄之心更坚,下旨准备征俄。清廷先在宁古塔制造战船,并筑起墨尔根、齐齐哈尔两个城堡作为基地。又命萨布素为黑龙江将军筹划征俄事宜,再命蒙古车臣汗断绝与俄人贸易。康熙二十二年夏,俄国将军模里尼克率60余名哥萨克兵进入黑龙江,被清军截住俘获,押至齐齐哈尔拘禁,打响了雅克萨之战的第一枪。康熙二十四年夏,清都统彭春率水陆兵5000人,进攻雅克萨城。俄将图尔布青拒不投降,拼死反抗。清军以大炮轰城,俄军也以枪炮对轰。但俄军武器更先进、更便捷,5000人对400人,竟激战了好几天,最后寡不敌众,俄兵弃城而逃。彭春毁平城堡,率师凯旋。然而又过一年,俄军卷土重来,俄国海军大将伯伊顿亲至雅克萨镇守,重新垒起土城,向清廷示威。彭春增加兵力、火炮,又将雅克萨团团围住。清军400门大炮日夜猛轰,攻势极为凌厉。俄军豁出老命顽抗。清军8000人,俄军400人,两方竟相持不下。俄军极为狡猾,打炮时躲入地洞,炮息登城固守,时不时又发动反击。彭春暴跳如雷,扎住营盘,轮番进攻,俄将图尔布青中弹死亡,400个哥萨克兵死了半数。但是,凶悍顽固的伯伊顿率领残兵200,继续顽抗,苟延残喘,就是打而不死。围攻了几个月,俄兵依然不举白旗。笔者写至此,心情大为沮丧。全盛时期的大清以8000精兵不能灭此400人守卫之弹丸小城,何也?原因是清军虽有大炮,但以骑射为主,而俄罗斯兵虽少,但武器精良,士兵个个佩有毛瑟枪,比之刀箭更厉害10倍,俄罗斯的大炮也比清军大炮威力更大。世界科学日新月异,武器更新极快,而大清朝闭关自守,科学落后,武器落后,才出现雅克萨久围不克的现象。盛世大清尚且如此,以后列强瓜分中国,衰弱的满清岂能抵挡得住,也就不足为怪了。
彭春还算有点能耐,俄军不降,便围住城堡,作长久计,要将俄军活活困死。俄军最怕这一招,眼看弹尽粮绝,便派使突围向莫斯科告急。彼得大帝闻讯惶急,怕这几百个俄兵葬身异域,便派使臣到北京乞和,承认错误,要求解雅克萨之围。玄烨见俄国认错,俄使又向他行三叩九拜之礼,心中欢喜,准奏议和。于是俄国派费尔多罗为全权大使,清廷派索额图、佟国纲为全权使者,相会至尼布楚进行谈判。清军有1万精兵驻于尼布楚城外,俄军亦派千人助威。两国开谈,语言不通,中国方面带来西洋传教士张诚、徐日升作为翻译,以拉丁语为准,谈判得以进行。内大臣索额图要求俄国归还东起雅克萨,西至尼布楚、黑龙江北岸及贝加尔湖地区。俄使只是摇头。次日再谈,索额图稍作退让,愿以尼布楚为界,俄使仍是摇头。索额图大怒,拂袖而去。召集兵马齐集城下,扬言立刻攻城。这鲁莽的举动,虽与外交惯例不合,但吓住了费尔多罗,不得不答应降低标准,重新开谈。传教士张诚又尽力斡旋,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签约互换。条约共六条,大意是:
一、自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沿外兴安岭以至于海,凡岭南各河,注入黑龙江者属中国,岭北属俄。
二、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河南属中国,河北属俄。
三、毁掉雅克萨城,俄移民迁往俄境。
四、两国猎人,不得互越国境,违者惩办。
五、两国双方不能容留逃犯。
六、双方旅行者持证通行,双方继续贸易。
条约以满、汉、蒙古、俄罗斯、拉丁五种文字书写。签章画押,各存一份。边界按约立界桩。这就是中俄 《尼布楚条约》。条约签成,使中国收回了一部分俄占土地,但大部分并没追回。原因是当时的中国政府只图出一口气,并不在乎大兴安岭以北的不毛之地。《尼布楚条约》被近代学者认为是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最光荣、最体面的平等条约。笔者不敢完全赞同,因为这只是相对而言,不过它确实比以后的丧权辱国的中俄 《瑗珲条约》、《北京条约》强多了。
【三征噶尔丹】是玄烨征服原准噶尔部的宣武之战。中国古代蒙古可分为三大部:靠近长城的一部为漠南蒙古,亦称内蒙古;内蒙古以北为漠北蒙古,亦称喀尔喀,或外蒙古;在甘肃、青海、新疆一带,还有一个漠西蒙古,亦称厄鲁特蒙古。内外蒙古民众相传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厄鲁特蒙古民众相传是元太师脱欢及瓦剌也先的后裔。这三个蒙古,在清初均已归顺中国。顺治时期,厄鲁特蒙古固始汗三至北京朝觐,态度极为恭顺,这厄鲁特蒙古又分为四部:一为和硕特,一为准噶尔,一为杜尔伯特,一为土尔扈特。四部之中,准噶尔最强,它的地盘在天山之北。顺治时,巴图尔浑台吉称汗,势力渐强,浑台吉死,僧格继位。僧格死,其子阿拉木坦继位。然而僧格之弟噶尔丹从西藏返回,杀了侄儿,夺了汗位。噶尔丹是一代枭雄,凶悍好杀,并且野心勃勃,招兵买马,大肆扩张。不消几年,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各部均被征服,成为新的厄鲁特蒙古大汗。噶尔丹野心膨胀,连年用兵,将天山之南也占为己有,可谓雄霸西北,不可一世。喀尔喀蒙古在准噶尔之东,水草丰美,噶尔丹对它早已垂涎三尺。喀尔喀蒙古又分为三部:土谢图、札萨克、车臣。这三部的酋长,都接受清朝的封爵而归顺中国。但是,土谢图可汗夺取了札萨克可汗的一个美艳俏丽的小妾,于是札萨克发兵进攻土谢图可汗,欲夺回爱妾。土谢图便联合车臣汗对付札萨克。为了一个美女,喀尔喀三部互相厮杀,乱成一锅粥。噶尔丹闻喀尔喀内讧,心中大喜,遂率兵进入外蒙古,声称愿为三部调停。喀尔喀三部可汗闻他出面调停,毫无防备。谁知噶尔丹率3万铁骑,翻越杭爱山,首先灭掉土谢图部,将美妾夺回占为己有。然后又击破札萨克部和车臣部。几个月工夫,将喀尔喀蒙古三部均赶出漠北。因美女败亡,喀尔喀真是可叹。这三部人民最是倒霉,拉着驼马,驮着帐篷,恓恓惶惶逃入漠南蒙古寻求清廷保护。玄烨闻讯,格外怜悯,调拨库粮予以救济,并安置在科尔沁草原暂时放牧避难。然而噶尔丹以追捕土谢图汗为名,又率军侵入漠南蒙古。清户部尚书阿尔尼正在漠南放粮,率军抵抗,却中了噶尔丹的埋伏,大败而归。
噶尔丹嚣张之举,令玄烨十分震怒。他决定御驾亲征,打击噶尔丹。康熙二十九年,玄烨命其兄裕亲王福全率军出古北口、其弟恭亲王常宁率军出喜峰口,自率中路后进。当年七月,玄烨方出长城,忽接前方战报,常宁大军与噶尔丹军遭遇,大败而回。噶军前锋已抵达乌兰布通。该地距京只有700里,着实让历来镇静的玄烨吃了一惊,飞诏传调福全大军火速奔赴乌兰布通。福全率军日夜兼程赶到乌兰布通,噶尔丹派使者至清营,声言清朝若交还仇人土谢图汗,便立刻退兵。福全斥退来使,下了战书。次日,两军对阵,著名的乌兰布通大战开始。噶尔丹极富想象力,他依山下寨,用 “驼城”阻挡清军骑兵。何谓 “驼城”?就是将1万余只骆驼,个个缚住四足,强其卧地,驼身放置大箱,当作箭垛,再覆盖湿毡,一个个紧挨排列,围成方城。准噶尔兵钻在驼城内,向清军射箭,凭此驼城,清军骑兵果然不得前进一步。但是苦了这1万多只骆驼,真受够了虐待,痛苦万分 (若是现在,保护动物协会的会员们必然闹个天翻地覆)。然而清军有克敌制胜的武器,即改造了的红衣大炮。清军选好炮位,将百门大炮排列一起,向驼城猛轰,不到一个时辰,骆驼挣扎跳跃,死了大半。驼城顿时崩溃,准噶尔士兵也成了大炮集中轰击的靶子,死伤满城。清军骑兵乘势突出追杀,噶尔丹全军溃败,落荒而逃。次日,噶尔丹派喇嘛数名再至清营求和。福全无可适从,派快马奔赴御营,请皇上定夺。玄烨立发急诏,命福全火速追击,勿中敌人缓兵之计。福全接到圣旨立刻醒悟,急命全军追击,追了两天,噶尔丹早无踪影。福全怏怏返回,受到玄烨严斥,将亲王降为郡王。过了几日,噶尔丹又派使求和,发誓不再侵犯。玄烨身体偶感不适,于是下令班师。这是玄烨第一次征伐噶尔丹。
康熙三十年,玄烨出塞外,召开喀尔喀盟誓大会,将土谢图、札萨克、车臣三部大小首领召至多伦,召开会议。会上玄烨严厉斥责土谢图可汗,为一个女人,招来大祸。土谢图汗叩头请罪,玄烨予以赦免。又命车臣、札萨克两汗,约束本部,安分守己,永远归清。两个可汗叩头谢恩。又将外蒙编为37旗,取代原来部落,在库伦设立办事大臣,在乌里雅苏台设立将军,共同治理外蒙古。
康熙三十二年,噶尔丹故态复萌,又来寻衅,派使至京,仍然索要仇人土谢图汗,清廷不予以理睬。噶尔丹数次致书科尔沁亲王,劝其叛清归顺。科尔沁亲王到京,亲向玄烨奏报情况。玄烨向亲王授以密计,命他如此如此。果然,不久噶尔丹得到科尔沁亲王的复书,内称愿归噶尔丹,并作内应,共图清朝。噶尔丹大喜,率3万骑兵,沿克鲁伦河南下,到了下游,忽然屯兵不进,向外宣称已借俄罗斯枪兵6万,等待会合,联军大举。玄烨接到科尔沁亲王奏报,大笑道:“这真是胡言乱语,虚张声势。”下令再次亲征。
康熙三十五年,玄烨命黑龙江将军率东三省大军出东路充当先锋。大将军费扬古率陕甘之军出宁夏,断其归路。自率六军出独石口,相约克鲁伦河会师。当年三月,玄烨中路大军先入外蒙古,与敌军相距不远。但东、西两路军因道路险阻尚未到达。玄烨命扎住营盘,等待两路军会合。大学士桑伊阿奏道:“闻俄兵将至,都手持火枪,十分厉害,陛下不如回銮,以避其锋。”玄烨说:“朕已祭天告庙,出师北巡,不见一贼,未打一仗而归,何以对天下臣民。我若返军,贼必攻西路,西路军危矣!”桑伊阿羞惭而退。于是下旨,命大军向克鲁伦前进。噶尔丹登高远望,见河南清军如海潮一般滚滚而来,刀光剑影闪闪生辉,队伍中仿佛有黑色大炮几百门,不禁胆战心惊。又见队伍中龙旗飘扬,黄盖移动,惊呼:“康熙来了。”急命军队拔营后撤。翌日,清军渡河,北岸杳无人迹,噶尔丹早已连夜遁逃。玄烨命大军追击,追到拖诺山,仍不见敌踪,遂下令回军。
噶尔丹西行狂逃五昼夜,到达昭莫多。遇到清西路大军的埋伏,大将军费扬古据住山上险要,几万清军向进入伏击圈的准噶尔军冲击。噶尔丹身处险境,斗志激起,率领全军拼死向前,前队失利,后队继起,冲上山来与清军拼个死活。喊声、炮声震天动地,但是清军居高临下,火炮齐发,准噶尔军倒下一片,又冲上一片,奋勇上前,死不后退。这是一场真正恶战,准噶尔勇士的战斗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但也尝到清军大炮的厉害。老实说清军的大炮比之当年雅克萨俄罗斯的大炮差之甚远,但用于准噶尔,堪称最先进的武器,因而无论准噶尔军如何凶猛,血肉之躯也难敌大炮的轰炸。费扬古在山顶红旗一招,山左又突出大队清军,向准噶尔后队冲击。准噶尔后队全是妇女老弱以及辎重,由可敦噶尔丹夫人阿奴氏率领,阿奴氏十分英勇,披挂上阵,挥舞双刀,连续砍倒几十名清军,清军见此妇如此英勇,个个暗中称奇。噶尔丹正向山上冲锋,见后队遭袭,甚感心惶。此时清军集中发射子母炮,炮弹大小连炸,准噶尔军大溃,山上清军乘势冲下掩杀,山下清军迎头堵击,两路夹攻,噶尔丹率残军奔逃,山下留下一片准噶尔军队的尸体,其中包括艳丽而英勇的可敦阿奴氏的芳体。昭莫多之战,清军大获全胜。这是玄烨第二次亲征噶尔丹。
噶尔丹逃回途中,闻僧格子策妄阿布坦在国内造反,自称可汗,拒绝噶尔丹入境,他又率残部逃入阿尔泰山东麓。玄烨怜他英雄处于穷途末路,派使招降,噶尔丹倔犟不屈。康熙三十六年,玄烨再次亲征。噶尔丹闻清军又来,遣子塞卜腾巴珠到天山南麓回部借粮;但回部苦于准噶尔多年的统治,竟将其子扣押献于清军。噶尔丹久等其子不来,饥寒交迫,部下离心离德,大半散去。又闻清军与策妄阿布坦联合来攻,自知末日将到,含恨服毒自杀。部下丹吉剌带着她的孤女,到清营投降。玄烨宽宏大度,予以收留,并封噶尔丹子腾巴珠为一等侍卫。这是玄烨第三次亲征噶尔丹。玄烨凯旋回銮,路过狼居胥山勒石纪功,并在营中大飨将士,以庆胜利。有一被俘老胡人能弹筝擅歌,玄烨赏他酒馔,命他弹歌一曲。那老胡人眼含热泪,拨动筝弦,凄凄楚楚地弹唱一曲:“雪花如血扑战袍,夺取黄河为马槽。灭我名王兮,掳我唱歌,我欲走兮无骆驼,呜呼黄河以北奈若何?呜呼北斗以南奈若何?”(奇怪,胡人能唱汉歌)
这曲歌有 “灭我名王兮”一句,说明胡人对噶尔丹的怀念。不错,噶尔丹不仅是 “名王”,也是一代枭雄,他一生雄才大略,南征北战,驰骋天下,使准噶尔国如日中天,强盛一时。他占有和控制的土地,包括天山南北、青海、西藏、甘肃、宁夏北部、外蒙古三部、内蒙古西部,地域辽阔广大,堪与大清王朝分庭抗礼。兵败不屈,死得悲壮,但他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战争。在政治上,他阻挡大清朝的统一进程,是逆历史潮流而动。2004年,蒙古共和国举行 “纪念噶尔丹诞生340周年”庆典,将高大而重几百吨的噶尔丹铜像矗立在乌兰巴托中央广场,永作纪念。蒙古人至今认为他是继成吉思汗之后的民族英雄。关于这点,笔者不愿评论。
【南下西巡】说的是玄烨在位期间六下江南、五上五台山之事。玄烨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奋、也是性格最活泼灵动的皇帝,他不愿身居九重,整天批阅奏章和接受臣下叩拜。他想走出深宫,看看自己统治的天下究竟是何模样,类似现在的调查研究、视察民情吏治,当然也有亲近大自然的因素。他六下江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治理黄河。于是他从康熙二十三年起,继之二十八年、三十八年、四十二年、四十四年、四十六年,先后六次到江南,并开创了清朝皇帝南巡的先河。明末清初战乱频仍,黄河累年失修,水道淤塞,河堤崩塌,造成水患频发。自顺治至康熙初年,黄河共决口80余次,不但严重危及民生,而且影响东南漕粮通过运河北运。因而治河成了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为此他牢记心中,在万机之余,他努力钻研治河、水利书籍,学到相当深厚的专门知识。第一次南巡,他便亲临高家堰工地,视察河务,了解河水深浅及河岸远近高下等情况,命令河臣加固堤岸,以抗河水冲刷侵蚀。第三次南巡,他亲乘小舟,不避水难,各处周览,又登上堤岸,用水平仪亲自测量。通过实地考察,他认识到山阳、高邮等七州县被淹,是因为洪泽湖的水位低于黄河水位,以致河水逆流入湖,湖水无口出泄,造成水灾。因而他提出:“治河上策,唯以深浚河身为要。”以指示河臣修筑堤坝,约束河水,用水流自身的力量冲刷淤沙,使河水挟沙入海。在他的指挥下,通过治河名臣靳辅、陈潢、于成龙、张鹏翮等人的努力,治河初见成效,“黄河畅流入海,无倒灌湖口之患”。玄烨第五次南巡,看到河道治理好转,感慨地说:“朕初次到江南时,船在黄河,两岸人烟树木,皆一一在望。”康熙三十八年,则仅见河岸。四十二年,则河去岸甚低,是河身日刷深矣。又说:“下河两岸大熟,亦从前未有也。”玄烨治河,并非仅限于黄河,他一生多次到淮河、运河、永定河、滹沱河、子牙河等治河工地视察,并亲自指挥。他几十年颁布了无数治河的圣旨,其中包含丰富的治河经验。河臣张鹏翮主张编辑成书,颁行天下,永久遵守。玄烨说:“前代治河之书,无不翻阅,泛论虽易,实行则难。河水无有定性,治河不可一法,今日治河之言,欲令后人遵行,断不可行。”由此可见他对治河所持的严谨科学态度,说明他的治河知识相当深厚扎实,绝不是拘泥于书本的书呆子。说到这里顺便提一句,玄烨是中国历史上学问最博大精深的皇帝,他不仅善于治河,而且涉猎非常广泛,对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医药、语言、文学、书法等都有极深的造诣。清史说他 “暇几格物,豁贯天人”。正是对他探求自然科学,取得非凡成就的评价。能达到如此境界,是他刻苦学习、学以致用的效果。
玄烨六下江南,治河是其首要任务,是关心民瘼的表现。另外他考察吏治,以巩固天朝统治。更重要的还有,他想通过南巡施行仁政,以征服人心。清初,由于施行薙发、圈地、镇压汉人起义等暴政,明朝遗民对满清新朝的统治既不适应又极不满意。这点,玄烨十分清楚,所以他六次南巡,所过之处,尽力免除苛捐杂税,并且多次到曲阜拜谒孔庙、到会稽拜谒禹陵、到江宁祭奠明太祖孝陵,以迎合汉族士人心理。另外,他每到一地便接见社会贤达名流及耆民,赐物、题词格外优遇,同时还增加江南科考名额,江南士人见皇上平易近人,雍容风雅,布仁爱民,从心底里万分佩服。玄烨南巡不讲排场,不扰地方,不扰民。“简约仪卫,卤薄不设,扈从者仅三百人”。沿路花费取于中央国库,不摊派地方,不摊派民间。二十八年他视察江宁,当地督抚官员 “饰龙船,搭彩门,设香案”热烈欢迎圣驾,他不观看,不乘坐,严令有司撤除,用到该用的地方,严饬下不为例。二十三年至江苏某县,“御舟已入邑境,县令犹坐堂决事”。这和当年隋炀帝下江南,龙舟百里,扈从几万的排场,真是天壤之别。
玄烨在南巡之外,还西巡五台山五次,可谓康熙朝的另一盛事。康熙二十年二月,他首次登上五台山,同年九月再上五台山,三十七年第三次巡五台山,四十一年再至,最后一次是康熙四十九年登上五台山。他前两次登五台山,都与太皇太后 (孝庄太后)同行,是为了曲承太后礼佛之素心。由此产生一个传说,说他与孝庄太后登五台,是儿子寻爸爸、母亲寻儿子。因为有些野史说顺治皇帝厌恶尘世,到五台山出家为僧。这当然是虚妄之说,笔者前文已经论证。其实,玄烨西巡五台山的目的,除了礼佛这一层意思之外,和南巡目的完全相同,巡阅河工,视察民情,考察吏治,是为天朝布仁泽民。当然西巡的副产品是,敕建五台山寺院,使其成为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现在人们游览观赏,也算沾了玄烨的恩惠。另外附带说一事,玄烨不仅礼佛,还对关羽极度崇拜,封其为关圣帝君、伏魔大帝。民间野史上说康熙帝自称是 “刘玄德转世”,有一次夜梦关羽来临,二人有精彩的对话。玄烨问:“来者何人?”关羽答道:“二弟云长。”问:“三弟何在?”答:“镇守辽阳。”这当然亦是不经之谈。但从康熙朝起直至清末,朝廷极力推崇关公 “忠义勇武”,迷信关羽达到极致。由朝廷出钱建立了遍布城乡的不计其数的关帝庙,香火之盛,不亚佛道。并把崇拜关羽的思想推广到全世界,产生深远影响,不能不说是玄烨的功劳。
笔者还想说一下玄烨对文化建设的贡献。他对文化极为重视,在位期间,编成许多影响后世的图书典籍,计有 《佩文韵府》、《渊鉴类函》、《精理精籍》、《古今图书集成》、《子史精华》、《皇舆全鉴》、《康熙字典》、《骈字类编》等不一而足,都是大部头的宏编巨制,真是大清文化盛事。当然他也兴治 “文字狱”,禁锢士人思想,如戴名世 《南山集》一案,以文治罪,未免专制霸道,成为后世之讥。
总之玄烨南下西巡,布天朝之仁,服万民之心,现天朝之盛。于国于民都是好事。
【两废太子】是玄烨一生最痛心的事。玄烨12岁结婚,元配是赫舍里氏,以后连续不断地纳妃,共有后妃40人,后妃之多空前绝后,堪为清朝皇帝之冠。这些后妃又为他生了55个子女,其中皇子35人,格格20人,这在清朝也是创了纪录。然而如此众多的皇子,从中选一个皇储,却让玄烨一生费尽心机,身心交瘁。
玄烨熟读历史,对历朝太子之争的残酷心有余悸,决计早立太子,免得其他皇子争夺。同时他也受到汉族 “立嫡立长”的影响。因而当皇后赫舍里氏生下嫡子胤礽,刚满一岁,便迫不及待地将他立为太子。除了上述因素,他与赫舍里氏爱情笃厚,赫舍里氏生产血崩而死,立其子为太子,也算是对元配妻子的报答。胤礽被立,玄烨对他极为钟爱,胤礽出痘,他焦虑万分,辍朝12日守护其侧。年龄稍长,便延名师教导,南下北巡也带在身边,使其增加阅历,征噶尔丹时,留其在京监国。玄烨对胤礽的教育与关怀,煞费苦心,达到极致。胤礽长大成人,生得一表人才,能文能武,聪明绝顶。然太子的尊贵使他产生了不可抑制的骄妄之心,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朝臣及贝子、贝勒,时时奉承吹捧,致使骄横之心愈烈。康熙二十九年,玄烨征伐噶尔丹,身在塞外,偶患风寒之疾,忽然思念胤礽,此念一生,思之愈切,飞诏将其召到塞外军营。玄烨一见爱子,摸顶至踵,舐犊情深。然而父亲有病,胤礽侍奉在旁,面无忧色,嘻嘻哈哈,使玄烨忽生厌恶之心。而且这个胤礽不知是何居心,经常深夜像鬼魅幽灵一般,蹑手蹑脚到玄烨所居帷幄,揭开帐篷小缝,向内偷窥。这鬼鬼祟祟的举动,让玄烨内心惊疑,夜夜不安,对其大失所望。后来回到京城,玄烨又得知胤礽与国舅爷索额图等大臣日夜聚在一起,议论朝中大事。大臣与太子交通,为历朝皇帝所不容,玄烨更是痛恨,竟下旨处死索额图。索氏贵为国戚,乃开国元勋索尼之子,历来受玄烨倚重,因此事被斩,足见玄烨对胤礽怨恨之深。然而胤礽不以为戒,行为更加乖张怪异,动辄训斥朝臣,打骂侍从。此时玄烨突然认定他患了严重的精神病。太子为国本,关系何等重大,岂能让行为疯狂的逆子任之。康熙四十七年,玄烨痛下决心,召集大臣,宣布废掉胤礽,罪状是:“不法祖德,不遵祖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并告于太庙,宣示中外。当内臣宣读诏谕时,玄烨哭泣不止,宣读完毕,他昏仆于地,不省人事。之后六天六夜不食、不饮、不眠,悲愤至极。
然而玄烨没有想到,废掉胤礽,而储位空悬,更引起其他皇子的觊觎,激烈残酷的争储之战拉开序幕。在众多的皇子中,具有才干或有资格做皇储的有四人:一是直郡王胤禔,为惠妃所生,他是长子,嫡子废之,长子继之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二是四阿哥胤禛,为德妃乌雅氏所生,此人城府极深,让人捉摸不定。三是八阿哥胤禩,为密妃王氏所生,才华横溢,人缘极好。四是十四阿哥贝子胤禵,为胤禛同母弟,年轻俊伟,英武有为,受玄烨钟爱。在这四位皇子中,对皇储欲望表现最强烈的要算大阿哥胤禔及八阿哥胤禩。胤禔虽为长子,但玄烨并不喜欢他,这点朝臣已经看透。而胤禩德才兼备,平易近人,玄烨对他亦很喜爱。九阿哥胤禟等皇子也与他朝夕相处,全力支持。朝中大臣更是趋之若鹜,极力吹捧,因此胤禩成为朝中做皇储呼声最高的一位。而胤禩也很自负,扬扬得意,不加掩饰,俨然以未来皇储自居。玄烨对立储特别留心,他曾让大臣密疏推荐太子,结果朝臣几乎众口一辞推荐胤禩,玄烨大为诧疑,莫非胤禩勾结朝臣谋夺储位?皇子结党营私,为历朝皇帝所忌恨,玄烨更甚,对胤禩的张扬及勾通朝臣大为震怒,对其厌恶异常。事有凑巧,京城中有一术士张明德,最擅相面,知人未来凶吉。骗术极高,名声大噪。朝中权贵争到门下请教,张明德一一应付,都说他们未来富贵至极,以满足其虚荣心理。胤禩求储心切,思想恍惚,也来慕名求教。他化装成平民,直入张宅。张明德一见胤禩,跪地三叩九拜,口称万岁驾到,胤禩急捂其口。张明德将其引入密室,又叩头称臣。胤禩喜极,叮嘱他切勿声张。谁知当晚,大阿哥胤禔前来八阿哥府拜访,一言揭露胤禩到张府相面之事,并说亲耳听到张明德高呼万岁。胤禩极为恐惧,跪地求饶,求胤禔且勿声张,以免父皇知晓。胤禔说:“听说父皇仍要立废太子,真令人心焦。我不愿当皇储,你受父皇钟爱,你当好了,我给你帮忙。”胤禩闻言大喜,从地上跃起,哀求胤禔,愿听大阿哥明教。胤禔说:“现在牧马厂有个蒙古喇嘛,善巫蛊之术,能施法术,咒人必死。可央他咒死胤礽算了。”胤禩喜极,立刻叩首拜谢。翌日,胤禔、胤禩同到牧马厂找蒙古喇嘛密商。喇嘛与胤禔原是莫逆之交,一闻此言立即答应,将镇压法物交与胤褆,让他如法施行。胤禔回府将镇压物及一个木头人埋于府中。是夜他辗转反侧,彻夜不眠,左思右想,认为自己是长子,胤礽已废,说什么应轮到自己,凭什么去帮胤禩,真是痴人干傻事。何不先将胤礽咒死,再去告发胤禩,来个一网打尽。次日清晨,胤禔叩宫求见父皇,将胤禩私见张明德相面之事,加油添醋地告发一番。玄烨一听气得发昏,命侍卫先将胤禩逮捕押禁宗人府,又命侍卫火速将张明德抓来。内大臣立即审讯,严刑之下,张明德供认不讳,玄烨下旨将张明德押出午门凌迟处死。再说胤禩被押在宗人府叫苦连天,心想必是胤禔告发无疑,心一狠牙一咬,哭着喊着大闹宗人府,说是有天大事情面奏父皇,宗人府宗正立刻禀报,玄烨立即宣召,一见胤禩,劈头盖脸,先扇几个嘴巴。胤禩叩头大哭说:“是大阿哥教我如此,望父皇恕罪。”玄烨怒道:“胡说,他既教你,如何敢来告发你。”胤禩哭不成声,将蒙古喇嘛蛊咒胤礽之事和盘托出。玄烨半信半疑,命侍卫逮蒙古喇嘛审问,这个活佛和上述那个相面神仙一样都经不住打,也供认不讳。玄烨又命侍卫搜查胤禔府,果然在地下挖出镇压器物及一个木头人,木头人身上写着胤礽的名字,侍卫拿着木头人回宫复奏。玄烨震怒万分,拔下佩刀,命侍卫去杀胤禔,侍卫跪地叩头,不敢接刀。果有人报告后宫,胤禔生母惠妃披头散发,膝行而进,见了玄烨放声大哭,将头磕得出血,玄烨见爱妃如此可怜,长叹一声收回佩刀。命内官拟旨,一道圣旨将胤禩拘禁;一道圣旨是革去胤禔爵位,在本府中幽禁,不得出门一步。
玄烨经几次刺激,竟生了大病,卧床不起,在床上反复思考,彻夜难眠。翌日,命释放太子胤礽。胤礽被释后便日夜在宫中侍奉父皇。过了几日,玄烨召集诸皇子及大臣说:“朕史书,古来太子既废,往往不能生存,以后君王莫不追悔。朕自拘禁胤礽,日日挂念。近日有病,只皇四子胤禛默体朕心,屡次保奏胤礽,劝朕召见,朕召见一次,愉快一次。嗣命在朕前守视汤药,颇守规矩,不似从前疏狂,想必以前被胤禔镇咒,所以如此迷惑。现在既已改过,便可洗心自新。从此朕不记前愆,只要胤礽改正,朕有何憾?”这次御前训话,已明确发出信号,胤礽又将东山再起。果然到了第三年,玄烨颁下圣旨,将胤礽又立为太子,并祭告天地宗庙,宣示中外。
然而这个胤礽,当了太子,遂将前面的苦楚忘得一干二净,骄气复萌。身边又飞来许多大臣巴结他,聚集在一起议论朝政国事。玄烨闻之又发雷霆之怒,大臣交通太子,结党营私,他绝对不能容忍半分。他接连将交结太子的尚书齐世武及步军统领托合齐处死,罢免了一批太子党官员。康熙五十一年,玄烨再次废掉胤礽,理由是胤礽 “狂易之症未愈”,他不能将太祖、太宗的天下交给一个精神病患者。笔者有诗叹曰:
№★大群皇子闹纷纷,欲占东宫做帝君。
倘若早知今日事,只生一个小麒麟。
【平定西藏】是玄烨大帝帮助西藏驱逐准噶尔侵略者的战争。顺治九年,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到北京朝觐顺治帝,清廷封他为天下释教教主,让他回藏总管教务。这表示西藏继续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中。达赖任命亲信桑结为第巴 (管理政务的最高官员)管理政务,但后藏地区还有一个强大的势力,是厄鲁特固始汗的后裔拉藏汗,当年五世达赖就是凭固始汗率军入藏扶持登上宝座的。桑结是个阴毒狡黠的小人,噶尔丹称雄时,他依附准噶尔。噶尔丹被清军击败,他又恭顺清廷。同时他对拉藏汗坐镇后藏极为忌恨,欲图除掉拉藏汗而独霸全藏。康熙五十四年,五世达赖圆寂,桑结秘不发丧,继续把持政务。清廷得知此事,下旨严斥桑结,桑结诡称因地方治安不好,所以不敢发丧。清廷因路途遥远,未予深究。于是桑结又立了个达赖。拉藏汗闻知,指责新达赖为赝品。桑结更是怨恨,设计想毒死拉藏汗,结果阴谋未遂。拉藏汗极为愤怒,率军攻破拉萨,捉住桑结斩首示众。于是拉藏汗成为西藏最高军政首领。他废了桑结所立的达赖赝品,另寻了一个转世灵童伊西嘉措,称为六世达赖。然而青海诸蒙古部落,与拉藏汗有夙怨,拒不承认伊西嘉措是真达赖,又另立噶尔藏嘉措为六世达赖,在西宁塔尔寺坐床,并上报北京,请清廷批准。于是西藏出现了两个达赖,谁真谁假,清廷也不敢遽断。此事却惊动了远在伊犁的准噶尔汗策妄阿布坦。策氏与拉藏汗本是亲戚,拉藏汗的姐姐嫁给策妄为妾,策妄又将女儿嫁给拉藏汗之子丹衷。丹衷长期住在伊犁,好似拉藏汗派驻准噶尔的大使。丹衷异乡久居,思家心切,请求策妄放他夫妇回西藏省亲。策妄一口答应,立命兵士护丹衷夫妇入藏。小夫妇满心欢喜走上归途。然而策妄阿布坦与噶尔丹一样是个野心极大的枭雄,他想乘此机会,除掉拉藏汗,灭掉西藏,重振噶尔丹雄风。丹衷夫妇上路不久,策妄命手下大将大策零率兵8000进攻西藏。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远征,大军从伊犁出发,翻过高高的天山,又穿越广阔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再翻越比天山更高峻的昆仑山,然后在人迹罕至、冰天雪地的西藏高原行驰1300公里。10个月以后,大策零大军到达拉萨。这次在恶劣环境下超长距离、超长时间的远征,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无法打破的纪录,大策零无愧旷世名将、旷世冒险家。当时拉藏汗正在举行盛大的宴会,欢迎儿子丹衷回藏。拉藏汗喝得酩酊大醉,在醉梦中被策零兵士杀死。大策零是奉策妄阿布坦的命令杀死拉藏汗的,策氏将夺取西藏作为最高目标,根本不管他与拉藏汗的亲上加亲的关系。于是大策零很快占领拉萨,自此西藏成为准噶尔国的属地。拉藏汗所立的达赖伊西嘉措被大策零关入地牢。
警报传到北京,玄烨十分震怒,命西安将军额鲁特率兵入藏。然而额鲁特取得小胜后,被大策零诱入伏击圈,一举歼灭。玄烨接到败报,愤怒异常,决计再征西藏,命十四阿哥胤禵为抚远大将军。胤禵率师出京,玄烨为他在太和殿举行隆重的送行仪式。朝中大臣纷纷猜测,玄烨命胤禵征藏,是让他立了军功好当皇储。于是满朝大臣又云集德胜门为胤禵送行,真是风光至极。
胤禵奉父皇之命驻节青海西宁,指挥军事。这时玄烨发下圣旨,册封在青海坐床的噶尔藏嘉措为六世达赖喇嘛,命胤禵护送入藏。胤禵下令兵分两路进入西藏:一路由副都统延信率大军从青海入藏,并携带六世达赖。另一路由川军统领噶尔弼率军,从四川打箭炉出发入藏。策零闻清军两路入藏,自率军抵御青海一路。另发兵3000抵御清军从四川进攻。清军从打箭炉出发的噶尔弼一军进军极为神速,副将岳钟琪,自称是岳飞后代,极有胆略,在三巴楿设伏,将准噶尔军黑喇嘛部一举歼灭。此时胤禵发来军檄,让东路军停止前进,等待西路军,然后共同前进。噶尔弼犹豫不决。岳钟琪说:“我军出发已有40多日,若等西路军来,军粮早尽。不如长驱疾进,沿途招抚番众,以番军攻准噶尔,约10日可抵拉萨,出其不意,消灭准军。”噶尔弼认为是冒险,岳钟琪大呼:“岳某不才,愿喷一腔热血效命朝廷,若不胜,甘当军法。”噶尔弼为岳钟琪忠勇所动,同意突袭拉萨。翌日,岳钟琪率军渡过金沙江,很快进入西藏。沿途藏民苦于准噶尔暴政,见朝廷大军到来,纷纷加入,并运粮支持清军。贡布土司派藏兵7000人助战,有藏军作向导,行军更为快速,不到10日岳钟琪大军进入拉萨,准噶尔大军多在前线,拉萨驻兵极少,不值清军一扫。岳钟琪杀了几个准噶尔头目和几个藏奸,以示天威,其余一概赦免。拉萨僧俗民众欢庆解放,欢迎清军进入西藏。
岳钟琪袭破拉萨,令西部前线的大策零大为震惊。军心顿时动摇,延信率军乘机反攻。策零军大败,欲逃回拉萨,却遭到岳钟琪截击,进退两难,只得回伊犁,沿途又跋山涉水、饥寒交迫,返回伊犁时,军队死伤大半。延信携六世达赖很快进入拉萨,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大典。康熙五十九年夏,平藏战役宣告胜利结束。玄烨得到捷报,龙心大悦,亲制平定西藏碑文,勒石立碑纪念胜利。此碑原立大昭寺,后迁至布达拉宫大门东侧,永远记录康熙平定西藏的光荣历史。康熙五十九年夏,台湾平民朱一贵发动起义,台湾人民苦于知府王珍的虐政,纷纷加入义军,七天内便占领全台。清廷闻警,派兵镇压,也用短短七天,就消灭义军,生擒朱一贵。这次内乱平定神速,影响不大,附带一笔在此说明,不再详述。
【玄烨之崩】是康熙王朝的最后一幕。玄烨晚年备受立皇储问题的折磨,自己年届七旬,但皇储之位久悬,想起来就十分丧气。但西藏平定的捷报传回后,心中有底,他的爱子十四阿哥终于立了大功,不禁松了一口气。他又看到自己治理61年的大清王朝越来越强盛,可谓四海升平,国泰民安。于是兴致忽来,在乾清宫召开了一次旷古未有的 “千叟宴”。就是将年满65岁以上的满汉官员1000人,无论在职、退休,统统召至京城赐宴款待。是日,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正是暮春时分,1000个白发秃顶的老头,把老寿星玄烨围在中间,歌功颂德,极力奉承,玄烨心中极乐,下旨让群臣开怀畅欲,不必拘谨,一醉方休。少顷,玄烨赋七律一首,让群臣应和,这1000个老头奉旨应和,个个咬文嚼字,摇头晃脑,不出半个时辰都已交卷,无非是尧天舜日,极明至圣,千篇一律。顿时诗声琅琅,觥筹交错,好一幅君臣同乐图。
然而 “千叟宴”之后,玄烨偶感风寒,浑身发热,卧床不起。太医忙个不停,将祛风散寒、养心补气的药味开入方剂,玄烨服饮之后,火热渐退,气喘稍平。诸皇子也忙个不停,轮流奉侍,朝夕问安。四阿哥胤禛入奏:“父皇出外散步,不妨临驾畅春园,地方宽敞,景色幽静,最宜静养。”玄烨道:“如此甚好,只是冬至将临又要祭天,朕躬违和不能亲往,着你恭代好了。”胤禛暗喜,但不露声色地说:“圣体违和,儿应侍奉左右。”玄烨说:“你的兄弟甚多,哪个不来侍奉,你先去斋戒,务必要虔诚。”胤禛叩恩退出。冬至祭天是国家头等大事,往往是皇帝亲祭,玄烨不选别人,让胤禛恭代,不仅使胤禛惊喜,而且朝中大臣也议论纷纷,四阿哥当太子大有希望。
祭天之后,群臣又忙着操办明年皇上七旬万寿大典。然而玄烨移居畅春园之后,病症复发,太医药石齐下,全是无效。夜夜咳嗽不已,有时竟昏睡不醒。诸皇子朝夕侍奉不敢怠慢。某日,玄烨醒来,精神较好,传旨让隆科多入园,这个隆科多,是一等公佟国维之子。佟国维之女佟佳氏是玄烨的皇后。佟氏家庭是清朝的名门望族,从太祖起,四朝煊赫百年,到康熙朝最为鼎盛。隆科多现为理藩部尚书、步军统领。按现在官职比拟,就是国家民族委员会主任兼首都卫戍区司令,又是国舅,权势极重。隆科多到龙榻前请旨,玄烨让他传旨,速速召回十四阿哥胤禵。只是舌头发硬,说完 “十”字,方才说出 “四”字。隆科多唯唯而退。少顷,隆科多召来皇四子胤禛,二人密谈一阵,便共同入内请安。玄烨一见胤禛,积痰上涌,气喘不休,一手指着胤禛,嘴中嘟囔着,不知是何语言。随即昏迷不醒,不到一个时辰,龙体僵硬,晏驾宾天。一会儿工夫,诸皇子纷纷赶到。见宫内只有胤禛抚尸大哭,还有隆科多表情冷峻地站在龙榻旁。诸皇子一齐号啕大哭。据野史记载,玄烨崩世当天,京师九门戒严,紫禁城和畅春园已被步军统领署衙的军队包围。京城一片杀气腾腾。众皇子进园时已看到哨岗林立、剑拔弩张的场面。此时隆科多厉声道:“诸位阿哥暂且收泪,听读遗诏。”诸皇子嚷道:“父皇遽去,何来遗诏!”隆科多说:“当然有遗诏,稍安勿躁,且恭听遗诏。”又郑重展开圣旨读道:“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继承大统,着即皇帝位。”胤禩、胤禟一听齐嚷道:“遗诏是真的吗?”隆科多铁青着脸说道:“谁有几个脑袋,敢捏造遗诏。”其时隆科多兵权在握,诸皇子又看到畅春园戒严的阵势,再也不敢吭声。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玄烨在畅春园崩世,年69岁,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胤禛继位后,谥为仁皇帝,庙号圣祖,葬于遵化县清东陵之景陵。
康熙大帝玄烨是中国历史上英明君主的典范,他的文治武功,仁心德政,比之唐太宗李世民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被称为 “千古一帝”,当之而无愧。他平三藩、除鳌拜、复台湾、驱俄人、三征噶尔丹、平定西藏等功绩,显示了高度的睿智与英勇。他治河、减税、永不加赋等仁政,表明他对民生民瘼的关怀。他崇文重儒,移风易俗,使社会和谐而繁荣。他勤奋好学,知识高深博大,学贯古今中外,为千古帝王所仅见。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他执政61年,把中国带入繁荣盛世,“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中国几千年产生这样一个卓越的皇帝,确是中国历史的光荣。他智勇绝伦的风采、至圣至明的天赋、施德布仁的胸怀、温文尔雅的风度,几百年后人们流连向往,心仪不已。他的性格特征可用 “智、勇、圣、明、德、仁”六字概括,这么多的优秀品质集于一身,古今能有几人?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也有缺点,前人指责他在立皇储问题上,废立无常,犹豫失措,以及崇好虚名,也不无道理。然而与他的丰功伟绩相比,这又算什么?这样的皇帝,真是难得,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