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拿得起放不下的战国史(全两册)
  4. 五 中国第一雄主
设置

五 中国第一雄主(1 / 1)


赵国推广胡服骑射后军力大增。赵武灵王经常率领骑兵在边境武装游行,有事没事搞个军事嘉年华。曾经和胡人一起南下打劫的楼烦与林胡看着赵军实力如此彪悍,心生胆怯。

而赵武灵王却向楼烦王与林胡王放出了和平鸽。

只要你俩投靠本大王!就享有赵国编制,有吃的有喝的,不用冒着生命风险打家劫舍,但工资不是白拿的,要肩负起保卫赵国的神圣使命。

楼烦王与林胡王觉得这笔买卖太划算了。要不是自己部落生产力低下,连个锅碗瓢盆都造不出来,谁愿意去打劫呀。被赵国收编,收入稳定,又有编制,太划算了。

这两位曾是危害赵国边境的劫匪头目,在利益的诱惑与武力的逼迫下,选择放下屠刀,全面倒向赵国。此后这两大部落,成为赵国重要的骑兵与马匹来源。

接着赵武灵王派遣众多能人前往其他诸侯国担任外交联络员,目的就是搞好各国关系,尽量避免介入错综复杂的中原战事。

赵国周边环境处在一片祥和之中,但赵武灵王可不是和平爱好者。他之所以摆出一副人畜无害的面孔,就是要在自己集中赵国所有军事实力对外作战时,没有他国从背后偷袭。

而赵国即将全力以赴攻打的目标,正是战国第八强——中山国。

中山国是狄人建立的国家,狄人在春秋时期是让中原诸侯闻风丧胆的存在。

不过,狄人在与中原诸侯交战的过程中,也学习了中原先进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一员,并建立了中山国。虽然中山国综合国力在战国排第八,但是它小而强,更重要的是家里还有钱。

有钱人就怕被贼惦记,第一个来的贼就是称霸战国初期的魏国。魏国倾全国之力,在带路党乐羊的指挥下,吞并中山国。可惜消化不了,没多久又全吐了出来,中山国复国成功。

中山国再次屹立于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从此它开始剑走偏锋,放下武器,拾起书本。然而中山国学的不是实用的法家与兵家,而是儒家。

儒家弟子遍布中山国,中山国成了礼仪之邦,每个臣民都有仁爱之心。士兵不认真操练,农民不辛勤耕种,他们学习儒家经典,动不动就来个子曰。

曾经你们中原诸侯视我为蛮夷,现在我拿下了儒学经典,从内里褪去了野蛮,我和你们一样都是文明人了。

可现实是残酷冷血的!

一个诸侯国在战国时代不思进取,随时都有被灭亡的危险。法家、兵家是每个诸侯国的必修课,而儒家只是选修课。

此时的战国七雄正夜以继日地修必修课学分,生怕自己落后。中山国本身就在战国诸侯里排名靠后,之前还被开除一次,现在好不容易复学了,却死不悔改把选修课当成了必修课,就等着再次被开除吧。

赵国的一把屠刀已经架在了中山国的脖子上。

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推广胡服骑射的第二年,赵国倾全国之力攻打中山国。

虽然中山国走上了自我作死之路,但是他走得一点儿都不安详。毕竟国力是战国第八雄,骨子里流着蛮夷的血。

放下儒家经典,拿起刀枪,我们依然是战斗力彪悍的狄人。

面对赵国,中山国也是有底气的。

中山国的底气来自铁甲铁兵器。

中山国有着冶金工业,可以制造出铁甲与铁兵器。要知道当时铁器还主要用于农耕工具,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身上大部分还穿着皮甲,手里还攥着青铜兵器。

铁甲的防护要比皮甲好,铁兵器也要比铜兵器坚硬。中山国士兵的防护力与攻击力要远远超出赵国士兵一个时代。

面对这么一个小而强的敌人,赵国也使出了吃奶的劲儿。

据史书记载:“赵氏攻中山,中山之人多力者曰吾丘鴥(yù)。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也。几至将所而后死。”

意思是,赵国攻打中山国,中山国军队里面有好多力大无穷的战士,其中一个叫吾丘鴥。他身着铁甲,手拿铁杖进行战斗。所到之处,敌人的身躯都被他击碎,敌人的军阵都被他攻陷。打到兴头上,遇到敌人的战车,直接拽在手里扔了回去;碰到敌人,直接把敌人举起扔回去。直到最后壮烈战死。

中山国这些身着铁甲、手拿铁器、力大无穷的勇士,就是战国版的钢铁侠,给赵军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鬼知道,如果自己遇到这些人,会不会被他们当成铅球一样扔飞出去。

既然一口吃不下,那就慢慢吃。这一吃,就足足花了九年时间。

从公元前305年到公元前296年,赵国持续不断地向中山国发动大规模战役。

中山国虽然强,但是毕竟体量小,架不住赵国这么无限次的疯狂进攻。最后中山国终于灭亡。

得胜回国的赵武灵王,论功行赏,大赦全国。全国上下连续举行五天五夜的大聚餐。

然而,赵武灵王吞并中山国,只是为了拓展实力。赵武灵王是像烈马一样的男子,他的心始终在北疆的草原上驰骋。

就在中山国战事结束之后,他开始酝酿一场惊天的军事计划。

赵武灵王在攻打中山国的同时,在北面联合楼烦、林胡向胡人发动大规模战争,胡人被打得丢盔弃甲。大片牧场落入赵国人手里。

为了守住这些新得的国土,赵武灵王在北疆搞起了巨型防御工程——赵长城。

一提到长城,很多人印象中是个劳民伤财的工程,搞不好还得来个农民起义。然而赵武灵王修建长城时,同时进行着烧钱的对外战争,奇怪的是国内并没有反对之声。不得不说赵武灵王不光军事素质过硬,统治能力也是相当高明。

赵长城是沿着阴山山脉修建的,从东边的代地一直向西修建到高阙,全长达一千三百多里。

修建完毕后,赵武灵王沿着赵长城设置了四个边郡和一座要塞,分别是云中郡、雁门郡、五原郡、九原郡、高阙要塞。

这四个边郡不光在战国时期战略地位极高,乃至于秦汉时期也是边关重镇。尤其高阙要塞,更是汉代霍去病北却匈奴的出发点。

赵武灵王平时不是在中山国前线,就是在北疆四郡巡视。

两头跑太累,赵武灵王就把王位传给了小儿子王子何,让大臣肥义辅佐。自己就可以腾出手来,专注一件宏大的战略计划。

赵武灵王纵观天下格局,他敏锐地发现秦国已经成为天下中无人能撼动的巨无霸。虽然秦昭襄王继位时,欠赵武灵王一个人情,但不代表未来两国不会兵戎相见。

“秦赵两国必有一战!”

这是赵武灵王对未来局势的正确判断,如果任由秦国做大做强,将来赵国在强秦面前,将毫无还手之力。

为了避免这一灾难出现,赵武灵王决定先发制人,抢先给秦国致命一击。

我们来分析一下赵武灵王是如何做的。

秦国、赵国示意图

打开地图,你会发现赵国北部长城西段有三个郡,从西向东依次是五原郡、九原郡、云中郡。这三个郡北靠阴山,南临黄河,形成了一个狭长地带,不光水草丰美适合养马,也适合农业耕种。而这三郡的正南方是秦国的心脏——渭河平原(也称关中平原)!

讲到这里,你可能猜到赵武灵王的意图了,没错,赵武灵王就是要从正北方给秦国雷霆一击!

要想攻入秦国本土,只能走让人闻之色变的函谷关,要想攻下固若金汤的函谷关,光凭一个诸侯国实力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攻破后直扑咸阳,秦国也能从各地调集兵马回援咸阳。

唯一的办法,就是兵行险招,出奇制胜。

秦国关中平原的北方是一望无际的陕北高原,再往北走直至阴山脚下,是广袤的鄂尔多斯高原,没有险要的崇山峻岭。

虽然秦国在陕北高原上修筑要塞,但是防备的主要是义渠人。此时秦国宣太后与义渠王打得火热,秦国北方的战略威胁减轻,所有主力都部署在东方前线。整个秦国北部,赤裸裸地暴露在外。

只要从北部突袭秦国,就能杀入秦国心脏,一刀毙命!

突袭一定要讲究快、准、狠。

我们看地图会发现有两个巨大挑战摆在赵国面前。

第一个挑战,就是距离。

赵国边郡离秦国最近的是云中郡与九原郡,从这两地出发到咸阳,路程长达一千六百多里。这对赵国来说无异于是一个巨大的后勤负担。

第二个挑战,就是驻守函谷关的秦军。

秦国的主要军事力量皆部署于东方边境,尤其函谷关是重镇。而咸阳到函谷关的距离也只有短短的四百六十多里。

一旦秦军主力从函谷关回师救援咸阳城,赵军面对主场作战的虎狼秦军,胜算微乎其微。

换作一般人,都觉得从北方突袭秦国无异于痴人说梦。

可是赵武灵王却有实力去实现这一伟大的战略构想,因为他手里有战国第一轻骑兵军团。

轻骑兵最大的特点就是速度快,突防能力强。

汉代的霍去病率领骑兵六天疾驰两千多里重创匈奴,蒙古骑兵横扫欧洲时,日行一百八十里。

赵武灵王作为马背上的国君,他的军事思想早已领先当时。两条腿、速度慢、补给巨大的步兵,哪能和骑兵相比。

骑兵不光跑得快,而且后勤负担小。一个骑兵长途奔袭时,可以带上几匹马,轮流换着骑,一路上可以通过劫掠获得补给。如果马饿了,就地吃草,连粮食都省了。

现在我们来对赵武灵王突袭秦国的计划做一个推演。

一旦赵国发动对秦国的突袭,赵国骑兵将从云中、九原两郡集结出发。这两郡不光靠近秦国,更重要的是,那里是赵武灵王苦心经营的军事重镇,那里有充足的马匹与补给。

赵国骑兵在赵武灵王率领下,经过三天的飞驰,抵达秦国边境上郡。此时秦国边境派出快马向咸阳告急。

如果运气好的话,赵军当天突破秦军防线,接着再用六天时间急速抵达咸阳城下。

而对一切浑然不知的秦国高层,在赵国骑兵即将抵达城下前一两天才收到突袭警报。咸阳立刻派快马向函谷关驻军发出回师救援的急件。快马将在两天时间内到达函谷关。

当函谷关守军准备出发救援咸阳时,赵国骑兵很有可能已经包围了咸阳城。

函谷关守军都是步、骑、车混编的部队,其中步兵为主。步兵即使以最快的急行军速度到达咸阳城,也要花费五天时间。而骑兵、车兵即使可以脱离步兵,率先赶往咸阳,路上也要花费两天的时间。

即使秦国的骑兵与车兵到达咸阳城下,面对赵国恐怖的骑兵军团,只能算是秦军辅助兵种的他们,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赵国骑兵面前,也只有被吊打的份儿。

消灭完了秦国机动力量后,赵武灵王会一直包围咸阳城吗?

显然是不会的。

首先不光函谷关秦军朝咸阳一路狂奔,各地驻扎的秦军也会展开生死时速回援咸阳。

只要赵武灵王的数学不是体育老师教的,就会知道面对秦军数十万兵力的优势,自己毫无胜算。秦军留给他在咸阳城下的时间只有五天,如果攻不下咸阳,自己的骑兵就要被回援的秦军反包围。

而赵军都是清一色的轻骑兵,在没有重型攻坚设备的情况下,想在五天内攻下咸阳城,无异于痴人说梦。

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骑兵军团可不是千里送人头来的。

轻骑兵最大的优点就是机动性强。

就喜欢看着你追不上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赵武灵王会利用轻骑兵的机动性在关中平原进行大规模的破坏与劫掠,赵国庞大的骑兵军团就像漫山遍野的蝗虫,来到一地,将其夷为平地,然后又以闪电般的速度飞向另一个地方。而追击赵军的秦国步兵,连赵军的影子都没看见。

当赵国骑兵军团把关中沃野变成一片废墟之后,赵武灵王可以在秦国北部漫长的边境线上任意选择一个突破口,从秦国全身而退。

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出,赵武灵王突袭秦国,不是毕其功于一役,他没法靠一场战役来灭掉秦国。他不是以拿下咸阳为目的,而是以破坏秦国经济,让其慢慢失血,最后失去发动对外战争的实力为目的。

如果一次成功,赵武灵王会多次实施这样的突袭计划,直到秦国的血彻底流干。

这种绕开敌人重兵设防的关隘,在薄弱防线寻找突破口,深入敌人腹地,大肆扫荡的战术,用得最好的就是后金的皇太极。

明朝末年,皇太极率领骑兵大军绕开重兵设防的山海关,五次从明朝北方长城突袭,深入腹地,包围北京,劫掠山东、河北。这种打了就跑的战术,让明朝崇祯皇帝苦不堪言,却又无可奈何。

为了实现这一脑洞大开的突袭构想,赵武灵王也是拼了,作为一国之君,竟然干起了间谍勾当。他乔装成大使,准备深入虎穴,侦察秦军部署,非法测绘地形。

有一天,在咸阳的秦昭襄王收到了赵国大使前来友好访问的消息,可是赵国大使走的来访路线却和往常不一样。

以前赵国大使都是从东边函谷关进入秦国,这次大使却是从北方的上郡而来。要知道赵国首都在邯郸,没必要从北方绕一大圈到咸阳呀。

疑问毕竟是疑问,秦昭襄王还是热情地接待了赵国大使。

可是在接待过程中,秦昭襄王却发现大使气度不凡,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当臣子的,反而更像是一位君王。

赵武灵王觉察出了秦王的怀疑,外交访问结束后,他赶紧骑马一溜烟儿地逃出了秦国。

一直处在疑问之中的秦昭襄王,派人多方打听,最终得知来访的大使不是别人,正是赵国国君赵武灵王。

秦昭襄王心里一惊,他心想:“自己当年回国继位,虽然得到了赵武灵王的帮助,但是一直没有见到他本人,没想到两人竟然以这种方式见面!赵君果然不是凡人,竟然亲自前来刺探军情啊!”

接着秦昭襄王让人把地图呈上来,看着赵武灵王入秦的路线,秦昭襄王冷汗直冒。

“这分明就是赵国从北入侵秦国的预演!”

望着秦国北方漫长的边境线,秦昭襄王陷入恐惧,他听闻赵国骑兵军团厉害,如果他们集中兵力于一点突破,秦国关中沃野,就要陷入一片战火之中。

然而秦国的主角光环实在是太强,遇到任何危机都会平安化解,堪称打不死的小强。

战国史里面有一个奇怪的规律,就是与秦国作对必倒霉。就像金庸里的表哥必倒霉一样。

诸侯国想挑战秦国,必然被虎狼的秦国按在地上爆捶。

即使诸侯国侥幸挑战秦国成功,日后还是要被秦国按在地上爆锤。

哪怕你没有挑战秦国,只是动了个心思,那也不行!秦国虽然不会爆捶你,但是你会飞来横祸,倒大霉的。

很显然赵武灵王就属于第三种,还是自己作的。

大家是否注意到一个问题,赵武灵王这么一个不世出的英主,他的谥号却很奇怪。“武”字是称赞明君的美谥,意思克定祸乱;但“灵”字又是形容昏君的恶谥,意思是乱而不损。

这么奇葩而又人格分裂的谥号组合,的确高度概括了赵武灵王的一生。他是一个治国奇才,可惜他在处理家务事方面确是个旷世蠢材。

正是因为他不顾嫡长子继承制,擅自废立太子,才酿成了惊天政变。

赵武灵王继位第四年,迎娶了韩国公主,生了长子赵章。

太子章作为赵国未来的国君,一直被赵武灵王精心栽培,并被立为太子。然而,太子赵章的前途却毁于赵武灵王的一场荒诞的梦。

赵武灵王有一次外出游玩,梦见一个美女鼓琴而歌。

美人荧荧兮(美人长得光彩荧荧),

颜若苕之荣(容颜向苕花一样好看),

命乎命乎(命啊,命啊),

曾无我嬴(竟然无人知道我嬴娃)。

第二天赵武灵王和大臣聚餐,提起了这个梦。席间一位叫吴广的大臣,立刻拍马屁说,我有个女儿长得和大王梦里女子相似。

赵武灵王一听,便来了兴致,让吴广赶紧把女儿孟姚送过来。一看长得真漂亮,便把她立为王后,也被称为“惠后”。

惠后深受赵武灵王的喜爱,给他生了一个小儿子,他就是赵何。

不幸的是,惠后红颜薄命,生下儿子赵何后没几年就去世了。

痛失爱人的赵武灵王把对惠后所有的爱寄托在小儿子赵何身上,于是干了一件轰动全天下的事——传位。

公元前299年,41岁的赵武灵王正值壮年,却要传位于10岁的幼子赵何,赵武灵王自称“主父”。

赵何就是历史上的赵惠文王,由于赵惠文王年纪太小,自己又忙于对外战争,国家大事就交给自己信赖的大臣肥义。

此时,22岁的赵章得到父亲不公正的待遇,被废除太子之位,分封于代地,为“安阳君”。

年轻的赵章想不明白父亲为何要如此对待自己?

赵章当太子的时候,是很勤勉的,也很有人气。他在16岁的时候,就担任中军将出征中山国,并且屡立战功。

既然废了我的太子之位,那我也要废了父亲与弟弟!

就在赵章天天谋划造反大计时,赵武灵王给他送来了一位帮手,他就是田不礼。

田不礼被安排担任赵章封地的国相。这人生性残忍,极不安分。当田不礼与赵章接触后,两人天雷勾地火,手拉手地走上了造反的不归路。

此时一个叫李兑的大臣跳了出来,这个人心忧赵国安危,他断定赵章与田不礼迟早要造反,一个人搞起了串联,从重臣肥义、公子成那里大肆宣扬赵章即将造反的可能性,希望所有人联合起来,对赵章的造反动机早预防、早发现、早消灭。

就在李兑上蹿下跳搞串联的时候,赵武灵王大脑又开始抽风了。

有一次赵武灵王让赵惠文王朝见群臣,自己躲在幕后观察小儿子的表现,有一幕让他动了恻隐之心。

长子赵章北面称臣,垂头丧气地向弟弟行礼。

赵武灵王看见赵章的脸,顿时觉得对不起他,是自己从长子手中夺走了本属于他的一切。况且长子没有做错任何事情,越想越觉得对不起长子的赵武灵王想出了一个两全的办法。

列土封疆,两个儿子一人一半。

让长子赵章在代地称王,幼子赵何在邯郸称王。

赵武灵王把这个奇葩的想法跟大臣一说,群臣都觉得国君疯了,国家只有开疆扩土,没有自个分裂一说,这又不是老百姓家里分家产,每个子女都有份儿。

被群臣喷得一身口水的赵武灵只能收回自己的想法。

长子赵章觉得自己最后一次当王的机会也没了,想当王只能靠自己了。

机会很快就来了。

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与赵惠文王一起去邯郸外的沙丘游玩。两人分别住在两座行宫里。

提前收到消息的赵章,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老爹和弟弟一起离开重兵护卫的邯郸城。正好可以把老爹与弟弟一锅端。

于是赵章与田不礼率领造反大军向沙丘扑来。

作为赵章国相的田不礼是一个非常狡猾的人,他主张派人去往赵惠文王的行宫,诈称赵武灵王要见赵惠文王,当赵惠文王离开行宫的时候,趁机将其干掉。

夜深时分,赵惠文王下榻的行宫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卫戍的士兵打开门,一个自称使者的人喊道:

“主父请国君去他那一趟!”

收到消息后,赵惠文王准备穿衣前往时,辅政大臣肥义一把拦住他。

“国君要小心,此时已是深夜,主父突然召见您,您不觉得反常吗?赵章与田不礼密谋造反,您的身边危机四伏,小心有诈。主父既然把你托付给我,我就要对你的安全负责到底。让我先去,如果我平安回来,您再去不迟。”

说完肥义义无反顾地随使者离去,消失在茫茫黑夜之中。

赵章与田不礼没有骗来赵惠文王,而骗来了肥义。恼羞成怒的二人,立马宰了肥义,率兵攻打赵惠文王的行宫。

好在赵惠文王带的护卫将士人数众多,面对叛军拼死抵抗,叛军始终无法攻入行宫内,战斗呈现胶着状态。

李兑与公子成闻讯立刻从邯郸调集重兵,同时发动沙丘周边的驻军围剿赵章与田不礼。

赵章望着四周源源不断的救援赵惠文王的军队,他明白大势已去。人在危急关头,总会迸发出强烈的求生欲望。

“去老爹那里,或许他能看在父子情面上,救我一命!”

想到这里,赵章丢下了田不礼与军队,快速逃往赵武灵王的行宫。

住在行宫里的赵武灵王已经收到赵章造反的消息,看着骨肉相残,自己却又无可奈何,谁都不能帮。

一切祸乱的根源都怪自己废长立幼。

就在赵武灵王自责的时候,行宫的大门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敲门声。

卫戍将士打开宫门,发现门外站着的已成血人的赵章。开门的将士不敢私自放赵章进来,决定向赵武灵王禀报。

赵武灵王得知自己的长子还没死,欣喜若狂,赶紧让赵章进来见自己。

“孩子,都是爹不好,让我跟你弟弟说说。让他不要追杀你了,兄弟俩摒弃前嫌,重归于好!”

可是赵武灵王想错了,君王的家庭纠纷,可不像老百姓家里那么简单。只要君王家里骨肉相残,一般只有一方能存活,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很快,李兑与公子成率领大军包围了赵武灵王居住的行宫。

杀红了眼的李兑,并没有顾及赵武灵王的尊严,下令全军突入赵武灵王的行宫,击杀赵章。

在行宫内的赵武灵王震惊了,没想到小儿子的军队会下此狠手。

赵武灵王对着突入宫内的士兵喊道:

“我是主父,所有人给我住手!”

无论赵武灵王如何咆哮,没人去理睬他。很快赵章被搜了出来,当场被砍了人头。

看着长子身首分离,赵武灵彻底崩溃了,铁骨铮铮的汉子号啕大哭起来。

行宫外的李兑看到士兵呈上来赵章的首级时,他满意地笑了。接着他做了一件震惊全国的事,送赵武灵王归西。

李兑转过脸对身旁的公子成说道:“我们率军突入主父行宫,杀死赵章。如此大罪,一旦我撤军回去,必定满门抄斩。”

公子成听完汗珠子都下来了,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走上了谋逆的道路。

“你说,我们该怎么办?”公子成焦急地说道。

李兑阴沉着脸,“包围行宫,让里面除主父外所有人出来,直至饿死主父为止。让他自己死,免去我们弑君的罪名。”

公子成虽然不同意,但是为了自己能活命,无奈地点头了。

赵武灵王一直守在赵章的尸体旁,他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心里明白自己也将难逃一死。

困在行宫里的赵武灵王就像一个孤魂野鬼,他在宫内四处寻找食物,能吃的都吃了,实在没吃的了,就只能爬树捕捉幼鸟吃。

最后,实在找不到食物的赵武灵王艰难地爬到了床上,躺在床上的他,回忆起了自己往昔的光辉岁月。

自己本是马背上的英雄,没想到竟会死得像丧家之犬一般。

赵武灵王渐渐地闭上了眼睛,灵魂飞向了北方的辽阔草原。

公元前295年,熬了三个月,45岁的赵武灵王饿死了。

已经落满灰尘的宫门终于打开了,李兑找到了已经瘦成人干的赵武灵王的尸体,他满意地笑了。

李兑急忙向赵惠文王汇报赵武灵王的死讯。

赵惠文王正式发丧,向全天下诸侯发布赵武灵王的死讯。

李兑作为一名普通的大臣,之所以敢突入赵武灵王的行宫斩杀赵章,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围困死赵武灵王,没有幕后老板的支持,借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而他幕后的大老板正是赵惠文王。

别看赵惠文王此时只有15岁,可他已经具有杀伐决断的魄力,可惜用在了自己的父亲与哥哥身上。

事后,李兑担任了赵国相国,权倾朝野。

赵武灵王死了,他留给赵国一支空前强大的军队,成为秦国一统天下征途上最可怕的敌人。

远在千里之外咸阳城内的秦昭襄王长舒了一口气,毕竟一位强大的竞争对手死了,自己少了几分压力。

不过笔者要公正地说一下,秦国能一统天下,还真得感谢赵武灵王,因为他沿着阴山修筑的赵长城,不光护卫了赵国,更护卫了华夏诸侯与文明!

我们对胡服骑射津津乐道时,别忽略了赵武灵王另一项伟大功绩,那就是赵长城。

从地图上看赵长城是沿着阴山修筑的。

一提到阴山,很多人会联想到小学语文课学的一首诗《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语文老师只会从字面上解释,“秦汉时期的明月与边关,战士万里远征却没有回来。如果有龙城飞将军李广在,决不许匈奴南下越过阴山。”

历史老师只会解释,秦汉王朝经常在北疆与匈奴鏖战。

然而这两个科目的老师忽略了一个重要地理信息——阴山!

为什么是阴山?

这就要提到一个重要的地理概念——400毫米等降水线。

400毫米等降水线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因为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区域,不能种植庄稼,适合游牧,而降水量高于400毫米区域,才可以种植庄稼。农耕文明政权为抵御游牧骑兵的入侵,就会在400毫米等降水线位置修长城。

从先秦一直到汉代,中国气候非常温润,那时的阴山山脉就是400毫米等降水线所处位置。

到了明朝,中国气候变冷,400毫米等降水线向南推移,偏移幅度达2到3个纬度。

所以我们会看到秦汉时期的长城要比明代的长城更靠北。

在战国时期,阴山就是华夏文明的天然屏障,如果阴山失手,来去如风的草原骑兵就会深入华夏文明腹地,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赵武灵王沿着阴山修筑的赵长城,继续被秦、汉帝国沿用。

其实,让赵武灵王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修建赵长城的最大受益者竟然是秦国。

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来看赵长城最西端,保卫的是五原郡、九原郡、云中郡。

这三个郡由于位于富庶的河套平原,水草丰美,土地肥沃,既可以耕种,又可以放牧。所以人们常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指河套)。

这三个边郡不光是赵武灵王手里的珍宝,更是北方游牧民族觊觎的对象。中国古代,无数中原王朝与游牧政权为了争夺河套地区,杀得你死我活。

就在秦国做大做强,走在一统天下的康庄大道时,北方的蒙古草原正在崛起一股恐怖势力——匈奴。

中原王朝一听到匈奴,如临大敌。欧洲国王一听到匈奴,只能说上帝保佑。在所有人眼中,匈奴人来了,意味着地狱大门打开了,死神出来收人头了。

匈奴在壮大过程中,也是需要求生存、谋发展的。而风水好得爆棚的河套平原,便是他们眼中的香饽饽。

为了心中天堂、梦想的家园,匈奴向赵长城西端发起无数次攻击,五原郡、九原郡、云中郡成为战争的最前线。

对付骑兵的最好方式就是骑兵,赵国骑兵军团成为捍卫华夏文明的主力。

而五原郡、九原郡、云中郡正南方数百里之外的,正是秦国的心脏——关中平原!

为了保卫关中平原,秦昭襄王也开始在陕北高原修建长城,史称秦昭襄王长城。

有人认为,秦昭襄王修长城也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骑兵。

其实错了,秦昭襄王长城与赵国三个富饶边郡中间隔着广袤的蛮荒之地,也就是现在的毛乌素沙漠和库布齐沙漠。游牧民族才不会脑子抽风跑到荒地上植树造林。

所以秦昭襄王长城防的不是草原骑兵,而是赵国骑兵军团。赵武灵王敢深入虎穴,下次就能带着浩浩荡荡的骑兵军团上门。

有趣的一幕出现了。躲在秦昭襄王长城后的秦国上下,只求赵国骑兵军团千万不要南下。而在边郡卫戍赵长城的骑兵军团,由于匈奴的羁绊,始终没有南下。

由于赵国骑兵军团在北方与匈奴顽强对抗,才让秦国免遭匈奴的打击,放开双手向东方诸侯火力全开。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后来在耗尽秦赵两国鲜血的长平之战中,最后决战关头,秦国五千轻骑兵包抄赵军后方,断了赵军退路,从而扭转乾坤,奠定胜局,而举世无双的赵国骑兵军团却始终没有出现的原因。

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赵国没了。觊觎河套平原的匈奴迎来千载良机,立刻越过阴山,夺取了原属于赵国的边郡。

匈奴兵锋直指关中平原。

没有了赵国的骑兵军团,就只能靠自己了。

秦始皇为了夺回河套平原,任命蒙恬为总指挥,出兵三十万。经过一番苦战,秦帝国夺回了河套地区。

历史往往都有两面性,看似肥美的河套平原,却是一个巨坑,有坑就得有人来填。之前举世无双的赵国骑兵军团被填进去了,被牢牢地粘在河套,无法成为机动部队驰援其他战场,成为长平之战的一个重要败因。英明神武的秦始皇万万没想到的是,秦帝国也自此入坑,成为第二任坑主。

为了保卫新夺取的疆土,秦始皇在已经损毁的赵长城基础重新修建,三十万秦军就地驻守长城。

当年,赵武灵王一边修长城,一边打中山,一边扩充军备准备突袭秦国。又是烧钱,又是死人,赵国内部却平安无事。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赵武灵王。

秦始皇修长城征调全天下百姓,民怨沸腾,还搞出了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更重要的是,秦帝国的野战部队被分为两支,一支在戍守长城,另一支却远在天下的尽头百越地区与当地部族厮杀。整个秦帝国的国防力量部署成为外重内轻的危险局面。

令全天下畏惧的秦始皇一死,苦于搞基建的百姓集体造反,中原大地处处是规模庞大的暴走农民起义军。秦帝国的野战部队都远在天边,关中只勉强凑出由刑徒组成的军队。

没有天敌的威胁,起义军如同植物一样野蛮生长,六国贵族遗老遗少争相复辟。

在岭南的数十万秦军由于交通闭塞,消息不通,干脆关闭隘口,关起门来自己过小日子。

唯一能拯救秦帝国的只剩下戍守河套边上,隔着长城与匈奴对峙的三十万秦军。

作为秦帝国最后希望的长城军团,迅速挥师南下,寻找农民起义军主力决战。

三十万长城军团过黄河,越过太原上党地区,来到河北巨鹿,与关中刑徒军会师。

可惜一切都迟了,秦军面对的是以楚军为首的数十万诸侯联军。更要命的是,楚军还有骨灰级战神——项羽。

众所周知,巨鹿一战,秦军战败,项羽率领诸侯联军直奔关中,秦帝国灭亡。

如果秦帝国的三十万大军没有驻守长城,而是部署在中原腹地,也许刚冒头的起义军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更不会出现后面的星火燎原之势。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因为有了两任坑主相继阵亡的前车之鉴,面对看似很美却有毒的河套地区,刚成立的汉帝国选择暂时放弃,全力搞经济建设。

历经了匈奴侵袭,七国之乱,汉帝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到了汉武帝时期,强大的汉帝国骑兵军团再次出现在河套地区,一举驱逐匈奴于漠北,再次做到了不教胡马度阴山。

梁启超先生高度评价赵武灵王:“自黄帝以后,数中国第一雄主,其武灵王哉!其武灵王哉!”

梁先生之所以这么评价,是因为赵武灵王锐意改革,推广胡服骑射,从而击败北方游牧民族,成为草原霸主。他豪爽洒脱、放诞不羁,像马一样的男子,保卫了华夏文明。

就在天下诸侯忙于发展与斗争的时候,一位儒家重量级人物正在慢慢崛起,游走于诸侯之间,传播自己的思想。他就是——亚圣孟子。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